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讲解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07f75e8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2.png)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以其简洁、含蓄而著称。
然文言文之难,亦在于其简而意赅,往往一字一句,便含深意。
其中虚词,尤为翻译之难点。
虚词者,无实际意义,而用以构成文句之词也。
故翻译虚词,需得法度,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今略述文言文翻译中虚词之技巧如下:一、辨明词性文言文虚词,其词性多变,翻译时须先辨明其词性。
如“之”字,作助词时,无实义,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代词时,代指事物;作动词时,意为“到、往”。
故翻译时,须根据上下文,辨明其词性,再行翻译。
二、理解语境虚词之意义,往往取决于语境。
翻译时,需深入理解原文语境,方能准确把握虚词之意。
如“其”字,若在句中指代前文提及之人或物,则翻译为“他的”;若指代后者,则翻译为“那个”。
又如“乎”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疑问,翻译为“吗”;作语气词时,表感叹,翻译为“啊”。
三、注意修辞文言文虚词,常用于修辞,翻译时需注意。
如“也”字,既可表句末语气,又可表停顿,使文句节奏分明。
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将“也”字译为“呢”、“吧”等语气词,以体现修辞效果。
四、把握语气文言文虚词,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
翻译时,需把握语气,传达作者之意。
如“矣”字,表肯定语气,翻译时可用“了”、“呢”等语气词。
又如“乎”字,作感叹词时,表惊讶,翻译时可用“啊”、“呀”等语气词。
五、灵活变通虚词翻译,无一定之规,需根据语境灵活变通。
如“者”字,作助词时,用于句末,表停顿,可译为“……的人”、“……的事物”;作代词时,指代事物,可译为“这”、“那”。
翻译时,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六、总结归纳翻译虚词,需总结归纳。
将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进行归纳,形成表格或笔记,以便在翻译时快速查找。
总之,文言文翻译中虚词的处理,需结合语境、词性、修辞、语气等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使翻译之文通顺、流畅。
夫翻译之道,在于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079e1e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5.png)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词汇,也是文言文中的难点之一。
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是阅读、翻译和写作文言文的基础。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言虚词的重要观点:
1. 虚词的定义
虚词是没有实际含义,只起到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语。
文言虚词包括:的、之、乎、呢、者、耳、而、所、也、矣、兮、焉、哉等。
2. 虚词的分类
文言虚词按语法功能可分为助词、连词、感叹词、语气词。
其
中助词有:之、的、乎、也;连词有:而、兮、故、以、则、若等;感叹词有:噫、咦、惟、吁、欸、哎、嗟等;语气词有:耳、啊、且、罢、了、矣等。
3. 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常用于表示连接、助词、语气和文体等方面的功能。
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
4. 虚词的注意事项
在运用文言虚词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 虚词不能替换为现代汉语的实义词汇;
(2) 不同的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3) 当前文言体现代汉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并不一定是古代文言中使用频率高的虚词。
总之,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对于读懂文言文和用好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和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运用文言文进行翻译和写作。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7b7e96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1a.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高考语文来说,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其中虚词的理解与运用更是关键。
掌握好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提升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一、常见的高考文言文虚词在高考文言文考查中,常见的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着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二、虚词的语法作用1、连接作用“而”字常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等关系。
例如,“敏而好学”中表示并列;“人不知而不愠”中表示转折;“温故而知新”中表示承接。
“则”字也有连接的作用,可表示顺承、假设、转折等关系。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表顺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表假设。
2、助词作用“之”字在很多情况下充当助词,如“怅恨久之”中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何陋之有”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者”字常作助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或用在时间词后,起语助作用。
3、代词作用“其”字可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吾视其辙乱”中的“其”,代指对方的军队。
“焉”字有时也作代词,相当于“之”。
4、语气词作用“也”字通常作为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乎”字也能表达多种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反问语气。
三、虚词的解答技巧1、结合语境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将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入整个文段中,理解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推断出虚词的准确含义。
例如,“而”字在“蟹六跪而二螯”中表示并列,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表示转折。
2、积累常见用法平时学习中,要对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归纳。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熟悉每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形成一种语感。
遇到新的句子时,就能快速联想和判断。
3、比较分析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区分。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080dd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2.png)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基本概念1、虚词的定义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语法现象,它具有虚化、削弱的特点,常常不带实际的语义,只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虚词的种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包括句末助词、语气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二、句末助词类虚词1、句末助词的功能句末助词常用于句末,起到了限定、体现语气、加强语气、表示情态等作用。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也”、“乎”、“哉”、“罢”、“耶”等。
2、句末助词的用法句末助词的用法多种多样,通常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确定其具体的语法作用。
在古文阅读中,理解句末助词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常用的虚词,它具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功能。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可”、“兮”、“矣”、“也”、“夫”等。
2、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古文中常常用于表示感叹、否定、肯定、疑问等语气,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准确、生动。
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气词的用法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四、连词类虚词1、连词的作用连词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衔接逻辑关系,起到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则”、“故”、“因”等。
2、连词的使用在古文中,连词的使用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进行理解和确定。
