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商君书》

合集下载

商君书的主要内容

商君书的主要内容

商君书的主要内容商君书是战国时期商鞅所著的《司马法》中的一部分,是一本关于政治和军事策略的经典著作。

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的百科全书。

商君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理论商君书提出了“权谋”、“安邦”、“修国”、“制度”等政治理论,并针对官吏和百姓两个层面给出了不同的治理策略。

在“权谋”方面,商君书指出,政治家必须具备智慧、勇气和道德三者兼备的能力,才能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

而在“安邦”方面,商君书强调,政治家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民主、公正的政治机制,以保障社会的和平稳定。

在“修国”方面,商君书提出,政治家必须注重规划和管理国家的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以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制度”方面,商君书强调,政治家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管理国家的治理。

二、军事策略商君书提供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和策略,包括选将用兵、军事理论、情报搜集等方面的内容。

商君书主张选用军事能力强、志向坚定的将领来指挥战斗,正确运用火器、战场规划、骑兵等军事手段,以迅速攻占敌方阵地。

此外,在情报搜集方面,商君书提醒要认真掌握敌方消息,以取得战争的制胜优势。

三、社会发展商君书对社会发展也有不少阐述,包括对人民生活、婚姻、教育、税收和经济发展等的建议和规范。

例如,商君书提倡尊重人民生活,推崇婚姻的稳定和和睦,注重国家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实行科学合理的税制和物价管制,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商君书是一部综合性极强的经典著作,其主要内容不仅涵盖了政治和军事策略,还涉及到了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

这部书对于古代中国政治学的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商君书仍被广泛地学习和应用于各种政治、商业和管理领域。

商君书所处于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个国家割据、兵戎相见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战争和分裂的背景下,文化和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外内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外内作者:商鞅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

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

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

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

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轻法战之,是谓设鼠而饵以狸也,亦不几乎!故欲战其民者,必以重法。

赏则必多,威则必严,淫道必塞,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

赏多威严,民见战赏之多则忘死,见不战之辱则苦生。

赏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敌,是以百石之弩射飘叶也,何不陷之有哉?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

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

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

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

故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

边利归于兵者强,市利归于农者富。

故出战而强、入休而富者,王也。

译文人民的境外之事,没有比战争更危险的了。

所以朝廷用轻法就不能驱使他们去作战。

什么叫轻法呢?即奖赏不多、刑罚不重,淫逸的路没有堵住。

什么淫逸的道路呢?即是能言善道之人得到尊贵,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得到任用,各种思想得到显扬。

这三种途径若是不堵住,那么人民不肯出战,国家的战事就会失败。

因为朝廷赏赐少,听从法令的人得不到好处;刑罚轻,违反法令的人没有什么妨害。

所以开淫逸之途来引诱百姓,用轻法驱使百姓去参战,是同诱捕老鼠而用狸猫作饵一样,是很危险的。

商君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商君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人民,不可以和他们谋划事业的开端,只能够和他们欢庆成功。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创制法度,而愚昧的人受法度的制约。贤人改革礼制,而没有才能的只能受礼制的制约。 受礼制制约的人,不能够同他商讨国事。被法制限制的人,不能同他讨论变法。
秦帝国祖龙的龙魂,两年前外儒内法的法之一字。
做一个纯粹的好人是很容易受伤的,如果没有很强大的内心那么还是希望自己的善良带上一些锋芒来保护自 己吧。
所谓的帝王之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老百姓是牛马,是工具,是棋子。
依法治国,大力发展农业,是当时强国的必修之道。
精彩摘录
愚者暗⑤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无以外权①任②爵与官③,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④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 不殆。
目录分析
1
更法第一
2
垦令第二
3
农战第三
4
去强第四
5
说民第五算地第ຫໍສະໝຸດ 开塞第七壹言第八 错法第九
立本第十一
战法第十
兵守第十二
靳令第十三 修权第十四
徕民第十五 刑约第十六
01
赏刑第十七
02
画策第十八
穷巷①多怪,曲学②多辨③
不因为务农以外的事情来给人封爵加官,那样百姓就不会重视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生产。百姓不重视学问, 就会愚昧,百姓愚昧,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国家就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 力务农而不懈怠。
国家用所谓善良的人来统治所谓奸邪的人,就一定会发生动乱直至被削弱;国家用所谓奸邪的人来统治所谓 善良的人,就一定会治理好直到强大。

