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合集下载

甲居藏寨

甲居藏寨

随势赋形粗犷自然甲居藏寨的环境空间构成摘要通过甲居藏寨民居历史、环境、空间的分析,探讨了藏寨民居的形成与它周围地理、自然条件、藏民族风俗的关系。

其若干适应的气候自然、生活习俗的环境空间构成手法,对丰富现有的环境空间构成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甲居藏寨民居环境建筑空间色彩甲居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

甲居藏寨位于丹巴县城附近的山上,山下有金川河流过,隔河与墨尔多神山相望。

甲居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寨,保存着最具传统和典型的藏族民居,在建筑风格上以碉楼为显著标志。

在群山的环抱之中,红、黑、白三色装点的三层或四层寨房在树林与花丛中时隐时现,享有“千碉之国”的称号。

甲居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

或星罗棋布,或稠密集中,或在高山悬崖上,或在河坝绿茵间,不时炊烟袅袅、烟云缭绕,与充满灵气的山谷、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将田园牧歌式的画卷展示在人们眼前,真可谓“别有天地非人间、众星捧月傲苍穹”。

在这里的每一个山峰,每一条溪流,都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藏寨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嘉绒藏族140余户,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叠叠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

放眼望去,卡帕玛群峰,甲居藏寨象群星撒落般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

仿佛一位慈爱的母亲敞开宽大温柔的胸襟,凭任山寨安然躺在怀中。

丹巴甲居,深藏着众多造型、美观风貌古朴鲜为人知的古村落,享有“藏区童话世界”的美誉,甲居住着一群能歌善舞的嘉绒藏人,她们民风淳朴,她们美丽善良,她们号称“云朵上的民族”,在这座神秘的古寨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的关于西夏王朝的神秘故事,据人类遗传专家考证,认为甲居人是西夏人的后裔。

神奇的古碉,淳朴的藏民,美丽的甲居姑娘,让你感受川西最美的乡村,这里的藏房别具一格,民族色彩浓重,如果你爱上甲居的姑娘,那么就请你掀起她炫彩的头巾,畅快的表示你的爱意吧!甲居欢迎你!和她们一起唱歌,和她们一起跳锅庄舞,尽情的欢乐!摆脱现实的桎梏,冲破纷繁的枷锁!享受欢乐所带来的美好!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甲居藏寨大都分布在群山环抱之中的山谷河岸、山腰缓坡、台地之上。

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

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3-0065-06 收稿日期 2023-06-12摘 要 空间结构是传统村落格局和空间要素分布的整体表现,合理有序的公共空间结构层次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研究以甘孜州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以片区内公共空间为解译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相关指标,从“整体—节点”两个层级,定量分析村民行为需求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整体结构的派系组团模式、功能层次类型、各空间节点的层次特征及相关原因分析。

最后以空间结构满足行为需求为导向,从填补网络空白、完善派系功能以及节点分类优化的角度提出差异化的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关键词 藏族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 公共空间 社会网络 空间结构Abstract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atter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elements. The reasonable and orderly public spatial structure level provides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the middle road areas of Danba County, Ganzi Prefecture as an example, and taking the public space in the area as the interpretation object, combining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faction group mode, functional level type, hierarc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patial node and related reasons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public space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s under the demand of villagers' behavior from two levels of 'whole-node '. Finally, based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to meet the behavioral needs, we propose a differentiated public spac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d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lling the network gap, improving the factional function and node classification optimization.Keywords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 of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Public space, Social networking, Space structure基于SNA的藏族山地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公共空间结构优化探析——以丹巴县中路片区为例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 Structure in Concentrated Contiguous Areas of Tibeta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SNA: Taking the Middle Road Area of Danba County as an Example刘 倩 | Liu Qian 刘弘涛 | Liu Hongtao2020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国家政策推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开启新纪元。

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_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

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_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

First Exploration of the Mountain Villages of Jiarong Z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Taking Jiaju Mountain Village in Danba County as an Example川西嘉绒藏寨民居初探——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例文/李军环 谢娇 Li Junhuan Xie JiaoABSTRACT四川甘孜州藏族自治区嘉绒藏族聚居区的乡土建筑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四川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四川甲居藏族住居的村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态,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川西藏族乡土建筑的内部空间特色及外在表现特征,以期对甲居藏族民居有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Be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Sichuan vernacular dwellings,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Jiarong Zang people in Ganzi Z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ichuan province has unique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 sharing distinct national identities. This paper is aimed at probing into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the villages and the space pattern of the architectures, summarizing the interior spatial features and it’s manifestation through specific case study, in order to get a relatively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idea of Jiaju vernacular residence of Zang people.作者简介李军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副教授谢 娇 广州市科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甲居民居,平面布局,立面形式Jiaju Vernacular Residence,Layout,Form of FacadeKEY WORDS甲居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境内,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雪山东麓,邛崃山脉西坡,大渡河上游。

