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合集下载

3、-异常心电图图谱汇总[10].

3、-异常心电图图谱汇总[10].

读图练习
心电图特点: 窦性心律 心电轴正常 室性期前收缩 QRS波及T波正常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心电图特点: 窄QRS波心动过速,心率约200次/分 未见P波 心电轴正常 QRS波节律规则 QRS波、ST段、T波形态正常
心电图诊断: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特点 a图:未见P波,基线不稳;QRS波增宽,慢而规则;本图为心 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阻滞。 b图:当P波能够下传时,PR间期固定,本图为窦性心律伴 Ⅱ度(2:1)房室阻滞。R波后的小波不是P波,而是QRS 波的一部分。 c图:P波和QRS波之间无固定关系,故为完全性(Ⅲ度) 房室阻滞。
教学目标
1.识别窦性心律失常(窦速、窦缓、窦不齐); 2.识别典型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性早搏); 3.识别异位性心动过速(室速、室上速、扭转性室速); 4.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5.识别心脏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束支阻滞)。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连续≥3个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 心室律140200次/min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多形性室速, 心室律180250次/min
扑动、颤动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心房颤动:P波消失,小f波,房率350600次/min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频率200500次/min
完全性(QRS波群≥0.12s); 不完全性(QRS波群<0.12s)。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V5或V6导联的R波呈“M”型或平顶型;R波上 升支或下降支挫折、顿挫;继发ST、T改变。 完全性:(QRS波群≥0.12s); 不完全性:(QRS波群<0.12s)。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心室扑动与颤动
五、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 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I度(传 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生 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 断)。就变化过程,可分为永 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 性。
(一)窦房传导阻滞 普通
心电图机尚不能直接描记出窦房 结电位,故I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 到,III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静止 相鉴别。
(3)ST-T方向与QRS主波 方向相反。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3、前分支传导阻滞(LAH):
其心电图特点是: (1)心电轴 明显左偏达-30°~-90°,超过45°者诊断价值更大;
(2)QRS波在II、III、aVF导 联呈rS型,SIII>SII,I、aVL 导联呈qR型,aVL导联的R波 大于I导联的R波;(3)QRS 时限无明显增宽。
房性早搏未下传
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二)室性早搏 提早出现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T波群,其 前无P波,QRS时限常>0.12s, 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代偿间 歇多完全。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 后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 正常P-P间隔的二倍。
P
P
P
X
2X
完全性代偿间歇(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P波之间的间隔等 于正常P-P间隔的二倍)
室性早搏
部分早搏P波之后无QRS波, 且与前面的T波相融合而不易辨 认,称为房性早搏未下传,P’-R 可以延长,P’波所引起的QRS波 有时也会增宽变形,称房性早搏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三)(房室)交界性早搏
QRS波与窦性者相同或略有变异。 交界区的激动也能同时逆行上传 达心房,产生一个逆行P’波(II、 III、aVF的P’直立)。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内科学课件-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图12-3-43 心室颤动
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的病因不明,室速多为短阵发作,可自动 终止或演变为室颤。室速均由短联律间距(0.28秒左右)的室性 期前收缩诱发,发作时心电图也呈尖端扭转型,室率极快。但发 作间歇期除可见联律间距短的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外,心电图基 本正常,无QT延长,亦无异常T或U波。终止发作可选用维拉帕 米、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预防发作推荐ICD植入。
(idiopath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
【心电图表现】
(一)心室扑动
1.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正弦波。 2.扑动波频率达150~300次/分,大多200次/分(图12-3-
42)。快速室速与室扑的鉴别有时困难。
图12-3-42 心室扑动
具体步骤为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异物;B (breathing)建立有效的呼吸包括进行人工呼吸等;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循环,人工心脏按压和心前区叩击等; D(drug):药物治疗,以肾上腺素为主要的复苏药物应用(其他药 物见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E(electrocardiogram):进行心电 监护;F(fibrillation):进行非同步电除颤复律术;G(gauge): 对病情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H(hypothermia):低温疗法;I (intensivecare):进行重症监护和相应治疗。
(二)心室颤动
1.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不规则、形态振幅不等的低小波 (<0.2mV)。
2.频率达200~500次/分(图12-3-43)。 有时室颤波细,多见于室颤持续较长后,复苏成功率低。
原发性室颤不仅可发生在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并发持续单形室速 或短阵多形室速的基础上,还常见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短阵多形 性室速发作后,如先天性和继发性QT时限延长综合征(见本章第 七节中“长QT综合征”内容),短QT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 “短QT综合征”内容)、短联律间距多形性室速以及Brugada 综合征(见本章第七节中“Brugada综合征”内容)等。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

