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人的 天然绿色染料

合集下载

鄂伦春族服装

鄂伦春族服装

鄂伦春族服装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鄂伦春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就是独特的传统服装。

鄂伦春族民族服装以其华丽的外观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融合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界的崇敬。

鄂伦春族服装的特点之一是色彩鲜艳,充满活力。

他们喜欢使用鲜亮的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以展示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这些颜色在鄂伦春族服装中以各种方式呈现,如缀饰、刺绣和图案。

鄂伦春族的男性传统服装由上衣、裤子和鞋子组成。

上衣通常是长袍式的,用厚实的绸缎、棉布或毛织物制作而成。

上衣的颜色经常鲜艳,融合了黑、白和红等色彩。

衣领、袖口和下摆通常装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增加了服装的华丽感。

裤子通常是宽松的,以让人们在户外活动时更加舒适。

鞋子通常是用软皮、牛皮或毛皮制作而成,以适应寒冷的气候。

女性传统服装则更加华丽,通常由长袍、裙子、腰带和鞋子组成。

长袍通常是宽松的,也使用了丰富的色彩和细节装饰。

裙子通常是长及地的,并使用了各种不同的织物和花纹。

鄂伦春族女性经常在裙子上添加刺绣、珠子、丝带等装饰,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身份。

腰带是女性服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用丝绸、布料和皮革制作而成。

腰带通常镶嵌有宝石、珠子和金属配件,以增加服装的亮点。

鞋子通常是用绸缎、布料或皮革制作而成,以配合服装的整体风格。

除了色彩和细节装饰外,鄂伦春族服装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崇敬。

许多服装上都有与动物和植物有关的图案,如鹿、鸟、花和树等。

这些图案通常是通过刺绣或织造技术实现的,以展示鄂伦春族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鄂伦春族服装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了他们的个性和身份,也传达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化的影响已经渗入到鄂伦春族的服装设计中,但传统元素仍然保留下来,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标志。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服装的工艺和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鄂伦春族的文化遗产,并确保它们得以永久保存。

简述民间天然染色

简述民间天然染色

简述民间天然染色作者:李娟芬来源:《名家名作》2019年第02期[摘; ; ; ;要]纵观历史,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来具体讲述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

[关; 键; 词]天然;矿物染;植物染;手工印花追溯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发现先辈们很早就利用矿物、植物对纺织物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

大致可分三个转变模式。

一、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早用于着色的颜料是天然矿物质。

用各种矿物颜料给服装上色的方法称为“矿物染”。

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当时就有古书关于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的记载,由此可见,说明那时的人们已对具有不同天然色彩的矿物和土壤有所认识。

我国古代主要的矿物颜料有:红色的赤铁矿和朱砂、黄色的石黄、绿色的空青、蓝色的石青、白色的胡粉和蜃灰、黑色的炭黑。

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

在涂色前须把矿物质粉碎、研磨,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等就越好。

到了周代,開始出现植物染色。

最早是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加入明矾为媒染剂,可以染出红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用蓝草提取靛蓝染蓝色,能制靛蓝的草有很多,比如蓼蓝、崧蓝、马蓝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描写的就是一个染色过程。

另外,古代还有很多其他颜色的植物染料,如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桕叶等。

在影视节目中我们看到的陕北红军的服装颜色之所以是黄色,那是因为当时红军条件艰苦,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红军战士人人都学纺纱织布,再用黄土染土布,变成土黄色。

而新四军的服装颜色是灰色,因为驻扎在皖南山区,土布军服都用乌桕果染色,颜色为深灰。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驻扎在苏北平原,虽然土布军服还是用乌桕果染色,但平原的乌桕果色素不如山区的成分高,所以后染出的军服都是浅灰色的。

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图案象征寓意研究

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图案象征寓意研究

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图案象征寓意研究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图案象征寓意研究鄂伦春族是中国特有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居住在伊春市及周边地区,主要以狩猎、渔捞、林业、草原牧业等为生。