基于藏族聚落乡村特色的城市设计初探——以丹巴县中路乡为例

基于藏族聚落乡村特色的城市设计初探——以丹巴县中路乡为例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54基于藏族聚落乡村特色的城市设计初探——以丹巴县中路乡为例◎蒋青颖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条件的改善,多数藏族地区参与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当地聚落特色也因此受到冲击。

本文将以丹巴县中路乡为例,从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出发,对丹巴县中路乡现有资源进行概况总结,提出丹巴县中路乡城市设计的总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与自然特色、文化特色相对应的具体城市设计手法,为藏族聚落城市设计提供思路和想法。

关键词:藏族聚落;乡村;城市设计;中路乡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模板化、套路化,特别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缺乏对自身特色的保留,忽略传统文脉及场所精神的体现,使得原本千姿百态的城镇丧失了各自的特色。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条件的改善,多数藏族地区参与到城镇化的过程中来,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藏族地区的城市设计,保留藏区地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

本文试图结合丹巴县中路乡藏区现状,尊重当地自然、人文等客观条件,对当地的城市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二、丹巴县中路乡概况及特色要素(一)丹巴县中路乡概况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

中路乡距离丹巴县城9公里,经纬坐标为北纬30°54′,东经101°56′;平均海拔约2200m;村落集中坐落于小金川东坡半山腰处,总人口约2900余人,其中90%以上均为藏族居民。

中路,藏语意为“人和神向往的地方”,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嘉绒文化为主要特色,被誉为中国独有、世上罕见的美丽村落,曾被国家地理成为“中国最美藏寨”。

(二)自然特色丹巴县中路乡地理位置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县境地处岷山、邛崃山高山峡谷地区垂直气候带明显,因此除了低海拔地区保留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外,绝大多数地区仍受制于青藏高原这一整体大环境的影响,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

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
在当地,人们都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较为平坦的地方,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一幢一幢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构成一幅幅田园牧歌式的构,以家碉为脊修筑成3-5层的碉楼式。底屋均为家畜圈,其上依次为锅庄室、储藏室、居室、经堂及角楼(家碉),其中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天大阳台。房体的外墙多以白色、褐色与黑色圈涂成条纹,并绘以日、月、星辰和宗教图案,显示出美丽而整洁的外观。房外所立的经幡以及房顶随风飘动的嘛呢旗,更为这些恬静如诗的乡土民居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丹巴的山寨,旧称碉楼寨房。碉楼和寨房,原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风格建筑,如今,在时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征,又有碉楼的形态。碉楼寨房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的,一侧还配有厢房。但不论房屋和厢房如何建造,顶层外缘都环围着黄、黑、白三种色带,这是嘉绒藏寨的一大特征。
区位简况丹巴藏寨
主要景观美人谷
丹巴以藏寨、碉楼、美女著称。康定的汉子,丹巴的美女,这些美丽的姑娘据称是古西夏皇族后裔,据史书记载,西夏王朝灭亡时,有大批皇亲国戚、后宫嫔妃从遥远的宁夏逃到山美水秀的丹巴,故而也有了丹巴美人谷。据考证,这里曾是古代东女国的首都,美丽的女儿国自古就美名在外。不管历史是怎样发展的,这个世外桃源确实带给我们绝美的感受,每个来过的人,都不会失望于风光、美女。
丹巴还盛产美女,在神秘的美人谷,女孩艳丽如玫瑰,娇媚似桃花。
丹巴山寨是嘉绒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聂呷、革什扎和巴底乡最为突出,几百幢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融于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远远看去,充满灵气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绿树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隐在密林深处的寨房,伴着时有时无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动感的绝妙山寨画卷随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嘉绒藏族民居

丹巴嘉绒藏族民居

丹巴嘉绒藏族民居
洛嘎
【期刊名称】《重庆建筑》
【年(卷),期】2016(15)9
【摘要】丹巴民居属于典型的四川藏区的建筑。

丹巴民居与碉楼在建筑风格上一
脉相承。

墙体也都是用石头砌成,楼高三至四层,一般底层圈养牲畜,二层为客堂、厨房和锅座,三层为居室,顶层设经堂。

二层住人和三层晒粮食的平台是通过独未梯(一根大木头刻了脚踏的凹槽)来行走的,独未梯用石块垫高。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藏族民居;丹巴;建筑风格;二层;碉楼;墙体;底层;厨房
【作者】洛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5
【相关文献】
1.丹巴嘉绒藏族石砌民居调查研究 [J], 陈玉;成斌;高明;肖玉
2.嘉绒藏族传统婚俗锅庄文化r——以丹巴县嘉绒藏族为例 [J], 雷燕;唐琳佳
3.嘉绒藏族传统婚俗锅庄文化——以丹巴县嘉绒藏族为例 [J], 雷燕;唐琳佳
4.嘉绒藏族传统婚俗锅庄文化——以丹巴县嘉绒藏族为例 [J], 孔慎为
5.嘉绒藏族传统婚俗锅庄文化——以丹巴县嘉绒藏族为例 [J], 孔慎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丹巴藏寨设计方案

