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频率响应法xin

合集下载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PPT课件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PPT课件
一·乃氏图的一般作图法
1·写出 G ( j w ) 和G( jw)表达式; 2·分别求出 w 0 和 w时的 G ( j w ) ;
3·求乃氏图与实轴的交点,交点可利用 ImG(jw)0或 G(jw)n180o
的关系式求出;
4·求乃氏图与虚轴的交点,交点可利用 ReG(jw)0或 G(jw)n90o
K;
(T 1s1 )(T 2s1 )
K ,T 1,T 20
试概略绘制系统开环幅相曲线。
解:由于惯性环节的角度变化为 ~-900,故该系统开环幅
相曲线中
起点为:
终点为: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A (0)K,
(0)00
A ( ) 0 , ( )2 ( 90) 0 10 80
G (j)K [1 (1 T 1 T T 12 2 2 2) 1 (j (T T 1 22 T 22 ))]
即多环节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是各环节模的乘积,相频特性是各环节 相位角之和。
7
自动控制原理
§4-2频率响应的极 频率响应G(jw)是输入频率w的复变函数,是一种变换,当w从0逐渐增长至
时,G(jw)作为一个矢量,其端点在复平面相对应的轨迹就是频率响
应的极坐标图,亦叫坐做乃标氏图图((Nyq乃uist氏曲线图) )
传递函数G(s)
S=jw
频率特性G(jw)
注:系统频率特性分析法是一种用“稳态”的方法(即输出稳态时 的正弦信号,不考虑过度过程)来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稳,准, 快)
5
自动控制原理
二·频率特性的一些概念
G (jw ) U (w )jV (w )
幅频特性 A (w ) G (jw )[U (w )]2 [V (w )]2
(jw K)(j(wjw1T11)1()j(wjw2T21).1..)...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Im
(K,0°)
0
Re
图5.5 比例环节乃氏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L( )
0
( )
dB K>1
K=1 K<1
lg
0
lg
图5.6 比例环节的Bode图
作用:比例环节只改变原系统的幅值(K<1,降低;K > 1, 抬高),不改变原系统的相位。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 乃氏图的绘制—— “三点法”
G(jω)= A(ω)ejφ(ω) →
A(ω):起止位置 φ(ω) :起止方向
起点:ω→0,[A(0),φ(0)] 终点: ω→∞,[A(∞),φ(∞)] 与负实轴的交点:令φ(ω) =-180°→ ωx
相位截止频 率或相位剪
切频率
则交点为[A(ωg),-180°]
注意:由φ(0) → φ(∞)的变化范围可判断乃氏图所在 的 象限。
2 ( )
1 ( )
图5.8 积分、微分环节Bode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机械学院——自动控制原理
3. 纯微分环节
G(s) s
G( j) j e j90
传递函数与积分 环节互为倒数
Im
A()
(1)乃氏图 ( ) 90
起点:[0, 90°];终点: [∞, 90°]
0
Re
图5.9 微分环节乃氏图
I ( )
T 1 2T
2
联立消去ω可以得到实部和虚部 的关系式:
[R( ) 0.5]2 [I( )]2 0.52
故,惯性环节的乃氏图是圆心为点(0.5,j0)上,半径为 0.5的半园(ω=0~∞)。
(2)Bode图

