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的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 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 ”,名词作状 语,豁然开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十种方法推断文言文词义

1.温故知新法“温故知新法”又可称为“迁移法”,就是要善于举一反三,灵活地迁移、运用课内外学过的相关知识。

2.以今推古法同其他事物一样,语言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汉语脱胎于古代汉语,因此不少词语中还保留有古汉语的义项。

据此,可以快捷地解释一些词语。

3.因形训义法也就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运用“六书”知识猜读。

所谓“六书”指的是六种造字和用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

这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详细的解说。

我们在初中阶段也多少有些了解。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诠释一些实词。

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辔”字,从“糹”,从“车”,从“口”,是个会意字,可见跟套马车的物件有关。

上文说买了“骏马”“鞍鞯”,下文又说买了“长鞭”,这马车还缺什么呢?就只有“马嚼子”和“缰绳”了。

那么,“辔”字该是“缰绳”了,因为该字中有两个“糹”字符。

查课文解释,果然:“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辔”,缰绳。

4.同义互训法“互训”,是指两处或几处的文字相互注释。

“同义互训”就是根据联合结构(同义联合)用词特点,以此推彼,以彼推此,互相参照着进行解释。

5.反义互训法“反义互训”就是根据反义对举的行文特点,猜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例如,“布席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袁宏道《虎丘记》)首先观察上下文,可知“雅俗”句与“妍媸”句有对仗关系,其结构特点应该是一致的。

其次,我们发现,“雅”与“俗”是对反义词,据此判定“妍”与“媸”也是反义关系。

那么,“媸”字到底该作何解呢?既然“妍”字有“美”的意思,那“媸”字就是“丑”的意思了,文中大概是指有的歌声不那么优美动听。

查工具书明确:妍媸,美和丑。

6.对偶互训法对偶句有其固定的特点,就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

对偶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海南宁夏卷试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3
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能够。
4
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5
6
答案:D赞许。
7
词 性 不 对
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出类拔萃,超出)
(不期而遇 约定) 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
5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医而尤其故
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语境分析推断
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应答”。 (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对称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掩盖
彰显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 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
四、结构分析法
怎样根据结构推测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 语言现象很多,甚至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 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 之进行判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 性、词义。
• 积累: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 “禾”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 “宀”与房舍有关; • “阝”与地名有关; “求”与毛皮有关; • “言”与说话有关; “隹(zhuī) ”与鸟雀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 “冖”与笼罩有关; • “系”与捆绑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 ;“月”与肉有关; • “页”与首有关; “自”关鼻,“目”关眼; • “攴(pū) ”与敲击有关。 •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
退兵驻扎到江北
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顾吾念之” 只是,只不过) 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素辞善的留,侯只张是良没有行动的机会罢了。
4.铨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选拔) 评量选拔才学俊秀的人物
5.进之布指算,不爽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 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
二、字音推断法 (通假分析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 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 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 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
怎样利用通假推测词义?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 (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 如“蚤”通 “早”,“要”通“邀”,“裁”通“才”,“亡” 与“无”, “见”通“现”。 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 “卒”通“猝”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庭 ”通“廷” (形声 字代替声旁字)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1.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②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

“眇”从目从少,联想到少目的含义,可推知为眼盲。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

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120个(340只是个大范围)。

一、字形推断法根据形旁推断本义。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字形推断法“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1、褒城驿号天下第一。

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庭除甚芜:废弃台阶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前面有“忠”和“贤”位置相同,词性相同。

“用”和“以”位置相同,从词性上看,肯定是动词,词义应和“用”相同,为“任用、重用”。

三、语法推断法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1、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5B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5B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3年11题)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讽:劝告。 哂:讥笑。 遇:优待。
C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堪”即为“人们不能忍受那些命令”, 释为“忍受”
②金就砺则利
三径就荒 臣请就汤镬 辞不就职
接近,靠近
将要,近于
接受
担任
高考链接 2006全国一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09四川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气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课:与“讲章句”相对应,“讲授”。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 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 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 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 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 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 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族”字义同“灭”字) 6、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1. 结合语境呀!就像你看“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狐狸说的话和它的行为,结合起来不就能明白“假”是“借助”的意思嘛。

比如“沛公军霸上”,结合前后文就能知道“军”是“驻扎”的意思啦!
2. 联想成语啊!很多文言实词都能和成语联系起来呢。

比如说“不速之客”,那“速”不就是“邀请”的意思咯,像“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中的“爽”,不就和成语意思一样是“差错”嘛!
3. 分析语法呀!从句子的结构去推断实词含义超有用的呢。

