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2 化学 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例文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例文纯文本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为详细信息量较大,但不能干脆反映教学构造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表格形式的教学设计简洁,能反映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
今日我在这里给大家共享有关于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
20xx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例文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中学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响原理》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课与氧化复原反响、化学反响中的物质和能量改变等相关学问亲密相关。
它是电化学的根底,也是原电池学问的延长,更是进一步探究其应用的根底。
在中学化学根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习电解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复原反响、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学问、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学问联系起来的一个学问网络。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复原反响也很熟识,并且驾驭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方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学问根底。
高二学生处于思维活泼期,有很强的新奇心理,同时具备了必须得试验探究实力和合作学习实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实力,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实力根底。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生相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驾驭电解电极反响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比照总结的方法,比拟学习离子放电依次。
(3)综合分析设计试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学问动手试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2)应用试验、视察等手段获得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分组试验与探讨,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造就团结协作的精神;(2)通过探究试验的操作,现象的视察、记录和分析,造就学生试验操作、视察和分析实力,感受试验方法在化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依次判定五、教学方法:试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2教案
之全学案导学练习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人教)
目录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工业 1 课题1 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1 课题2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
课题3 纯碱的生产
第二单元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课题1 获取洁净的水
课题2 海水的综合利用
课题3 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第三单元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课题1 无极非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材料
课题3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
第四单元化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题1 化肥和农药
课题2表面活性剂精细化学品
化学模拟卷(一)
化学模拟卷(二)
化学模拟卷(三)
化学模拟卷(四)
化学模拟卷(五)
化学模拟卷(六)
化学模拟卷(七)
化学模拟卷(八)
化学模拟卷(九)
化学模拟卷(十)
附录:
附录(一):常见离子的颜色
附录(二):常见化合物的特征颜色
附录(三):常见物质溶解性表
附录(四):常见物质溶解度表
附录(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表
附录(六):无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七):有机物俗名、别名与化学名称、化学式对照表
附录(八):
参考答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全册内容第一单元:分子构造与性质1.1 有机化合物的构成和分类1.2 有机化合物的异构1.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4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第二单元:化学键与离子化合物2.1 化学键的类型及特性2.2 化合物的分子式及结构式表示2.3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2.4 离子键的特点及合成第三单元:溶液与溶解度3.1 溶解过程及其动力学3.2 溶液的浓度及计算3.3 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3.4 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第四单元:酸碱与氧化还原4.1 酸碱的定义及性质4.2 酸碱的强度及计算4.3 酸碱反应的基本特征4.4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及应用第五单元:化学平衡5.1 化学平衡的定义及条件5.2 平衡常数及其计算5.3 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5.4 平衡的移动及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构成、分类和命名方法;2. 理解化学键的特性,能够描述和表示化合物的结构;3. 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液溶解度曲线的意义;4. 理解酸碱反应的特征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5. 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分析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2. 论证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提高学习效果;4. 示范实验:通过展示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授课:讲授相关知识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说明;3. 实验:进行相关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和探究化学现象;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及相关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共价键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共价键2.1.1 共价键本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内容比较丰富。
首先,在第一章有关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基础上,介绍了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以及键参数——键能、键长、键角;接着,在共价键概念的基础上,介绍了分子的立体结构,并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了解释。
最后介绍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键的极性对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概念,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并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说明了“相似相溶”规则等。
教学重点:σ键和π键的形成及特点教学难点:σ键和π键的形成及特点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新课导入】[学生活动1]钠、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电子对,为什么这对电子不被钠原子和氯原子共用形成共价键而形成离子键?你能从元素的电负性差别来理解吗?填写下表。
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很大,化学反应形成的电子对不会被共用,形成离子键,而共价键是电负性差值不大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
