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作者:龙宁宾书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中国的古诗意境悠远,格式严谨,讲究韵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其英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想既保留原诗的形式,语言风格又能很好的传达原诗的意境,实非易事。
本文从意境传达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
关键词:意境;中西文化;翻译对比作者简介:龙宁(1993.10-),女,陕西汉中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宾书丹(1992.1-),女,河南周口郸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中国的唐诗代表,随着中国文化西进传入了西方文化人的生活。
唐诗在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唐诗在西方的影响之所以能迅速扩大,还要归功于许多中国译者的翻译。
他们的译作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诗在西方社会寂寂无闻的状态。
文中分别选取了中西方代表性的两位诗人和翻译家——美国诗人庞德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进行对比研究。
爱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研究过大量的中国和日本的诗词。
1915年庞德选择出版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题为《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他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地位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动作。
许渊冲先生以前人学说作为基础,结合自己一生的翻译经验成功实现了形似与神似,求直与求美的结合。
意境是古代汉语的产物,他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环境中生长,意境是很难用其他语言代替的。
庞德和许渊冲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唐诗的理解也不同。
《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
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深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在痴痴的等待。
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第28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8 2019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8-0087-04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邢丽华 郭晓晨(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 要:在我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称的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吸收历代翻译大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其中“三美”原则用的最为广泛,翻译过程中使得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得以美学再现。
本文通过对庞德、许渊冲英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庞德诗歌翻译没有体现“三美”论的原因,最后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再思考,得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三美”原则;庞德;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f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XING Li-hua,GUO Xiao-chen(College of Applied English,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157000)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Mr. Xu Yuanchong, known as "the only person in English-French poetry transla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etry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ors of past times, he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mong which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poetry reproduce anthestics with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Pound and Xu Yuancho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does not embody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and rethinks these reasons to draw enlightenment to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Ezra Pound; poetry translation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3-16邢丽华(1981-),女,吉林松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作者:高阳光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引言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
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
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
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采薇》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采薇》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2402018年43期总第43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摘要】《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采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蒹葭》的两个典型英文译本,即许渊冲译本和埃兹拉·庞德译本,进行研究,就两种译本的词汇、语言、翻译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本论文以期证明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蒹葭》;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作者简介】石宁(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文/石宁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兴趣所在。
