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专栏眩晕症的中医治疗闵雪峰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眩晕是头晕和目眩的总称,其中,“眩”指的是眼花、眼前发黑或者是看不清事物等症状;“晕”指的是视物旋转,或者感到天旋地转,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无法站立等症状。
由于以上两种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所以称之为眩晕。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每个人都出现过眩晕感,比如在高速旋转或者是饮酒过量等情况下,但这是在内部或外部刺激作用下暂时所产生的,一般是正常现象。
而如果在没有内部或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眩晕感,便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也就是眩晕症,在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危害。
临床上,中医疗法是一种十分常用且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1关于眩晕1.1 什么是眩晕眩晕的产生机理是机体在空间定位方面出现了障碍,进而让人产生了一种“自身在移动”或者是“周边事物在移动”的错觉。
1.2 眩晕的分类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
其中,真性眩晕主要是由于前庭系统、本体觉或眼部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会具有明显的自身旋转感或外物旋转感;假性眩晕主要是由全身性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眩晕,比如神经官能症、内分泌疾病、药物中毒、尿毒症、贫血、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会出现轻重不等的头晕症状,转动感不明显。
1.3 眩晕症的主要危害(1)不仅会让患者产生晕眩感,同时会引发心慌、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会降低患者的平衡感,很容易跌倒或摔伤。
如果患者正在开车,则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3)也可能是一些重要疾病的早期表现,比如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如不加以重视,很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2眩晕症的中医治疗中医学认为,眩晕主要由风、痰、湿和虚所引起,进而出现了“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以及“无虚不作眩”。
而在通过中医疗法进行眩晕症的治疗过程中,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眩晕类型来进行辨证治疗。
2.1 风火上扰型眩晕(1)中医辨证:此类眩晕大多由于虚阳上亢或者是阳盛火旺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耗伤肝阴、气郁化火以及恼怒抑郁等所引起的风阳内动和风火上扰所致。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眩晕症是一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头晕、眩晕、不稳感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在临床上,中医结合西医的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观察,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水平。
一、临床材料及方法1.1临床材料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眩晕症患者共100例。
其中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3岁。
病程从数天至数年不等。
1.2方法对病人在初诊时进行查体和问诊,记录病史、症状、眩晕的性质、发生规律、伴随症状等。
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医眩晕症的病因病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采用联合中西医治疗,中医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西医药物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1治愈标准1)症状消失:患者主诉的眩晕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体检正常:眩晕症状消失后,相关体征指标恢复正常。
2.2治疗结果经过治疗,100例患者中,治愈7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2.3治疗结果分析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西医病因病机,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
西医药物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更好地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提高治疗效果。
三、讨论眩晕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西医治疗眩晕症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确定病人的病因和病机,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疏肝理气、补肾固脱为基本原则,可以改善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
西医药物治疗则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镇静安神药物、抗胆碱能药物等,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本研究只是对眩晕症患者的一次临床治疗观察,没有采用对照组和随访调查,缺乏更加科学的验证。
眩晕呕吐怎么办,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眩晕呕吐怎么办,中医分型辩证治疗关于《眩晕呕吐怎么办,中医分型辩证治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是不是你常常觉得到头晕目眩,有时还会继续感觉恶心,呕吐,它是眩晕症的病症。
眩晕症是一种多发性于老人的身上的病症。
造成眩晕症的原因许多,比如平时压力太大、焦虑情绪、脑血管病这些。
那麼医治眩晕呕吐有什么好的方式呢?一: 颈源性眩晕1: 就是指颈椎病变造成的眩晕。
很多老人有不一样水平的颈椎病变,如伴随别的变病,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更易病发。
这时,颈向一侧扭曲或头向前向后弯折,都可以挤压成型椎动脉,进而影响耳道血供,主要表现为发病性眩晕。
常伴随头晕目眩、摇晃、站起不稳和浮沉感等。
眩晕反复发病,与头部忽然旋转有显著关联,即多在颈部运动时产生,有时候展现起身或静卧时的变位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一般发病時间短暂性,几秒至几分钟不一,亦有持续時间较年长者。
早上起床时可产生颈部或后后脑疼痛。
2: 治宜滋补养生肾脏、舒筋活络通脉,给与通脉汤:枸杞子15克,黄菊花15克,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云苓15克,龟板15克,鳖甲20克,黄芩20克,鸡血藤手镯30克,玫瑰花15克,蚂蟥10克,番木瓜20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药方剂可选择颈腰丸、骨疼丸内服。
二: 焦虑情绪性眩晕1: 情绪刺激性、劳累过度与精神紧张等可影响绿色植物中枢神经系统的可靠性,使血液中胆碱脂酶特异性提高,导致耳道动脉血管产生筋挛,造成部分缺血性氧气不足而出現眩晕。
