《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5f1c69b45ef7ba0d4a733bef.png)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社会学实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类、文秘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主干专业基础课。
主要任务: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社会调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课程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文秘人才的整体过程中,具有增强学生的社会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45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可参照下表。
序号课题讲授社会实践绪论33社会44社区44四人的社会化44五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44六社会制度4七社会结构33八社会行动44九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33十社会问题325社会控制33十二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4总计45三、课程教学内容第_章绪论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学科特点及学科知识结构;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重点:社会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
难点:社会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了解社会的内涵、社会的本质特征及社会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义化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重点:社会的概念及本质、自然环境与社会、人口与社会及文化与社会。
难点:文化的概念、文化的类型及变迁。
第三章社区了解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以及社区的类型划分;了解与认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等社区的基本特征。
重点: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构成要素、社区的基本特征。
难点:社区的分类。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内容、条件和方法;了解与认识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整合。
重点: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的内容及条件和方法;社会化的过程及知识化、现代化与社会化的关系。
难点:社会化整合第五章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了解社会群体的概念及社会群体的分类;了解认识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一家庭、次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组织的起源、涵义、特征及其构成、分类、功能和管理。
城市社会学-01
![城市社会学-01](https://img.taocdn.com/s3/m/b70b01ec5ef7ba0d4a733b99.png)
城市社会学
希腊文明始于公元前800-500年,分为古典文明和希腊化时代文明。
雅典城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城邦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大城市最显著的特点是——秩序感和一致性, 米利都城代表了希腊化城市规划形式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大河流域的远古城市 1. 两河流域与美索布达米亚古城 2. 尼罗河流域与埃及古城 3. 印度河流域与古印度城市 4. 东方两河流域与中国城市的起源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龙山古城 公元前2600-前2000年 黄河中下游文化 屈家岭古城 公元前3580-前2600年 长江中上游文化 良渚古城 公元前3500-前2600年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文化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中国城市文明的产生,是长江及 黄河流域各区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结果。东方两 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城市文明的发源地。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城市社会学
东方两河流域与中国城市的起源
商代都城 中国队早期文明进行有组织的考古工作,是从1928年对河南省安阳市 殷墟的发掘开始的。 1955年在郑州附近发现商代前期城址,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 1983年在河南堰师发现商代早期城址,总面积约190万平米。
城市社会学教案,含国外各著名大学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案,含国外各著名大学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e3c7a270722192e4536f629.png)
城市社会学Urban Sociology课程介绍城市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度推进,城市研究也受到日趋广泛的重视。
城市如何成长和衰落,如何建构和运行,如何赋予社会生活以意义,以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基本问题构成了城市社会学讨论的中心问题。
本课程将从基本视角、重要主题、主要理论观点、城市研究的基本方法等方面对城市社会学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教学大纲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城市的结构、成长和变迁,城市社会过程的主要特征,作为划分城市人文地理区域主要维度的阶层、性别、民族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城市社会的组织方式或者社会的解体,以及经济、政治结构和变迁的过程。
同时,认识城市与地域及与时代环境的联系,以及处在世界经济中不同地域的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的多样性特征。
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的理论观点、重要的研究主题、研究城市的不同方式和方法以及在这一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成果。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社会中的城市问题展开规范的和较深入的研究。
讲授重点第一讲:导论何谓城市?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视角有不同的定义,本讲首先在梳理各种不同的城市定义的基础上导引出社会学关于城市的界定,并就城市对人类社会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本讲还简要介绍了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
以及城市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城市社会学理论简介本讲分城市理论的起点、新旧城市生态学、新城市社会学三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城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各种主要理论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本讲旨在使学生了解城市社会学是如何研究城市的:它主要关注什么问题、社会学家一般从何种角度观察和处理这些问题的,等等。
