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眩晕症80例
中医医案——眩晕(九)
![中医医案——眩晕(九)](https://img.taocdn.com/s3/m/9c09e0e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6.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治愈眩晕两例病案一:王某,女,80岁。
初诊:1980年10月2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素有高血压病,经常感觉头昏,但不甚严重,近3个月来病情有增无已,故来我处求治。
诊查:头晕目眩,尤以夜间为甚,站坐则感天旋地转,两目昏花难睁,只能躺卧;伴耳中鸣响,四肢酸楚,颈项强,烦躁,二便尚调。
脉弦细,沉取乏力,舌苔薄黄。
血压230/100mmHg。
辨证:证属高年精血亏损于下,亢阳逆扰于上。
治法:治宜滋肾抑阳。
处方:杭菊花9g 钩藤9g 桑椹12g 首乌9g 杜仲9g 牛膝9g 当归12g 白芍9g 葛根6g 黄芩9g 草决明12g 石决明24g 上方药服5剂,眩晕即止,视物较清,项强烦躁皆除,耳鸣减轻。
脉细苔薄,血压趋于正常。
继以丸药滋之,饮剂清之,合而为功,以资巩固。
处方:首乌片4瓶,早晚各服1次;杭菊花100g,并水浸泡,代茶饮服。
1按语眩晕之病机,以肝脾肾为要。
故治疗有调肝、健脾、益肾等法。
老年人眩晕总以滋肾为基础,结合诸法合用。
该例八旬高龄,故先予滋肝肾、养精血、抑亢阳之汤剂;眩晕既止,则予有益寿功效的首乌片、菊花茶饮,乃治中有防、防中有治也。
(梁菊生整理)病案二:石某,女,75岁。
初诊:1983年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眩晕3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于1周前复发,曾晕倒1次。
诊查:现症自觉天旋地转,两目畏光,闭目静卧则稍宁,睁眼稍动则加剧,如坐舟车之中,心中漾漾欲呕,甚则呕吐苦水;腹脘痞胀不适,纳食不思,口干不欲饮,头目胀痛,平素大便干燥。
脉滑而细,苔薄黄微腻。
辨证:证属脾运不健,痰浊内阻。
治法:治宜健脾化痰,方以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2g 茯苓9g 半夏9g 陈皮9g 莱菔子12g 竹茹9g 川朴9g 焦军6g 泽泻9g 甘草6g服5剂药后,大便通畅,眩晕、恶心即止。
按语此例为痰浊中阻,致清气不升;而痰浊之生则由脾虚,故先予化痰为主,兼以健脾。
眩晕辨治验案举隅
![眩晕辨治验案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25703958f7ec4afe04a1dfcc.png)
眩晕辨治验案举隅关键词眩晕辨证论治医案眩晕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此病,多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撷数案介绍如下。
1 阳虚气弱眩晕案官某,女,36岁。
2005年1月5日诊。
头目眩晕、畏寒、恶心呕吐1周。
余察其体形丰腴,面白少华,虽厚衣加身仍瑟瑟发抖,四肢逆冷,目不欲开,泛泛欲呕,耳中嗡嗡作响,口渴少饮,月事数月一行、量少而色黯淡。
舌质胖淡、苔白腻上泛黄滑苔,脉沉细而弱。
证属阳气虚弱,痰湿内停,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治当温阳散寒,化痰降逆。
方用芪附汤合六君子汤加味。
药用:炙黄芪、泽泻各15g,制附片、炒党参、茯苓、炒白术、桂枝、陈皮、姜半夏各10g,炙甘草、生姜各6g,红枣5枚。
3剂,水煎,不拘时热服。
二诊:服药1剂后,自觉腹中暖气渐生,睁目头眩减轻,服完3剂,诸证十去六、七,晨起自感颈部有强直感,转侧欠利。
效不更方,原方去党参加葛根汤以疏利太阳、阳明经输。
3剂。
三诊:眩晕、颈项强痛之状逐渐好转。
白天稍事劳作,夜间巅顶疼痛,头痛如裂,伴见呕吐痰涎,舌质黯红、苔白腻,脉沉弦。
属厥阴头痛。
药随证转,前方去葛根汤加吴茱萸汤治之。
3剂。
四诊:眩晕已愈,巅顶头痛亦除,逐拟参附汤合六君子汤加白芍、吴茱萸巩固疗效而愈。
按:阳虚生外寒,故畏寒肢冷;气虚则运迟,导致痰湿内著,恶心呕吐。
脑为髓之海,阳气不足,髓海不充,故耳鸣,目不欲开。
四诊合参,当温阳散寒,化痰降逆。
方用《魏氏家藏方》芪附汤合《医学正传》六君子汤加味,温阳益气,疏理太阳阳明经输,培土荣木,暖中御风,以竟全功。
2 痰饮眩晕案章某,男,42岁。
2003年6月8日诊。
眩晕反复发作半年,劳累后即发,发时病势迅急,头眩,呕恶特甚,有地陷、房屋倾倒之感,须得倒地闭目。
曾因骑车发作,倒卧路旁,险遭车祸。
家人心系其安危,外出时须陪伴左右,深以为苦。
刻诊:头晕目眩,脘闷恶心,欲吐不得,口渴少饮,多饮则呕,尿溲短少而大便溏软。
舌质淡胖、苔湿滑,脉弦缓。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c6f02e0a5e9856a57126012.png)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
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2.1 辨证组方2.1.1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12克。
2.2 中成药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
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
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
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
功能温补气血。
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2.3.1 仙鹤草10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于气血亏虚之眩晕。
2.3.2 天麻、制半夏、白茯苓各10克,生姜6克。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https://img.taocdn.com/s3/m/4a4ca97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b.png)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
何绍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医案:例1某男不眠,咳而呕,两胁胀痛,痛引肩背,眩晕。
