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合集下载

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3.生命效应对壳体δ180值的影响
生物在造壳过程中所吸取的氧同位素组分还 受到生物自身的生长速率、新陈代谢、光合作 用等多种生命效应的影响与干扰,即所谓“生 物个体的分馏作用”。
只有当生物体内δ180值与海水的氧同位素达 到平衡,才可有效指示古海洋环境。有孔虫与 软体动物壳体的δ180值与海水基本保持平衡,因 此常用来指示古海洋环境。
4氧同位素应用
(l)查明地质时期海水古温度的变化趋势 通过生物氧同位素研究法确定了自晚白垩纪(约7000 万a前)以来全球气候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Emiliani(1954)根据底栖有孔虫δ180值逐渐递增的趋 势,确定了自白垩纪以来,全球大洋深水平均温度曾 从13oC逐渐下降到目前的2oC左右。 由于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底栖有孔虫氧同位 素温度始终低于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温度,表明大 洋的底层水系由高纬地区的表层水下沉扩散而来,所 以,从新生代底层水的这种变冷趋势可以推出高纬地 区的表层水以致大气圈也存在着逐渐变冷的趋势。
2.物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的影响
与对氧同位素值的影响相比,温度、 盐度等物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分馏作用的 影响很小。
一般说来,温度1oC的变化可引起δ18O 值 O.2‰ 的 变 化 , 但 仅 能 使 δ13C 值 发 生 0.035‰ 的 变 化 。 尽 管 如 此 ,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δ13C值仍可以配合其它标志作为推 断古温度变化的一种辅助资料。
海洋生物量的变动可以通过深海区生物成 因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差异得到证明。因此, 大气中CO2含量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气候的变动, 还可以间接地标志大洋生物量的变异。
目前来讲,用以最直接量度古代CO2含量的手 段是从极地冰心的气泡包裹体中直接测出地史时

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黄土高原西缘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杨桂芳;彭红霞;黄长生;黄俊华;胡超涌【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5(039)001【摘要】综合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区域特征,对兰州红咀寺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西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4植物含量较大,反映温度较高.有机碳同位素和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共同揭示了兰州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较全新世明显偏低,在11.5 ka BP, 13.9 ka BP存在两次明显的降温; 进入全新世以后,兰州气候开始逐渐变暖,但仍存在8.8 ka BP、 5.0 ka BP和3.2 ka BP的三次突然升温以及8.0 ka BP、 6.8 ka BP和5.3 ka BP的降温事件,说明了兰州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总页数】5页(P126-130)【作者】杨桂芳;彭红霞;黄长生;黄俊华;胡超涌【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06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江西地质调查院,南昌,33020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相关文献】1.内蒙古与冲绳海槽和南中国海晚第四纪末次冰川盛冰期以来古气候记录 [J], 陈镇东;兰信企;陈延成2.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古气候的重建 [J], 王兆夺; 崔利芳; 邓利欢3.末次盛冰期以来南海西北陆坡沉积物来源及其常微量元素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J], 冯利;冯秀丽;王晓明;肖晓4.赤道西太平洋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浮游有孔虫氧碳稳定同位素记录 [J], 蒋来宾;翦知;成鑫荣5.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J], 屈红军;夏斌;雷祥义;岳乐平;李小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2 样 品采集 以及实验方法
在该 剖 面底部 (马 兰黄土 上部 )约 3.4 in处 开 始 ,自下 而上 间隔 2 cm进 行采样 ,直 至该剖 面 的顶 部 1 in处 ,共得 到 120个样 品 。回到室 内将样 品 自然 风干 ,用碾钵 粉 碎 。样品 的前处 理采 用通 用 的加 酸 除去 无机碳 酸盐 的方 法 ,取 20 g左 右 的粉末样 用 1 mol/L的盐 酸浸泡 24 h,期 间搅拌 多次 ,充 分除 去其
罔 1 采样 点 地 理 位 置 图
Fig 1 Location of the sampling site

