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合集下载

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脑梗死恢复期临床路径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一、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二)诊断依据:中医诊断依据: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发病特点:(1)起病急剧,病情复杂:如矢石之中人,骤然而至。

(2)多发生在中年以上,老年尤多。

(3)未发病前,多有先兆症状。

2.临床表现:神识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西医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脑病病变(三)康复评定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意识障碍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 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

)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

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规范

脑梗塞中西医诊疗常规概述: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发病机理系属气虚血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临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它亦属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它包括现代医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

从中风定义看中风病因病机,中风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即正气内虚;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闭阻。

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

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此时风火痰瘀诸邪已成,蓄势为患,一遇诱因,则顿生阴阳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脑脉闭阻是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导致神机失用,发为神昏、偏瘫。

脑梗塞症状1.麻木是中风比较常见的,表现为: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2.嘴歪眼斜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

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4.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也是常见的脑中风后遗症。

6.失语失语是中风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7.失认失认是指病人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是中风的症状之一。

8.失用失用,即运用不能,病人肢体无瘫痪,也无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MRI可进一步确立诊断。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

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主要治法。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梗死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00)(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意识障碍(2)运动功能障碍(3)感觉功能障碍(4)言语功能障碍(5)吞咽功能障碍(6)认知功能障碍(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10)脑神经麻痹2.影像学检查:CT、MRI发现的相应脑病病变(三)康复评定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情况。

包括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注意评定患者的意识状态。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

分别于入院后1~3天进行初期康复评定,入院后10~14天进行中期康复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康复评定,评定具体内容如下:(1)意识障碍的评定(2)运动功能的评定(3)感觉功能的评定(4)言语功能的评定(5)吞咽功能的评定(6)认知功能的评定(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2)意识障碍处理(3)运动治疗(4)作业治疗(5)物理因子治疗(6)认知功能训练(7)言语治疗(8)吞咽治疗(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11)中医治疗(12)痉挛处理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感染的治疗(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3)压疮的治疗(4)异位骨化的治疗(5)其他: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等。

(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标准版)

脑梗死诊疗规范【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梗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一、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所致的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其发病机制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炎等有关。

【临床表现】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病情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3.通常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但当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病情严重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引起死亡。

4.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出现各相应动脉支配区的神经功能障碍。

(1)颈内动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

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到大片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过性单眼黑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2)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当梗死面积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可导致死亡。

皮层支闭塞: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及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

(3)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

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4)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黄斑视力可不受累。

深穿支闭塞可导致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锥体外系症状。

(5)椎基底动脉: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突发眩晕、呕吐、四肢瘫、共济失调、高热、昏迷、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脑梗死康复期治疗PPT课件

脑梗死康复期治疗PPT课件

编辑版ppt
评估
1、一般状态 2、神经功能状态 3、心理状态 4、个人素质及家庭条件 5、丧失功能的自然恢复情况
5
编辑版ppt
脑卒中后常见的功能障碍
偏瘫 双侧瘫 言语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情感障碍
6
康复前的准备工作
编辑版ppt
确定康复目标
1、改善步态 2、恢复步行能力 3、增强肢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 4、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5、适时应用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 6、重视心理、社会及家庭环境改造,使患者重
(第6版神经内科)
编辑版ppt
11
急性期:1个月 第一阶段:发病24—48小时内 第二阶段:3-14天 第三阶段:15-30天
恢复期:2-6个月 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科 黄如训 PPT)
编辑版ppt
返回
12
3
编辑版ppt
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体系
一级
康复任务 协助临床治疗,防止继发合并症的发生
二级 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三级
80%进行社区康复,巩固已取得的康复效果,进
一步提高运动功能、交流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20%经专科康复中心治疗患者能达到大部分日常 生活能力自理。
4
康复前的准备工作
编辑版ppt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1
脑卒中的概念
编辑版ppt
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 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 血。
其中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 常见的类型,约占70%。
2
编辑版ppt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原则