白桦树是鄂伦春族的重要材料之一,其树皮可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箭靶、鞋子、饰品、画卷等。

本文将对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图案象征寓意进行研究,以探索其文化内涵。

一、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完成。

下面将介绍其主要制作过程:1. 原料采集:在白桦树树皮颜色由绿变白的时期,用刀片或石头沿着树干下方切一圈,然后向上挑离,撕下白色部分的树皮。

2. 预处理:将采集来的树皮晒干或烤干,然后修剪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3. 制作图案:在树皮上用刀刻画需要的图案,也可以用色素或织物贴纸。

其中,鄂伦春族的图案多为鱼、狩猎场面、家具布置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

4. 缝制:在制作了图案的树皮上缝制成各种工艺品,如箭靶、饰品、画卷等。

二、鄂伦春族白桦树皮制品的图案象征寓意鄂伦春族的白桦树皮制品多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其中图案承载了丰富的象征寓意。

1. 鱼:鄂伦春族的祖先主要以狩猎和渔捞为生,因此鱼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鄂伦春族的鱼图案多是鲑鱼、鲤鱼,以及长城鲈鱼等。

这些鱼图案都寓意着生命的繁华和丰收之喜。

同时,鱼还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体现了鄂伦春族家庭中亲密团结的文化价值。

2. 狩猎场面:狩猎是鄂伦春族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族的狩猎场面图案多是描绘猎人在辽阔的林区中追逐猎物的场景。

这些图案象征着民族勇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体现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独特价值。

3. 家具布置:鄂伦春族的家具布置一直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族的工艺品中有不少图案是描绘民居及其文化特色的,如蒙古包、骆驼等。

这些图案也寓意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反映了鄂伦春族的乡土文化。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

天然染料染色的前世今生天然染色历史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

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

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攫取其它的颜色。

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

在今日崇尚环保自然的风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树木、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之植物染的研究与创作融入生活中,有别于化学染料,不会产生有害大自然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水,或其它的工业污染。

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

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

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

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

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中国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桦树皮艺术是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探析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创作技法以及其文化意义。

一、历史渊源桦树皮艺术是鄂伦春族的传统技艺之一,源自于鄂伦春族的古老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日常用品,如衣服、鞋子、帽子、垫子、毯子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其发展为一种艺术形式,创作出精美绝伦的桦树皮艺术品。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艺术特色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材料和工艺,采用的是原始的手工制作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刻纹、刨凿和牵制等工艺得到了细致的发扬。

桦树皮作为最初的材料,通过多次涂刷、刨削、晾晒等工艺流程,变成了可以蒸煮、揉擦、压板、雕凿、细磨的粗糙素材。

在这个基础上,鄂伦春族工匠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在纹理、颜色、装饰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加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桦树皮艺术品。

三、创作技法桦树皮艺术的创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材料选择和制备:选择适合的桦树皮作为材料,经过涂刷、刨削、晾晒等工艺步骤,制成可塑性强的工艺材料。

2、图案设计:根据艺术品的实际需求和创作想法,选择合适的图案或者进行创新设计,塑造出完美的艺术构思。

3、刻画工艺:运用刻镂刀、刨、锉等工具,根据设计要求在桦树皮上进行准确而美观的刻画。

4、彩绘和打磨:运用颜料和笔刷进行精致的彩绘和涂饰,然后对艺术品进行细致的打磨,使其更加光滑和美观。

四、文化意义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文化意义方面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它是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途径和表现形式。

其次,桦树皮艺术也是鄂伦春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性表现,反映了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和人文精神。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

天然植物染色的历史与来源对天然植物染色发展历史、色彩来源和色相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汲取植物染色的特点和优势,对天然植物染色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标签:天然植物染色;植物染料;合成燃料;环保;生态TB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造就了中国纺织行业的辉煌,“四大名锦”、香云纱、蓝印花布、蜡染、扎染、夹缬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借助天然植物染色完成的。

