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合集下载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导读: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篇一】第一段对话主要是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克法洛斯介绍作为一位长者对于衰老和死亡的看法。

克法洛斯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并非源自于年龄,也并非源自于贫困,而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人的性格,有点像现在性格决定命运的说法了。

金钱对于人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人更加从容地去思考生活,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

“用不着为亏欠了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而心惊胆战。

”而这一段世俗智慧其实只是苏格拉底或者是柏拉图需要的楔子罢了。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从债务问题转向“欠债还债是不是就是正义”的讨论了。

这时候,克法洛斯告退,他的儿子玻勒马霍斯接过了这个话题。

以上读到第6页。

第二段对话是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对话。

探讨的主题是正义。

玻勒马霍斯的观点一开始是“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经过苏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后,这个观点被明确成为了“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

这里其实涉及到伦理学的一个黄金法则:道德回报的对等性。

《论语》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孔老夫子对于以德报怨的观点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如果以德报怨的话,那么用什么来报答德呢,所以应该用怨来报答怨,用德来报答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个观点同玻勒马霍斯的所引用的观点非常类似。

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纰漏,比如说如何确定报的对象,这些都在后面被苏格拉底抓住了。

苏格拉底是如何驳斥“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这个观点的呢? 苏格拉底首先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在生活实际中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种技术上的帮助,而不是宽泛的“正义”——“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这样会推出一个悖论,也就是说正义是无用的东西,技术才是有用的东西。

苏格拉底这番“助产术”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于说明“正义”是一种专门适用于国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种技术。

死亡与永恒的哲学思辨

死亡与永恒的哲学思辨

死亡与永恒的哲学思辨人类对于死亡和永恒的思考源远流长。

无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还是现代思想家,都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结,而永恒则象征着超越时间和存在的无穷可能。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死亡与永恒,并思辨它们在哲学上的含义。

首先,死亡与永恒的关系。

虽然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终结,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终点。

根据柏拉图的观点,人类的灵魂是永恒的,死亡只是身体的一种转变。

在这种理解下,死亡是一个过程,而灵魂则继续存在于另一个层面。

这种观点与宗教中的灵魂相似,认为死亡只是灵魂脱离了这个世界而已,它会继续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恒的存在。

其次,死亡与永恒的哲学思辨。

对于死亡的思考常常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意义的思考。

尤其是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会更加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死亡可以被视为唤醒我们对存在的思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刻,并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正如尼采所言:“一个认真面临死亡的人才能真正活着。

”同时,永恒也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如果我们相信灵魂是永恒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将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们会影响我们永恒存在的状态。

唯有通过对道德和伦理的追求,我们才有可能在永恒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种意义上,永恒使我们对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成为人类存在的必然。

在生命的有限中寻找无限也是死亡与永恒思辨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正如荣格所说:“死与生是一对独特而和谐的对立,一对独特的对立,它们互为条件。

” 死亡之后的永恒使得生命的有限变得尤为珍贵,我们将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为只有通过生命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品味永恒的味道。

在时空的限制下,死亡和永恒是永恒存在的现实。

然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思考和探索使我们对生命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意义。

无论我们对死亡和永恒持何种观点,它们都给予我们一个更广阔和深刻的视野,让我们思考和反思我们生命的目的和价值。

总结起来,死亡与永恒是哲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广泛的话题。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苏格拉底之死》这部作品最初是由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写的,它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刑执行情景。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品格所折服,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了智慧和勇气,他的态度和信念使我深深地感到敬佩。

苏格拉底的所有言论和行动都基于他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

他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讨论,才能找到真理。

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质问中,苏格拉底一次又一次地揭示了人类的无知和局限性。

虽然他经常被他人嘲笑和误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从不妥协。

在苏格拉底被指控犯有不虔敬罪的审判中,他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坚忍。

尽管他知道将面临死刑,但他没有为此而屈服。

相反,他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相信死亡并不可怕,而放弃真理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可怕。

苏格拉底的死对于他的追随者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事件。

他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他对真理和正义的最后一次捍卫。

尽管黑暗和无知仍然存在,但他们相信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寻找真理,追求正义。

阅读完《苏格拉底之死》后,我对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勇气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真理和对人类生活的思考,他坚持自己的信念,从不妥协。

他的死证明了他对真理的执着,也证明了人类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勇气不仅仅是古代哲学家的典范,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的榜样。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继续追求真理和正义。

