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对比纲要述评与修正探究
英汉对比课程改革总结
《英汉对比》课程改革总结为了进一步提高《英汉对比》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本学年针对《英汉对比》课程只讲一些枯燥的英汉各自语言特征,罗列一些翻译手段、方法并附以例句加以说明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课程改革。
本次改革主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现总结如下: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总结经过不断的探索,本学年的《英汉对比》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把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和嫁接,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差别和互译规律。
使学生不仅学习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翻译练习。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应用语言学理论的实践平台,也为学生日后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原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积极搜集、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教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同时,为了充实完善英汉对比课的内容,增加了翻译实践内容的介绍和练习,在英汉对比理论指导下讲说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改革,学生们反映效果良好。
《英汉对比》课程不仅摆脱了之前枯燥无味的内容设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总结本学年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本学年,《英汉对比》课程上课时实行讲解与演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堂课对上课目的、上课内容进行简单讲解之后,老师进行英汉语言的异同对比讲解;老师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形式包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团队辩论。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实现将以教师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结本学年为了强化课程组教师队伍的基础理论功底,提高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普及。
在众多的教学法体系中,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各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以期揭示两种语言在教学法上的异同,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分别概述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
对于汉语教学法体系,将重点介绍其历史演变、主要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对于英语教学法体系,将详细阐述其主要流派、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本文将对比分析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的异同。
这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学评估等方面的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揭示两种语言在教学法体系上的共性和差异,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本文将总结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的对比研究成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二、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概述在探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两种语言在教学法上的共性和差异。
汉语和英语,尽管属于不同的语系,但在第二语言教学上,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的教学法体系的发展历程。
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早期主要受到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例如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教学方式。
然而,随着语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对外语习得过程的理解加深,教学法体系也开始逐步转变,引入了如任务型教学、交际语言教学等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
相对于汉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则更为丰富和多元。
从早期的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到后来的听说法、认知法等,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教学重点。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英语教学法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例如社区语言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出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
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正文: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
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
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
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
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
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
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汉英形容词对比研究
汉英形容词比较分析----以《吾国与吾民》黄嘉德汉译版为例摘要:本文从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词汇学、等效翻译理论、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等方面综合全面解析了英汉两大语言形容词的特征、共同点和区别点。
本文主要比较内容是汉英的语义功能、语法功能、英汉构词形态的差异和联系,具体还详细分析了汉英形容词静动性差异,英汉形容词概念化差异,英语形容词的汉语叠词翻译和形容词词汇化现象分析等内容。
关键词:语义差异语法功能概念化时间性静态动态构词形态第一部分引言任何语言都有形容词,形容词几乎是各类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类之一,无论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叙述者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
究其原因,主要是三个:一,形容词的构成方式多样,往往一个词根可以变换出若干个不同形态的形容词;二,形容词的语义极为丰富,同一个形容词可能有几种含义,甚至某些词具有本义、引申义和隐喻义;三,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各具特色,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语序,在具体语句中活用和巧用。
四,形容词是对人、事物进行描述,说明他们的性质、属性和状态,容易反映人的主观态度和心理。
同样,英语和汉语的形容词都属于开放词类,两者在构造、语义和使用上都有相似点和区别点,充分体现了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
对比研究是学习研究各语言表现法共同点和特殊点最好的方法。
语言的比较可以是同一种语言内,也可以是不同语言间比较的。
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本人此篇文章限定在现代英汉两种语言间的研究。
对比研究汉英两类形容词,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选择和使用这两大语言的形容词,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合理,更贴切,更生动,更有效。
通过对两类语言形容词的对比,我们能更好的掌握两类形容词的异同点,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汉英文章的理解,并研究语言之间的可译性,衡量译文质量,从而为英汉的互译提供技巧和理解,最终为我们跨文化的交际提供必要条件。