[学生活动2]书写H2、HCl、Cl2的电子式。
[设疑]H2、HCl、Cl2均通过共用电子对相结合,为什么难以形成H3、H2Cl、Cl3等分子?[讲解]化学键是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共价键的本质是原子间形成的共用电子对,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重叠,也就是原子间通过电子云重叠而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非金属的原子之间、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可形成共价键。
[总结]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剖析]由于电子对的共用,H2、HCl、Cl2分子中,各原子核外电子达到饱和。
不能再形成H3、H2Cl、Cl3等分子。
【新课讲授】[展示]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电子云。
[讲解]共价键形成的过程中,两个参与成键的原子轨道沿着轨道伸展的方向进行重叠,且原子轨道重叠越多,电子在两核间出现的概率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
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的可能状态,复杂的原子光谱得以诠释。
1936年马德隆发表了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完整的构造原理。
【过渡】什么是能层?什么是能级?构造原理又是什么?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解。
现史,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培养求真务实、不断进步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讲授新课第三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知识回顾】1.原子的结构①数量关系: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②质量关系: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对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相加的数值,即近似原子量。
2.原子核外电子层的表达方式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体积很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亿分之一。
3.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1)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子层,由内向外。
基础知识回顾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为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的做的学习铺垫。
(2)每一层最多容纳电子数: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5)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一、能层与能级1. 能层(1)含义: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即电子层。
(2)符号及能量关系:小结: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离原子核越远。
2. 能级(1)含义:同一能层的电子,还被分成不同能级。
(2)能级符号与所能容纳电子数如下表:【思考与讨论】(1)一个能层的能级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答案:2n2 ;相等(2)以s、p、d、f为符号的能级分别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3d、4d、5d能级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答案:;相同(3)第五能层最多可容纳多少个电子?它们分别容纳在几思考交流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会归纳总结能级数与序数、最多容纳电子数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核外电子排4.下列能级符号表示正确且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是( A )A.1s、2p、3dB.1s、2s、3sC.2s、2p、2dD.3p、3d、3f5.原子核外P 能层和p 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 C )A.32 和2B.50 和6C.72 和6D.86 和10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与激发态(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高中新版选修二化学教案
高中新版选修二化学教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课程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
新版高中化学选修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更加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视野、深化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份新版高中化学选修二的教案范本,供广大教师参考使用。
一、教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加深对反应速率的认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关系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及其应用5. 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三、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化学平衡知识,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概念讲解:明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介绍其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
3. 因素探讨: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如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4. 活化能部分:解释活化能的概念,讨论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5. 速率方程:介绍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导出和应用,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速率方程进行计算。
6.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验证理论分析。
7. 小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8. 作业布置: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对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案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教案主题: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3. 能够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难点:应用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试剂:酸、碱、PH试纸等;
2. PowerPoint课件;
3. 学生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实验器材和试剂,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特点。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计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10分钟)
总结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应用,并展示相关案例。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和完善。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和拓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商量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
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关怀学生理解在确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对学问的理解能力,通过对转变规律本质的认识,培育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商量方法。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21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确定的难度。