笔者基于目的论,运用科学规则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探讨古典诗歌不同翻译版本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二、 《诗经·蒹葭》介绍《蒹葭》是《诗经》中高度赞赏的抒情诗,其中充满了英雄的真诚欲望和对可能是梦想或情人的“伊人”爱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共有三章,每章有八个句子,第一个和第二个句子以秋季风景开头,三个和四个指出诗歌的主题,后四个描述追逐伊人的过程。
三、运用目的论对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进行比较功能主义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它认为,只要翻译能达到原创的目的,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写的方法,或任何两种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括三个规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1. 从目的原则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原则是三个规则的核心。
它表明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1)单词的翻译。
在许渊冲的版本中,重复使用绿色,白色和明亮反映了芦苇的茂密,从而形成了生动多彩的画面。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雎》英译本的比较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引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
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2020年2月普洱学院学报Feb.2020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6No.1基金项目:2018年闽南理工学院社会科学C 类项目:基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18SKX044)。
作者简介:李恬恬(1990~),女,福建石狮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实践,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9-11-28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李恬恬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分别选取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诗译者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将两位译者在翻译汉诗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而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诗文化意象的含义。
关键词:许渊冲;庞德;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20)01-0085-03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意象可以由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修饰语、一个明喻或者一个暗喻都可生成意象,也可以由一段表象简单实则传达难以言表的感情的描绘构成,诗歌意象可以是单纯的情景的替代,也可以是隐喻的象征的(贺权宁,2015:70)。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翻译则关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能否被译语读者所理解。
在国内“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界大师许渊冲(2006)翻译了《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诗歌。
他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许渊冲,2006)。
在国外埃兹拉·庞德(1915)出版汉诗译本《华夏集》,该书的翻译与出版使美国诗歌进入一个意义非凡的不同时代。
将两位译者对同一汉诗中的同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 (1986/1995)提出的。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文学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翻译学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关于文学诗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文学诗歌翻译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于“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的阐述和应用,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美学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语言转换和审美传达等问题,从而揭示其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美论”和“三化论”上。
他主张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三重境界,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不仅要有“信”,即忠实原文,更要有“达”和“雅”,即表达流畅、优美,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化论”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方法,包括“深化”“等化”和“浅化”。
深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提炼,使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等化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表达上应尽可能对等,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浅化则是指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理解。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仅注重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强调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诗学视域下李白《长干行》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庞德、许渊冲