总结脑梗死恢复期护理查房

总结脑梗死恢复期护理查房

文件编号: E8-18-4F -45-5D整理人 尼克脑梗死恢复期护理查房脑梗死临床路径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脑梗死(ICD-1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 急性起病;2.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 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4. 排除非血管性病因;5. 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三)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7)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监测控制体温、血压、血糖2.改善脑血循环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溶栓、血管介入、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等方法3.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4.中医中药:结合具体情况选择5.并发症处理:监测控制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必要时选择手术;癫痫防治;感染及褥疮防治、深静脉血栓防治;6.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7.根据个体情况启动二级预防措施(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疾病编码(ICD-10:I63)。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小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X线片、心电图;(4)颈部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5)颅脑CT,有条件的可行颅脑MRI+DWI(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标准病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模板

脑梗死标准病历、病程记录、出院记录模板

主诉:反复头晕、头昏3年,再发7天现病史:患者于3年前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头昏,呈反复发作,当时行头颅CT提示“脑梗塞”,遂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

3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平时自行不规则口服“血塞通片”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稍好转,能进行正常日常生活。

7天前,无明显诱因下,上述症状再发,无恶心,无呕吐,视物不旋转,经自服上述药物(具体剂量不详)后无明显好转,未经特殊处理,为求诊治,前来我院,门诊遂拟诊为“脑梗塞、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收住入院。

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无头痛、无喷射性呕吐,无意识障碍、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听力减退,无吞咽困难,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无胸闷、气促,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目前患者精神、食欲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既往史:无“肝炎、伤寒、结核”等传染病史,无肾脏疾患史,有“高血压病”病史10年,平素口服“珍菊降压片”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有“胆囊结石”病史2年,无药物过敏史,无重大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

预防接种随社会程序进行。

个人史:出生本地,未长期居住外地,无疫水接触史,否认冶游史,有吸烟史约10余年,每日吸烟量约10支,现已戒烟10年,有饮酒史约30余年,每日饮酒量约白酒50克,现已戒酒4年。

25岁结婚,育有2子3女,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家族史:家族中无传染病接触史、无遗传病史可询。

体格检查T 37.2℃,P 71次/分,R18次/分,Bp 165/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自主体位,体检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无畸形、压痛。

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耳鼻无畸形,无脓性分泌物,各副鼻窦区、乳突区无压痛。

唇无发绀,口腔粘膜无溃疡,咽不充血,伸舌居中,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无抵抗,颈静脉不怒张,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

胸廓无畸形、压痛,胸壁静脉不曲张,两侧呼吸运动均匀对称,两侧触觉语颤对称,两肺叩诊清音,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

脑梗死恢复期的护理
锻 炼 站 立 和 步 行 ,最 初 由 两 人 扶 着 站 立 ,以后可 以由一个人扶着患 者或让患者 自 己扶 着 床 档 或 墙 壁 独 立 站 起 ,当 患 者 能 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 ,才能开始跨 步 动 作 ,注 意不 要 让 患者 急 于 行走 。 主 要 是 让患者体 会迈 步的感觉及保持平衡 ,逐 步 达 到 能 自 己行 走 ,老 年 人 可 以 练 习 扶 拐 或 手杖 行走 。
心 理 护 理 脑 梗 死 多 发 于 中 老 年 人 ,起 病 急 骤 ,
患 者 在 短 时 间 内 即失 去 正 常行 为 能 力 ,不 能从 事 自己所喜爱 的社会 工作 和活动 ,还 要 他 人 照 顾 生 活 起 居 ,常 表 现 为 情 绪 异 常 ,悲观失 望 。因此 ,护理 人员 要 以高度 的责任 心 ,晓之 以理 ,动 之 以情 ,不 急躁 、 不厌烦 地精心照料 。向患 者讲 清道理 ,使 其 与医生密切配合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 多 接 近 、多 询 问 、多 安 慰 和多 鼓 励 ,耐 心 细 致 地 为 患 者 整 理 生 活 ,针对 患 者 不 同的 思 想 活 动 、文化程 度 、工作 岗位 、病情 轻重 等 , 采 取 不 同 的 措施 ,以真 诚 的 态 度 与 患 者 交 谈 ,答 疑 解 惑 ,使 其 自觉 配 合 治 疗 ,增 强 战 胜疾病 的信 心。
C HINESE C 0 M M UN j TV 0 O C T0 RS
预 防术 后 自控 镇 痛 患 者 排尿 困难 的 护理
孙 宝 利
467000河 南 平 顶 山 市 第 二 人 民 医院
关 键 词 预 防 排 尿 困 难 护 理 doi:10.3969/j issn. 1007 — 614x.2012.

