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02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现 状
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获得 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 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 才显现的感染。
分类
医院感染可根据感染部位进行分 类,如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 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
重点部位的感染现状
01
02
03
呼吸系统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上呼 吸道感染等是常见的呼吸 系统感染,病人在呼吸机 辅助通气期间风险增高。
建议加强与国际国内同行的研究合作,共 享感染防控的最佳实践,共同提升感染防 控的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分析与预警
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感染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指导防控 措施的实施。
抗菌技术与材料应用
抗菌涂层
研发具有抗菌功能的涂层材料,应用于医疗器械、表面设施 等,有效抑制细菌生长,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抗菌纺织品
采用特殊处理技术,使医院用纺织品如床单、窗帘等具备抗 菌性能,减少细菌传播。
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加强病原体监测
医护人员健康管理
建议加强病原体监测,及时发现新的、具 有抗药性的病原体,为调整防控策略提供 依据。
建议实施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计划,减轻 其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而保证 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力度。
个性化防控策略
加强研究与合作
针对免疫力较低的患者,建议制定个性化 的防控策略,以降低其感染风险。
人员培训与防护措施
人员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水 平,确保其在工作中能够正确采取防 护措施。
防护措施
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如 口罩、手套、隔离衣等,确保其在接 触患者时能够有效保护自己,降低感 染风险。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因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的感染。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制度目的1. 提高医院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2.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3. 规范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确保制度的执行。
三、制度内容1.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划分(1)根据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2)重点部门可包括手术室、ICU、感染科等;(3)重点部位可包括手术器械、洗手间、病房等。
2. 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相关制度;(2)制定并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范,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废弃物处理等;(3)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4)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管理,确保其安全和有效性;(5)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的卫生环境;(6)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感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估(1)定期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评估;(2)评估内容包括制度执行情况、感染发生率、感染监测和报告情况等;(3)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四、制度要求1. 制度的执行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确保合法合规;2.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的负责人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3. 医务人员应按照制度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有效性;4. 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5. 制度的执行情况应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五、总结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与管理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领导与监督。
2.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具体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4.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全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培训和考核。
三、感染源的管理1. 严格执行入院、转科、出院的传染病筛查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病患者。
2. 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 对医院内的感染源,如感染性疾病科、重症监护室等,应加强管理,防止感染源的扩散。
四、医院感染的监测与评估1. 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对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定期调查、统计和分析。
2. 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高危人群和主要感染部位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3. 对医院感染发生的科室和个人进行追踪调查,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五、消毒与灭菌1. 医院应配备完善的消毒设施,保证消毒灭菌的效果。
2. 对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及血液制品、食品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3.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六、手卫生与个人防护1. 医务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诊疗操作前后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2. 医务人员应根据诊疗操作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七、环境清洁与通风1. 医院应保持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2. 医院应保证充足的通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八、医疗废物管理1. 医院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规定,防止医疗废物的污染。
九、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1. 医院应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措施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院感染是医疗卫生领域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需要重点关注医院中的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防控措施。
首先,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管理防控的重要对象。
病房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发生场所,因此病房的管理和消毒工作非常重要。
医院应加强对病房的日常管理,确保病房环境整洁卫生,消毒工作到位。
同时,医护人员也必须时刻保持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配戴手套等防护用品。
其次,重点部位也是医院感染管理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点部位包括手术室、ICU、急诊科等。
这些部位涉及到人体的重要器官和功能,一旦发生感染风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医院应加强对这些部位的管控和管理。
手术室消毒极为重要,一定要确保手术室的环境清洁整洁、消毒到位。
ICU患者身体状态较弱,医护人员更需要加强对其的护理和管理。
在急诊科,医护人员面对的是各种急性疾病,防控工作尤其需要严格执行。
再次,医院感染管理防控需要针对具体疾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针对手术后切口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可以采取抗生素预防用药,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等措施;针对呼吸系统感染,可以加强对空气消毒等措施。
医院应对各种疾病和感染类型进行分类管理,以便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控制工作。
最后,医院感染管理防控需要强化团队协作和沟通。
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密切协作。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及时共享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管理防控需要着重关注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团队协作和沟通,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管理1. 医院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
2.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由医院领导、医务部门、护理部门、检验部门、消毒供应部门、感染性疾病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3.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解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中的问题。
4.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5.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监测、调查、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
二、监测与报告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
2. 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监测小组,负责医院感染的监测和分析工作。
3. 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应定期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统计分析。
5. 医院感染病例应由医务人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风险因素,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三、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医院应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3. 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四、消毒与灭菌1. 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消毒与灭菌制度,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灭菌质量。
2. 医院应配备合格的消毒灭菌设备和人员,确保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灭菌质量。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关键信息项:1、重点部位的定义与范围2、预防与控制的目标3、具体预防措施4、控制策略与流程5、监测与评估机制6、责任与分工7、培训与教育要求8、违规处理与奖惩制度1、重点部位的定义与范围11 明确界定医院内的重点部位,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等。
111 详细描述每个重点部位的特点和其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重要性。
2、预防与控制的目标21 设定总体目标,如降低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11 制定具体的量化指标,例如将特定重点部位的感染率控制在一定百分比以下。
3、具体预防措施31 环境清洁与消毒311 规定重点部位的清洁频率、消毒方法和使用的消毒剂类型。
312 强调清洁人员的培训和操作规范。
32 无菌操作规范321 详细列出在重点部位进行医疗操作时的无菌要求,如手术中的无菌操作流程。
322 明确违反无菌操作的纠正措施和处罚。
33 医疗器械与设备的消毒与管理331 制定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和储存标准。
332 建立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测制度。
34 手卫生341 强调医护人员在重点部位工作时的手卫生要求,包括洗手时机和方法。
342 提供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
4、控制策略与流程41 感染监测411 确定重点部位感染监测的指标和方法,如定期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412 规定监测数据的记录和报告流程。
42 病例报告与处置421 要求及时报告重点部位的感染病例。
422 明确感染病例的处置流程,包括隔离、治疗和追踪。
43 爆发控制431 制定重点部位感染爆发的应急预案。