床头心电图学习与总结第一节正常的心电图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如下:1 P波:意义:代表两心房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包括窦房结,P波的前半部是右心房,后半部是左心房。

方向:正常P波在Ⅰ、Ⅱ、avF是直立向上的波,在avR导联则是负向的波。

时间小于0.11秒;振幅小于0.25mv变异:①逆行P波是结性心律。

②左心房大则P波呈双峰状、有切迹,时间大于0.11秒,常见于二尖瓣病变,即“二尖瓣P波”。

③右心房肥大则P波高尖大于0.25mv,多见于肺心病,即“肺性P波”。

2 QRS波群:意义:代表两心室去极化(除极)过程的电变化方向:①额面心电图avR向下,其它大多向上②横面:V1导联R<S,V3导联R=S,V5导联R>S时间:成人是0.06~0.1秒,儿童是0.04~0.08振幅:①右室:V1导联上R波<1.05mv、avR导联上R波<0.5mv②左室:V5导联上R波<2.5mv,RⅠ<1.5mv,RⅠ+RⅡ<4.0mv,RavL<1.2mv,RavF<2.0mvQ波:V1、V2无q波,其它导联均可有Q波。

深度<1/4R波,时间<0.04秒。

变异:(QRS波的变异)①QRS宽大畸形者多见于室性心律失常。

②左心室肥厚看V5,V5电压超过2.5 mv③右心室肥大看V1,V1电压超过1.05mv④如Q波>1/4R波,即大于0.04秒者称为坏死性Q波,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病。

3 T波:意义:代表两心室复极化过程时的电位变化方向: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振幅:最高不超过1.5 mv,最低不低于1/10R波。

变异:(1)T波高尖>1.5 mv,①见于高血钾,血钾>6mmol/L,有T波高尖②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大量钾离子外流所致)(2)T波低平,T波<1/10R波①见于低血钾,血钾<3.5 mmol/L,有T波低平②见于慢性心肌缺血。

