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说不尽的张学良
说不尽的张学良作者:徐宗懋来源:《读书文摘》2003年第12期张学良先生走了。
尽管他一辈子期盼回到东北老家,原来受到软禁不得自由行动,但等到恢复自由身时,他却又带着老伴远赴美国檀香山,十余年来婉拒了“叶落归根”的邀约,最终选择埋骨异乡。
不仅如此,这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英雄甚至将他的个人资料文件、包括口述历史悉数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1996年,张学良发表声明指出,“捐给哥大的材料,是中国近百年来我所参与和亲身经历的事实记录,和我自己研读明史、中国近代史和基督教神学心得的一部分。
其余的将在2002年,与哥大为我作的口述历史,全部公开展出。
”主持张学良口述历史计划的哥大中文讲师张之丙说,1996年后张学良的材料陆续运来,目前计划依当初的约定,于2002年6月开放部分已整理好的材料,包括颇具争议的如西安事变的相关资料。
换句话说,无论张学良如何受到中国各党各派的赞美,他最终将自己的历史的证言存放在美国的学术机构,而不是在北京或台北,其良苦用心,颇耐玩味,也反映了少帅独立于各党派之外的一贯精神。
6月转眼将届,似乎很多事情到时可以真相大白,不过海外的史学界是很小的圈子,而且彼此之间口风并不紧,据看过资料的人转述,所谓的机密材料其实已没有那么机密,真正比较值得品味的是张学良对几个军阀的看法,十分生动有趣。
至于为何机密不再是机密,因为过去10年内有关张学良和西安事变的国际研讨会已开过几次,其中有一些十分出色的论文。
至于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大陆方面也陆陆续续公布相关的电文、信函和会议记录,作为当事人的张学良在几次访问中也吐露了不少,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已足以架构历史真相,澄清某些疑点,并打破过去的刻板印象。
依笔者浅见,有关张学良的历史争议主要有二:一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二是“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角色。
本文试着整理这两项史实,以为参考。
关于“不抵抗政策”,1990年张学良在台北接受日本NHK电视台的专访中已说得很清楚。
从张学良看_东北易帜_
文化殿堂·52·2010.06从张学良看“东北易帜”马娟娟(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张学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发动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对历史的进程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在此从张学良发动东北易帜的背景、张学良的厌战心理、对东北利益的考虑以及来自日本的压力等方面,剖析易帜的原因。
关键词:张学良 “东北易帜” 原因中图分类号:K264.33 文献标识码:AThought on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from Zhang XueliangMA Juan-juan(Anhui University Anhui·Hefei 230031)Abstract : Zhang Xuelia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and “Xi'an Incident”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gress of histor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his hating war emo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northeastern benefit, and the pressure of Japan, I can analyze the reason.Key words : Zhang Xueliang; “Changing Northeastern Banner”; Reason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一齐挂起了青天白日旗,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中宣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 服从国民政府, 改易旗帜。
【历史】918真相(“九一八”真相)
9.18真相9.18事变关于张学良不抵抗放弃东北,一直以来,都引用郭维城的说法:9.18时张学良一夜之间十几次致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十几次复电不准抵抗。
还说,蒋介石不抵抗的电文,至今还保存着。
由于郭维城的特殊地位,这种说法几乎成为国内现代史学界的普遍看法。
然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因为,首先,传说中的蒋介石不抵抗电文,至今未见,不能作为证据。
其次,就是有这样的电文,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张学良也完全可以对其置之不理,担负其自己作为边疆大吏守土抗敌的责任。
就后来当事人的表态似乎也可以证明把不抵抗的责任推给老蒋是“冤假错案”。
先看蒋介石。
最近披露出来的蒋介石日记是这样的:9.18当天蒋介石不在南京。
9月19日,蒋介石从上海和南京方面获悉九.一八事变发生。
