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an Functionalist Theories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萍田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8期[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方式,以功能为中心,强调翻译策略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学者们认为,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该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今天的翻译学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思想、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翻译观念不同。
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点,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简单地将源语言的文字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文字,因此翻译应该是尽可能忠实地转换源语言的文字。
但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认为,这样做并不能很好地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可能会出现文化差异或造成误解等问题。
因此,这种翻译理论强调将翻译视为一种语际和文化间的意义转换,而不是单纯的词语转换。
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目的和策略。
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时考虑文化因素,注意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效果,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翻译。
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读者和受众,从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和方式。
例如,在翻译一篇文化性较强的文章时,翻译者需要选择最适合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的翻译策略,这样才能使受众产生共鸣,接受并理解翻译的意义。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涉及到文化交流、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受众所在的文化环境,以便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它还强调了翻译者的角色和责任,翻译者需要对翻译作品负责,并考虑其对受众的影响。
这些思想对翻译教育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翻译教育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以功能为中心的翻译方式。
它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翻译观念,更好地处理文化、社会和心理等因素。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expectations, values and 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 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or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 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 Functional approach
• Classification of texts as:
• 'informative‘ • 'expressive‘ • 'operative‘
莱斯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Text type
Language function
• her work tells us how to develop reliable criteria for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
Using a wealth of interesting and varied examples, Reiss offers a systematic and illuminating (有启 发性的)text typology, a pragmatic (实际 的)approach to text analysi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translation and a hermeneutic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
• German • September 1930 - 4 February 2010 •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Starting to Unask What Translatology Is About .1998
Translation and the "Meme"(文化基因) .1997
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
• Gave up the source-text centered • Putting forward famous Skopos theorie(目的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符号(sign)。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
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
(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
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
(《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
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构成语言因果网络。
概念段贯穿了一条主题链,或称因果键。
这条因果键是命题或语言事件构成的,也是它们的概念化的参考点。
(《中国翻译》,1998,(5)此文已被美国Colb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cience & Culture收录,网上转载。
德国功能学派理论(英文)
Holz-Manttari and her Actio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s ac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von Wright and Rehbei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reflects clearly in Holz-Manttar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which she even avoids using the term "translation" in the strict sense. She 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co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s to transfer message across culture and language barriers by means of message transmitters produced by experts. She focuses on the actional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itu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time, place and medium in which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ake place. She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述评[摘要]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在德国。
本文将对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作阐述,同时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作评述。
最后将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整体评价。
[关键词] 功能主义;目的论;影响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古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对意”翻译展开辩论至今,在这一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特别是近代,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其中很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就是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指专注于文本和翻译的一种或者多种功能的一种理论流派(‘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s.—Nord, 2001:1)。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赖斯、维米尔、曼塔利和诺德。
下面将就这几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做简要回顾。
一、功能主义理论回顾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贾文波,2004:40)。
赖斯提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指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
赖斯试图创立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的语语篇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模式。
她指出“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谭载喜,2004:258)。
同时,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她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三类,把语篇体裁按语言特征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赖斯还提出了具体的翻译方法。
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转引自芒迪,2007:107)。
同时赖斯还罗列了一系列的言内标准和言外标准,用以评价译文的充分性。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摘要] 商务英语是实用性文本,以广告为例,其交际性很强,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度的调整,包括增译、减译、转译等灵活方法会实现预期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商务英语广告运用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1年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Ve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和贾斯塔.赫兹.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
此前西方多数翻译理论家持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即翻译等值理论,这种理论把翻译看作类似密码转换的过程,主张以原语文本为中心,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
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等值理论在实际翻译中是没有办法完全做到的,同时在许多情形下也是没有必要的。
弗米尔提出了译文功能论,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所决定的,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该是对等翻译理论所要求的原文及功能,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交际功能。
随后,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实”的概念,指出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是由译文预期或所要求达导的功能确定的。
由于各民族的语言障碍及文化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关注的重要因素是受众。
这一理论强调翻译是基于某种文本的行为,但是原语文本只是给译者提供了多源信息的一部分,允许译者选取性地翻译,原文和译文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质量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决定。
诺德为处于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成分必须根据译文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
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指的是语言的传意,诺德的“功能加忠实” 不是对形式或内容而言的,它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是否对等,就文本功能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领悟原语文本的基础上,以译入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不同语境因素,选择灵活的翻译方法,使原语与目的语发挥同样的传意效果,这使得功能翻译理论较等值翻译理论和极端功能主义表现出更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在应用文体的翻译中表现尤为明显。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PPT课件
百姓。 覆盖中国所有航线,广告投入少,收效显著。
一起奔向中国市场的广阔天地
-
16
CAAC INFLIGHT MAGAZINE CHINASKIES THE FIRST
INFLIGHT MAGAZINE IN CHINA
Official speech
expressive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
Operativ7e
费米尔的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
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
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
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
Circulated in all major airlines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lights in China
Over 40 million passengers in 1994 60,000 seats
200,000 copies, every 2 months audited circulation
-
23
On june 15-16,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Forum was held at TJ Hotel. The forum was jointly sponsored by Tianjin municipal gov.,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ission and the Cyber Century Forum. Present at the forum were officials and reserchers from China’s central govt. and Tianjin Municipality.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德国大学翻译专业正式提出的一种新的译文理论。
它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强调功能性的翻译原则,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识别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从而探索出新的翻译方法。
“功能翻译理论”有着多种定义,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满足读者的需求,来实现传达的最佳效果”。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让读者理解为目的,以准确表达译者思想为核心,在生动表达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策略,通过分析文章信息,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也特别强调用语言表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性,认为每种文字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或语言背景的复合体。
每种文字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其表达方式、语体使用及表述特点都受到独立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翻译者应该充分了解本地文化惯例和社会价值观,对源文本进行分析,选择恰当的译文,从而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涵义。
进一步的,功能翻译理论也推崇“事实优先”原则,重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也强调读者的体验信息,使翻译更加灵活。
认为“事实”和“体验”双方至关重要,翻译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只有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并以最贴近原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情况下,翻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由此可见,“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反映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精神,而且也在理论上增强了翻译理论的实用性,使翻译更加值得信任和推崇。
除此之外,它还给翻译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用更准确和有效的方式将之翻译出来。
总之,“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翻译理论,它提出了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原则,并充分考虑本地文化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翻译原则,对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也为翻译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有助于完善翻译理论的研究,使翻译更加准确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Difference between Loyalty and Fidelity
• 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开始提到的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由来以及之 前提到的Skopostheorie
• 然而In Vermeer’s words: What the Skopos states is that one must translate, consciously and consistently, in accordance with some principle respecting the target text. The theory does not state what the principle is: this must be decided separately in each specific case.
