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媒介学邵培仁笔记详细1

合集下载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

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学术团队重要著作简介邵培仁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介绍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邵培仁教授主编的《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和《传媒与设计研究丛书》已分别于2008年、2014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两书系是由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推出,旨在展示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媒介研究的前沿阵地。

1.《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媒介崇拜论:现代人与传媒的异态关系》(樊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媒介人种论:媒介、现代性与民族复兴》(海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媒介身份论:中国媒体的身份危机和重建》(邱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刘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媒介品牌论:基于文化与商业契合的核心竞争力培育》(陈兵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7.《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8.《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潘祥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媒介愿景论:社会转型时期媒介组织管理》(袁靖华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0.《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徐沁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1.《媒介认同论:传播科技与社会影响互动研究》(刘燕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2.《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邵培仁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何镇飚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4.《国家兴衰的传播动力机制研究》(廖卫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5.《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方玲玲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 绪论 重要概念: 传播学 传播研究 传播理论 传播本质 传播规律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传播科学,是一门探索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由传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2.传播学与人类学 3.传播学与文化学 4.传播学与心理学 5.传播学与宣传学 6.传播学与新闻学 7.传播学与历史学 8传播学与地理学 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 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1.传播科学论:这是对该学科研究对象、范围、体系和意义的宏观认识 2.传播过程论:这是对人类传播的特性、模式、分类、功能和原则等基本问题的中观认识。

(完整word版)媒介管理学概论 邵培仁

(完整word版)媒介管理学概论 邵培仁

⑴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

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1、概念⑵管理的实质:获得最大利润,承担社会责任⑶媒介管理:研究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

从四个方面理解2、本质: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的有效结合,人财物讯息的深度整合,独特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组合,科学与艺术的巧妙融合3、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纲领性,权威性,抗争性,相对稳定性⑴对者及活动提出来的指导原理基本要求4、原则⑵形成⑶内容:导向,整体,互动,民主,法治,程序,专业,发展性原则一、媒介管理概述⑷正确认识与媒介管理原则的制定是有客观依据的;理解管理媒介管理原则的制定受到一定阶级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原则媒介管理原则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一整套原则共同释放能量媒介管理的八大原则不是散乱排列,而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确定: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革新职能正确履行媒介管理中的各项职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5、职能各项职能媒介管理中的各项职能是既有层次也有侧重的不同的媒介主管人员在不同的职能上花费的时间量不同有助于媒介组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有助于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客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媒管作用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有助于媒介组织真正成为动态的开放系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有助于适应国际媒介竞争媒介是公共产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功能公共产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特点:公益性,真实性,新鲜性,有用性⑵媒介是信息产业:①媒介业的主要任务,向社会提供服务性信息1、媒产属性②要了解媒产的特性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③比特不能离开原子而存在④信息在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重要⑶媒介是营利产业:营利是全球媒介产业共同追求作为营利产业的媒介,其商品化过程或营销模式通常有三种:将讯息转化成商品买卖二、媒介产业将受众转化成商品买卖与将买卖转化成增益过程信息生产和精神生产媒介组织生产的特点:大众传媒实现生产机能可通过两种方法媒介生产和物质生产产品的特点:大众传媒生产的是两种不同产品信息产品,比特,数据转化为信息2、媒产特点实体产品,原子,信息物化为实体媒介销售的特点:媒介产业产品两种方式销售播出时间,刊载版面卖给广告主广告信息社会信息卖给广大受众消费的特点:消费功效是精神试听的享受消费质量依赖文化程度消费过程视听觉接收认知翻译转化符号为信息的过程理念创新媒介跨行业合并和兼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体制创新允许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资本3、媒介产业化资本运作:四种方式行业外大资本投入媒介产业运营的途径媒介自身向外投资,获取投资收益集团化经营二、媒介产业全球化竞争:我国迎接全球化挑战的对策活举措:与①参与媒介全球化进程,争取媒介全球化权益媒介组织②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媒介人才熟悉世贸规则,适应国际竞争,能解决国际争端的管理人才熟悉文化,语言,差异传播人才抓紧培养懂新传媒法复合人才懂计网新闻业务网络传播人才造就政素高,业能强专门人才③形成并加强我国媒介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成为核竞要具备三个特性:独特性,顾客价值性,延展性④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制定完善法律,利用世组协议,维护利益媒介特区,允许外媒进入特,积累经验,缓冲带在大强基础上,按影响力大小,依逐限开媒介市场积极稳步进军国际媒介市场⑤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多角经营我国媒介短时间的重点采取收兼合协,大低扩张和产业结构调整允组媒集团引进管经传手,实多角,提高多种经营的经济效益重视资本运营,鼓励国内媒介上市筹措资金采取传媒巨头整合模式,发展完善国家高速宽带传输兼管海外销售或采购,合资购股兼并,特色,合作伙⑴组织的内涵:一般意义的组织;管理学意义的组织,三个概念:职权,职责,组织系统图⑵媒介组织的特点与设计:媒介组织①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②特点:经过认真筹划,充分准备建立起来的;成立得到权威部门认定和社会大众认同;有明确的目标,即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成员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并以此谋生;传播信息有固定的媒介;有明确分工和权限,形成特有角色关系;讲究效率,强调时效;指定各种规章制度,约束成员行为,为实现目标提供保证4、媒介媒介组织设计①就是对大众传播组织的机构人员任务权力和硬件等进行科学组合以顺利实现目组织的标的过程。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传播者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者的角色(1)传播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2)作为表述、传播知识和思想感情等精神内容的传播者,其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①普通传播者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