古 土 壤 层 黄 土层

砾 石层 第三 纪红尘 废 弃耕 作层
I I 黄 土 一古土壤堆积
图 2 塬 堡 全 新 世 剖 面示 意 图
Fig.2 Tile Yuanbao Holocene profile and its description
中 图分 类 号 :P593;P597;P532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引 言
中 国 的黄 土 一古 土壤 沉 积 记 录 了最 近 2.5 Ma 的东 亚季 风演 化历 史 …,其 所记 录的气候 变 化特征 可与 深海 钻孑L 】、极地 冰芯 以及青 藏高 原 冰芯 】 昕记 录 的气候 变化特 征进 行 良好 的对 比。黄 土在沉 积过 程 中不仅仅 是简单 的物理埋 藏 过程 ,其成 土作 用过 程 中包 含 了丰富 的埋 藏时期 古 气候信 息 ,开展 黄土 地层 的古磁 化率 、粒 度 … 、微量元 素 、矿物 组 成 和有 机质组 成 等方 面 的研究 工作 ,可 为揭 示 中国乃 至全球 的第 四纪 气候 变化 提供 重要 的参考 依据 。相对 而 言 ,黄 土有 机质碳 同位 素方 面 的研究 工作 涉及较 少 h o- ,由于 黄土 内孢粉 分析 比较 困难 , 利用 黄 土 .古土 壤 中有 机质碳 同位素来 探 讨 黄土记 录 的植被 变化 ,进而 分析 黄土 高原地 区夏 季 风的演 化历 史无 疑具有 重要 的科 学意 义 。本文选 取 黄土 高 原西 南边缘 的 甘肃临 夏塬 堡全新 世 剖面 ,试 图通 过 对该剖 面古 土壤 有机质 碳 同位 素 的分 析 ,来探讨 该 地 区全新世 气候 演化 特征 。

不同粒级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不同粒级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古环境意义

维普资讯
第 2期
盛 雪 芬 等 : 同粒 级 黄 土 一 不 古土 壤 中碳 酸 盐碳 氧稳 定 同 位 素组 成 及 其古 环 境 意 义
表 2 环县剖面分粒级 样品碳酸盐 0和 c值 ( ) ‰
q be2 8s a d F I 1 a O n C v l e fc r o a e n t r e d f r a ri 】 fa to si h  ̄ ,a e t n a u s o a b n ts i h e f e tg a n 8 Je r e in n t e Hu d n s ci o

1 ‰ 一1. ‰ 之 间 ; 县 剖 面 在 一9 6 0~ 02 5 3 环 .% 1 . % 之 间 。 <2 m 粒 级 组 分 :洛 川 剖 面 中 230

6 0值 在 一 . % ~ 一 . % 之间变化 ;环县 剖面 的 64 0 92。
6 0值 在 一 .‰ 一一92 0 51 .% 之间 , 对偏 高 2— 5 相 4
想 。碳 酸盐薄膜 的采样 困难 和钙结 核分 布层位 的有 限,使 得难 以利 用它们 进行 短时 间尺度 的研究 。所 以有必要找 到一种 能反 映成壤 时环境 条件 、代表 次 生碳 酸盐 的样 品,来对 第 四纪 以来 的古 气候进行 重
建, 本文 的 目的和 着重点 就 在于此 。