从柏拉图所写的《苏格拉底之死》这部作品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真理与正义并不是容易实现的,它需要我们运用智慧与勇气去努力追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始终铭记苏格拉底的智慧与勇气,把他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目标,为了追寻真理而勇敢奋斗。

总之,苏格拉底的一生和他的死对我的启示深远。

他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为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不怕外界的嘲笑和误解。

他的一生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真理和正义,去思考人生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柏拉图》读后感8篇

《柏拉图》读后感8篇

《柏拉图》读后感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柏拉图》读后感8篇读后感是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心灵共鸣和对话,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描写和情节发展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柏拉图》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一个真正把他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在这种长期为之做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

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是为他们的信念而死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他们确信死亡后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如果看到某人在临死前感到悲哀,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就是个半死人。

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从身体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而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关注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也不会强调这些需要的重要性,他们会轻视身体的装饰品,比如漂亮的衣服和鞋子。

总之他们不会去追求在他并非真正需要的范围内的东西。

更多的是,哲学家会尽可能是他的灵魂摆脱身体的联系。

因此在这些事情中找不到快乐或者根本没有快乐的人不配活着,从来不想要身体快乐的人已经有一只脚伸在坟墓里了。

哲学家本身就是通过灵魂进行研究思考,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进行思考的灵魂,只不过在今生还没结束之前,哲学家还需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而绝不会在乎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他们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而设法摆脱世俗的诱惑。

由此,在柏拉图眼中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

在柏拉图看来,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地达到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

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需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

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

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与身体和身体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

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通用30篇)

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通用30篇)

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通用3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理想国柏拉图的读后感篇1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

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看这本书,会被苏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诡辩不仅教对手难以招架,也让读书的人难以跟上他飞快、机智的思维。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

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

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

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

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

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

《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

《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理想国第三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欢迎阅读点评!背景:苏格拉底、阿德曼托斯、格劳孔继续就正义展开辩论。

其中涉及到了柏拉图本人的教育观、政治观、工作观以及生死观。

思想提炼:说明:考虑到苏格拉底等人在辩论一个主题(正义)的时候,会引申出其他方面的讨论(如教育、宗教、生死观、平等、工作等),内容同样十分精彩。

为了强化自己对苏格拉德等人思想的解读,弱化对辩论技巧的研究,所以我决定将前两章读书笔记中“辩论整理”的部分改为“思想提炼”。

1、教育观——拒绝丑恶、音乐教育、体育教育原文摘录:(1)为了使我们的护卫者敬神明,孝父母,重视彼此朋友间的友谊,有些故事应当从小就讲给他们听,有些故事就不应该讲给他们听。

(2)......那么,我们应该删去著名作者所作的那些挽歌,把它们归之于妇女(也还不包括优秀的妇女),归之于平庸的男子,使我们正在培养的护卫者,因此看不起这种人,而不去效法他们。

(3)......诗歌散文中描写庸俗不堪犯上无理的举动......这些作品不适宜于给年轻人听到,使他们失掉自我克制。

要是作为一种娱乐,我觉得还勉强可以。

(4)你有没有注意到从小到老一生连续模仿,最后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第二天性,在一举一动,言谈思想方法上都受到影响吗?(5)亲爱的格劳孔啊!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

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在哪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再者,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敏感,因为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

对任何丑恶的东西,他能如嫌恶臭不自觉地加以谴责,虽然他还年幼,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等到长大成人,理智来临,他会似曾相识,向前欢迎,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嘛。

(6)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凭一个好的身体,不一定就能造就好的心灵好的品格。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古希腊的先哲到现代的思想家,无数的哲学家都试图探索生死的奥秘,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

对于生死,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暂时居所。

当肉体死亡时,灵魂会脱离肉体,进入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现实世界,他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自然的过程。

在东方哲学中,佛教的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无尽的,生命中的痛苦和烦恼源于欲望和执着。

只有通过修行,消除欲望,才能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而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生死都是自然的变化,不应过分执着于生死。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认为,人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是宝贵而有限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死亡。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不应该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不会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浪费生命。

此外,生死观也影响着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如果我们认为生命只是短暂的存在,死亡是一切的终结,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虚无主义,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但如果我们相信生命有着超越物质的价值,死亡并不是终点,那么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意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死观也对我们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影响。

例如,在医疗领域,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就涉及到对生死的看法。

如果我们认为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重要,那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安乐死可能被视为一种人道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死观也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苏格拉底的申辩〉观后感》篇一读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就像是在观看一场跨越千年的精彩辩论。