庞 德 从 自己 对 整 首 诗 的 理 解 人 手 翻 译 题 目。 T h e R i v e r - me r c h nt a ’ s
译 时 所 处 的 文 化 体 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本 文 从 勒 菲 弗 尔 阐 释 的 “ 诗
三、 两译 本 诗 学 特征 比 较 ( 一) 诗 歌 韵 律 的 处理
手法 、 体裁 、 主题 、 原 型人 物 、 场 景 家 。 译 作 范 围 和 数 量 均 非 常 广 大 , 英 译《 长 干 行 》以 日本 学 研 究 者 及 和象征 等 ; 二 是 文 学 在 整 个 社 会 体 几 乎 涵 盖 了 整 个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作 汉 学 专 家 费 偌 罗 萨 ( F e n o l l o s a ) 的 遗 系 中的 作 用 。勒 菲 弗 尔把 翻译 看 作 品尤 其 是 诗 词 作 品 。他 认 为 : “ 文 学 稿 为底 本 。 费 氏 译 稿 中 , 《 长干行 》 是对文学原作 进行 的一种 “ 改写 ” , 翻译应 尽可能发 挥译语 优势 , 使 用 的 1 3译 为 C h o k a n k o , 费 氏 另 附 较 清 译 者 在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时 受 到 占 主 最 好 的 译 语 表 达 方 式 , 而 不 一 定 是 晰 的 英 文 译 释 注 记 : C h o k a n =n o d T l e
B A I J I A Z H E N G MI NG/ 百家 争鸣
诗学视域 下李 白 ( < 长千
两英 译 本 的对 比研 究
以庞 德 、 许渊 冲 译 本为 例
口Hale Waihona Puke 一张 巧 平 、
诗 学
( 二) 译 者 简介
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浅析庞德对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摘要:翻译在比较文学中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埃兹拉·庞德,他对中国古诗和典籍进行了大量的翻译介绍,曾在欧美掀起了一场引进和学习东方文学的运动。
他的诗学翻译,诗学理论,对当时英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德对中国古诗进行了大量翻译,那么作为一个译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必定包含了庞德作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当然创造性叛逆具体又表现在多个方面。
论文将从创造性叛逆的个性化翻译,误译两个方面入手,从译介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译介学庞德创造性叛逆个性化翻译误译一个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个性化翻译”,其实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译者在翻译作品时要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在翻译中有其特有的追求目标。
庞德在翻译中就很有自己的见解方法和坚持原则。
庞德独特的译学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庞德十分反对将原著视为绝对权威,他反对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认为那样会使原作丧失生机。
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也是一种尝试,翻译者将通过自己对原作的阐释和尝试将会再次创造出新诗歌。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庞德认为翻译不应该过分强调直译,重要的是要关注文本意义,再现文本蕴含的感情。
他认为如果仅仅局限在文本的字面意思上,这样不利于文本意义的表达,最终会破坏整首诗的意境和美感。
所以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会把握诗中他所谓的“无法毁坏”的东西。
更简略地说,这个“无法毁坏”的东西就是我们古诗中的精神实质。
正因如此,庞德很多译诗中不完全忠于原作,尤其是在词句上的不同。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最末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庞德是这样翻译的:When we set out,/ the willows were drooping with spring./ we come back in the snow,/ we go slowly,we are hungry and thirsty,/ our mind is full of sorrow who will know of our grift?这是庞德在《神州集》中的汉译英诗歌。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
2012年12月外国语文双月刊Dec..2012第28卷第6期 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 bimonthly Vo1.28 No.6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影响龚帆元宁德师范学院外语系,福建宁德352100提要:庞德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公认的领袖,其诗歌创作对英美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究其渊源,应归功于中国古典诗歌。
文章从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灵感、拓宽其诗歌创作与翻译视野、丰富其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等方面入手,探讨其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翻译;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414 2012 06―0125―04onHow theChineseClassicPoetryInfluencesEzraPoundinHisPoeticW ritingandTranslationGONG Fan―yuanAbstract:EzraPoundisawell―recognizedleaderintheAmericanima~stpoetrymovementinthe20thcentury.Hi spoemwritinghasexertedafar-reachinginfluenceonmodem An o―Americanpoeticalcircles.AsregardshisSllCCeSS,heshouldoweittotheChineseclassicpoetrywhichcastsgreatinfluencesonhispoem writing.Inthisessay,theauthorexploresthefollowingaspectsofhow theChineseclassicpoetryhasendowedhim withinspiration,widenedhishorizonsandalsoen-richedhistheoriesinhispoem writingandtranslation.Keywords:Chineseclassicpoetry;Pound;poetry writing;trnaslation;influence埃兹拉 ??庞德 EzraPound 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也是效果。