四川丹巴藏寨设计方案

四川丹巴藏寨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四川丹巴藏寨是一座位于四川省丹巴县的藏族村落,以其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这座美丽的村落,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和改造,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二、目标与需求1. 保护和传承藏族建筑文化,同时提高其可持续性和实用性;2. 提高游客体验和安全性;3. 增加旅游收入。

三、设计方案1. 保护和传承藏族建筑文化(1)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布局,并修复受损部分。

(2)恢复传统装饰:根据当地传统装饰手法,对外墙进行彩绘,并在室内采用传统木雕、壁画等装饰元素。

(3)强调功能性: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加强功能性设计,在房间布局、设施配置等方面更贴近现代需求。

2. 提高游客体验和安全性(1)改善交通状况:在村落入口处增设停车场,并修建步行道,方便游客进出。

(2)优化公共设施:增加公共厕所、餐厅、休息区等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度。

(3)提高安全性:在村落内设置警示标志,并加强对建筑结构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游客的安全。

3. 增加旅游收入(1)开发旅游产品:在村落内开发传统手工艺品、美食等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2)推广旅游资源:通过网络宣传、地方媒体报道等方式,将丹巴藏寨打造成知名旅游景点,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四、实施过程1. 预算和资金来源:根据设计方案制定预算,并寻找政府资金或社会投资者支持。

2. 实施时间表:根据预算和设计方案制定实施时间表,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3. 施工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村落的正常生活和旅游活动。

4. 完成验收:在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并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五、总结通过对四川丹巴藏寨的设计和改造,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藏族建筑文化,并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也可以提高游客体验和安全性,并增加旅游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系统构成及动力机制——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

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系统构成及动力机制——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

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系统构成及动力机制——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摘要:从系统论的视角,构建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系统概念模型,剖析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构成及动力影响机制。

以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民宿近20年聚落化发展的过程为例,归纳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的四大子系统以及系统内各要素动力因果作用和发展阶段识别。

结果表明:整个乡村民宿系统通过内外物质和信息以及能量的相互转化,形成动力反馈,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聚落化结果。

在此基础上,以四大子系统在乡村民宿聚落化发展过程的自发-竞争-响应-调整阶段中影响力的差异为基础,构建集散、推拉、共轭和调控四大动力机制。

关键词:乡村民宿,聚落化,系统构成,动力机制,甲居藏寨0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表现最为突出,而“不充分”在乡村发展中也更为显著。

出于突破和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乡村振兴成为一项国家战略选择。

在乡村振兴路径和方向的选择中,旅游的富民带动作用成为各界的一种共识。

由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旅游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环境治理、乡村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区域脱贫攻坚等方面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其发展在内外动力驱动下开始进入2.0时代[1],传统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等范式的发展开始追求转型与升级,在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影响下,乡村民宿成为重要的升级转型目标。

全国各地发展乡村民宿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乡村民宿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类资本的青睐,逐渐成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重要领域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民宿早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并逐渐分为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

而乡村民宿在我国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末的丽江、成都等休闲旅游发展较快的城郊乡村地区[3]。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外众多民宿品牌进入,我国民宿呈井喷式发展[3],尤其在东部沿海地区,其市场需求、投资规模、发展规范、经营收入等都不断增长。

藏族设计空间布局分析报告

藏族设计空间布局分析报告

藏族设计空间布局分析报告一、引言藏族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藏族设计在空间布局方面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古老智慧的传承,还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理解与崇尚。

本报告将通过对藏族设计空间布局的分析,探讨其特点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藏族居住空间布局藏族居住空间布局多以藏式建筑为基础,兼具实用性和美学的追求。

藏族传统居住空间主要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个部分。

1. 室内空间藏族室内空间布局注重功能的合理利用,以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 正厅(麦甲):藏族传统住宅的中心部位,一般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和宴会。

正厅通常位于住宅的正中央,以表达主人的尊严和地位。

- 起居室(倚赖):藏族住宅的主要活动场所,常布置在正厅旁边或分布在住宅的四周。

起居室具有通透性,通常设有多扇窗户和木质门,以保持充足的光线和通风。

- 厨房(炊庖):藏族厨房布局一般靠近主居室,以方便日常生活。

厨房内设有灶台、碗柜和储藏间,灶台常常位于厨房的正中央,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和团结。

- 卧室(格达):藏族卧室通常位于住宅的背部,注重私密性和舒适度。

卧室内通风良好且设有独立的洗漱区,在床上方悬挂有彩带和布匹,具有装饰性。

2. 室外空间室外空间是藏族居住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空间。

- 庭院(郭):庭院是藏族居住空间中的核心区域,不仅是风水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家庭成员活动的重要场所。