1 天然植物染色的发展历史天然植物染色是指提取天然生长的植物中的色素对织物进行染色。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天然的色彩,染色的染料包括矿物染料、动物染料与植物染料三种。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利用赤铁矿粉把麻布染成红色。

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的根、茎、叶、皮可以提取色素并且染色后的色彩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色逐渐代替了矿物染色成为主流。

20世纪初,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由于其在色光和色牢度等方面的优越性,天然植物染色逐渐被取代。

染坊开始使用进口的化学染料染色,仅在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还有土靛染色存在,传统的天然植物染色几近消亡。

近年来,在全球性绿色革命浪潮下,合成染料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天然植物染色重新为人们所重视。

2 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来源和色相天然植物染色的染料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提取得到的,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中来源都很广泛。

我国地大物博,可供染色的植物染料资源丰富,迄今已知的有四、五千种,很多植物染料都有药用价值。

古人根据植物的不同的特性创造了丰富的植物染色工艺技术,如媒染、防染等,使得传统植物染色的色谱十分丰富,一种色调就能分出几十种近似色。

红色可从茜草、红花、苏木等中提取。

周代已经开始使用茜草,其色素的主要成分是茜素和茜紫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深红娟”就是用茜草染色的。

但茜草萃取出的红色是暗土红色,后世逐渐发明了红花染色技术,得到色相艳丽、纯正的“真红”。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流域之一,这里的自然环境独特,物种资源丰富。

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袤的森林中,桦树皮艺术就是他们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

本文将从桦树皮的特点出发,探析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

桦树皮是桦树的外皮,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用性,适合用于制作各种工艺品。

鄂伦春族作为传统的狩猎民族,生活在丛林中,长期以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作生活工具,如狩猎用具、渔具、住房用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桦树皮不再仅仅是实用工具,而成为了鄂伦春族独特的艺术载体。

桦树皮艺术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

鄂伦春族的工匠需要在适宜的季节采集到完整的桦树皮,然后将其晾干,剥离其内部的粗硬部分,最后将皮层切割成所需形状。

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对桦树皮的认知和处理技巧,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桦树皮艺术品。

桦树皮艺术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鹿角舞”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舞蹈,因为鄂伦春族的祖先常常在狩猎时见到鹿群在林间跳跃,所以将鹿的形象融入到舞蹈中。

在桦树皮艺术中,也可以看到鹿角的形象,这些形象是由工匠用桦树皮手工制作而成的,栩栩如生。

桦树皮艺术还有很多其他形式,如花鸟、山水、人物等,每一件作品都展现了鄂伦春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通过桦树皮艺术,鄂伦春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传递给后人,使之成为了独特的文化遗产。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是中国东北地区难得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也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桦树皮艺术,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流域,这里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

而鄂伦春族是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桦树皮艺术便是鄂伦春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进行探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桦树皮艺术起源于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鄂伦春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兴安岭地区。

他们生活在密林深处,以狩猎、捕鱼和游牧为生,依靠大自然的馈赠来维持生计。

由于长期生活在这片原始森林中,鄂伦春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尊崇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桦树成为了鄂伦春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桦树皮艺术在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鄂伦春族人民利用桦树皮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屋等,这些用品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桦树皮艺术也渗透到了鄂伦春族人民的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中,成为了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婚礼仪式上,鄂伦春族人会用桦树皮制作各种装饰品和礼品,用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桦树皮艺术不仅在鄂伦春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地的文化艺术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鄂伦春族人通过桦树皮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将自然界的美妙和生活的智慧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桦树皮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吸引了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艺术收藏家的关注。

桦树皮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使其在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中得到了积极的传承与发展。

桦树皮画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形式,它以桦树皮为载体,以热烙、刻画等技艺手法表现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在桦树皮画中,常常可以看到鄂伦春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画面中的鹿、鱼、鸟、树等元素被赋予了丰富的寓意,展现出鄂伦春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古代染发原料