《诗经·采薇》庞德与许渊冲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采 薇》 通篇 皆美 。赋 比兴 的表现 手 法穿插 于情 景 交 融 的 抒 情 方 式 之 中 , 重 章 叠 唱 的 音 形 之 美 也 烘 托 着 诗 歌 的 意 象 与 意 境 。 原 诗 中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 应 用 对 于 翻 诨 造 成 了极大 的困难 ,诗歌 的韵律 也给诗 体译文挂 上 了 层镣 铐 。在翻 译 《 诗经 》时 ,虽然许渊 冲与庞德 的 目 性 与 翻 译 策 略 不 尽 相 同 ,但 两 者 都 同意 应 该 在 译 文 中 韵 ,而 不 是将 原 文变 成 纯粹 的散 文体 。庞德 在 《 如 伺 阅 读 》 一 文 中 曾 认 为 , 伟 大 诗 人 开 发 语 言 能 量 的 方 式 之 一 便 是 “以 声 入 诗 ” ( Me l o p o e i a ) , 即 注 重 诗 歌 的 音 嫠 ( P o n d , 1 9 6 8 ) 。而 许 渊 冲 在 《 诗 经 》 译 本 的 白序 中 也 曾认 为, 《 诗经 》总的说来 是用韵 的,译诗如 不用韵 ,绝不司 能产 生和原诗相似 的效 果 ( 许渊冲 , 2 0 1 3 ) 。不过 ,在翻 译过程 中 因声 损益 的现 象是无法 避免 的。与之前 论文不 同的是,本文将 详细分 析 《 采薇 》全篇 中,两位译 者 译 文 对 于 诗 歌 原 义 的取 舍 , 并 加 以 比较 分 析 两 者 译 本 不 同语 言特 点 , 以及 给 读 者所 带 来 的 不 同 文 化 体 验 。
【 关键词】 诗经 ;庞德 ;许渊冲 ;英译
【 中 图分 类 号 】 H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6 1 6 7 ( 2 0 1 5 ) 0 7 0 0 1 5 — 0 3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比读——以许渊冲与庞德诗歌翻译为例
境 、美 学 、读 者 等 因素 的 结论 。
关键词:诗歌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许渊冲
庞德
一
、
引言
典 诗 歌 十分 推 崇 ,是 对 中 国诗 最热 情 的美 围现代 诗 人 并深 受 影 响 。他 主 张 以客 观 准确 的意象 代 替 主客 之 间 的情 绪表 达 , 认为 “ 准确 的意象 ”能 找到它 的 “ 等物 ”。他 从 中国古 典诗 对
翻 译难 ,译 诗更 难 ,翻 译 中 国 占典诗 词 更 是难 上 加难 。 中华 民族 以其 傲 人 的上 下 五 千年 文 明史 造 就 了无 数令 全 世 界
为 之侧 目的灿 烂 文 化 ,而 中 国诗 词无 疑 是这 些 灿烂 文 化 中 让 歌 、 日本 俳句 中生 发出 “ 诗歌 意象 ”的理 论 ,为东西 方诗歌 的
具 体 翻 译文 本 来分 析 他 f 的翻译 理 念 和翻 译 技 巧 ,并 找 出我 『 J
在 诗歌 翻 译界 中, “ 6 年 中 英法 文 互译 的经验 ” …的 们 诗坛 大 为 改观 ”的 中 国诗 的翻 译 也 不收 , 但是 “ 德一 费 积 O 庞 许 渊冲 先 生无 疑 有着 大 的影 响 力 ,他所 提 出的 “ 美 ”理 三
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
㊃134㊀㊃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李㊀城作者简介:李城(1983-),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㊂㊀㊀摘㊀要:近20年来,西方翻译界的新理论不断传入我国,其中,美国学者勒菲威尔所提出的改写理论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为这种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㊂而在改写理论中讨论较多的就是美国诗人庞德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与此同时,国内学者许渊冲所倡导的汉诗英译的标准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争论㊂本文试图从翻译中的改写理论入手,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两者的翻译思想进行横向的对比,揭示两人在汉诗翻译思想中所显示出的不同之处,从而使读者对于两人的翻译思想能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把握㊂关键词:改写理论;翻译策略;汉诗英译Ⅰ.文献综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许多翻译理论陆续被介绍到国内,其中就包括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作为介绍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主要著作,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分出专门篇章论述改写理论,在国内,许多学者也撰写了一些文章来对改写理论进行探讨,包括章永凤的‘从改写理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㊁李昕的‘改写理论对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解释“等㊂其中2005年何绍斌在‘洛阳外国语学院院报“上发表的‘作为文学 改写 形式的翻译 Andre Lefevere 翻译思想研究“从起源㊁发展过程㊁目的㊁意义等多个方面对于改写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㊂与此同时,我国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国外的一些译家及其经典译作㊂作为汉诗英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庞德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关于他的研究论文数量已经上百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庞德的诗学与诗歌,庞德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㊂研究庞德诗歌理论的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阐释庞德的 意象 内涵,二是清理庞德的 意象主义原则 及其渊源,三是从整体上描述庞德的诗学观念㊂在这其中,蒋洪新的‘庞德的文学批评理论“㊁张子清的‘美国现代派诗歌杰作 诗章⓪“㊁赵毅衡的‘儒者庞德 后期 诗章⓪中的中国“可谓深入浅出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祝朝伟出版的‘构建与反思 庞德翻译理论研究“是国内迄今唯一的研究庞德翻译的专著(董洪川,58)㊂该书从庞德翻译思想的起源㊁发展以及文化研究角度对庞德的翻译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㊂在汉诗英译中,另一个被人经常提到的是许渊冲,他的汉诗英译理论独树一帜,提倡 美化之艺术 