4 P-R(P-Q)间期: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

意义:代表从心房开始去极化至心室开始去极化所需时间,即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

心电图诊断指南来源:2015(实用心电图诊断学)一、正常心电图1.心律:(1)基本心律:窦性或异位。

(2)窦性心律最基本条件PV5,PV6直立,PavR倒置。

2.心率:大于3大格小于5大格(1格300,2格150,3格100,4格75,5格50),房颤时计算平均心室率(小格为0.04s)3.P波:(1)正常圆钝。

(2)正常肢导<0.25mv,胸导<0.2mv。

(3)正常<0.12s。

4.P-R间期:正常为0.12-0.20s。

5.QRS波群:(1)时间为0.06-0.10s。

(2)电压:Q<1/4R,主要分析V1,V5。

RV1<1.0mv,RV5<2.5mv。

(3)胸导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少,V1:R/S<1,V5R/S>1。

(5)RV5+SV1<4.0mv(成年男子),<3.5(成年女子);RV1+SV5<1.05mv。

6.S-T段:(1)时间为0.05-0.15s。

(2)移位:以j点后0.06-0.08s为准,以P-R段为基线,需结合形态分析。

上移:正常V1-V2<0.3mv,V3<0.5mv,其余导联<0.1mv;下移:正常各导联主要均应<0.05mv。

R波占优势导联T波直立,振幅>R/10。

常异常7.T波:主要分析R波占优势的导联,肢导联主要看I、II,胸导主要看V4.V5.V6,正时T波表现为低平、平坦、双向或倒置。

8.Q-T间期:与心率快慢有关,正常值应根据相应的心率校正(0.32-0.44s)。

9.U波:V2,V3清楚,U与T方向相同,U<T,U<0.2mv。

10.正常窦性心律:(1)存在窦性P波,即PV5,V6直立,PavR倒置。

(2)P-R间期为0.12-0.20s。

(3)P-R间期差<0.12s。

(4)频率为60-100次/分。

11.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频率>100次/分。

房扑、房颤

房扑、房颤
时刻警惕的疾病——房颤
一、心房扑动
一.形成机理: 房内大折返环激动 二.特点:
短阵发性 自动转为房颤,或恢复窦性
心房扑动
三、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等电位线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FF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40-430次/分
房扑的分型
• 典型房扑(I型):常见,F波连续呈尖端 向下的锯齿状,F波频率为240-340bpm,心 房快速调搏能终止发作。
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性传导鉴别:
1. 联律间期固定,特别是呈二联律、三联律等有规则出现的 畸形QRS 波常为室性早搏,由f 波下传的QRS 波不会有固 定的联律间期或有规则地出现。
2.差传图形在V1导联成束支阻制图形,室早则很少成束支阻 制图形(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为多见,占室内差异传导的85 %- 90%)
谢 谢

整 频率350-600次/分 RR间期绝对不等 QRS波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伴宽QRS波,室早?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快速性房颤平均心室率在100~180次/min。当 快速型房颤出现宽的QRS波时,是室早还是房颤 伴室内差异性传导,两者的鉴别更具临床意义。 不仅影响病情的诊断,而且直接决定治疗方案 的选择,尤其在使用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如房 颤患者出现频发室早,应高度警惕,洋地黄过 量或中毒须立即停止使用洋地黄,如为快速心 室率伴室内差异传导,则可能为洋地黄用量不 足,应增加剂量,以减慢心室率。
率减慢后差传会减少,室早则增多.
RR间期整齐并不能排除房颤,可能合并了加速
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或者合并了完全性房室传 导阻滞。
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诊断与治疗PPT

心室扑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200-250
次/分
心室颤动:心 室快速、不规 则的收缩,频 率在300-600
次/分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分类:根 据病因、发病机 制、临床表现等
不同进行分类
心室扑动和心 室颤动的诊断: 通过心电图、 心脏超声等检
查进行诊断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病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发病机制涉及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心律失常、心室重构等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发生与心室肌细胞电生理异常有关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患者自我管理和监测的方法
定期监测血压、心 率和心电图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如戒烟、限酒、 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等
避免过度劳累、情 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遵医嘱按时服药, 定期复查,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并发症及 处理
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心 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如 房颤、室颤等。
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脏骤 停或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可 能导致心脏功 能下降,影响
生活质量
血栓形成:可 能导致血栓形 成,增加中风、 心肌梗死等风

心脏骤停:可影响心脏
功能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律失 常,影响心脏
功能
心室扑动和心室 颤动的病例分析
钠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钠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β受 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钙通道阻滞剂的作用 机制:通过阻断钙通 道,降低心肌细胞膜 的兴奋性,从而抑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

异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异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
速、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 滞
1)正常窦性心律
➢ 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 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 P-R间期≧0.12s ➢ 频率为成人60-100次/分 ➢ 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0.16s
率350-600次/分 ③ RR间期绝对不齐 ④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以正弦型的的大扑
动波;频率200-250次/分。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 若不很快恢复,则会转为室颤死亡。 4)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大于0.20秒,无QRS波群延长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 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 群脱落。又称文氏现象,病人有心悸与心 搏脱漏感。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型:P-R间期固定,可正常也可固定;有间 歇性的P波与QRS波群脱落;QRS波群形态一 般正常。又称莫氏现象,病人有乏力、头 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2)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急 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 腺素)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或由于应用β受体阻滞
剂、
维拉帕米等药物引起。
4)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常见于呼吸性 窦性心律不齐。