在日记中有如下文字:“雪耻,余所持者惟一片爱国心,此时明知危亡在即,亦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耳”9月20日日记:“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9月21日日记:“雪耻,人定胜天,团结内部,统一中国,抵御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唤醒国民,还我东省”从这些日记中,我们根本读不出蒋介石当时有“不抵抗”的心思——须知,这是1931年的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没有虚伪造作的必要,反映的应当是他的真实心情。
再看张学良。
张学良在世时,日本广播协会和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等,先后访问过张学良。
张学良的回答是(1)9.18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和平解决。
(2)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
(3)中央不负责任,我不能把9.18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而当问到:张学良把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电文随时放在身边的说法。
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根本没有这种事。
张学良在自述中澄清了所谓蒋介石有过不抵抗指示的传言(这并不意味着蒋当时的思路和张有本质的差异,也不能开脱蒋介石作为政府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明确表示蒋介石当时对东北不拥有决定政策的能力,这是自述很有价值的部分,印证了包括新公开的蒋中正特藏档案等历史档案的有关记载。
1933,张学良的最黑暗时刻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可以是一部英雄史诗,也可能是一折风流才子戏,全看从哪个角度观察。
在1930年代初的国人眼中,这位东北军少帅恐怕是不折不扣的厚黑剧主角。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丢了大半个东北;1932年,他又在国民政府的一再严令下放弃锦州,不战而逃,一败再败却丝毫没有下野赎罪的意思,仍然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的名义坐镇北平,执掌热河、河北、察哈尔、山西、绥远五省及平津两市军政大权。
少帅并非无耻之徒,也非纯然无能之辈,但家乡沦陷的恶名和对日前线的重担,让他在逃避和坚持之间难以获得平衡,终于在1933年热河战败后达到了临界点。
风暴来袭前的浑浑噩噩“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
温柔乡是风流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
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马君武的这首《哀沈阳》流传一时,让后人以为事变当晚张学良正在享受欢歌艳舞。
事实虽非如此,但也相差不多――当天北平开明戏院举办赈济江淮水灾义演,晚11时许,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入场,观赏压轴曲目、梅兰芳的《宇宙锋》。
只是一曲未竟,副官谭海闯入包厢,报告了日军攻击沈阳北大营的消息。
而1933年1月1日晚山海关发生爆炸,驻屯日军进犯中国军队阵地时,张学良已经睡去了。
这并非他因“九?一八”事变而痛改前非、生活更加规律,而是吸毒更加厉害的结果。
民国初年,吸食鸦片之风十分普遍,军队指挥官更是视为指挥作战时抵御困倦、消除疲劳的良方,身为奉军高级将领的张学良也不例外。
被张学良视为臂膀的郭松龄起兵反对张作霖,最终兵败被杀,张学良在精神上顿失支柱,此后历经张作霖被炸身亡后接管东三省、宣布易帜加入国民政府、枪杀杨宇霆常荫槐等重大事件,张学良在精神上不堪重负又无人分担,逐渐沉溺于鸦片带来的短暂欢愉。
以至于得知东大营受袭后,张学良并非返回行营召集会议,而是立即返回协和医院内他的包间病房。
“当时我的工作很困难,没有鸦片不行,干不了,结果上瘾了。
高中历史教材精解“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教材分析“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将军不抵抗的原因,主要介绍的是他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完全被动的。
但考诸史实,张学良之所以未能奋起抵抗,还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一、张学良对日本侵华形势估计不足,把柳条湖事件仅作为地方性局部冲突来对待。
日本自明治维新就确定了在东亚扩张的路线。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加速了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步伐。
一方面大造吞并中国东北合法的舆论;另一方面积极策划政治阴谋,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
这时张学良虽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认识,但未能提高警惕,做好防备。
9月18日夜事变发生时。
张学良正在北平一家剧院看梅兰芳唱戏,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当时也在北平,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因父殁回家奔丧,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正在家为父作寿,忙于应酬,“沈阳城的重要军政人员事变前也大半不在其位谋其职”。
张学良作为东北军司令,封疆大吏,面对东北剑拔弩张之紧急局势未能防备敌人侵袭,不能不说是重大失误。