第三讲: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城市的出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本讲将城市视作一种历史现象,首先探讨了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动因,时间与地点等,然后以若干典型城市案例为基础,简要介绍了古代城市和封建时期城市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方式,最后扼要介绍了中国城市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主要特征。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4fecc5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f0.png)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Socyiolog(三)开课对象:非社会科学类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以外的社会科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人文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选修课,不少理工农医等专业也将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五)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研究对象、社会及运行、文化、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性别、社会组织、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等。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16学时学分数:某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绪论社会学研究对象11第一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1第二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1第三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22第四章社会互动11第五章社会群体12第六章家庭与婚姻11第七章社会组织11第八章社会分层与流动11第九章社区与城市化22第十章社会问题11第十一章社会控制11第十二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11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1总计1616(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点:使学生初步明确社会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初步认识社会学的特点及功能,了解社会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78568fad02de80d5d84014.png)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Urban Community Planning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8 学分: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教学内容绪论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 4 学时)第一节社会学一、社会学的由来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第二节社会发展一、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二、社会运行三、社会变迁四、社会发展计划第三节城市社会问题一、老龄化问题二、就业问题三、贫困问题第四节城市社会学一、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基础二、城市社会学的应用领域第一章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 学时)第一节城市一、城二、市三、城市第二节城市案例一、外国城市二、中国城市第三节案例分析第二章城市化( 5 学时)第一节城市化一、城市化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案例一、英国城市化进程二、法国城市化进程三、美国城市化进程四、日本城市化进程五、中国城市化进程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化特征二、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三、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状况四、推进城市化的机制第三章城市规划( 5 学时)第一节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的性质和特点二、城市规划的任务三、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第二节城市规划案例一、巴黎城市规划二、纽约城市规划三、伦敦城市规划四、上海城市规划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二、城市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三、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第四章城市建筑( 5 学时)第一节城市建筑一、同心圆模式二、扇形模式三、多中心模式第二节城市建筑案例一、罗马城市建筑二、巴格达城市建筑三、柏林城市建筑四、德里城市建筑五、大连城市建筑六、济南城市建筑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建筑的功能分析二、当前城市建筑中的存在的问题三、城市更新第五章城市人口(3 学时)第一节城市人口一、人口与城市人口二、人口城市化第二节城市人口案例一、开罗二、旧金山三、莫斯科四、东京五、新加坡六、北京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人口规模二、城市人口的自然构成三、城市人口的民族构成四、城市人口的就业构成五、城市人口的文化构成六、城市人口的地域构成第六章城市经济( 3 学时)第一节城市经济第二节城市经济案例一、雅典——黄金时代的经济二、多特蒙德——城市经济转型三、北宋汴京的城市经济——清明上河图四、克拉玛依——井架与炼塔托起的城市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古代的城市经济二、近代的城市经济三、现代的城市经济四、未来的城市经济第七章城市社会( 3 学时)第一节城市社会第二节城市社会案例一、古代城市社会——开封二、近代城市社会——芝加哥三、近代成社会——上海四、现代城市社会——深圳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总体功能的转换二、城市生活方式第八章城市文化( 3 学时)第二节城市文化案例一、耶路撒冷的城市文化二、澳门的城市文化三、上海的城市文化四、广州的城市文化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一种特质二、作为城市品牌的城市文化三、城市人与城市文化四、多元化的城市文化五、城市文化创新第九章城市灾害( 3 学时)第一节城市灾害一、城市灾害的定义二、城市灾害的特征第二节城市灾害案例一、日本阪神大地震二、楼兰古城三、雾都伦敦四、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五、沈阳沙尘暴第三节案例分析一、农业社会城市灾害的原因二、工业社会城市灾害的原因三、后工业社会城市灾害的原因第十章城市生态( 3 学时)第一节生态与生态城市一、生态与生态学二、城市生态与城市生态学第二节生态城市案例一、世界绿都——华沙二、南美“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三、绿色城市——莫斯科四、花园城市——堪培拉五、非洲花城——金沙萨第三节案例分析第十一章国际大都市( 3 学时)第一节国际大都市第二节国际大都市案例一、美国纽约二、法国巴黎三、中国香港四、中国上海第十二章未来城市( 3 学时)第一节人文生态一、人文生态理念二、城市人文生态第二节未来城市案例一、巨型城市二、线型城市三、化整为零城市第三节案例分析总复习( 2 学时)四、教材《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五、主要参考资料1、1、郑也夫,《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6 月2、2、顾朝林,《城市社会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 月3、3、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 1 月4、4、潘允康,《城市社会学新论》,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2 月5、5、李银河,《中国城市家庭贫富分化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4月6、6、王卓,《中国贫困人口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年2月六、成绩评定期末考试占比70%,平时占比30%(包括随机抽查听课情况、课堂教学参与和作业完成)。
社会学(选修课教学大纲)
![社会学(选修课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e9f3a56f01dc281e53af04b.png)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本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方向)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研究,要求达到以下目标:第一,系统了解社会学的内容体系、研究范围和基本概念;第二,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社会学实践中的问题;第三,熟悉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社会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深入理解社会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形成和确立基本的社会学思维。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社会学》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与其他课程没有前后续关系,但是作为知识的延伸和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播学理论和规律,更好帮助学生从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一) 第一章绪论 (4学时)1.基本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研究社会学的意义与方法。