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

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

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脑梗死是指大脑内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康复诊疗方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

一、早期康复治疗1.住院治疗:脑梗死患者需进行早期的住院治疗,以争取最佳的治疗窗口期。

2.药物治疗:在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以减少脑损伤。

二、康复训练阶段1.早期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在脑梗死的早期进行,包括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2.语言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包括听觉理解障碍、说话障碍等。

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听觉训练、发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

3.吞咽训练:脑梗死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这会影响患者的饮食和营养摄入。

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训练、咀嚼训练、吞咽动作训练等。

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训练还要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训练,包括自理能力、步行能力、上下楼梯能力等。

三、长期康复护理1.定期随访:脑梗死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以了解康复进展情况,并及时调整康复计划。

2.家庭康复护理:家庭康复护理是指患者康复回家后,家人的护理和支持。

家庭康复护理包括定期按摩、康复训练协助、提供适宜的日常生活环境等。

3.良好的生活方式:脑梗死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适量锻炼、戒烟限酒等,以减少再次发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脑梗死的康复诊疗方案包括早期康复治疗、康复训练阶段和长期康复护理。

患者和家人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通过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有效预防复发和促进康复。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

古浪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康复治疗操作标准及规范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下发的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科室常见病种的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及操作规范。

各科室必须按照执行。

一、脑病科:1.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针灸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2.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针灸治疗(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辩证取穴和循经取穴)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穴贴敷、灸法和拔罐。

推拿治疗熏洗疗法康复训练3.痴呆:针灸治疗:采用辨经刺井法,颞三针疗法。

康复疗法推拿疗法4.眩晕:针刺疗法包括体针、耳穴、耳尖放血疗法。

5.头痛(偏头痛):推拿按摩针灸治疗: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方法有耳针、电针、腕踝针;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用于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6.假性延髓麻痹:针刺治疗:可采用项针疗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头体针疗法。

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训练和言语训练,参照相关诊疗常规进行。

7.心悸:包括体针、耳针。

8.病毒性心肌炎:包括体针、耳针。

9.不寐(失眠):针灸治疗:包括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热敏灸、浅针疗法等。

中药足浴。

10.郁病(抑郁症):针灸治疗:体针、耳针、温灸。

理疗1.外感发热:退热治疗包括针刺退热、刮痧退热、药物擦浴退热。

三、肺病科:1.风温肺病: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中药保留灌肠、刮痧法、拔罐法、经络刺激法。

2.咳嗽:针灸治疗药物敷贴砭术、刮痧、拔罐疗法雷火灸、热敏灸、经络刺激法3.哮病(支气管哮喘):针灸治疗其他疗法:包括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磁波疗法、经络刺激法。

4.肺癌: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贴敷疗法、中药泡洗、中药熏洗疗法。

针灸治疗: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

1.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法:包括松解类手法、整复类手法。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脑梗死的诊疗常规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含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给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病症。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中风病〞范围。

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

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脑部血液的颅内或颅外动脉中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建立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的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给之间发生超过肯定限度的供不应求现象。

依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459/10万。

贵州省流行病调查说明,中风发病率高达1.7%,约为66.3万人。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病症在数小时或1~2天内开展达顶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顶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病症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病症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病症,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病症,或局部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局部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觉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病症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脑的局灶性病症依据受累血管而异,常见的各型脑动脉病变表现分述如下。