事变突发后,张学良又认为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寻事”而已,正因为是“寻事”,所以“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9月20日张学良答记者问时说:“彼不知日本拟做到若何地步,或其目的所在,因此全般事件,系极端越轨行为”。
亦未采取任何积极措施,还“望国民冷静隐忍,勿生枝节”。
致使东北军18万兵力坐视半壁河山一朝失尽。
二、张学良对日本政府、国际联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时,日本政府内确有一派反战力量,其代表人物外相币原曾言:“吞并东北三省,无异吞一炸弹。
”但这并不表明币原反对吞并“满蒙”,而是对军部赤裸裸的武装占领放心不下。
9月18日事变发生后,币原外相召开内阁会议,决定“事态以不扩大超过现在程度为方针”。
9月24日,日本政府公开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一次声明》,宣布“不扩大方针”,甚至保证日本政府在“满洲没有任何领土要求”。
但无论内阁首脑还是币原外相,都认为日军的军事行动是自卫战争,认为“有必要先发制人,以铲除危险的根源”。
风云人物-张学良
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
假设没有他和他所做的事情的话,中国的历史肯定要改写。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
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他出身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
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
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
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
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
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
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
然后是中原会战的时候,领兵入关,在黑云压城,千钧一发的时候援助了蒋介石,帮蒋介石这个大军阀打败了其他军阀,成为形式上的领袖。
在国内,阎西山,李宗仁,白崇喜哪个都是在军事和影响上都不弱。
不能平起平坐,独霸一方,各自为政倒是没问题的。
历史趣谈东北沦陷的原因是什么 谁是东北沦陷的最大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东北沦陷的原因是什么谁是东北沦陷的最大罪人
导语:日方在105天内鲸吞整个东北,死伤仅1200余人。
张学良: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领袖张学良
日方在105天内鲸吞整个东北,死伤仅1200余人。
张学良: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领袖张学良,正在北平出席慈善义演。
戏散后张见到急电,匆匆离去。
凌晨一点,张召集东北军在北平的高级将领开紧急会议,指示“避免冲突,不予抵抗,……以免兵连祸结,波及全国。
”会议开了一个通宵。
次日凌晨,张决定电告南京,请中央向国联提出抗议;下午,张接见日本记者,就事变发表意见,说道:“昨夜接到奉天报告,知有中日冲突发生,我等无抵抗之力,且无必战之由,故我已严令部下绝对不抵抗,任日本军之所为。
”
对于下达了这样的指示,张学良晚年的解释是:“你责备我不抵抗,我不承认,责备我对日本这件事情判断错误,那我承认。
我自己考虑,日本不可能这样做,军人要这样做,(日本)政府也会要控制它。
……我不能不承认我对日本的判断是判断错了。
”
青年时代的张学良(中)
蒋介石:事变前夕正谋求与日本陆军中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9月18日晚9时半,蒋介石自南京登上“永绥”号军舰,前往江西南昌。
晚10时20分左右,日军在沈阳发动事变。
19日晚,蒋接到上海电报,获知东北出事,随即致电张学良,鉴于日方诬蔑中国军队炸毁铁路,中方对外宣传应努力辟谣。
21日下午,蒋返回南京。
23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生活常识分享。
探析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之缘由
对于自己除应得的薪俸外,如官银、兴业两 吏,全省官员“贪赃枉法的,轻者撤职,重者
行,年终应分给财政厅长兼两行督办的提 依法惩处;奉公守法著有政绩的,予以奖
成‘个人花红’,八万余,五万余,他都拨归 励、提拔重用。”因而,“就当时奉天省仕途
公账里。”[6]29 可见,在清正廉洁方面王永江 风气来说,确实一度出现了有条不紊比较
从来没敢搞得这么厉害,我也判断,这样干 张学良召集两次军政界人士的会议,会上 慑国内复杂的军阀混战。另外,张学良想维
对你日本也不利啊,你要这样做,你在世界 主要意见仍然是用国联抑制日本,正可使 护自己和中央的关系从而想达到全国抗日
上怎样交代?那个时候,我们也迷信什么九 日本内阁对付军部。会议的意见都符合张 的目的,他也在迟疑和犹豫。
张学良的“改旗易帜”虽然让蒋介石吃了定
提到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不得不 名誉扫地,张学良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
心丸,但日本和张学良的关系却逐步恶化。 从中原大战谈起,蒋、冯、阎中原大战,张学 名。不仅如此,东北人民遭到了前所未有的
另外,1929 年中东路事件的教训更让 良率东北军入关,蒋介石成为这次内战的 灾难,东北难民流亡失所。“不抵抗政策”的
援蒋介石,并被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虽 一定的影响,但决策权仍然在张学良。可以 抗政策”。张学良后来曾说过“:过去我们对
然张学良只是副司令,但他在东北乃至全 这样说:张学良当时的心态和蒋介石大体 日本办事情,‘南京事件’也好,‘济南事件
