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秘书的自我设限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秘书的自我设限》

英文参考文献中文翻译稿

专业班级:汉语(文秘)0902 学生姓名:周琴

指导教师:乔芳职称:副教授

通过自我设限策略来自我归因:酒精的诱惑与自身不努力

爱德华E.琼斯史蒂芬·博格莱斯

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医学院

摘要:探讨酒精的使用和自身不努力的假设可作为解释个体外部表现不佳和内部表现良好的原因。这种策略较多地被使用在那些有一个不稳定却不完全消极的自我能力感的个体身上。这一战略被偏好的原因可能遵循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父母在意子女的能力表现,致使子女对于自己能力低下的结果更加失落;二是个体可能因为某些意外的表现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但不能因此预测到未来是否成功,从而陷入一种恐惧:无法通过自我控制来维持成功的结果。酒精的诉求策略与自身不努力之间存在联动关系,都是被用来克服失败恐惧的心理策略。

在逃避失败的前提下,人们使用自我归因来保护自我形象。我们认为,个体积极地去控制自我行为的结果,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有能力、有智慧的形象。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通用的保护模式,超越了口头声称和自我披露。我们将要探讨的假设,即使用酒精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使行为结果的归因不明确。笔者将试图把借助酒精作为个人通过控制自我努力来自我归因的策略,探讨其与低成就、高成就之间的关系。

如果在归因前提中有任何新的不确定因素,个体便会自我暗示:不要做一些易引起他人质疑自我能力的行为。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1954年)提出了一个基本对策来应对此种情形,即获得准确的对现实的看法和对自我能力的确切评价。事实上,归因理论本身通常有颇为稳定的外部环境特征,能够准确地穿透社会本身的因果结构。哈罗德·凯利(1971年)通过了解自我归因和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使他的研究重点非常明确。但人们总是不断地问自己是谁,究竟当他们处于最佳状态时能取得怎样的成功?我们对此表示怀疑,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家都忽略了每个人真正的需求,反而让他们留有幻想来自我维持和自我美化。

为了说明过度的自我认知的危害,我们提供了一个摘自智商只有125的丹尼森·安德鲁

斯的文章(1975年)片段:

“保持冷静。控制颤抖的膝盖。智商125,确实不聪明。我不是被埋没的天才。不要紧,还是像其他人一样每天开心……没有人比我的股票经纪更聪明,没有人比我的保险代理人更聪明了。但是在我申请医学院的时候,他们笑了吗?……是的,智商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人真的会认真对待智商……谁又是奥迪斯啊?我的测试太失败了。智商不等于创造力,正如温斯顿·丘吉尔。也许是因为我最近心情比较低落,我耳朵开始痛了,又或者是因为一个糟糕的睡眠,也许是我在浪费时间做白日梦。创新……”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痛苦的防御性归因,但我们现在所说的是,人们为避免失败主动设置这些障碍,从而使行为结果的归因不明确。正是因为这些预期的借口,安德鲁斯得以自我安慰。

我们所探讨的这个假设,具体来说,就是很多人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消极反馈的影响,提高成功带来的积极反馈的影响而诉诸酒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人们用喝酒来逃避责任逃避失败的一种方式,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归因,是指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在化的行动和选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设限”。通过发现或创造一些不易使自己的行为结果受质疑的障碍,自我设限很好地保护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如果结果确实不尽如人意,那么他会将之归因于外在的障碍,或许是杯子,又或许是瓶子。如琼斯和戴维斯(1965年)在其研究中所述:在竞争中,自我设限者很难正常地与他人进行能力比较。如果失败了,他们会将之归因与预先设置的障碍;如果最后确实成功了,那么自我设限者会认为在存在障碍的前提下仍然成功是优秀的表现,根据凯利(1971年)的增强原则,此时自我设限者的能力会得到适当的提高。酒精就是凯利所指的影响成功结果的抑制因素,而能力是促进因素。作为推断控制归因的因素,控制自己的能力水平的外在表现被与借助酒精的方式等量齐观。无论结果是什么,自我设限策略不能忽略,至少在这种情境下,预先设置障碍后的自我归因比行为本身更加重要。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些其他自我设限的案例来说明酒精的使用只是众多自我设限障碍中的一个。一个高三学生如果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前仅仅睡了两个小时,那么他就有可能是一个自我设限者。正如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会避免透露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意见,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排斥。那么即使他被拒绝,也不是很糟糕,只要他认为“我只是想做得更好”,只要他认为自己正在提高。同样,如此不断地通过自我设限来控制归因,失败

永远不会真正被归因为自我能力的低下。自我设限在体育界很常见,比如网球选手因表现不佳而调整自己球拍的弦(认为表现不佳是因为球拍的原因);又如高尔夫爱好者将不良的表现归因于自己的球杆,自我设限现象随处可见。

对于自我设限者,我们认为应该克服障碍后夸大障碍,用各种影响因素来减少失败的个人责任并提高成功的个人贡献,如此便可在他人和自我的眼中创造一个成功的形象。预先设限是一种自我防御的演习,其意义可能是夸大观众的存在,但我们要强调的公共价值却不是其原始动力。这是在夸大个人的自我能力,即使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自我设限者仍然会设法保护自我形象与个人能力。

以自身不努力为对策保护自尊。自身不努力作为一项自我设限的策略,即个体在面对困难时,预先减少自身努力程度,与借助酒精不同,它不是加强抑制性的障碍。如果一个人过分担心别人对于他能力的看法,无法面对自己被认为低能力的评价,那么或许他不用尽全力,并尝试一些可能的(但不是不可避免的)失败,比尝试和冒险一个牵涉到自我能力且无法挽回的失败会更好。在不太可能出现的成功事件中,未尽全力的自我设限者会获得一定的自我安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积极的绩效反馈。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两大问题必须面对:一是对于自我能力的强烈关注来源于何处?二是为什么自我设限者选择借助酒精或减少自身努力程度来自我设限,而不是选择其他方式?

以借助酒精维持个人价值,保护个人形象。首先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很明显,借助酒精必是源自自我设限者内心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杰瑟和他的同事(1973年)曾指出,借助药物和酒精,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有效地应对个人挫折和预期失败的方式。因此,我们拥有很多导致个体使用酒精的因素,而这些可能会导致严重酗酒的问题。从借助酒精到滥用成瘾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问题,这些远远超过我们目前的担忧和恐惧,在这点上我们所感兴趣的是致使个体诉诸酒精的原因以及强化他这种依赖性的因素。虽然因为借助结晶的自我设限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失败对个人价值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无疑也会更加加剧个体使用自我设限的频率。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借助酒精和不努力之间的关系。贝克特(1974年)指出,酒精和药物成瘾者几乎都是明显的后进生,即不愿意付出努力的个体。杰瑟和他的同事(1973年)也指出了酒精、药物滥用与成就价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虽然传统的解释会强调饮酒对于能力表现的直接影响,但我们目前的观点认为,饮酒和自身不努力可能都是自我保护策略的症状。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借助酒精和自身不努力的自我设限者都害怕得到这样的明确信息:他们没有价值,没有能力完成这件事。他们或许内心会自我怀疑这种观点,但他们都害怕被发现自己确实没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这些都是源自当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