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速记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和辨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内容】(一)诊法望诊——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断病。
闻诊——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关病情资料,如病史、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二)辨证症、证、病的区别如下。
症——症状(包括体征),是背离人体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
证——证候,对当时的环境、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病势)等情况的概括。
它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病——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
辨证——将四诊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内容】(一)司外揣内又叫“以表知里”,意为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化。
医生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分析患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去推测、认识存在于体内而不能直接感觉到的病机。
临床上,望面色、听声音、问二便、切脉象、触肌肤等,均属“司外”;而对上述临床表现进行辩证思维,以审察病机,识别证候,便是“揣内”。
(二)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
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任何一部分都与整体或其他部分密切联系,因而局部可反映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
例如,舌的局部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整体状况。
(三)以常达变以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就可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这一原理用于中医诊断,意味着以健康人体的表现或状态去衡量病人,就可发现病人的异常之处及病变所在,从而为作出正确的诊断提供线索和依据。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中医诊断学口诀,朗朗上口,很好记,值得收藏
望色
春夏秋冬长夏时,青黄赤白黑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察位须知生者吉,审时若遇克堪悲。
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又有辨舌之法。
舌上无苔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主无苔言,非谓苔之淡白也。
)
若有白苔为半表半里,黄苔为在里,黑苔病入少阴,多死。
苔润有液为寒,苔燥无液为火,舌上无苔如去油腰子为亡液,不治。
闻声
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又法,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神昏,狂言怒骂者实热,痰声漉漉者死,久病闻呃为胃绝。
大抵语言声音以不异于平时者吉,反者为凶。
问症
(出《景岳全书》。
张心在增润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短语告儿科,天花麻疹虔占验。
三部九侯
三部者.上中下.即寸关尺也.每部三候.各自分天人地。
上部天以候头角.上部人以候耳目.上部地以候口齿。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下部地以候肾(九候虽有数说.不如此说易晓.今亦难用.姑存之.)
王子亨云.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故无胃气则死。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首先是脉诊,可以通过把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是中医对疾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如果没有师父教,自己啃着书籍,那简直是一头乱麻,根本就看不懂。
今天我就帮大家整理了这份中医号脉诊断表,你也会帮自己看病了!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
中医诊断必背诊断歌诀,分享收藏诊断不确,开口动手便错,中医诊断学的精,临证才能一丝不苟。
中医诊断八字真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能尽数掌握此八字,则中医入门矣。
千般变化,不越八纲之法,诊断仅此八字而矣。
看似简单,实则变化无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热假寒,真寒假热,都是经常遇见的情况。
你看到的热,可能不是热,是寒隔阳于外;你看到阳,可能不是阳,是阴虚阳盛;尽管不能一下全部掌握,但熟悉八纲辨证,入门足矣。
中医对病症的认知:1、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淡+疲劳没精神+脉沉弱无力2、阴虚= 长期容易发热+睡觉爱出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3、气虚 = 精神不振+疲之无力+面色不好+稍微劳作后就加重4、血虚= 面色发白+口唇颜色淡+头晕眼花+舌淡+脉细+女性经少5、气滞= 有胀痛感+憋闷+喘不上气+反气+情绪激动加重+时轻时重6、血瘀= 疼痛有定处+发热位置固定+像针扎一样疼+青紫+有包块7、津亏 = 身形瘦弱+干瘪+经常口渴+脉细8、血寒= 身体发冷+疼痛+麻木+暖和之后会减轻+脸色和嘴唇颜色泛紫9、内湿= 胸闷+胀闷不适+食欲不振+苔白腻+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10、心火亢盛 = 精神亢奋+情志亢盛+口舌生疮+燥热+易心烦失眠对症方法:1. 酸--弹拨;2. 痛--揉压;3. 麻--推抚;4. 木--捏抓;5. 无力--拍打;6. 胀--拿捻;7. 困--按推;8. 寒--搓揉;9. 湿--压揉;10. 风--推摩。
11. 痹在骨--沉重;12. 痹在脉--血凝;13. 痹在筋--不伸;14. 痹在肉--不仁;15. 痹在皮--寒凉;16. 春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17. 风邪重--疼痛游走不定;18. 寒邪重--疼痛剧烈如锥;19. 湿邪重--四肢麻木不仁,重着不移。