掌握这些连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五、副词类虚词1、副词的功能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它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常见的副词包括“已”、“复”、“竟”、“皆”、“一”等。
2、副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副词的使用要注意上下文和句意,理解其具体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掌握这些副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翻译至关重要。
六、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语气和情感修辞手法,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诚”、“敢”、“甚”、“蒽”、“诚然”等。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6fa6b7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1e.png)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72ea78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58.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虚词的理解与运用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掌握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虚词一般没有实在的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主要起语法作用,包括连接、辅助、语气等。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了解虚词的常见用法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础。
以“而”字为例,它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假设等关系。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表示并列;“觉今是而昨非”中的“而”则表示转折。
再如“之”字,可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助词时,又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只有熟悉这些常见用法,在遇到具体语境时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积累常见的虚词例句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将出现虚词的典型句子整理出来,反复诵读和理解。
比如《劝学》中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
通过积累,能够增强对虚词的语感和认知。
在解答虚词类题目时,语境分析法是十分重要的技巧。
我们需要将虚词放入具体的句子和段落中,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比如有这样一个句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里的“而”,通过分析语境,可以判断为修饰关系,表示“终日”修饰“思”的状态。
同时,代入筛选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我们可以把所给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依次代入句子中,看哪一个最合适。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我们分别代入“难道”和“大概”等意思,会发现代入“难道”时,句子的意思更通顺、合理。
对比分析法在解答虚词题目时也经常能派上用场。
将选项中涉及的虚词所在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语法结构、语义表达上的差异,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3fe2376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8.png)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9a43d1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8.png)
文言虚词的运用与修辞技巧文言虚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虚词,可以增强文章的语言韵味,使文章更加优美和生动。
本文将探讨文言虚词的运用和修辞技巧,并辅以实例进行解析。
一、虚词的定义和分类文言虚词,又称为空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实际意义,但具有语法功能的词语。
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可以将文言虚词分为以下几类:1.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语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常见的文言连词有“而、乃、者、则、故、若”等。
例如:“满招损,谦受益”(连词“而”表示因果关系)。
2.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常用于表示方式、程度、时间等。
例如:“甚者,盖帝王之成,《易》曰‘大人以绳绳则灭,不可短也’”(副词“甚者”表示程度)。
3.助词助词是用来标明词性、语法功能或语气的词语,常用于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结构的构建。
例如:“王者之道,如塔钟之据”(助词“之”用于连接名词)。
二、文言虚词的运用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准确的使用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运用方式:1.修辞手法虚词可以通过修辞手法,起到强调、对比、转折等作用,使文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蝼蚁岂知蟒蛇之雄”(对比手法的运用)。
2.表达感情虚词可以用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情绪,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吾心厌而不得,忧愤为之发”(虚词“而”用于表达作者的心情)。
3.增强描写效果虚词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增加描写的细腻程度和艺术性,使读者更能感受到文章的画面感。
例如:“含辞未吐,形孤影只”的“辞、孤”(虚词增强了描写的效果)。
三、文言虚词的修辞技巧除了运用虚词的基本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修辞技巧,使文言虚词的运用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
1.反复运用通过反复运用虚词,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情感进行重复描述,以加深读者对意象的印象。
例如:“杂沓澜滔,涌入其间”的“杂沓、澜滔、涌入”(通过反复运用虚词,表达了场景的繁忙和喧嚣)。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013fc6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d3.png)
文言文虚词常见知识点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们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理解和掌握虚词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
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之”代指渔人所见到的景象。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4)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3、作动词,“到……去”。
例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蟹六跪而二螯”。
2、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地”“着”,或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三、“以”1、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以刀劈狼首”。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作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作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四、“于”1、作介词(1)在,从,到。
如“乃设九宾礼于庭”。
(2)“在……方面”“在……中”。
文言文翻译技巧虚词
![文言文翻译技巧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96c9df1a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9.png)
自古以来,我国文学史上涌现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而文言文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对于现代人而言,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让人望而生畏。
要想准确翻译文言文,掌握虚词的运用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文言文翻译技巧中的虚词展开论述。
一、虚词概述虚词,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文言文中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的词语。
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较高,对句子的结构、意义和语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虚词在文言文翻译中的作用1. 帮助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虚词在其中起着连接、修饰、限定等作用。