藏族庭院常围绕着住宅,并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以增加景观和触感上的愉悦。

- 围墙(达瓦):传统藏族住宅多以石块垒砌而成的围墙,将庭院与外界隔离开来。

围墙不仅提供了隐私和安全性,同时也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家庭的珍视和保护。

- 门廊(卡礼):门廊作为藏族住宅的过渡空间,承担着迎宾和交往的功能。

门廊一般宽敞明亮,可以容纳多人同时进出。

三、藏族寺庙空间布局藏族寺庙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体现了独特的空间布局风格。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西藏百科;/丹巴地区古称嘉莫·查瓦绒,简称“嘉绒”,意为藏区四大峡谷之一的东女国气候温和河谷农区的人,习称嘉绒娃,是藏族重要的组成部分。

丹巴县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古朴动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嘉绒藏族,独具特色的嘉绒藏寨民居、形式多样的丹巴锅庄、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嘉绒服饰以及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婚嫁习俗、传统节日、礼仪、丧葬习俗等民俗文化,构成了丹巴县丰富多彩、特色突出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这里也是开展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的最佳去处。

一、嘉绒藏寨民居丹巴县的嘉绒藏寨民居多少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尤其以甲居、布料、中路、梭坡、巴底等地最为集中,特色也最为明显。

从远处看去,一个有几十户甚至百余户人家的村寨,外形美观、风格一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田野和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森林、清澈的小溪以及银白色的雪山一起构成一幅神秘醉人的自然风景画。

藏寨四季景色各不相同,特别是当麦子成熟时,那金蓼色的田野、翡翠般的绿草树木相嵌合,加上那密林深处的藏寨民居,真是美不可言喻。

嘉绒藏寨在《后汉书》中即有记载,称之为“众依山居址,累石为室”。

嘉绒藏寨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的古老的片石砌墙技术,这种奇特的建筑技术和各种装饰,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

房屋建筑(亦称碉楼式寨房),为石木结构,系以家碉为脊修筑而成,一般为三层,也有四层、五层的。

房屋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厨房、锅庄室和储藏室,也有的设客厅;三、四层为厢房、经堂及客厅;二、三楼分别有天井和露台。

楼梯也多采用颇具特色的圆木式梯,上下楼梯时特别讲究技巧。

二楼客厅内有用石料精心雕琢而成的三脚锅庄,其中一只脚的脊背上有一突起的小石窝,是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

室内家具和内、外板墙上都绘有五颜六色的花卉与鸟兽图案,多数藏家在客厅地板上铺有藏式藏毯,让人感觉到华丽温馨和浓烈的民族文化氛围。

民居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美观适用、宗教崇拜以及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居所特色。

丹巴中路藏寨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丹巴中路藏寨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24丹巴中路藏寨传统民居建筑研究◎邓巍婷摘要:文章实地调研了丹巴中路藏寨民居建筑,总结民居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立面造型、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同时对比了当地古老民居与新建民居建筑形式,去发掘这些跨越时代的民居共同特征,从而探讨这些特征背后体现的嘉绒藏族文化内涵,以期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路民居可以通过保持独具特色的建筑特征,来使得嘉绒藏族重要的文化得以延续下去。

关键词:中路藏寨;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空间特征;文化中路藏寨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这里有依山就势布局的传统藏式民居建筑群,其中穿插伫立着历史悠久的古碉群,共同沐浴在阳光下如诗如画的美景被冠以“中国最美乡村”的称号。

中路藏寨是一个嘉绒藏族村寨,其村寨布局形式、传统民居造型、空间都具有嘉绒藏族民居的典型特征,通过对中路藏寨民居建筑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其背后丰富的嘉绒藏族传统文化。

一、丹巴中路藏寨布局特征图 1中路乡区位图图 2 中路藏寨鸟瞰图嘉绒藏族聚落选址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山麓河谷型、山腰缓坡型、山间台地型、山顶高地型[1]。

中路乡位于小金川河谷东岸的平缓台地之上,是属于山间台地型选址,整个中路乡包括基卡依村、克洛依村、呷仁依村等几个村寨,村寨以组为单位依山就势自然地散布于山谷台地之上,选址上具有依山傍水、避风向阳等特征,与大金河对岸的两个村寨遥遥相望。

我在此次调研过程中从1号观景台的位置眺望了当地居民所说中路乡最美的一面并观察了其布局形式,村寨中的民居均是独栋式布局,随着山坡起伏高低错落地散布于良好的植被丛中,且多数民居都在一旁拥有自用耕地农田来满足家庭生活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栋式民居较为分散的布局形式。

此外,在整体布局上还有独具特色的古碉楼穿插建造在建筑群中,创造了空间上的制高点,丰富了藏族的空间层次。

二、中路藏寨传统民居特征中路藏寨是一历史悠久的古寨,其中一些住宅仍然完整保留着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特征,比如有近700年历史的东坡波民居等。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川西藏式民居特点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碉楼为例

5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101甲居藏寨民居平面布局及功能特征碉楼是甲居藏寨的特色民居,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碉堡式住宅[2]。

