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与经验启示

合集下载

阿拉善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阿拉善精神

阿拉善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阿拉善精神

阿拉善精神研究阿拉善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我们不难发现:巨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因,是党为整个国家的巨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强大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环境,巨变的外部表象是阿拉善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与跨越,迈向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其深层次本质特征是提炼、铸就了自己的灵魂和风格——“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

改革开放30年来,阿拉善人之所以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并取得今日之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在阿拉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阿拉善精神。

特殊的地域空间,悠久的文明历史,为秘境文化的形成和继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孕育了奇特的阿拉善文化,它既体现了民族整体意识和地方特色,又渗透和贯穿着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人文理念和时代精神。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长期经历和游牧民族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崇拜英雄、追求自由、富于开拓、勤劳务实的精神境界,造就阿拉善人民宽厚、包容、大气的品格和深广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历代地方政府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央政府的权威,多次出征平叛内乱,土尔扈特人万里东归的伟大壮举所展现出的热爱祖国、顾全大局的精神境界;为了祖国国防事业,阿拉善人民把最好的水域草场留给航天基地和其他驻军,所展示出的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质朴坚韧、默默奉献的“骆驼精神”;“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拔的崇高品格,已深深地烙印在了阿拉善人的灵魂深处;在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救苦救难、助人为乐的十四大代表南斯勒玛,开拓进取,带领大家致富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永青加布,20年如一日扎根沙漠,为治沙造林付出毕生心血的李德平局长,为祖国边防事业25年鞠躬尽瘁的纳日图副团长,带领乡亲生态搬迁、转移脱贫致富的劳模李剑英,助人为乐默默无闻,二十年后感动华夏大地的公民张菊花,钻研技术、攻克难关的达能太、刘晓华等一大批英模代表,交相辉映,塑造了阿拉善人璀璨夺目的群体风范,他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阿拉善精神的最好诠释。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富集地。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近年来,内蒙古加快了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不断推动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回顾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并从中汲取启示。

1.第一个阶段:建立起以能源开发为主的现代经济体系(1949-1978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内战结束后的1949年宣布成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

在此之后的30年里,内蒙古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的转型。

当时,内蒙古的生产方式主要是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然而,内蒙古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了改变当时内蒙古经济的结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

这一时期内蒙古的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上。

大规模的矿产开发促进了内蒙古的工业化进程,将内蒙古从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地区转向了工业化。

1978年,内蒙古的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这标志着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为内蒙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意识到,在继续依靠煤炭、电力等传统资源的基础上,需要将现代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内蒙古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省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内蒙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以鼓励资本投资、吸引外资、培育中小企业等为主要手段,推进了内蒙古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

同时,内蒙古国有企业进行了重组和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经济的要求,并积极吸收高新技术和知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科技,加快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制定了多项创新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3.第三个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2000年至今)2000年后,内蒙古开始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式,加强了与周边省市的经济合作。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

封面COVER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发展方式得到重塑,利益格局得以再造,制度文明快速提升,人们生活空前改善,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规模和内涵上不断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内蒙古同全国一样,也发生了沧桑巨变,由过去贫穷落后、民生凋敝的边塞地区,变成了今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实现了经济建设跨越崛起,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团结稳定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局面长期保持,文化强区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纵观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历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前提;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现实基础;坚持市场化取向,深化改革,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

回顾与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成就、经验与启示,对于迈入新时代,并将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内蒙古意义重大。

COVER封面201809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启示蔡常青摘 要: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有诸多深刻的经验启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指针;党的领导、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内蒙古 改革开放 经验启示回顾内蒙古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既有高歌猛进的喜悦,也有艰辛探索的曲折,深入总结蕴涵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具有诸多深刻的启示。