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局部或全部病症。

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蒙(特征性表现)、Homer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和失认。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主干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主干闭塞易出现脑水肿,引起死亡。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

康复医学科康复诊疗规范康复医学科的康复诊疗规范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首先,康复治疗应该尽早开展,因为越早开始治疗,康复效果越好。

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

对于一般的脑梗死患者,当天就可以开始康复预防治疗。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较严重的脑出血等情况,需要积极控制颅压和脑水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开始康复预防治疗,一般在2周内,多于3~10天开始康复预防治疗开展康复治疗晚,康复结局差,合并症多。

一般来说,3个月内神经功能恢复最快,半年后仍有恢复,1年后恢复变慢,但康复治疗仍然有益处。

其次,康复住院时限应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轻症患者不超过1个月,中症患者不超过3个月,重症患者不超过6个月。

如果患者已经达到出院时间,但仍有较大的康复价值或者出现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可以经过申请批准后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临床检查规范包括一般检查和选择性检查。

一般检查包括三大常规检查、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等。

选择性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诱发电位检查、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等。

特需检查包括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特殊贵重检查。

最后,临床治疗规范包括基础病治疗,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体位训练、肌肉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2、言语治疗:包括语言训练、发音训练、口腔肌肉训练等,以促进言语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3、认知训练:包括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思维训练等,以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4、吞咽训练:包括口腔肌肉训练、吞咽姿势训练等,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5、社会心理支持:包括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以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改善。

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诊疗常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较大,常伴高血压或心脏病或糖尿病史;发病前可有TIA发作;起病突然;多于安静休息时或由静态到动态时发病;症状可有一定时间的进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还常有失语。

CT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MRI可发现长T1,长T2信号。

弥散加权像更可发现早期新鲜病灶,灌注和弥散不匹配能提示半暗带。

【辅助检查】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凝血及纤溶功能。

【鉴别诊断】脑出血,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治疗】有条件应尽量入住标准化卒中单元。

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保持大便通畅。

治疗急性并发症:脑水肿,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每日2-4次;甘油果糖250ml静点每日1-2次;癫痫,使用抗痫药。

溶栓治疗:发病3小时内,最大不超过6小时,普通CT扫描未出现病灶,无明显意识障碍。

尿激酶50万IU-200万IU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1次或2次给入,速度每30分钟25万IU。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100mg快速静点。

或rt-PA 0.9mg/kg,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

抗凝和降纤治疗:病程超过6小时,失去溶栓机会,进展性卒中。

低分子肝素:0.4ml 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使用时注意血小板计数不低于8万/微升,对防治深静血检有利。

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小时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

神经保护剂:目前常用的有胞二磷胆碱、都可喜、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等,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确切疗效有待研究,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激肽酶激动剂尤瑞克林可选用。

脑梗塞恢复期(后遗症)病历-书

脑梗塞恢复期(后遗症)病历-书
医师:XXX
2019.06.2110:00查房记录
今日查房,患者精神较前好转,神志清,自述头痛、头晕较前好转,饮食尚可,夜眠差,二便无异常。查体:T36.3℃P69次/分R17次/分Bp125/85mmHg颜面部潮热减轻,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Murphy(+),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继续给予原治疗,观察病情。
患者薛延玲,女,67岁,汉族,已婚,农民,XX乡XX村人。主因“间断性头痛、头晕2月加重伴四肢麻木7天”。门诊以“脑梗塞恢复期”收住。
入院后给予改善脑血管循环,降血压,中药滋阴降火,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已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及家属要求出院,给予办理出院。
入院诊断:1、脑梗塞恢复期2、高血压病3、更年期综合征4、慢性胆囊炎5、慢性胃炎。
诊疗计划:
1.完善各项检查,给予一般治疗。
2.给予改善脑血管循环,降血压,中药滋阴降火,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3.必要时外出检查。
医师:XXX
2019.06.1910:00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薛延玲,女,67岁,汉族,已婚,农民,XX乡XX村人。主因“间断性头痛、头晕2月加重伴四肢麻木7天”。门诊以“脑梗塞恢复期”收住我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主动体位T36.3℃P66次/分R17次/分Bp124/81mmHg颜面部潮热,上腹部剑突下轻压痛,Murphy(+),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脑梗塞恢复期2、高血压病3、更年期综合征4、慢性胆囊炎5、慢性胃炎。诊断明确,给予改善脑血管循环,降血压,中药滋阴降火,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向家属交待病情,遵嘱执行。
婚育史:已婚,育有3子1女,子女及配偶均体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常规(2012年修订案)(对本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根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路径的要求,结合本科室特点,在2011年诊疗常规基础上,修订诊疗常规,优化诊疗方案。


