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高中语文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的三点策略
高中语文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的三点策略高中语文是涵盖汉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科目,其中包括了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还需要培养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
语言美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鉴赏语言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呢?本文将介绍三点策略,帮助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培养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一、关注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语言文字是文学作品的表现载体,不同的文字形式会给人留下不同的美感。
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品味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包括词语的选取、句式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美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作品中的词语选取。
不同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会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描绘人物等,有的词语精炼、有力,有的词语则细腻、动人。
通过分析和比较作品中不同词语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美感,培养对词语的敏感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的构造。
不同的句式结构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有的句子简洁明了,有的句子则曲折婉转。
通过学习和分析不同句式的运用,帮助学生感受不同句式所传达的美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段,如比喻、拟人、排比等,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通过学习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二、注重情感体验和共鸣语言美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高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提高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
深入语文教材中品味语言美【摘要】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入教材,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品味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那么,深入语文教材来品味语言美当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严密”指语言运用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一致,无懈可击。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严密美,使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得到了提高。
一篇文章,倘若词不达意,用语矛盾百出,要想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则不可能,当然,也不会给读者美的享受。
语言的严密美在议论文,说明文中尤其突出。
如在进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时,让学生做了如下探究,课文中的“沙漠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
此句中的“看不到”能否换为“看不见”,“走兽”能否换为“野兽”。
经过学生的~番探究,得出了如下结论,“空中”用“看不见”,“地上”用“看不到”,这样用词既准确又有变化。
前面用“飞鸟“,后面用“走兽”与之相对,显得工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长期实践训练,懂得了语言表达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讲究的。
2.品味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形象美是语言美的主要特征。
美主要是通过形象来表现的,语言富有形象性,才能成为具体可感的对象,审美主体才能运用自己审美器官的功能去感知它,把握它。
在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美比比皆是。
它主要是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者富有形象化的词语句子来表现的。
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鲁迅这样写道:“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品味语言的教案 初中
品味语言的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语言的基本要素,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
2.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体验语言的美感,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语法、修辞。
2. 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3.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优美、含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诗或一篇美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2. 讲解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语法、修辞。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3. 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通过分析典型例子,让学生了解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
4. 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让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发现和欣赏作品中的美妙语言,如生动、形象、优美、含蓄等。
5. 练习表达: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语言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和欣赏能力。
3. 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语文教材,如《语文》、《语文同步》等。
2.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语文基础知识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如在线文章、视频讲座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究语言知识。
2. 多读多写,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竞赛和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做好榜样。
通过本教学方案的实施,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爱好。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
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中学语文论文从语言角度品味古诗词之美◎赵维菊古诗词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精辟,往往一字千钧,一字震人心灵。
它言简意丰,言简意赅,言简意深。
古人创作非常重视炼字: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还有杜甫的“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赏读、探究、体味。