内蒙古对外开放历程、成就和经验启示

内蒙古对外开放历程、成就和经验启示
(三)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外
40
COVER 封面, 内蒙 古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 利时机,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的方针指引下,全面推进对外开 放,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就。
2011 年 6 月, 国 务 院 出 台 《 关于 促 进内蒙 古经济社会又 好 又快 发 展 的 若 干意 见》, 明确了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 桥头堡”。2012 年,满洲里成为 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这一时期,内蒙古口岸建设得到 加强,过货量成倍增长,形成了 年进出境 货运量在 1000 万吨以 上的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和 甘其毛都四大口岸。对外经济技 术合作取得新进展,合作领域不 断拓宽。同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了贸易往来及经济技术合作 关系,特别是内蒙古企业积极参 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出国门,在 境外建厂创业并取得成功。
关键词 :内蒙古 对外开放 历程 成就 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 40 年来,内蒙 古 认真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 抢抓 重 大机 遇, 在 探 索中不断 深化和扩大开放,取得了显著成 就。回顾 40 年的不平凡历程、 展现 40 年的辉煌成就、总结 40 年对外开放的基本经验、展望未 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对于内蒙古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8-2002 年,内蒙古认真 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利用 国家和自治区的优惠政策措施, 扶持有实力、 有条 件 的 企 业 到 境外投资办厂,在加强国际经济 技术合作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 成绩。
在与兄 弟 省 市的 经 济 技 术 协作方面,内蒙古通过发展旅游 业、举办蒙交会等形式,招商引 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横向经济 联合与协作取得新进展。内蒙古 通过与北京市合作办电,大大推 动了能源工业的发展,加速了资 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自古就是蒙古族的聚居地,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加快,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政策倾斜,促进资源优势转化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边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在国家资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政府在政策上对内蒙古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了资源优势的转化和配置,推动了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

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内蒙古近年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引进计划,推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综合竞争力。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内蒙古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推进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建设,优化了区域经济布局,提升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水平。

4. 拓展对外合作,促进经济国际化内蒙古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经济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

1. 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水平。

2. 投入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地区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各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应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内蒙古财政改革30年:进程、经验、建议

内蒙古财政改革30年:进程、经验、建议
法 制化 。只 要 有 了 法 制 化 的 制 度 规 定 , 府 间 就 基 本 不 政
强化资金使用 的事前 、 事中、 事后监督 ; 积极探索整合财政 资金 , 统筹安排 , 增强合力 , 尽可能避免或减 少“ 撒胡椒而 ”
的现 象 , 高财 政 资 金 分配 的效 率和 效 益 。 提
点开发区向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横 向转移支付。
( 本报 告执 笔人 : 金 保 龚 李晓东)
内蒙 古财 政 改 革 3 0年 : 进程 、 经验 、 议 建
内蒙古 自治 区财政科 学研 究所课 题 组
以 17 9 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开端 , 中国的改革
开放到 20 0 8年已有 3 O年 的时间 了。3 0年 间, 中国的改
出事宜。进 一步明确 中央 对县 区大型公 益事业 、 卫生 医 疗体 系建设 以及科技 、 义务教 育和扶贫 开发等 经济性 事 务方面 的事权责 任和承 担份额 。其 次 , 府 间事权划 分 政 必须法 制化 。在政府 间事权 划分 上, 我们 必须 确立一个 基本理念 , 即事权划 分没有最 优的划分模式 , 最关键 的是
先 , 基 础 教 育 、 生 防 疫 、 境 保 护 等 涉 及 全 体 国 民 素 将 卫 环
大财政经济蛋糕 , 一手抓改革 、 降低财政供 养系数 , 而提 从 高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可用财力 , 特别是其 “ 剩余” 净 水平 ,
使 行政 规 模 与 财 力 状 况 、 政 成 本 与 可 用财 力 相 适 应 , 行 能
锯钎 辫宪考 09 考20 年第3 总第20 期) 期( 23
支付分为均衡性 ( 一般 ) 转移支付 、 励性 ( 激 一般 ) 转移 支 付和政策性 ( 一般 ) 移支付三 种形式 , 转 将一般性 转移 支 付额度与当地发展经 济 、 控制财政供 养人员的效果挂钩 , 有利于发挥转移支付特 别是财 力性转移 支付资金 的均 衡

乌审旗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悟

乌审旗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悟

乌审旗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悟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3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乌审旗党委政府的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乌审旗,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乌审旗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30年前,乌审旗的经济主要依靠农牧业,收入有限。

然而,如今的乌审旗已经实现了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跨越。

特色产业的兴起,为乌审旗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乌审旗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这不仅为乌审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乌审旗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