古代染发原料

古代染发原料古代人们对于外貌的追求一直是一种文化传统,其中染发就是一种常见的美容技术。

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天然材料来染发,使发色更加丰富多样。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染发原料。

一、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古代染发中最常用的原料之一。

植物染料可以从根、叶、花等部位提取,具有丰富的颜色和染色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植物染料:1. 蓝靛:蓝靛是一种来自蓼科植物的染料,主要用于染发和织物染色。

它可以产生深蓝色或紫色的效果,非常受到古代人们的喜爱。

2. 苏木:苏木是一种常见的染料植物,其根部可提取出红色染料。

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苏木染发,使头发呈现出红色或橙色。

3. 槟榔:槟榔是一种常见的染料植物,其果实可提取出黑褐色的染料。

在古代,人们使用槟榔染发,使头发呈现出深黑色。

4. 柘染:柘染是一种来自柘树的染料,可以提取出红色染料。

在古代,柘染被广泛应用于染发和织物染色,使头发呈现出红色或棕红色。

二、动物染料除了植物染料外,古代人们还使用动物染料来染发。

动物染料通常来自动物身体的分泌物,具有独特的染色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动物染料:1. 虫红:虫红是一种来自昆虫分泌物的染料,主要用于染红色。

在古代,人们使用虫红染发,使头发呈现出艳丽的红色。

2. 蚕丝:蚕丝是一种来自蚕茧的染料,主要用于染黄色。

在古代,人们使用蚕丝染发,使头发呈现出金黄色或浅黄色。

三、矿物染料古代人们还使用矿物染料来染发,这些染料通常是来自矿石或矿物质的颜料,具有稳定的染色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矿物染料:1. 石绿:石绿是一种来自矿石的染料,主要用于染绿色。

在古代,人们使用石绿染发,使头发呈现出深绿色或浅绿色。

2. 朱砂:朱砂是一种来自矿石的染料,主要用于染红色。

在古代,人们使用朱砂染发,使头发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3. 雪花石膏:雪花石膏是一种来自矿石的染料,主要用于染白色。

在古代,人们使用雪花石膏染发,使头发呈现出纯白色。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人们在染发过程中常常使用一种叫做"催发水"的配方,这是一种含有草本植物和矿物质的液体,可以加速染料与头发的结合,使染发效果更加持久。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摘要】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对桦树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特点、在鄂伦春族文化中的地位、传承与保护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桦树皮艺术作为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桦树皮艺术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以期推动桦树皮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起源、发展、特点、文化地位、传承、保护、未来发展、独特魅力、文化意义、建议。

1. 引言1.1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是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通过对桦树皮的加工和装饰,展现了鄂伦春族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进行深入探析,从其起源与发展、特点、在鄂伦春族文化中的地位、传承与保护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桦树皮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意义,为进一步推动该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也有助于加强对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2. 正文2.1 桦树皮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桦树皮艺术在鄂伦春族中逐渐得到传承和发展。

艺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将桦树皮雕刻、绘画等技艺发展到了极致。

他们擅长用简洁的线条和生动的色彩表现出大自然的美景和鄂伦春族的生活场景,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湛的工艺水平。

桦树皮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鄂伦春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桦树皮艺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欣赏桦树皮艺术,促进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继续传承和发展。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

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桦树皮艺术而闻名。

本文将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进行探析。

桦树皮艺术是鄂伦春族传统的手工艺之一,主要通过将桦树皮进行加工和雕刻来创作出各种艺术品。

鄂伦春族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桦树是当地常见的植物之一。

他们利用桦树皮的柔韧性以及细腻的纹理来进行创作,制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

桦树皮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艺人要挑选合适的桦树皮,并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

然后,艺人会根据自己的创意和设计,将桦树皮进行雕刻。

他们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如刀、针等,将桦树皮雕刻成不同的形状和图案。

艺人会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上色和护理,使其更加鲜艳和持久。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