20. 热邪重--关节疼痛不触,局部灼热红肿。
21. 酸痛--疲劳;少动;22. 寒湿;血少不畅。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学必背18条口诀(气虚证、阴虚证、亡阳证等表现)
1、气虚证——少气懒言,声低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脉虚等。
2、气陷证——气虚证+内脏下垂。
3、气滞证——胀闷、疼痛。
4、气逆证——肺气上逆:咳嗽、喘息。
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甚则咯血、吐血)5、血虚证——(淡白+虚弱)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
6、血瘀证——①疼痛:刺痛,固定痛,拒按,夜间加重。
②肿块:在体表,呈青紫色包块;在腹内,可触及较坚硬而推之不移的肿块。
③出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
妇女可见经闭,或为血崩、漏下。
④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部青筋显露,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
⑤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曲张,或舌边有青紫色条状线。
⑥脉象多细涩,或结代。
7、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
8、半表半里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9、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
10、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1、寒湿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白腻,脉濡缓。
12、湿热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濡数。
13、实热证——高热,面赤,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14、实寒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脘腹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苔白,脉迟。
15、阴虚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16、阳虚证—— (神疲乏力,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自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7、亡阴证——汗热而粘,身灼肢温,恶热,烦渴,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
读书笔记《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本书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为蓝本,采用七字歌诀形 式编著。概括了中医诊断学所学之精要。诀后又有具体要求的内容,对歌诀所述进行充分地解释说明,言简意赅, 便于理解记忆。本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及自学中 医者阅读,对临床工作者亦颇具参考价值。
第二节 按诊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二节 八纲辨 证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 证的概念与意义
第三节 八纲证 候间的关系
第六章 病因辨证
01
第一节 外感病因 辨证
02
第二节 情志内伤 辨证
03
第三节 劳伤辨证
04
第四节 食积Leabharlann 证06第六节 外伤辨证
05
第五节 虫积辨证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一节 气病辨证 第二节 血病辨证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第三节 津液病辨 证
第四节 气、血同 病辨证
第八章 脏腑辨证
01
第一节 肝与胆病 辨证
02
第二节 心与小肠 病辨证
03
第三节 脾与胃病 辨证
04
第四节 肺与大肠 病辨证
06
第六节 脏腑兼证 辨证
05
第五节 肾与膀胱 病辨证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
第一节 六经辨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 辨证
第三节 三焦辨证 第四节 经络辨证
编写人员名单
编写说明
绪论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 1
望诊
第二节 局部 2
望诊
3 第三节 望排
泄物
4 第四节 望小
儿示(食)指 络脉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
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
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
见微知著局把体,以XXX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
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
XXX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XXX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
XXX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
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XXX创三因。
XXX,三焦辨证XXX。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
彩图辨舌指南书,XXX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XXX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XXX十问歌1、问诊的办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
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
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
