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文献综述范文: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自始至今都是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及实务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成了公司持续、健康、有效率运作的核心问题自然成为整个公司法律制度完善的关键性环节。
现综述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
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又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企业经营一、前言公司治理概念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司治理问题牵涉如何明确董事会的权利与责任、治理接管规则、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与影响、公司管理层的报酬等问题,协调公司所有者、经营者、雇员和公司利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公司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分立及整合为基础,连接并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相互之间权利、利益、责任关系的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企业的股权结构合理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子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入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研究意义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
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
3.公司控制权市场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
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_丁建军
2005.11【经济研究】摘要:与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奠基于神、上帝或宇宙和谐的方式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奠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将个人从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的价值无限夸大,致使人类的整体利益无法得到自觉维护。
关键词:公司治理控制权市场内部权力分配□丁建军1苏祖安2公司治理理论综述一、引言现代企业公司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不再满足于古典企业中的一个生产函数就能描述其所有特征,大规模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研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人”问题(Fama,Jensson,198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也被定义为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两种治理模式的变迁,一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治理模式,另一种是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治理理论,现在两种治理结构趋同的发展趋势表明各个国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各国公司永恒的主题。
二、国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动态1.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背景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几乎不存在治理问题;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所有者逐渐将经营权移交给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现代公司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并达到了高潮,资本的价值形态同实物形态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不断扩大,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理人员权力过度扩张、膨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特别是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财务报告丑闻频频暴露,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公司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公司治理概念及其目标公司治理理论的早期研究偏重于强调维护股东的利益,这种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资本市场能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因此公司治理就集中在如何保护股东的利益上,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公司治理是要解决出资者应该怎样控制经理,以使他们为自已的利益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股东利益至上的治理观点。
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综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新思考,公司治理目前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一国公司治理系统的完善程度会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结构的完善、不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表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在国外(主要指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开始得较早。
目前,公司治理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商业经济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公司治理的内涵上却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模式,这一般由于研究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采取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本文将回顾公司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的界定,并对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一、公司治理理论基础公司治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理论对其产生了深渊的影响,主要包括古典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1古典管家理论。
在这种理论下,企业被看作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并认为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无私的信托关系。
主要观点有:1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经营者没有可能违背委托人的意愿去管理企业,因此不存在代理问题2在完全信息的假设下,公司治理模式不再重要3基于完全信息假设下的管理理论对于研究现代公司治理不具有任何意义。
因为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委托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公司治理表现为股东至上。
2信息经济学下的公司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对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表现在放弃对完全信息和无私性的假设。
由此对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了质疑:完全信息的假设背离了客观现实。
在现代股份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并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将资产的经营权授权给经营者,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由于人的自私性,经营者作为代理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他们可能会以股东权益为代价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道德风险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来规范委托代理关系各方的行为,并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使其决策符合委托人的利益是必要的。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摘要:一、引言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内涵2.主要理论和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分类与分析3.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献综述成果与应用1.治理实践改进2.政策建议与启示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六、结论1.文献综述总结2.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治理成为了各类企业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高效运作,降低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研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司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旨在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内容包括:股东与董事会关系、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激励机制如何激发管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
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治理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评价的多种方法。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全球化的深入,公司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公司治理的实施将影响到公司的经营效率,以及公司的财政状况和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第一部分,讨论公司治理的发展脉络及其定义。