通过分析虚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从而准确翻译。
2. 表达语气和感情文言文中的虚词,如“矣”、“哉”、“乎”等,常用于表达语气和感情。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虚词的含义和语境,准确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感情。
3. 体现文化内涵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虚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关注虚词的文化内涵,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韵味。
三、文言文翻译技巧中的虚词运用1. 助词(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在翻译时一般省略。
(2)语气助词:如“矣”、“哉”、“乎”等,在翻译时需根据语气和感情进行表达。
2. 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将介词所表示的意义准确传达。
3. 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连接句子、词语或短语。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将句子、词语或短语连接起来。
4. 叹词叹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达情感。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叹词的含义和语境,准确传达原文的情感。
四、总结总之,虚词在文言文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虚词的运用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准确翻译原文。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虚词的结构、语气、感情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286b6fe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75.png)
文言虚词的解答技巧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言虚词。
这些虚词与汉语的实词不同,它们不像汉语中的语气词、副词等,有明确的实际用途,而是起到了一种衔接句子、表达语气、增强修辞效果的作用。
如果不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就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介绍几种解答文言虚词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虚词。
一、看上下文在解答文言虚词的含义时,考虑到上下文是十分重要的。
简单的虚词,如“乎”“之”“者”“耳”等,它们的含义常常会因上下文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乎”在句中可以起到疑问的语气作用,也可以是用来衔接句子的虚词。
在襄阳太守的檄文中,“若夫人能以贤士之德御百姓,廉明宽惠,慎于受赂,则人人骨肉,皆愿为之,天不绝其后者乎?”中,“乎”就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表达的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语气。
二、分析句子结构对于较为复杂的句子中的虚词,需要我们根据句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比如,“兴之所至,情之所向,人自不觉。
”中的“之”字,就是典型的文言虚词。
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指示前面的“兴”和“情”,使得这两个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
三、考虑语气文言虚词中有些虚词,如“兮”“啻”“焉”等,主要起到表达语气的作用。
在解答这类虚词时,我们要注意句子的语气,从而推知这些虚词所蕴含的含义。
例如,“吾衰矣,兮其可知也!”中“兮”的作用是强调前面的话语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感慨的语气。
四、了解常用结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是特别常见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常用结构,而进一步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
例如,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中,“奈何”和“之”都是典型的虚词,但是由于其出现在常见的“奈何……之”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其含义,表达出一种“如何、怎么”的意思。
综上所述,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不仅需要对虚词本身的含义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考虑上下文、分析句子结构、注意语气及了解常用结构这几个方面。
对于文言虚词,我们需要多加练习,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理解能力,从而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981caf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1.png)
高考文言文学习技巧:文言文虚词的解答技巧文言文在高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其中的关键。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文言文虚词的学习常常让人感到困惑和棘手。
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应对高考中的文言文虚词题目。
一、了解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在高考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解答虚词题目的基础。
比如,“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之”字的用法也很多样:作代词,“执策而临之”;作动词,“吾欲之南海”;作助词,“怅恨久之”“ 蚓无爪牙之利”等等。
只有对这些常见虚词的各种用法心中有数,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判断其意义和用法。
二、结合语境分析虚词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虚词至关重要。
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因此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来进行分析。
例如,“其”字在“必先苦其心志”中作代词,指“他的”;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中,前一个“其”表示“难道”,后一个“其”表示“大概”。
再如“以”字,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表示“因为”;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表示“用”。
所以,在解答虚词题目时,一定要把虚词所在的句子放到整篇文章中去理解,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来判断虚词的含义。
三、注意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的虚词有不同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这也是我们判断其用法的重要依据。
比如,“乎”作为语气助词,常用来表示疑问、感叹、揣测等语气,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示疑问;“美哉乎,山河之固!”表示感叹。
“者”常作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构成“……者”的格式,表示“……的人(事物、情况)”,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而“于”字常用作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对象等,如“战于长勺”中的“于”表示处所。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e3e86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5.png)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文言文虚词运用方法总结
![文言文虚词运用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b236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a7.png)
文言文虚词运用方法总结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指那些没有实际意义,仅用于连接、衔接句子的词语。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虚词能够使句子更加准确、流畅。
以下是虚词运用的一些常用方法总结:1. "何以"和"如何""何以"和"如何"都是疑问词,用于提问句子中的原因、方式等。