本病是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临床上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

本诊疗常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痰瘀阻络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痰瘀互结、阻滞经络。

2.风火上扰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症见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3.阴虚风动证
辨证要点: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症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膶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阻络。

4.气虚血瘀证
辨证要点: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不运血,气虚血瘀,脉络不畅。

5.痰热腑实证
辨证要点: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四、辅助检查
(一)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肾功能、血糖、电解质。

3.凝血四项。

4.肝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

5.头颅CT。

6.心电图。

7.胸片或肺部CT。

8.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椎动脉彩超)。

9.相关检查:双侧血压、双侧脉搏、听诊双侧颈部血管听诊区(锁
骨下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及眼动脉听诊区。

10.吞咽功能评估。

11.心脏彩超。

(二)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颅MRA、DSA或CTA。

2.C反应蛋白、D-2聚体。

3.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4.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5.双下肢血管彩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7.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五、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痰瘀阻络证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中风再造丸
党参18g 生芪24g 怀牛膝18g 鸡血藤18g
川贝12g 陈皮10g 郁金10g 石菖蒲10g
天麻10g 远志10g 泡僵蚕10g 酒大黄6g
胆星10g 珍珠粉15g 竹茹10g 生姜10g
茯苓15g
2.风火上扰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二号方
组成:天麻12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牛膝12g 桑寄生10g 杜仲10g 山栀10g 黄芩10g
夏枯草15g 茯神15g 夜交藤10g 菊花10g
3.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三号方
组成:怀牛膝12g 赭石15g 龙骨15g 牡蛎15g 龟板15g 杭芍15g 玄参15g 天冬15g
川楝10g 钩藤15g 茵陈10g 甘草3g
4.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四号方
组成:当归尾12g 川芎10g 黄芪30g 桃仁10g 地龙10g 赤芍15g 红花10g 党参18g
炙甘草4g 木瓜15g 牛膝10g 桂枝6g
5.痰热腑实证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方药:协定处方中风五号方
组成:桃仁10g 酒大黄10g 桂枝6g 玄明粉10g 地龙10g 川贝10g 生地10g 钩藤15g
菊花10g 白芍15g 竹茹10g
(二)酌情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兼有血瘀者,可加大活血化瘀之力,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100ml,14天为一疗程或“参芎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100ml,14天为一疗程。

2.气虚、阳虚明显者,可予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予“参附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00ml,疗程一般不宜超过20天。

3.气阴两虚明显者,宜益气固脱,养阴生津,予“参麦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00ml,14天为一疗程。

4.痰热偏盛者,可加大清热化痰之力,予“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4天为一疗程。

5.痰蒙清窍,神识欠清或昏糊者,可急予涤痰息风,醒脑开窍,
予“醒脑静注射液”静滴,每次1次,每次20ml,14天为一疗程。

(三)针灸康复功能锻炼
将患肢置于功能位,半身不遂患者宜适时进行患肢功能恢复锻炼,言语障碍患者宜进行语言功能训练,配合针灸科辨证取穴、耳针、头针、灸法、穴位埋线等方法治疗。

(四)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五)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等。

可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六)健康宣教。

(七)护理:辨证施护。

(八)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
径。

六、标准住院日≤28日。

七、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