教材留意细心设置学问台阶,接受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关怀学生建立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商量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
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关怀学生理解在确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
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关怀学生联想,借以在确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筑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削减高炉气中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商议。
通过对该史实的商议,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育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教学中应留意细心设置学问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实行以下步骤: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商量的课题。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高中化学选修二课程的教学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化学选修二的相关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目标:1. 理解化学选修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化学选修二中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4.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化学选修二的核心概念和原理;2. 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3. 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化学选修二中的复杂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 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化学选修二的导入与概述- 介绍化学选修二的学科特点和重要性;- 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引导学生了解化学选修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二课时:化学选修二的实验技能培养- 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要素和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仪器和设备;-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培养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第三课时:化学选修二中的重要知识点1- 讲解化学选修二中的某一重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课时:化学选修二中的重要知识点2- 讲解化学选修二中的另一重要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课时:化学选修二的综合应用与实践-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和实践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人教版 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1.1.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本节从介绍原子的诞生,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入手,首先介绍能层、能级的概念,在原子的基态与激发态概念的基础上介绍电子的跃迁和光谱分析;然后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根据电子云与原子轨道等概念,进一步介绍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并介绍了泡利原理、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难点:电子排布式原子轨道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同一能层有不同的能级,同时研究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这节课研究以原子光谱事实为依据的构造原理。
[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构造原理:[讲]构造原理是以光谱学事实为基础,从氢开始,随核电荷数递增,新增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
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板书]1.构造原理:(1)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2)构造原理规律: ns (n-2)f (n-1)d np。
[过渡]按照构造原理,元素核电荷数每递增一个,同时增加一个核电荷和核外电子,就得到一个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填满一个能级,就开始填入下一个能级,由此构建了元素周期系中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从氢到碳的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如下:1s1→1s2→1s22s1→1s22s2→1s22s22p1→1s22s22p2[板书]2.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式是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的式子Al原子电子排布式[学生活动]1.书写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H C O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Mn Fe Co Ni Cu Zn[展示]1.H 1s1 C 1s22s22p2 O 1s22s22p4Na 1s22s22p63s1 Mg 1s22s22p63s2 Al 1s22s22p63s23p1Si 1s22s22p63s23p2 P 1s22s22p63s23p3 S 1s22s22p63s23p4Cl 1s22s22p63s23p5 K 1s22s22p63s23p64s1 Ca 1s22s22p63s23p64s2Mn 1s22s22p63s23p63d54s2 Fe 1s22s22p63s23p63d664s2 Co 1s22s22p63s23p63d74s2Ni 1s22s22p63s23p63d84s2 Cu 1s22s22p63s23p63d104s1 Zn 1s22s22p63s23p63d104s22.阅读课本表1-1,总结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讲解]电子排布式的书写原则(1)按照构造原理将电子依次填充到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中[学生回顾]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1)相同能层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ns<np<nd<nf(2)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 1s<2s<3s<4s;2p<3p<4p; 3d<4d(3) 不同层不同能级可由下面的公式得出: ns<(n-2)f<(n-1)d<np (n为能层序数)[学生活动]观察K、Ca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发现有什么规律?[讲解]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教案课程名称:高中化学选修2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计算反应速率。
2. 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化学平衡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二、讲解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化学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数量。
计算公式为:速率= ΔC/Δt,其中ΔC表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2. 化学平衡的概念: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平衡常数K用于描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例。
3. 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K = [C]^c[D]^d/[A]^a[B]^b,其中方括号表示浓度,a、b、c、d 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三、实例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实例,计算不同反应物浓度下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并讨论影响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因素。
四、练习学生进行练习,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并相互交流讨论。