30年前,乌审旗的交通条件十分艰苦,基本靠马车和人力运输。

然而,如今的乌审旗已经通航、通车、通邮、通电,交通便利程度大大提高。

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建设,为乌审旗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乌审旗的水利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解决了过去常年缺水的问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乌审旗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0年前,乌审旗的人民生活贫困,基本靠自给自足度日。

然而,如今的乌审旗已经实现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广泛推进的教育事业,使乌审旗的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乌审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30年前,乌审旗的生态环境堪忧,荒漠化严重,土地退化严重。

然而,如今的乌审旗经过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工程,使得乌审旗的草原再次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态旅游的兴起,也为乌审旗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动力。

30年的发展历程,让乌审旗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内蒙古75年的苍桑巨变对我们的启示

内蒙古75年的苍桑巨变对我们的启示

内蒙古75年的苍桑巨变对我们的启示抚今追昔,鉴往知来。

关于内蒙古70年的启示,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思考。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区域自治的中国特色之路这是一条开创之路、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确立我国四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作出了成功的实践。

全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历史上不平等的民族关系。

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道路,对其他多民族国家面对和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提供了成功的“中国方案”。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多民族国家中解决民族问题最好的制度。

内蒙古75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们党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块重要根基不容置疑,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充分发挥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不容更改。

必须把民族地区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一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实践证明,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模范大区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凸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工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蒙古75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把国家、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只有把中央的精神和内蒙古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把各民族共同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才能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和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成为家国富强的壮阔实践。

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转化为提升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之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全面落实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既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又要不断把各族人民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具有特殊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的地区。

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渐形成了现代经济体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以及其中的启示。

内蒙古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方面注重资源优势的整合和转型升级。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农畜产品等资源,因此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时,充分发挥了这些资源的优势。

内蒙古以发展能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为重点,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内蒙古注重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内蒙古通过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向制造业型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为内蒙古经济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内蒙古注重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内蒙古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具有广阔的草原和丰富的牧草资源。

内蒙古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良品种,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也推动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内蒙古注重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内蒙古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为了实现全区的协调发展,内蒙古注重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加强城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城乡间的交通和信息联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 通辽巨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 通辽巨变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通辽市的巨变改革开放的30年,我的家乡内蒙古通辽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粮票、布票、和凭票才能买到的自行车手表等“奢侈”用品,到现在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商家广告推销花样层出不穷;从几乎家家户户以玉米饼为主食,到一日三餐鱼,肉熟菜,饮食不但丰富多样而且更健康合理;从以前的整个城市最高的楼只是四五层的百货大楼,到高楼林立,越来越多的人喜迁新居;从只能在电影或电视上才看到的高级轿车到现在轿车已走进平常百姓家;……三十年的巨变,我的家乡通辽市实现了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重要转变。

看穿的变化,30年前,不光我的家乡,乃至于全国不论男女老幼,绿色、蓝色、灰色是人们服饰颜色的主色调,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那个年代人们穿衣的准则。

一家几口人一年四季的衣服,一个衣橱就可以轻松装下。

就拿我家来说,从小我就是穿姐姐穿小的衣服,亲戚之间也都互相把自己家不再穿的衣服给对方。

父母穿的也都是她们的兄弟姐妹们穿旧的衣服。

而现如今,走在大街上,人们的衣着五彩缤纷,休闲的,高雅的,时尚的……再也不见那“国防绿”的单一和简单,而是随意、多姿、漂亮和个性的张扬。

各种时装品牌也在不同的商场出现,甚至有了自己专门的店铺。

冬天穿裙子,夏天披大衣也不奇怪。

人们也都在换季的时候需要清理衣柜了。

从30年前的“一衣多季”到现在的“一季多衣”,反差真的很大。

30年前,温饱还是人们的头等大事,在农村,许多农民都等不到秋收就开始缺粮;在城市,要执行一定的粮食供应标准,且多以玉米面等粗粮为主。

在当时,吃顿饺子或吃顿肉,只有过年过节才敢想。

就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家里还是经常吃玉米面,菜也只是清汤的炖白菜。

听父母说,而当时多数人爱吃肥肉;看场电影是很的奢侈的。

哪怕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也只是偶尔看一两次。

看现在的吃,不论农村或城镇,主食都以大米白面为主,玉米面等粗粮为辅,在城里,粗粮已变为调理食品或保健食品。

肉禽蛋水产品、新鲜蔬菜水果、啤酒、鲜奶及奶制品等各类饮料应有尽有;南北方及国外的特色食品风味也能吃到,一家人到饭店吃饭也不足为奇。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