的翻译标准㊂关于他的翻译思想,国内许多研究生在自己的论文中都加以专门的论述,但深入研究的并不多㊂其中马红军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一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了许渊冲的翻译思想,从许渊冲个人性格出发探究其翻译思想形成原因,并且通过对国内外读者的调查等大量的实证研究指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结合具体实例对许渊冲的翻译标准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值得一读㊂尽管现在学界对于这三者的理论和思想都有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介绍,但在改写的理论框架下对于庞德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综合横向比较的文章却并不是特别多㊂本文试图从改写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两者的基本翻译思想,再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对二者的思想进行比较,最后得出两者在翻译背景㊁目的和策略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使读者对两者的翻译思想有着更为清晰的把握㊂同时启发其他人从另外不同的角度对于译家的翻译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改变就事论事的研究习惯,不断推进翻译研究的进步㊂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缺点,如由于视角问题,文中对于两人思想研究对比的脉络还不甚清晰,例子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说服力等,这些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㊂Ⅱ.改写理论2.1改写理论的历史80年代初,Lefevere 发表了一篇论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英译的论文,提出了自己的 折射 理论㊂在他看来,文学作品主要是以折射文本(refraction)的形式而存在,即 各种误解或误释 ,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的改编,才得以使文学作品广泛流传和发挥影响,因为作品的理解总要基于特定的文学文化背景㊂折射文本以各种形式存在,其中最明显的形式是翻译,同时提出了赞助人㊁诗学规范等概念㊂在1992年,勒菲威尔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中制约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专业人士㊂至此,改写理论基本确立起来㊂2.2改写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杰罗姆.芒迪的‘翻译学导论 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芒迪将勒菲威尔的改写理论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翻译就是改写,改写就是操控,而改写的动机往往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需要或者是诗学上的需要㊂(Jerome Munday,128)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受到三种因素制约,一是文学系统内的专业人士,包括批评家,评论家,教师和译者;二是赞助人,包括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影响力的个人㊁社会群体和对文学起规约作用的机构,这些赞助人通过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主流诗学,一些刚刚问世的作品,由于符合主流诗学的要求,很快被提升至经典的地位,而另一些作品则要等到主流诗学发生变化后方能成为经典㊂(Jerome Munday,129)2.2改写理论的意义改写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有着以下两个意义:首先,改写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标准所提出的 忠实 原则㊂在传统理论中,始终坚持的就是原文中心论,以 忠实 ㊁ 对等 作为衡量译文的最终标准,把翻译单纯的看做是语言方面的问题, 并没有把翻译当做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王宏志,6)㊂而改写理论则突出了社会其他方面因素对于翻译过程的影响,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标准问题㊂其次,改写理论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㊂在传统理论看来,译者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一种 语言转换器 的功能㊂译者在翻译中要尽量避免自身个性的介入㊂而改写理论则将译者放置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观察,肯定了作者自身知识层面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㊂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于翻译者处于 隐身 状态的看法㊂Ⅲ.庞德与许渊冲翻译思想比较3.1庞德翻译思想产生背景艾兹拉.庞德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他所处的时代正好刚刚经历了英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维多利亚时期㊂这一时期中,英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诗人,但在后期,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风格已经变得趋于虚华而空洞无物,完全是为了抒情而抒情㊂在庞德看来,维多利亚后期的英国诗歌 是一种可怕的混杂之物,诗里全是连奏,鬼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显得凝滞沉重㊂ (祝朝伟,92)因此,庞德决心打破这种过时的㊂腐烂的维多利亚式文风㊂3.2庞德翻译的目的基于以上情况,庞德提出 大凡伟大而优秀的艺术,都应当逆流而动㊁逆时而作,应当与时代的趣味相对抗 (祝朝伟,93)㊂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庞德的翻译思想中,正如他在‘休.赛尔温.莫伯利“开篇中所提到的那样:为时三年,同自己的时代不合拍,他力图恢复已死的诗歌艺术,想保持旧意义上的 崇高 ㊂(袁可嘉,187)庞德通过反对当时的主流诗学,确定新的诗学元素,对英语诗歌进行革新,从而达到改变主流诗学的目的;同时,庞德看到了在世纪之交西方文明进入衰败与没落的寒冬,于是决定通过翻译向西方引入东方文明之中的精华,从而达到拯救西方文明的目的㊂这一点也清楚的表明,庞德对于文化对于文学所起到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认识㊂这两点是和改写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的㊂3.3庞德的翻译策略正是由于认识到了文化和民族心理对于文学所起的作用,并且吸取了东方文明中的精华,庞德在他的翻译中抛弃了 存在 这个西方哲学中所预设的本体,拒绝确定词语或者整个文本的意义,而是转而通过捕捉诗歌中具体的意象,通过意象的不断叠加来产生新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新的感受,而不是将作者本身的感情强加于读者的头上㊂同时,在诗歌翻译中,庞德认为译者由于受到自身所处时代和自身的知识层面的限制,必然会在翻译中加入自身的 前理解 ,因此,译者的体验和原作者创作时㊃135㊀㊃的体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㊂ 译者的翻译要么是译者自己对原文的体悟与理解,形成一首新的㊂与原文不同的诗歌,要么就是像照片一样,力求精确逼真的复制原文,结果只是某座雕像的一个侧影㊂ (Ming Xie,214)所以,庞德在自己的翻译中不仅突破了传统英语诗歌的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他在翻译实践中也大胆颠覆了原作者的中心地位,采用 创译 的手法来进行翻译㊂尽管很多人对于庞德的这种做法提出了质疑乃至是批评,但庞德曾经这样说: 若论我翻译中是否使用了粗暴的手段,我只能为自己辩解说,这些手法的使用大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是与我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的初衷是一致的㊂ (Ezra Pound,172)下面,我们通过庞德的一首译诗来展现他的 创译 思想: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There 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丝绸的瑟瑟声停了,尘埃飘落在院子里,足音不可再闻,落叶匆匆堆成了堆,一动不动,落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㊂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㊂(彼得.