他们会雕刻出鄂伦春族的图腾、传统服饰和生活场景等,展示出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意象。

他们对桦树皮的运用也非常独特。

他们精心挑选桦树皮的纹理和颜色,使其与雕刻的图案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而富有层次感的艺术效果。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桦树皮艺术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桦树皮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导致桦树皮艺术的制作成本增加。

桦树皮艺术的市场需求不高,很难为艺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桦树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艺人能够获得充足的原材料。

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和文化活动等方式,提升桦树皮艺术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还可以开展桦树皮艺术培训和教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桦树皮艺术的创作和研究中。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是黑龙江流域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保护和传承桦树皮艺术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族是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深林之间,依靠狩猎和捕鱼为生。

而他们的传统文化中,桦树皮艺术是一项独特且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对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进行深入探析,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桦树皮是鄂伦春族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桦树皮进行各种艺术创作。

桦树是黑龙江流域的一种常见树种,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

而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桦树皮被视为一种珍贵的原材料,被用来制作各种器具和艺术品。

在桦树皮上,鄂伦春族的艺术家们以独特的方式刻画了他们的生活、信仰和文化,将桦树皮艺术推向了高峰。

桦树皮艺术作为鄂伦春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形式上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桦树皮上的刻画以线条为主,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将图案和图像勾勒得栩栩如生。

而在图案的运用上,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主要以动物形象为主,如鹿、虎、狼等,这些图案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代表着鄂伦春族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除了动物形象外,桦树皮上还刻画了各种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这些图案都反映了鄂伦春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尚。

与此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们在桦树皮上的刻画中融入了许多民族文化符号和图腾,这些符号和图腾代表了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他们文化认同的象征。

在色彩运用上,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这两种颜色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体现。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彰显了这一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艺术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而且在艺术功能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创造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创造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民俗文化 文艺民俗 审美原则 人文生态 革命 鄂伦春狍皮工艺 趣味 象形字 词气论 认识价值 虚实结合 艺术作品 艺术 自在自如 美国儿童文学 美 环境体验 清代词学 消极审美价值 水云意象 桦皮工艺 本质标树 文艺复兴 敦煌艺术 情感 思维模式 心境 开发利用 审美融合 审美特征 审美价值 审美 实用 天然绿色染料 天人合一 城市生态系统 后现代性 参与美学 原生敦煌艺术 半坡彩陶 创造考察 几何形纹饰 写实性纹饰 再生敦煌艺术 佛禅自性 伦理价值 仿生造物 人本位 五行相生 《考工记》 <臭奶酪人以及其他几篇蠢化故事>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流域之一。

该流域涵盖着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中鄂伦春族是其中之一。

作为原始部落生存的民族,鄂伦春族通过对桦树皮的加工,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桦树皮艺术。

本文将从桦树皮的采集、加工到艺术品的制作等方面,对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进行探析。

一、桦树皮的采集和加工桦树皮的采集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天然剥皮和人工剥皮。

天然剥皮是将桦树削成均匀的宽度后,自然剥皮。

而人工剥皮则需要使用特制的刀具和工具,将桦树的皮层削成单张薄片状,并进行清洗和晒干处理。

桦树皮的加工主要是通过水戳和压平等方式进行。

首先,桦树皮片经过水泡后,用大锤轻轻敲打,使其变得更加柔软和柔韧。

然后,用自制的压平工具将其压平,将薄片状桦树皮制成固定形状,并进行晾晒等处理。

二、桦树皮艺术的制作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主要是通过将桦树皮的颜色、形状和质感等元素进行组合和创新,制成各种图案和艺术品。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黑糖纸皮”,这是鄂伦春族传统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制作“黑糖纸皮”需要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桦树皮和玉米粉。