他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传播时间,灵活地运用传播方式,想传即传,想止即止,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②职业传播者专司传播,并以此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通常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有专门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职业传播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③社会愈是进步文明,公众对传播者职业角色的期望往往也愈高、愈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角色扮演者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才能成为为社会所接受的职业传播者。

2.传播者的特点(1)代表性职业传播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代表一定的传播部门、传播组织、政党和阶级进行新闻传播活动。

他们所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反映并代表一定的阶级、集团、组织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2)自主性传播者的言行仍有很大的自由驰骋的天地,有较大的传播权利和传播自主性。

甚至可以公开传播表达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的信息。

(3)专业性大众传播者特别是新闻传播者必须具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特质。

专业性是新闻传播者区别于行业部门和事业单位人员的一个重要特点。

(4)集体性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往往需要集体合作和一批传播者。

(5)复杂性在大众传播中,专业传播者不仅人数众多、协调性强,而且分工复杂。

3.传播者的权利传播者的权利,是人们通过斗争逐步地提出来的,并争取到的和得到承认的一系列传播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两种。

(1)一般性权利是指普通公民都享有的传播权利。

如言论自由权、出版权、著作权、通信(讯)自由权等。

它通常由国家宪法和民法加以认定。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2.传播谋略3.技术信息论4.传播媒介5.意见领袖二、简答题(15×3=45分)1.什么是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2.简述守门人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征与功能。

3.简述传播效果及其评估。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2.试述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3.试述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效用信息论答: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如信息的价值)问题。

信源发出消息后,对不同的接受者、使用者,其效用或价值是不相同的。

同样的消息对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其价值可以不同甚至完全不同,所以效用信息亦称相对信息。

2.传播谋略答:传播谋略是指媒介组织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实现自己的总任务和目标所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规划。

优秀的传播谋略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原理之上:①它反映了主体谋求利益的动机;②它适应了施谋对象趋利避害的心理;③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有利时机或突破口;④它顺应了客观事物发展和竞争的规律和趋势。

3.技术信息论答: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C·E·香农(Shannon)和韦弗(Weaver)。

他们于1948年在《贝尔系统技术杂志》上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学原理》,标志着技术信息论的萌芽和诞生。