432 明确在爆发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机制和措施。
5、监测与评估机制51 定期评估511 设定重点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评估周期。
512 明确评估的内容和标准,包括措施执行情况、感染率变化等。
52 数据分析与反馈521 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醉开始时首次静脉给药。 • 万古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应在切皮前120分钟
给药。
47
• 手术时间>3小时,所用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超 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术中应每3小时追 加一剂。
• 对VIP实施目标性监测 • 掌握VIP的发病水平 • 评价干预措施的有效
性 • 降低VIP的发病率。
22
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 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 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 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 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 的致病菌
•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降低了胃酸水平。 • 研究表明,三种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雷尼替
丁、氢氧化镁、硫糖铝),接受硫糖铝的患者发 生肺炎的风险低于其他两种。
20
避免重复插管
• 重复插管是VAP的重 要危险因素。
• 当患者具有拨管指征 时应早拨管。
• 采取预防措施,降低 重插管的发生率。
21
目标性监测
57
2、手术中:
• 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 通气。
•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 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最
大限度地减少组织的损伤。 • 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58
需要引流手术切口
• 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 压引流
• 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 口、位置合适的部位 进行置管引流,以确 保引流充分。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和范围:制定“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实现对医疗废物潜在危害的源头防控,有效降低其对医务人员、患者及环境的影响。
本制度的核心是强化对医疗卫生机构中关键部门和重点部位的管理,确保医疗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转运、储存到最终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严格控制。
该制度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科室和部门,尤其是那些直接涉及感染性废物产生的重点部门和部位,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感染病区、检验科、消毒供应中心等,旨在通过细致化管理,保障医患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安全。
二、定义:医疗废物是指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弃物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废物,根据其特性,医疗废物被细分为以下五大类:1. 感染性废物:指那些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途径传播疾病给人类的废物。
此类废物包括但不限于:- 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如注射器、针头、输液器等;- 污染的纱布、棉签、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
2. 损伤性废物:指那些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锐器,如:- 医用锐器,如手术刀片、缝合针、注射针头等;- 玻璃制品,如试管、培养皿等。
3. 病理性废物:主要包括在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含有大量病原体的废弃人体组织、器官以及医疗实验动物尸体等,例如:- 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器官;- 医疗实验动物的尸体。
4. 药物性废物:指因过期、不合格、淘汰或因其他原因而废弃的药品及其包装材料,包括:- 过期的或淘汰的药品;- 病人未使用完的药品;- 因质量原因被废弃的药品。
5. 化学性废物:指在医疗、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等特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 实验室废弃化学试剂;- 医疗器械的消毒剂和清洁剂;- 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化学污泥。
医院重点部门感染管理重点部位预防与控制
减少不必要的插管时间
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尽早拔除气管插 管,缩短插管时间。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
保持导尿管通畅
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导尿管,尽量 缩短留置时间。
定期检查导尿管是否通畅,避免尿液逆流 和结晶形成。
定期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保持会阴部清洁
根据产品说明书和医生建议定期更换导尿 管和集尿袋,避免细菌定植。
经验总结
持续改进和加强监管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总结
背景概述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 耐药菌增多,影响治疗效 果。
最佳实践
制定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和 指南,加强培训和教育, 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 测和评估机制。
经验总结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多 部门协作,加强监管和考 核,提高医护人员意识。
特点
医院感染管理涉及面广,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等多个领域,要求 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多部门协作,共同维护医院环境安全。
感染管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患者安全
有效的感染管理可以降低 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 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保护医务人员
良好的感染管理措施可以 减少医务人员与感染源的 接触,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医院感 染认识的深入,感染管理从简单的清 洁消毒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
02
重点部门感染管理
手术室感染管理
01
02
03
04
手术室布局与环境
合理布局手术室,保持室内清 洁、干燥,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
手术器械与用品
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敷料、手 术衣等物品的清洗、消毒和灭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部门和医务人员。
三、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日常工作,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和控制、感染暴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等。
3. 各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宣传教育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
2. 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污物后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手卫生。
3. 消毒灭菌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
4. 无菌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插管等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 隔离措施对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和特殊感染患者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 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规程,防止医疗废物的污染和传播。
7. 监测和评估开展感染监测工作,定期评估感染风险,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8. 感染暴发事件处理一旦发生感染暴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调查和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传播。
五、医院感染管理责任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 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和修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感染情况、处理感染暴发事件等。
3. 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包括落实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监测本科室感染情况、处理本科室感染事件等。
4. 医务人员负责执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报告感染事件。
六、培训与考核1. 医院定期组织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能力。
2. 医务人员应参加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掌握相关的感染防控知识和技能。
十八、重点部门及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十八、重点部门及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将呼吸道发热门诊、肛肠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医疗救治体系。
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
2、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疾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3、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4、遇特定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肠道传染病等)流行时,视必要开设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接到上级行政部门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及相关要求时,及时启动预警程序。
5、对确诊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对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需转诊病人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6、感染性疾病门诊:(1)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和肠道等疾病患者的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区、检验室、放射检查室、病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2)各区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
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戴手套。
(3)有专人负责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
(4)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诊室通风,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
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
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二、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
医院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1. 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环境中患者接受医疗、护理等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新发或加重原有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扰,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和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必要措施之一。
2. 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医院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卫生,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 责任与权限•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并监督实施情况。
•各科室负责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并配合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并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升。