国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显然这时的蒋 上是一致的,所以并不存在被迫执行“不抵 也好’,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责备我
国公约、国联、门户开放,你这样一来,你在 学良的想法,当然也就更加深了他依赖国
近代史论文题目
•本学期作业题目(注意:每个同学任选一题,作业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论文,论文作业不少于3000字(期末交文字稿)。
•每篇作业应该:•先查目录网络了解学术前沿•精读直接史料注意时空环境•善于比较分析发现疑点趣点•搜罗资料揉思弄通内外关系••切勿抄袭!••1、中国落后西方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还是之前?2、鸦片战争的贸易差额对中外关系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吗?4、晚清统治者为什么会越“救”越“亡”?5、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6、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到南京清朝大员丧命录。
7、14年兴衰留给后人的思考--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8、如何评价李鸿章?9、李鸿章与中国海军10、英法联军为什么只烧圆明园而不烧皇宫?11、俄国对我国北方领土的侵占12、左宗棠是如何收复新疆的?13、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14、台湾人民是如何反对日本占领的?15、八国联军为什么要让瓦德西当统率?16、八国联军中俄国军队在北京的表现。
17、1900年的中国与2000年的中国对比18、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何要到南京成立临时政府?19、1911年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20、宋教仁被暗杀的经过。
21、西方民主政治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22、比较“公车上书”与五四爱国运动的同与异。
23、同样是东方的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24、俄国如何策动外蒙独立?25、五四精神之我见。
26、为什么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树立以社会主义来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27、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
28、青年毛泽东成长历程对你的启示。
29、中共一大代表的迥异人生。
30、越飞是个什么样的人?31、有哪些中共高级将领在黄埔军校学习过?32、蒋介石与宋美龄33、陈独秀的功过是非。
34、蒋介石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工农革命力量?35、如何看历史和现实中的农民问题?36、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是怎么到达井冈山的?37、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追求独裁统一现代化的政治目标时遇到了哪些方面的挑战?38、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倾错误?39、蒋介石对付其他政敌的法宝为什么对付不了共产党和红军?40、王稼祥为什么在遵义会议上把“关键一票”投给毛泽东?41、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谋略和心境。
张学良被各方所逼出的西安事变
老蒋也真是脑子进水了,由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余孽,还在这个时候要“攘外必须安内”,因为老蒋在对苏联进行考察后得出的结论和在与中共打交道的经历,深刻的认为“赤匪”是国民党之大敌,必与置之于死地。老蒋狡猾的利用红军的长途转移(长征),巧妙的将贵州,云南,四川纳入国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之下,为将来抗日战争进行不利的时候退守中国的大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应该说老蒋在这个事情上还是有战略眼光的:1932年11月,蒋介石提出:“强国之国防重边疆,取攻势;弱国之国防重核心,取守势”,“战时以努力经营长江流域,掌握陇海铁路为第一要旨。”1935年老蒋又采纳了蒋百里的“三阳”决战思想,赞成蒋百里的关于国防中心区建设的看法,决定未来的对日战略应将主要阵地放在长江以南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以洛阳、襄阳、荆州、宜昌、常德作为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最后阵地。国民政府军委会制定的1936年《国防计划大纲草案》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作为中国政府抗日战争的中心战略。所以老蒋在红军到达陕北之后成为疲惫之师并且仅有三万多人的状况下,力图消灭红军并且安定西北地区。而要消灭红军,就必须利用驻扎在陕西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收编的西北军围攻红军,毕其功于一役。
张学良“考察”回来之后,东北军大部分被解体,张学良被任命为“西北剿总副司令”,带领剩余的十万东北军驻扎在西安北面向着陕北方向的三原地区一带。
这下子,张学良有些猴急了。东北军是父亲和自己起家赖以生存的土壤,现在眼看着土壤被挖走了,剩下的部分还要和红军打仗,这不是马上就要完蛋了?
