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图书分类法

合集下载

10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10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重点:文化典籍的主要成就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一、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把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

(一)经部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和对其所作的解释。

经为常、常道的意思,解释儒家经典的书一般标示“传”、“记”、“注”、“疏”、“正义”等。

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著作共有1773部,20427卷,包括十大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中国封建社会儒家经典的确定过程:西汉武帝时有“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此指《仪礼》)、《周易》、《春秋》。

东汉有“七经”:增加《孝经》和《论语》唐朝前期有“九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

唐朝后期有“十二经”:增加《孝经》、《论语》、《尔雅》。

宋朝有“十三经”:增加《孟子》。

除“十三经”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经典还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大学》与《中庸》均出自于《礼记》,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四书”的来历:朱熹喜爱《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书,分别写了《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和《孟子集注》(7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二)史部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共有15种,最著名的三种,即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史记》为纪传体的代表,《资治通鉴》为编年体的代表,《通鉴纪事本末》为纪事本末体的代表。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类中国图书分类法

历史、地理史学理论史学的哲学基础社会发展理论史学专论年代学史料学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法历史写法历史学习法史学史世界中国世界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研究、考订、评论东方学年表普及读物上古史(公元前世纪以前)古代史(公元前世纪~公元年)古代东方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中世纪史(~年)早期封建社会(~世纪)中期封建社会(~世纪)后期封建社会(~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年)阿拉伯帝国(~年)近代史(~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巴黎公社前夕(~年)巴黎公社至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年)现代史(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年~)民族史志中国史通史革命史文化史古代史籍纪传体史书合刻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钞历史事件史料公牍、档案诏令、奏议笔记、掌故、旧闻、回忆录研究、考订、评论中国学、汉学年表普及读物原始社会(约万年前~多年前)奴隶社会(约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三代(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夏(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商(公元前世纪~公元前世纪)西周(公元前世纪~公元前年)史料春秋(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封建社会(公元前~公元年)战国(公元前~公元前年)古代史籍秦、汉(公元前~公元年)秦(公元前~公元前年)农民起义汉(公元前~公元年)西汉(公元前~公元年)农民起义东汉(~年)农民起义三国、晋、南北朝(~年)。

四库分类法简介

四库分类法简介

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经部收录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四部简介
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6部60类分类法

16部60类分类法

16部60类分类法
摘要:
1.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2.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4.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正文: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概述】
16 部60 类分类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图书分类法。

它将所有的知识分为16 个大部,每个大部下又分为60 个小类,因此得名16 部60 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16 部60 类分类法最早出现在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命令学者郑译等人编撰。

在此之前,我国的图书分类体系并不完善,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图书分类体系的初步形成。

此后,该分类法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逐渐成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图书分类法。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具体分类体系】
16 部60 类分类法的16 个大部分别是: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兵部、刑部、礼部、乐部、春秋部、尚书部、序部、诗部、论部、辩部、孝经部、五经部。

每个大类下又分为60 个小类,总共960 个小类。

【16 部60 类分类法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虽然16 部60 类分类法是古代的图书分类法,但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影响。

一方面,它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另一方面,它也对现代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现代的图书分类法,如《中图法》等,就是在16 部60 类分类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前言:古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经验。

对古籍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中华文明。

在古籍分类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本文将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探讨古籍分类的这一演变过程。

一、六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六分法的定义及由来六分法是指将古籍按照主题内容划分为六大类,分别是经、史、子、集、古、今。

这一分类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尚书》以及《左传》等史书中。

2. 六分法的应用六分法为古籍分类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并在古代图书编目和整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同的类别代表了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方便学者从整体上了解古籍的内容和特点。

二、六分法存在的问题1. 分类过于宽泛六分法虽然对古籍作了总体的划分,但在细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可以继续细分的领域,导致了分类过于宽泛,不能满足学者对于更具体领域的研究需求。

2. 部分分类冗余在六分法中,某些类别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和冗余,使得古籍在不同分类之间重复出现,给学者的查阅和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三、四分法的提出和应用1. 四分法的定义及由来为了解决六分法存在的问题,近代学者提出了四分法,将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别。

四分法将原本属于"古"和"今"两个类别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更加系统和准确地划分古籍的内容。

2. 四分法的应用四分法在近代学者的研究和图书编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对于学者来说更具体、更精确地划定了古籍的范畴,有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四、四分法的优势和影响1. 提供了更具体的分类标准相对于六分法而言,四分法提供了更具体和准确的分类标准,有助于学者更细致地进行研究和整理。