0自动控制原理第章 频率响应法

0自动控制原理第章 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
(5)延滞环节 延滞环节的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分别为
对数幅频特性是一条0dB的直线,而相频特性随w 增加 迅速下降,如图
自动控制原理
3.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
因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通常是若干个 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乘积,所以对数幅频特 性和相频特性可分别表示为
在绘制对数坐标图时,幅值的乘法运算变成了加法运算
3.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是由一系列典型环节组成的,因此,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通常是若干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乘积,即
若写成极坐标形式,为
(5-2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可根据各串联环节频率特性的模及相角公式, 令w 从0→∞变化,按照“幅值相乘、相角相加”的原则进行计算, 从而绘制极坐标图。
假设复变函数F(s)是s的单值解析函数,那么对于s平面上的 任一点,在F(s)平面上必定有一个对应的映射点。
自动控制原理
如果在s平面画一条封闭曲线,并使其不通过F(s)的任一奇点, 则在F(s)平面上必有一条对应的映射曲线。
为弧度/秒(rad/s)。
对数幅频特性的纵坐标表示幅值比的对数值,定义为
L(w)=20lg|G(jw)|
(5-26)
采用线性分度,单位是分贝,用字母dB表示。
对数相频特性的纵坐标表示相位差j =∠G(jw),采用线性分度,
单位是度(°)。
自动控制原理
对数频率特性的坐标如图所示。
在对数分度的横坐标中,当变量增大或减小10倍,称为十倍频程(dec), 坐标间距离变化一个单位长度。此外,零频率不能表示在对数坐标图中。
对数幅相图是直角坐标图,横坐标为相位差j ,单位是度(°);纵坐标 是幅值比的对数值L(w)=20lg|G(jw)|,单位是分贝(dB)。曲线上的每个点都对应 一个固定的频率。因此,对数幅相图可以通过对数坐标图容易地画出来。

自动控制原理 矿大05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1 (1)

自动控制原理 矿大05第五章 频率响应法1 (1)

微分方程
G (s )
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 频率特性
G( jω)
s = jω
8
线性、定常、 线性、定常、零初始值的系统
频率特性(极坐标表示) 频率特性(极坐标表示)
-----Nyquist图 图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又称为极坐标图
G( jω ) = A(ω)e
jϕ (ω )
变化时, 当输入信号的频率 ω → 0 ~ ∞ 变化时,向量 G ( jω ) 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 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作相应的变化,其端点在复平 面上移动的轨迹称为极坐标图: 奎斯特(Nyquist) 面上移动的轨迹称为极坐标图:奈奎斯特 曲线,又称奈氏图 曲线 又称奈氏图 Im
n
稳态响应
趋向于零( →∞ →∞) 瞬态响应 趋向于零(t→∞)
C ss (t ) = Ae − jω t + A e jω t
A = G(s)
系数 A、A 用留数法获取
Arω Arω −A (s + jω) s=− jω = G(− jω) (s + jω) s=− jω = G(− jω) r s2 +ω2 (s + jω)(s − jω) 2j
结论
同频率的正弦,幅值随频率变 相角也随频率变 同频率的正弦,幅值随频率变,相角也随频率变。 的正弦
Ar=1 ω=0.5
=1
=2
=2.5
=4
3
频率特性(公式推导 频率特性 公式推导) 公式推导
设稳定的线性定常控制系统
b0 sm + b1sm−1 +L+ bm 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G(s) = a0sn + a1sn−1 +L+ an

自动控制原理05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05频率响应法
9
(2)通过截止频率c的斜率为-40dB/dec 宽度:2 c 3
假设系统是稳定的,并近似认为整个开环特性为-40dB/dec
则,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 s2
c2
s2
对单位反馈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s) G(s) c2 / s2 c2 1 G(s) 1c2 / s2 s2 c2
相位裕度为0,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动态过程持续振荡。
1
(1
2 n2
)2
(2
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0 0.707 时,产生谐振
2
(
)
arctg
1
n 2
n2