商君书赏刑的原文、译文及法治思想的经典阐释

商君书赏刑的原文、译文及法治思想的经典阐释

商君书赏刑的原文、译文及法治思想的经典阐释一、引言《商君书》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中的《赏刑》篇章尤为经典,集中体现了商鞅的法治思想。

本文将对《赏刑》篇的原文及译文进行详细解读,并介绍作者商鞅的生平与思想,探讨其创作背景和思路,最后对文章进行总结。

二、原文及译文1. 原文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2. 译文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

统一奖赏,军队就会无敌;统一刑罚,命令就能贯彻;统一教化,民众就会服从。

公正的奖赏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滥杀无辜,修明的教化不改变风俗,而民众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特殊的风俗。

公正的奖赏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奖赏,严明的刑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刑罚,修明的教化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用教化。

三、作者介绍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名鞅,号卫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出生于卫国,后在秦国推行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

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令的严明和统一,认为只有通过严刑峻法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

四、创作思路《商君书》是商鞅在推行变法过程中总结和提炼的思想结晶。

《赏刑》篇集中体现了商鞅的法治思想,强调奖赏和刑罚的统一和严明,认为只有通过明确的奖惩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商鞅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壹赏、壹刑、壹教”的治国理念,主张通过统一的奖赏和刑罚制度来激励和约束民众,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五、文章总结《商君书·赏刑》篇章通过对奖赏和刑罚的详细论述,阐明了法治思想的重要性。

商鞅认为,只有通过统一和严明的奖惩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

这一思想在秦国的变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法治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秦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商君书

商君书

《商君书》一.背景《商君书》成书时间相对集中,大致成书于战国的中后期,这一时期正是先秦时期大国兼并战争最为激烈,且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逐渐凸现之时,《商君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二.内容《商君书》也称《商子》共27篇,现今传世的26篇,其中两篇有目无文是战国时商鞅及后学者的著作汇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篇更法第二篇垦令第三篇农战第四篇去强第五篇说民第六篇算地第七篇开塞第八篇壹言第九篇错法第十篇战法第十一篇立本第十二篇兵守第十三篇靳令第十四篇修权第十五篇徕民第十六篇刑约第十七篇赏刑第十八篇画策第十九篇境内第二十篇弱民第二十一篇(无)第二十二篇外内第二十三篇君臣第二十四篇禁使第二十五篇慎法第二十六篇定分《商君书》侧重记载了法家革新变法、重农重战、重刑少赏、排斥儒术等言论,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革新变法思想这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更法》篇详细记述了商鞅与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争论变法的问题。

针对秦孝公怕变更法度、改革礼制受天下人非议的想法,商鞅说:"行动迟疑就不会有名,做事犹豫就不会成功。

我劝君王还是赶快下决心变更法度吧,不要怕别人的批评议论。

法度是爱护人民的,礼制是利于国事的。

所以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必遵守旧的礼制。

"针对甘龙"因袭人民的旧礼俗去施行教化,不费什么事就能成功。

依据旧法度治理国家,官吏既很熟悉,人民也能相安"的说法,商鞅说:"这都是俗人的言论。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成为商鞅倡导变法的名言。

《开塞》篇从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论证了战国末年只能实行法治,才是唯一可行的治国道路。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从而说明只有变法革新,才能使国家富强兴盛。