前医皆以气血虚而用补益,无效。
吴诊之,左关弦数有力,右关弦滑而濡(软),脉证合参,断为肝火上逆,湿痰久困,用半夏,陈皮、苍术、煨姜以燥脾之湿痰,黄连、竹茹、香附、白芍以平上逆之肝气,寻愈。
例2李老妇,既往体虚,眩晕,服人参即安。
此次眩晕又作。
吴诊其脉,两寸极洪大,极弦急,两天又极沉微,汗多,口渴,尿多,舌红紫,有芒刺。
断为心火亢于上。
肾水竭于下,若清心火,则恐增肾之虚寒,温肾命,而下元未受益,上焦已先炎。
遂仿交泰丸意。
用附子、黄连、生地、远志、甘草、茯神、丹皮、杞子、山萸、白芍、人参,一服汗敛,次日晕止。
按此两案叙脉颇堪玩味。
仲景重脉诊,历来名医于此亦莫不究心,近几十年来,唯张琪前辈有一本脉学专著,吾友李世懋、田淑霄伉俪最近始推出《脉学心悟》,盖有感于脉学之日见荒废者也。
上案是肝火引动湿痰,治以和阳明、平厥阴之法,如滥用补益,则两碍矣。
下案更为精彩,心火上燔,肾水内涸,上热下寒,不得偏治一边,乃为两难,仿交泰丸,以辛热沉雄之附子易肉桂以温下,黄连清上(心为肝之子,凉肝即所以清心),丹皮、白芍凉其肝,再以远志、茯神宁其心神,地黄、杞子滋其肾水,人参、甘草和调诸药。
面面俱到,真不愧个中高手。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3a85a0f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8.png)
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 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5.肾精不足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6.痰瘀阻窍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眩晕症的辩证治疗
![眩晕症的辩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4a67e1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5.png)
眩晕症的辩证治疗@所有人收藏《眩晕症的辩证治疗》眩晕:“眩”、“晕”为两个症状,眩为眼花,晕为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为“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特征。
轻者闭目片刻即止;重者如乘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耳鸣,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病的病因,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上气不足”、“髓海不足”,有“风火”,有“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有“无虚不作眩”等等,均属前人经验之谈。
归纳起来,不外风、痰、火、虚四种。
针灸对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不论是真性眩晕或一般性眩晕,经用针灸治疗,都有不同程度的治愈或改善。
但有品质性病变者,疗效比较短暂,必得除致病因后,疗效方能巩固。
现代医学中的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内耳性眩晕和脑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以及某些脑部疾患等出现的眩晕,可参考本篇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常见的有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亏虚和痰浊中阻等证型。
现将以上几个证型的证治分别来讨论。
【辩证论治】眩晕之证,临床以本虚标实较为多见。
本虚以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肾精亏虚、心脾亏损为主;标实以肝风、火、痰为主。
以上证型及病因单独出现,也可相互并见。
需详察病情,辩证取穴。
至于治法也有从标从本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清阳、清火、化痰等法治其标为主;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补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属于肝阳上亢者,宜留意是否中风先兆。
属于内耳性眩晕,注意配泻耳区有关腧穴。
1、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多梦少寐,口苦,面时潮红,每因烦劳或恼怒而眩晕,头痛增加。
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取穴:火硬穴、背部五岭穴刺血特效、耳背耳尖刺血特效;针泻百会(或风池)、行间、丘墟(配透天凉使针感循经上行至头部),清肝泻火,熄风潜阳。
伴有耳鸣重听者,加泻耳门或听会,开宣耳窍。
若偏于火盛,兼见目赤,舌苔黄燥,脉象弦数者,针泻行间、丘墟,清肝泄热;便秘者加泻天枢,可起到泄肝通腑的效果。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8)六经辨证治疗眩晕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8)六经辨证治疗眩晕](https://img.taocdn.com/s3/m/2f36d85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6.png)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88)六经辨证治疗眩晕女性,52岁,原来诊断为颈椎病,现在反复的头晕2年,时有天旋地转,发黑蒙,恶心欲吐,查颈椎MR:颈椎病,经过治疗后症状好转,依头晕。
刻诊:患者头晕,头重,汗出(以晚上为主),颈项部不适,腰痛以膀胱经为主,口干不欲饮,无口苦,无胸胁胀满及腹痛,腹泻,二便正常,月经不正常,一月两次,月经量少,无血块。
腹诊:剑突下轻压痛,未及明显气上冲胸及明显的悸动,博动感。
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
六经辨证分析:头晕,头重,舌胖大苔白偏腻,脉弦细,为太阴水饮为病,水饮内停,上蒙清窍,浊阴不降。
口干不欲阴,为太阴水饮不化,津液不能上承。
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太阴的渴,为不欲饮。