就现代英汉翻译而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英汉双语的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的比较。
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综述作者:王宇嫣来源:《校园英语》 2018年第51期文/王宇嫣【摘要】本文通过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义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语用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的方式方法、进展成果进行了综述。
本文有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英汉词语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汉词语对比;构词;语义;语用【Abstract】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in word-formation level, semantic level, and pragmatic level,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methods and progressiv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for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for scholars to compare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words better.【Key words】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ds; word-formation; semantics; pragmatics【作者简介】王宇嫣,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四学生。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它们的词语都有各自的特点。
词的语法功能、语义、语用、构词都不相同。
进行英汉词语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英语、汉语词语的特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有助于了解现有的英汉词语对比研究成果,对其突出之处加以学习,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让学者对英汉词语对比研究得更加透彻。
一、构词层面英汉词语对比研究英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素,而汉语里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汉字。
03.英汉语言对比
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的派生表示词性 或词义的变化外,还有名词的复数形式, 或词义的变化外,还有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时态 形式,人称代词格的形式等, 形式,人称代词格的形式等,这些词的形式变化表 示着意义的变化。汉语里却没有这种词形的变化。 示着意义的变化。汉语里却没有这种词形的变化。 汉语的一些字词也通过偏旁部首的改变产生词义的 改变, 改变偏旁部首则变为“ 改变,如“他”改变偏旁部首则变为“她”或 但在多数情况下通过增加、 “它”;但在多数情况下通过增加、减少或改变字 词引起意义上的变化, 男大夫” 女演员” 词引起意义上的变化,如“男大夫”,“女演员” 在句子的结构上, 等。在句子的结构上,英语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由各 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 种连词、介词、关系词等连接起来,特别强调句子 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 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平行、对比等关系。相比 之下,汉语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 之下,汉语子成分之间的辅助词要少得多,句子成 分靠意义连接。 分靠意义连接。 4
世纪初, 【译文】哈佛商学院成立于20世纪初,它开了个案研究教 译文】哈佛商学院成立于 世纪初 学法之先河,即在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学法之先河,即在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而不 是单纯依靠学术理论,这种方法业已成为当今世界MBA 是单纯依靠学术理论,这种方法业已成为当今世界 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 解析】这是一个复合句, 【解析】这是一个复合句,主句由一个主语带有两个谓语 opened”和 pioneered”、 “opened 和“pioneered 、一个现在分词短语 of…”和介词短语“instead of 和介词短语“ of…”作状 “making use of 和介词短语 作状 语和一个由“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 引导的定语从句, 语和一个由“that 引导的定语从句,这是其句子的完整 结构,翻译时仍按“化整为零”的特点, 结构,翻译时仍按“化整为零”的特点,把句子分成不 同的小片段,。 同的小片段,。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英汉对比研究是一种探究英语和汉语之间异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英汉对比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通过了解英汉语言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为翻译、国际交流、语言教育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与此同时,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英汉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异同,为翻译学、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介绍英汉对比研究的主要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构想。
英汉对比研究的起源和背景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英语和汉语之间的翻译。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对比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领域。
英汉对比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平行语料库研究、对比分析、翻译研究等。
其中,平行语料库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对大量英汉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探究两种语言的异同。
对比分析则通过对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揭示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
翻译研究则从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翻译过程和结果。
英汉对比研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特征和演化过程。
在翻译学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文化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英汉对比研究仍面临许多挑战,例如语言差异巨大、语料库资源有限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研究者们需要加大力度搜集整理英汉平行语料库资源,同时采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分析。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
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
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
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①一件衣服被他撕了。
NP1
被NP2+VP
这/那件衣服被他撕了。 确指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错误。 失误是学习者因没有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偏误分类
3、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在单句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是显性偏误。
这双鞋子一点儿大。 这双鞋子有点儿大。我想,你穿一定合适。 一个单句语法没有问题,但在语境中却显现出问题的,是隐性
偏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复杂形式 VP 衣服被撕了。
光杆动词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受到影响有所改变
生日那天,他被(朋友)送很多礼物。 生日那天,朋友送他很多 đươc 他被病了。
interlanguage theory
5、这东西不是很好吃吗?你为什么不给猫子吃?