公司治理,又称企业治理,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整个公司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控制、管理和监督活动,旨在确保企业能够根据其法律责任和经济目标得到有效地实现。
近年来,国际社会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开始着手研究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并建立公司治理的新模式,例如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部分,讨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对其进行评价。
公司治理有助于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力,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及通过公司治理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由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以便更好地识别和分析公司治理的特点和利弊。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
根据不同的理论,公司治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综合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指标法、算法法和路径分析法;定性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实践研究法和框架分析法;综合方法包括价值链分析法、多指标法和整合模型法等。
第四部分,概括结论。
随着企业全球化的推进,公司治理的重要
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需要通过公司治理的评价来检验公司治理的成功程度。
可以采用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和综合方法来对公司治理进行评价,以更好地了解公司治理的特点和利弊,从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关于公司治理之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治理之⽂献综述2019-08-13摘要: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形化程度的增加,企业通过创新可以获得明显的经营绩效,但是公司的治理对于公司企业的发展与绩效也起着⾄关重要的影响,企业越来越关注⾃⾝的创新能⼒及其可持续性,公司治理仍旧是个公司永远不可不提的话题。
关键词:公司治理;⽂献综述⼀、公司治理的历史演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形成的,它开始于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经具备现代化公司的模糊性特点——资本形成公司资本,⼈⼈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以在交易所⾃由买卖股票,实⾏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由于众多股东⽆法介⼊公司的经营,所以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随之产⽣了“公司治理”问题,即如何建⽴⼀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动准确的反映股东的期望。
早期的特许贸易公司所确⽴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产⽣了重⼤的作⽤,但在当时并未能够很好地解决特学贸易公司的治理问题,因为这种公司中并⽆⾏使股东权利的机关,即股东会,即便少数公司中设有类似股东会的机构,也没有选举董事的权⼒。
1990年到1999年,随着公司规模的⽇益壮⼤,公司业务的⽇益复杂,⼀⽅⾯股东缺乏参与公司决策的积极性和经营技能,另⼀⽅⾯,董事会需要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作出决策的必要权限,各国⽴法相应的缩减股东会的职权,扩⼤董事会的权⼒,以“股东本位”为基本理念的“股东⼤会中⼼主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向“董事会中⼼主义”转变,但是当时的“董事会中⼼主义”没有脱离资本逻辑,只不过更适合⼤规模的、股份分散化的、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度分离的现代公司的需求。
⼆、公司治理的定义公司治理的概念是从国外引⼊,有的西⽅学者认为,公司治理就是委托董事,使其具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公司业务的⼀种制度,它是以责任为基础的。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论述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论述xx年xx月xx日•引言•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目录•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01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的投资和贸易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背景与意义公司治理改革的推进随着公司治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现有理论的不足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难以解释一些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现象,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历程、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公司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评价公司治理的效果?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实践案例。
论文结构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第三章为公司治理理论的现状与问题,第四章为公司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第五章为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02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股东至上01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董事会中心02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决策和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
内部监控03传统公司治理理论注重通过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来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应该平衡考虑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与高管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研究综述
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研究综述一、企业集团的产生及发展1、企业集团的概念日本是最早使用“企业集团”概念的国家,日本>将企业集团概述为“多数企业相互保持独立性、并相互持股,在融资关系、人员派遣、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制造技术等方面建立紧密关系而协调行动的企业集体”。
欧美等国虽没有明确的“企业集团”概念,但是以垄断形式存在的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在西方各国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企业集团的功能。
在中国,有关“企业集团”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则搀杂了所有制关系在内。
有学者提出,应撇开国家特点和所有制问题,定义“企业集团”为“企业集团是多个法人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资产等联系纽带,以实力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组建的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及多种经济功能的大型法人企业联合体”。
2、对企业集团产生及发展的不同分析规模经济通常被看作是企业集团产生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普遍的共识就是当单体企业无法解决自身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矛盾时,企业单一的经济职能就可能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企业必然走向垂直联合或横向扩张的道路,发挥“1+1>2”的整体优势。
日本经济学家奥村宏提出,“如果是单纯的企业集合体,则有无数企业集团”。
马小刚等则认为范围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一些企业集团的形成。
威利格(Robert D•Willing)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从事多角化经营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即当两个或多个产品生产线联合在一个企业中生产比它们独立分散在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企业中更节约。
纪玉山先生指出,企业为生产一种产品而投入的资源,在生产其它产品时可以共享这种资源。
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激励企业纵向或横向联合起来。
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促使学者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集团的产生及发展。
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内化”市场交易会减少交易费用。
仲伟周等认为,规模经济、多角化经营是企业集团产生及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是对企业与市场的替代,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又降低了整个经济组织运行的费用;企业集团是现代公司制度为适应新经济环境和技术状况,取得更高的生产力资源使用效率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创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前沿进行综述,探讨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涉及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旨在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它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安排,明确了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业绩表现。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治理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