苏格拉底站在法庭上,他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他不是一个会被轻易打倒的人。

他一开口,那股子智慧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他的申辩,可不是那种低声下气求原谅的话,而是充满着哲理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我觉得吧,苏格拉底有点像那种在一群盲目从众的人里,唯一清醒着的家伙。

当时的雅典人啊,就像一群嗡嗡乱飞的苍蝇,被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牵着鼻子走。

而苏格拉底就像是拿着苍蝇拍的人,他想把那些错误的观念拍死,可那些苍蝇却反过来咬他一口,说他是个坏家伙,要审判他。

这多可笑啊,就好比一群学生因为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而讨厌老师,还要把老师赶出学校一样。

他在法庭上所说的那些话,有时候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理解个大概。

他说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也许在当时很多人觉得他这是大言不惭。

可是我想啊,他真的就像是一个礼物,只不过这个礼物有点“扎手”。

他不断地问那些所谓的智者,把他们问得哑口无言,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颗大石头,把那些虚假的平静全都打破了。

我不禁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

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有时候也会有那种大家都默认的“真理”,可这些“真理”可能就是错的。

就像我们以前总觉得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那些成绩不好但有其他特长的孩子就被忽视。

这时候要是有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人站出来,说:“嘿,你们这想法不对啊。

”那估计也会被很多人反对。

他的申辩虽然最后没有让他逃脱被判刑的命运,但他的精神却像是一颗永不熄灭的星星。

他那种为了真理可以不顾一切的态度,真的很让人敬佩。

我就在想,要是我在那样的处境下,我可能早就吓得屁滚尿流,什么真理不真理的,先保住自己的小命再说。

可是苏格拉底没有,他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即使知道前面是悬崖,也要坚定地走下去。

他难道不害怕死亡吗?我觉得他可能也害怕,但是他更害怕失去真理。

这就像在黑暗中,他宁愿朝着那一点微弱的真理之光前行,哪怕那可能是个陷阱。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读后感《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是柏拉图的三部经典对话作品,它们以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引导我深入反思了人性、道德和哲学等诸多方面。

在《游叙弗伦》中,主人公游叙弗伦对神灵的狂热追求让我看到了人类对于信仰和真理的渴望。

然而,他的行为却引发了众人的不满和质疑,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信仰和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谨慎,对于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

这不仅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警示,更是对于整个社会对待异见者的态度的反思。

《苏格拉底的申辩》则展示了苏格拉底面对指控时的智慧与勇气。

苏格拉底以追问和反思闻名于世,他的哲学思想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真理。

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辩驳,他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对于异见者的不公和对于真理的恐惧,同时也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说真话的勇气。

最后,《克力同》则让我对生死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克力同是苏格拉底的好友,在苏格拉底面临死亡的时刻陪伴在他身边。

通过与克力同的对话,苏格拉底探讨了死亡的本质,认为死亡并非恐怖之事,而是灵魂脱离肉体的解放。

这种对于生死的深刻理解让我看到了柏拉图对于生命的超然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总的来说,《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这三部作品让我对人性、道德和哲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们让我看到了人类对于信仰、真理和生命的追求与反思,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这些作品也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勇于说真话的勇气,不畏惧挑战和争议,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真理。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探索哲学的奥秘,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期末总结生死哲学

期末总结生死哲学

期末总结生死哲学首先,生死哲学关注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从柏拉图的“精神唯一主义”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家们一直试图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

对于柏拉图来说,人的灵魂是不朽的,而身体只是一个暂时的外壳。

而黑格尔则认为,个体的价值在于其对整体社会的贡献。

生命的本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是与他人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脉络。

这样的理解提供了我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其次,生死哲学也涉及到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引发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思考以及人的灵魂是否存在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中,有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尼采。

康德提出,在哲学上无法证明灵魂存在与否,但我们的道德存在和自由意志表明人的灵魂存在。

而尼采则认为,人的灵魂不过是一个产物,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对死亡的思考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恐惧。

这些思考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脆弱性和珍贵性,推动我们更加珍视并充实自己的生活。

再次,生死哲学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积极面对生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追求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进行克服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生死哲学给予我们勇气去面对人生中最艰难的境地,同时也让我们充分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生死哲学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视角。

它让我们明白到,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充实它。

无论是在追求理想、追求财富还是追求名誉,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些都是暂时的,并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我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

生死哲学不仅能提供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还能给我们指引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总结来说,生死哲学是一门关乎生命和死亡的探索学科。