颈项部不适,汗出,腰痛,为太阳病,经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眩晕—太阳太阴合病,兼水饮为病,桂枝加葛根汤,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20g,白芍20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10g,白术20g,茯苓40g,葛根60g天麻20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08月01日,二诊:头晕症状明显好转,颈项不适减轻,依时有恶风,不能吹空调,口苦,心烦,舌淡苔白,脉细弦。
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出现口苦,心烦症状,结合舌脉,考虑为少阳病表现,表未解,用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
柴胡18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12g生姜10g,大枣10g,甘草6g,茯苓30g桂枝20g,白术15g,葛根90g,天麻15g三剂,日一剂水煎服。
三剂后,诸症好转。
早上,天气很好,读书了一会,道德经第十四章章。
白癜风文献中称白癜风“白癜”,是因皮肤变白,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局限性白斑而得名。
严重者泛发全身,给人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此病的发病原理中西医各有论述,中医认为风、瘀是主因。
《金鉴.白驳风》说“由风邪相搏于皮肤,致令气血失和”,王清任《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证目》有“白癜风血瘀于皮里”之说。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3d0945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5e.png)
中医治疗眩晕的辩症论治加味泽泻汤治疗颈性眩晕王某,女42岁,2014年7月5日初诊。
以眩晕、恶心、呕吐2天就诊。
患者长期伏案工作,有颈椎病史。
平时很少有体育运动,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身体肥胖,2天前因练习颈椎“米字操”后出现眩晕、恶心、呕吐。
颈椎X片:寰枢关节不稳,颈4、5椎体排列不稳。
无高血压、心脑血管及内耳疾病。
符合颈性眩晕诊断。
初诊:眩晕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数。
辨证: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腻,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痰湿内生,以及运动不合理,阻滞气机,清阳不升,而发眩晕。
治法:健脾化湿,和胃理气,以加味泽泻汤治疗处方:泽泻3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3剂后眩晕明显好转,7剂后症状消失。
按: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颈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
中医历代医籍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论述颇多,不少医家均以《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无虚不作眩”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痰固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虞抟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所谓本虚以肝肾脾胃气虚为主,标实是以风火痰瘀为主。
泽泻汤是仲景治疗支饮引起眩晕的方子。
泽泻汤由泽泻、白术组成。
泽泻,味甘,性寒,功善渗湿、化痰,利水除饮为君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之功效,善治痰饮眩悸。
本病例中加入天麻治疗头目眩晕,不论虚实,均为要药。
加入陈皮、茯苓、半夏,增加化痰祛湿和胃的功效。
苦冒眩者泽泻汤主之眩晕多属慢性疾患,不易根治,每遇情志、疲劳等而诱发。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说:“病痰饮者,当温药和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是用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方中泽泻除湿化痰,白术健脾燥湿,二者配伍可从标从本来对付痰饮之邪。
医案实录:“眩晕”辨证治验二则
![医案实录:“眩晕”辨证治验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aa074a01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f.png)
医案实录:“眩晕”辨证治验二则天麻医案一美尼尔综合征患者:张某,男,46岁,公务员。
2007年10月初诊。
病史:眩晕30日,经耳鼻喉科检查,诊为梅尼埃病(美尼尔综合征)。
曾用西药治疗不见好转。
眩晕每日发作1次或2次,每次30-60分钟,卧床不能动转,自觉周围一切东西都在旋转,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胸胁满,食少,睡眠不好,脉弦略滑,舌苔薄腻,舌质红润。
辩证:肝气抑郁,脾失健运,风阳夹痰上扰。
处方:温胆汤合泽泻汤加减广陈皮12g、枳实9g、半夏30g、茯苓45g、竹茹12g、白术9g、泽泻75g、磁石30g、钩藤12g、丹参15g、酸枣仁15g、甘草6g。
日服1剂。
以上方为基础,有时加入菊花、何首乌。
服药1周后,眩晕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2周后已不发作。
呕吐、耳鸣等症消失,睡眠好转,食欲增,乃出院。
嘱服杞菊地黄丸以巩固之。
按:上方为温胆汤合泽泻汤化裁而成;以温胆汤理气解郁化痰清热,合泽泻汤淡渗利湿健脾。
泽泻汤,《金匮要略》用以治支饮,合入温胆汤,治疗因肝脾失调,痰浊中胆而致之眩晕,当属对症之剂。
更加磁石、钩藤潜阳息风,丹参、酸枣仁和血宁神。
脾痰热除,肝风息,气血和调,而眩可除。