23 . %0~ 一8 2 . %0。 < 2 m
粒 级 组 分 : 洛 川 剖 面 在

4 5‰ ~ 一1 . . 0 1‰ 间 渡 2 8 ~一 .% 之间。两个 ‰ 69 0
动 ;环县 变化 范 围稍高 ,在

剖 面 的 2 5 m 和 <2 m ~4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11(31)3【摘要】根据黄土高原现代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SOM>)数据,结合前人关于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分析结果,研究这3个特征时期C<,4>相对生物量(C<,4>%)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黄土高原C<,4>%均由东南(33%,25%和12%)向西北(0%)递减.10%等值线在末次间冰期大致位于交道-泾川西北、西峰东南-带;到全新世西部向南推进,大致位于交道-洛川-旬邑以西北、西峰-灵台以东南一带;而现今比全新世时期向东南推移约60km,退至黄陵以西北、彬县-延安以东南一带.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可能是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C<,4>%较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较高的大气CO2浓度、较低的温度和干旱化有关.由于上述3个特征时期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均以C<,4>草本植物为主,西北地区C<,3>,植物比例的增加亦为C<,3>,草本植物比例的增加.%In this paper, we obtained the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δ 13CsoM )of llmodern surface soil sampl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34.6°~36.6°N,103.3°~110.2°E),and combined with that of the middle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and Holocene froml3 loess sections by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4 plants(C4%) spati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se three periods through the calculatingofδ13Cso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4% of the three periods all decreased from southeast(33% ,25% and 12%)to the northwest (0%).The10% isoline wa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Jiaodao-Jingchuan and the southeast of Xifeng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and the west side moved to the south slightly during the Holocene ,resulting in location ofthe isoline in the northwest of Jiaodao-Luochuan-Xunyi and the southeast of Xifeng-Lingtai. The isoline moved to southeast by almost 60km during the modern time.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T)and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P) during the Holocene were lower than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the southwest area T 14.3 ~14.4℃, P 815 ~ 884mm; the middle area T 13.7 ~ 14. 4℃ ,P 770 ~835mm; the northeast area T 10 ~14.4℃ ,P 603 ~827mm) ,and this trend in the northeast area (T decreased 1.3 ~3.6℃, P decreased 61 ~ 190mm)was stronger than the southwest area (T decreased 0.2 ~0.3℃, P decreased 22~71 mm). The differences of tw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these periods maybe the mostly affect factors that induced the vegetation landscape on the CLP changed. The C4% decreased greatly during the modern time, the high atmosphere CO2 concentration(can reach 379ppm),and the low temperature(T 7.0 ~13.7 ℃) and dry (P 450 ~ 631 mm) may cause it. During these three periods,the southeast area of the CLP has a large number of C4grasses(12%~ 33%) ,and because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vels in the northwest area are less favorable for trees, the increase ratio of C3 plants in the northwest area are grass plants and shrubs.【总页数】8页(P506-513)【作者】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合肥,230026;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1.74;P534.63【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姚小萌;牛桠枫;党珍珍;覃淼;王凯博;周正朝;张强;李静2.黄土高原山地坡度对退耕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演替初期的影响 [J], 金樑;杜晓光;侯扶江;常生华;王晓娟3.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 [J], 杨杰东;李高军;戴澐;饶文波;季峻峰4.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研究 [J], 李宏宇;张强;史晋森;赵建华;王胜5.黄土高原潜在自然植被空间格局及其生境适宜性 [J], 韩庆功;彭守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中部黄土沉积有机质记录特征及C/N指示意义

黄土高原中部黄土沉积有机质记录特征及C/N指示意义

2008年12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V ol.28,No.6第28卷第6期 M ARINE GEOLOGY&QUA TERNA RY GEOLOGY Dec.,2008D OI:10.3724/SP.J.1140.2008.06119黄土高原中部黄土沉积有机质记录特征及C/N指示意义张 普1,2,刘卫国1(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C/N比值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广泛用于反映有机质的来源;在冰缘冻土区、热带和地中海地区主要用于指示有机质的分解程度。

然而,有关C/N比值在中国黄土沉积中指示意义的研究目前讨论的较少。

选取位于干旱—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中部西峰和洛川竖井剖面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时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剖面磁化率、TO C和T N含量及C/N比值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古土壤层的T OC和T N含量及C/N比值相对黄土层偏高,而T N含量值在整个序列均在0.03%~0.05%的低值范围,波动很小。

因此,初步认为C/N比值在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响应上覆植被T O C输入的多少,即C/N比值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沉积序列更多地指示上覆植物生物量的大小。

关键词:竖井剖面;C/N比值;中国黄土;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6-1492(2008)06-0119-06 前人的研究表明,利用沉积物的有机碳含量(TOC)、同位素比值及其磁化率的变化可以判断沉积物形成时的古气候变化历史[1-11],并且C/N比值也被广泛用于指示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来源的有机质贡献[12-16];同时在冰缘冻土区、热带和地中海地区,研究者将C/N比值看作土壤有机质分解退化的标志[17-18]。

另外,以往中国黄土有机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黄土沉积序列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的讨论,并将其看作古生产力的指标[19-21],而有关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有机氮含量(TN)和C/N比值在垂向上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TOC的相对变化关系,以及黄土沉积C/N比值的变化受控于上覆植被生物量(古生产力)还是植被类型的研究尚少。