五、作业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并写出解题思路。
六、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和作业进行评价,并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化学反应的现象,并探究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例文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例文一、教学目标本教材是高二化学选修2全册的教学案例文,其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纳米材料的特性和应用;2.掌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计算方法;3.掌握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动力学之间的关系;4.理解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基础知识;5.掌握催化剂的基础知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本教材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纳米材料、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催化剂、绿色化学。
1. 纳米材料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各种性质和应用,包括: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等特性,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生物医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等。
教学中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纳米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2. 化学动力学本章内容主要讲解了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反应速率、反应级数、速率常数等。
重点介绍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说明。
3. 化学平衡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平衡常数以及平衡相关计算方法。
重点介绍了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平衡等类型的化学平衡,并通过实例进行了演示和练习。
4. 催化剂本章内容主要讲解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种类、特性和应用,包括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机理、催化剂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关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等。
教学中可以设计实验来展示催化剂的应用。
5. 绿色化学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绿色反应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化学的实践、电化学和催化剂在绿色化学中的应用等。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归纳总结等。
其中,实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直观地呈现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主要在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内容,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教学内容:选修二《化学与生活》课题:第一章化学与环境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教学重点:1. 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了解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理解和掌握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看周围的环境,化学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环境中存在哪些化学物质?2. 导入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二、学习内容1. 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2. 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三、讲解重点难点1. 介绍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化学在净水、空气净化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 理解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例如化学清洁剂、环境监测仪器和环保材料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1. 请同学们就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讨论。
2.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环境治理方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五、课堂总结1. 总结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强化化学在环境治理、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提醒同学们重视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意识。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 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做好课后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对化学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要积极应用化学知识,关注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教案】。
2023年高中化学-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
2023年高中化学-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化学选修2全册的内容和知识点- 掌握化学选修2全册的核心理论和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二、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与反应性- 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探究物质反应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进行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2. 第二单元:溶液与物质转化- 理解和运用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概念- 研究物质溶解和离子反应的原理和规律- 进行相关实验和问题解答3. 第三单元:化学平衡与电化学- 研究化学反应平衡的条件和性质- 理解酸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进行电化学实验和相关探究4. 第四单元: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研究有机反应和合成的基本原理- 进行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和知识点,提供理论基础和概念讲解-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答疑,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知识理解四、教学评价和考核- 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表现等- 综合考核评价: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考核形式- 实践探究评价:针对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五、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 教材:《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相关的课外参考资料和案例分析六、教学安全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时需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范-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佩戴实验器材和个人防护用具- 防止实验化学品接触皮肤、眼睛等敏感部位以上是《2023年高中化学-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安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可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形式。