其通常坐北朝南,一般占地面积200 m 2左右,高度不超过15 m, 从形态特征上,可分为“L”形民居、“凹”字形民居、“回”字形民居等。

“L”形单体是碉楼平面的基本单元,具有基本的起居功能。

而“凹”字形民居及“回”字形民居将锅庄的厨房功能独立设置,并在入口处加设厢房(见图1)。

平面布局以安保坡宅为例,其由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组成。

地下一层用于饲养牲畜,称之为“冬室”;一层主要用于起居、烹饪及主人休息,称之为“夏室”;二层用于客房、厕所及储藏室;三层为经堂,用于祭祀及祷告。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民居,碉楼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1功能复合的锅庄整个建筑的主要活动中心是一层的锅庄,作为每个藏寨民居必不可少的空间,其集主人休息、接待、炊事,以及节日庆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平面一般呈方形,长宽均为6 m 左右,面积为30 m 2 [3]。

在锅庄的正中间有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其用土围合,边长为1 m 左右。

在火塘四周,留有供居民围坐的空间。

火塘不仅位于锅庄的中心,在建筑中更有着神圣不可侵的地位[4]。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锅庄已从多功能房间成为单一的主室,仅作为古老藏族人民居住文化的烙印存留下来(见图2)。

1.2精神寄托的经堂宗教信仰在藏族日常生活中占比较大,其建筑布局从下往上为牲口、人、神佛的功能空间。

故经堂位于三层,供寨民祭祀神明之用。

面积不大,长宽均为2.5 m 左右。

摘要 川西藏式民居是四川特色民居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研究价值,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在实地调研测绘后,从选址、建筑文化、平面布局、外部形态与建筑构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其建筑特点,为今后川西藏式民居保护及乡村振兴再利用提供参考。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区边缘州 ,随 后被 吐蕃 侵 占。明代 县域 一部 ( 今 中路 、梭 坡 、格 宗 、章谷 、水 子 、东 谷 )化为 西安 行都 指 挥使 管辖 ,另 一部 ( 大 小金 川和 革什 扎河 流域 )属于 金川 寺演 化禅 师 控 制 ,永 乐 年 间 ,牦 牛 河 和 大 渡 河 一 带
场地一 村寨一 农 田一 河流 的空间模式 ,村寨 内部
则分为土司官寨的中心式聚落和普通村寨的非 中心式聚落两种 形态 ,并分析 自然条件、族群 历史、社会 组织对 其影响。
t o e xpI or e l he spat i al s t r uct u r e of I ocaf set t 1 em ent s.T aki n g t he M t .M o— E r dU0 as a r eI i gi ous cent er .a space m odel 0f hol ymoun t ai n — - publ i c f es t i v al v en ue — 。 vi l l age・ -
R e s e a r c h/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
1四川藏族聚落 所处 环境概 述
西南 地 区地处 华夏 族群 的 边缘 ,这 里 的 崇 山峻岭 、激流 险滩和较为恶 劣的 自然条件 、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1 5 3 0 f 2 0 1 3 ) O 1 — 0 l 1 O 一 1 0 收稿 1 9期 -2 0 1 2 - 1 2 - 2 l
f ar mt an d — r i v er i s e s t a bl i s h e d i n h o l y moun t a i n s oi each v{ I l age.The v { l age S i nt er nal

藏居—美丽家园

藏居—美丽家园

藏居—美丽家园美丽的丹巴甲居藏寨聂呷乡喀卡三村聂呷乡喀卡三村藏族民居一般分为四类:一是石砌碉房;二是用土筑而成的碉房;三是木结构的“崩空”;四是帐篷,主要流行于牧区。

千百年来,在西藏的高原雪域和崇山峻岭中,藏族等少数民族散居其中,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使得这里的民居与这里的地理环境相融一体,他们用大地的夯土、峻山的石头和森林的树木,筑起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居所,并渐渐地将他们对生命的信仰、审美和色彩也加入到这些民居建筑之中,使得这片大地上的风景如歌如画……【关于嘉绒藏居】:嘉绒藏居是石砌碉房的一种,主要见于嘉绒西藏。

嘉绒藏族主要生活在丹巴以及大、小金川流域区。

这一区域的藏居以多层式藏楼和碉楼为典型代表。

以丹巴甲居藏寨为代表的多层式藏楼,一般为3-5层,最大的特色是颜色丰富,房屋被黑、红、白三色披沥装点,窗棂又被黄、蓝、红悉心描画;到了秋天,丰收的玉米黄澄澄金灿灿,整齐堆摆在天台、屋顶;辣椒火红,一串串吊挂在屋檐下,成为一种天然的艺术品。

梨树、桃树、苹果树绕房而种,紫的白的打碗花在屋前盛开……所有的颜色干净、纯粹,拒绝暧昧和迭次,反差强烈却异常和谐。

碉楼是嘉绒西藏独具特色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

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

【关于甲居藏寨】:丹巴境内,深藏着众多造型美观、风貌古朴、鲜为人知的古村落。

数千年以来,这些古村落一直保存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尤以甲居的藏寨最为集中和突出。

在当地,人们都将其居住的村落称为寨子,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阳的坡梁上较为平坦的地方,寨子由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组成。