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

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

黄土高原黄土物源区的同位素证据杨杰东;李高军;戴澐;饶文波;季峻峰【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9(16)6【摘要】系统采集了黄土高原马兰黄土、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河床沙和湖泥样品.用酸淋洗去除方解石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ε_(Nd)(0)值从-9.2到-11.3, ~(87)Sr/~(86)Sr比值从0.717 84到0.719 44,都落在同位素B区内,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值一致.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白云石的δ~(13)C值从1.2‰到1.5‰,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黄土,巴丹吉林沙漠的白云石的值类似.这些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可能是黄土高原黄土的源区,从而排除了其他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作为黄土物源区的可能性.同位素研究结果和野外调查进一步揭示,黄土高原黄土、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物质可能最终都是来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We hav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the samples of the Malan loes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CLP), the sand of ten deserts, the loess of the Hexi corridor, and the loess and sediments of riverbed and lake bottom on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fter removing calcites, the determined Nd and Sr isotope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how that ε_(Nd)(0) from -9.2 to -11.3 and ~(87)Sr/~(86)Sr from 0.71784 to 0.71944. They fall within the B region of Nd-Sr isotope plot of provenances and a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the Tengger Desert and the northeast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determined C isotopes of dolomite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show that δ~(13)C from 1.2‰ to 1.5‰. They a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the Qaidam Desert, the Hexi corridor and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se imply that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he Tengger Desert may be the source areas of loess materials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ther deserts and sandy lands being the provenances of the loess is excluded, among them including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the Hunlun Buir sandy land, the Onqin Daga sandy land, the Horqin sandy land, the Hobqi Desert, the Mu Us Desert and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field surveys further reveal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material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nd the Tengger Desert are derived ultimately from the northeast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总页数】12页(P195-206)【作者】杨杰东;李高军;戴澐;饶文波;季峻峰【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3;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8;南京大学,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黄土和太平洋沉积物Nd,Sr同位素变化的比较 [J], 杨杰东;陈骏;张兆峰;季峻峰;陈旸2.黄土高原黄土和太平洋沉积物Nd,Sr同位素变化的比较 [J], 杨杰东;陈骏;张兆峰;季峻峰;陈旸3.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 [J], 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4.黄土高原现代表层黄土植物残体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J], 魏明建5.华北克拉通南缘五佛山群沉积时代和物源区分析: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证据 [J], 胡国辉;赵太平;周艳艳;杨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

第27卷 第2期2007年3月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Vol .27, No .2March,2007文章编号 1001-7410(2007)02-221-09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定量分析与气候干湿变化研究3季峻峰① 陈 骏① W.B alsa m ② 刘连文①陈 ① 赵 良① 周 玮①(①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表生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 210093;②Depart m ent of Earth and Envir onmental Sciences,University of Texas at A rlingt on,A rlingt on,T X 76019US A )摘要 为了了解黄土剖面中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分布特征,文章采用对铁氧化物矿物灵敏的漫反射光谱法(DRS ),开展了赤铁矿和针铁矿的鉴定和测定研究,提出了定量分析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DRS 新方法。

选择天然典型黄土和古土壤样品,首先采用柠檬酸盐-重碳酸盐-连二亚硫酸盐(C BD )方法去除其中成壤成因的铁氧化物矿物,以其为基体配制含不同赤铁矿和针铁矿的系列标样,然后进行DRS 测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测定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的校准方程并加以检验。

利用DRS 方法,分析了多个黄土剖面的赤铁矿和针铁矿含量,发现黄土-古土壤剖面的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可作为东亚季风干/湿变化的敏感指标。

该比值较高时反映了干燥土壤环境,而较低时指示了潮湿土壤环境。

对灵台和洛川剖面中赤铁矿/针铁矿比值的分析,初步揭示了216Ma 年以来黄土高原东亚季风阶段性变强的特征。

主题词 黄土 赤铁矿 针铁矿 反射光谱 气候干湿变化中图分类号 P578,P941.74 文献标识码 A 第一作者简介:季峻峰 男 45岁 教授 地球化学专业 E 2mail:jijunfeng@nju .edu .c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305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0331001)资助 2006-12-01收稿,2006-12-30收修改稿 我国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和红粘土记录了东亚季风形成与演变的信息[1~4],是大陆风化的直接产物,可以很好地代表暴露的上部大陆地壳。

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
位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区之一,长期以来受到自然力和人
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多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现象。

其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对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有机碳同位素进行研究,对于探究黄土高原的土地演变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探究黄土高原的土地演变和环境变迁,提高黄土
高原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
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针对黄土高原中部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本研究将采用有机碳同位素技术进行研究。

首先,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特点,选取不
同年代的黄土和古土壤样品,对样品进行野外取样和室内制备。

其次,
采用同位素比值法测定样品中的有机碳同位素含量,通过对同位素含量
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究黄土高原的土地演变和环境变迁。

最后,结
合地质、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
性和有效性。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究黄土高原的土地演变和环境变迁对于黄土高
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
60万年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有机碳同位素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和预防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现象,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同时,本研究也为其他地区土地演变和环境变迁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岩石磁学性质研究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岩石磁学性质研究