4. 工作内容4.1 重点部位清洁卫生管理 - 加强重点部位(如手术室、产房等)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操作室、器械和设备的洁净度符合标准。
- 定期检查和评估各科室的清洁卫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 各科室负责人必须确保员工清洁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掌握,提高工作人员的清洁操作水平。
4.2 患者感染风险评估与控制 - 对每位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感染预防策略。
- 各科室医务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手卫生教育和侵入性操作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 加强对高风险患者(如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后等)的监测和隔离,防止院内感染的扩散。
4.3 医护人员感染控制 -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培训,掌握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 负责管理的领导应制定并强制执行医护人员的岗前体检制度,确保患者安全。
- 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感染事件的报告机制,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感染扩散,查明原因并进行整改。
5. 监督与评估•医院管理部门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建立感染预防控制工作的警示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评估医院的感染控制水平,并提供改进意见。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践操作训练
02
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医护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考核与评估
03
定期对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估,
确保医护人员具备合格的专业能力。
制度建设与执行
制定完善的制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医院感染预 防与控制制度。
插管前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插管必 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 插管。
插管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 细菌进入尿道的可能性。
尿管护理
定期更换尿管和集尿袋,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 免逆行感染。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
呼吸机管路管理
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细 菌在管路中滋生。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 道分泌物,避免分泌物淤积导致 的感染。
影响
医院感染的发生还可能对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患者的 信任度和满意度。同时,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不到位还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和法律诉讼,给医疗机构带来经济和法律风险。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始于20世纪初,随 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 提高,医疗机构开始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 和控制工作。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标准和规范,如《医院感染预 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等,为医疗机构 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清洁卫生的重要性
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卫生,减少病菌滋生,降低 感染风险。
清洁卫生制度内容
包括定期清洁、消毒,保持病房、手术室、实验 室等场所的卫生。
清洁卫生实施方法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为加强住院病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等,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内肺炎(HAP)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
3、鼓励术后病人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对于使用呼吸机患者,应注意:(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4)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
(5)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6)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或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7、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
2、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3、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打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4、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尿液。
5、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8、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一)医院内肺炎(HAP)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与控制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放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2、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3、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4、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5、注意口腔卫生,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太高30°,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
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6、保持呼吸道畅通,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运动,避免使用镇定剂;7、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如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床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8、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9、使用呼吸机患者,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
尽量采用无创通气,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O以上。
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10、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减少使用镇定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
减少插管天数。
11、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感染预防与控制1、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管。
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2)应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成年男性宜选用16F,女性宜选用14F;(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时:(1)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1、男性:自导尿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3、插管后:(1)悬垂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如普通细菌和真菌检查不可从集尿袋采集。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脱落、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不得冲洗。
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盒水操持清洁即可,有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6)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
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7)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8)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出导尿管。
(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1、手术室环境整洁,符合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2、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4、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意外感染治愈后再进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剪毛或脱毛不损伤皮肤。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准参加手术。
5、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应切皮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两倍以上,或失血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皮肤消毒,2%氯已定乙醇优于聚维酮碘。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度(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6、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清洁-污染手术,术后用药延长至24-48小时,污染手术酌情延长。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3、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循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愈前不应插管操作。
4、置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用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2天,专用贴膜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玷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格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互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五)皮肤软组织感染的预防控制:1、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深表伤口,应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2、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褶皱,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3、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提高自身免疫力;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预防褥疮发生;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4、手术病人术前应避免不必要地备皮,确需备皮应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剪毛或脱毛不损伤皮肤。
术后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换药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5、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1-2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6、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
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
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
做好产房和婴儿室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7、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
8、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9、被病人的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的诊疗器械,应彻底清洗干净,再进行消毒或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10、严格环境消毒。
被感染性分泌物、脓液、血液污染后的环境,应用含有有效氯500ml/L 消毒剂擦拭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