本文从赏析“诗眼”(词眼)人手,反复咀嚼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一字千斤”的凝练美;同时,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古诗词的画面美;挖掘诗的深层内涵,感悟诗营造的美好意境,从而更深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一、精心咀嚼文字,赏析古诗词的语言美语文教师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美,体会诗的深意。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这样一句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中的前半句,平白如话且只有寥寥六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绮丽的山村夏夜图:宁静的山村夏夜,明月朗照,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醒了枝头的乌鹊,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其中的“惊”字就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以从“惊”字作一些相关联想,也许是月光太亮,惊醒了熟睡中的乌鹊,让它们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鸟儿的惊惶;亦或是月儿圆得有些出奇,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
同时,又可作逆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在朗照的月光中,欣赏它们白天无法观赏到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如果只是单纯地翻译字句:月亮出来了,惊起了树上的乌鹊,就不能体会“惊”字带来的无穷的韵味儿了。
品味语言美 酿造语文味论文
品味语言美酿造语文味[摘要]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什么才是有“语文味儿”的本色语文,本文做了一定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形式语言学习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育理念,探索出一系列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新模式。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许多“非语文”现象正充斥着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过量使用、所谓人文性的随意拓展、学科整合下语文本质的迷失……一堂课热热闹闹,似乎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语文味”。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理解、把握和处理好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的关系。
语文内容包罗万象,如张志公先生所说:“有讲自然现象的,有讲地理历史知识的,有的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有的是论述政治思想的议论文章。
所有这一切,都是作为学习语文的材料。
”语文形式则是指用以表现内容的语言文字,它是文本存在的形式,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课文为例,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学习。
至于在课文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性的内容,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派生出来的,是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水乳交融、有机结合的。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缺少“语文味”,就是因为有的老师只注重就语文内容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却忽视了对语文形式的要求。
殊不知,“语文味”正是在对语言进行感受、分析、品味、鉴赏的过程中散发出来的。
语文教学只有以语言为切入点来细读文本,在活动的过程中贯穿语文能力的要求,才能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下面,就以高中《语文》第一册《金岳霖先生》一文的教学片段为例,通过两种教学设计的比较,来研究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是怎样形成的。
比较之一:关于“有趣”部分的教学片段教学设计一: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第一段总领全文,请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和作为文眼的词语。
2、金岳霖先生是如何有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先生有趣之处。
语文教学中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摘要:初中教材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语言艺术的瑰宝,是从长期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们文质兼美,文情并茂,为历代人们所传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的鉴赏最终要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悟和富有穿透力的语感能力来完成。
阅读者具有敏锐的语感和对语言艺术的悟解能力,才能切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真正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意,激发人的情感。
因此,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语言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百草园中的景物有声响,有色彩,有形状,多么生动形象。
又如《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的出场,写到“其时近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一段简短的文字即把藤野先生的外貌神情描绘出来,令人读之而难忘。
其他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翁翁的闹着”,(朱自清《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道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朱自清《背影》)“清请的小溪旁,有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住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没入水面……”(梁蘅《晋祠》)他们写人状物绘景无不生动形象,原因就在于生动的描写。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是语文教师的生命,要使生命充满活力,我们就要不断地去汲取。
向古今中外名篇汲取,向鲜活的生活汲取。
俄罗斯有句民谚:“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
”我们语文老师,都应该用自己美的语言粘住更多的学生,让我们的语文课闪亮生辉,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用了一系列动词,讲授时就必须抓住。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情操是一个人对于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韵味和魅力。
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雄浑壮阔的景象,感受诗句中语言的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通过对字词的推敲,如“直”和“圆”两个字,让学生理解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精准之美。
在散文教学中,如朱自清的《春》,带领学生欣赏“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优美的语句,感受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出的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体会语言的形象之美。
二、带领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然景象等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在小说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从一个充满朝气和梦想的青年逐渐堕落为麻木、潦倒的行尸走肉,让学生通过对祥子命运的了解,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写景散文中,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像《济南的冬天》,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济南那温晴的冬天,感受山的秀气、水的清澈,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三、启发学生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关键。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那份浓浓的乡愁,培养他们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