他这位人性子直,不爱说软话。
——B1到Bx推导式
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发展和完善
学习者思维方式或策略 6、他学习在一个英国南边的大学。 ——下意识地迁移式
interlanguage theory
互为补充
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
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2. 1 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开展得最早的领域之一。
赵元任于1933年就发表了英汉语调对比的论文,吕叔湘在1947年发表的《中国人学英文》一书中也有专门章节比较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异同。
50年代中后期,初大告和方淑珍分别发表论文,对英汉语音、英语和广州话语音中的发音方法及具体音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都还涉及了汉英语中的语音音变、连读和重读等问题。
另外,葛德纯(1957)对汉语普通话声调和英语句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部分英语教科书和有关英语语音的著作中,也有一些英汉语音对比的内容,如《英语发音基本知识》(蔡冬生1959)、《大学英语读本》(陈琳1956)等。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1978年起,随着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恢复,中断了多年的英汉语音对比又重新启动。
桂灿昆在1978年第1期的《现代外语》上发表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一文,次年,《教学与科研》发表了王文学的《谈谈英汉语音的异同》。
80年代,英汉语音对比的论文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1980-1989年,涉及该领域的论文有13篇,1990-1999年问达到22篇。
1995年,赵德梅出版了专著《英汉比较语音学》,该书对英汉语音系统中相似的元音、辅音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对英汉语的重音、语调、节奏方面的异同也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
此外,在方文惠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1)第2章、喻云根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4)第2章、潘文国的((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第6章第1节,熊文华的《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第1章第1节中也对英汉语音系统的特点和异同作了不同程度的讨论。
上述众多的英汉语音对比的著述主要涉及以下7个专题:(1)发音语音学对比;(2)音位系统的构成和特征对比;(3)语流中的音变对比;(4)音节对比;(5)音高体系对比;(6)重音对比;(7)节奏对比。
汉外对比分析研究概况
汉外(语法)对比研究介绍一、词类、短语:王还《“ALL”与“都”》(三篇)为此类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王还先生从学生所常犯的语病出发,分析表示“全部之义”的“都”与“all”的不同语法功能,从而发现“都”的特点,纠正了具有普遍性的片面理解。
指出:一般认为‘都’表示‘总括全部’的说法,用在复数的事物上不太准确,容易使人认为是指复数事物的全体(*这是我们都送的礼物。
?我们都(共同)经营一个商店。
),而事实证明,“都”不能代替全体,而是指其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比方法:先列出英ALL形容词三种、副词、代词、名词的用法。
将英语例子对译成汉语。
再归纳英汉在“是位于动词之前还是之后?”上的不同。
英语ALL指三个以上事物。
All+不可数名词(意指事物整体);All+可数名词(意指事物中每个个体)。
汉语“都”涉及两个事物就可用。
汉语无所谓名词单复数“我把馒头都吃了”(馒头可能一个(整体)或多个(每一个))。
为什么不能说?*我们两个都是好朋友。
(王认为:“都”所指名词为复数,名词居于“都”前较好。
如“他们我都认识”比“我都认识他们”好。
)赵永新的《谈汉语的“都”和英语的“all”》(1980)。
连词“和”与“而”跟英语的“and”都起连接作用,但具体用法既有相同之点又有相异之处,也是易出错的地方。
赵永新的《汉语的“和”与英语的“And”》(1983) 周时挺的《And和而》(1986)对此进行了讨论。
思考:有何不同?(位置/分布,意义)鲁健骥在《“它”和“it”的对比》(1995)中,以两者悬殊的出现频率为突破口,根据数据分析,逐步揭示其语义用法的区别,发现这两个通常认为相当的词语实际上“相同点少,不同点多,即使在相同点上也有不同之处”。
许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简单地以为汉语的“着”和“了”分别与英语的“进行体”和“完成体”相当,“着”、“了”分别是汉语“进行体”和“完成体”的标记。
按照这种观点造出的句子往往不符合汉语语法。
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述评_王家义
(一 ) 语言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本途径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 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 5] 。翻译的任务是将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文化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表 达形式,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问题, 尤其涉及 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所以我们认为作为 / 意义 再生 的跨 文 化交 流活 动 0, 翻 译首 先 跨 越的 是 / 语言障碍 0, 即符号转换。因为翻译中的语言障 碍是因语言蕴涵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 而每一种 语言和文化都是一个互为母体不可分割的文化复 合体, 语言文化差异自然就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 对象, 而通过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了解和把握语言 文化的异同也就成为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首要任务 和基本途径。无论从翻译实践的原文词义句式的 正确理解到译文语句的准确表达, 还是从翻译作 品的主题意义到风格特征的把握, 都离不开对比 的方法。就英汉翻译而言, 翻译学研究的重点仍 是立足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哲学关照下的 英汉双语的异同性, 找出异同性, 尤其是系统意 义上的形式结构的系统性, 就必然会使翻译操作 带上浓厚的主观性, 就谈不上翻译学。 (二 ) 翻译学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翻译学可为英汉对比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以 丰富英汉对比研究的内容和手段, 使双语对比研 究更加深入、更加切合实际。香港岭南大学翻译 系的李东辉博士 [ 6] 已经在这方面作了尝试。他以