四个大类别更贴切地反映了古籍的实际内容和形式特点。

2. 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研究通过四分法的应用,学者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

不同学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的类别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促进了古籍研究的多样化和深入化。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

[问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过程大致如何?答案(1)古籍分類的目的,一是為了查找方便;二是總結學術源流。

我国古籍分类的方法大致经历的演变过程是:六分法→九分法→七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

(2)六分法。

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产生于西汉。

当时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其类例创于刘向而定于刘歆。

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七略》原书已佚,其分类法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沿袭。

(3)九分法。

继承刘向刘歆分类体系而又有所发展的是刘宋时王检的《七志》:经典志(六艺小学史记杂传);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地域及图书);道经;佛经。

《七志》已佚,据梁阮孝绪《七录序》及隋志,其分类概况如此。

(4)七分法。

《七志》之后有《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内篇五录)、佛法录、仙道录(外篇二录)。

《七录》已佚,仅《七录序》保存于《广弘明集》卷三。

(5)四分法。

晋荀勖的《中经新簿》把图书分为甲(经)、乙(子)、丙(史)、丁(集)四个部,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唐初的《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南北朝以来赋予四部的经、史、子、集专名。

从此之后,中国历代公、私书目,大多是用被视为永制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制的。

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6)五分法。

清末张之洞《书目答问》别立丛书部。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七百八十九家收藏古籍的机构联合编制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共分经、史、子、集、丛五部,本质上仍是四部分类法的延续。

(7)六分法。

从二零零四年起,山东大学杜泽逊受国家清史委员会委托,主持编纂《清人著述总目》,相当于艺文志。

考虑到清后期西学东渐,译书甚多,借鉴晚清一些书目的做法,拟定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西学部、丛书部六部分类框架,也是从学术发展和图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00.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0. 哲学 20. 社会科学(总论) 21. 历史、历史学 27. 经济、经济学 31. 政治、社会生活 34. 法律、法学 36. 军事、军事学 37.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41. 语言、文学 42. 文学 48. 艺术 49. 无神论、宗教学 50. 自然科学(总论) 51. 数学 52. 力学 53. 物理学
《七略》(七分法: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
略,方技略;佚失)------西汉刘向,刘韵父子
《七志》(九分法:九篇条例,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
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道经,佛经)-----------宋朝王俭

《七录》(七分法: 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技术录, 佛法路,仙道路)---------五代十国梁国阮孝绪
图书分类和图书分类法简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 夏李南 2009-3-27
A
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基本流程
分类与加 工
典藏(文 献调拨)
文献采访
流通阅览
B
图书分类及加工
图书分类的任务概括起来有: 1,揭示每种图书的学科知识内容; 2,把学科性质相同的图书聚集在一起; 3,根据各类图书间的亲疏关系把藏书组成一个系统。 对图书分类的要求是: 确认图书,归类正确 前后一致,位置固定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法》(简称《东北法》)----1948年8月东北图书馆 《图书分类新法》(简称《山东法》)-----1951年山东省图书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1952年中
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法》)------1956年文 化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1954年中 国科学院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1958年武汉大学图 书馆学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1975年《中图法》 编委会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与演变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守起商鞅随后颁布的法令了[2]78。

除了要在普通百姓方面倡导立法管理制度的严肃性之外,商鞅的变革措施由于改变了秦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方式,自然也触动了那些具有高贵社会地位,特别是一些王公贵族们的切身利益。

因此,如何使秦国的王公大臣明白“赏罚分明”、“不赦不宥”的法令精华亦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商鞅曾经颁布的一条法令规定:凡是秦国的国民,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应以打仗立功为评价标准;凡是属于贵族阶层但是没有立过军功的,就不能得到任何爵位。

换句话说,一个贵族,无论他的家族有多么高贵显赫的地位,无论他的家族有多么广袤丰裕的财富,假如他从来没有为国家作出过任何贡献,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话,那么他就只能与平民一样身穿粗布衣服,没有资格乘坐马车。

当这项法令颁布之后,很快受到了许多当权贵族的强烈反对,比如大臣甘龙、杜挚等就直接对商鞅变法的措施明确表示抗议,他们广泛制造舆论,认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以阻碍商鞅的立法管理制度进程,特别是秦孝公的小舅子季虎,更是明目张胆地叫嚣和反对商鞅的变革措施,他在自己的封地咸阳专门组织了一批贵族以抵抗商鞅制定的新法令,当商鞅亲赴咸阳督察时,季虎率领自己的家兵还与商鞅的卫戍部队进行对抗,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季虎还是被商鞅擒拿归案,在秦孝公坚决支持他实施变法革新的背景下,商鞅按照秦国的法律,将季虎及其家人全部处死。