4.传播媒介答: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媒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媒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媒介的概念与特点1.媒介的概念(1)对媒介的不同解释广义的媒介是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在狭义的层面上,人们对“媒介”的理解的运用也是各不相同和相当混乱。

(2)传播媒介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传播渠道的区别①传播媒介有别于传播符号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而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②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形式传播形式表明的只是传播活动的状态、方式和结构,而传播媒介显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③传播媒介还有异于传播渠道在传播学中,渠道是指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各种通道,如人际传播渠道等。

不同的传播渠道需用不同的传播媒介相配合,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又对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定型。

2.传播媒介的构成要素(1)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

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2)符号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3)信息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主要表现在:①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②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③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3.传播媒介的基本特点(1)实体性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2)中介性①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

②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3)负载性负载符号,既是传播媒介的特点,也是传播媒介存在的前提和必须完成的使命。

(4)还原性作为中介的传播媒介,它决定了其在传播过程中所负载符号的原声、原形、原样,而不应对符号作扭曲、变形、嫁接处理。

(5)扩张性媒介不仅可以“穿针引线”使传受两者产生关系,还可以将一人的思想、感情和所见、所闻扩张开来为许多人所共享。

《媒介管理学》复习笔记(全整合版、邵培仁版)

《媒介管理学》复习笔记(全整合版、邵培仁版)

《媒介管理学》复习笔记(最全整合版)(适用于浙大、浙传等院校复习)第一章媒介管理概述一、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与信息的物质实体。

媒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⑴管理目标不同----媒介有公共服务和利益追求两个管理目标,媒介将承担社会责任置于首位,而且还要将完成宣传任务纳入目标系统,加以优先考虑。

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管理目标。

⑵管理内容不同----媒介管理对象除了人、财、物,还包括信息第四要素。

信息是媒介的突出特征。

⑶媒介经营管理是一种科学(知识与技能、规划与组织),一种艺术(智慧与行为、人文艺术)。

⑷媒介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框架特殊性,并且各个媒介组织不尽相同。

一、媒介管理职能1、定义:指媒介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必须具有的功能。

2、六大媒介管理职能:●计划职能------制定组织目标、规划,以制度与资源配置保证目标的完成●组织职能------组织机构与职位系统、职权关系的确立,由谁来完成组织目标●协调职能------在部门间消除矛盾、化解分歧●指挥职能------提供信息与方法、帮助解决难题、实施业务指导等●控制职能------给其他管理者或职员以反馈、对进程进行监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某种变更(调整资源配置、校正计划偏差等)●革新职能------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及方法的创新(整体、局部)3、正确履行各项管理职能:各项职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根据不同阶段、环节、时期,灵活运用。

各项职能既有层次也有侧重(上层—宏观、抽象,中层—介于两者之间,基层—微观、具体)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在不同职能上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二、中国媒介管理原则1、导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整体观念,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媒介组织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3、互动性原则:看到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依存的特性,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4、民主性原则:集思广益、接受监督、提供机会-----但更强调管理的职业化5、法制性原则:做好制度安排,以制度规范管理-----详细合理的制度设计,非人治6、程序性原则:明确一个有始终的过程和目标;把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段并确定阶段目标;对每个阶段实施计划、监控、指导;-------程序控制、阶段把关、全程管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7、专业性原则:符合媒介的专业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8、发展性原则:发展媒介的实力,把目标推向更高第二章媒介产业一、产业特征:生产性。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1.传播学的欧洲渊源(1)孔德(1798—1857)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讲座》、《实证政治体系》等。

他客观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逐级向上的阶梯特征,深刻揭示了人类思想传播由唯心走向唯物、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基本规律。

孔德大力倡导实证主义的研究,试图与当时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相呼应。

实证主义虽在法国和欧洲遭到冷遇、碰了壁,却漂洋过海在美国社会科学园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受到了传播学经验学派的热烈欢迎。