张学良不笨,所以秘密的进行活动,亲自驾机往山西联合土老帽阎老西,取得了土老帽的赞同;又飞往延安(当时还叫肤施城)见了中共的代表,秘密联合中共这个国际共党在中国的代理人,并且向中共提供了大洋和物质;双方商定于1936年9-10月间两军共同组成“西北抗日联军”,成立以“抗日反蒋”为号召的“西北国防政府”,推张学良任这个“政府”的“主席”兼“抗日联军总司令”,由中共任副职(15)。陕北中央随后向红四方面军通报了这计划的中心内容:“红军与东北军密切合作,以进到西北大联合,建立西北国防政府,打通苏联,与苏联及外蒙订立抗日互助条约。”然后张学良又和其他势力暗通款曲,为进行“西北联合政府”而造势;张学良的意思是组织“西北联合政府”,自己当个一把手,意欲在西北画疆为域了。就从张学良这个举动来说,根本就是打着“抗日”的大旗,行的是割据的实际,完全没有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呵呵,中共对张学良的这些做法是很高兴的:当时的中共偏于一隅,兵力小,资源少,还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无钱无粮,还要提防国家军队的“剿匪”,可谓危急。现在呢,有张学良来替中共分忧了。
张学良为什么不战而放弃东北
总结
•林肯有两句话:你可以欺 骗全体人民于一时,或欺骗 部分人民于永久,但不能欺 骗全体人民于永久。
•谢谢!
“九一八事变”后他家人对其的评价
• 他的四弟在公众场所露面也受到鄙视与斥责,接连问了五个为何: 为何下令不抵抗?为何将国土拱手送与日寇?为何弃东北父老兄 妹而不顾?为何不念杀父之仇?为何不顾误国之羞、失土之恨?
原因分析
• 他当时华北各军不服从他的管理,中原失势。汪精卫首发其炮, 要张学良辞职,冯玉祥及其桂系军阀更不敢怠慢,阎锡山因中原 战后逼他离晋而耿耿于怀,也建议中央革张学良的职。 • 张学良独自背着黑锅替蒋受过,张提出辞职信,蒋迫于国内压力, 只能丢卒保帅。 • 当时他正值吸毒成瘾,难以控制,只能靠蒋维护,日军已炸死张 作霖,他的安全已不保,当时蒋介石是最大的势力之一,又因蒋 介石对他以兄弟相称,厚礼以待,以致死心塌地跟随蒋。
李胤成,王结东,葛暴雨,张振
张学良年轻时的人生轨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31年的“九一八”
• 1930年张学良拥蒋通电为标志,阎锡山在蒋张的驱赶声中度过一 个不同寻常的大屈之年,而一年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 的黑锅,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度过了一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年。 • 蒋介石恨日军得寸进尺,陷他于难堪;又因热河失守危及华北, 故一面请求国际联盟干预,一面试作以战求和,令张学良组织自 卫,以退博取日本人同情,并把张调往西北打击红军,此时期间, 与共产党人接触,对红军很是同情,并赞成红军的观点:建立全 国统一战线,才有了以后的“西安事变”。
到底是何因使张学良在东北弃战
到底是何因使张学良在东北弃战?到底是何因使张学良在东北弃战?历史无法假设,然而,历史教训足以借鉴;一盘散沙、积贫积弱而又毫无准备,挨他国宰割,成为一种必然。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1在短短不到半年时间里,这个有着德、法两国面积总和、比日本本土大四倍于的东北,尽丧于日本敌手;而日本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一次像样的抵抗。
毋庸置疑,“九一八事变”留给中国人的只有屈辱。
一首当时流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词曲皆悲,残酷事实更悲,在长达十四年日寇殖民统治期间,有着超过四百万名东北民众被日寇惨杀、暗杀、如牲口一样折磨而死。
与令日寇损失惨重的“一二八事变”相比,“九一八事变”中十九万东北军面对一万九千关东军不战而退,丢掉东三省,而张学良向全国老百姓交代的,仅凭手中一纸蒋介石的不抵抗的“铣电”!(蒋致张电报,“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如果张学良也有蔡廷锴那样令日军走马灯一般撤换指挥官的纪录,对白山黑水的东北乡亲不是更好交代一些?21932年1月28日爆发第一次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
时,上海日本领事村井提出要十九路军后撤30公里无理要求,蔡廷锴坚决不允。
1月24日,军政部长何应钦按蒋介石要求来沪与蔡面谈。
何应钦说,“现在国力未充,敌方提出要我后撤,政府本应拒绝,但为保存国力起见,只有不得已忍辱负重;十九路军可后撤,政府拟以外交途径解决。
”蔡廷锴说,“驻地是我国领土,撤退殊无理由;政府要撤,请不限于敌方要求,调我全军离开京沪路,我当绝对服从。
”在何应钦无功而返后,蒋介石请张静江出马到上海;张静江说,“十九路军素来军纪严明,革命战争有功;望体念中央意旨,避免与日军冲突。
上海华洋杂处,繁华之区,战端一开,损失极大。
倘能撤退,我可报告蒋总司令。
”蔡廷锴一听脖子一挺说,“上海是中国领土,十九路军是中国军队,有权驻兵上海,与日帝毫无关系。
万一日军胆敢来犯,我军守土有责。
张学良“不抵抗”到“抵抗”的转变