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经验与启示作者:蔡常青来源:《北方经济》2018年第09期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发展方式得到重塑,利益格局得以再造,制度文明快速提升,人们生活空前改善,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从规模和内涵上不断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

内蒙古同全国一样,也发生了沧桑巨变,由过去贫穷落后、民生凋敝的边塞地区,变成了今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

实现了经济建设跨越崛起,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显著,团结稳定局面长期保持,文化强区建设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纵观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历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根本前提;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现实基础;坚持市场化取向,深化改革,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

回顾与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成就、经验与启示,对于迈入新时代,并将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内蒙古意义重大。

摘要:总结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有诸多深刻的经验启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指针;党的领导、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内蒙古改革开放经验启示回顾内蒙古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既有高歌猛进的喜悦,也有艰辛探索的曲折,深入总结蕴涵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具有诸多深刻的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和能源资源大省,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最早、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现代经济体系。

下面将对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进行回顾,并总结其中的启示。

第一阶段:资源驱动型经济体系形成期(1980年代-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优势,特别是煤炭、电力和农牧业资源的开发。

在这个时期,内蒙古建设了一大批以煤炭和电力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园区和工业基地,形成了资源驱动型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资源优势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单一依赖资源开发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资源开发仍然是内蒙古经济的重要基础,但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第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2000年代)进入21世纪,内蒙古开始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和发展战略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内蒙古以电力、装备制造、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

要培育新兴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和就业机会。

进入2010年代,内蒙古开始加大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系建设的力度,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在这个阶段,内蒙古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以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创新驱动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培育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资源优势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基础,但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乌审旗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悟

乌审旗30年翻天覆地变化的感悟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家乡的一个小县城。

在过去的30年里,乌审旗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在我眼中都是无以言表的巨大变化。

以下是我对这些变化的感悟。

首先,乌审旗的经济发展是我最为震撼的变化之一、30年前,乌审旗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土地和农田的收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审旗开始注重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逐渐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现在,乌审旗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大量企业和工厂的城市,如化工厂、煤矿等。

这些企业的发展不仅给乌审旗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现在,乌审旗已经成为了一个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地方。

其次,乌审旗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30年前,乌审旗的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乡村道路狭窄、陈旧,很难通行。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乌审旗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乡村道路、城市交通网。

现在,乌审旗已经建成了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不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乌审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发展。

此外,乌审旗还建设了一些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体育馆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再次,乌审旗的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0年前,乌审旗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学校和教育设施比较简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审旗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现在,乌审旗已经建立了一些高中和职业学校,并引进了一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乌审旗的人民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乌审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乌审旗社会的进步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也是令我感到欣慰的变化。

乌审旗政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注重社会建设和民生福利,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现在,乌审旗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医疗条件完善,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此外,乌审旗还加大了对农民的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心得体会

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心得体会

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心得体会内蒙古革命历史是我国革命历史中的一部分,在这段历史中,内蒙古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通过对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学习和思考,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伟大。

内蒙古革命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内蒙古地区处于分裂和割据的状态下。

民族地区的割据和分裂严重阻碍了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和统一,国民政府对内蒙古的统治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伟大的革命风暴在内蒙古地区兴起。

内蒙古革命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内蒙古抗日联军的成立。

内蒙古抗日联军是由蒙古族和汉族共同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不仅与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也同国共两党共同抗击了日本侵略者。

在内蒙古抗日联军的带领下,内蒙古地区人民展现了出色的抗日斗志和团结精神,他们为了保卫家园和民族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毫不退缩地与敌人战斗。

内蒙古革命历史中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内蒙古地区的政权,并于1947年9月1日正式宣布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

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对内蒙古地区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行区域自治,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内蒙古的民族团结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学习,我对革命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革命年代,内蒙古地区的人民经历了战火连天的岁月,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令人敬佩。