神经性眩晕的预防与别的病症不一样,主要是缓解患者的心神不宁,并凭借个人行为治疗的方法、抗焦虑或抗焦虑药和经颅磁松弛法来处理基本的焦虑情绪及失眠等问题。
2: 治宜益气养血活血化瘀、名镇安神助眠,给与安神汤:枣仁30克,石菖蒲15克,桂圆肉20克,珍珠母30克,川芎15克,紫丹参30克,党参30克,五味子15克,羌活15克,白芍12克,黄菊花12克,柴胡12克,麦冬15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
眩晕气血亏虚辩证依据眩晕症在中医上根据它的临床症状和舌苔脉象分为4个类型,及肝阳上亢(肝阳偏旺,引起头晕、目眩、头痛等症状)证、气血亏虚证、经血不足证以及痰浊中阻证。
肝阳上亢的需要平肝潜阳(抑制肝内上升太过的阳气)、滋养肝肾;气血亏虚的需要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精血不足的需要补益精血;痰浊中阻的需要燥湿祛痰、平肝熄风(调节肝的功能来祛除内风)。
1.肝阳上亢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治疗。
2.气血亏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面色发白且无光泽),常用归脾汤加减进行补养气血,健脾运胃治疗。
3.精血不足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肾阴亏虚者常服用左归丸进行补肾滋阴治疗。
肾阳亏虚者常服用右归饮进行补肾助阳治疗。
4.痰浊中阻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常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进行燥湿祛痰,平肝熄风治疗。
患者如果存在眩晕症,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切勿擅自用药。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中医药(1)肝阳上亢: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2)痰浊中阻: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治法:祛痰健脾.方药: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3)淤血内阻:眩晕伴头痛,痛有定处,心悸烦闷,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淤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活血祛淤生新.方药:当归15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枳壳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川芎6克,牛膝6克,天麻6克(4)肾精不足:眩晕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治法:补肾填精.方药:党参15克,熟地12克,茯苓12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柴河车10克,龟板15克(先煎),杜仲12克,牛膝12克,黄柏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女贞子10克,早莲草10克(5)气血亏虚:眩晕在活动后加重,神疲气短,面色少华,纳差,舌质淡胖,脉细或虚大.治法:益气养血健脾.方药:人参15克(另煎兑人),黄芪25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地黄12克,肉桂6克,牛膝12克,炙甘草10克(6)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双),百会,印堂,合谷(双),人中,安眠(双),太冲.配穴:恶心伴呕吐者,加内关,神门,足三里;耳鸣加翳风,听宫,率谷,中渚。
眩晕症的中医认识
眩晕症的中医认识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首见《内经》,称之为“眩冒”,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者昏倒等症状。
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后循环缺血、颈源性眩晕、前庭性眩晕、梅尼埃病、神经衰弱等,特别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门诊极为常见,多发于老年群体,一旦急性眩晕症病发时,患者便会天晕地转、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痛苦不堪,为了能够减轻这一症状,在病发时需要卧床休息,一方面能够减轻眩晕症状,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晕倒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对于这一症状的治疗。
中医普遍认为眩晕是由风、火、痰、瘀、虚引起,存在“无风则不作眩”、“无痰则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眩运者,中风之渐也”,中医作为我国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症的治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疗效。
因此本文就眩晕症的中医治疗手段进行简述,希望能为我国眩晕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治疗的渠道。
一、眩晕症的诱发病因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一)诱发病因眩晕症多发于老年群体,在老年人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时,需及时检查,一般情况下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等患者血黏度高,血小板凝聚会造成脑部血管内径变小脑供血不足,患者极易出现头晕乏力等问题,从而导致眩晕症状的出现,患者常伴有耳鸣、健忘、四肢发麻、经常失眠等症状;除此之外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疾病白血病等等,此外贫血的老年群体极易出现眩晕症状,而且消化不良、慢性炎症以及消化道出血等都会造成贫血症状;都属于眩晕症的病发的主要诱因。
如果患者的颈部经常出现颈部发紧且伴有手指发麻、发凉的情况,则多是由于颈椎增生挤压颈部动脉,从而造成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一些平时缺乏锻炼的人,本身心肺功能就较弱,这类人在突然运动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如果运动时间较长营养消耗过大,便会导致体内血氧浓度降低,以至于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呼吸心跳加快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诱发眩晕症。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 急性发作期以祛痰、化瘀、熄风、泻火为法; 缓解期以健脾胃、补肝肾、益气活血为法。 在临床中,应在辨病基础上, 针对某一时期主要的证候
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脏腑
眩晕-兼头胀痛,面潮红---- 肝阳上亢 --兼纳呆,乏力,面色苍白-- 脾虚气血不足 --兼纳呆,呕恶,头重,耳鸣--脾虚痰浊中阻 --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 肾虚清窍失养
吐去清痰而眩晕顿愈。——吐能升气,清阳 可复。
【各家学说】
4、无瘀不作眩
明·杨仁斋《直指方》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
汪机《医读》中载“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 ,桃红四物。”
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亦言:“外有因呕血而眩冒者, 胸中有死血迷闭心窍而然”(应包含两种不同病因病 机?)