在叙事性作品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探索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讲究些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我们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
主持人:小博士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同学们便能够发现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在我们面前表达的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一、字斟句酌,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如《第一场雪》中景物描写是重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阅读时,我们可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细细揣摩,就不难体会到:作者使用了这些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条、松柏不同的形态美,十分准确、形象。
描写雪后的景色局部,作者更是调动了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精心锤炼出多个准确的动词,把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令人产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精彩,脍炙人口。
学习时想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能够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
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实行了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俱生。
这就体味到了语句的优美,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二、熟读成诵,感受情感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读者深入品味作品。
语文电影赏析欣赏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之美
语文电影赏析欣赏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之美语文电影赏析:欣赏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影视作为一种媒体艺术形式,既能通过镜头视觉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也能借助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众多的电影作品中,通过精彩的剧本和出色的演技,语言成为了电影表现力的主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欣赏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之美,探讨语文在电影中的独特魅力。
一、对话的韵律之美电影对话是传达剧情信息和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式,精彩的对白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并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
在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与其他角色的对话充满智慧和幽默,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思考的深度。
通过对话,安迪的智慧和乐观向观众展现,引发观众的共鸣。
此外,在电影中,对话的语速、音调和情感表达也是刻画角色形象的重要元素。
例如,在某些悬疑电影中,紧张刺激的场景会采用快速流畅的对话,增强紧张氛围;而在某些喜剧电影中,角色之间的对话则可能采用夸张幽默的方式,引发观众的笑声。
这种对话的韵律之美,成为电影中独特的语言艺术。
二、台词的精彩之处影视作品中的台词是角色性格和情感的重要呈现方式,一句简短的台词往往能让观众深刻地记住并反复回味。
在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成为了经典,既形象地表达了阿甘天真的性格,又传递了关于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精彩台词,让观众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此外,精美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台词的一大特点。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冯·雷德克老板将花束的颜色与女孩红裙子的颜色相比,用语言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之前的冷漠的悔过之情。
这样的细腻描写和富有感情的语言,使得观众对故事更加投入。
三、字幕的艺术之美字幕作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除了传达对话信息外,还有一定的艺术性。
在一些文艺片中,字幕和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和统一,增加了电影的艺术感。
比如,在《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中,字幕的风格与画面的配合得体,增强了观影的观感和沉浸感。
如何鉴赏作品的语言美
如何鉴赏作品的语言美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美的主要特征。
鲁迅先生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事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从语言美中获得特殊的美感体验,并提高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
一、反复吟诵中发现语言美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
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有的如百鸟乱鸣,婉转悠扬;有的似战鼓催阵,高昂激越;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
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时,就会产生一种美感,使人有一种舒畅的、愉悦的、美的享受。
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美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故乡的榕树》中的描写“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朦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出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这些语句明快、优美、有韵味,像一座桥,把眼前景与思乡情联系在一起。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巧妙地由“哨音”转换成弥漫的乡愁,转换成亲切的呼告,一层一层地把思乡之情推向高潮。
二、在字斟句酌中感受语言美教学中,对一些字、句进行咀嚼,能创设联想情景,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地,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写月光像流水一般地倾泻,赋予月光以动感,写出了荷花、荷叶在月光下宁静、柔和的美感。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写出雾的轻柔,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的姿容。
文中写树“蓊蓊郁郁”的,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叶“田田”的,流水“脉脉”的,月光“静静”的,青雾“薄薄”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又如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
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高中散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促使他们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文将根据教学大纲,结合高一语文的教学要求,着重从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方面浅谈散文教学。
一、走进教材高一语文散文单元的课文都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或人生的感悟。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发现它们竟是来自一些微小的细节。
就是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细微之处,触动了作者心灵,让其情感律动,于是就流于笔端,形于文字,并情不自禁地、悄然无声地印下了他们的个性与才情。
