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一直以来,学生的情感都是由思想政治科目来进行培养、教育,但是由于学科特点,收效甚微。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中学生情感因素造成的事故日益增长,情感教育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教学科目,其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的“听说读写”,实现其“工具特性”,而应该更加重视对于学生情感的教育,实现其“人文特性”,因为语文课文中涉及的情感知识、情感体验非常之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加以延伸教育,就能够很好的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人文

笔者认为,情感的存在,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准则,优秀的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的结果,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而情感教育更应该是学校教学的根本:语文教材中,关于情感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也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还有令人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也有作者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领悟到这些情感,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法国启蒙思想家德尼斯·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专家通过认真的审核、决断才出现在广大师生的面前的,他们也代表着文学的精粹,他们也都有着作者特殊的情感内涵。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有情感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自古至今,关于故乡的佳作层出不穷,比如唐代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作者在千里之外思念故乡;比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作者月下思乡心声的表达;比如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作者对于归乡时的一种特殊感情的表达,当然这些感情的表达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大背景的影响下的,比如天灾,比如人祸。我们知道,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他笔下的故乡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想通过在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

怎样的心境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学习。通过一种浓厚的故乡情感的

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将心思放在课文的理解、体验上面,提升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内在情感

国人大多含蓄,很多感情不会直接的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些隐含的手法进行表露,比如于谦的《石灰吟》,比如王安石的《梅花》,“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语文的朗读训练中,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心声,通过阅读,我们会感染作者的思想,通过阅读,我们能够领悟作者的动机。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

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

有人说:语文的教学教师需要进行三个层次的领悟:首先就是教师站在读者的立场,对文章进行基本的阅读,其次要站在书本编辑的角度进行理解,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他的目的是什么?再者就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会,作者是在怎么样情境下写出来的?作者想要表达怎么样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领悟到一篇文章的内涵。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

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戴少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吉林教育》 2008 第7期.

[2]龙玉试论初中语文的道德情感教育《河池师专学报》 1995 第4期 - 维普资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