21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21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五、传导异常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1.规律的窦性心律中,窦性P波未下传(心室漏搏)。 2.心室漏搏使房室之间呈比例传导。2:1、3:2、4:3
等。(P波个数与QRS波群个数之比) 3.心室漏搏前P-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可延长)
五、传导异常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型)
五、传导异常
五、传导异常
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 (1)P-R间期延长。 ①成人≥0.20s,老年人≥0.22s。 ②按心率换算P-R间期>正常最高值。 ③同一病人P-R间期动态变化>0.04s(心率相 近或增快时)。 (2)每个P波都能下传心室,引起QRS-T波群。
五、传导异常
P-R=0.28S
Ⅰ°房室传导阻滞(Ⅰ°A-VB)
• ④室内传导阻滞:
• 右束支阻滞:V1、V2呈rSR′型或M型,V5、6有深宽、粗钝、切迹的S 波,QRS波时间≥0.12秒(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T波与QRS波方向相 反。
左束支阻滞:V5、6呈宽大、顶部有切迹的R,其前无q,V1呈QS型或有深 宽S波,QRS波时间≥0.12秒, T波与QRS波方向相反。
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 1.P波与QRS波群无关,无固定的P-R间期。 2.房率>室率(房率、室率均齐,室率常在60次/分以
下)。 3.心房激动可为窦性或房性心律,心室激动可为房
室交界性或室性心律。
五、传导异常
Ⅲ°房室传导阻滞:(Ⅲ°A-VB)
记忆: 一度型延长 二度Ⅰ型逐渐延长 二度Ⅱ型固定 三度各管各
5.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的QRS - T波群。 (2)逆性P波:PⅡ、avF倒置,PavR直立。
①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前,P-R 间期<0.12s。 ②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后,R-P间期<0.20s。 ③与QRS相重叠,无逆性P波。 (3)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 (4)多出现完全代偿间歇。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第十八讲 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一些“老房颤”患者,长时间心房颤动,心房缺血,心房肌纤维化,心肌除极是产生的电动力极小,f波很小。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

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和处理
窦性心律者频率过快、过慢或节律不规则时,
称为窦性心律失常 常见的窦性心律失常有: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
搏、窦房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窦性心动过速
ECG :窦性心律,心率 ≥100 次/分
.
窦性心动过速
临床常见
生理性 活动、吸烟、饮酒、情绪激动 病理性 发热、甲亢、贫血、休克、心衰、药物如阿
少数患者在恢复窦律即刻有发生血栓栓塞的可能
房颤----治疗
(一)急性房颤
包括初次发作 、 24 ~ 48小时内
治疗目标:减慢快速的心室率 (1)静脉注射 II、IV 类;必要时加用洋地黄 (2)心衰与低血压者忌用II、IV类 (3)合并WPW者:禁用洋地黄、II、IV类,用III类胺碘酮 (4)药复律无效者:用电复律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由于心排血量明显降低,易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 低血压、休克甚至阿—斯综合征
体 检:心率160~220次/分
.
室上性心动过速
急性发作期:终止发作
1、剌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等
2、药物:首选腺苷
无效改用静脉维拉帕米、心律平、地尔硫卓
洋地黄是伴心功能不全的首选
根据起搏点位置不同分为: 房性、房屋交界区性及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性、房屋交界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
动过速 ( SVT )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 )
• 3个或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 • 心率140~220次/分; • 不易辨认P波,节律绝对均齐; • QRS波形态一般为室上型
期 前 收缩
又称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是提早出现的异位心搏