三、国内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现状
我国英汉对比研究向来重视把对比研究的成 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和实翻译践。近十年我国的英 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由于加强了学 科理论建设, 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研究成果非但数量可 观, 质量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发展之迅猛, 研 究成果之丰硕, 均为前所未有。在这一喜人形势 下, 不少研究者纷纷著书立说, 撰写了一大批体 现英汉对比研究与语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应用 性论著。其中, 有明确表明与翻译或教学挂钩的, 如赵永新 ( 1995, 1997) 、汪榕培 ( 1997) 、熊文 华 ( 1997) 、陈定 安 ( 1998) 、陈 治 安 ( 2002) 、 萧立 明 ( 2002 )、 邵 志 洪 ( 2005 )、 刘 宓 庆 ( 2006) 等。而把对 比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翻译理 论和实践的 论文则更 多, 如: 曲燕 ( 2006 )、司 显柱 ( 2005) 、王玉章 ( 2001) 封宗颖; 邵志洪 ( 2004 ) 、 张 新 红, 何 自 然 ( 2001 ) 、 郭 建 中 ( 2004) 等。这些专 著和论文为对比研究成果的 应用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推动了翻译理 论和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
《2024年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分析其异同点,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汉英语第二语言教学背景概述汉英语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指的是在中国境内,对汉语非母语者进行英语教学,以及在非汉语文化背景下,对汉语学习者进行汉语教学。
这两种语言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三、汉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对比(一)教学方法对比1.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法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多采用以结构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和句型的练习。
同时,结合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近年来也逐渐引入了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 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法英语第二语言教学主要采用以交际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
同时,也注重语法规则的讲解,但更侧重于在交际中学习和运用。
此外,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教学目标对比1.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英语第二语言教学英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对比1.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汉字、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以及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等。
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
2. 英语第二语言教学英语第二语言教学内容除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实际运用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涵盖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内容。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潘文国在《英汉语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汉英语对比的五个纲要:一、音韵系统的比较音韵系统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差异的最基本的体现。
在汉英语对比中,音韵系统的比较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英语的元音音标与汉语的声母韵母结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元音音标有长短之分,而汉语中则没有明显的长短之分。
此外,英语中的发音方式比较复杂,而汉语则相对简单,这也是汉英语对比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词汇的比较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区分不同语言的最主要标志之一。
在汉英语对比中,词汇的比较就更加重要了。
汉语中的成语、俗语、谚语等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英语中则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比如,英语中有很多形容词和副词是通过名词加后缀“-ly”得到的,而这种构词法在汉语中并不常见。
三、句法结构的比较句法结构是语言表达的组织形式,也是语言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汉英语对比中,句法结构的比较尤为重要。
汉语和英语的句式结构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英语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而汉语则是主谓宾的结构。