首先将桦树皮片晾干后,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切成纤维状或碎片状。

然后,将玉米粉和水混合制成糊状物,涂在桦树皮片上并晾干。

最后,根据不同的艺术要求,可以将几张桦树皮片织在一起,以形成不同的图案和颜色。

除了“黑糖纸皮”以外,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还包括镌刻、编织、绣花等多种形式。

其中,镌刻是通过特制的工具在桦树皮片上雕刻出不同的图案和形状。

编织是将不同色彩的桦树皮片编成一种特定的图案和形状。

绣花则是在桦树皮片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和花朵,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民族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认识的体现。

桦树皮艺术中,既有人文情感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该民族对原始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

桦树皮艺术的图案和形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例如,“黑糖纸皮”通常以动物、花卉、鱼虫等原始图案为主,如熊、鹿、鸟、鱼等。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美感研究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美感研究

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美感研究摘要:游猎民族鄂伦春创造了桦树皮艺术,鄂伦春独特的文化孕育了他们独特的审美,形成了鄂伦春桦树皮特有的美感风格。

鄂伦春的桦树皮艺术具有拙朴自然美、精巧细致美、象征美、经典美等美感。

关键词:鄂伦春桦树皮艺术美感拙朴自然美精巧细致美象征美经典美我国北方渔猎民族发明了用桦树皮制做种种生活器物的方法,并从古传承下来。

关于桦树皮在我国北方渔猎民族生活的记载,很早就见著与古籍,如《北史室韦传》载,北朝时期的北室韦人“用桦皮盖屋”;《明一统治》记载明代女真人仍然是以“桦木为屋”;《金史》记载“以桦皮为角”(用桦树皮做哨);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外》记载“山谷多桦木以皮贴车盖,为穹庐(撮罗子)、为扎哈(桦皮船)、纵缝之如栲栳(盛东西的器物)”、“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考古发掘也证实了用桦树皮做生活用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到上世纪50年代,桦树皮制品伴随着鄂伦春人游猎生活,在鄂伦春族游猎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在狩猎时代鄂伦春族几乎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桦树皮。

由于鄂伦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桦树皮的艺术表现包括造型和刻绘在桦树皮器具上的装饰就成了他们表现生活表达美感甚至传承民族文明和历史的重要形式。

鄂伦春民族数千年来在制造和使用桦树皮用具的同时萌发了审美意识,付出了他们的审美情感、审美实践与活动,形成了桦树皮艺术独特的美感风格。

1 桦皮艺术的拙朴自然美鄂伦春族从石器时代以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以狩猎为主业,在森林里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因此形成了鄂伦春民族文化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们审美主体、审美价值取向、审美个性、审美行为正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

自然界变成了审美的主体,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是自然与人的利害关系决定的。

所以他们的审美观是单纯朴素的自然审美观,把人的生存繁衍、狩猎生活、信仰民俗等社会生活中的审美都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审美意识。

恰恰是这种审美意识心理,把大自然的各个角落凝聚在鄂伦春狩猎者的桦树皮艺术中,促成了鄂伦春桦树皮艺术拙朴自然的艺术和民族特色。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

黑龙江流域鄂伦春族桦树皮艺术探析黑龙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流域之一,这里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鄂伦春族是最具特色的一个族群。

鄂伦春族是中国最北部的原住民族之一,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桦树皮艺术是鄂伦春族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对它的探析可以更加深入了解这一民族的独特文化。

桦树皮艺术起源于鄂伦春族祖先长期的狩猎生活,他们利用桦树皮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和装饰品,以此来渲染自己的生活以及宇宙万物。

桦树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特产树木,它的皮质细薄且结实,非常适合制作工艺品。

在鄂伦春族的文化中,桦树被视为神圣的生命象征,因此桦树皮的利用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桦树皮艺术的制作过程包括剥皮、晾干、染色、剪刻等多个步骤。

首先是将桦树的皮剥离下来,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剥离后的桦树皮需要晾干,这样才能保持其的原始形状和质感。