(2)塔尔德(1843—1904)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刑事犯罪学、统计学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塔尔德把影响模仿的社会因素分为逻辑的和超逻辑的两种。

当某项发明或创新与某一种文化的理性方面一致时(逻辑的),它就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并得到广泛采用。

采用率通常沿着S型曲线运行发展:起初,仅有少数人采用;然后,采用率突然增加;最后,采用者逐步减少。

他认为,影响创新传播的模仿超逻辑因素有三种:①模仿的过程由里向外,先认识后行动;②由社会上层采纳的革新比社会下层采纳的革新更有可能被模仿;③同一社会体系中对不同的革新有不同的态度,有时容易接受旧的传统的东西,有时又欢迎新奇趋时的事物。

当社会体系中的意见领袖采用新事物时,新事物便会在特定的时空内迅速传播扩散。

(3)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认为社会的结构主体应该是法律、习俗、文化、机构和组织等“社会事实”。

这些社会事实既外在于人又控制着人。

人类不能只用生物和心理特征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而应该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用多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特定的社会事实,并探寻它们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这一观点,曾给传播过程研究以启迪。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也让传播研究者受益匪浅。

在论述如何观察社会现象时,涂尔干提出:①观察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防止主观意识释放能量;②观察要由外入内、由浅入深,因为越是内层、深层的东西,其价值越高;③观察的结果要能客观地确切地表现出来,经久不变,不管谁进行观察,其结果和表现都应该是一样的。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六章传播媒介1.媒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不论是笨重粗陋的金石碑刻和竹木简牍,还是轻便精致的报纸、杂志、书籍、光盘、优盘,不管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得知,任何传播媒介都由三个要素构成。

①物体物质实体是传播媒介得以存在的首要因素。

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没有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无论多么精美的精神内容也无所依附、无法传播。

物质实体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前提条件。

②符号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第二要素。

只有在绳子上打上表示特定事件的“结”,在木板上刻上表示特殊含义的“契”,在树皮或羊皮等东西上面写上传递一定讯息的文字,这些绳子、木板、树皮和羊皮等才能够称之为传播媒介。

符号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③信息信息也是构成传播媒介的重要因素。

a.传播信息是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和唯一使命。

b.任何有序的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

c.信息也是传播者与受传者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总之,物体、符号、信息三者是构成传播媒介的核心要素,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传播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扩大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还原性和扩张性等特点。

①实体性作为实体性的媒介,它有质地、形状、重量,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是个具体的真实的有形的物质存在,故也就有磨损、消耗和锈蚀。

在大众传播中,书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都是用于传播的实体。

在面对面的传播中,空气、光线是传播的实体,人体及人体的口、眼、耳也都是传播的实体,口是发送信息的媒介,耳是接收信息的媒介,眼既可发送信息(所谓“眉目传情”),也可接收信息。

②中介性媒介的中介性特点,一是指它的居间性,即它居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二是指它的桥梁性,即它可以使传受两者通过它交流信息、发生关系。

普通媒介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媒介学教程读书笔记

普通媒介学教程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具体版本,假设按照人教版的思路来理解这本书的基本框架。

二、内容摘要。

(一)媒介学的概念与范畴。

1. 媒介学的定义。

- 媒介学旨在研究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中介因素。

它关注的是信息、文化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媒介在不同的社会、地域和群体之间进行传递的。

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丝绸、茶叶等商品在传播过程中携带了中国文化的信息,而西方的文化元素也随着贸易往来传入中国。

2. 范畴的界定。

- 媒介学的范畴涵盖了从物质媒介(如纸张、印刷术等)到非物质媒介(如语言、习俗等)的广泛领域。

物质媒介对文化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大规模印刷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