各种心电图表现

各种心电图表现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
1、提前出现的P‘-QRS-T 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 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 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
间期的两倍,称为不完全 代偿间歇
1、提前出现的P‘-QRS-T波群 2、房性的异位P波与窦性P波不同 3、P‘-R间期≥0.12S 4、包括早搏在内的两个窦性P波间期短于窦性P-R间期的两倍,称 为不完全代偿间歇
小儿心电图
• 小儿心电图变化的总趋势为右室占优势转变为左室占优势 型的过程。
1. 小儿心率较成人快,10岁后大致为成人水平。小儿P-R间期 较成人短,7岁后趋于稳定(0.10~0.17s),小儿的Q-Tc= (0.40±0.023)/√R-R,较成人略长。
2. 小儿的P波时限较成人短(儿童<0.09s),P波的电压于新生 儿较高,以后较成人低。
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 围时,成年人的P-R间期为0.12-0.20s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QRS波群:代表全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年人多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2)波形和振幅:正常人V1、V2导联多呈rS型,V1的R波≤1.0mV。V5、 V6导联可呈qR、qRs、Rs或R型, R波≤2.5mV。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V6, 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V5的R/S >1。各肢体导联的每 个QRS正向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应≥0.5mV,胸导联的每个QRS正向 与负向波振幅相加的绝对值≥0.8mV。
室性期前收缩(室早)
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 的QRS波群,时限>0.12S, 其前无P波,继发S-T段与 T波和主波方向相反。 2、联律间期恒定 3、代偿间期完全 4、室早可以孤立或规 律出现、形成二联律(左 图上)、三联律、成对室 早(左下图)。 5、在同一导联内若出 现不同形态的室早为多形 或多源性室早。

(十八)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十八)心房颤动、心房扑动

山羊老师课程常见心电图诊断知识讲座第十八讲心房颤动、心房扑动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

又称心房纤颤,简称房颤。

属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而又具有严重危害的异位心律。

房颤的危害:1)不论是持续性或是阵发性房颤,由于心房搏动与心室搏动不同步及心室搏动极不规则,给患者带来极大不适,表现为心慌、乏力。

2)房颤时心房丧失泵血作用,可以降低排血量的至少15%以上(一般30%)。

这也是引起乏力的主要原因!3)心房不规则收缩,收缩力降低,排空不彻底,残留血量大,容易生成附壁血栓。

这就有随时血栓脱落危险,产生体循环的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比无房颤高5-15倍。

而体循环栓塞以脑栓塞为主,造成较高的致残率。

潜在的血栓栓塞,血栓脱落引起脑栓塞为主,还有急性心肌梗死、肺梗塞等!4)极速型房颤(指平均心室率大于180次/分者)有可能诱发室颤。

房颤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依次为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及甲亢等疾病,仅有5%的特发性房颤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心房颤动发生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以前有4种学说:①环行运动学说。

②多发性折返学说。

③单源快速激动学说。

④多源快速激动学说。

目前认为多个折返回路(核心折返与随意折返)、快速兴奋灶是主要的机制。

此外最新的肺静脉学说---诱发肌袖性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成功得到证实。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齐的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

在V1导联最为清楚,其次是II、III、aVF导联。

也可以描述成形态、波幅、时距三不等的,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2)QRS波群为室上性,但形态可略有变异,心室率多大于80次/分。