——古道瘦马医案医案二头晕心悸患者:田某,男, 84岁。
刻诊:头眩晕心悸,三个月多,纳差,偶有恶心,血压高,冠心病,腿软,便秘。
在县医院住院输液多时诸种症状解决不了,病人十分痛苦,无奈只好寻求中医解决。
处方:柴陈泽泻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5g、陈皮15g、茯神30g、甘草10g、桂枝15g、赤芍30g、泽泻60g、生白术90g、天麻25g、勾丁25g、菊花20g、决明子30g、生大黄10g、桃仁10g、焦三仙各15g。
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只服一剂,病人头昏立即减轻,病人大喜。
七剂服完,诸症消失。
——古道瘦马医案按:此方为余国俊先生治疗眩晕之专方,临床效果显著。
吾常用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
![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37117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c.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症眩是指视物昏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自感身体或外界景物旋转摆动,站立不稳。
二者常同时发生,故统称为晕。
轻度眩晕者闭目即止。
重度眩晕者如坐车舟,或伴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甚至肢体偏斜欲倒等症状。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症状。
它可由现代医学中的多种疾病引起。
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前庭及迷路感染、内耳前庭神经炎、高血压病、低血压病、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脑动脉硬化症、神经官能症等。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虚引起,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科袁强1.无风不作眩(由肝气不调引起的眩晕症)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
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
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
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无痰不作眩(由痰阻引起的眩晕症)。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阳,发为眩晕。
此型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洋泻15克,竹茹10。
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3.无虚不作眩(由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
眩晕的中医辨证及中成药用药举例
![眩晕的中医辨证及中成药用药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3f4e83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9.png)
眩晕的中医辨证及中成药用药举例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
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
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
那么,眩晕中医临床常见证型及对应中成药都有哪些呢?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
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
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眩晕临床常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络等五种证型。
肝阳上亢证型及对应中成药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常用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复方罗布麻颗粒。
中成药举例天麻钩藤颗粒:为治风剂,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功效。
主治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见上述证侯者。
本方对肝阳偏盛型高血压有较好降压疗效。
并对高级神经活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本品方中天麻、钩藤为主药,均人肝经,具有平肝息风之功效。
石决明平肝潜阳,除热明目;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阳,二药共为臣药,共助君药起到平肝息风之功效。
方中配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火不致上炎内扰;益母草活血利水,起到平降肝阳的功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首乌藤、茯苓可起到宁心安神之功,以上七味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息风、清热宁神、补肝益肾、引血下行之功效。
本品临床用于高血压病、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梗死、三叉神经痛、内耳性眩晕、面神经痉挛、更年期综合征、高脂血症、颈椎病等属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者。
药店人应该提醒顾客,如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https://img.taocdn.com/s3/m/54607b8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f8.png)