同时,内蒙古革命历史也让我明白,革命背后是人民的力量,只有人民的团结和奋斗才能引领国家的前进。

内蒙古革命历史也让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反思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和决策。

通过对内蒙古革命历史的学习,我明白革命是一场长期的斗争,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秉持爱国、爱民族的情怀,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经验,以更好地把握未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段历史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主要成果、经验教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通过引进外资、加强科技创新、扩大内需等措施,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有力推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改革路径。

同时,也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的情况。

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和态度。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中国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一些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机遇,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它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一成就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开放贸易政策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持。

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化: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思考
皿堕!直竺笪兰塑:!
度、质量和效益同步 提南。改革开放以 来,内蒙古坚持抓好 经济结构调整“一 条主线”,推动经济 发展方式和思想观 念“两个转变”,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 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和生态、基础 设施“两项建设”, 提高协调发展和可 持续发展“两个水平 ”,结构调整成效 显著,产业发展实现 了历史性跨越。三 次产业结构由19 78年的32 .7 : 45.4:21. 9演进到 2007年的12.5: 51 .8 :3 5.7,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阶段 到 工业 化中 期阶 段的 转变 。改 革开 放 以来,大力推进第三 产业进程,第三产 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7亿元增加 到 2007年的 2174.5亿元 .增 长56.4 倍,年均增长15%,快于同期GDP增 速3.1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第三 产业增速4.3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 输、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金 融业、房 地产业、商务服务和旅游业等现代服 务业 呈 现出 加速 发展 的态 势, 第三 产 业整 体 质量 和水 平显 著提 高。 积极 推 动资 源 优势 向经 济优 势转 变, 大力 发 展优势特色产业,推 进产业多元、产业 升级、产业延伸,形 成了具有较大规模 和较高水平的能源、 化工、冶金、农畜 产品加工、 装备制造、高新技 术等六大 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出鄂尔多斯、伊 利、 蒙 牛等 27个 中国 驰名 商标 。城 镇 化建 设 不断 加快 ,城 镇化 水平 全面 提 升。30年来。城市数 量持续增加,地级 城市由1978 年的3个增加到2007年 的9个。全区城镇化率由19 78年的 口21.8%口提升到2007年的50.2%。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1推动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完成基本实现小康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步人快速发展轨道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内蒙古也不例外。

内蒙古自治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和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为具体分析:1、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仍处于发展落后的状态,加之国家处于四化建设的起步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也仅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模式上。

1984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内蒙古自治区开始着手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是构建基础设施和引进外资。

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合作,成功引进了一批对内蒙古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企业和项目,如首钢地产、大唐发电等。

这标志着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迈出了第一步,具备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条件。

20世纪90年代,国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内蒙古自治区逐步转变观念,开始加快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引入了“三重一大”产业体系,即重化、重机、重能一大,并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旅游业。

内蒙古还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培养了一批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为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奠定了现代化基础,为新世纪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化城市和产业新城,强化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提出构建“能源基地、环境涵养区、文化传承地、重要战略通道”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内陆通道和能源输送体系,先后建设了西二环、满洲里-滨海公路、满洲里-滨海铁路、川沙-呼和浩特等重大交通工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其经济发展相对较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内蒙古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历程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内蒙古在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抓住了发展机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内蒙古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并逐步引进外商投资。

这使得内蒙古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农牧业生产基地。

内蒙古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但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内蒙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

这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的经验。

内蒙古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合作。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发展区域合作的天然条件。

内蒙古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多边合作机制,促进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为其他地区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内蒙古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过程中注重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内蒙古从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逐渐转变为注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内蒙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经济建设的始终。

这为其他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包括抓住发展机遇,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以及注重产业升级与创新能力提升。

这些经验和启示可以为其他地区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加速经济发展进程。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其经济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在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并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本文将介绍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1.实施“两个基本点”战略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内蒙古提出了“两个基本点”战略,即煤炭和畜牧业的发展。