非物质媒介则更多地影响着文化传播的内涵和方式,不同的语言体系在翻译和交流过程中会对文化意义进行重新诠释。

(二)媒介的发展历程。

1. 早期媒介形式。

- 在人类社会早期,口头传播是主要的媒介形式。

人们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但也存在信息容易失真、传播范围有限等局限性。

例如,部落中的传说和故事就是通过口头传播代代相传的,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讲述者的记忆偏差或者主观添加而发生变化。

- 随着文字的出现,媒介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可以将信息固定下来,使得信息的保存和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早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如甲骨文)或者石头上,这些媒介虽然坚固但不易携带和大规模复制。

2. 印刷媒介的兴起。

- 印刷术的发明是媒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报纸等印刷品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

这不仅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提高了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印刷媒介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能够通过印刷品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

传播学复习总结(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总结(邵培仁版)

传播学复习总结(邵培仁版)传播学复习名词解释:回答时需要扩展一、内向传播:这是人们头脑里“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如: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自我克制、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有传播的一般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型,同事具备语言传播活动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语言、接受者。

内向传播史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

通过它,个人既可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懊恼、后悔的泥潭;既可筑起一道与他人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也可能垒起一堵自我封闭的围墙。

二、书写媒介:书写媒介往往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而成。

(如石头、树叶、树皮、甲骨、羊皮、竹片、纸等)三、印刷媒介: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印刷媒介作为人类传播的主要工具,他具有鲜活的特点,可以大量迅速印刷生产,容纳信息多,内容广,读者可以自由决定阅读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可以长期保存,随时取阅,反复研读;能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兴趣和要求;印刷媒介的威望较高,专业性很强。

缺点是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人和文盲无法充分使用和分享其中的信息。

四、传播谋略:是为实现行动纲领和奔向预定方向而谋划的一系列计谋和策略。

客观反映了施谋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适应自己的需要而运用谋略积极推动事态发生相应变化的思维活动方式。

五、传播技巧:就是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传播技能或者方法。

其实传播技巧反应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巧妙技能,对传播原理有很大的依赖性,即没有对传播原理的透彻了解,很难有高超的传播技巧。

六、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这些人事大众传播中的评论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滤网,是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

七、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的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笔记绪论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是什么?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之: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什么叫传播学?传播学就是以动态的整体的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及用开放的发展的观念综合地研究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三、什么是传播学的自身特性?1、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的现象。

2、传播学有自己的研究宗旨。

3、传播学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

六、人类传播的现象指的是什么?指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

四、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存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提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学科特点是哪些?1、整体性。

2、互动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

5、发展性。

六、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是什么?积累、批判、创新。

即既要尊重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一种批判的精神,不囿旧说,积极探求新思想,寻求新解释,提出新预见,建立新理论。

七、何谓传播本质?其特点是什么?传播的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它是由传播活动的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它具有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普遍的性质和特点。

八、何谓传播规律?其特点是什么?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与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要性和隐性。

九、传播媒介发展规律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传播媒介发展具有五大规律:(1)由低到高的螺旋规律;(2)波浪起伏的浪潮规律;(3)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4)互动互助的共进规律;(5)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十、信息传播有哪些规律?如何理解这些规律?信息传播具有五大规律:(1)协同合作的规律;(2)双向传播的规律;(3)信息共享的规律;(4)守规合境的规律;(5)适时适量的规律。

