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德语字母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语字母表
Das Deutsche Alphabet
德语有26+4(ä ,ö ,ü,ß )个字母,42个音素。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
德语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
首先要声名的是,本文只是提供德语字母和字母组合发音以及发音规则的一个总结,供初学者快速学习使用。但要想能牢固掌握德语的语音的话,还需要不断的练习。德语的语音学习起来较为简单,因为字母的发音相对比较固定,所以无须借助国际音标就能学习。元音德语共有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 和3个变元音字母ä ö ü。元音的发音有长音和短音之分。另有复合元音au,eu (äu), ei(ai,ey,ay) ,复合元音无长短音。长音
短音
a
类似汉语“啊” 比长音口型稍大,短促有力
e
嘴微张,嘴角尽量向两边拉开,上下齿微开,舌向前轻触下齿。汉语中没这个音,注意不要发成“一”也不能发成英语字母“a”的发音。与英语字母“e”的短音相似i
类似汉语“一” 比长音口型稍大,舌面略低。
o
双唇呈小圆形,舌向后略抬起。汉语中也没这个音,但上海话中“下”的读法与之相似。与英语字母“o”的短音相似
u
类似汉语“乌”的发音。比长音口型稍大,舌面略低。
ä a-Umlaut
同长音e相似,但口型更大。同短音e相似,但口型更大
ö o-Umlaut
舌位同长音e,口型同长音o,与上海话中“安”的读法类似。舌位同短音e,口型同短音o。
ü u-Umlaut
类似汉语“淤”的发音。比长音口型稍大。
au
长音a + 短音o,类似汉语的“凹”。
eu
长音o + 短音ö,汉语无此音。
ei
长音a + 短音e,类似汉语的“哀”。
元音长短音规则
1 在音节元音中后面没有辅音字母时发长音:da du Opa oder
2 在同一音节中元音后只有一个辅音发长音:gut Tat,否则发短音:Mann Bett Mund。例外:das es an
3 元音后有不发音的h时发长音:geht Kuh
4 元音重叠发长音(字母i不重叠,而写成ie):Tee die Boot
5 在非重读音节或词尾时字母e轻读,发成类似“的”中的韵母e的音:bitte bekommen
辅音
德语辅音字母的读音基本同用语中相应的字母相同,这里只列举出发音不同的字母
w 在德语中发成英语中字母v的音,即f对应的浊辅音。
v 一般发成清辅音,在外来词中才发浊辅音。
j 与汉语中“压”的声母相似。
z 与英语的祖母组合ts类似,有点象汉语拼音的声母c。
c 在a,o,u前发k的音,在e,i 前发z的音
r 一般通过小舌振动发出小舌音。/考试大编注/发不出小舌音可以通过喉头摩擦发音来蒙混过关。
x 发成ks的音
y 与j相同。但也可以做元音发成ü。
如果辅音字母有相应的清辅音,则当其后没有元音时,该字母要发成相应的清辅音。
下面是一些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
ch 在a o u au 后发成[x],与h有些象,但绝对不是h;在e i 后发成[ç],类似汉语的“西”,但也不真是。(这里给出了精确的国际音标,因为否则实在没法讲。)
chs 发成ks的音
ds,ts,tz 均发成z的音,即音标[ts]。
dt,th 发成t 的音。
-ig 在词尾或辅音前发成ich的音。
ph 发成f的音。
qu 发成kw的音,即[kv]。
ss 或ß永远发清音。
sch 发成类似汉语拼音声母sh(“师”)的音。
sp,st 中的s发成sch的音。
tsch 发成类似汉语“吃”的音。
读书的方法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太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