dM
d
0
得谐振频率r
n
1 2 2
将 r 代入M表达式,得谐振峰值 M r 2
1
1 2
M= 2 时的频率值 B 称截止频率。
5
2
时域指标与二阶系统参数 ,n 有下面的关系:
% e / 12 100%
▪ 谐振峰值 Mr 和峰值频率r
谐振峰值 Mr 表征了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Mr 越大,则系统的稳定性越差
1.0 Mr 1.4(0 : 3dB) 时,相当于有效阻尼比在(0.4~0.7), 系统可以获得满意的瞬态响应特性。
M r 1.5 时,阶跃瞬态响应将出现较大的超调。 M
Mr
r
tr
M (0)
开环幅频特性
G(
j)
(
K (1 j 1)( 2 j 1) ( m j j) (T1 j 1)(T2 j 1) (Tn
1)
j 1)
▪ 闭环幅频特性的零频值M(0)
对单位反馈系统,若系统为无静差系统,在常值信号作用 下,稳态时输出等于输入,有: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集成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集 成化,能够实现多种控制技术的 融合和应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网 络化,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 共享。
绿色化:智能控制技术将更加绿 色化,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和环保 要求。
控制系统的网络化与信息化融合
网络化控制: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极点配置法:通过配置系统的极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线性矩阵不等式法: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最优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基本概念:最优控制、状态方程、控制方程等 设计步骤:建立模型、求解最优控制问题、设计控制器等 控制策略: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非线性最优控制等 应用领域: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电子等
动态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平衡状态 快速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速度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恢复到平衡状态的精度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保持稳定状态
抗干扰性能指标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准确性:系统在受到干扰后能够 保持原有的精度和准确性
信息化控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化控制
融合趋势:网络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将成为未来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将受益于网络化与 信息化的融合
控制系统的模块化与集成化发展
模块化:将复杂的控制系统分解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便于设计和维护 集成化:将多个模块集成为一个整体,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发展趋势:模块化和集成化是未来控制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实验报告】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报告】频率响应测试

实验名称:频率响应测试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目录(一)实验目的3(二)实验内容3(三)实验设备3(四)实验原理4(五)K=2频率特性试验结果4(六)K=2频率特性试验数据记录及分析7(七)K=5频率特性试验结果9(八)K=5频率特性试验数据记录及分析12(九)实验总结及感想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片目录图片1 系统结构图3图片2 系统模拟电路3图片3 K=2仿真对数幅相特性曲线4图片4 K=5仿真对数幅相特性曲线4图片5 f=0.7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6 f=1.4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7 f=2.1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8 f=2.8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5图片9 f=3.5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0 f=4.2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1 f=4.9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2 f=5.6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6图片13 f=6.3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7图片14 f=7.0时输出波形及李沙育图形7图片15 k=2拟合频率特性曲线9图片16 f=0.9波形及李沙育图形9图片17 f=1.8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18 f=2.7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19 f=3.6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20 f=4.5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0图片21 f=5.4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2 f=6.3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3 f=7.2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4 f=8.1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1图片25 f=9.0波形及李沙育图形12图片26 k=2拟合相频特性曲线14图表目录表格1 K=2电路元件参数7表格2 K=2实测电路数据处理7表格3 K=5电路元件参数12表格4 K=5实测电路数据处理12频率响应测试(一) 实验目的1. 掌握频率特性的测试原理及方法。

2. 学习根据所测定出的系统的频率特性,确定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测定给定环节的的频率特性,系统模拟电路、结构图分别如下所示:图片1系统结构图由图可知,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00()10100k G s s s k =++,其中1Rk R =,实验中R 的取值分别为200k Ω,500k Ω,且1R 始终为100k Ω。

自动控制原理频率法

自动控制原理频率法

时:A() 0,() 90
P() 0,Q() 0
2. 对数频率特性
A( ) K 1 T 2 2
G(s) K Ts 1
G( j ) K jT 1
( ) tg1T
①对数幅频特性:L() 20lg A() 20lg K 20lg 1 T 2 2
为了图示简单,采用分段直线近似表示。
但从理论上动态过程的稳态分量总是可以分离出来的,而 且其规律性并不依赖于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可以扩展频率特性的概念,将频率特性定义为:在正 弦输入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的复数比。
所以对于不稳定的系统,尽管无法用实验方法量测到其频 率特性,但根据式
G( j ) G(s) |s j
由传递函数还是可以得到其频率特性。
❖稳态响应的幅值与输入信号的幅值之比 A( ) Ac | G( j) |
称为系统的幅频特性,它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A信r 号在稳态 时的放大特性;
❖稳态响应与正弦输入信号的相位差 ( ) G( j )称为系
统的相频特性,它描述系统的稳态响应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 的相位移特性;
❖ P( ) Re[G( j )] 称为系统的实频特性。
❖ Q( ) Im[G( j )] 称为系统的虚频特性。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实频特性、虚频特性之间具 有下列关系:
P() A() cos()
Q() A() sin() A() P 2 () Q2 ()
( ) tg 1 Q( ) P( )
如一阶RC电路
这是一个惯性环节
R
ui
C uo
0.1 -5.7 5.0 -78.7
0.2 -11.3
7.0 -81.9
0.3 -16.7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编号:课程学时:60学时课程学分: 4开设年级:大二第二学期教研室:电气教研室负责人:xxx目录第一部分:说明 (1)第二部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内容 (1)第三部分:附录 (6)《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本课程是自动化、轨道交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