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本质和意义进行思考,生死哲学让我们更加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指引我们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生死哲学的影响超越了个体,它让我们珍惜和充实生命,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著名著作,作者是柏拉图。

这部作品讲述了苏格拉底因被控犯有亵渎神明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被判处死刑的经过。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深刻的思想和对正义的探讨所感动。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而闻名。

在他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权势和压力,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在面对死刑的判决时,苏格拉底并没有后悔或屈服,而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他认为,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背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通过阅读《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格拉底对于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守。

他的死亡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因为权力和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念,而苏格拉底的坚持和牺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总的来说,阅读《苏格拉底之死》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哲学流派里那些关于生死观的有趣事儿。

先说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觉得灵魂是永恒的,身体只是灵魂的暂时居所。

这不就像咱们出门旅行,住的酒店只是临时歇脚的地儿,真正的家在心里嘛!你想想,身体会衰老、会生病,可灵魂却能超脱这一切,一直存在下去,这是不是挺神奇的?再来看看斯多葛学派,他们主张顺应自然,坦然接受生死。

这就好比在海上航行,不管遇到狂风还是暴雨,咱都不慌,顺着风浪走,因为这都是大自然的安排。

生死也是一样,该来的总会来,咱没必要害怕,也别去抗拒。

还有佛教,讲究生死轮回。

就好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轮子,这一世的结束只是下一轮的开始。

你做了好事,下一世可能就有好报;做了坏事,那可就得吃苦头。

这是不是在提醒咱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好事,积攒福报呢?那儒家对生死又是啥看法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咱先把活着的事儿弄明白,别老想着死的事儿。

这就好比你还没学会走呢,就想跑,能行吗?得一步一步来,先过好当下的日子,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家呢,追求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

生也好,死也罢,都是自然的规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呀,别纠结,别烦恼,顺应就好。

你说,这些哲学流派的生死观是不是各有各的道理?咱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为了一点小事儿烦恼,甚至害怕死亡的到来。

可看看这些哲学家们的想法,是不是能让咱们的心宽一些呢?其实啊,不管是哪种生死观,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得有意义。

咱们不能因为害怕死亡,就不敢去追求梦想;也不能因为觉得有轮回,就肆意妄为。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

咱们得好好珍惜,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阳光,每一次的欢笑,每一个和亲人朋友相处的瞬间。

别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还有好多想做的事儿没做,那可就太遗憾啦!所以,朋友,让咱们带着这些哲学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你说好不好?。

哲学让我懂得了死亡500作文

哲学让我懂得了死亡500作文

哲学让我懂得了死亡500作文
柏拉图的《斐多篇》谈论死亡和灵魂,记录了苏格拉底赴死之前最后一场哲学辩论。

在这场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死亡场景里,没有悲痛欲绝,没有哀叹惋惜,苏格拉底从始至终安详而从容,幸福地迎接了他的死亡。

苏格拉底感觉不到死亡的痛苦,因为他认为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对于一个哲学家来说,肉体是寻求真理的障碍,感官只能体验不断流变的表象世界,而欲望和情感时时扰乱思考。

只有理性才能接近真理,当灵魂排除肉体的阻碍,仅仅依靠单纯的思考时才能认识永恒不朽的实在世界。

于是哲学家终生都在练习让灵魂摆脱肉体,真正爱智慧的人是仰慕死的,当死亡到来的时候也就不会惊慌失措。

文中苏格拉底以天鹅来喻自己,认为人类怕死因此觉得天鹅最后的歌是哀悼死亡,但天鹅却是因喜悦而歌,因为可以预知另一个世界的福祉。

为了支持这个美好的灵魂死后存在的说法,苏格拉底在对话里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

首先是用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过程来论证,苏格拉底认为对立面互相生成且只由对立面产生,生的对立面是死,有从生到死的过程也就有从死而生的相反过程,因此灵魂在死后会存在某处然后再生。

第二个论证,苏格拉底用了著名的“回忆说”,学习是一个回忆的过程,关于观念本身的知识在出生以前就拥有了,因此灵魂在出生前就存在并且拥有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

第三个论证从事物的复合和纯粹性来理解灵魂,实在是纯粹的、永恒的、不可分解的,灵魂可以和永恒的实在世界相通,因此灵魂是不朽的。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

读柏拉图《理想国》有感“我们一直寻找的,却是自己原本早已拥有的。

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要死去,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确实蛮沉重哈。

人呢,从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最终呢,也会从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

既然每个人都要死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我们会发现,哲学是什么?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哲学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如果正确地面对死亡。