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理论——邵培仁教授媒介生态学最新研究述略

中国特色的媒介生态学理论——邵培仁教授媒介生态学最新研究述略

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一媒 介一社会一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 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
(Mediaຫໍສະໝຸດ 一整体。@媒介生态系统具有四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有机统 一的整体系统,二是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三是物质交换、能 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四是开放、动态、平衡的预警系 统。@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和整体互动体系,它 强调内外环境的协调和各种相关生态因子的互动,主张共同 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它是以媒介产品生 产、传播和营销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它包括信息传播 的全部过程,也包括媒体通过时间和空间反映出来的媒介产 品形态、频率频道、人力资源、广告资源,也包括受众支持、信 息系统等等。前者可看作是传播生态系统能量的内部流动定
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一媒
介一社会一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 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过程, 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 和系统建构。换句话说,媒介生态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 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生物生态转向社会生态、 由社会生态转向传播环境、由传播环境转向媒介生态、由单 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媒 介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其研究需要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优化原则,二是互动共进原则,三是差异多样原则, 四是平衡和谐原则,五是良性循环原则,六是适度调控原则。 当前的媒介生态研究已经几乎渗透到传播学研究的方方面 面包括方法论、媒介组织、信息传播与接受、受众与文化、媒 介政治、媒介管理等等。⑥ 二、媒介生态规划 规划是运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信息,对众多选择进 行思考、分析、论证并获得一致意见的过程。媒介生态规划是 指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社会文化信息,就媒 介生态建设与生态发展的众多方案和可能的机遇进行思考、 分析、论证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换言之,媒介生态规划就是对 一定时期内媒介愿景和媒介生态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 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优 化人与媒介、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实现媒介的和谐、高效、持 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媒介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生态 系统规划、媒介生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三部分。 媒介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 它是联系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 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要体现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 和层次性,强调媒介生态的良性循环、再造再生、可持续发 展,其目标是追求媒介的绿色、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环 境的友好与人类的和谐。⑦ 媒介生态规划大体分为十一个步骤:一是明确规划问题 与机遇。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环境 的问题和机遇,而问题与机遇则导出了特定的规划议题。二 是确立规划目标。目标能清晰地显示企业未来的理想景象, 设立相应的目标是生态规划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 分。三是景观分析、区域尺度。生态规划应根据区域和景观实 际,从不同尺度及其等级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区域、地 方和特定场地被认为是对景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很有用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绪论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

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

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

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管理学邵培仁笔记详细1媒介管理学第一章媒介管理概述一、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与信息的物质实体。

媒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⑴管理目标不同----媒介有公共服务和利益追求两个管理目标,媒介将承担社会责任置于首位,而且还要将完成宣传任务纳入目标系统,加以优先考虑。

而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管理目标。

⑵管理内容不同----媒介管理对象除了人、财、物,还包括信息第四要素。

信息是媒介的突出特征。

⑶媒介经营管理是一种科学(知识与技能、规划与组织),一种艺术(智慧与行为、人文艺术)。

⑷媒介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框架特殊性,并且各个媒介组织不尽相同。

一、媒介管理职能1、定义:指媒介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必须具有的功能。

2、六大媒介管理职能:●计划职能------制定组织目标、规划,以制度与资源配置保证目标的完成●组织职能------组织机构与职位系统、职权关系的确立,由谁来完成组织目标●协调职能------在部门间消除矛盾、化解分歧●指挥职能------提供信息与方法、帮助解决难题、实施业务指导等●控制职能------给其他管理者或职员以反馈、对进程进行监控、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某种变更(调整资源配置、校正计划偏差等)●革新职能------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及方法的创新(整体、局部)3、正确履行各项管理职能:各项职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根据不同阶段、环节、时期,灵活运用。

各项职能既有层次也有侧重(上层—宏观、抽象,中层—介于两者之间,基层—微观、具体)不同层面的管理人员在不同职能上花费的时间是不同的。

二、中国媒介管理原则1、导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整体观念,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好媒介组织与所处环境的关系。

3、互动性原则:看到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制约、依存的特性,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4、民主性原则:集思广益、接受监督、提供机会-----但更强调管理的职业化5、法制性原则:做好制度安排,以制度规范管理-----详细合理的制度设计,非人治6、程序性原则:明确一个有始终的过程和目标;把这个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段并确定阶段目标;对每个阶段实施计划、监控、指导;-------程序控制、阶段把关、全程管理------计划、实施、检查、总结7、专业性原则:符合媒介的专业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8、发展性原则:发展媒介的实力,把目标推向更高第二章媒介产业一、产业特征:生产性。