此外,英语的句子通常较长,而汉语的句子则相对简短。
四、语法现象的比较语法现象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些习惯性的表达方式,也是区分不同语言习惯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汉英语对比中,语法现象的比较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英语中的倒装句、分词短语等,在汉语中并不是很常见。
五、文化意义的比较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和基础,也是语言使用中的重要因素。
在汉英语对比中,文化意义的比较更是必不可少的。
英语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而汉语文化中也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
比如,英语中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和汉语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都体现了两种文化背景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总之,汉英语对比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了解和学习汉英语语言和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汉英语对比纲要》述评
《汉英语对比纲要》述评作者:潘正华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5期【摘要】《汉英语对比纲要》是潘文国先生在汉英对比上的力作,其对汉英比较与对比及其哲学基础、汉语与英语简史及其研究史、汉英语法特征、汉英基本结构的对比、汉英句子宏观对比以及汉英语序的微、宏观对比,汉英虚词对比,以及汉英语法组织对比及心理对比做了详实的论述,并对汉英对比100年的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汉英对比;宏观对比;微观对比0 引言比较与对比是语言接触、文化接触后人对语言、文化的一种认知方式。
赵元任也曾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
”(引自潘文国,1997)语言中的比较,可以在同一语言中进行,也可以在不同语言中进行;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上诉到19世纪上半叶的洪堡特,但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以后形成。
其有着欧洲与美国两个源头。
汉英语作为两种不同语系中的语言,都拥有众多母语说话者。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接触不可避免。
因此,语言比较不可避免。
也正是因为比较,产生了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以及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中国文法要略》、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及《中国语法理论》(连淑能,1993)。
汉英对比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潘文国,1997)潘先生的《汉英语对比纲要》尽管不是新书,但是对其做一评介,让读者了解汉英语的异同是不无益处的。
1 该书主要内容全书从什么是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开始。
“比较语言学”也叫“比较语法”,“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历时的研究,为一些亲属语言建立一个共同的母语”;而“对比语言学则更多的被称作对比分析……,它进行的主要是共时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等方面的异同,来寻求语言的变换、对应及干扰等关系,为语言教学、语际翻译及本族语的研究服务。
《汉英语对此纲要》述评与修正
《汉英语对此纲要》述评与修正
邵帅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8(000)031
【摘要】本文对著名学者潘文国教授的力作<汉英语对比纲要>进行了简要述评,并对书中欠妥之处给予修正.
【总页数】2页(P163-163,170)
【作者】邵帅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外语教学部,北京,10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6
【相关文献】
1.黄汉委婉语的对此研究 [J], 刘丹丹
2.英语口语非流利产出的自我修正现象研究述评 [J], 郑惠
3.《汉英语对比纲要》述评 [J], 潘正华
4.汉藏民间文学的对话与碰撞——《汉藏比较文学概论》述评 [J], 张山
5.贪污贿赂犯罪规定修正述评——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思考 [J], 赖早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摘要】:当前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引进西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入探讨汉语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
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说明了教学研究现状的不足。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法理论的发展。
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认为,在这宏观的目标下面也包含着具体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唯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马首是瞻的被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理论建构上正确处理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之间的关系。
二是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本质特点及其教学规律。
我们主张将这两个问题以“教学法体系”为平台加以整合,将洪堡特的语言对比思想延伸到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中,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着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在关涉诸多教学要素的教学法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安排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语言本位观的错位和教学方法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历时教学传统缺乏批判性地借鉴和继承。
