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精神的方法论之三学、三慧、三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精神的方法论之三学、三慧、三立

先秦儒家学习精神方法论讲究三学,指习学、思学、教学。其一习学,是指“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子重要的学习方法,意思是学过的东西如果不经常复习,很快就会被遗忘。子夏对孔子的学与习曾经进行过阐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意为每天都知道有新东西要学,又每月都复习已学过的东西不使遗忘,这是真正的好学。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讲为学能坚持时习旧闻,就可以每有新得,所学得的东西也会牢固掌握,因而可以为人师。后来把学和习联成一个词,其实也强调习学的重要。

其二是思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学思不结合就会使人迷惘倦怠,最佳办法就是学思结合、互相促进。关于学思结合的问题,孔子已经给出了具体的路径,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里的博学、审问、笃行属于学,慎思、明辨属于思,“明辨者,思其当然;慎思者,思其所以然。当然者,唯求其明;其非当然者,辨之即无不明也”。这里的“措”乃“置也”,放下之意,弗措就是说“学不至于能,不措置休废,必待能之乃已也”。

其三是教学,“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以“教学相长也”。要想做好教与学两个方面,就要有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这不厌和不倦正是教学相长的关键所在。但要做到学而不厌就要善问,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如孔文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做到诲人不倦就要“有仁”,因为“仁足以及物,故能教人不倦也”。促进学与教结合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同伴之间的互相切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佛教讲究三慧,闻慧、思慧、修慧,闻慧是听闻佛法能生智慧,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修慧是勤修佛法乃至禅定能生智慧。闻慧是基础,大概是说通过一切听、看、问、嗅、接触等等方式从自己原有的知识范畴以外取得的知识与经验。思慧是在闻的基础上而成,是对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经验通过头脑的思维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判断和对比,进行形成完整、系统而简明的认识。修慧是最高境界,包括世俗修慧的和修行修慧,世俗修慧指与他人交流、沟通、辩论,或是进行各种社会性的工作与实践,通过这种自身的外在行动,发现自己在闻与思中的不足与优势,并加以补充、修正与完善。修行修慧是指通过禅定、瑜伽、冥想等方式从内在修行,产生对事物与人生的根本转变,最终获得解脱涅盘。

一般来说,修行的过程是以闻开始,在思的基础上获得确信,并通过思的方式对修的具体方式加以适当选择,然后以修慧达到最终觉悟的结果。闻慧是“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正见”的基础,也就是步入佛法的第一步,“谓先摄受,顺见谛闻,闻已勤求所闻法义,闻法义已无倒思惟,思已方能依定修习”。大部分学派重三慧并举,而有的人误以为“修”最重要,往往忽视对理论与思维的锻炼,从而导致大量因为无法分辨不同理论特征而以外道为佛法加以修行的现象。在这一点上,藏传佛教学风极为规范严谨,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良好的思维与心理素质,是不能真正进行实际“修”的阶段的。没有理论的修只能是乱修,没有修的理论只能是空谈。闻思修并重并递进而行,一直是

佛法所提供的正行。

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学习精神方法论,可归纳为三立:志立、得立、精立。其一志立是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认为为学者首先要立志,树立理想和目标。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壅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又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矿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何所底乎”。立了志,即明确了目标,从而给整个求学活动以方向性,亦如辛勤的耕耘者有了收获的希望,“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其二得立,即学习之要在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不在于记诵书本词句。王阳明说“学贵乎自得也。古人谓‘得意忘言’,学苟自得,何以言为乎?若欲有所记札以为日后印证之资,则直以己意之所得者书之而已,不必一一拘其言辞,反有所不达也”,又说“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可见王阳明的“自得”是指心有所得,学习中重要的也就是自己内心所得,若要做读书笔记之类的,也只要将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记下即可,而不必拘泥于原书本上的遣词造句。王阳明进一步将这种心之所得归结于身心修养,他说“学者读书,只要归在自己身心上,若泥文著句,拘拘解释,定要求个执定道理,恐多不通,盖古人之言,惟示人以所向往而已。若于所示之向往,尚有未明,只归在良知上体会方得”。

其三精立,王阳明还强调为学要专精,并从宇宙观的高度来看待“专”、“精”的问题。他说“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下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在这里,王阳明将精视为“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用”,因此为学之道,就是要从本体和工夫的统一上去把握。正如“与其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无穷”,塘水虽多,但是无源之水,取多必涸;井水虽少,但是有源之水,生意无穷,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为学亦要抓住根本,体会本质之精髓,才能收获本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