这个举措震慑了秦国保守和顽固的王公贵族,为秦国推行立法管理制度扫清了束缚障碍,保证了立法实践运动的有效开展。

三、商鞅的立法影响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商鞅建立了积极有效的立法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在公元前356年实施的第一次变法和公元前350年实施的第二次变法中,商鞅倡导的立法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国家“以法治国”,发挥法的“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要求百姓具有法律意识,“以吏为师”;制定什伍连坐制度,实施轻罪重罚,使“有罪者皆应受罚”;大力奖赏军功,建立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在土地开发和利用上“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土地买卖;推行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等。

我国古籍分类法

我国古籍分类法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

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演变历史对于古籍整理工来说,为古籍分类是前期工作中的一项关键环节。

如今的古籍整理工依然在沿用古代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那么了解其历史源流则是熟练运用分类法的基础。

四部分类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集大成者,它的形成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隋唐,而完善于明清,最终定型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春秋战国之前,世存书籍数量十分稀少,尚未形成对文献分类的概念。

而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段文化繁荣期,各流派著述纷起,逐渐产生出文献分类的需求。

孔子率先进行了文献的分类整理,编成《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成为古代最早有史可据的文献分类。

秦朝因文化思想专制而进行的“焚书”之举,使得当时的图书文献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文献分类的发展一度陷于中断。

到了汉代,由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繁荣,朝廷大力“广开献书之路”,又“置写书之官”,使文献典籍日益丰富。

于是,对于古代文献分类、辑录的要求又开始应运而生。

刘向(图片来自网络)西汉的刘向、刘歆父子受命对文献典籍进行校对整理,刘歆在父亲刘向撰著的《别录》基础上撰成《七略》,创建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图书分类体系。

《七略》原书已佚,但在《汉书·艺文志》的辑录中可窥其大概体系。

刘氏父子将当时的文献典籍总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共六大类。

类之下又分种,种下有家: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等25家、陆贾赋等21家、孙卿赋等25家、杂赋12家、歌诗28家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耆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六分法”已基本形成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大体结构。

三国时期魏国秘书郎郑默据皇室藏书编成《中经簿》,虽因原书散佚而无法睹其概貌,但它却奠定了晋代“四分法”产生的基础。

图书分类法简史

图书分类法简史

图书分类法简史自从有了图书的收藏,也就有了对图书的分类的研究。

从西汉到现代,我国先后出现了《七略》、《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有代表性的图书分类法。

1 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制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

《七略》原书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汉书〃艺文志》识其概貌。

《七略》将当时的图书分七种,分别是“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序,因而《七略》实际上是把图书分为六种,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体系。

2 四分法:四部分类法始创于荀勖。

据《隋志序》“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以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

”《中经新簿》将图书发为甲、乙、丙、丁四部。

晋元帝时,著作郎李充在《中经新簿》基础上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的次序。

《隋书〃经籍志》总结前人经验,采用了经、史、子、集的专名,成为我国第二部综合性的图书目录。

清乾乾隆时纪昀等奉剌编制《四库全书总目》,成为四分法的集大成者,把四分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另一大体系。

3 古代其它一些分类法:除《七略》、四部外,我国还有一些其它的分类法,最主要的是南宋郑樵的《通志〃艺文略》。

该书标新立异地将图书“总十二类,百家,四百二十二种”,体系完备,精详周到。

但因为不是“正统”,影响不是很大。

4 近现代的分类法:我国近代,由于西学的影响,产生了一批新的的分类法:《西学书目表》、《古越藏书楼书目》、《南洋中学藏书目》等,打破了四部分类的传统,摆脱了尊儒思想。

1910年,《杜威十进分类法》开始传入中国,此后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繁荣局面,出现了一批“仿”“补”“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分类法,如《中国图书分类法》、《中国十进分类法》等。

解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30多种综合性和专门性的分类法。

古籍具体分类

古籍具体分类

古籍具体分类古籍具体分类“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介绍古籍具体分类吧!经部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十三经注疏: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经学史及小学类:经学史即经学历史,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

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

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史部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正史: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不久,又将《清史稿》合编其中,合称《二十六史》。