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剖面岩石磁学性质研究霍俊杰;Reidar Lovlie;李斌;苏朴【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0(053)006【摘要】自从大荔人化石被发现以来,其遗址剖面便成为研究热点.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层的对比划分与头盖骨年龄的推断方面,然而对于载磁矿物的鉴定及其古气候含义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运用热磁分析、饱和等温剩磁和剩磁矫顽力谱分析、磁滞回线分析、频率磁化率分析、热退磁分析等方法,对大荔人遗址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性质研究,鉴定出其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磁赤铁矿,磁畴状态主要是似单畴.磁铁矿,赤铁矿是样品中特征剩磁的携带者;主要起源于成土作用的超顺磁颗粒和新生成的亚铁磁性矿物,是古土壤样品磁化率增强的主要贡献者;古土壤中软磁性矿物的含量高于黄土.样品中磁赤铁矿的含量并不高.黄土-古土壤样品的频率磁化率曲线,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细微粒浓度曲线,岐山五里铺剖面有机质含量曲线在古气候记录方面具有一致性,都展示出至少从MISS以来,气候从冰期到间冰期的变化是渐变的,反之则表现了突变特征.上述岩石磁学研究丰富了大荔剖面的磁学领域研究内容,为相关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总页数】12页(P1463-1474)【作者】霍俊杰;Reidar Lovlie;李斌;苏朴【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University of Bergen,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Allegt.41,N-5007 Bergen,Norway;University of Bergen,Departmentof Earth Science,Allegt.41,N-5007 Bergen,Norway;University of Bergen,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Allegt.41,N-5007 Bergen,Norway;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古地磁实验室,太原 030024;山西省地震局,太原 030021;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古地磁实验室,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相关文献】1.黄土塬竖井剖面黄土-古土壤碳同位素记录特征 [J], 张普;刘卫国;周卫健;武振坤;宋少华2.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伊利石结晶度--黄土物质来源和古气候环境的指示[J], 季峻峰;陈骏;王洪涛3.大荔人遗址黄土-古土壤序列 [J], 吴文祥;刘东生4.2.5Ma以来黄土高原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87)Sr/^(86)Sr比值的变化 [J], 杨杰东;陈骏;刘连文;陈旸;季峻峰5.匼河遗址6054地点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地层学的年代研究 [J], 刘平;Reidar Lovlie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中部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与分子化石记录

黄土高原中部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与分子化石记录

黄土高原中部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有机碳同位素与分子化石记录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干旱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植被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将从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的角度,研究黄土高原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变化。

首先,有机碳同位素是植被演化研究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黄土高原450k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内,黄土高原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干旱极端,这导致了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450k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δ13C值的增加,这表明植被演化的过程中,植物类型的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

其次,分子化石记录也是植被演化研究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黄土高原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内,黄土高原的气候由温暖湿润变为干旱极端,这导致了植被演化的变化。

研究发现,在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类型的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

例如,在450ka以来,植物类型由草本植物向灌木植物转变,而植物的生长环境也由温暖湿润变为干旱极端。

最后,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是植被演化研究的重要指标。

研究发现,黄土高原450ka以来,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的变化主要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机碳同位素的变化主要表现为δ13C值的增加,而分子化石记录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类型的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黄土高原450ka以来植被演化的重要信息。

综上所述,有机碳同位素和分子化石记录是黄土高原450ka以来植被演化研究的重要。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庞奖励;黄春长;刘安娜;王利军【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年(卷),期】2007(27)3【摘要】选择黄土高原南部的XJN,XMC和JYC全新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层中Ca,Ba,Rb和Sr元素分布的研究,发现Ba/Sr和Rb/Sr比值在不同地层中含量差异十分明显,并与成土作用强度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替代指标;表生环境中Rb和Ba较稳定,Sr和Ca元素十分活跃,易于迁移,其中Ca的迁移能力高于Sr 元素;从XJN→XMC→JYC剖面,Rb和Ba元素含量增加,而Sr和Ca元素含量降低,这与区域环境差异有关;全新世中期暖湿的亚热带气候主要出现关中盆地地区,六盘山以西则是暖温带气候.【总页数】8页(P357-364)【作者】庞奖励;黄春长;刘安娜;王利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5;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2;P534.632【相关文献】1.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刘俊余;查小春;黄春长;庞奖励;周亚利;李洋2.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 [J], 刘安娜;庞奖励;黄春长;王利军3.淮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 [J], 李新艳;黄春长;庞奖励;王利军;何忠4.泾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变化 [J], 李瑜琴5.淳化黄土-古土壤序列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J], 张青青;黄菁华;姚军;胡斐南;霍娜;尚应妮;常闻谦;赵世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距今7Ma以来甘肃灵台剖面Nd和Sr同位素特征