经方辩证辨病治疗眩晕+晕眩奇方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眩晕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首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河问提出风阳化火说;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景岳倡言:“无虚不作眩”。
综各家所说,考临床所见肝、痰、风、火、虚诸因兼而有之。
肝之病,有肝阳、肝风、肝火、肝郁之别;虚之证,有气虚、精亏、血少、肾衰之异。
1、高血压病眩晕(1)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治阳症高血压眩晕①病例资料:沈某,女,63岁,眩晕、头胀痛反复发作十余年,加重一月。
头昏眼花,如坐舟船,恶心不思饮食,失眠多梦,神倦易疲,两足乏力,大便四日未解。
血压185/100mmHg,舌质红,苔滑腻,脉弦;西医诊为高血压病伴脑血管痉挛,中医诊为眩晕。
给予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黄芩10g,生大黄20g,黄连10g,白术15g,泽泻40g,党参10g,半夏12g,菊花12g,枸杞10g,女贞子15g,怀牛膝10g,甘草6g,生姜3片。
服3剂眩晕减其大半,血压降至正常,饮食能时,再服7剂,血压稳定,诸症消失而愈。
病案总结:此乃年高、气虚、精亏、血少、秽浊阻中、阳亢化风上旋夹胃浊同行,上扰清窍所致。
清、叶香岩《临证指南》日:“头为云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
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其症有夹痰、夹火、中虚、下虚;治肝、治胆、治胃之分。
”由此而知,眩晕虽有肝风上旋,然夹胃浊同行,中焦升降失常,浊阴不降,风阳自然难清。
投泻心汤合泽泻汤加味,平肝清热,降浊升清,眩晕自止。
辨证要点:其一此乃阳症高血压眩晕,必有阴虚阳亢之象,眩晕而头目胀痛,舌质红,大便于结。
其二本证多挟痰火上扰清窍,故多有呕恶,不思饮食,苔滑腻之症。
只要辨证明晰,以此方治疗阳症高血压疗效确切。
曾以此方治疗高血压眩晕30余例,有效率占80%以上。
②吴茱萸汤合四逆汤治阴症高血压眩晕病例资料:杨某,64岁,高血压病十多年。
头昏沉重,四肢困倦,神疲祛寒,口淡出水,小便清白,大便溏多结少,面晦胞肿,舌暗淡润滑,脉沉弦迟。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及成功案例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及成功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78a4be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6.png)
中医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及成功案例(2016-03-22 11:31:52)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究其原因有四。
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
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
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
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方剂]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减]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
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
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
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
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 治眩晕奇效。
[验证] 高x,男,73岁,病历号192443,于1982年8月4日诊。
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
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
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
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
水煎服。
服42剂痊愈。
[备注]凡阴虚火旺而致的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烦躁、汗多、易怒、心悸、胁痛等均可用此方治疗。
2 .大建中汤治眩晕[方剂] 人参、干姜、蜀椒、饴糖。
老人眩晕中医辨治方
![老人眩晕中医辨治方](https://img.taocdn.com/s3/m/51f90e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4a.png)
老人眩晕中医辨治方老人眩晕中医辨治方眩晕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轻者仅见眼前发黑,重者可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
中医学认为,眩晕与风、痰、虚关系最为密切。
<眩晕伴有心烦恼怒,头胀痛,失眠多梦,口苦耳鸣者,其病因为肝风内动,可饮用天麻茶:取天麻、钩藤、菊花各10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天1 次。
天麻祛风而能止眩晕,钩藤、菊花清肝火而能止眩晕。
眩晕伴有胸闷、恶心呕吐、头重、口中发黏者;其病因多为痰湿内阻,可选用茯苓糕:取茯苓15克,陈皮、法半夏各6克,研成细末,加入干酵母1克和面粉200克,混匀后加水揉匀,切成小块,在锅中蒸熟即可食用。
所用药物均为健脾化痰除湿之品。
眩晕伴有腰酸腿软、疲乏者,其病因多为肾精亏虚,可选用益肾膏:取肉桂、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加水煎煮之后取药汁,用小火浓缩收膏,关火后放入蜂蜜30克搅匀即可。