一幢幢造型美观、风格统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势迤俪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绿树掩映之中,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溪流、皑皑的雪峰一起构成一幅田园牧歌似的优美的乡村画卷。

对面的山峰上,还有藏寨立于半山腰,险峻之及,不知道他们是怎样上去的。

嘉绒藏族地域性聚居景观特征图解与探析——基于丹巴县梭坡乡案例

嘉绒藏族地域性聚居景观特征图解与探析——基于丹巴县梭坡乡案例

嘉绒藏族地域性聚居景观特征图解与探析——基于丹巴县梭坡乡案例作者:周详来源:《广东园林》 2014年第5期周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上海 200092)ZHOU Xiang(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摘要:地域性是聚居景观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域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也是认识和理解地域性的重要途径。

以丹巴县梭坡乡嘉绒藏族的地域景观为研究案例,从地域文化、地形地貌、水系及利用、林地生境、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等6 个层面来解读当地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揭示丹巴嘉绒藏族传统地域聚居景观的特征图解。

关键词:嘉绒藏族;地域文化;聚居景观;特征图解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5-0032-05收稿日期:2014-04-01修回日期:2014-05-08Abstract:Local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essence and basis of habitation landscape.Traditional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is an expressionandcarrier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regionality. Based on a study of SuopoJiarong Tibetan local landscape, this paper comprehends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from sixaspects:regional culture,topography, water utilization ways, architecture and settlements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use schemes.Key words :Jiarong Tibetan;Regional culture; Habitation landscape;Characteristic pattern1 丹巴嘉绒藏族历史沿革与区位嘉绒藏族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中国西部康巴地区的大渡河和大小金川流域。

丹巴藏族民宿设计理念

丹巴藏族民宿设计理念

丹巴藏族民宿设计理念丹巴藏族民宿设计理念丹巴藏族民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是一座以藏族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客栈。

整体设计理念是以传统藏族建筑和生活方式为基础,通过融合现代元素,营造出浓厚的藏族风情,让客人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首先,在外观设计上,丹巴藏族民宿采用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

建筑采用土木结构和石木结合的形式,外墙采用泥瓦和石雕的装饰,以展现藏族民居的传统特色。

同时,为了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建筑的布局和形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客房和公共休闲区的面积,增加了整体的容纳能力。

其次,在室内设计上,丹巴藏族民宿注重营造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客房的装修以简洁为主,注重以木质家具和地板为主,与藏式风格相得益彰。

房间的色彩取自于藏族喜庆的红色和蓝色,给人留下深刻而活泼的印象。

床上用品以藏式绣品为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每个客房都设置了室内温泉浴缸,供客人放松身心,尽享宁静和温馨。

再次,在公共区域设计上,丹巴藏族民宿注重营造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氛围。

大厅和餐厅的设计以藏式壁画和装饰画为主,展示了藏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同时,墙上还悬挂了藏族传统乐器,客人可随时尝试演奏,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餐厅内,提供藏族传统菜肴,让客人品味道地的藏族美食,体验异国风情。

此外,民宿还设置了藏族文化体验区,提供藏式服饰、藏式舞蹈和藏族手工艺品的展示和学习,让客人深入了解和体验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在园区设计上,丹巴藏族民宿注重打造一个休闲和度假的胜地。

园区内种植着丰富的藏族草木,同时还布置了一些庭院和花坛,以增加整体的绿化率和景观效果。

在花坛的中央,种植了大量的藏族传统草药植物,供游客欣赏和品味。

此外,园区还建有一个小型的藏式庭院,提供客人品茶和休闲的场所,让客人在悠闲的环境中尽情享受慢生活的乐趣。

丹巴藏族民宿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的藏族文化与现代的旅游需求有机结合,通过独特的建筑风格、舒适的居住环境、交流互动的公共区域和休闲度假的园区,让客人在体验到藏族文化的同时,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和独特的旅游体验。

四川丹巴藏族住居空间形态和造型

四川丹巴藏族住居空间形态和造型

四川丹巴藏族住居空间形态和造型郦大方【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5(0)8【摘要】大渡河两侧峡谷上的丹巴藏居,在保持藏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采取石砌结构,内部形成“田”字形空间结构,外部形体与之相适应采取退台处理,获得稳定坚实的造型。

%To adapt to the local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tect the traditional Tibetan culture, the Tibet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Danba which on both sides of the valey of Dadu River take stone structure. To obtain a stable solid modeling , the internal space of the architecture form "tian" glyph ,while external form take set-back model to adjust to environment.【总页数】2页(P142-143)【作者】郦大方【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乡土聚落营造中的人文共识——四川丹巴、道孚藏族民居研究 [J], 范霄鹏;田红云2.藏族农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微观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沈洛村为例 [J], 黄微3.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J], 郦大方;杜凡丁;李林梅4.四川省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口述史(一)——节庆民俗篇 [J], 李钊;5.甘南藏族住居空间形态及其当代变异研究——以卓尼县为例 [J], 安玉源; 刘源; 肖婷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马古道(105)建筑的融合·汉藏风格的碉楼