距今7Ma以来甘肃灵台剖面Nd和Sr同位素特征

壤酸不溶物 的 盯Sr/拍Sr一般 高于黄土 的 盯Sr/ Sr。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酸 不 溶 物 盯Sr/ Sr的 变化 在 本 质
上 取 决 于 矿 物 组 成变 化 ,而 矿 物 组 成 的变 化 则 与颗
2 实 验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中 的 Sr主 要 赋 存 在 云母 、长 石 、 粘 土 矿 物 和碳 酸 盐 中 。陈 骏 等 I”1、盛 雪 芬 等 ¨ 1和 杨 杰 东等 1 51已做 的 工 作 证 明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中 的碳 酸 盐 矿 物 主要 是 方 解 石 和 白云 石 。方 解 石 已被 证 明 大 部 分 是 在 成 壤 阶段 中形 成 的 次 生 矿 物 …t 1,白 云石 是来 自于源 区的碎屑矿物 。方解石 sr同位素组成主 要反 映黄土堆积之后成壤作用 的信息 。因此 ,采 用 全 岩 样 品测 定 Sr同位 素组 成 ,必 然 要 包 含 黄 土沉 积 以后所 经受的成壤作用 的影响和信息 。对 黄土样品 进 行 的一 系列 酸 淋 洗 实 验 t 1结 果 证 明 ,选 用 弱 醋 酸 (0.5 mol/L)淋 洗 ,可 以有 效地 去 除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中 的方 解 石 ,而对 白云 石 、云 母 、粘 土 矿 物 和 长 石 等来 自源 区的风尘碎屑矿物结构 的破 坏程度可 以忽 略 。这样 ,弱醋酸淋洗后 的清液部分 的 sr代表 了黄土 和古土壤样 品中方解石 中的 Sr,其 同位 素组成主要 反 映 成 壤 作 用 生 成 的方 解 石 的组 成 ; 而淋 洗 后 酸 不 溶物部分代表风尘碎屑矿物 中的 sr同位素组成。
除 去东 亚 季风 指标 外 ,另 一 个 重 要 问 题 是 关 于 黄 土 高 原 黄 土 的 源 区 。一 般 认 为 ,Nd和 sr同位 素 是 研 究 黄 土 高 原 黄 土 的源 区 的 有 效方 法 之 一 。Gallet et a1.【 、Jahn et a1.【 0和 Yang et a1.【H,¨0对 黄 土 高 原 黄 土 和 古 土 壤 的 究 表 明 ,风 化 和 成 壤 作 用 对 Nd 同位素组成没有影 响;但 是 ,黄土和古土壤样 品 (无 论是 全岩样 品或酸不溶物 )的 sr同位 素组成 却明显 受 到 风化 或 成 壤 作 用 的 影 响 ,显 示 出与 东 亚 季风 强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特征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容重特征

摘要:通过洛川剖面和白草塬剖面末次问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客重序列的建立,对比磁化率、粒度及
深海氧同位素分析发现,六盘山东西两侧不同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具有不同的容重值,其成因亦不同。六盘
山以东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黄土古土壤容重值受成壤作用影响,主要由夏季风控制;而六盘山以西半干旱
气候区容重值受沉积物粒度影响,主要受冬季风控制。并且在空间上自黄土高原西北向东南客重值呈变
8.0 m,粉砂一亚砂土,整体呈灰黄色,疏松多孑L,垂 直节理发育。末次间冰期沉积(S。)厚约2.1 m,上 部为黄褐色诬粘土,中下部为棕红色一褐色粘土,可 见白色钙膜,具沉积粘化层(Bt层)。
白草塬采样剖面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北85 km 处的草滩乡下高塬村。S。为一层草原土,厚1.4 m, 呈灰褐色,根孔发育,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少量的次 生碳酸盐假菌丝体,土壤结构不明显。L,厚约 16 m,棕黄至褐黄色,疏松多孑L。S。厚约9.8 m,由 3层古土壤和夹于其|'日J的两层黄土复合而成。
JIN Chun—sheng.ZHANG Li—yuan,HAN Jia-mao,LIU Tung-she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rough establishing of volumetric weight sequences of loess-paleosols since the last in— terglacial in both the Luochuan section and Baicaoyuan section,and after comparing between volumetric weight,magnetic susceptibility,particle size and deep sea oxygen isotope,the authors demonstrated that the values of volumetric weight of the loess-paleosols of different climate regions at the east to west sides of the Liupanshan were different and were caused by different causes.To the east of the Liupans— han,loess—paleosols volumetric weight is controlled by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in semi—humid and semi-arid region and is influenced by pedogenesis,while to the west of the Liupanshan,loess—paleosols volumetric weight is controlled by East—Asian winter monsoon in semi—arid region and is influenced by particle size.Further more,volumetric weight values increase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in the Chi— nese Loess Plateau.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_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_庞奖励