清·潘楫《医灯续焰》“诸阳上行于头,诸阳上行于 目,血死则脉凝泣,脉凝泣则上注之力薄矣,薄则上 虚而眩晕生焉”。
【名医大师诊治验案】
1、裘沛然——清肝降浊治眩晕
魏某,男,81岁。
主诉:头晕欲仆半年。
初诊:患者曾因眩晕不能自制住院检查治疗,诊断为 “脑萎缩、慢性浅表性胃炎、抑郁症”口服黛安神、氯 硝西泮、铝碳酸镁、心脑舒通”等多种药物,疗效不显。 就诊时见:头晕目眩,活动欠利,行走须他人搀扶,反 应迟钝,神情淡漠,嗜睡懒言,口渴口粘,口淡乏味, 食纳不佳,嗳气频作,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苔厚黄腻,
芎、橘红、僵蚕、干姜。
4)半夏白术天麻汤——治脾胃证,头疼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黄芪、人参、茯苓、陈皮、苍术、
酒黄柏、干姜、泽泻、神曲。
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气上冲胸,战 摇眩晕
辨证治疗眩晕症80例
中 图分 类 号 : 5 . R2 5 3 文献 标 志 码 : B
本组 8 0例均 为 河南 中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门
诊 和病 房 患者 , 中男 3 其 7例 , 4 女 3例 。年 龄 3 5~ 7 5岁 , 均 5 . 平 5 5±7 9岁 。其 中 高 血 压 病 眩晕 3 . 0
水 煎 煮 2次 , 缩 至 适 宜 量 加 入 淀 粉 , 成 1 % 的 浓 制 0
淀粉浆备用 ; 其余 药 物粉 碎 , 过筛 , 匀 , 混 加入 上 述淀 粉浆 , 制成颗粒 , 干燥 , 压制成片 , 每片重 0 3 , .g 即得 。
5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合用 , 具有疏 风 除湿 、 络止痛 、 通 活血 逐瘀 , 养血补 肾
9 . 50 9 . 33 9 . 00
作 者 简 介
祝 天 翔 ( 9 8一), ( 族 ), 北 省 公 安 县 人 , 北 省 15 男 汉 湖 湖
寒湿 型 瘀 血 型 肾虚 型
公 安 县 中 医院疼 痛 科 主 任 , 主 任 医 师 , 要 从 事 腰 腿 痛 研 副 主
4 0 3 0 3 O
[ ] 园桃 . 医病 证 诊 疗 常 规 [ . 京 :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2陈 中 M] 北 中
版 社 ,0 9:8 2 0 4 3—4 4 8.
