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于旅游业中的美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艺术于旅游业中的美学价值
旅游管理0902班崔少康 2009064030205
一、引言
中国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全国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而进入2006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也在公众间迅速传播。在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背后,或许人们能够敏感地发现若干契合点,读出许多隐含的信息,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恐怕是民间民族艺术在旅游业中的审美价值重现问题,也就是如何将散落在民间村落中的几乎完全生活化、甚至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加以辨认、筛选、提炼、重构于旅游产业的框架之下,实现民间艺术在旅游新产品开发中的审美价值复活的问题。随着越来越开放的社会触角的介入,媒体为农村和城市架起内外沟通的桥梁,文化市场为民艺开辟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于是民间艺术已经不大可能仅仅留连于乡村,也不大可能仅仅满足于自娱自乐,更不大可能仅仅发挥着生活功能性,而是逐渐醒目起来、活跃起来、鲜活起来。这些变化或变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尤其在一个充满阳光色彩的朝阳产业——旅游业中,有些似乎垂垂老矣,已近暮年的民间艺术品类仿佛年轻起来,而那些千百年来一成不变的民艺作品也能够以崭新的面貌示人,经过旅游的产业化作用甚至身价倍增。这不能不承认是旅游业成就了民艺美学价值的重构与增值。
二、民艺的旅游美学价值的构成之一——悦耳悦目
在美学心理学中强调:“悦耳悦目”是一种形象的直观感受,是不假思索地从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中直接关照到它特有的本质内涵,并迅速生成某种审美意象。这种快速而直接完成的形象思维活动,在广大普通旅游者消费旅游产品时,尤其是作为观赏者面对大量铺排的民艺作品时,变得十分突出和活跃。虽然这些直观形象,比如农家炕头的剪纸、刺绣或乡间地头的舞龙、斗鸡等等,仅仅是来自于某些浅层的、表面的、静态的展示或原始的、本能的、动态的演示,却能够凭借强烈的艺术审美性在第一时间给观众以不同凡响的印象,同时也构成了对于旁观者的强大的视觉、听觉等综合的感觉冲击力。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开发者对外观形象鲜明、感官刺激强烈的民艺品类情有独钟的原因。一旦这些类型的民艺作品被借鉴并添加到旅游产品系统中去,将会第一时间吸引游客的眼球,成为旅游产品营销宣传的诉求点和地方旅游品牌形象的代言人(物)。这股综合冲击力在直接性、创造性、审美性三维立体空间中形成的三个分力,显示出民艺作品作为艺术品同时又是旅游产品的双重属性。第一,民艺给与旅游者的直接性感受:这是一种开门见山,甚至是一见钟情似的感性直观,例如:逛庙会时人们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目不暇接的年画作品,人们来不及分辨它们的色彩搭配、线条流向和构图布局,更无暇顾及作者的绘画手法和材质用料,仅仅是扑面而来的吉祥喜庆的味道和红火热闹的气氛,就已经被传统年画“悦目”的直感所折服,旅游者会不假思索地加以赞叹和感喟,这是民
艺渗透进旅游产品中的表层美学价值。第二,民艺给与旅游者的创造性感受:这是一种脱离陈词滥调,拓展与众不同的审美空间的形象直观,能够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猎奇的需求心理。比如:旅游者来到四川必定会现场欣赏当地特有剧种川剧,其间闻名遐迩的“变脸”绝活儿,无疑会带给人们独创性的感受,那种变幻莫测的甚至匪夷所思的艺术效果,游人享受的就是这种无法解释的,神奇玄妙的独门技艺,其审美价值何以衡量?第三,民艺给与旅游者的审美性感受:这是“悦耳悦目”的题内要求,更是“悦”的直观表达和完美实现。比如旅游者在江南水乡游历,乘坐乌篷船泛舟河上,仿佛穿行在“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中,目之所及是精巧灵秀的青砖碧瓦的建筑群落,耳之所及的是温润清新的摇曳荡漾的吴侬软语,或许有妇人水中洗衣择菜,或许有孩童在小桥上打闹嬉戏,或许有鸭鹅在石板上追逐鸣叫,这样一幅原汁原味的,自然天成的生活艺术品,让人已然置身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耳目恐怕已经不能承载其丰富的美学意味。
三、民艺的旅游美学价值构成之二——悦心悦意
假如说“悦耳悦目”的民艺作品在进入旅游领域后,产品开发者并未对其进行太多的人为改造,而仅是原原本本地“拿来”就行了,但是这类民艺作品只占到旅游产品的一小部分,其艺术色彩浓于商业色彩,但是涉及到“悦心悦意”的旅游产品,就需要在原来民艺品的基础上,借助人的智慧加以开发、变形和创新,挖掘出民艺品更深层的审美价值,为民艺套上现代文明的外衣,使旅游消费者加速实现感官享受向触发情感或产生想象的高级审美心理的跃迁。
本来人们在直觉感受之后能否或如何进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空间是受审美主体个体差异所决定的。旅游活动在经济领域的特点决定了每个旅游者在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约束下,在某个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商业化的游览活动更是如此,所以旅游产品开发者必须了解人类审美心理特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创造一个特殊的、人工的体验世界,去辅助旅游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小的空间内和较少的花费下获得尽量多的艺术享受。在农业主题旅游的项目中,就需要产品开发者立足民艺本源、勇敢创新、善于引导,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某些民艺品类在旅游市场上的美学价值的高级形式的体现。“悦心悦意”并不排除“悦耳悦目”,而恰恰是“悦耳悦目”的生理快感体验向精神愉悦需求的升华。这些需求的满足更多得集中在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旅游产品中,在进行这类旅游产品的消费时,旅游者已经突破了被动接受的界限而是主动进入到艺术创作的领域,在旅游产品提供者设计的平台上,寻找自己中意的表达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实现与创作者和作品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比如:在“农家乐”旅游项目中,旅游者暂时地充当起劳作者的角色:或操作旧式纺车织就一段粗布,或编织竹器、鱼网,或烧制陶瓷器皿,或打铁或锯木,或浇水采摘……这些闪烁着农耕文明火花的劳动本身对旅游者就充满了吸引力,当他们以劳动者的身份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时,这些设计得基本不露商业痕迹的旅游产品确实满足了他们返璞归真、探求本我、实现自我的审美要求,而这样的精神愉悦是只用感官感觉所无法实现的。于是体验式、参与性旅游产品将某些生活气息浓厚的民艺形式稍作变通,调动起旅游者的主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