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法,控制系统的校正,非线性系统,离散控制系统。

第二部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章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明确控制系统的任务、组成及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被控对象,被控量,给定量,干扰量等)。

侧重讲述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闭环(反馈)控制是本章的重要概念。

通过示例,建立起系统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出系统方块图的方法。

正确理解对控制系统稳、准、快的要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1.1 引言1.2 自动控制的基本知识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1.4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基本组成1.5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和分析设计1.6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概况【考核目标】每章布置作业,作业量1-2小时,主要针对通过示例,建立起系统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出系统方块图的方法。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性质及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熟练掌握用拉氏变换方法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方法;熟练掌握利用结构图等效变换和梅逊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内容】2.1 引言2.2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2.3 非线性数学模型线性化2.4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6 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2.7 系统的结构图2.8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考核目标】每章布置作业,作业量2-4小时,主要针对结构图的等效变换、梅逊公式。

频率响应法自动控制原理

频率响应法自动控制原理
CHAPTER
控制系统概述
控制系统定义
控制系统是由控制器、受控对象和反馈回路组成的闭环系统,用 于实现特定的控制目标。
控制系统分类
根据控制方式、控制参数和控制目标的不同,控制系统可分为多 种类型。
控制系统组成
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包括输入信号、控制器、受控对象、反馈回 路和输出信号等部分。
控制系统中的频率响应分析
案例一:电机控制系统中的频率响应分析
电机控制系统在工业自动化中具有广泛应用,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频 率响应法可以对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进行分析,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 度和超调量等。
通过频率响应分析,可以优化电机控制系统的参数,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从而 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案例二: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频率响应分析
频率响应是指系统对不同频 率输入信号的输出响应,通 常用复数形式的传递函数表
示。
频率响应法通过分析系统的频 率响应特性,可以得到系统的 稳定性、动态性能和噪声抑制
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频率响应法的应用场景
航空航天领域
在航空航天领域,频率响应法常用于分析飞行控制系统、 推进系统等关键子系统的动态性能,以确保系统在各种工 作条件下都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控制系统中的稳定性分析
1 2
稳定性定义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否恢复到原始状 态的能力,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
稳定性分析方法
稳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分析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分布、 计算系统的传递函数等手段进行。
3
稳定性分析应用
稳定性分析在控制系统设计、分析和优化中具有 重要作用,是保证系统性能稳定的关键步骤。
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频率响应法可以用于分析机器人的运 动性能和稳定性。通过对机器人的关节运动系统进行频率响 应分析,可以了解机器人的动态特性,优化机器人的运动轨 迹和速度。

《自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

《⾃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动控制原理》考纲、试题、答案⼀、考试说明《⾃动控制原理与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它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充分理解⾃动控制系统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掌握⾃动控制系统各种数学模型的建⽴及转换⽅法,掌握分析⾃动控制系统的各种经典⽅法及常⽤综合⽅法。

了解直流电⼒拖动⾃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调速⽅法,调速系统的静态动态性能指标。

掌握直流转速单闭⾃动控制系统和转速、电流双闭环⾃动控制系统的静、动态设计⽅法,深刻领会和掌握控制系统的⼯程设计⽅法,能够熟练应⽤典型Ⅰ型、典型Ⅱ系统的设计和校正⽅法,了解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和位置随动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法。