茶马古道(105)建筑的融合·汉藏风格的碉楼

茶马古道(105)建筑的融合·汉藏风格的碉楼
茶马古道(105)建筑的融合·汉藏风格的碉楼
丹巴县巴底乡齐鲁村,前往金川的边茶古道上,有一座汉藏建筑风格相融合的碉楼(地理坐标:N31°06′21.27",E101°52′36.37")。

碉楼下部为典型四角石碉,上部两层为木结构平顶阁楼,为四角重檐攒尖顶造型样式。

木结构为藏式建筑结构,造型为汉式风格。

《金川县志》载:金川之役后,边茶古道再次兴盛。

朝廷册封的新土司使边茶古道畅通无阻。

茶马古道带来的文化融合,改变了大金川河谷中石碉的风格,这一建筑样式也出现在巴底沈洛土司官寨的主楼上(因烧毁现已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Danba, Sichuan is a major inhabited region of JiaRong Tibetan. Based on field survey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takes Danba settlements as research object and applie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such as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nthropology to explo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ocal s e t t l e m e n t s . Ta k i n g t h e M t . M o - E r d u o as a religious center, a space model of holymountain-public festival venue-villagefarmland-river is established in holymountains of each village. The village’s internal space model is divided into two forms: the chieftain village’s centralized settlement and ordinary village’s non-centralized settlement. Impacts on the space settlements by natural conditions, community histor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Landscape; Rural Landscape; Human Settlement; Traditional Settlement Fund: Sponsor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Central Universities(NO. TD2011-28) and (YX2010-7)
随着唐代吐蕃扩张到本地,从象雄等地 驻屯的吐蕃人与本地原住民逐步融合,在其 后历史发展中与不断迁移而来的人群融合, 形成今天丹巴主要的居民。在迁徙融合过程 中,新来的居民带着自己原有的游牧的生产 生活方式逐步与本地的环境适应。今天丹巴 以农耕为主,海拔较高的地区实行游牧。即
使在以农耕为主的中路、梭坡等地区,一些 村寨中过去还保留了游牧生活的痕迹:海拔 较高的地方牧马,祭祀神山后在公共节庆场 地举行赛马、跳锅庄等活动。1998年以后实 施退耕还林后,海拔较高的地方封山育林, 没有适合放牧的场地,同时摩托车等交通工 具的普及,马逐渐退出了日常生产、生活。 另一方面游牧对外界依赖较小,促成“大分 散、小聚居”的聚落方式,形成一个个较为 独立的小部落,即使逐步转变到农耕化的生 产,也依然保留了部落的组织方式。
2 丹巴历史与社会组织概况 2.1 丹巴县历史文化概况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区,隶属于甘 孜藏族自治州,处于青藏高原东南,邛崃山 脉西坡。它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东北与 阿坝州小金县、金川县相邻,南和东南与康 定县接壤,西连道孚县。县域面积5 649km2。
据县志,战国时期,县境属于蜀国辖 区边缘。汉属西羌,隋朝定为嘉良夷。唐羁 縻金川州,随后被吐蕃侵占。明代县域一部 (今中路、梭坡、格宗、章谷、水子、东 谷)化为西安行都指挥使管辖,另一部(大 小金川和革什扎河流域)属于金川寺演化禅 师控制,永乐年间,牦牛河和大渡河一带 划归长河西、渔通、宁远宣慰司。清康熙时 期,明正土司所属的鲁密章谷17土百户划归河 西、渔通、宁远宣慰司,革什扎河流域划归 丹东革什扎安抚司管辖,巴底、巴旺和聂呷 归巴旺安抚司管辖,其后设巴底宣慰司管辖 巴底,形成三大土司管辖的格局。乾隆41年, 大小金川战役之后,改土设屯,在白呷山下 设章谷屯。同治年间,鲁密章谷、革什扎、 巴底、巴旺土司辖区被划归章谷屯管辖,基 本形成今天县域范围。1911年丹巴设县,取三 大土司音译汉文首字做县名(图02)。
郦大方 杜凡丁 李林梅 LI Da-fang DU Fan-ding LI Lin-mei
摘要:四川丹巴地区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域。本文以丹巴聚落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 和相关资料考证为基础,结合建筑学、风景园 林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探讨 当地聚落的空间结构:以墨尔多神山为信仰中 心,在各村寨的神山下建立起神山- 公共节庆 场地- 村寨- 农田- 河流的空间模式,村寨内部 则分为土司官寨的中心式聚落和普通村寨的非 中心式聚落两种形态,并分析自然条件、族群 历史、社会组织对其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景观;乡村景观;人 居环境;传统聚落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TD201 1 - 28)和(YX201 0- 7)资助