形态可略有变异---有的书本描述成电压变异较大!即电压高矮差别较大!3)R-R间期绝对不规则。

但心率过快,R-R差别程度可以不大,f波也可以不清晰。

心电图诊断7

心电图诊断7

直至一个P 直至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 QRS波群, QRS波群,漏搏后传导阻滞得到 波群 一定恢复,P-R间期又趋缩短, 一定恢复, 间期又趋缩短, 之后又复逐渐延长, 之后又复逐渐延长,如此周而 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复始地出现,称为文氏现象。
I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房室传导阻滞(I型) 度房室传导阻滞
点是无正常QRS 波群, 点是无正常QRS-T波群,代之以 QRS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 波动,频率达200~250次分, 200~ 波动,频率达200 250次分, 次分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室扑常不能持久,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往 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死亡。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心 电图上QRS 波群完全消失, 电图上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 QRS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 频率达200 500次分。 频率达200~500次分。 200~ 次分
QRS波一般不增宽, QRS波一般不增宽,若是 波一般不增宽 前一个R 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 个QRS波相距较近之处,出现 QRS波相距较近之处 波相距较近之处,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 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是房 QRS波 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
心房颤动
(三)心室扑动与颤动(室 扑、室颤):室扑的心电图特
心房扑动( 2∶1下传)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下传
(二)心房颤动(房颤):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 心电图特点是各导联无正常P波,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 (纤颤波),心房f波的频率为 纤颤波),心房 ),心房f 350~600次 350~600次/分,心室律绝对不 规则。 规则。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护理办法] 1、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和心电图改变 2、做好心理抚慰,减轻其心理压力,防止情绪担心。 3、观察病人末梢循环,限制钠盐摄入 4、补充液体时不宜过快,准确统计24小时出入量 5、向病人介绍用药剂量、次数和副作用。 6、依据心律失常类型,准备药品和抢救仪器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第14页
P3.皮肤完整性受损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第15页
P4.知识缺乏 [相关原因]缺乏信息或信息有误。 缺乏指导。
[主要表现]主诉对心律失常病因、治疗、用药、诱因缺乏了解。
[护理办法] 1、通知患者及家眷疾病病因和表现,诱发原因。 2、做好保暖办法,防止呼吸道感染。 3、通知患者及家眷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品后出现副作用 4、告诉病人/家眷心律失常复发时,怎样采取适当办法 5、通知患者及家眷在进行活动时,如出现胸闷,气促,及时就 医。
扑动、颤动 阵发性心动过速
房室阻滞
室内阻滞
按心率快慢
快速型 早搏、扑动、颤动、心动过速等 迟缓性 病窦、窦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第4页
扑动与颤动
当自发性异位搏动频率超出阵速范围时 形成扑动或颤动
按部位 房性:房扑(AF)、房颤(Af) 室性:室扑(VF)、室颤(Vf)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主要表现]表现为大便降低或硬结
[护理办法] 1、评定病人排便次数、形状、排便难易程度、心理情况。 2、心理疏导,向病人解释床上排便对控制病情意义。 3、指导病人采取通便办法,必要时使用开塞露。
心律失常的护理查房
第19页
P8.潜在并发症:1.猝死 2.坠积性肺炎
[相关原因]与心肌缺血缺氧,长久卧床相关。
[主要表现]烦躁不安,轻易激动,害怕疾病复发,不信任医护人 员,缺乏自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区别扑动与颤动(房扑与房颤;室扑与室颤)
(一)基本概念
•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心房、 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激发相应 部位产生激动。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 异常,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 变,此即为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 (1)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 结(P波在Ⅰ、Ⅱ、aVF、V3V6直立,aVR 倒置); • (2)P-R间期≥0.12s; • (3)频率为成人60100次/min; • (4)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0.16s 。
早期电除颤的原则:越早越好 早期除颤的目标(对所有医务人 员):从发病至电除颤的时间限 在3±1分钟内
除颤的最佳时机
电除颤的时机是治疗室颤的决定因 素,每延迟一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 10%,在心脏骤停发生一分钟内进行除 颤,患者存活率达90%,三分钟内除颤 ,70~80%恢复心跳,而五分钟后,则 下降到50%左右,第七分钟约30%,9~ 11分钟后约10%,超过12分钟,则只有2 ~5%。