均从属于Skopos Rule!
• 总的来说 The nature of the TT ‘is primarily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and
adequacy ( Adäquatheit ), comes to override equivalence as tl action. Equivalence is reduced to functional constancy between ST and TT.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Basic Aspects of Skopostheorie
Skopos Rul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justifies the translation procedures.”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最新年精选文档
德国功能派翻译(fānyì)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
应运而生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dàngshí)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汉斯?费米尔、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1]。
曼塔利发展了费米尔的目的论,指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曼塔利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涵盖所有的跨文化转换形式,“翻译”一词在曼塔利的理论中也已脱离了传统的内涵。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
翻译行为指为实现信息(xìnxī)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
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dàibiǎo)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_胡作友
作者简介:胡作友,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 Y B 2007034)。
〔观点述评〕《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33期,2008.6A C A D E M I C SI NC H I N AN o .6N o v .2008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胡作友(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理论。
主要理论有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威密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该理论体系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文本类型;语言功能;翻译行为;目的论;功能;忠诚翻译传统源远流长,翻译理论不断创新。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60、70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 u g e n e A .N i d a )的对等理论。
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适逢其时应运而生,它摆脱了对等翻译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 a t h a r i n a R e i s s )、汉斯·威密尔(H a n s V e r m e e 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 u s t a H o l z -M än t t är 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 h r i s t i a n e N o r 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Skopos theory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should primarily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 expectations, values and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 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source text or 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 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 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Significance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policeman. It is he who safeguards the leagal right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It is he who fights against plagiarism and cribbing. Translation can never proceed in an orderly way unless monitored by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doctor. It is he who firstly points out what is wrong or amiss with the translated script and then the translators are able to polish their works. • Translation criticism acts as a judge. It is him who the clients may have recourse (求援) to when a dispute appears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ors.
1.4 Value and Limitation This approach really have great practical value for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ork on non-literary texts. Whether they are applicable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remains to be testified in the future.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re another influential trend in moder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were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 Prominent figures of the school: Katharina Reiss, Justa Holz-Manttari,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2.3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Deconstructionism
Manipulation Theory
Structuralism
Vermeer and the Skopos Theory
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ttemp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Vermeer considers translation a type of human action, which is intentional, purposeful behavior that takes place in a and her Action Theo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s action theory put forward by von Wright and Rehbei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reflects clearly in Holz-Manttar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which she even avoids using the term "translation" in the strict sense. She 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complex action design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is to transfer message across culture and language barriers by means of message transmitters produced by experts. She focuses on the actional aspect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situat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time, place and medium in which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ake place. She also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German Functionalist Theories
Translation Criticism/text types and functions
Contents
•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ext types and their functions
1.3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Theories
Katharina Reiss and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s early as 1971 Katharina Reiss introduced a functional category into her "objec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Her book 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for a Fair Evaluation of Translations(1971) may be regard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scholarly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
Nord and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Nord supports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both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practice and she attempts to refine Vermeer's model by putting forward her own functional model: functionality plus loyalty. • Functional approaches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 in the real situ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and shift away from the then predominantly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oriented translation theories.
2.Translation Criticism
2.1 Definition 翻译评论可指对翻译过程及译品进行的(艺术或科学)分 析与评价(analysing and evaluating)。这并非全面定义,但 由之可明确翻译批评的主要对象:不仅包括评价翻译活动的 结果(译品),还包括追溯翻译过程(分析与评论译者动机、工 作态度、翻译方法等)。翻译批评至少应包含翻译过程及译 作,由下述定义可予确认: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 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翻译词典》:184)
• Taking equivalence as her basis, Reiss develops a mod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According to Reiss, the ideal translation would be equivalence. • However, she finds that there are two exceptions from the general purpose of achieving equivalence: When the target text is intended to achieve a purpose or function oth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functionality(i.e. Adequacy to the intended function)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 When the target ext addresses an audience different from the intended readership of the original, readerorientedness takes precedence over equiva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