晾干后的桦树皮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处理,采用天然植物的染料,染出的色彩丰富而自然。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将桦树皮剪刻成各种图案和造型,再经过一定的加工和装饰,完成一件精美的桦树皮艺术品。

桦树皮艺术作为鄂伦春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

它展现了鄂伦春族对自然世界的独特感知和理解。

在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他们通过桦树皮艺术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桦树皮艺术还反映了鄂伦春族的历史和民族记忆。

通过图案和造型的运用,人们可以看到鄂伦春族的传统故事、传说和神话,这些艺术品承载了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情感纽带。

桦树皮艺术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认同鄂伦春族的文化艺术,他们通过购买桦树皮艺术品来支持当地民族的经济和生活。

桦树皮艺术也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重要旗帜,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这对于当地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桦树皮艺术作为鄂伦春族的独特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力。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色彩特征形成因素探析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色彩特征形成因素探析

15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地区,常年生活在山林中,由于没有文字的传承,只有语言,因此,图案在鄂伦春人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鄂伦春人善于用图案装点生活,并通过各种载体反应出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民俗习性呈现其对生活的认知,各种图形、符号、色彩中所隐含的象征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数量最少的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鄂伦春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显示了渔猎民族的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鄂伦春族融合了汉、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族文化。

鄂伦春族的民间工艺美术是记录其文化史的活化石,而传统图案又是鄂伦春族众多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奇葩。

独特的历史发展、生活环境及审美趣味等原因逐渐形成了形式多样、种类丰富、色彩绚丽、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艺术,这些造型独特、内涵丰富的传统图案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

一、鄂伦春族传统图案的色彩特征鄂伦春族是一个喜爱用图案、色彩装饰生活的少数民族,通过对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可以看出鄂伦春族与我国北方的汉、鄂温克、达斡尔、赫哲等民族经过了长期的文化融合,不仅形成了种类丰富、样式独特、色彩绮丽的传统图案艺术,并且在众多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感染力。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在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刀鞘、马鞍、鹿哨、木盒等生活物品上都有体现,其中刺绣图案的色彩呈现极为丰富。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其色彩单纯地由从大自然物象中借鉴、提取,从对其他民族审美文化上的借鉴、扬弃,到受各种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色彩系统。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的色彩对比和谐统一,在其图案的色系中,黑色、红色、黄色和白色是最为常用的色彩。

鄂伦春族传统图案色彩简洁生动,为统一色调,材料本身的固有色常被作为底色来映衬图案。

桦树皮工艺品颜色独特,基本上不染色,同时,保持桦木内皮原有的浅白色调,简洁清爽。

白桦的经济价值及开发现状

白桦的经济价值及开发现状

《植物资源学》课程论文白桦的经济价值及开发现状姓名:王珏学号:20120866年级:2012级1班学科专业:林学专业指导教师:王海英副教授日期:2014.05.13白桦的经济价值及开发现状王珏(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白桦属桦木科,落叶乔木,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广布树种,在中国的北方很容易找到。

其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皮在民间常用以编制日用器具,可提取桦树汁,易栽培,可为庭园树种。

本文主要从形态特征、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等方面对白桦做简单探究,明确其经济价值,了解其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

关键字:白桦,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主要分布,栽培技术,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开发现状,发展前景1 白桦简介1、1 白桦(学名:Betula platyphylla Suk),为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金缕梅亚纲壳斗目桦木科桦木属白桦种,落叶乔木,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远东地区。

1、2 白桦形态特征乔木,高可达27米;树皮灰白色,成层剥裂;枝条暗灰色或暗褐色,无毛,具或疏或密的树脂腺体或无;小枝暗灰色或褐色,无毛亦无树脂腺体,有时疏被毛和疏生树脂腺体。