编年:按年代顺序编排史料、著作等。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 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剑南诗稿
四部分类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一种,它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这种分类法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1. 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著作,如《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

2. 史部:主要收录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志等内容。

3. 子部:主要收录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家的《老子》、《庄子》,儒家的《孟子》、《荀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4. 集部:主要收录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书籍主要涉及文学创作、艺术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剑南诗稿是指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部诗集,名为《杜工部集》。

这部诗集收录了杜甫在四川剑南地区的一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民生疾苦以及诗人的个人情感。

剑南诗稿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辅助资料:包括索引、 目录、工具书等
自然科学:包括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等
语言文字:包括汉语、 外语、语言学等
总论:包括图书馆学、信 息科学、情报学等学科
应用科学:包括工程技术、 医学、农学、军事等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 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历史地理:包括中国历 史、世界历史、地理等
综合性图书:包括百科 全书、年鉴、手册等
古代图书分类法
特点: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为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展:汉代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图 书分类法
影响:对后世图书分类法产生了深 远影响
近代图书分类法
近代图书分类法的起源: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图书 分类法
近代图书分类法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尝试将西方的图书分类法与中国的传统图书 分类法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图书分类法
类法
人工智能在图书分类中的应用
自动分类: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将图书分类到合适的类别 智能推荐:根据读者的阅读历史和喜好,推荐相关的图书 知识图谱:构建图书知识图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查找图书 智能搜索: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高图书搜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国际图书分类法的趋势
数字化:图书分类法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便于检索和管理 标准化:国际图书分类法将更加注重标准化,便于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智能化:图书分类法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类和检索 开放性:国际图书分类法将更加注重开放性,鼓励各国参与和贡献,共同推动图书分类法的发展
图书分类法可 以帮助图书馆 员快速定位图 书,提高借阅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古籍分类与古籍定级标准
17
二、古籍分类
总类 儒家类[以儒家观点立说、立身处事与教育方面之书入此] 兵家类[注意与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别,凡论述兵制与养兵方法之书
入史部政书类军政,而用兵方法之书入子部兵家类] 法家类[注意与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别,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入史部
政书类法令,而法制理论与法制技术之书入子部法家类] 农家类[有关种植、养殖之书入此,而有关动植物特性与饮食加工
代男子有德者之称。子部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子 部中的“子”最初指的是思想家的著作和记录思想家 言行的著作,如《老子》、《墨子》等。它们多属哲 学著作。随着学术的发展,子部书的范围不断扩大, 其中农学、天文算法、医学等科学技术书籍占相当多 的数量,另外像小说、宗教等类的书也有不少。总之, 思想家著作与记録思想家言行之书入此,古代科技、 艺术、娱乐、宗教之书亦入此。]
6
二、古籍分类
(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法 整体分爲經、史、子、集、叢五部,各部又分
类,有的类又分属,属下又根据情况进行复分。 具体类目如下:
7
二、古籍分类
经部[“经”是指织布时的竖线,人们只有先把竖线排
好,才能用横着的纬线织出布来。古人由此引申认为, 儒家思想及其有关著作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根本保 证,因此把它称为“经”。作为重要经典的儒家著作, 最初只有六经:《诗》、《书》、《礼》、《乐》、 《易》、《春秋》(其中《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 传)。到了唐代有“九经”之说,宋代又发展为“十 三经”。另外,古代经部的书除了包括儒家诸经外, 还包含有“小学”(即今天的语言文字学)类的书。 总之,儒家尊崇十三经之正文与注释、研究经文之书 入此,传统语言文字学与谶纬之书亦入此]
石等书亦入此。]
12
二、古籍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

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演进过程目录者,学术之史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书籍文献目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一门传统的学问。

它之所以能够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于其有科学的分类和每类之科学分类序。

正如《通志·校雠略》所说的:“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

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

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

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

”这说明分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从创造文字起,就有记录了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及源远流长的书籍史,这也要求我国图书分类法出现比较早。

在公元前一世纪,刘向父子把周秦以来逐渐发展的分类思想,运用到整理图书上,终于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综合分类图书总目——《七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图书分类法从古代演变至近代、现代,却未一脉相承发展,而是出现了断代的特征。

古代书籍纯粹采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而近代、现代则完全吸收了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内容,这也是中国图书分类法演变发展史的最大的最重要的特征。

那中国图书分类法演进过程究竟怎样?中国图书分类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流传下来记录文字的简策整编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即为图书的六大分类。