因此,我们建设性地主张,借鉴“后方法时代”教学理论,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这为建构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与学习规律的理论框架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
本论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绪论”如何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汉语教学本体的独特性,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
我们从中析出两条主线:即如何正确评判对外汉语教学已有的理论建构,以及如何认识汉语教学中的本体特性。
我们提出应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并简略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
提出解决上述两个基本课题,应借助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框架中,发掘并整理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和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对著名学者潘文国教授的力作《汉英语对比纲要》进行了简要述评,并对书中欠妥之处给予修正。
关键词潘文国汉英对比述评修正引言《汉英语对比纲要》的著者潘文国教授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中外命名艺术、西方翻译理论、哲学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他的研究以“博古通今”,“兼赅中外”为特色,在学术界独树一帜。
《汉英语对比纲要》于 1997 年 7 月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
付梓以来已经连续印刷 6 次,最近一次的印数高达 10000余册。
此书高屋建瓴,在理论和言语事实上对汉英语进行对比,内容新颖,观点独到,所用语料大多出自近期书刊或名家名著,各章节论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而且非常重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用价值,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语言研究与双语比较的方法和选题方向。
下面本文将对该书内容进行简要述评。
述评著者首先在第一章中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汉英对比,为什么要进行汉英对比以及如何进行汉英对比这三个问题。
汉英对比应该包含微观对比与宏观对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宏观对比在目前更为重要。
汉英对比的目的是满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促进汉语研究和翻译学应用理论的建立。
进行汉英对比有“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三种角度”。
从事汉英对比的研究者应该具备现代英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普通语言学知识和汉英语历史文化有关知识这四个方面的条件。
为了解决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作者提出要从哲学上来研究语言,并主张以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作为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这样,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明确了语言的本体论地位,这就与把语言仅仅当作工具的语言单纯工具观和索绪尔的语言自足观划清了界限,有利于为开展语言研究提供强大动力,也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确定对比研究的重点以及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语际转换和语际翻译等问题提供了基础。
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历史,作者发现汉语具有独立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英语则相对地具有开放性和剧变性的特点。
同时,潘教授还看到了汉英语所采取的文字形式又反过来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比汉英语法研究史,作者提出了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观点,只有这样才可以找到其能在历史上存在的合理性解释,保持冷静的头脑,吸取经验和教训。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发现了语言哲学在语言研究中的意义,比如:本世纪以来美国的每一种语言理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哲学思想。
与大多数学者不同,潘教授从最本质的角度将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特点概括为两条:汉语语法是隐性的,柔性的;英语语法则是显性的,刚性的。
汉语的隐性和英语的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词类的标记,包括构词词尾,如 - ment,- action,- er 等,动词不定式的记号 to与冠词。
通过它们可以很容易地确定英语词的词性;而汉语中的“词缀”实际上不如叫做词头,词尾,因为汉语中的词性一般要通过语义分析才能确定。
隐性与显性还表现在语法中的形态标志(构形词尾上),例如,英语动词后的 - ed,名词后的 - s/es,形容词后的 - er, - est 等。
汉语中却没有或极少有这样的标志。
隐性和显性造成了两种语言的一系列特点,例如:英语语法可以以形式为主,甚至脱离语义来进行研究;而汉语的语法则离不开语义,一旦离开语义就毫无意义。
汉语语法的隐性还使得语法单位的界限模糊不清,出现词法和句法并不拢等问题。
英语语法的刚性表现在:形态上和形式上要求有的东西(前者如名词的数,动词的时等,后者一般指虚词)通常不能少;其二,英语的语词在形式和长度上都比较固定,缺乏伸缩性。
汉语语法的柔性是指汉语没有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几乎所有汉语单词都有可能形成单双音节的等义词,缩略是现代汉语最具有生命力的造词方法,而且汉语的词又常常可以扩展。