(2)掌握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2.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研究社会学的意义与方法,社会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的特点。
难点:社会学的特点。
3.说明: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组织授课。
(二)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3学时)第一节:传媒策划的定义1.基本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因素。
(2)掌握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社会化的角色问题。
2.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社会化的角色问题。
难点:社会化的过程与特点,社会化的角色问题。
3.说明: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组织授课。
(三)第三章社会群体 (3学时)第一节:跟进式策划1.基本要求(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群体概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2.重点、难点重点:社会群体概述,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1f998194afe04a1b171deae.png)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 Urban Sociology课程代码:05234019课程类型:复合/选修总学时数:40(理论学时:32 实验或实践学时:8 )学分:2.5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地理学、乡村规划等开课单位:建工学院适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根源之一是城市社会问题。
从国际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潮流看,规划理论与方法、社会经济分析、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规划分析技术与方法以及市政建筑工程等成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五大支柱学科。
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五大支柱学科的多个方面。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的生态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至规划实践中,并参与全国课程作业评优竞赛。
二、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牢固掌握: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社区理论及实证、城市社会组织、城市社会心理一般理解:现代相关理论、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管理一般了解:城市地理学相关知识、城市规划理论、社会学调研方法1 基本概念与经典理论(课内6学时+课外2学时)了解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人的传统理论,掌握“城市性”概念及相关理论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城市性”概念及相关理论背景。
2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课内4学时+课外2学时)理解“局外人”研究方法和“局内人”研究方法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掌握城市社会调查收集资料方法中的问卷法及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3 城市社会问题综述(课内6学时+课外3学时)了解城市人口问题、城市劳动就业问题等,理解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b2d1390dd3383c4bb4cd28b.png)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二、课程总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三、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二、城市社会学的建立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与技术第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95df0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2.png)
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引言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社会学教学的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和知识体系。
一、城市社会学概述城市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模,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城市社会结构1. 城市人口结构城市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变化,城市人口的组成和特征,城市人口的流动和迁徙。
2. 城市社会层次结构城市社会的阶层和阶层分化,城市社会的社会流动和社会流动机制,城市社会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变化。
3. 城市社会网络城市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城市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城市社会网络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三、城市社会关系1. 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的类型和特点,城市社会互动关系的形成和维持,城市社会互动关系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城市社区与社会组织城市社区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城市社区的组织和管理,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变迁。
3. 城市社会的群体行为城市社会的群体行为的类型和特征,城市社会的群体行为的形成和演化,城市社会的群体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四、城市社会问题1. 城市贫困与社会不平等城市贫困的定义和特征,城市贫困的原因和影响,城市贫困的应对措施和政策。
2. 城市犯罪与社会控制城市犯罪的类型和特征,城市犯罪的原因和影响,城市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3. 城市环境与社会生活质量城市环境的问题和挑战,城市环境对社会生活质量的影响,城市环境的改善和管理。
五、城市社会学的应用与发展城市社会学在城市规划、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应用,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结语城市社会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和知识体系,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城市社会的结构、关系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城市社会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二、课程总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三、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二、城市社会学的建立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与技术第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问题与思考第二章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学时)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城市二、城市化三、城市性状态四、城市社区第二节主要理论一、欧洲传统城市学思想二、古典人类生态学三、新城市社会学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城市社会学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分析城市社会现象的必要性。