祝教学顺利!。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第二册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多媒体调试、讲义分发【导入新课】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在化学教科书和字典中,都附有一张“元素周期表(英文: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
这张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1.概念辨析(1)元素周期系: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递变(2)元素周期系: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3)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门捷列夫周期表最重要的特征是从第四周期开始每个周期截成两截,第1~7族分主副族,第八族称为过渡元素。
主副族和第八族的概念使用至今,但过渡元素的概念不同了。
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动力学1.1 反应速率的概念- 学习目标:理解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教学内容:定义反应速率,介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
1.2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 学习目标: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介绍反应机理的概念,讨论不同反应机理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验观察。
1.3 反应速率的测量- 学习目标:掌握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测量反应速率的常用方法,如色度法、pH法等。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第二章:化学平衡2.1 平衡定律- 学习目标:理解平衡定律的基本概念。
- 教学内容:介绍平衡条件下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规律,讨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数学运算。
2.2 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掌握各种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 教学内容:介绍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对平衡常数的影响,探讨调节平衡位置的方法。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2.3 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 教学内容:讨论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及其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实验验证。
第三章:酸碱平衡3.1 酸碱中的硝酸根离子- 学习目标:掌握硝酸根离子在酸碱中的作用。
- 教学内容:介绍硝酸根离子的定义和特性,讨论其与酸碱中的反应。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分析。
3.2 酸碱指示剂- 学习目标:了解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指示剂的分类和性质,讨论其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观察分析。
3.3 酸碱滴定- 学习目标: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 教学内容:介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步骤,讨论滴定曲线的特点。
-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数据处理。
以上是高中化学选修2全册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二教课设计【篇一:高中化学必修 2 所有教课设计】高中化学必修 2 所有教课设计第一章本章概略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课的要点,也是难点。
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 2 的第一章,足以表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依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需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学科修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表现了这一要求。
三节内容,都属于构造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构造理论才能有初步的认识,也才有可能进一步持续学习选修内容。
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系统,第一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而后简单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渐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
既让学生认识了科学家研究的过程,也有益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此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详细化,便于学生概括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 1-20 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看法,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而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着手推出结论,表现了学生的参加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 nacl 、 hcl 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洁简要,学生理解难度其实不大。
教课时,能够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详细化,以帮助学生稳固看法。
教课时要充足利用教材上所供给的图表,指引学生概括、总结推理、研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解析、察看,囫囵吞枣教师所解说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育能力。
经过本章学习,力争让学生领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构造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此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课要点: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地点、原子构造、元生性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全册精编教案专题一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教学内容增减建议〕增加污水处理中电化学处理、从海水中提取镁,掌握明矾净水的原理、水的消毒原理,富营养化的化学原理,大量内容阅读了解[课时安排]第一单元2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复习1课时,习题1课时,共7课时第一单元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第一课时)〔知识回顾〕2.写出FeCl3 AlCl3的水解方程式,思考如何得到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体。
3.写出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思考漂白粉消毒的原理是什么?知识学习:2.阅读表1-1找出你认为有毒、应当除去的微粒。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吗?3.明矾净水主要处理的水中哪些微粒?原理是什么?4.澄清的水是干净的水吗?九寨沟的水折射出漂亮的蓝色?是良好的饮用水吗?你认为需要怎样的处理?氯水的消毒原理是什么?5.结合图1-3完成课后P8的习题3,体会自来水厂净化天然水的设计意图,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6.自来水能直接饮用吗?理由是什么?习题巩固:2.在净水过程中用到混凝剂,其中可以作为混凝剂使用的是A、偏铝酸钠B、氧化铝C、氯化铝D、明矾3.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4.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水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5.长时间烧沸的天然水不宜喝的主要原因是A.水中的氧气少了B.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大了C.水中的钙镁离子多了D.水中的二氧化碳多了6.目前,科学家致力于研制高效、安全、无毒的饮用水消毒剂。
(1)近年来,某些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处理的同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NH3+HClO===H2O+NH2Cl(一氯氨)。