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2、问诊的普通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元记实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XXX家族患病查相传小我嗜欲和气亦有影响问全面3、问目前病症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烧恶寒发烧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来往无纪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按时发前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感冒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冷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迁移转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
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中医诊断学,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作为中医学考试的必考科目,诊断学的地位不容小觑,但其难度又使很多人头疼,今天中公教育师资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下中医诊断学复习重点:望诊考点口诀速记,总结对比,将很快掌握其精华。
一、诊色歌伍色辨征,望诊之要。
色分常病,浮沉泽夭。
微甚清浊,散抟宜晓。
一生不变,是为主色。
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病色异常,善恶宜量。
含蓄明亮,预后佳良。
暗晦暴露,其后不祥。
伍色主病,宜细分认。
青主寒瘀,又主痛惊。
青黑寒痛,青白虚风。
青紫瘀阻,青赤肝火。
赤主热汪,虚实宜分。
颧红如妆,证属戴阳。
面黄浮肿,脾虚湿阻。
面目身黄,病属黄疸。
黄如橘子,湿热阳黄。
黄让钐熏,寒湿阴黄。
白主寒虚,脱血夺气。
淡白气虚,晄白阳虚。
白而无华,脱血夺气。
黑主肾虚,寒痛饮瘀。
面色黧黑,肾阳虚衰。
黑而忓焦,虚火上熏。
眼眶发黑,肾虚水泛。
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舌之与苔,首须辨识。
苔察气病,舌候血疾。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邪气浅深,察苔可知。
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质淡白。
主寒主虚。
淡白胖嫩,阳虚寒汪。
淡白瘦薄,气血辆虚。
红舌主热,尚有区别。
舌红苔黄,证属实热。
绛色深红,亦主热征。
舌绛起刺,温热传营。
舌绛无苔,阴虚火旺。
紫舌主病,寒热之分。
紫绛忓枯,热微伤津。
淡紫湿润,血瘀寒凝。
青舌主病,惟一主寒。
寒凝阳郁,痴血凝滞。
苍老娇嫩,虚实分明。
坚敛苍老。
皆属实证。
浮胖娇嫩,均属虚证。
胖大瘦薄,轻易辨识。
胖嫩淡白,脾肾阳虑。
胖大色红,脾胃湿热。
【真题演练】满面通红者多见于()A.气虚发热证B.阴虚内热证C.戴阳证D.外感发热证E.真寒假热证【正确答案】D【中公解析】颧红如妆,证属戴阳,外为阳。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中医诊断学》歌诀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最全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四方面,全身局部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辨病辨证相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上篇诊法四诊总括四诊望闻问切明神色形态舌诊称闻诊听声嗅气味问以言审切指凭四诊合参查全面整体症状辨病情第一章问诊问诊总括问诊一般内容多主症现病既往何个人生活家族史重点景岳十问歌一、问诊的方法问诊首先抓主诉,重视主症了一般,问诊直接问病人,语言通俗又易懂,避免主观和片面,防止暗示性套问,危重病人要细心,果断迅速快诊断。
二、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一般情况问姓名性别婚否和年龄民族职业和籍贯现住单位记录清(二)问主症和现病史主症主要自觉症现病发展经过情治疗效果和兼症辨证论治此为凭(三)问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既往病史诊可参家族患病查相传个人嗜欲和习惯亦有影响问周全三、问现在症状问诊现症是首件十问歌诀有贡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数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1.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同时呈新病外感表证名寒重热轻属表寒伤风热轻而恶风表热热重恶寒轻(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里寒证久病肢冷内损阳新病畏寒腹冷痛寒邪直中在胃肠(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里热证壮热邪实热蒸腾热有定时名潮热阴虚湿温热阳明长期微热自觉热郁热气虚或阴虚(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无规律胸胁苦满病少阳疟疾寒热定时发先后交替寒热强(二)问汗汗为阳热蒸津缘寒热虚实问周全表虚伤风汗自出表实无汗感风寒自汗阳虚动尤甚盗汗阴虚潮热烦大汗不止绝汗居冷汗热汗亡阳阴病变转折出战汗冷汗阳气虚或惊壮热汗蒸里实热黄汗风湿热邪蒸头面汗出上焦热半身汗见中风瘫手足心汗阴虚证中焦湿热脾虚关下焦湿热蒸阴汗心脾心肾心胸汗(三)问疼痛(1)问疼痛的性质胀痛气滞刺痛瘀,重痛湿邪隐痛虚,灼痛火热冷痛寒,有形实邪绞痛寒,酸痛湿证腰膝肾,掣痛肝病窜气风,部位不同六经痛,胸痹真心痛多胸。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学速记歌诀你要问中医诊断学?好家伙,这可不是一般的知识啊!要知道,咱们中医诊断学,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还带着点艺术气息。
看病嘛,光靠西医那套设备和化验单,确实很快,但中医讲究的可不仅仅是症状,更重要的是全身上下的和谐——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一切都要合起来才算数。
别急,咱们慢慢来捋顺,今天就用歌诀给大家聊聊这些吧,保证让你一听就懂,甭担心!大家知道吧,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这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听着有点学术?其实说白了,就四步走。
你去看病,医生先得看你。