所谓生产性,就是创造财富的活动功能。

商品性。

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都不是自身消费,而是用来交换。

这就决定了其社会性质,不存在无偿供给的消费品。

求利性。

就是通过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收益,以实现职工劳动的价值,并实现产业的发展。

组织性。

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越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组织越严密,联系和制约就越复杂和强化。

“产业”是一个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它既是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也是根据某一标准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的一部分。

二、中国媒介产业化解释:㈠一切有投入有产出、按照企业运行规则进行经营活动的事业都可称之为产业,都可以推入市场。

㈡所以中国媒介产业化问题,是就资源的配置手段而言的。

从微观的角度看,同时也是“企业化”的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即是“市场化”的问题。

所谓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媒体”过渡的过程,也就是媒体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市场化、企业化、集团化。

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合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过程。

三、媒介产业的市场经济特性:媒介逐渐以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从而表现出市场经济特性--------㈠市场性: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研究市场状况、注重产销渠道的培育等。

㈡竞争性:本质特征㈢开放性:打破壁垒、吸收不同性质资金㈣调控性:政策规范、法规约束、宣传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与监督等。

四、媒介产业经营管理的四项原则:为处理好媒介的社会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所坚持的原则----●保护媒介产品的媒介价值与市场利益----维护媒介价值权益;●防止过分商业化倾向对媒介的影响;●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允许媒介自由创造与发展;五、媒介产业的特点:●生产的特点-----两阶段:一是进行信息搜集、创作,使之变为明确清晰、完整统一的材料的信息生产阶段;二是完成材料的物质承载的媒介生产阶段。

●产品的特点-----信息产品特别是新闻产品具有高度的唯一性,。

●销售的特点-----两个销售市场:广告主市场与受众(消费者)市场。

广告实施的是二次销售行为,即先把版面或节目卖给受众,再把受众卖给广告主。

●消费的特点-----媒介产品的卖点是物质载体之上的信息,所以信息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消费的意愿;媒介产品的消费还决定于消费者的文化程度、审美趣味和取向,所以消费群体的细分化是必要的。

六、媒介产业的全球化:1、媒介全球化: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2、媒介全球化的特点:●媒介经营的跨国性-----人力、物力、资本的跨国性流动;新闻、娱乐等媒介产品的跨国性传播与销售。

●媒介管理的开放性-----管理视野放眼全球,审时度势进行全球布局,主动参与全球媒介竞争,扩大市场。

●经营地点的全球性-----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媒介竞争的激烈性-----竞争的激烈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服务的弱化。

●时间管理的快捷性-----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同步跨国界传播,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缩短,要求管理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作出管理决策和反应,并实现全球同步传播。

●全球传播的本地化-----本地化经营、本地化产品是实现全球传播的保障。

七、中国媒介市场化的历史第一次探索------上世纪50年代:提高报纸订价;广告经营;降低成本。

第二次市场化之路-----70年代末至今㈠背景:成本增高,补贴不变㈡过程:⑴实施企业化管理(提高福利驱动);⑵恢复广告,成立广告公司;⑶多元经营⑷承包制㈢特点:“两效”并重,但收益不均衡㈣当前:资本运作,集团管理,横向联合,民营公司兴起,事业企业分离与制播分离探索,经营市场化步伐加快第三章媒介组织与媒介公司一、对媒介组织与媒介公司的理解1、媒介组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群体。

2、从体制和组织结构上理解媒介组织◤国有国营----中国媒体分析◤国有公营----BBC(国内机构)分析◤社会公营----公共广播电视机构 -----PBS◤私有私营----商业报刊、广电媒体◤公私合营----BBC海外事业3、从公司化治理方面理解媒介组织:●赢利性公司与非赢利性公司●从所有权或出资人角度考察---独资、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外国报社类型:▼独资经营报社:国家或个人单独出资兴办;▼股份制报社---私人股份制(不上市)、公共股份制(可上市)、混合股份制(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持有股份,但不上市)▼合伙制报社---两个或以上公民个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股份可以不等额▼合作制报社---个人平等持股,共同经营。