每次服用10毫升,每天1次。
肉桂善补肾阳,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可补肾阴。
眩晕在活动时加剧、面色萎黄、心慌气短者,其病因多为气血不足,可选用补血汤:取生黄芪、当归、党参各 10克,乌鸡1只,加入调料炖熟后吃肉喝汤。
(冯殷华)治眩晕秘方23.1 气虚眩晕煎【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
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
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
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
清阳者,气也。
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
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92155579563c1ec5da718c.png)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眩晕1.风痰上扰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
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2.阴虚阳亢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3.肝火上炎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4.气血亏虚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 中医辨证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5ce4a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2.png)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症中医辨证及治疗
简介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恶心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眩晕症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眩晕症的中医辨证方法以及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舌象等信息,来确定病症的性质和原因,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辨别眩晕症的类型
眩晕症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类型。
内源性眩晕症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而外源性眩晕症则与外界刺激、情绪等因素有关。
辨证施治
- 内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采用调整脏腑功能的方案,例如调理肝脾胃经络,舒肝解郁,健脾和胃等。
同时,草药中的某些成分也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进一步缓解眩晕症状。
- 外源性眩晕症治疗:中医常通过改变环境、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等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镇定作用的中草药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根据辨证的结果,中医常采用以下治疗方案来治疗眩晕症:
-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 中药煎剂: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可以开出适合患者的中药煎剂,以调理脏腑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 针灸疗法:利用针刺和刺激穴位的方法,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结论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的眩晕症状,进行辨别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然而,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建议患者在就医前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师。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3c98c93186bceb18e8bb1d.png)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5 . R2 5 3 文献 标 志 码 : B
本组 8 0例均 为 河南 中医学 院第 一 附属 医 院 门
诊 和病 房 患者 , 中男 3 其 7例 , 4 女 3例 。年 龄 3 5~ 7 5岁 , 均 5 . 平 5 5±7 9岁 。其 中 高 血 压 病 眩晕 3 . 0
水 煎 煮 2次 , 缩 至 适 宜 量 加 入 淀 粉 , 成 1 % 的 浓 制 0
淀粉浆备用 ; 其余 药 物粉 碎 , 过筛 , 匀 , 混 加入 上 述淀 粉浆 , 制成颗粒 , 干燥 , 压制成片 , 每片重 0 3 , .g 即得 。
5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合用 , 具有疏 风 除湿 、 络止痛 、 通 活血 逐瘀 , 养血补 肾
9 . 50 9 . 33 9 . 00
作 者 简 介
祝 天 翔 ( 9 8一), ( 族 ), 北 省 公 安 县 人 , 北 省 15 男 汉 湖 湖
寒湿 型 瘀 血 型 肾虚 型
公 安 县 中 医院疼 痛 科 主 任 , 主 任 医 师 , 要 从 事 腰 腿 痛 研 副 主
4 0 3 0 3 O
[ ] 园桃 . 医病 证 诊 疗 常 规 [ . 京 : 国 医 药 科 技 出 2陈 中 M] 北 中
版 社 ,0 9:8 2 0 4 3—4 4 8.