了解交流电⼒拖动⾃动控制系统的特点,调速⽅法,特别是重点了解和掌握笼型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原理、特点和设计⽅法,了解⽮量控制技术在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应⽤,了解同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的特点和设计⽅法。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试题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单项选择题 (每空2分,共40分)⼆、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答题技巧:相关知识点要回答全⾯,因为都可能是采分点,涉及的基本概念要表述清楚,要点清晰,简明扼要,进⾏必要解释,切忌长篇⼤论。

四、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题技巧:第⼀,审题。

审题时需明确题⽬要求和给出的已知条件,注意各已知条件的单位,注意各因素⽐较的基准等,并注意所给条件中哪些是有⽤的,哪些是⽤来迷惑考试⼈员的,以防⽤错。

第⼆,确定解题⽅法和解题思路。

通过审题,明确了题⽬要求和已知条件,便可确定以哪种估价⽅法为主线,并根据该⽅法中⽤到的未知条件确定需借助的其他⽅法。

明确的解题思路,并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三,公式和计算步骤。

计算过程中,涉及的计算公式⼀定要列出,哪怕没有时间计算,列出需要的⼏个公式也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计算⼀定要分步计算,⽽且尽量细分。

频率响应法(13)自动控制原理

频率响应法(13)自动控制原理

相频特性为:
φ(ω) =-arctg(2ξTω/(1-T2ω2) )
相频特性曲线与ξ有关,但在转折频率处,始终 为-90度,且关于该点点对称。
G(s)
s2
2 n
2 n s
n2
Im[G(jω)]
振荡环节G(jω)
A:
r n
Ar
2
1 2 2
1
1 2
B:
A( n )
1
2
( n ) 90o
0
第六章 频率响应法
(教材第8章)
6-1 基本概念 6-2 频率响应图
研究系统对正弦输 入信号的稳态响应
6-3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6-4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
6-5 频率响应测量
第十三讲: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和 频率响应图
(6-1、 6-2、6-3单元,3学时)
6-1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6-2 频率响应图 6-3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L
微分环节
40db 20db
0db -20db -40db
0.1 0.2
12
20db
10 20
w
90
45
微分环节
90
0
-45
-90
w
G(s) 1 RCS 1
(4)惯L性环节 10 lg 1 2T 2
幅频特性在低频段,近似为0db直线, 幅频特性在高频段,近似为:-20lgωT 斜率:-20db(1个对数单位尺度内,下降20db ) 与实轴交点(转折频率)为: ω=1/T 在0.1/T~ 1/T 之间偏差较大,需要加以修正。
22频率特性是在系统频率特性是在系统稳定稳定的条件下分析的条件下分析稳态稳态响应得到的它与传递函数一样也表征了系响应得到的它与传递函数一样也表征了系统的运动规律是系统频域分析的理论依据统的运动规律是系统频域分析的理论依据但只适应于但只适应于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定常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ZKYL06-03.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ZKYL06-03.详解
a 1 4 1 m arcsin arcsin arcsin 0.6 36.9o a 1 4 1
o o o o m (c ) 36.9 12.8 49.7 45
13
超前校正网络频率特性
14
校正前后系统频率特性
15
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
19
设系统为单位反馈最小相位系统,设计串联 无源滞后网络的步骤为: (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 K 。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 ' 对数频率特性 ,确定截止频率 c 、相角裕度 和幅值裕度 h(dB);
'' ,计算或查出不同的 , (3)选择不同的 c '' 曲线; 在伯德图上绘制 ( c )
16
系统经串联超前校正后,中频区斜率变
为-20 dB/dec,并占据 6.6 rad/s 的频带范围,
从而使开环系统截止频率增大,加快了系统
的响应速度。 系统经串联超前校正后,利用相角超前 特性,可使系统的相角裕度增大,从而降低 系统的响应超调量,系统的平稳性提高。
17
串联超前校正的局限: (1)由于闭环带宽的要求,不可能使得分度系 数 a 过大。 a 选的过大,会造成已校正系统带宽过大, 通过较多高频噪声。 (2)在截止频率附近相角迅速减小的系统,不宜 用串联超前校正。 产生相角迅速减小的原因是:在截止频率附 近,有多个交接频率彼此靠近的惯性环节或 振荡环节。
)2 1 c
0
c 12 rad / s
23
180 ( )
o
180o 90o arctg 0.1c' arctg 0.2c' 90o arctg 0.1c' arctg 0.2c' 90o 50.2o 67.4o 27.6o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第五章频率响应法