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_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_庞奖励

3期戴纪翠等:胶州湾沉积物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357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7)03-357-08黄土高原南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若干元素分布特征及意义*庞奖励①② 黄春长① 刘安娜① 王利军①(①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安 710062;②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5)摘要 选择黄土高原南部的X J N ,X M C 和J Y C 全新世剖面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地层中C a ,B a ,R b 和S r 元素分布的研究,发现B a /S r 和R b /S r 比值在不同地层中含量差异十分明显,并与成土作用强度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替代指标;表生环境中R b 和B a 较稳定,S r 和C a 元素十分活跃,易于迁移,其中C a 的迁移能力高于S r 元素;从X J N ※X M C ※J Y C 剖面,R b 和B a 元素含量增加,而S r 和C a 元素含量降低,这与区域环境差异有关;全新世中期暖湿的亚热带气候主要出现关中盆地地区,六盘山以西则是暖温带气候。

主题词 B a /S r 和R b /S r 比值 黄土-古土壤序列 全新世中图分类号 P 597.2,P 534.632 文献标识码 A 第一作者简介:庞奖励 男 43岁 教授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E -m a i l :j l p a n g @s n n u .e d u .c 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71119)、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批准号:S K L L Q G 0604)和陕西师范大学重点项目(批准号:H N N U H G 04009)资助 2006-08-03收稿,2006-12-22收修改稿 表生环境中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实际上是环境变化的直接结果,探讨一些敏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就成为环境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23]。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

黄土塬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碳循环意义宋超;王攀;韩贵琳;石迎春【摘要】We analyzed the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a loess profile in Qiushevillage,Dudian town,Lingtai county,Gansu province of Northwestern China,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δ13CDIC and δ13CPOC,and assessed the CO2 consumption of carbonate weathering during rainfall recharg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chemical type of the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was the HCO3-Ca·Mg type.The saturation index of calcite (SIc) was above 0,indicating full saturation but no massive precipitation yet.The DIC concentration in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of the loess area was 5.25~5.45 mmol/L and the DOC concentration was 0.59~0.62 mg/L,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surface water.The POC concentration was high due to the mixture of loess particle matter.The δ13C of DIC in spring water and well water ranged from-9.19‰ to-8.90‰.Th i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repeated exchange of C isotop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arbonate weathering and precipitation.The δ13CPOC ranged from-19.99‰ to-18.87‰,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isotope ratio of the organic carbon in loess.The HCO-3,Ca2+ and Mg2+ in groundwater mainly came from the weathering of carbonate inloess.According to the ion balance of carbonate weathering reaction,we calculated the CO2 sink by carbonate weathering in the study area to be2.82 mmol/L.In other words,2.82 mmol CO2 can be absorbed by carbonate weathering when every 1 L rainfall infiltrates below the zero flux plane.%对甘肃省灵台县独店镇秋射村黄土剖面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等进行了取样分析,对其δ13CDIC和δ13CPOC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评估了降雨补给过程中的碳酸盐风化碳汇强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其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大于0,已经饱和,但尚未达到大规模沉淀的程度.研究区黄土浅层地下水的DIC变化范围为5.25~5.45 mmol/L,DOC含量为0.59~0.62 mg/L,明显低于地表水体;而POC稍高,这是因为黄土颗粒物的混入造成.泉水和井水的δ13CDIC变化范围在-9.19‰~-8.90‰之间,其较高的δ13C与碳酸盐风化-沉积过程中反复的碳同位素交换有关.而δ13CPOC变化范围在-19.99‰~-18.87‰之间,与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地下水中的HCO-3、Ca2+和Mg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的化学风化.根据风化反应的离子平衡关系,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风化碳汇为2.82 mmol/L,即每有1 L的降水入渗到零通量面以下,就会产生2.82 mmol的碳汇.【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15)005【总页数】6页(P121-126)【关键词】黄土;地下水;泉水;水化学;无机碳;碳循环【作者】宋超;王攀;韩贵琳;石迎春【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石家庄 05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X142我国北方黄土高原面积达64万km2,典型部位的黄土覆盖厚度达200 m以上,与南方岩溶区一样,同属巨大的碳库[1],在区域甚至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

