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内容提要]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的演进过程中找出它的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发生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中国的汉文字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生过程。我们应当把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从其结构中追溯它的历史发生、整合的情况。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汉文字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关键词:文字起源发生
汉文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记事符号。了解、探索和研究汉文字,必须追溯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并在汉文字演进过程中找出它发展和渐趋成熟的轨迹。我们在研究、探讨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时,可以从一些古代岩画遗迹和石器上考察到一些汉字的意向和形迹。
石器时代是我国美术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也是我国汉文字的起源和萌芽时期。这时期的文字还处于汉文字的原始时期,但这时汉文字的明显特征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汉文字起源与劳动,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我们的远古祖先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并日臻完善且贯穿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始
终。
关于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传统的说法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牺氏:即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又戏牺皇,皇羲,中国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易.系词上》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背负“河画”而出,伏羲据之以作八卦。)说等。这些在早期文字中都可以找到痕迹,但都没有形成一种符号系统。但从战国开始,又在民间流传一种“仓颉造字”的说法;汉代在谶讳迷信流行的情况下,这一说法更为流行,并加以神话性的润饰。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在文明形成的过程中,个别英雄人物对长期流传约定俗成的表意符号进行整理、润色,推动原始文字的发展,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汉文字的起源与发生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迷,主要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文字方面的资料掌握挖掘甚少。尽管如此,许多专家学者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辛勤探索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关于汉文字的起源发生理论,已为我们今天研究这一历史性课题奠定了基础。
史前岩画(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涂绘,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的某些符号已近似于文字,在中原和沿海地区也有不少重要的发现。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岩画的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狩猎、放牧、祭祀、神灵、动物、舞蹈、战争、房屋、车辆、生殖、手印、图案、符号等,其中有些符号已近
似于文字。
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被首岭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有的在口沿上刻有符号,约有二百七十多例,五十多种不同符号,有的重复出现几次,有的集中发现于某一遗址,有的相同的符合出现在各个不同的遗址,部分文学家或专家学者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其中已包含汉文字的雏形)。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上则发现用黑色颜料图绘的符号,仅柳湾墓地就出有一百三十余种。
在山东莒县的陵阳河诸城前寨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刻划符号,具有浓厚的图画色彩,如陵阳河出土的刻符陶尊上的符号,好象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下面有五峰耸立;也有人认为是草丛或海水;有的专家学者把这个符号考释为“旦”字或“炅”字,这已经反映了一种通过形象组合表示抽象含义的表意性符号。
1974年在江苏吴县澄湖遗址(属良渚文化)出土的一个陶罐上也有数个刻划符号,其中一个八角形符号似受大汶口文化影响。这些考古发现的遗迹证明,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多元的。
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鬼甲上有一个“曰”字形的符号。贾湖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文化,现在虽然还不足以证明刻甲占卜活动(这是甲骨文产生的重要条件)早到新石器时代,但这个刻符的性质至少是和陶器刻文一样可以佐证文字的起源。
1992年在山东邹平丁公发现的刻文陶片(属于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公元前21世纪),上面有11个清晰的刻文。1993年在江
苏高邮龙虬庄出土的一块陶片上也有四行清晰的刻文,推测有单体字10个以上。这两个实例中的刻文都已具有相当的抽象性,有较为明确的行笔顺序,部分字形和殷墟甲骨文非常近似,可以视为原始文字。由于龙山文化对大汶口文化的承续关系,这些刻文与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应该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它们是否是为甲骨文的前身,则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探索和研究。
夏代作为中国文明社会(封建社会)的开端,应该具有初成体系的文字,但夏代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至今还未被挖掘发现,暂属汉文字起源发展过程当中的一页空白或一段短暂不明的断代史,但被学术界认为属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的陶器和铜器上未见有任何铭文。所以,在原始社会晚期的记事符号及原始文字与商代甲骨文之间还存在着缺环。
商代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布局),已逐渐趋于成熟。商代出现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属于商代后半期)。1899年甲骨文在河南安阳被发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汉文字的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目前,据考古收藏出土的刻文甲骨15万片,单字总计约五千多个,有象形,指事,假借,形声,会意和转注字,东汉许慎所说的“六书”已经具备,为后世的汉文字奠定了基础。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中国汉文字已经有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在与夏代并行的先商文化中就有了文字。除了甲骨文,在商代的陶片、玉石和青铜器上都发现过文字,以青铜器上的铸刻文字(称为金文)最为重要。据有关专家学者考究,商代文字是现代汉
文字的直系先祖。
中国汉文字的出现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是中国汉文字的原始积累过程阶段。由于汉文字的起源发生表现为漫长的历史发生过程,也就是说,它必然在一定的时间内依先后顺序才能把各种因素、元素组合,建造整合起来。因此,我们应把汉文字的起源发生作为一个过程来看待,从其结构中追溯它的历史发生,以及整合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汉文字的起源发生问题。所以,首先我们得放弃那种在汉文字起源发生过程中寻找绝对起点和界限的企图。瑞士心理学家、研究发生认识论的著名学者皮亚杰说:“从研究起源引出来的重要教训是: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开端。……起源是无限地往回延伸的,因为一些最原始的阶段本身也总是以多少属于机体发生的一些阶段为其先导的。”汉文字的发生过程也是一样,它每一因素的发生都得以先在因素的存在为条件和先导。比如从汉文字最早形态因素的起源发生往前回溯,它们的先行因素和必备条件是创造主体的诞生,劳动实践方式的诞生,而主体及其实践方式的发生又必须以自然界的生命进化为前提。同时,从一种因素的发生向另一种因素的发生,转换,整合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同样表现为一系列的过渡和中介。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只能根据汉文字起源发生过程中大的阶段来确定它的起源(或相对起点)和界限。但是,其起源发生过程中大的阶段的存在还仅只是重构这一过程的历史依据。我们还得由此更进一步,为汉文字发生过程中起源(起点和界限)阶段性质的判断提出理论上的依据。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