发展多变量频率响应法
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需要发展多变量频率响 应法,以便更好地处理复杂系统的分析问题。
深入研究非最小相位系统
针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的稳定性判断问题,需要深 入研究其频率响应特性,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
06
CATALOGUE
结论
总结频率响应法的要点与重点
01 02 03 04
频率响应法是一种通过分析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响应 来评价系统性能的方法。
频率响应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频率响应法能够提供系统在整个频率范围内的动态性能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 系统的性能特点;通过分析频率特性,可以更容易地识别系统的稳定性和潜在 的谐振问题。
局限性
频率响应法主要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对于非线性或时变系统,其应用可能受 到限制;此外,频率响应法无法提供系统的时域信息,如瞬态响应和稳定性。
05
CATALOGUE
频率响应法的局限性与改进方法
频率响应法的局限性
01
频率响应法主要适用于线性时不 变系统,对于非线性或时变系统 ,频率响应法可能不适用。
02
频率响应法只能给出系统在正弦 输入下的稳态输出,无法反映系
统的动态行为。
频率响应法无法处理多输入多输 出系统,对于复杂的多变量系统 ,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
02
CATALOGUE
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的定义
频率特性
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输出与输入之比,用复数表示的频率 函数。
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频率特性的解析表达式。
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
频率特性直接反映系统在不同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下的响应特性 ,与系统的动态和稳态性能密切相关。

自动控制第四章频率响应法

自动控制第四章频率响应法


e e 1
j arctanT
1
1 (T )2
1 jT
j 1 1 jT
1
1 jT
上式完全地描述了网络在正弦输入电压作用下,稳 态输出电压幅值和相角随正弦输入电压频率变化的规律, 称为网络的频率特性。
e e 1
jarctanT
1
1 (T )2
1 jT
二、对正弦输入信号的响应:
例: RC线性电路,当输入为正弦电压r(t)=Asint
时,c(t)的稳态输出为多少?
R
解: RC电路的微分方程为 r(t)
C
c(t)
T dc(t) c(t) r(t) dt
式中,T=RC。网络的传函为:
C(s) 1 R(s) Ts 1
如果输入为正弦电压r(t)=Asint ,c(t)的稳态输出:
0
Re
由虚轴的-∞趋向原点。
=0
3.惯性环节
频率特性:
A( ) K
G(s) K , G( j ) K
Ts 1
Tj 1
, ( ) tg1T
1 T 2 2
P(
)

1

K
T 2
2
,
Q(
)

KT 1 T 2 2
Im
0时:A(0) K,(0) 0
第四章 频率响应法
➢ 第一节 频率特性概述 ➢ 第二节 极坐标图 ➢ 第三节 对数坐标图 ➢ 第四节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五节 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 ➢ 第六节 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关系 ➢ 第七节 用实验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一节 频率特性概述
考察一个系统的好坏,通常用阶跃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阶 跃响应来分析系统的暂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态分量
则 lim C (t ) =
t →∞
A w T +1
2 2
sin (wt − arctgwT )
稳态输出 = A
与输入r (t ) = A sin wt
1 1 sin wt + ∠ jwT + 1 jwT + 1
(1)同:频率相同 幅值 比较: (2)不同:
⋅ 10 ⋅ L(w)dB 0 − 1 ⋅ 0.1 − 10⋅ − 20 ⋅
20
⋅ 1
0
1 10