琼斯,84)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篇诗歌中,庞德并没有添加自己的任何主观感受来试图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整篇诗歌中意象,诸如rustling,silk,dust,sound,leaves等的叠加,以及最后一句中的比喻手法,使整篇诗歌中的画面缓缓展开,使读者在读后能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却震撼人心的忧伤情调㊂其实这首诗是汉武帝刘彻所做的‘落叶哀蝉曲“的庞德译本,原文如下: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㊂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庞德的翻译手法:前四句庞德对原诗进行了相对忠实的翻译,但省略了 虚房冷而寂寞 一句㊂而对于后面两句,庞德则对于其中的意象采取了大胆的舍弃和创作,在深刻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使用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 这个崭新的意象表达对去世的所爱之人的思念㊂但细想之下,我们会发现,庞德的后两句更加深刻的凸显了汉武帝心中的哀伤和思念,不仅不失原诗的凄美情调,同时也为原诗增色不少㊂改写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翻译的归化与异化㊂为了更好的了解庞德在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进行一点探讨:送友人㊀㊀㊀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㊂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Ezra Pound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在这首诗的翻译中,庞德忠实的将 青山 ㊁ 白水 ㊁ 孤蓬 ㊁浮云 ㊁ 落日 等意象反映在自己的译文中㊂不仅如此,庞德还创造性的将 挥手 翻译成了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这正是中国古代离别时所行的抱拳告别的礼节,包含了浓郁的东方风味㊂在其他的翻译中,庞德也经常使用拼音来体现异域风情,例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译文中,庞德就采取了用带有异域风情的拼音Ko-jin来代替old acquaintance,从而使得译文更有诗意㊂(金隄,2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中,庞德基本上是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的㊂3.4许渊冲翻译思想产生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的10年间,大量的西方名著源源不断的被译介到国内,同时,国外的翻译理论也不断的被引入到国内翻译界,一时之间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国内纷纷兴起,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而国内学者却很少提出独立的翻译见解和新思想,而且也很少有人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国外,在这种形势下,许渊冲独树一帜,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并着力将中国古诗词译介到国外,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㊂3.5许渊冲的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艺术“一书的前言中,许渊冲曾说: 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光辉灿烂㊂ (许渊冲,1)而汉诗英译正是一个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好的途径㊂同时,他针对国外已经出版的汉诗英译选集所暴露的问题,提出恢复 以诗译诗 的传统,改正不够的缺点,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一步㊂(许渊冲,1)3.6许渊冲的翻译策略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无疑最能够体现改写论对他产生的影响了㊂许渊冲所提出的 三化论 是指浅化㊁等化和深化㊂在汉诗英译中,如果遇到汉语中的专门名词(如 秦汉 )可以变通,浅化为普通名词(如 古代 );普通名词(如 关 )可以等化成专门名词(如 长城 ),也可以深化成更具体的普通名词(许渊冲,82)㊂ 再创论 是指从原文出发,对译文进行特殊的深化,赋予其新的意义, 是最高级的深化论 (许渊冲,13)㊂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例子来讨论 三化论 和 再创论 与改写理论之间的关系㊂例如杜牧的‘赠别“中,有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两句,形容珠帘内的美人的容貌胜过扬州的春景㊂许渊冲翻译为: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mile way.其中,许渊冲将专有名词 扬州 完全去掉,只写帘外的美景,这样做就是为了方便外国读者阅读,防止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影响他们的阅读过程㊂这属于一种 归化 策略,将中国特有的事物转换成西方读者常见的事物或者是将其删除,便于对方理解㊂而在另一首唐诗中,许渊冲则展示了 深化论 的具体运用:江雪㊀㊀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㊂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这篇译文的前三句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风貌,而最后一句则把 独钓寒江雪 理解为 在寒江上钓雪 ,全句中意象没有变化,而只是把诗句的宾语换成了 雪 而不是 鱼 ㊂尽管没有像庞德的拟作‘落叶哀蝉曲“那样进行意象的变换,但意象的转换同样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体现了原作者孤傲高绝的情操,同时也加入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感情,这和翻译改写论中对译者主体性的强调是一致的㊂Ⅳ.