古诗商君书翻译赏析

古诗商君书翻译赏析

古诗商君书翻译赏析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商君书》的文体多样。

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

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

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文字oRg有改动),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商君书》正好有《开塞》篇、《农战》篇,这说明韩非和司马迁所见到的商鞅的著作,基本都在此书之中。

但此书在后人编纂或流传过程中,搀入一些其他法家的言论,这是不可避免的。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

法家著作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批判地吸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商君书》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等诸多重大问题,可谓洋洋大观。

定分第二十六慎法第二十五禁使第二十四君臣第
二十三外内第二十二弱民第二十境内第十九画策
第十八赏刑第十七徕民第十五靳令第十三兵守第十二立本第十一战法第十错法第九壹言第八
开塞第七算地第六说民第五去强第四农战第三
垦令第二更法第一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商君书》定分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定分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定分原文及译文作者:商鞅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

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

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

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

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

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

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

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

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

一岁受法令以禁令。

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秦一法官。

郡、县、诸侯一受宝来之法令,学问并所谓。

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

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

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

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

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

民愚则易治也,此所生于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古籍《商君书》中经典名句

古籍《商君书》中经典名句

古籍《商君书》中经典名句《商君书》也称《商君》《商子》,现存26篇,其中2篇有目无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着重论述了商鞅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

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可能还包括其后学)著作汇编。

1.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商君书·更法》2.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商君书·更法》3.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商君书·更法》4.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商君书·更法》5.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

——《商君书·更法》6.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

——《商君书·禁使》7.圣人不法古,不脩今。

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

——《商君书·开塞》8.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君书·更法》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商君书·画策》10.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商君书·更法》1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12.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13.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商君书·赏刑》14.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

——《商君书·农战》15.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商君书·君臣》16.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商君书·战法》17.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商君书·赏刑》18.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国多物,削;主少物,强。

——《商君书·去强》19.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壹言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壹言作者:商鞅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

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

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

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

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

制度察则民力抟,抟而不化则不行,行而无富则生乱。

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其杀力也,以事敌劝民也。

夫开而不塞,则短长;长而不攻,则有奸。

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奸虱。

故抟力以壹务也,杀力以攻敌也。

治国者贵民壹,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富者废之以爵,不淫;淫者废之以刑,而务农。

故能抟力而不能用者必乱,能杀力而不能抟者必亡。

故明君知齐二者,其国强;不知齐二者,其国削。

夫民之不治者,君道卑也;法之不明者,君长乱也。

故明君不道卑、不长乱也;秉权而立,垂法而治,以得奸于上,而官无不;赏罚断,而器用有度。

若此,则国制明而民力竭,上爵尊而伦徒举。

今世主皆欲治民,而助之以乱;非乐以为乱也,安其故而不窥于时也。

是上法古而得其塞,下修令而不时移,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

夫上设刑而民不服,赏匮而奸益多。

故民之于上也,先刑而后赏。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

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归心于壹而已矣。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赏刑原文及译文1、《赏刑》原文:作者:商鞅全集:商君书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

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今行于天下。

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捍城。

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

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

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

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

此汤、武之赏也。

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

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

故曰:明赏不费。

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搢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

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忠臣孝子有过。

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周官之人,知而讦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

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

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

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

商君书

商君书

商君书商鞅第一卷更法第一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民主张(《新序·善谋篇》作“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新序·善谋篇》“成”作“名”),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

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

黄帝、尧、舜,诛而不怒。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严万里曰“诸本及《史记》作‘循古’,今据司马贞《索隐》改”)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吾闻穷巷多怪(“怪”严本原作“恡”,《太平御览》卷195 引作“恠”,“恠”即“怪”字,今据改),曲学多辨。

《商君书》境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境内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境内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境内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境内作者:商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

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

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

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

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

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

国封尉,短兵千人。

将,短兵四千人。

战及死吏,而轻短兵,能一首则优。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

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为大夫。

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

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大夫;故爵大夫,就为公大夫;就为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