问题与思考第三章城市的产生发展(2学时)第一节早期城市一、城市的起源二、早期城市的发展三、我国早期城市的发展四、早期城市的特征第二节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一、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状况二、欧洲中世纪城市的发展的特点三、中国封建城市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四、东西方中世纪城市发展比较第三节近代城市的兴起一、工业革命与城市发展二、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三、近代中国城市的类型与特点第四节现代城市的发展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特点二、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三、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早期城市、中世纪城市、近代城市、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以更好的推动现代城市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2学时)第一节城市生态系统概述一、城市生态思想的演进二、城市生态系统的涵义三、城市生态系统的要素四、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第二节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二、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认识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第三节城市生态环境一、城市生态环境的涵义二、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四、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方法第四节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一、城市生态化二、城市生态化的内涵三、城市生态化的特点四、生态城市的建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五章城市社会结构(5学时)第一节城市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城市人口结构三、城市家庭结构四、城市经济结构第二节城市社会组织一、社会组织二、城市社会组织的特点三、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第三节城市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理论二、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特点三、我国城市社会分层的趋势第四节城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类型二、城市社会流动的特点三、城市社会流动的影响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城市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为更好认识城市社会,建设和谐的城市社会服务。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六章城市化(4学时)第一节城市化概述一、城市化二、城市化的类型三、城市化的指标第二节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的世界性二、城市化的不平衡性三、城市化的阶段性第三节城市化的动力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二、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三、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四、人口增长与城市化五、科学技术与城市化第四节中国的城市化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二、中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三、中国的城市化的原则三、中国的城市化的发展战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化、特点和动力有初步的认识,中国的城市化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影响到中国的未来。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七章城市文化(4学时)第一节城市文化概述一、城市文化二、城市文化的特征三、城市文化的结构四、城市文化的功能第二节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一、城市文化的传播二、城市文化的冲突三、城市文化的融合第三节城市文化的变迁一、城市文化的变迁的原因二、城市文化的变迁的类型第四节城市文化建设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二、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文化、特点和动力有初步的认识,城市文化系统的运行和变迁,要求我们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才能有利于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八章城市社会问题(5学时)第一节城市社会问题一、城市社会问题的含义二、城市社会问题的类型三、城市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四、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第二节城市人口问题一、城市人口规模问题二、城市人口流动问题三、城市人口老年化问题第三节城市住宅问题一、住宅问题二、影响住宅问题的社会因素三、中国城市的住宅问题第四节城市就业问题一、城市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二、城市就业问题的类型三、城市就业问题的解决第五节城市贫困问题一、城市贫困问题二、城市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三、城市贫困的特征四、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认识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九章城市社会管理(4学时)第一节城市管理一、城市管理的对象与特点二、城市管理的基本原则三、城市管理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城市行政管理一、城市行政体制二、城市行政管理的职能三、城市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第三节城市经济管理一、城市经济管理的目的二、城市经济管理的原则三、城市经济管理的手段第四节城市安全管理一、城市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二、城市安全管理的主体三、城市安全管理的客体城市安全管理的制度保证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管理的必要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城市的经济、社会、安全等各方面的管理对城市人的社会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第十章城市的规划与未来(2学时)第一节城市规划一、城市规划的任务二、城市规划的特征三、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第二节城市规划理论一、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二、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第三节未来城市的类型一、城市规划与未来城市二、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的未来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城市未来发展的水平与我国今天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实施有最直接的影响。
问题与思考(案例分析)四、教学指南(黑体,5号字)(包括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等,实践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手段等)(正文为宋体,小5号字,段前空2格,行距为单倍行距)五、作业(黑体,5号字)课堂案例分析六、考核方式(黑体,5号字)考试七、成绩评定(黑体,5号字)考试成绩(50%)+出勤考核(10%)+平时作业(40%)执笔人:审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