不上市。

注:不同体制的媒介组织,其目标、定位、功能是不同的。

二、媒介组织的设计:1、概念:对大众传播组织的机构、人员、任务、权力和硬件等进行科学组合以顺利实现目标的过程。

即对媒介组织内的层次、部门、职权进行合理的划分。

2、设计原则:因事设职位,因职位用人;有职有权,权责对等;精简机构。

3、要求:高效率,低成本,专业化4、媒介组织设计的方向◤小型化-----精简人员、提高效率◤扁平化-----取消中间层。

管理跨度大,但而管理层次少。

◤精干化----职能集中,一人多能,减少虚职◤专业化----专业教育、专业培训、专业能力◤苛稀纳定律: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2倍,工作时间就多2倍,成本就多4倍;如果实际管理人员比最佳人数多3倍,工作时间就多3倍,工作成本要多6倍。

◤人多,职能分散,环节多,手续多;推委扯皮;不负责任;或者有意行使一点权力,造成阻滞。

5、主要媒介组织结构:媒介公司的结构因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中国与外国成熟的媒介公司的结构也有差异。

两种结构形式:垂直型---五层以上;-----大型媒介扁平型----三层以下 ------较小型媒介四、媒介公司的管理与组织1、媒介公司:公司化治理结构的媒介组织。

公司化媒介组织与非公司化媒介组织的不同在于,前者更注重商业功能,后者更注重政治文化功能。

2、世界主要媒介集团(公司):略3、媒介公司经营重点:◤利润幅度----关于组织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媒介竞争----内部竞争与外部竞争(兼并使内部竞争加剧,外部竞争衰弱)◤雇员需求----专业要求(专业技能与经营头脑)与待遇提高4、媒介集团的扩张层次:----兼并联合、多元经营、规模优势●同类联合兼并,形成集团、网络----形成单一的传媒集团(如报业集团,电视集团)●深层纵向兼并---控制某一种媒介产品的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降低成本。

----形成纵向联合传媒集团(如造纸公司---报社---印刷公司---销售发行公司)●深层横向兼并---购买不同类的其他媒介----形成多媒体集团公司●媒介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形成多元产业混合公司●地域扩展----走向全球★总之,通过内部竞争增强活力,凭借内部调整抵御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控制媒介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降低成本,保障销售。

5、中国传媒集团㈠成立集团的原因:①竞争的需要---做大做强才有竞争的可能;传统地方割据的小媒体难以抵御市场风浪;②企业化经营的需要----名正言顺办实体,打破事业单位约束;通过兼并联合,优化组合资源,降低成本,更富于效率;改变落后的行政方式的管理体制。

㈡中国传媒集团的问题:①内部人控制的自利行为:短期行为,利润利用结构倾向于工资奖金等,管理层决策的个人独断,把经营性亏损推托为政策性亏损。

②管理不规范,成为翻牌公司----集团徒有虚名,机制管理照旧。

③没有明确的产权国家监管部门④政企不分:行政领导与集团管理者合一,行政命令现象仍存在。

⑤管理者仍由行政方式产生,缺乏市场选择机制。

七、媒介公司(组织)的权利作为事业法人的权利----▼信息采集权▼获取作品权▼修改删节权▼编辑传播权作为企业法人的权利-----▼人事权▼财务权▼机构设置权▼产品生产权▼定价权▼广告刊登权▼发行销售权第四章媒介领导与领导者一、关于“领导”与“管理”1、“领导”常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层次之分;如果把“领导者=决策者”,把“领导”与“管理”做某种区别,则这里“领导”多指一个组织的“高层管理”或“战略管理”;(媒介领导与媒介管理的区别:p73)2、“领导”定义:在给定条件下,领导者率领、引导和影响团体成员从事与任务有关的各种活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