故爵五大夫;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

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

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

故客卿相,论盈,就正卿。

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

以战故,暴首三,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士大夫劳爵。

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

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

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

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

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其攻城围邑也,国司空訾其城之广厚之数。

国尉分地,以徒、校分积尺而攻之,为期,曰:“先已者当为最启,后已者訾为最殿。

再訾则废。

”内通则积薪,积薪则燔柱。

陷队之士,面十八人。

商君书全文

商君书全文

商君书全文商君书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政治权谋书籍,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所著。

该书以战争与统治为核心,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探讨了统治者如何实现国家的强盛和长治久安。

本书共分为三篇,包括总论、分家、法家三个部分。

总论部分主要阐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国家;分家部分主要论述如何培养和利用幕僚;法家部分主要介绍如何制定和实施法律来管治国家。

在总论部分中,商鞅指出了国家兴亡的原因有三个,即内乱、外患和统治者的无能。

他认为,通过强化法律制度、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和农业税收制度,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恢复国家的强盛。

商鞅强调了军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以强兵制胜。

他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保护国家免受外患的侵害。

因此,商鞅提倡军队的训练和装备,以及军事力量的集中统一管理。

商鞅认为,作为统治者,必须善于利用幕僚来辅助自己的决策和管理。

在分家部分,商鞅详细描述了幕僚的种类、选拔标准和职责。

他主张幕僚要有才干、有忠诚、有政治智慧,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商鞅也提到了统治者需要善于礼贤下士,重用人才,为国家选派合适的人才。

在法家部分,商鞅系统地介绍了法律的重要性和制定法律的原则。

他提出了法律应当明确简明、公正严明、有威慑力等条件。

商鞅主张要创立一套科学的法律制度,并严厉执行,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稳固。

商鞅还详细介绍了税收制度和农业政策。

他认为,稳定的财政收入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对于国家的繁荣至关重要。

因此,商鞅提出了适当的农业税收制度,并鼓励农民增加农田和农作物的产出,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总之,商君书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政治权谋书籍。

它不仅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提供了对于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有益的思考。

虽然该书的内容主要针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情况,但依然对于现代社会的统治者和政治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商君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进一步认识到政治权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商君书文言文

商君书文言文

《商君书》是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商君书》的一段文言文摘录:
原文:
> 昔者秦之先公,有宇文公者。

其富有中行氏之地,其地下五百里,上下八百里,德业宜人,民人亲之。

宇文公死,子孙稍轻之。

由是观之,非君子之国也。

现代汉语翻译:
> 古时候秦国的先公,有一位名叫宇文的公子。

他的家族富有,占有中行氏的土地,地域宽广,南北纵深,道德业绩令人满意,百姓亲近敬仰。

但是宇文公一死,子孙逐渐轻视了这一切。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个君子治理的国家。

《商君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主张法治思想,强调法度严明,实行重刑峻法,以达到稳定国家、统一权力的目的。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商君书》战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战法作者:商鞅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

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

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若兵敌强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

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

政久持胜术者,必强至王。

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必久王。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译文一般说来,战争的策略必须以政治上的胜利为根本。

有政治上的胜利,人民才不争夺。

人民不争夺,才不逞个人的意志,以君上的意志为意志。

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君的政治,使人民乡里械斗就胆怯,和敌人作战就勇敢。

人民习惯于用力量攻打凶险的地方和强悍的敌军,所以没有怕死的心情。

看见敌兵像水决一般地崩溃,奔跑不停,那就放他跑吧!兵法曾说:“大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十里。

小战打胜了,追赶败兵,不要超过五里。

”军队一动,先要衡量敌国。

我们的政治赶不上敌国,就不要和它作战;我们的粮食赶不上敌国多,就不要和它相持;敌兵比我们多,我们就不要做进攻的客军;敌国一切都赶不上我们,我们就向它进攻,不必犹豫。