未愈
2 2 3
治 愈
2 l i 5 1 4
好 转
1 7 1 3 1 3
有效 率 ( ) %
出 、 色苍 白 , 面 甚至 可突然仆 倒 。马云枝 教授治疗 眩
晕 症按 照中 医辨 证 , 为 5型论 治 , 得较 好 疗 效 , 分 取
眩晕呕吐怎么办 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眩晕呕吐怎么办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导语: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头晕眼花,有时候还会感觉恶心,呕吐,这是眩晕症的症状。
眩晕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身上的疾病。
引起眩晕症的原因很多,
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到头晕眼花,有时候还会感觉恶心,呕吐,这是眩晕症的症状。
眩晕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身上的疾病。
引起眩晕症的原因很多,例如日常压力大、焦虑、脑血管疾病等等。
那么治疗眩晕呕吐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一:颈源性眩晕
1:是指颈椎病变引起的眩晕。
许多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变,如伴有其他病变,如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更易发病。
此时,颈向一侧扭转或头向前向后弯曲,都可挤压椎动脉,从而影响内耳血供,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常伴有头昏、晃动、站立不稳和沉浮感等。
眩晕反复发作,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
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
2:治宜滋补肝肾、舒筋通络,给予通络汤:枸杞15克,菊花15克,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2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云苓15克,龟板15克,鳖甲20克,黄芪20克,鸡血藤30克,红花15克,水蛭10克,木瓜20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颈腰丸、骨痛丸口服。
二:焦虑性眩晕
1:情志刺激、过度疲劳与紧张焦虑等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使血液中胆碱脂酶活性增强,致使内耳小动脉发生痉挛,引起局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医学养生常识】
眩晕症怎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
文章导读
引发眩晕症的不良因素有很多,要想得到有效治疗中医辩证疗法最好,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好方法。
一、肝阳上亢
主症见眩晕欲扑,头胀头痛。
可兼见耳鸣,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若情志不节,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欲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拂郁则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或加重。
治宜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二、气血亏虚
主症见头目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
可兼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淡白,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若病后体虚或年老体虚,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劳则伤气,故动则加剧,遇劳即发;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及四肢百骸,故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唇甲淡白;血不养心故心悸不寐;肺脾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少便溏。
辨证治疗眩晕120例
10481048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 ne s e M e di ci ne M o der n Di s t ance Educ at i on of C h i na第6卷第09期2008年09月眩指眼前发黑,眼花缭乱,晕指头晕,头重脚轻或旋转不定。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近年来,笔者对眩晕证按照中医辨证,分为6型论治,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2例,女68例。
年龄30-75岁。
其中高血压病眩晕36例,中枢性眩晕20例,内耳性眩晕21例,低血压性眩晕17例,神经官能症眩晕22例,外伤性眩晕14例。
病程最短2天,最长18年。
1.2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
②可有反复发作史。
本组病例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根据证侯特点分为6型进行辨证论治。
2.1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每因烦躁恼怒而加重,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
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之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处方:夜交藤、桑寄生、石决明各30g ,茯苓、杜仲各20g ,夏枯草、牛膝各15g ,天麻10g 。
2.2痰浊中阻型眩晕头重,胸脘痞闷,泛泛欲呕,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之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茯苓20g ,白术、法半夏各15g 、生姜、陈皮各10g ,甘草6g 。
2.3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心悸失眠,神疲懶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治以补益气血,健脾开胃之法,用归脾汤加减。
处方:白术、党参、黄芪各20g ,当归、酸枣仁、茯苓各15g ,生姜、龙眼肉、天麻各10g ,木香(后下)、炙甘草、远志各6g 。
2.4瘀阻脑络型眩晕耳鸣,或头部刺痛(多有头部外伤史),失眠,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沉弦。
谢道俊主任医师辨证论治眩晕症5则
熄肝 风 之功 。
石斛收养肝 阴; 舌暗红考虑 气滞血 瘀, 用丹参活血行 气; 姜竹茹 护脾 虚是 本 , 实是标 。 师谢 道俊 , 上 我 系 胃, 调和诸药。全方疏散与敛养相 安 徽 中 医 学 院 第 一 附属 医 院脑 病 合 , 清泄与降逆并用 ; 标本兼治, 故 科 主 任 医 师 , 医逾 二 十 年 , 从 学验 收 效显 著 。
作性眩晕6 年余 ; 初诊 时间:00 2 1年 9 7 患者 眩 晕 以晨起 时明显 , 月1 日。 伴 恶 心呕 吐 , 光 、 畏 眼胀 , 素 偶有 平 耳呜 , 纳食 二便 调 , 眠欠 安 , 淡 睡 舌 胖有齿印 , 苔白腻 , 脉沉细。 中医诊 断: 眩晕症, 辨为脾虚肝郁 , 风痰上 扰证 ; 以健 脾 疏肝 , 治 熄风 化 痰。方 药 : 竹 茹 1 , 术 1 , 皮 姜 0g 苍 5g 陈 l , 0 g 法半夏 1 , 2g 天麻 l , 5g 茺蔚 子 1 , 斛 1 , 志 1 , 欢 5g 石 5g 远 0g 合 皮 3 , 赭 石 l , 泻 1 , 0g代 2g 泽 0g共 1剂 。 0 二诊 : 晕轻度 好 转 , 有 恶 眩 仍 心呕吐 , 睡眠欠安 ; 舌淡 , 苔薄 白, 脉 细 弦。予原 方去 石 斛 、 泽泻 , 煨 加
医认 为是 多种 疾病 的 一种 症 状 。 而 证。 按其 病机 , 以虚 实立论 , 则 应 虚
文章编 号 :0 3 0 1(0 20 — 05 0 10 — 79 2 1 ) 103 — 2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
科普眩晕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