于是,读他们的文章,就像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跟他们一起体会其喜怒哀乐,分享其生命中的收获。
学习本单元的散文,不仅是一次的情感的旅途,更是一次人生的体验。
因此,我们在与学生一起分享这些文章时,应该从把握作品细节,品味语言魅力引导学生。
二、用心教学(一)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细节观察自细节始,知识自细节来,文学自细节出,哲学自细节入,人生自细节明,文明自细节进,意义自细节显。
散文也源于细节,表于细节。
因此,学习散文,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细节,学会品味细节,观察和深入细节。
在《荷塘月色》中,飘渺轻纱掩映下的荷塘月景,正是当时作者心境的微妙的呈现。
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作者描绘得无微不至。
此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去想象,去品味这个细节,去领悟月下荷塘的荷、风与月的自然生命的灵动,去感受作者那一道无比喜悦的心灵律动。
朝霞和晚霞都是绚烂、多彩的。
在《霞》里,冰心却把晚霞赋予了更细更深的一层意蕴,那就是深沉和凝重。
就是这个细微的描绘,才能让作者准确细致地寄托了一个历经世事沧桑、岁月淘洗的耄耋老者的人生睿智与生命彻悟,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其笔墨之细致,细致之动人。
作为教师,没有理由不把它告诉自己的学生,领他们去体会,去把握,去感悟。
散文虽“散”,但“散”得细致动人。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对细节的关注与把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看似平淡的生活点滴中品味出滋味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三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三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三美”指的是“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
1.语言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包括词汇、语法、
句型等方面。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能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
2.意境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意境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应
该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想,领略其中的韵味和氛围,从而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之美。
3.形象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掌握。
学生应
该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塑造,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领略其形象之美,从而深刻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主题。
“三美”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之一,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任何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无不是教师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得体的教态、优美的教学语言实现的。
我认为,在这几个因素中,尤其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最为重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担负着这几种角色的教师能否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所以,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语言的修养,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最终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一、美在准确的发音、用词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声音,是最直接地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体系,是语言交际工具的声音形式。
所以说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是语文教师语言优美的前提。
如果发音用词不准确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意思,倾听者也就不能准确地领悟表达者的意思。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美”,首先发音要准确、口齿要清晰、吐字要分明,而且还能纯正流利地运用普通话教学,避免方言土语。
这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普通话的水平。
但由于方言土语的影响,不少教师发音不准。
比如:经常会把教室(jiào shì)读成(jiào sì),是不是(shì bú shì)读成(sì bú sì),四十四(sì shì sì)读成(sì sì sì)闹出了不少笑话。
如果作为语文教师也这样,那就谈不上什么教学语言的优美了,更不必说什么教学效果了。
一旦教师说错了话,让学生觉得好笑,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足以损毁一个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美在能够准确运用不同特点的语言教学的要求不同所采用的语言也不同。
比如:现在小学的知识比较深奥,知识覆盖面比较广,有些知识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
浅谈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课文的语言美提要:任何美的东西都是美的形式和美的内容的统一,没有美的形式的依托,美的内容便成为空中楼阁。
语文课文的内容美依赖课文的形式美而得以表现。
课文的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结构美、文面美等。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关键词:洗练美;音乐美;色彩美;朴素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文课文中反映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都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领悟绚烂多彩的语言美是实施语言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1、洗练美。
语文课文的作者都具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十分重视炼字、炼句,使文章语言具有用词准确、生动,以一当十,言简意赅的洗练美。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竞”字使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跃然纸上;”谁主沉浮?”一个”主”字又把英豪扭转乾坤的浩大气魄,推动历史的使命感,必获全胜的巨大信心,尽囊其中。
就是在写景状物、记人叙事、因事说理的文章中,也同样能感受到语言的洗练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劈头就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只有十二个字就构成了四个主谓结构的单句。
主语、谓语的中心成分不加任何附加语,显得简洁明快,整齐一律。
《荆轲刺泰王》的第一段:”秦将王剪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到燕南界”。
作者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黑云压城,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六个动词乍看都很平常,但仔细研读就会感到它们是何等言简意赅,何等凝练厚重。
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仔细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文章语言的洗练美。
2、音乐美。
作家写诗作文炼字、炼句除考虑意义外,还考虑声音,也就是说是从意义和声音两个方面进行锤炼的,意义的锤炼,要求寓繁于简,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等;声音的锤炼,则要求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调,韵脚和谐自然,以及双声、叠韵、叠音的运用自然巧妙等。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
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等外,语文老师的语言美是个关键。