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使用哪个词,一般来说:- "何以"常用于对事物的原因或理由进行提问,如:"何以喜?何以乐?"- "如何"常用于对行动的方式或方法进行提问,如:"如何进退?如何处置?"2. "何也"和"若何""何也"和"若何"都是疑问词,用于表示询问某种情况的方式或程度,其使用方法如下:- "何也"常用于对某种情况或行为的程度或方式进行询问,如:"何也不改其行也?"- "若何"常用于对某种情况下的具体方式或程度进行询问,如:"若何取闻?若何见知?"3. "则"和"乃""则"和"乃"都属于连词类虚词,其使用方法如下:- "则"常用于表示递进、对比、条件等关系,起到连接作用,如:"人幸而无此,则何患焉!"- "乃"常用于表示结果、转折等关系,如:"不吾知也,乃为之琼楼"4. "之"和"者""之"和"者"是常见的虚词,其使用方法如下:- "之"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动作的对象等,如:"吾子胥之言也"- "者"常用于表示主语、宾语等,如:"人之质和生也者"5. "以"和"已""以"和"已"是虚词中的常见词汇,其使用方法如下:- "以"常用于表示手段、方式、原因等,如:"以此为己任"- "已"常用于表示事情的发生或完成,如:"朝已夕改"以上是文言文虚词运用的一些常用方法总结。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7d048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7.png)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cc2dc6cc7931b764ce1589.png)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6809cfd9da38376baf1fae7b.png)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复习方法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纲谏》)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操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四个句子中的“以”就分作实词“率领”“认为”和虚词“把”“用”讲。
区分是实词还是虚词,主要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句“以”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句前省略了主语妻、妾、客),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作谓语了;第二句是“以”和“往赴”这连续的两个动词构成的连动句;第三句“以肃”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第四句“以十五城”也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对虚词进行一个一个的整理、归纳,从词性、使用方法上加以辨析。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乎、于”的前面如果是一个形容词,那么就翻译成“比)。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中“乎”是一个形容词词尾,不译。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尤其是双音节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蔺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而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这样的词语还有“可以”“以为”“至于”“指示”“其实”“以及”“因为”等,要做好系统的复习。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4、重视课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天津卷)A.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B.询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共8个句子,4个句子来自于语段,4个句子来自于教材,如果对课文缺少了解,这种题目的得分率肯定不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8271e00ceff9aef8941e0655.png)
掌握文言虚词的方法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的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分类记忆理解。
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62fc888ddccda38376baff0.png)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文言虚词的定义•什么是实词?–有实际含义的词–代词?•什么是虚词?–没有实际含义的词?–充当句法结构文言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是谁赋予的?–猿猴之首级–微臣之壮也–句读之不知–与“字数”无关–与“字结构”无关•虚词的意义,由前后实词决定文言虚词的答题技巧•第一防御–熟知AB词义:基本功•第二防御–知A不知B:代入•第三防御–判断AB前后词性/成分:风险•第四防御–……例题精讲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
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
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
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
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
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
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
惊疑而返。
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凝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
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闻《光明经》能解厄。
持一卷,浼人教诵。
初犹烦躁,久渐自安。
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
持之一年,万缘俱静。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
”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
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
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
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
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
渐远,遂迷所在。
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
如此二三日。
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
”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184cfc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9.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剖析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解题方法一、词性界定法有些代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两重性质,依据上下代的语境,只需能推测出其词性不相同,那么,其用法一定也不同。
如 2019 年高考全国卷第 12 题的 A 项:今这样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第一句是李广依据敌我两方局势,认为此时假如带领一百骑仓促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淹没,故第一句中的认为实词,作带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
明显,二者词性有别,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二、数学代入法2019 年高考北京卷第9 题的 A 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明显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清除该项。
相同该题 D 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
再看正确项所波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后来,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代《屈原传记》,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恰好切合上下代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语法切入法2019 年高考第 13 题 D 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观察这两句语法构造,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观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二者都是连动构造,且都作谓语,因而可知,二者基本语法构造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
B 项中两个于明显不同,切合题目要求。
四、语境推测法2019 年春天高考全国卷第12 题 D 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第一句上代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代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测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 ; 再观察第二句,出自课代《崤之战》,晋襄公在受到原轸训斥后,幡然悔过,派人追赶,追到黄河畔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定义与答题技巧文言虚词的定义•什么是实词?–有实际含义的词–代词?•什么是虚词?–没有实际含义的词?–充当句法结构文言虚词的意义•虚词的意义是谁赋予的?–猿猴之首级–微臣之壮也–句读之不知–与“字数”无关–与“字结构”无关•虚词的意义,由前后实词决定文言虚词的答题技巧•第一防御–熟知AB词义:基本功•第二防御–知A不知B:代入•第三防御–判断AB前后词性/成分:风险•第四防御–……例题精讲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
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绣幰;青衣数辈,款段以从。
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