姓名:谭富方学号:2014410922 年级:2014级班级:历史学一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课程:中国现代史张学良‚不抵抗‛到‚抵抗‛的思想转变——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声名显赫、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虽然学界对他的研究成果是众说纷纭,但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是张学良先生在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中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将军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态度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也正是张学良对日态度的变化,促成了一系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动态、当时局势以及其晚年口述进一步分析‚不抵抗‛到‚抵抗‛的转变。
一、‚九一八‛事变中的‚不抵抗‛皇姑屯事件后,在民族危急关头,张学良把民族大义置于眼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进行东北易帜,维护了祖国统一。
从此,张学良的思想由军阀割据进入了军阀分治的爱国统一阶段。
但张学良拥蒋、助蒋统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既危害到日本的利益,也促使东北地区的防务变得松弛。
这时,日本趁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意图明确,要占领东北全境,这对张学良来说是致命打击。
按常理推断,实力雄厚的东北军在事变发生之后,应该全面对敌。
但事实上,张学良非但未带领东北军进行抵抗,反而放弃东北退守关内。
张学良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时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
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
‛ 1991年,张学良在美国同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交谈中又说:‚日本人在东北同我们捣蛋不是第一次了,捣了许多年,捣了许多次了‛。
‚过去我们对日本办事情,南京事件也好,济南事件也好,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们历史上都是采用这个办法呀,假如我知道这事情化不了,那我就不同了,我的处置方法就不同了‛。
为啥张作霖能保得住东三省,反倒张学良上台三年就丢了东北?
张学良将军之所以在后来没有一边倒的骂声,不能说是绝大部分,应该说是全部沾了西安事变的光。
要不就冲他不发一枪一弹,就丢了东三省,得让人一直骂成“国贼”。
张作霖能在日俄两大敌国之间,一直斡旋,虽然有时候吃点小亏。
但是东北主权始终握在中国人的手中。
为啥少帅张学良就没他老爹那两下子呢?第一,张作霖的性格圆滑。
张作霖是翰林出身,却一步步走到了东三省最高军政领导人的位置。
“张作霖黑”的故事一直到现在还在流传,他宁愿黑自己,也不愿意给日本人“土”;张学良就差了,在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之间,为了实现中华民国的统一,丢掉了东三省。
第二,苏联老大哥。
张作霖的生存之道,类似于三国时期的东吴。
没有永远的盟友,我肯定不是最大的,所以我这个老三要永远和老二在一起,对抗老大。
所以张作霖保留苏联和日本在东北的权益,这样他就成了双方胜负的决定性力量;张学良不是,让老蒋忽悠了几句,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结果中东路战争就让苏联打趴下了。
第三,其实小编一直不清楚的是,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调和中原大战,为啥打赢了不赶紧回去?小编不相信他真的是丝毫不知道日军的进攻意图,因为但凡打仗,军队调动,命令签发引起的电台射频都会改变,还有粮草等等。
东北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日本,这是谁都知道的问题。
后来,为了讨伐石友三,就把东北军的精锐几乎全部调离东三省。
有人分析是当时老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张学良觉得以东北一隅不足以抵御日本,所以保存实力。
意图通过国际手段来解决东北问题。
弱国无外交,历史不重来。
现在的中国已经强大,我们不侵略其它国家,但是谁要是损害我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决不妥协。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张学良不战而弃东北原因分析
张学良不战而弃东北原因 分析
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的 “铣”电说:“无论日本军队日后 如何在东北挑衅,我方应予不抵抗, 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 置国家民族于不顾。”(铣电:意 义与内容广义的铣电,按民国电报 日期代码,指16日这一天发出的电 文。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可以被称 为铣电的电报为数众多,凡是16日
• 在如此的战略下,蒋介石与张学良等多次 交换意见,认为:对日问题必须国际化。 • 张学良努力将欧美力量引入东北:引欧美 资本投资建葫芦岛港、筑平行南满线的铁 路。 • 发生冲突,决不与日本单独交涉,而是诉 诸国联使之国际化,以公理对抗强权,导 引国际战争。
• 蒋介石最初担心,“我若稍与抵抗,彼即 可借口开战,必使我割地赔款,方肯罢 休。” 使国联无能为力。 • 全国抗议浪潮,使蒋介石国民党及其政府 内外交困,陷于空前的危机中。 蒋介石承 认:“一般国民心理,到现在为此,对我 们党已绝了望。” • 11月初,马占山的江桥抗战开拓出了一条 新路。马占山的抗战,并没有引起蒋介石 所担心的“彼即可借口开战”。
反思:抵抗还是不抵抗?