你说他直勾勾盯着你看,不知道是不是你脸上的痘痘引人注目?嘿,错了!他是在观察你的气色、舌苔,甚至你的面部表情。
你看你今天神清气爽的,还是面黄肌瘦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你身体有没有“亮点”——这就是“望诊”。
别小看这一看,能透视你体内的虚实!医生就会问你:最近怎么样?睡得好吗?肚子怎么不舒服啊?你感觉累不累?这些问题看似无聊,其实都是在帮他摸清你身体里的“谜团”。
再医生就会凭借“闻诊”来判断——闻一下你的呼吸,听听你的声音,甚至你身上的气味,都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切”了,别误会,医生可不是切东西啊,是给你把脉。
你脉搏跳得快慢,沉浮,都是有秘密的,医生一摸就能大概知道你身体的气血是不是平衡,五脏六腑有没有啥不对劲的地方。
可能有朋友会问,那这些复杂的诊断怎么记住啊?嘿,这可就得靠咱们的“中医歌诀”了。
听歌诀学中医,简直比背课文轻松得多。
就拿那个最基础的歌诀来说:“望诊看舌苔,面色气色排;闻诊听声音,嗅气要分开;问诊症状明,脉诊最重要。
”你看,记住这四句话,基本上四诊你就能记得清清楚楚了。
特别是那“望诊看舌苔”,它可不是说你舌头舔一舔就算了!舌苔颜色、形态、厚薄,几乎可以显示你体内的寒热、虚实,真是个小小的健康“指南针”。
歌诀不止这些哦!你想,要是就这么一句两句,怎么能形容咱们中医那博大精深的知识呢?再说了,中医讲究的可不是单纯的一二三,而是整体的把握和调理。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背诵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点1.四诊法:四诊法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望是指辨别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闻是指辩别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切是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脉、气色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3.闻诊:闻诊是指通过听病人呼吸声、咳嗽声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4.问诊:问诊是指通过询问病人疾病的病因、起病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5.切诊:切诊是指通过按摩病人经络是否通畅、按摩经脉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
6.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综合诊断方法,通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
7.疾病分类:中医诊断分类主要分为六经疾病、外感病证、内伤病证、杂病证、虚实证、表里证等。
8.六经疾病:六经疾病是指根据中医六经学说,将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方面。
9.外感病证:外感病证是指外界邪气入侵体内所致的疾病,主要是风、寒、暑、湿等病证。
10.内伤病证:内伤病证是指由于内在因素如情志、饮食等所致的疾病,主要是气滞、气逆、气陷、气短、气郁等病证。
11.杂病证:杂病证是指由内外因素所致的杂病,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12.虚实证:虚实证是指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等,根据病证的虚实程度划分为虚证和实证。
13.表里证:表里证是指疾病的病位,根据表证和里证的不同划分为表证和里证。
14.病位、病性、病因:中医诊断学中的三大诊断要素,是判断疾病的关键。
病位是指患病的部位;病性是指患者的病情;病因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15.病位、病性、病因的判断: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主要依靠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位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要点1.望诊要点:望诊要点主要包括面色、舌脉、气色等。
面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发绀等;舌脉主要是观察病人舌头的舌质、舌苔、舌体等;气色主要是观察病人的气息是否和缓等。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
中医诊断学——舌诊速记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这是《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中医诊断学速学速记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记忆
专业初
中医
辨证
声音
方法
气味
中医
知识点
图表 病
营
中医
气血
肝
小儿
局部
指纹
思维
内容摘要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对中医专业初学者而言,本门课程知识点多且较难记 忆,本书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为蓝本,将《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成以图表为 主的课堂笔记形式,并附以速记歌诀来帮助读者理解、记忆。重点明确、图表为主,还将部分难点内容进行对比 分析。本书适合中医专业初学者和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读书笔记
理解中医如何看待人体的运行状况,用八纲辨证的方法,像套用公式那样迅速确定自己的问题与成因。 太实用了,中医基础学习的干货,需要反复学习体会,认真拜读。 中医太伟大,什么病都能通过望闻问切看出来,这本书也很神,是学习中医的基础。 这本书神了。
目录分析
绪论
概述 第一节全身望诊
第二节局部望诊 第三节舌诊
第四节望小儿 指纹
第五节望排出 物
第一节听声音
概述
第二节嗅气味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 与方法
第三节问现在症
第一节脉诊
第二节按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 候
概述
第二节八纲辨证间 的关系
第一节六淫辨 证
中医诊断速记(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中医诊断学》歌诀主要内容【歌诀】中医诊断学内容,望闻问切与辩证,望诊观察七方面,神色形态舌排物。
闻诊切记两方面,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症状及病史,脉诊按诊属切诊。
基本原理【歌诀】诊病要知三原理,司外揣内表知里,见微知著局把体,以常达变标衡异。