• 1774年,心脏电复律技术产生 • 1775年,Abelard实验研究发现鸟可以电击而死亡 ,再电击又可飞走 • 1889年,provost证实狗室颤能被电击而复跳 • 1947年德国鲍克于开胸手术中应用胸内复律而使 病人恢复心跳。为此,世界上第一台除颤器诞生 • 1956年到60年代德国医生朱尔(ZOLL)证明电击 还可以用于室颤以外的其他心律失常 • 80年代以后被认为电复律是终止室颤的最有效的 方法
•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原 理
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 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心肌纤维同时 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易位兴奋灶,使窦
房结重新控制心律,转复为正常的窦房心律。
除颤仪的基本组成
• 监护显示仪
• 蓄能开关
• 蓄能显示 • 能量释放开关 • 电极板 • 同步开关和非同步开关
扑动与颤动
• 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 • 超过异位性心动过速的频率时,
• 便形成扑动或颤动(纤维颤动), • 可发生于心房和心室。
1)心房扑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 FF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
心房
心室
扑动、颤动
• 心房扑动:心房率250350次/min
• 心房颤动:P波消失,小f波,房率350600次 /min •
• 心室扑动:心室率200250次/min
• 心室纤颤:无法辨认QRS-T,频率200500次 /min
除颤及护理
定 义
心脏电复律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 失常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击心脏来终止心房纤颤、心房 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 心室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 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电复律和电除颤。
2)心房颤动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纤细f波 ; f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 f波的频率350600次/min; RR间期绝对不齐;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房扑/房颤时心房率及其规律性
4)心室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 代之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 次/min。 • 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若不很 快恢复则会转为心室颤动而死亡。 心室颤动:心跳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 心脏完全失去排血的功能。QRS-T波群完 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极 不匀齐的低小波(颤动波);频200500
双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双相波除颤仪
分 类:
双相切角指数波型除颤仪(BTE) 双相方波型除颤仪(RBW)
双相波除颤仪


点:
随经胸阻抗而变化,首次电击成功率高
选择的能量较小,电流峰值较低或相对 “恒定”对心肌功能的损伤轻微

经胸电阻抗
电复律是要求有足量电流通过心脏 ,而经胸电阻抗则决定电流的大小。决 定经胸电阻抗的因素包括:能量选择、 电极板大小、除颤仪电极板与皮肤的结 合物、电击次数和时间间隔、呼吸时相 、电极板之间的距离(有胸廓大小决定 )以及电极板置于皮肤上的压力。成人 平均电阻抗为70~80Ω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三、根据脉冲发放与R波关系可分为同步与非同 步



根据电流脉冲通过心脏的方向:
单相波除颤仪 双相波除颤仪
体外除颤仪 体内除颤仪
根据电极板放置位置:

单相除颤电流方向图
单相波除颤仪
分 类:
单相衰减正弦波型(MDS)除颤仪 单相切角指数波型(MTE)除颤仪
单相波除颤仪


点:

除颤需要的能量水平比较高,电流峰值 比较大,对心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 的损伤 对人体经胸阻抗的变化没有自动调节功 能,特别是对高经胸阻抗者除颤效果不 佳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双相波除颤仪
单相波 除颤仪
心血管急救(ECC)系统可用“生存链”概括 , 包括四个环节:
(1)早期启动EMS系统 (2)早期CPR (3)早期电除颤 (心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
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 未行转复室颤数分钟内就可能转为心脏停搏 成功除颤的机会转瞬即逝 基本CPR技术并不能将室颤转为正常心律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一、根据电极安放位置可分为胸内与胸外复律
• 在此我们仅来了解胸外复律。 • 胸外复律:
将电极板放置于胸壁心脏前后或左右,间接向心脏放 电。胸外复律时电阻大、电能消耗多,但可避免开胸 。现除手术外,均采用胸外进行电击除颤。
电复律/除颤的分类
二、根据放电形式可分为交流与直流电转复
交流电转复 由于难以控制发放电量反易损伤心脏目 前已不采用。 直流电转复 先向除颤器内的高压电容器充血,储存 安全剂量的最大电能(一般当400焦耳),然后在数秒 钟内突然向心脏释放,使之复律。由于其电压、电能 、电脉冲宽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故比较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