2 100
⋅ w
lg w
ϕ (w)(°) 0 − 1
− 90° 0.1 −180°
⋅ ⋅

⋅ 1
0
1 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00
⋅ w
lg w
(Π )举例画法:
画出G (S ) = 1 的Bode图 TS + 1 L(w)dB 10 1 1 − j ( arctgwT ) 解:G ( jw) = = e 2 2 jwT + 1 1+ w T 0 = 20 lg 1 1 + w2T 2
ϕ (w)由0° → −90°
1 5T
1 2T
1 T
2 T
5 T
10 T
w
20 T
工程上常用折线来绘制近似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1 当w << 即wT << 1 则L(w) = −20 lg 1 + w2T 2 ≈ −20 lg 1 = 0dB T 即低频区可近似与横轴相重合 1 当w >> 即wT >> 1 则L(w) = −20 lg 1 + w 2T 2 ≈ −20 lg w 2T 2 = −20 lg wTdB T 1 w = 时,−20 lg wT = −20 lg 1 = 0dB T w每上升10倍,−20 lg wT下降20dB. 10 w = 时,−20 lg wT = −20 lg 10 = −20dB 故 − 20 lg wT为一条斜率为 T 10 2 2 − 20dB / 10倍频程的直线 w= 时,−20 lg wT = −20 lg 10 = −40dB T n 10 w= 时,−20 lg wT = −20 lg 10 n = n(− 20 )dB T 1 渐近幅频的最大误差在转折点w = 处, 误差为3dB. T 2 2 − 20 lg wT 即− 20 lg 1 + w T 1− 1 = −20 lg 2 + 20 lg 1 ≈ −3dB w= w= T T
4.4基本单元的频率特性函数
幅频特性 A(w) = G ( jw) = k 频率特性:G ( jw) = k 与w无关 相频特性 ϕ (w) = ∠G ( jw) = 0° 所以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为正实轴上的一个点 传函:G (S ) = k 其对数幅频特性 L(w) = 20 lg G ( jw) = 20 lg k 相频特性 ϕ (w) = 0°
线性定常系统
c(t ) = B sin (wt + θ )
时,输出c(t )在稳态时也是正弦c(t ) = B sin (wt + θ )L (4 − 2) 两者的频率相同,但幅 值不同,相位不同. 而当频率w改变时,稳态输出c(t )与输入r (t )的幅值比 B = A(w)L (4 − 3) 都与w有一定函数关系,即 A θ = ϕ (w)L (4 − 4) 式(4 − 3)称为系统的振幅频率特性(简称幅频特性 ) 式(4 − 4)称为系统的相位频率特性(简称相频特性 )
j
0
G ( jw ) ↓ ∠G ( jw ) 向负方向 ↑ 1 ∠G j = −45° T
w→∞
当w =
1 1 时, G j = 0.707 T T
w=
1 − 45° w = 0 1 w
1 2
当w → ∞时,G ( jw ) = 0
∠G ( jw ) = −90°
4.3频率特性的图示方法
说明频率特性各种数学表达式: 频率特性是一复数,则有三种表达式: 代数式 G ( jw) = U (w) + jV (w) 极坐标式 G ( jw) = G ( jw) ∠G ( jw) = A(w)∠ϕ (w) 指数式 G ( jw) = G ( jw) e j∠G ( jw ) = A(w)e jϕ ( w )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U (w) = A(w) cos ϕ (w) V (w) = A(w)sin ϕ (w) A(w) = G ( jw) = U 2 (w) + V 2 (w)
Im
V (w ) G ( jw) A(w)
ϕ (w )
0
ϕ (w) = ∠G ( jw) = arctg
V (w) U (w)
U (w)
Re