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
眩晕症是指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出现空间定位障碍,从而产生一种运动性或者位置性错觉的病症,这种病症属于神经内科疾病的一种。
在神经内科中,眩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有1/5的人群曾经出现过眩晕症状。
对于老年人而言,眩晕症状出现的更加频繁。
由于导致眩晕的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研究数据显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可以使得人体血流在循环过程中的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局部血流降低的情况,也是导致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在发病时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视觉出现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发病一般比较急而且易反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在古代医籍中,眩晕有多种名称。
《素问》有“头眩”、“掉眩”之称;《灵枢》称“眩冒”、“目眩”、“仆”等,《金匮要略》有“冒眩”、“癫眩”之说;《诸病源候论》称“风眩”;《圣惠方》称“头旋”;《三因方》称“眩晕”,清代以后多称“眩晕”或“头晕”。
眩晕的命名,将先眼花而致头晕者称“目眩”;先头晕而致眼花者称“巅眩”;头晕重而眼前发黑者称“眩冒”。
眩晕症多见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疾病、颈椎椎体疾病等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所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虚证中又有阴虚阳亢、心脾血虚、中气不足及肾精亏虚之证。
因此临床上将眩晕分为6种证型,介绍如下。
一、风火上扰头晕此类患者多因平素阳盛火旺,虚阳上亢或常有恼怒郁懑,气郁化火,耗伤肝阴,以致风阳内动,风火上扰所致。
中医能治好眩晕症吗
中医能治好眩晕症吗眩晕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头晕眼花,轻微的时候只是觉得自己好像坐船一样摇摇晃晃,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有跌倒的可能,所以出现眩晕症状的时候让患者朋友很担心,总是寻找着治疗眩晕的办法,中医西医都看,但是不知道怎么好,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怎么治疗眩晕症状。
1.风火上扰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清火息风、平肝潜阳,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天麻、钩藤、栀子、黄芩、石决明、川牛膝、杜仲、夜交藤、夏枯草、龙胆草。
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中老年人若眩晕较重,应警惕是否为中风的前兆,并应对病情进行监测。
2.痰浊中阻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祛痰化湿,可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其方药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若患者出现痰郁化热的症状,如头目涨痛,口苦心烦,苔黄腻,脉滑数时,应使用清热化痰的药物,可选用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甘草)加黄连、黄芩。
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3.阴虚阳亢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滋阴平肝,可选用杞菊地黄丸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枸杞子、菊花、白芍。
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4.心脾血虚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气血、益心脾,可选用归脾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两次。
其方药组成为:白术、茯神、黄芪、人参、炙甘草、木香、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生姜,大枣。
5.中气不足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中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其方药组成为: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每日一剂,用水煎服。
6.肾精亏虚型眩晕:治疗此种类型的眩晕宜补肾填精,可选用左归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两次。
其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若患者出现肾阳虚的症状,如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脉沉微等,可用左归丸加附子、肉桂、当归、杜仲。
以上就是中医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出现眩晕的时候及时治疗,停止一切活动避免出现危险,不光要靠药物治疗眩晕,平常我们自己也要加以注意,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朋友们,只为工作挣钱,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加班熬夜都可能造成眩晕的发生,所以要注意休息,祝您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的旋转、摇晃或移动,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汗、耳鸣等不适。
在中医内科学中,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情志失调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肝气郁结。
肝郁化火,上扰头目,就可能引发眩晕。
其次,饮食不节也不容忽视。
过度饮酒、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也会导致眩晕。
再者,劳倦过度,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或房事不节,损伤肾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肾精亏虚,髓海不足,不能濡养头目,同样会出现眩晕。
此外,外感风邪、跌扑损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眩晕的发生。
从中医的辨证论治角度来看,眩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肝阳上亢型: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上应以平肝潜阳,清火息风为原则,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气血亏虚型:常见症状为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宜益气养血,健运脾胃,可用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型:其特点为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为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多选用左归丸加减。
痰湿中阻型:此类患者的眩晕多伴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治疗当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在治疗眩晕时,中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还会结合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
例如,针灸常选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穴位,通过针刺调节经络气血,以达到缓解眩晕的目的。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