叶厚纸质,三角状卵形,三角状菱形,三角形,少有菱状卵形和宽卵形,长3~9厘米,宽2~7.5厘米,顶端锐尖、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截形,宽楔形或楔形,有时微心形或近圆形,边缘具重锯齿,有时具缺刻状重锯齿或单齿,上面于幼时疏被毛和腺点,成熟后无毛无腺点,下面无毛,密生腺点,侧脉5~7(8)对;叶柄细瘦,长1~2.5厘米,无毛。

果序单生,圆柱形或矩圆状圆柱形,通常下垂,长2~5厘米,直径6~14毫米;序梗细瘦,长1~2.5厘米,密被短柔毛,成熟后近无毛,无或具或疏或密的树脂腺体;果苞长5~7毫米,背面密被短柔毛至成熟时毛渐脱落,边缘具短纤毛,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中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或钝,侧裂片卵形或近圆形,直立、斜展至向下弯,如为直立或斜展时则较中裂片稍宽且微短,如为横展至下弯时则长及宽均大于中裂片。

天然的植物染料—蓝草

天然的植物染料—蓝草

天然的植物染料—蓝草植物染料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还原染色材料。

采集蓝草制作蓝靛在中国的古籍中早有记载。

据古书《夏小正》记载,我国在夏代已种植蓼蓝,并已知道它的生长习性,“五月,启灌蓼蓝”。

就是说到了农历五月,蓼蓝就要开始栽种了。

在《诗经·小雅·采蓝》中记载:“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说文》中记载:“蓝,染青草也。

”;《荀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这些古籍诗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

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植物染料来进行织物染色的国家。

不过可以用来制作蓝色植物染料的蓝草除了蓼科的蓼蓝之外,还有十字花科的菘蓝、豆科的木蓝,爵床科的马蓝等等。

东汉时期,马蓝曾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

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就有专业性的产蓝区。

文学家赵歧路过此地,看见山岗上到处种着马蓝,有感而发,写下一篇《蓝赋》,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以种蓝染绀为业。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先是“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压住,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时间是“热时一宿,冷时两宿”。

将浸液过滤,按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搅动,等沉淀以后“澄清泻去水”,“候如强粥”,则“蓝靛成矣”。

用于染色时,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并使发酵,把靛蓝换原成靛白。

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中,从而使织物上色,经空气氧化,织物便可取得鲜明的蓝色。

这种制靛蓝及染色工艺技术,已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几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对蓝草的种植、造靛和染色工艺,进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阐述和总结。

他在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

茶蓝即菘蓝,插根活。

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子生。

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

”在靛蓝染色方面,书中指出:“凡蓝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记数。

其最佳者为标缸。

”。

据江苏的《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鄂伦春人的"天然绿色染料"——来自大兴安岭腹地的田野考

刊名: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30(9)
1.于学斌鄂伦春游猎生活 2004(03)
2.关小云鄂伦春族萨满教神偶与神像 1993(01)
3.毅松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 2003
4.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 2006
5.韩有峰;都永浩;刘金明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与发展 2003
1.DyStar新绿色颜料-Imperon Green HF-B[期刊论文]-染料工业2002,39(4)
2.刘琰玮.LIU Yan-wei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新生村桦皮制品调查[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04(1)
3.牛清臣鄂伦春族部落及"乌力楞"[期刊论文]-学理论2010(22)
4.张帆.Zhang Fan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制作与分类[期刊论文]-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
5.郭太林北方狩猎鄂伦春民族的皮毛装饰工艺[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3)
6.张振中鄂伦春与桦树皮[期刊论文]-今日民族2004(3)
7.葛扣根.陈军铅铬颜料替代品的“绿色制造”探讨[会议论文]-2008
8.龚强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鄂伦春人·游猎·民间艺术[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6(5)
9.张元卉社会转型前鄂伦春族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期刊论文]-世纪桥2009(5)
10.常晓兰.孙丽新浅谈鄂伦春民歌的特色[期刊论文]-剧作家2004(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hsfxyxb20090902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