常用的频率特性的图示 方法: 1.定义:当 w从0 → ∞时,向量 G ( jw )的端点在复平面 G上的运动轨迹,称为 规定:实轴正方向为相 角的零度线 .逆为正,顺为负 . 2.绘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的两种方法: 法二:对每个 w值计算其 U (w )和V (w ),然后逐点连接描绘成 光滑的曲线 . 1 例:试作出惯性环节 G (S ) =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 TS + 1 1 1 wT 1 = −j = 解:以 jw 代S得: G ( jw ) = e − j (arctgwT ) 2 2 2 2 jwT + 1 1 + w T 1+ w T 1 + w 2T 2 ∴ G ( jw ) = 1
w2 n 1 G (S ) = 2 = 2 S S S + 2ζwn S + w2 n + 2ζ +1 2 wn wn G ( jw) = 1 w w 1 − + j 2ζ w wn n
2
(0 < ζ
< 1)
1 A(w) = G ( jw) = 2 2 2 w w 1 − + 2ζ w w n n w 2ζ wn ϕ (w) = ∠G ( jw) = −arctg 2 w 1− w n 由此可知:当w由0 → ∞时,因ζ取值不同而有 多条幅相频率特性曲线.(Nyquist曲线)
2 2
(一 )极坐标图(奈魁斯特图 )
幅相频率特性曲线 .(Nquist 曲线 ) 该曲线连同坐标一起称 为极坐标图.
法一:对每个 w值计算幅值 G ( jw ) 和相角 ∠G ( jw ),然后将这些点连成光 滑的曲线 .
1+ w T 当w = 0时, G ( j 0 ) = 1 随w ↑
∠G ( jw ) = − arctgwT ∠G ( j 0 ) = 0 °
相位
w T +1 将稳态输出相位与输入相位之差 − arctgwT称为相频特性.
2 2
将稳态输出幅值与输入幅值之比
1
称为幅频特性;
都是w的函数
4.2频率特性的定义和求取方法:
1.定义:在某一特定频率下正弦输入与稳态输出之间的幅值比和相位差并不能说明 系统的性质.只有频率w从0 → ∞时幅值比和相位差的全体才完全的反映出系 统的性质,才是系统的频率特性. B 幅频特性: = A(w) 是频率从0 → ∞的正弦输入下,系统稳态输出与输入的振幅比 A 0≤w≤∞ 相频特性:θ = ϕ (w)是频率从0 → ∞的正弦输入下,系统稳态输出与输入的相位差 0≤w≤∞
第四章 频率响应法
主要内容 频率特性的定义 Bode图和 Nyquist图的绘制 Nyquist稳定判据 根轨迹分析方法 重点掌握 熟练绘制典型环节的Bode图和 Nyquist图 熟练应用Nyquist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熟练掌握根轨迹绘制规则
4.1概述.
1.定义:
r (t ) = A sin wt
2.求取:
(1)根据已知系统的微分方程,把输入信号以正弦函数代入,求出其 (2)将传函中S换为jw来求取频率特性.
比如: 稳态解,取稳态输出与输入正弦函数的复数符号比,即得频率特性. 1 1 = TS + 1 S = jw jwT + 1
注: 频率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是与输入信号无关的.即当输入别的信号时, 系统仍有它自身的频率特性.
ϕ (w) = ∠G ( jw)
w的数值变化10倍在对数坐标上 一个十倍频程 所变化的一个单位间隔距离
−1 0.1
⋅ ⋅ ⋅ ⋅ 1 ⋅ ⋅ ⋅ ⋅⋅ ⋅ ⋅
0
一个倍 频程oct
1 2 4 6 8 1020
2 100

lg w(分度值) w(标出值)

rad / s
一个十倍频程 dec
1
lg w
1
w
lg w
w w=0
w
(a )Nyquist图
(b )Bode图
(三)微分单元 G (S ) = S
A(w) = G ( jw) = w π ϕ (w) = ∠G ( jw) = + = +90° 2 所以其幅相频率特性曲线为虚轴的上半轴,由原点指向无穷远. L(w) = 20 lg G ( jw) = 20 lg w ϕ (w) = +90° 所以其对数幅,相特性曲线如图
L(w)(dB )
G ( jw) = jw = we
j
π
2
w=∞
Im
⋅ 20 ⋅
40
0
⋅ − 40 ⋅
− 20
⋅01 0.⋅ ⋅0 10 ⋅ 0.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