所以说:用兵的重大法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考察双方兵力的多少,或胜或败,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称霸天下国家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打败仗的原因。

如果敌我双方军队实力强弱相当,将领的水平超过敌人的就能获胜,将领的水平不如敌人的就会打败仗。

商君书刑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刑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刑约原文及译文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主要论述了法家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策略。

其中《《刑约》一章,主要讲述了商鞅对于刑罚的看法和使用刑罚的原则。

原文如下:
“王者之政,刑不可不重也。

故王者之刑,必于大辟,必于劓,必于宫,必于黥,必于刖,必于斩,必于磔,必于炮烙,必于车裂,必于镬烹,必于囊扑。


译文如下:
王者的政治,刑罚不可不重。

因此,王者的刑罚,必须是大辟(死刑),必须是劓《(割鼻),必须是宫《(阉割),必须是黥《(刺面),必须是刖《(砍脚),必须是斩《(斩首),必须是磔《(分尸),必须是炮烙《(烧死),必须是车裂《(五马分尸),必须是镬烹(煮死),必须是囊扑(打死)。

商鞅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秩序,使人民遵守法律,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

他的这种思想在秦国得到了实践,秦国在他的改革下,实现了从弱小到强大的转变,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然而,商鞅的这种严酷的法律和刑罚也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商君书为什么是禁书

商君书为什么是禁书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商君书为什么是禁书
商君书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商鞅所著的一本政治学著作,主要讲
述了商鞅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思想。

商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激进的改
革措施,如分封制、法治、重农抑商、兼并等,这些思想与当时的
封建统治思想相悖,对当时的统治者产生了挑战。

商君书对封建制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提倡以法治国,实行等级分
明的官制。

这与当时的封建主张相左,并且商鞅主张通过推行律法,以法律规范人民的行为,对政治和社会进行改革。

但是这种思想触
及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和权威,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抵制。

另外,商鞅的改革思想也对当时的地方贵族、士大夫产生了威胁,
他们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因此也对商君书持有反对意见。


些因素都导致商君书被禁止传播。

加上商鞅本人的形象被一些历史
文献和传统文化所贬低,使得商君书成为一本禁书。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商君书》
商鞅----《商君书》
前面讲了商鞅变法的故事,也介绍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秦国武器上的保护套——鞅镦(duī)。

国家博物馆、陕西咸阳文物考古所,还各藏有一件鞅镦。

还讲过商鞅方升。

此外,有关商鞅的文物,还有上海博物馆的鞅戟(jǐ)和首阳斋的商鞅铍(pí),一共有六件。

这六件文物上都明确刻有“大良造鞅”的铭文,是商鞅变法强有力的佐证。

当年,除了我们发掘出来的,一定有更多印有商鞅名字的各种器物,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可见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大。

商鞅在那个乱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他先在魏国的公孙痤(cuó)的府中做中庶子,就是侍从之臣。

公孙痤病重时,极力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还说,如果不能重用公孙鞅就杀掉他,魏惠王根本不听。

后来公孙鞅去了秦国,还率领秦兵攻打魏国,让魏惠王后悔不迭(dié)。

正是因为攻打魏国有功,公孙鞅受封商地,所以才叫商鞅的。

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虽然遇到重重阻力,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还是强势推行下去了,这不仅对秦国,对其他六国,乃至对中国的历史都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两千多年。

宝贝儿,你要想了解商鞅,给你推荐一本书,叫《商君书》。

这本书有的专家说是商鞅写的,有的说不是。

不管是谁写的,你记住书名就可以了,长大了再认真去看。

秦国之所以最后能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都源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这两次革新变法。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也都反映在《商君书》中。

商鞅的结局很悲惨,后世常用“作茧自缚”来形容他,本想做对自己有利的事,结果却因此受到连累和伤害。

关于商鞅的文物和《商君书》,马爷爷就给你讲到这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