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庞德和许渊冲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改写理论的影响,并在各自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体现了这种影响,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由于生活背景不同,受到的教育和自身因素不同,两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㊂具体说来,在翻译目的上,庞德是为了改变主流诗学,创新英文诗歌,改造西方社会;而许渊冲则是为了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介绍到西方,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㊂至于策略方面,两者尽管都注重意象的表现,但庞德在具体的翻译中大多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而许渊冲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两者的 改写 也有不同,庞德的改写是通过对于意象的重新选择实现的,而许渊冲则是采取意象转换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翻译目的㊂(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参考文献:[1]㊀Munday Jerome,An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Routledge,2001.[2]㊀Pound Ezra,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M],New York:NewDirections Publishing Cooperation,1968.[3]㊀彼得.琼斯,意象派诗选,[M],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㊂[4]㊀董洪川,接受的另一个维度:我国新时期庞德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㊂[5]㊀金隄,等效翻译探索,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㊂[6]㊀王宏志,重释 信达雅 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㊂[7]㊀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㊂[8]㊀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㊂[9]㊀祝朝伟,构建与反思,,2005年㊂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作者:李城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外语旅游系刊名:金田英文刊名:Jin Tian年,卷(期):2015(9)引用本文格式:李城改写理论视域下庞德和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比较[期刊论文]-金田 2015(9)。
试谈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试谈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作者:郑绍燕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意象派诗歌的产生和发展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诗词的巨大影响。
其创始人之一庞德,就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在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及学习汉语语言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文化对他影响极为深刻。
虽然中西不同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文化差异,使得这位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在译介中国古典诗歌时发生了不容忽视的误读和曲解。
但就在这些误读和曲解中,庞德的才智可见一斑。
[关键词]意象派中国古典文化《诗章》误读与曲解《神州集》意象派在诗坛上的历史虽然很短暂,但它对英美现代诗歌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
它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受日本俳句、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之外,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形成其创作原则的巨大推动力。
作为20世纪西方杰出的意象派诗人兼学者,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毕一生之力翻译出版了不少中国古典作品,尤其是他耗费了半个世纪的心血所作的《诗章》(Cantos,1915~1970),堪称美国现代派诗歌的丰碑,是中西文化交融浓缩后的精华。
一、庞德译著中的误读和曲解庞德醉心于古代东方文化,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诗学和儒学极为推崇。
在他的《比萨诗章》中,他断言道:“整个意大利你连一盘中国菜也买不到/这就要完蛋了”;甚至偏激地抨击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唐史一无所知的傲慢的野蛮人用不着骗谁”。
他心悦臣服于中国儒学的博大精深和诗歌的清新简约,“中国诗人们把诗质呈现出来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
”(Ezra Pound,“I gather the limbs of Osiris”,New Age,1911)正是在这些异域文化奇葩的吸引下,庞德很早便开始对中国诗歌进行选择性翻译,力图为西方读众带去令他们耳目一新的东方诗歌。
在《诗章》第十三章(亦即《孔子诗章》)中,他将中国古典文化比喻成“杏花”,庄重地许下了自己的誓言:“杏花/从东方吹到西方/我一直努力不让花凋落。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长干行》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摘要: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防止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键词:《长干行》译者主体性庞德许渊冲一、译者的主体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仅开阔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还将翻译主体研究带入了研究者的视线中,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自然成为其中学者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到达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根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它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1]。
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主体性主要表达在译者自身的意识形态,译者的翻译动机及目的,对原文本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等。
二、《长干行》及其译本的介绍《长干行》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家喻户晓的一首乐府诗歌,整首诗歌一共十五行,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并以女主人公年龄的变化为时间顺序来记叙,刻画出了一位少妇的爱情和离别故事。