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

Changes of Fire Environment Recorded by Charcoal Hided in Holocene Profiles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oess Plateau
作者: 曹艳峰[1] 黄春长[2] 韩军青[1] 李云岗[1] 张珊珊[1]
作者机构: [1]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92-96页
主题词: 黄土高原 全新世 炭屑记录 火环境
摘要:对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3个典型黄土-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炭屑浓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探讨该区域剖面中炭屑含量变化及其所记录的火环境变化特征。

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
候干旱而不稳定,地方性和区域性火频繁发生,炭屑含量较高;全新世早期,气候由冷干向温
湿过渡,但仍较干旱,炭屑含量相应也较高;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最为温暖湿润的时期,炭屑
含量出现全新世时期的最低值,但在夏商文化时期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炭屑含量出现峰值,则是
人类活动的结果;全新世晚期,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人类活动加速了火的频率和强度,炭屑
含量大幅度增加。

在全新世不同时期,黄土高原东、西部的炭屑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黄土高原
东部火活动较为微弱,而西部火活动相对频繁,这是火环境条件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 和S1 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 和S1 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

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 和S1 记录的古地磁场特征邓成龙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2008(28)5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西部白草塬剖面L1和S1的高精度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结果,讨论了白草塬剖面记录古地磁场的特征,从古地磁学角度探讨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的连续性.白草塬剖面黄土沉积物中,磁铁矿和磁赤铁矿是主要的亚铁磁性矿物,粗粒的碎屑磁铁矿是其天然剩磁和特征剩磁的主要载体.白草塬剖面L1和S1没有记录任何地磁漂移.其中,L1没有记录Mono Lake或Laschamp地磁漂移的原因可归结于黄土沉积物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和/或粗颗粒载磁矿物的重磁化,但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堆积过程的不连续性是导致S1没有记录Blake地磁漂移的主要原因.因此,白草塬剖面的L1和S1分别存在约2000年和 4000~6000年的沉积不连续.
【总页数】12页(P854-865)
【作者】邓成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8.44;P941.74
【相关文献】
1.洛川塬L1黄土和S1古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J], 谢辉
2.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J], HUANG Ya-nan;LIN Guo-wei;LI Zhi
3.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J], 林国伟;李志;李晨曦;向伟;林雪青
4.黄土高原东西部全新世剖面炭屑记录的火环境变化 [J], 曹艳峰;黄春长;韩军青;李云岗;张珊珊
5.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_6-L_1古湿度演变 [J], 贾蓉芬;彭先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临夏黄土剖面:15万年环境演变的良好记录

甘肃临夏黄土剖面:15万年环境演变的良好记录

甘肃临夏黄土剖面:15万年环境演变的良好记录
康建成;李吉均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1993(039)002
【摘要】历经15万年的甘肃临夏北塬黄土剖面,沉积速率大、古土壤序列完整.特别是在距今14-8万年的末次间冰期形成的三层古土壤,末次冰期间冰段形成的数层弱成土型古土壤,其特征优子其它黄土剖面.对北塬剖面磁化率、孢粉、粒度、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该剖面完整地记录了15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为检验以往从大陆冰盖和深海沉积中得出的环境变化模式提供了途径.
【总页数】11页(P165-175)
【作者】康建成;李吉均
【作者单位】中国极地研究所,上海;兰州大学地理系,兰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中亚则克台黄土剖面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变 [J], 鄂崇毅;杨太保;赖忠平;孙永娟;姜莹莹
2.塬堡黄土剖面15万年以来磁化率气候记录及黄土磁化率时空特征 [J],
3.黄土高原定西鲁家沟黄土剖面15ka以来的环境演变 [J], 李晓丽;张成君;冯兆东;张云
4.十五万年来临夏黄土粒度变化的气候记录 [J], 沈永平;康建成
5.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 [J],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