NH2Cl较HClO稳定,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研人员发现在氯消毒的饮用水中,含有微量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作用的含氯化合物。
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气,推广采用光谱性高效杀菌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目前欧洲和我国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钠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纯度低。
①试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和ClO2都是通过氧化作用而杀菌消毒,试计算在等质量时,ClO2的氧化能力是Cl2的多少倍。
二、污水处理:1.阅读本节调查研究思考水体富营养化是如何产生的?你认为该污染主要由表中哪些因素导致?2.DO和BOD的含义是什么?BOD5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BOD5高,河水就会出现恶臭?3.你了解的处理污水的方法有哪些?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怎样的污水?习题巩固:3.国际上提出了“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中属于绿色化学的是A、处理废弃物B、治理污染点C、减少有毒物D、杜绝污染源4.新华社报道:我国太湖因蓝藻疯狂繁殖而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
(1)蓝藻的疯狂生长说明湖水中哪些元素超标(2)蓝藻的疯长会如何破坏生态平衡?(3)已知洗衣粉的成分为(Na5P3O10),三聚磷酸钠,已知三聚磷酸是三个H3PO4分子脱2分子水形成的,写出H3PO4、三聚磷酸的结构式。
(4)青岛市政府规定从今年禁止磷洗衣粉使用,而把其中的Na5P3O10用Na2SiO3代替,写出其软化硬水时离子方程式。
23.工厂为了除含Cr2O72-离子的酸性废水,采用以下处理方法:以铁作为电极进行电解鼓入空气,经过一段时间后,使废水中的含铬(有毒)量降到可排放的标准,其原理是:①将Cr2O72-离子还原为可溶性三价铬离子。
②电解除铬过程中,使溶液的PH不断升高,使工业废水由酸性变为碱性,再把三价铬离子变成不溶性氢氧化物除去。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用铁作电极电解时,电极反应式为:阳极,阴极。
(2)在水溶液中将Cr2O72-离子还原成Cr3+的还原剂是溶液中的离子,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在处理废水中使溶液的PH不断升高,由酸性转变碱性是通过和途径来实现的。
(4)将Cr3+转变成不溶性氢氧化物的离子反应式为,同时还有生成24.在自然净化中要把有机污染物自发地转变为简单的无机物质,需要水中含有一定的氧气,使有机物(C,H,O)+O2→CO2+H2O。
1 L水中含有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无机物所需要的氧的量称为生化需氧量(BOD),用g·L-1为单位表示。
如果水中的氧气比BOD少,水就发臭,鱼和其他淡水生物就不能生存。
若某地区一条河水中含有机物10 ppm(即质量分数为百万分之十),此有机物分子式用C6H10O5表示,而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量是0.0092 g·L-1。
(1)写出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转化为无机物的化学方程式。
(2)这条河水的BOD是多少?河水中的鱼类能否维持生命?25.河道旁有甲乙两工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Ag+、Fe3+、Cl-、OH-、NO3-六种离子。
(1)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三种离子是、、。
(2)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如果加一定量(活性炭、FeSO4、铁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
(3)另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可用来__ _____。
第二单元硬水软化与海水淡化(第2、3课时)〔知识回顾〕如何测定溶液的PH?什么是渗析,渗析的原理是什么?〔知识学习〕一、水的硬度1.水的硬度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定义水的硬度?2.硬水与软水如何划分?何为暂时硬度?何为永久硬度?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硬水与软水如何定性用实验区分?暂时硬水的危害有哪些?4.硬水软化的方法有哪些?请尝试用药剂软化法处理硬水,体会加入药剂的量的控制5.离子交换法的化学原理是什么?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利用磺化酶法处理硬水,硬水的成分有何变化?如何使磺化酶再生,利用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溶液的PH如何变化?连用氢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氢氧根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得到蒸馏水,在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习题巩固:5.检验水是否为硬水的简便方法是A: 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B: 将水加热煮沸,看是否有沉淀生成C: 加入NaOH溶液,看是否有沉淀生成D: 加入少量肥皂水,看是否有沉淀生成6.暂时硬水和永久硬水的主要区别在于A: 含Ca2+、Mg2+的多少B: 含Cl-、SO42-的多少C: 含HCO3-还是SO42-、Cl-D: 含HCO3-的多少7.水壶里水垢的主要成分是A: CaCO3、Ca(OH)2B: Ca(OH)2、Mg(OH)2C: CaCO3、MgCO3D: CaCO3、Mg(OH)28.有关离子交换法使硬水软化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磺化煤能降低水中Ca2+,Mg2+,SO42-和Cl-离子浓度;B: 经磺化煤软化处理后的水中[Na+]增大;C: 磺化煤使硬水软化及磺化煤的再生,这两种操作可以在同一支离子交换柱中同时进行;D: 失去软化硬水能力的磺化煤,不可能再恢复它的软化能力。
9.用石灰纯碱法软化硬水时,加入石灰的作用是A: 只能降低水的永久硬度B: 能同时除去水的永久硬度和暂时硬度C: 可把部分Ca2+所形成的硬度转化为Mg2+硬度;D: 可把部分Mg2+所形成的硬度转化为Ca2+硬度。
10.要使同时含有Ca2+、Mg2+离子的永久硬水软化,正确的方法是A: 只需加纯碱B: 先加石灰,后加纯碱C: 先加纯碱,后加石灰D: 将适量的纯碱和石灰混合后加入水中11.下列方法:(1)蒸馏、(2)煮沸、(3)加石灰、(4)加纯碱、(5)加磷酸钠、(6)离子交换,能同时除去硬水中的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的是A: (1)、(5)、(6) B: (2)、(4)、(6)C: (5)、(6) D: (1)、(2)、(3)、(4)、(5)、(6)12.用自来水配制NaOH溶液时,往往会产生白色混浊,因为发生了以下反应[Mg2++2OH-==Mg(OH)2 ↓;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13.怎样证明天然水具有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或是软水,简述实验步骤,并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14.现有纯碱.石灰.明矾和磺化煤,可用作净水的是,可用作软化只含CaSO4 CaCl2的硬水的是,可用于软化暂时硬水的是.15.磺化煤是一种离子交换剂,它是状物质.它酸和碱.它的阳离子是,会跟硬水中的发生作用,有关离子方程式为.用磺化煤来软化硬水的优点、、16.我国规定饮用水的硬度不能超过25度.硬度的表示方法是:将水中的Ca2+、Mg2+都看作Ca2+,并将其质量折算成CaO的质量.通常把1升水中含有10毫克CaO称为1度.水中的Ca2+、Mg2+可用一定浓度的Y溶液进行滴定,Y跟Ca2+、Mg2+都以等物质的量完全反应.(1).现取某地区的地下水样品25.0毫升,用0.01摩尔/升Y溶液滴定,完全反应时消耗Y溶液15.0毫升.试计算该地下水的硬度,并判断是否符合饮用标准.(2).如果每次分析时取的水样都是25.0毫升,为了便于计算,要求每消耗0.50毫升Y溶液即相当于水的硬度为1度.则Y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应为多少?(91高考题)二、海水的淡化1. 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哪些?阅读图1-2. 11和1-3. 12分析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的原理4. 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和氯化镁,5. 请简要说明,6. 用方程式表示氯化镁和得到过程习题巩固:4.水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A、蒸馏法是海水淡化的方法之一B、淡水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C、融化的雪水中矿物质含量比深井水中的少D、0℃以上,温度越高,水的密度越小5.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途径正确的是(A)海水→MgCl2→Mg (B)海水→Mg(OH)2→MgCl2→Mg (C)海水→Mg(OH)2→MgCl2→Mg (D)海水→Mg(OH)2→MgO→Mg6.利用电渗析法淡化海水时,得到淡水的部分A阴极区B阳极区C中间区D水区均得到7.利用电渗析法淡化海水时,交换膜的放置方法是:A在阴极附近放阴离子交换膜B在阳极附近放阴离子交换膜C在阳极附近放阳离子交换膜D在阴极附近放阳离子交换膜8.从海水中提取物质的方法海水中含有的各种元素的特点:种类多,总储量大,富集程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