像“范增数目项王”,“目”在这里作动词,不就是“用眼睛示意”嘛,这很好理解呀!
4. 利用对称呀!有些句子结构是对称的,对应的字词意思也相似或相反哟。

就好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和“用”不就是一个意思嘛!
5. 借助旧知呀!学过的知识也能帮大忙呢。

比如知道“爱”有“爱惜”的意思,碰到“爱其财而易之以羊”就能明白这里的“爱”也是“爱惜”啦!
6. 参考字形呀!有些字的字形就能透露出意思呢。

像“禾”字旁的字很多和庄稼有关呀,“籍吏民,封府库”中,“籍”不就是登记的意思嘛,和竹片有关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掌握这些方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就没那么难啦,要多用多练才能更熟练哟!。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登上顶峰,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
的造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党:偏袒。伐:讨伐,攻击。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 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夙:早。夜:晚。兴:起来。寐:睡着。早起晚睡。形
容勤奋。 【避重就轻】避:回避。就:接近、趋向。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既然不能忍受你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五、邻词推断法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
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击,敲打。
【例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过:督,责备。
六、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
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
为”。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 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 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 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
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
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 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
收入也尽数拿去。(殚、竭:尽)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期: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2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2
3
4
5
6
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01
“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02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卫 风·氓》 乘:登上、登临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答案:C
四、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句子的结构成分是基本固定的,词在句中所 处的语法位置,也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例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这个选项中,“樵”解释为“打柴”对吗?
【推断】“樵”前面有动词“取”,可见“樵”是 它的宾语,名词。词义应该是“木柴”。“打柴” 显然不当。
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矩度”的意 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 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 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 “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 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 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 赐。”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先生在古文方面创 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 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文段阅读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 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 “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 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 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 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
例8 凡吏于土者。“吏”应是动词“做官”。
(3).两个名词连用,通常第一个字要解释为动词, 例9.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活用作动 词,“雨雪”即“下雪”。
例2:怎样理解其中的三个“意”呢?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
城:构筑城墙
(海南、宁夏卷)
这个选项中,“城”解释为“构筑城墙”对不对?
【推断】“城”后面是名词“州”, “城”处在谓语的 位置,名词作动词用。词义“筑城墙”显然是正确的。
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不 能解释成动词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 樵:木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介宾短语前,用 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而”字 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到、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年山东卷)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奇:认为……奇异 B.(阮)籍每适浑,俄顷辄去 适:往,到 C.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 饮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 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 坐:犯罪
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 ② “意” 作主语,为名词,“相貌、样子”。 ③“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 “意图”或“心意”。
五、字形推断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 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dí)。(2001北京卷)
恶:厌恶
与:结交、交
(4好)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作动词,理解为 “腰戴”
三、课文迁移法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善:友好(07年 广东卷)
“善”理解为“友好”是否正确?
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善:友好,与……交好。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行旅:旅行,游览 (04山东、河北) “行旅”解释为“旅行、游览”是否正确?
“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 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出外的商人”, 故错。
(3)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 亲。(05北京卷)
六、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 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 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来推断词义。
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解析:蚤:跳蚤。无论怎么代入都无法理解。 解答:蚤——通“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背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 2、结构分析法 3、课文迁移法 4、语法分析法 5、字形推断法 6、通假代入法
王曰:“何坐?”曰:“坐盗答。案”:。D《,晏入子罪,定罪 使楚》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荆轲刺秦王》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绡:丝织品﹚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缢:上吊,吊死﹚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缒:用绳子往下吊)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如果我们能把积累和推断方法结合起来, 我们就有了进入“文言王国”的一双有力的翅 膀,我们就会飞到一个新的天地,飞到一个新 的高度!
参考译文: 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 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 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 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欧阳发去 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 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 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 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 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 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 文字尤善。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2004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来自”,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粜(tiào) ——卖出粮食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句: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贿赂)
《六国论》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弄璋:生男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瓦:生女
一、语境分析法
根据实词在文中的特定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夸耀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款待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为(重在指政 治方面的得失)
二、利用对称结构推断法
17.下面一张留言条,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 并加以修改。(6分) 小王同志:您好!
失去支票,事关重大,使我寝食不安。多亏您高 风亮节,及时送回。今天,我于百忙中专程来致谢, 未能与你见面,十分遗憾。我由衷地感激您,并望您 能再接再厉。略备薄礼,聊表谢意,尚望笑纳。
新雅公司 张丰
3月5日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也可 以不断总结,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讽” 《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款待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 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 不同。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 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 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 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
申:施展
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 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申”解释为 “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 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 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 的意思”。
古人喜欢讲究对称美,古诗文中的对偶 句、排比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非常多。这些 结构相似的句子(或词组)中,位置对称的 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推知 未知词语的词义。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 思疏》
“简”与“择”相对应,理解为“选择、选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