中医辨证施护眩晕症的体会目的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后实施辩证护理,探讨中医辨证护理对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从而提高治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的。
方法对115例眩晕患者施行辨证施护,肝阳上亢患者平肝潜阳;痰湿中阻的患者化痰祛湿;气血亏虚的患者补益气血;肾精不足的患者补肾益精,瘀血阻窍的患者活血化瘀。
结果115例患者,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结论根据眩晕患者的辩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缓解眩晕发作时的症状,可有效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眩晕;辨证分型;辩证施护;同病异护眩晕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窍失养,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肝、肾、脾。
眩晕大多数发生于中年以上人群。
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按照其症状和舌苔脉象四合参诊,进行辩证分型后进行辨证施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病区自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115例患者,其中男72例,年龄30~84岁;女43例,年龄32~78岁;病程3~68 d,肝阳上亢22例,痰湿中阻56例,气血亏虚11例,瘀血阻窍15例;肾精不足11例。
1.2方法辩证施护前实施护理评估,主要评估内容有①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观察患者是否伴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耳鸣、耳聋、眼球震颤等。
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血压,眩晕发作与患者体位变化有无关系,饮食与眩晕症状有无关系等,并注意听取患者主诉。
②生活自理能力。
③心理社会状况,有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2结果本病区115例患者通过施行辨证施护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31%,有效率达64%。
3护理3.1一般护理①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声、光刺激,轻症闭目养神、急性期和重症患者需卧床休息。
②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弯腰等动作,眩晕严重者的坐椅、床铺避免晃动③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变化。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眩晕症二、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执业标准《中医药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2)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标准血压计,测血压(安静时)必要时侧站立位。
必须在未服降压药物请况下两次以上非同日多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三、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
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
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
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加减3. 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补阳滋阴方药:补阳滋阴左归丸加减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而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眠苔薄白,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5. 肝火上炎证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6. 痰瘀阻窍证症状:眩晕、头痛、健忘,精神不振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或细涩治法:去瘀生新、活血通窍。
方药:通络活血汤加减。
针刺治疗风池、百会、内关、太冲—平肝化痰、定眩。
四、难点分析1.眩晕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方法技巧也各不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
对于病情形似的患者不同的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眩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
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
脑为髓海。
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
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
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旦发生眩晕症,可根据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辨证选方治疗,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应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正确的康复保健措施。
这样有利于缓解眩晕症状,防止眩晕症复发,并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常用的防治眩晕症的保健措施如下:
一、要进行饮食调养。
眩晕症病人的饮食应以富有营养和新鲜清淡为原则。
要多食蛋类、瘦肉、青菜及水果。
忌食肥甘辛辣之物,如肥肉、油炸物、酒类、辣椒等。
营养丰富的食物,可补充身体之虚,使气血旺盛,脑髓充实。
对因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尤应以营养调理为主。
肥甘辛辣之品,能生痰助火,会使眩晕加重。
因此,患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的人应当慎用肥甘辛辣之物。
在眩晕症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量。
现代医学认为,这样可减轻内耳迷路和前庭神经核的水肿,从而使眩晕症状缓解或减轻发作。
二、要进行精神调养。
眩晕症病人的精神调养也是不容忽视的。
忧郁恼怒等精神刺激可致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而诱发眩晕。
因此,眩晕病人应胸怀宽广,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对预防眩晕症发作和减轻发作次数十分重要。
三、要注意休息起居。
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为眩晕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不论眩晕发作时或发作后都应注意休息。
在眩晕症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如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站立时症状会加重,卧床时症状可减轻。
卧床休息还能防止因晕倒而造成的身体伤害。
眩晕症病人保证充足的睡眠甚为重要。
在充足睡眠后,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再者,眩晕症病人应尽量避免头颈左右前后的转动。
如有内耳病变,可因头位的改变影响前庭系统的功能而诱发眩晕。
颈椎病患者颈部转动或仰俯时,可使椎动脉受压而影响脑部血液循环,使脑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
声光的刺激也可加重眩晕,故居室宜安静,光线要暗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