内蒙古在此基础上,逐渐壮大了钢铁、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产业。

同时,为了提高畜牧业的效益,内蒙古开始大规模进行现代化铺设,同时引进、创新畜牧业的先进技术,提高了畜牧业的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内蒙古开始着手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建设长庆油田、开展煤制油等项目,内蒙古进一步实现了对非煤炭行业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内蒙古推动了涉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农牧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3.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了推进内蒙古各地区协调发展,内蒙古开始实施“三基地一中心”战略,即在鄂尔多斯、包头、呼伦贝尔三个地区建设基地,在呼和浩特市建设经济中心。

同时,内蒙古加大了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乡村经济的支持,提高了各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4.引进外资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内蒙古开始引进外资。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和日本关东经济研究所合作建立了关睢高科技园区,吸引了一批日本高新技术企业落户,为内蒙古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后,内蒙古逐渐优化外资引进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

5.构建现代经济体系21世纪以来,内蒙古加快了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进程。

内蒙古开始注重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了对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支持。

同时,内蒙古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坚持煤炭产业优势内蒙古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其煤炭产业优势是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立足基本区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各地积极抢抓机遇,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

一、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30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

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11.9%,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13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增速居全国第一。

内蒙古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16位。

人均gdp达到3339美元,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第10位。

2007年,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18.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6倍,年均增长18.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17位。

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8元增加到2052元,增长53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26位上升至第8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

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确定并实施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全区大力推进“三化”互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明显,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7年的12.5:51.8:35.7,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430亿元,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左右,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对不合理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进行了大力调整,允许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村牧区各业的发展。

进入“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6.5%。

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水平以上。

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811.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由全国的第22位跃居到第13位,比1978年增长2.63倍。

人均粮食产量达到1510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61斤,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6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3位。

2007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9亿(头)只,比1978年增加6700万(头)只。

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06.5万吨,比1978年增长8.8倍;牛奶产量达到909.3万吨,比1990年增长23.6倍。

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9.7%上升到2007年的43.8%,其中农区的畜牧业比重已占到了70%。

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从承包、租赁向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并激发出强大的活力。

“十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培植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跨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至2007年,工业增加值由21.84亿元增加到2742.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6位,年均增长12.8%,占gdp 的比重由37.6%提高到45%,所占比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12位。

全区乳制品、液体乳、羊绒衫、稀土化合物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由1978年全国的第10位已进入到第2位,发电量由第25位进入全国第4位。

截至2007年底,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河套(面粉、酒)等27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西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省区之一。

2007年,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科技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

与此同时,内蒙古长期滞后的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员、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4.5亿元,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5%,年均增速不仅快于第一、二产业8.5和2.3个百分点,也明显快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10.1%的平均水平。

1979年一2007年29年间,第三产业累计吸纳就业人数684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

2007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904.1亿元,比1978年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三)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

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内蒙古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

1978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7971亿元,其中“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8亿元,比1978年-2000年的总和多1.13倍。

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显现,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

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社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

从资金来源看,来自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40%下降到2007年的20.7%,而来自企事业单位自筹、股票债券融资和社会投资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0%上升到2007年的79.3%。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贯穿自治区东西的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基本建成。

“十五”时期,用于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1838.37亿元,成为自治区历史上电力投资最多的时期。

全区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曾经一度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四)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

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7.45亿美元,增长483倍,年均增长23.9%。

其中外贸出口增长286倍,年均增长21.6%。

目前内蒙古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上千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十五”时期,全区口岸累计进出境货运量8809万吨,是“九五”期末的2.9倍;进出境客运量1361万人次,是“九五”期末的2.3倍。

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5279亿元。

到2007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116.8亿美元,利用外资渠道已扩展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草原文化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的“双百”方针,繁荣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7个,艺术表演团体108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5个,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2007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98%和91.44%,分别比1980年提高39.7个百分点和88.5个百分点。

全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

经过培育和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昭君文化节”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六)各族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712元提高到2007年的21884元,增长29.7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16倍和5.56倍,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5%和6.7%。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4元增加到10597元,年均增长25.7%。

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十五”期间提高9个百分点;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0.16%上升到2007年的0.39%。

2001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申请受理专利量10558件,批准专利量6205件,分别比“九五”时期总量增长1.23倍与1.28倍。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到2007年末,已拥有高等学校36所,比1978年增加27所;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达到118人,比1978年提高16.6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