这两个特征的对比可以使我们看到汉语缺乏形态,是一种语义型语言,音足型语言,而英语则是形态型语言,形足型语言。
这样就给汉语和英语定了性,回答了所讨论的语言是什么样的语言问题,同时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对比这两种语言的重要视角———从两种语言的音韵特点出发。
潘教授还十分重视音韵和文字两个系统的对比。
他认为英语和汉语在音韵动力上的特点决定了汉英语必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换句话说,汉英在音韵上的差异是造成两种语言差异的根源之一,是汉英对比研究的突破口。
他认为汉英语音韵系统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英语的元辅音系统和汉语的调声韵系统。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般人所注意不到的两条重要区别:汉语的零声母和英语的词首元音;英汉音节拼读的不同特点,即英语的元辅音都很清晰,其音节有明显的拼合过程,结果造成音节间及至单词间的界限不清,而汉语中元辅音本身不明显,最清晰的单位是音节。
由于汉语音节内部的凝聚力乃至超浓缩力以及音节间明显的离散力,所以汉语音节的孤立性特别强。
有人从形态特征方面把汉语看作孤立语,其实汉语音节的孤立性也是作为孤立语的汉语的重要特点。
经过长期的考证和探索,潘先生明确指出汉语的研究必须抓住以字为本位,正如英语研究必须抓住以词为本位一样。
他将汉语“字”与英语“词”的共性归纳为四条来进行论证,这样就为汉语的研究找到了一条根本的线索和出发点。
在进行汉英句子宏观对比时,作者认为英语句子是树式结构而汉语的句子则是竹式结构。
树式结构有三层意思:句子有一个基本的主干;所有的枝丫都是从主干上分出来的;句子的复杂化不会影响这个基本主干。
汉语是竹式结构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汉语不存在一个主干结构,也没有主干和枝杈之分;汉语句子的构造方式就像竹子一样是一节一节拔起来的;不存在主干的汉语句子在扩展的时候会引起结构的不断变化。
作者还归纳出了汉语是话题———说明型,采用的是语义标准,而英语是主语———谓语型,采用的是形式标准。
这与前面所说的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是一致的。
在语序方面,潘教授进行了微观和宏观的对比。
从微观出发,作者比较了汉英在构词法,短语,小句和句子层面的异同。
但作者又指出了微观对比的不足,认为这样很难形成真正的对比,容易忽视动态的比较而且这种对比的前提具有未证明性。
在对语序进行宏观对比时,潘先生提出了汉英语的造句规律:汉语的逻辑律对英语的形态律,汉语的音韵律对英语的贴近律。
他指出汉语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汉语是世界上逻辑性最强的语言。
“逻辑律”包括“时间上的先后律”,“空间上的大小律”,“心理上的重轻律”和“事理上的因果律”。
而英语并不是不讲逻辑,只不过它的逻辑性是通过形态来实现的,不必通过语序来强调。
汉语的“音韵律”主要指“调序规律”,“音节奇偶规律”等。
英语的“贴近律”指的是除形态之外影响语序最重要的因素———“邻近原则”:形容词作定语必须尽量靠近所修饰的名词;副词修饰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时必须紧贴其前;除关系代词、疑问代词及强调前置外,宾语必须紧跟动词之后等。
掌握这些微观和宏观的规律有助于我们写出地道的汉英语句子。
对于汉英语的虚词,潘先生主要做的是宏观对比。
他认为英语的虚词是形态的补充和替代,汉语的虚词是语义化的产物和填补语义空缺的语音手段。
此外,英语虚词的使用是刚性的,汉语虚词的使用有相当大的弹性。
可是,现在英语虚词的使用越来越灵活,现代汉语虚词的使用则有了一定的强制性。
作者还发现“格式”有帮助汉语句子定型的作用,与虚词有着类似之处。
他进而提出讲汉语的语法,词类可以略讲,句子成分可以不讲或者少讲,虚词要大讲,格式则应着重讲。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是值得尝试的。
潘教授认为英语是形态型语言,使用的形合手段远比汉语要多;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和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
重形合和重意合的结果是造成了英语显性和汉语隐性的特点。
在英语里,科教文汇句到语段中的连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在汉语里则主要是逻辑和语序在起作用。
接着作者指出英语中的省略是形合的补充,汉语中的省略是意合的极致。
值得注意的是形合和意合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在句子和句子以下层面,英语比较稳定而多样的形式(包括语态)可以控制着内部各语素间的关系,因此以形合为主,到了句子以上,为了造成变化,则要用替代的意合手段。
汉语与此恰恰相反,在句子(或相当于句子)的较短的语言片段内,主要靠的是意合,而到了较大的语言片段,为了保持“神”不散,则要用“重复”等形合手段来增加凝聚力。
潘教授在本书第十二章还探索了语言心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看法。
他认为汉语民族重悟性而英语民族重理性。
这就构成了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哲学背景。
悟性的特点是参与意识,理性的特点是距离意识。
与此相应,汉语往往强调主体意识而英语经常强调客体意识。
语言上的表现为:英语中人和物都可以做动作句的主语,而汉语在这个位置习惯上只放指人的词;汉语中不存在英语中那样的非人称句;英语爱用被动句,汉语不爱用被动句等。
修正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书中存在许多需要讨论和纠正的地方,暂将它们一一罗列如下,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1)作者在 206 页翻译两个小孩子吵架的对话时有这么两句:“敢又怎么样?”/“那你就试试看吧!”这两句读起来也不像小孩子在吵架,尤其是后一句。
现试将原文改译为:“我要揍你。
”/“谅你也不敢。
”/“我就敢。
”/“你就不敢。
”/“我敢”/“你不敢”/“敢!”/“不敢!”。
2)作者在 273 页提供的译文是“他有这样的母亲,他出生在这样的地方,他出生在这样的人中间,要是这些都让她知道的话,他知道该有多丢人。
”这一段译文似乎也太啰嗦。
现试将原文改译为:“要是让她知道他有这样的母亲又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和这样的人中间,他清楚自己会有多丢人。
3)第 320 页的 a blue one 应译为“蓝钢笔”,原文中为“黑的(黑钢笔)”。
4)原书中的语法错误有:第 200 页的 far more worse war中的 more 应去掉;第 238 页的 the poor boy reply 中的 reply后应加 to;第 270 页的两个 seems 应改为 seem;第 283 页中间theword to be qualifies 里的 qualifies 应为 qualified;第 366 页have someone to make 中的 to应去掉。
5)原著中拼写错误的英文单词有:ancester (应为 ancestor)language(第 1 页),the whole arguement(应为 argument)(第 23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