110
1 四川藏族聚落所处环境概述
西南地区地处华夏族群的边缘,这里的 崇山峻岭、激流险滩和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 交通条件,构建了一个个相对较小的封闭和安 全的生存空间。居于此地的不同族群拥有各自 独特的社会结构、家庭组织方式、宗教信仰、 生产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同一族群的成员之间 亦有自身独特性。其聚居的村寨和宅院也各具 特色。四川处于西南地区中部,横断山脉南北 向贯穿全省,成为重要的民族迁徙的走廊。藏 族是这一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主要由安多和 康巴两个民系构成(图01)。
这类地缘组织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向 没有宗族组织的藏族家庭提供了帮助,同时 也划定了不同组群之间的边界和对自然资源 的占有。
3 丹巴县自然地理环境
丹巴县处于川西高山峡谷之中,属于岷 山和邛崃山山区。山脉多呈南北走向,西、
图03
图01 四川藏区分布图 图02 丹巴土司辖区图 图03 丹巴耕地与碉楼分布(左图:两年三熟区;中图:碉 楼分布区域,中间部分为2300-2700m碉楼数量较多区域; 右图:拼合图)
随着社会安定,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人口数量增长,村寨规模扩大,宅院、农田 开始出现在传统没有分布的区域之中,例如 宅院出现在离河岸较近的区域,农田分布出 现在海拔较高的区域。
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对外交 流需求的增加、交通方式的改变,使得过去 布置在海拔较高区域的村寨向下搬迁,靠近 河谷地区。今天的丹巴的交通以沿着峡谷中 的5条河流的公路作为主动脉,若干次一级的 乡道从公路沿着山体向上延伸连接各村寨。 历史上渡河较为困难③,类似中路和梭坡这样 分布在山两侧的聚落是通过翻越高山的道路 相互联系的。一些寨子沿着道路向上延伸, 布置在远离今天村寨、海拔较高的山坡之 上。由于各种原因,今天一些村寨向下靠近 公路布置,在山林之中可以找到废弃的碉楼 和宅院的遗迹。
/
图01
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的羌族村寨,在家中供奉祖先,与本地藏族 家庭不同。
2.2 丹巴县传统乡村社会组织 民主改革前,丹巴各村寨均属上述三大
土司管辖,清末改土归流后明正土司下辖的 中路、梭坡等十七土百户折置为二十四村, 因改制不彻底,俗称二十四土千户。各村寨 设置寨首。
丹巴地区村寨社会组织方式不尽相同。 丹巴格什扎语流行的地区村寨保留了以血缘 关系和地缘关系结成的组织:斯基巴和日 瓦。[1] 斯基巴是父系血亲为主的家族,家族 成员三代以内禁止通婚,他们分散于各自然 村,每逢婚丧嫁娶、建房等重大活动时,斯 基巴成员集体参与,协助主人完成相关活 动。日瓦“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协助性的 集团组织。”[1]它由同一自然村中相邻的住 家组成。日瓦成员共同承担劳务,补充斯基
石硕等学者在研究丹巴碉楼分布时分 析,丹巴耕地主要分布在1700-3600m之间, 其中在2200-2600m属于两年三熟区,是丹巴 藏族传统的农作区域。丹巴古碉分布在在海
拔1900-2900m之间,在2300-2700m之间数量 较多,与当地耕地的两年三熟区基本重合。[5] (图03)丹巴碉楼在乾隆平定金川之后基本不 再建造,因此碉楼所在村寨的历史至少可以 追述到清中期。同时丹巴目前考古发现的石 棺葬①、“东女国”遗址②等重要遗迹也基本 位于这一海拔高度。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 这一高度的缓坡台地是当地传统聚落主要分 布范围,这里距离河床500-600m之间,不受洪 水影响。需要注意的是,石棺葬的主人、碉 楼建造者与今天定居于此地的居民是否是一 脉相承学界尚无定论,上述分析只是说明不 同时代的聚落选址范围。
丹巴 气 候 属 于 高 原 型 季 风 气 候,带 谱 齐 全,以河谷北亚热带为主,随着海拔升高过渡 到半山、山顶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差异较大。
4 丹巴藏族聚落分布与选址
丹巴藏族聚落沿着河流分布在5条峡谷两 侧,从河谷一直蔓延到山腰。根据其分布位 置,有学者将聚落分成山麓河谷型、山腰缓坡 型和山间台地型(或类似名称)[2-4],这样的分 类方式基本反映了今天的村寨分布的情况。
Research /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 1 530(201 3)01 - 01 1 0- 1 0 收稿日期:201 2- 1 2- 21 修回日期:201 3- 01 - 25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Space Composition of Traditional Tibetan Settlements Space in Danba
111
Research /
图04
图04 从中路眺望墨尔多神山 图05 墨尔多神山与中路 图06 聚落布局空间模型 图07 中路 图05 图08 从中路眺望墨尔多神山
北高,东、南低,海拔1700-5521m,高差达 4120m。区内高山对峙,峡谷深邃,地貌上处 于盆地向高原过渡,包括极高山、高山和中 高山,整体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区内革什扎 河、东谷河、小金川、大金川汇集于县城东 部形成大渡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