未愈
2 2 3
治 愈
2 l i 5 1 4
好 转
1 7 1 3 1 3
有效 率 ( ) %
出 、 色苍 白 , 面 甚至 可突然仆 倒 。马云枝 教授治疗 眩
晕 症按 照中 医辨 证 , 为 5型论 治 , 得较 好 疗 效 , 分 取
现 将临床 观察 结果报 告如下 :
1 一 般 资 料
( 0 0 ) 提 示 若 辨证 准 确 , 型 均 可 收 到 满 意 的疗 效 。 P> .5 。 各
强筋 的功能 。麻 布七止 痛 片可能是通 过促进 腰肌 劳 损炎性 损 伤部 位血 液循 环 , 制炎 性 物 质释 放 及其 抑 对损 伤 部位的 刺激 而发 挥 治疗 作用 , 待进 一 步药 有 效学试 验 。本 方 中虽 然 含 有毒 性 中药 雪 上 一枝 蒿 ,
依据陈 园桃 编著 的 《 医病 证 诊 疗 常规 》中腰 中 肌 劳损疗 效 标 准 制 定 。治 愈 : 痛 消 失 , 部 活 腰 腰 动 自如 。好 转 : 痛 基 本 消 失 , 累 后 略 有 酸胀 不 腰 劳 适, 腰部 活动 功 能正 常 。未 愈 : 痛无 明显 缓解 , 腰 腰 部活 动仍有 障碍 。
一
口服麻 布七 止痛 片 , 天 3次 , 每 每次 4片 ,0 d 3
为 1 程。 疗
麻布七止痛 片源 于我 市名 老 中医祝 方鉴 主任 医
师多 年治疗 腰 腿痛 的有 效 经验 方 ( 腿痛 散 ) 腰 。药
枝蒿 、 制川 乌及 制 草乌 能 祛 风湿 、 寒 止痛 ; 碎 散 骨
风散 瘀止 痛 ; 头尖 , 两 能祛 风 湿 消痈 肿 ; 草能 缓 急 甘 止痛并 调 和方 中诸 药 , 和 雪上 一枝 蒿 药 性 。诸 药 缓
物组成 : 布七 、 子七 、 马钱子 、 麻 猴 制 制川 乌 、 草乌 、 制
山慈菇 、 全蝎 、 两头 尖 、 见血 飞 、 牛膝 、 川 雪上一枝 蒿 、 土鳖虫 、 乳 香 、 没 药 、 黄 、 蚕、 鹿 筋 、 碎 制 制 麻 僵 制 骨 补 、 炒枳壳 、 麸 甘草 。川 牛膝 、 骨碎 补 、 草 、 甘 麻黄 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补 , 肾活 血 ; 补 山慈 菇 能 散 结 、 毒 ; 壳 能 破 气 消 解 枳 积、 化痰 除 痞 ; 土鳖 虫 , 破血 逐瘀 、 筋 接骨 ; 蚕 能 续 僵 能 祛风止 痛 、 毒散 结 ; 黄性温 , 解 麻 能温散 寒邪 ; 制乳 香、 制没 药及猴 子七 能 活 血 消肿 止痛 ; 血飞 , 祛 见 可
6 结 果
但未超 过规定 用量 , 按量 服用 , 临床未见 毒副反 应 。
参 考 文献 :
[ ] 树 椿 ,孙 之 镐 . 医 筋 伤 学 [ .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1孙 中 M] 北 人
社 .0 5: 1 . 2 0 2 4
治疗 结 果 见 表 1 。
裘 1
分 型 例数
中 医研 究 2 1 0 0年 1月 第 2 3卷 第 1期
T M R s J n ay2 1 o. 3No 1 C e .a u r 0 0 V 12 .
渴, 面色潮红 , 舌质红少 苔 , 弦细数 。 脉
4 治 疗 方 法
组织 的慢性损 伤 性 炎 症 。此属 中医学 痹 证 、 痛范 腰 畴 , 宜 祛风 通 络 、 治 活血 养 血 、 肾强筋 。本 方 中麻 补 布七能 疏风 除湿 、 气止 痛 ; 理 川牛 膝 、 鹿筋 , 活血补 能 肝 肾 、 筋骨 ; 马钱子 、 强 制 全蝎能通 络散结 止痛 ; 雪上
究。
合 计
10 0
5 0
4 3
7
9 . 30
7 讨
论
收稿 日期 :0 9—1 20 0—2 0
( 辑 编 张大明)
腰 肌 劳 损 西 医 是 指 腰 部 肌 肉 、 膜 与 韧 带 等 软 筋
文 章 编 号 :0 1 6 1 ( 00 0 — 00—0 10 — 9 0 2 1 ) 1 0 5 3
・
临 床 报 道 ・
辨 证 治疗 眩晕 症 8 O例
史 继 鑫 , 云枝 马
( 南 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 南 郑州 4 0 0 ) 河 河 5 0 3
摘 要 对 8 0例 眩 晕症 患 者 按 中医 辨证 , 为痰 浊 中 阻 、 血 分 瘀
阻 窍、 阳上 扰 、 血 亏 虚 、 肾阴 虚 型论 治。 结 果 治 愈 率 为 风 气 肝 6 .5 , 6 2 % 总有 效 率 为 9 . 5 。 各 型 痊 愈 率 无 显 著 性 差 异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