同一句话、同一个词,不同的语文老师说出,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根据语言这些特征,针对不同文体对语言的不同要求,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文中的重要字、词、句进行分析,从中让学生去体会语言美。
一、语言的形象美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能够生动逼真地刻画形象,绘声绘色,细致入微。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所描绘的春天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反复朗读此文,让学生从花色、花香、花的甜味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置身其间,同时,也让学生从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中去体会语言的形象美。
语言的形象美不仅体现在散文、记叙文中,而且也体现在议论文中。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形象化的语言为主观主义者画像,不仅形象逼真,比喻深刻,不但阐明抽象的事理,而且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对说理的重要性,从而加深了对主观主义者的表现、实质和危害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语言的生动美语言的生动美主要体现在动词的提炼和选用上。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绿”字,写出了春风给江南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显出江南初春景色的美丽,风光宜人。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十分传神地把浓郁的春色点染得生动别致,逗人神往。
鲁迅的小说《药》一文中写道:当刽子手康大叔把人血馒头给老栓时,嚷道,“怕什么?怎么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作者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刽子手的凶残、贪婪、爱钱如命的丑恶形象和粗野残暴的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的三点策略
高中语文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美的三点策略语言美是文学作品最基本、最本质的美,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
在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时,学生应该重视对语言美的鉴赏和欣赏。
然而,鉴赏语言美是一项需要长期练习和提高的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找到有效的鉴赏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三种有效的鉴赏语言美的策略。
一、把握基本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语言美表现细微,精妙,这需要我们有高度的文学素养和良好的语文基础。
具体而言,鉴赏语言美需要我们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因为这是构建文学作品语言美的基本逻辑和方式。
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是构成语言美的基本元素,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学生鉴赏语言美的必要前提。
其次,学生应该注意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排比、对仗、比喻、拟人等。
这些修辞手法会让文学作品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具有美感,而且能增强作品的逻辑连贯性,提高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生需要通过在阅读过程中识别、分析和归纳这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自己的鉴赏水平。
二、注重语言表达的节奏感及节奏变化作品的节奏感是指语言的韵律、声调、抑扬顿挫等方面的表现,它可以表现出文学作品的情感、气氛和形象。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和演讲等方式来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节奏感,帮助学生深入鉴赏语言美。
在鉴赏语言美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作品节奏变化的把握,即对短语、词组的重复、运用休止符等元素的变化有敏锐的感觉。
因为这些变化能够影响作品的节奏感和感染力,让作品的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三、注意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修辞的时空感情感表达是语言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需要表现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变化,让读者感同身受。
学生应该注意作品情感表达的精髓所在,即通过情感、心理描写等手法将人物内心感受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人物情感世界的美和内涵。
此外,学生还应注意数学作品中修辞的时空感。
修辞的时空感是指作品中时间、空间、情境等元素的表达和塑造。
时空感表现形式多样,有比喻、拟人等,在鉴赏中需要认真剖析和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语文学科的审美内容首推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手法,是美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汉语言在发音、构词、造句、修辞、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都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
尤其是诗词与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精品。
郑愁予的《错误》清新婉约,意境优美。
但要学生很好理解这首诗的美还真非易事。
故可以引导学生先感受这首诗的音韵。
“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有何差异?(明确:后者押韵、新鲜、强调的主体不一样)“小小的”两次重复又有什么美感?(明确:轻盈柔美的韵律)。
“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又有什么变化?(明确: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
感受好诗歌的音韵美后,引导学生鉴赏诗句:“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的“你”是一个丈夫常年在外奔波的深闺思妇,她的内心何以就象“小小的寂寞的城”呢?又何以象“青石的街道向晚”呢?这里用宽广的城、傍晚的青石街道比喻思妇之
心,有何用意?学生脑中有了城和青石街的形象后,便能猜出:城比思妇之心,可见其内心丰富多彩,以青石街作比更见其心灰色沉重、古典;而后一个比喻“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学生同理猜出:思妇内向、敏感。
疏通此难点后,要求学生用想象将全诗连缀书写成文,学生在此基础上要鉴赏那流传甚广的名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所传递的美感就容易了。
朱自清的美文名篇《荷塘夜色》,语言很美,有的运用修辞,有的用词精当,因此可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运用辞格的句子,学生分别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后,教师可对其中比较特别的比喻句做些点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此引出通感的修辞格,对这种学生刚接触的修辞格可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将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的美妙。
本文运用叠词的地方多达二十处,可在朗读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试去掉重叠的部分,进行对比感受分析(删除法),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就可感觉到:使用叠词,可更传神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同时还使行文轻缓舒徐。
另外对文中出现的一些精当的动词,可引导学生用替换法品析,例如“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若换成“照”效果如何?通过对这两字意义的辨析、想象,大多数学生能理解用“泻”字能使月光更具动感美。
教材大多是由汉语言文字组成的声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对其进行想象改写,他们自然会沉浸在美的艺术境界中。
要使学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领学生品味文章本身的语言美,带领学生“披文以入情”,那种离开篇章架空地讲美育,或撇开美育而孤立地讲字词句篇,都是不符合语文课的美育要求的。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