所以苏格拉底在申辩中说:逃、死不难,逃罪恶难,因为罪恶追人,比死追人会追得更快的。

所以苏格拉底会从容地接受死亡,他说我现在已经老了,所以被死亡这种跑得慢的追杀,而你们呢,正年轻,还很敏捷,所以会被跑得快的追杀。

什么跑的快呢?罪恶跑得快,死亡让人认识到自己是有意义的,自己是有限的。

正是因为我们有限,所以我们才会追求人生的意义。

但是动物是不会的呀,因为只有人,才有对意义的追求。

我认为我们应该仔细品味人生,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浅薄的时代,它要我们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去感悟,因为它会带领我们走出去。

人们说后世一切的哲学,都不过是为柏拉图的《理想国》作注。

说实话,当我看到《理想国》,我能听到2000多年前的声音,依然在这个时代回响。

我也相信,只要在人类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依然会在每一个时代回响。

大家都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都会从有序变成无序,但唯有生命是仿生的。

生命它是跟热力学第二定律看似相悖的。

我常常也会想,出生会不会是一种伤害,现在一个女的怀孕了,做了胎检,医生建议她别生了,所以B超了一下,好像没手,没脚,出生可能就没有四肢。

但孩子的妈妈还是把他生出来了,果然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没有四肢,所以想一想,一个没有四肢的孩子,从小就受尽了白眼,这一生都受尽了白眼,过得很不好。

他很生气,他觉得,就是我爸妈害了我,如果不来到这个世界就好了,医生当时都说了让你们别生,你们为什么还要把我生下来,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受苦,所以把他爸妈给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一个真正把他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在这种长期为之做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

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是为他们的信念而死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他们确信死亡后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如果看到某人在临死前感到悲哀,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就是个半死人。

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从身体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而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关注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也不会强调这些需要的重要性,他们会轻视身体的装饰品,比如漂亮的衣服和鞋子。

总之他们不会去追求在他并非真正需要的范围内的东西。

更多的是,哲学家会尽可能是他的灵魂摆脱身体的联系。

因此在这些事情中找不到快乐或者根本没有快乐的人不配活着,从来不想要身体快乐的人已经有一只脚伸在坟墓里了。

哲学家本身就是通过灵魂进行研究思考,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进行思考的灵魂,只不过在今生还没结束之前,哲学家还需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而绝不会在乎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他们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而设
法摆脱世俗的诱惑。

由此,在柏拉图眼中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

在柏拉图看来,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地达到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

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需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

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

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与身体和身体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

即使有闲暇进行研究,身体会介入我们的研究,打断灵魂的思考,干扰它,把它引向歧途,阻碍我们获得对真理的观照。

如果我们要想获得关于某事物的纯粹的知识,我们就必须摆脱肉体,由灵魂本身来对事物本身进行沉思。

从这个论证的角度来判断,只有我们死去以后,而非在今生,我们才能获得我们心中想要得到的智慧。

用中国古人的话理解就是“舍生取义”。

如果身体误导我们的灵魂,致使我们走向与真理相反的谬误中,那么唯有结束身体的存在才能使灵魂不受玷污,摆脱身体的束缚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最伟大的幸福。

后记:柏拉图的对话录虽然有点让人费解,但是只要深入思考,联系实际,你会发现“古训不朽,至今适用”,你也会不禁感叹古人的卓越见识,聪明才智。

柏拉图对生老病死的研究在我个人看来,蕴含着对人生的的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生就是生死轮回的过程,生出于
死,死来于生,身体是傀儡,而灵魂不灭。

但是谁的灵魂纯洁,谁的思想不受到玷污,谁就能在到达另外一个世界获得最伟大的幸福。

这点告诫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世俗里,不能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迷失自我,不能为了私利而丧尽天良,金钱财富名利色欲乃身外物,物质的享受早晚不是要穿肠过肚,就是要烟消云散。

而内在的修养不可忽视,快乐和幸福都是内在情感的体会,内在的修养就是朝着这两个方面发展,而这也是精神上修行所带来的持续的东西,物质却不能创造的。

说白一点,柏拉图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目标就是要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而不能过分追求功利,就应该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的人生,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可能这样说来,会给或多或少给我们迷茫的大学生一点提示。

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柏拉图的观点缺乏有力的证据,难免遭人质疑。

比如智慧是否就是人生最好的追求的目的,灵魂是否真实存在,当今生结束之时是否会到达一个能获得最伟大的幸福的世界?这些都没有真实的例子说明,难以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