• 一个普通人,甚至一个将军,面对威胁, 可以只受情感支配,勇敢“亮剑”。 • 一个国家领导人,应该保持理智,庙算得 失,权衡利弊,趋利弃弊,至少要能够 “两害相权取,中国的力量还不足以同日本开战, 在明知不是敌人对手的情况下冒然开战, 其结果只能是战败求和。 • 9月28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的《告 全国学生书》 :“可战而不战,以亡其国, 政府之罪也;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政 府之罪也;备战未毕而轻于一战,以亡其 国,政府之罪也;备战完妥而不敢战,以 亡其国,政府之罪也。” • 当务之急是“攘外必先安内”。
军事重心的转移
• 中原大战中,1930年9月18日,在争取到蒋介石许诺的地 盘、高官和重金后,张学良挥师入关,占据华北。张学良 的东北集团实力大大加强。
关于有失担当的故事
4个关于有失担当的故事。
有失担当的故事1、张学良东北军放弃东北,使得东北沦陷。
中国当时最大的不幸,就是仍然处在军阀混战的年代。
“中央政府”和各地军阀们互相提防、敌视,面对着外敌始终不能拧成一根绳,而东北军为了自保,也只好依然听从张学良的命令,以他马首是瞻了。
1931 年9 月18 日晚上,张学良正在中国的旧都北平观看梅兰芳的演出。
与此同时,日本关东军已经开始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千万不要以为北大营的驻军只有一个营,北大营是拱卫帅府沈阳的屏障,拥有驻军11000 多人。
而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只有700 多人,关键问题是日军的重武器根本不足,甚至还没有东北军的火力强。
但是负责沈阳防务东北军副总参谋长荣臻不敢自己做主,他打电话请示远在北平的张学良。
张学良竟然命令军队坚决不住抵抗,这个命令确实是张学良下达的,和蒋介石没有半毛钱关系。
有失担当的故事2、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
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
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有失担当的故事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一次,杨贵妃恃宠骄纵,得罪了玄宗,被玄宗谴归娘家。
可是,贵妃出宫后,玄宗饮食不进,高力土只得又把她召回来。
750年,贵妃偷了二十五郎的紫玉笛,独吹自娱。
事发,以忤旨又被送出宫外。
贵妃出宫后,剪下一绺青丝,托中使张韬光带给玄宗,玄宗大骇,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
摘要:对于锦州之战张学良放弃东北一事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做的对,因为日军的强大和中国军的落后会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放弃东北有利于保存军事实力;但有些网友表示张学良弃东北一事堪比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
这个问题一时间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热题,当然张学良也做过解释,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细细追溯。
关键字:锦州之战不抵抗政策
的1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所在地锦州,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1.5万,准军事部队1.8万,吉林军5.5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19.5万,是东北军的主力。
然而,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重建黑龙江省政府,顽强抵抗)。
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
特别是东北军主力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
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不屈。
这样看来,我方实力还是有。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
即便是军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
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很好打的,马占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起来,可不是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打下去,只有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
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终于借口等待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
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不愿意部下白白牺牲,不过这是书上讲的。
其实还有段没有公开的历史,在东北军撤退回关内内之前,和关东军曾经打过一丈,输了,张学良认为抵抗只能是无谓的牺牲,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战术都很落后,根本打不过日本人,所以就撤回来了.
从日军方面来说: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
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宁方面军事呼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
东北各地自发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难免各个击破的命运。
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
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日本强硬路线的疯狂。
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
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落后他国。
但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
甲午战争、珍珠港,无一不是如此。
就日军方面来说: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张学良的作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
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学良自己的决定。
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
但是锦州完全不同,锦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他的不抵抗政策对我国东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中华网————————军事专题
搜狐社区———————军事历史
百度贴吧—————————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