基本法则【歌诀】诊断遵循三原则,整体观念要考虑,四诊合参免误诊,辩病辨证相结合。
发展简史【歌诀】中医诊断发展史,重要医家医著寻,黄帝内经奠基础,伤寒杂病论六经。
西晋王叔和脉经,最早脉学专著书。
最早病历是诊籍,诸病源候论病源。
世医得效方十怪,二十七脉出濒湖,张景岳编十问歌,脉诀汇辨六纲脉,诊家枢要元滑寿,宋代陈言创三因,卫气营血叶天士,三焦辨证吴鞠通。
敖氏伤寒金镜录,最早舌诊专著书,彩图辨舌指南书,曹炳章著重要书。
望神【歌诀】有神目亮面色荣,表情自然神识清,体态自如呼吸稳,正气未伤脏不衰。
少神介于得失间,精神不振思维钝,懒言声低动作缓,心脾两虚肺肾亏。
失神目滞面色晦,表情淡漠意识昏,动作失灵呼吸弱,消瘦语乱正大伤。
假神临终垂危现,阴阳离决症突然,神乱见于癫狂痫,文癫武狂羊角痫。
面色分候脏腑【歌诀】灵枢五色划分法,前额庭颜眉间阙,鼻为明堂颊侧藩,耳门是蔽记心间。
素问刺热篇分法,偏与灵枢不相同,右颊属肺左属肝,额心颏肾鼻脾位。
常色与病色【歌诀】生理面色是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终生不变为主色,短暂改变属客色。
病色首分善与恶,有无光泽定善恶。
五色主病【歌诀】面白虚寒失血证,黄主虚湿红属热,青寒痛瘀兼惊风,黑寒肾虚瘀血饮。
望色十法【歌诀】浮表沉里清主阳,浊阴微虚甚病实,散主新病抟拖久,泽为精盛夭气衰。
望形体【歌诀】形有强弱胖瘦分,强壮脏旺脆弱虚,胖而能食脾胃健,胖而食少脾虚湿,瘦而能食中焦火,食少而瘦中气虚。
望姿势【歌诀】身轻转侧阳热实,身重蜷卧阴寒虚,坐而仰首痰涎盛,但卧不坐气血虚。
角弓反张肝风动,肢软不痛多痿证,关节肿痛痹症寒,半身不遂中风见。
望头面【歌诀】头形过大伴弱智,肾精亏损脑积水,小颅多是先天亏,佝偻病儿方颅见。
(完整版)中医诊断学速记
中诊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中医表格方便记——《中医诊断学》(一)
中医表格方便记——《中医诊断学》(一)最近工作比较忙,更新会稍微慢一点,但这个方便记系列不会中断。
方便记的表格不仅有利于对比记忆,还给大家标注好中医类考试的考点和重点,适合备考的同学平时在工作间隙、坐车、上班途中等等零碎时间用于背记,大家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翻出来看看,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学习,提高复习效率。
重点单元提示:《中诊》的望诊、望舌、问诊、脉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这几个单元常常是各类中医考试常考的重点单元,其中望舌、脉诊这两个单元是历年来考生们掌握程度最差额两个单元,大家考前冲刺的时间很宝贵,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选择重点的内容进行突破,这样的复习才能更有效率。
以下内容仅对各单元常考内容进行总结,内容精简,适用于零碎时间随身背记,平时可以多看看,标红为考试的重中之重。
望诊单元望神(一)望神(二)望神(三)望神的内容包括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其中失神和神乱尤其需要注意。
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均为各类病证在某个阶段出现的神志异常的症状,但神乱则属于神志病,神志病包括:癫、狂、痫、痴呆、脏躁等。
失神分为两种情况:精亏神衰/邪盛神乱,分别对应虚证的失神和实证的失神。
实证的失神称为“邪盛神乱”,要与神志病神乱进行区别。
望面色(1)常色与病色(2)五色主病★望面色中,五色主病是各类中医考试中的重点,但因为内容较多,许多考生都不能完全掌握。
如果只是应付考试,我们掌握到“所主病证”的内容即可,在临床表现和临床意义中,只需要留意标红部分字体的考点。
望形态——动静姿态望头面五官本章望头发、五轮学说及望咽喉是考试重点,必须掌握!(1)望头发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关系密切,具体何种主要看伴随症状即可。
(2)面肿、腮肿及口眼(口呙)斜(3)望目·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4)望口(5)望唇(6)望咽喉(①手太阴肺;②足阳明胃;③足少阴肾)望躯体四肢望皮肤:色泽、斑疹、疮疡这个章节中,望皮肤色泽要注意区分丹毒的不同名称,即抱头火丹、赤游丹、流火的具体含义;望斑疹的考点集中在如何区分斑和疹;望疮疡的考点集中在如何区分疔和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诊一、舌诊(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舌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if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厚苔: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寒,湿。
腐苔: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寒湿、湿浊。
③白腻: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①光剥苔: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气阴不足,过敏体质③花剥苔: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意义: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
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用。
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触: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按虚里: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按腹部: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
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
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
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4)脉体短:短、动。
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
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
2、脉数:迟、数。
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
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
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
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