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
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
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
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
惊疑而返。
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凝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
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闻《光明经》能解厄。
持一卷,浼人教诵。
初犹烦躁,久渐自安。
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
持之一年,万缘俱静。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
”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
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
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
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
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
渐远,遂迷所在。
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
如此二三日。
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
”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
”左曰:“我试辟,得与而俱。
”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
少顷开视,豁见几物。
喜告妻。
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
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
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
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异史氏曰:“乡有士人,偕二友于途,遥见少妇,控驴出其前,戏而吟曰:‘有美人兮。
’顾二友曰:‘驱之。
’相与笑骋。
俄追及,乃其子妇。
心赧气丧,默不复语。
友伪为不知也者,评骘殊亵。
士人忸怩,吃吃而言曰:‘此长男妇也。
’各隐笑而罢。
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
至于眯目失明,又鬼神之惨报矣。
芙蓉城主,不知何神,岂菩萨现身耶?然小郎君生辟门户,鬼神虽恶,亦何尝不许人自新哉!”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辄轻薄尾缀之缀:跟随B.稍稍近觇之觇:窥视C.持一卷,浼人教诵浼:请求D.妻趋验之,花果槁矣果:果实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款段以从静匿房中以俟之B.为我垂帘下友伪为不知也者C.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我试辟,得与而俱D.久之乃返俄追及,乃其子妇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方栋“改过自新”的内容的一项是1.掬辙土扬生,生眯目不可开2.倩人启睑凝视,则睛上生小翳3.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4.持之一年,万缘俱静5.翳渐大,数日厚如钱6.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A.123 B.456 C.125 D.34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安有一个士人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
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地尾随。
B.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个绝色女子,就控制不住自己,不远不近地跟着,被发觉后遭到了严重的惩罚。
C.方栋眼瞎后,听说《光明经》能解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
开始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D.蒲松龄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轻薄者必受惩罚,受惩罚并不可怕,只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照应会得到人们的敬重的道理。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
其《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①不出。
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
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
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
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西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
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岁杪②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
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
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
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
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
”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
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选自《容斋随笔》卷七)【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思。
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棠有闻,而诗无闻闻:见闻B.兴旨卑泥,与无诗同泥:局限C.誓脱常态,虽欲勿伐伐:自夸D.文字太僻,宫商不高僻:冷僻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海棠诗序》云则齐国其庶几乎B.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莫不条似舞腰至莫夜月明D.出口皆然,颇为陈熟至于颠覆,理固宜然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能妄自尊大的一组是()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A.125 B.136 C.124D.345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B.白居易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俗套。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刘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注】①禨:祭鬼神以求祥。
五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
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
五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
丈人度之,绝江。
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五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
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五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取材于《吕氏春秋·异宝》)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数封我矣数:屡次B.不足与举举:推举C.刺小船刺:撑、划D.绝江绝:横渡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戒其子曰其唯此也B.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见许公而问所之C.去郑而之许愿献之丈人D.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其惟江上之丈人乎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B.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孙叔敖的智慧,就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C.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许公不回答,朝着东南方向吐了一口唾沫D.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丈人问五员的姓名,五员不肯说,只是把自己的剑解下来给丈人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④去郑而之许。
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
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
A.126 B.356 C.234 D.145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语言而用唾之方向为五员指路,五员心领神会。
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
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
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