“六艺”是图书分类的雏形,具备图书分类的框架,“为以后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汉初,吸取秦时的“焚书坑儒”的教训,西汉初期的皇帝,实行黄老之治,在修养生息,发展国力同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注重民间图书搜集和收藏。

皇家藏书在这时期迅速增加,经过初步整理,大致分为律令、军法、章程和礼仪四大类。

这可能是一次比较正规的图书分类。

在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刘向等一批专业人员就奉命,校定皇家宫廷藏书。

他们的分工主要按照学术的性质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个整理组。

刘向坚持工作了尽20年,他还给每种书撰写叙录一篇,内容包括篇目、校定过程和全书大意等。

有人将其汇聚成书称《别录》,《别录》就是“别集众录”的意思。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文章引言的一部分,目的是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概述。

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籍进行分类整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种分类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在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先介绍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分类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学者们开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形成了“四部”之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法逐渐完善和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基本分类方法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的内容和特点。

根据这一分类法,传统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

其中,“经”是指经典,如《周易》、《论语》等;“史”是指历史文献,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子”是指儒家的子部典籍,如《孟子》、《论衡》等;“集”是指杂家的集部典籍,如《韩非子》、《庄子》等。

四部分类法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全面性。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可以将中国经典著作进行有序的归类,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分类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些文献。

同时,这种分类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学科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涵盖,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起源于明代,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分类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通过这一分类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我们的学术知识和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方式。

本文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 引言:首先,对国学典籍四部分类法进行引言,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介绍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本文的目的。

2. 正文: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四部分类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内容和特点。

古代图书分类法共25页文档

古代图书分类法共25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古代图书分类法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图书分类法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四部”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

西汉刘歆《七略》创图书六分法,晋荀勖《中经新簿》改分甲、乙、丙、丁四部,亦称经、子、史、集四大类。

“经部”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一大类,亦称甲部。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五经总义、经纬、小学11类。

清《四库全书》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10类。

其分法略有差异,内容大致相同。

“史部”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二大类,亦称乙部。

收录各类体裁的历史箸作。

《隋书·经籍志》把“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一十三类,这一分类法一直为唐宋所沿用。

《明史·艺文志》将“史部”分为十类。

清《四库全书》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未、别史、杂志、诏奏、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一十五类。

“子部” 古代图书四部分类之第三大类,亦称丙部。

主要收录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隋书·经籍志》分子部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一十四类。

清《四库全书》亦分为一十四类,名目略有异。

“集部” ,亦称丁部。

收历代文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集子及文学评论,戏曲等箸作。

是今人接触最多的古典文学类别。

《隋书·经籍志》分楚辞、别集、总集集三类。

清《四库全书》分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五类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简介
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黄为中央正色。

具体介绍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区域,称东方为苍龙象,北方为玄武(龟蛇)象,西方为白虎象,南方为朱雀象,是为“四象”。

这种“四象”是古人把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联系起来加以想象而成的四种动物的形象。

如东方苍龙,角宿象龙角,氐、房宿象龙身,尾宿象龙尾。

南方朱雀则以井宿到轸宿象鸟,柳宿为鸟嘴,星为鸟颈,张为嗪,翼为羽翮。

后来古人又将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相配,故有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之说。

后又将其运用于军窖军列,成为行军打仗的保护神,如《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

”陈皓注曰:“行,军旅之出也。

朱雀、玄武、青龙、自虎,四方宿名也。

”又曰:“旒(liu,旗子上的飘带)数皆放之,龙旗则九旒,雀则七旒,虎则六旒,龟蛇则四旒也。

”即说其表现形式是将“四象”分别画在旌旗上,以此来表明前后左右之军阵,鼓舞士气,达到战无不胜的目的。

道教兴起后,沿用古人之说,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纳入神系,作为护卫之神,以壮威仪。

《抱朴子•杂应》引《仙经》描绘太上老君形象时说: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

十分气派,着实威风。

后来,四象逐
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据《北极七元紫延秘诀》记载,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渐扩大,从四象中脱颖而出,跃居“大帝”显位,青龙、白虎则被列入门神之列,专门镇守道观的山门。

宋朝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谓青龙、白虎也。

”明姚宗仪《常熟私志•舒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

秦汉时期四神与春、夏、秋、冬四季,青、白、赤、黑四色相配,已被当时文献如《淮南子》、《史记》等书所系统记载,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体系。

表示季节和方位。

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