诗中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和心理活动,描写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和感情的开展过程。
细腻缠绵的描写笔法,配合徐缓和谐的音节和形象化的语言,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少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对幸福婚姻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总之,《长干行》塑造了具有美好情操的青年妇女形象,表达了妇女们对于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艺术上又极完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甚至将此诗翻译成英文。
庞德是美国著名诗人,其《长干行》的翻译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很大,被推选为优秀译文之一,并在西方广泛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
1.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
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在当代中国古诗翻译领域,许渊冲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从而实现“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他主张译文应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音韵、形式及其内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完全对等,而是应当竭尽所能用最恰当的词再现原诗的“美”,保留原诗的艺术效果,以弥补因语言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缺失。
虽然二者的翻译理念和策略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古诗翻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将结合具体翻译文本来分析他们的翻译理念,以找出我们可以借鉴的诗歌翻译技巧。
3.译文分析
下面以庞德和许渊冲《送友人》一诗为例,浅析二者的翻译理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庞德译文: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pound, 1915: 28)
许渊冲译文:
farewell to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adieu, adieu!”
(许渊冲, 2011: 58)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共八句四十字,每行五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了高朗阔远、诗情画意的意境。
庞德创造性地将此诗译为一首无韵体诗,全译诗共九句。
他使用英语中最常见的单词,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意境:“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dead grass”,“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old acquaintances”及“horses”,这既易与英语读者产生共鸣,又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原诗的意境。
译诗第2、3行中的“them”和“must”,体现了庞德尽量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这一翻译理念。
第5、6行中,庞德模仿原诗的语法结构,不使用动词,而是用介词“like”代替,揭示了原诗中“浮云”和“游子意”以及“落日”和“故人”之间的暗喻关系,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
叶维廉曾经高度评价这两句译诗:译者将原诗中两个并置的相对具体的意象巧妙地转换成抽象的意象,而又不失原诗的诗
情画意。
(yip, 22)值得一提的是,庞德刻意将“浮云”译为“a floating wide cloud”而非“floating cloud”,强调“a”和“wide”,体现了诗人孤独无所依靠的人生。
然而,由于文化及语言差异,译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理解错误,如他将“孤蓬”误译为“dead grass”,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注重译诗的“美”。
译诗中的奇数行和偶数行都分别押韵。
他刻意将“北郭”译为“the northern sky”以便与“goodbye”押韵,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翻译理念。
译诗的第5、6行对仗工整。
然而,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译文忽略了一个及其重要的表达诗人落寞之情的意象—落日,这的确令人遗憾。
最后一行中,许渊冲选择“adieu”这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古英语,即使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又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实现了其“三美”的翻译理念。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庞德主要采用自由诗体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传播了中国的古典文化。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多地保留了古诗的韵律,但由于过多强调译诗的“三美”,造成了一些意像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没有确切的标准,本文的研究也不是为了挑选出其中的好坏,而是希望能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以此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的补充和扩展,并借此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pound, ezra.“how i began”.t.p.’s weekly. 6 june 1913:707.
[2] trans. cathay: translations by ezra pound. 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 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 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 london: elkin mathews, 1915.
[3]许渊冲.300 tang poems.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4]yip,william.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9.
作者简介:姚燕,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