其中,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包括:1、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一阶段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并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2、股东权益保护:这一阶段于保护股东的权益,认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阶段强调除了股东和董事会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也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公司治理理论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治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模式不再单一,而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模式。
2、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董事会的结构、职能和独立性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董事会在决策和监督中的作用。
3、股东权益保护: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学者们开始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以实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
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趋势可能涉及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全球化的推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治理模式的融合与借鉴,以实现最优的公司治理实践。
毕业论文—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
毕业论文—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第一篇:毕业论文—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试论公司治理状况研究综述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监管机构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质量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更加注重改进自身的公司治理状况。
本文首先按行业、大股东性质,地区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介绍;接下来,分析了现在我国公司治理所存在的风险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评价公司治理状况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状况本文分别按行业、大股东性质、地区三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介绍。
(一)中国上市公司分行业治理状况评价按照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对上市公司所处的13个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中l0个大类进行分组,对样本公司的治理状况加以分析。
就公司治理状况而言,行业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平均值而言,公司治理指数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
非金融类行业中,公司治理指数均值最高的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公司治理指数均值低的行业为综合类企业。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状况相对”落后”的房地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综合类上市公司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中国上市公司分大股东性质治理状况评价将样本上市公司,按照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的类型,分为不同类型。
就样本均值而言,国有控股的治理指数最高;职工持股控股的治理指数较低。
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稳定地好于民营上市公司。
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中公司治理质量长期低劣的上市公司,由于诱发”治理风险”或者促使经营状况恶化,进而导致退市或者发生控制权转移;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治理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都属于垄断和国有控股占主体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由于政府对”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视,使得行使出资方权力的各级监管机构及审计、监督部门共同关注,因此,这类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公司治理的”合规性”。
民营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制造业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由于市场竞争能够部分发挥对治理的替代作用,因此,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更加关注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近年来,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公司治理可以被定义为企业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结构,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
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营者的短期利益及长期价值最大化,以及促进股东权利的实现。
公司治理的发展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及相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
首先,介绍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及其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绩效的影响;其次,讨论了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从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来探讨公司治理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回顾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方法,简要讨论了公司治理评价方法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首先,说明公司治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内涵。
公司治理是指企业管理及其组织机构的控制和把握,其本质是一种在多方利益共存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运行能力的体系化管理的过程。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方式,是以有序地营造企业的运行环境、积极开展企业管理及让企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系统过程。
接下来讨论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层面上看,公司治理按照其运行的方式不同可分为“股权分置”与“内部管理”,由于“企业治理问题表征了股东与内部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因此“公司治理和企业的绩效是相对的概念,因此其关系也很难一言以蔽之”。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影响着企业管理和效率,从而影响企业的绩效。
研究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改善企业绩效,使得公司能够更有效地经营。
随后,本文探讨了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
近年来,公司治理评价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主要包括客观性指标法、专家评价法、实证研究法和投资者行为分析。
客观性指标法通过定量计算来评价公司治理水平,它可以从公司治理机制结构、企业发展和财务状况等角度展开。
专家评价法通过专家认可、习惯法则和经验知识等方式,对公司治理状况进行评价。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标签:公司治理;内部控制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
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
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
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
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
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
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
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2.1 国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
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治理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
企业治理不仅涉及企业本身,而且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企业治理的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治理评价是指检查、分析企业的治理结构,研究其决策的效果、影响,以及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各种民主控制要求的一种行为。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的文献,旨在更好地了解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的基础理论及技术方面以及具体实践方面的发展。
一、关于公司治理及其评价研究的基础理论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董事会、老板、股东之间、经理和股东之间以及多方及多功能治理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一套系统,以确保企业的经营职能的正确运转,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包括企业理论、政府理论、新公司理论、行为理论等。
企业理论是指企业的治理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理论,是现代企业治理制定的基础。
政府理论是指企业治理制定需要作为政府指导和规范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规则、法律规则等。
新公司理论是指拥有股东和投资者的股份公司治理的最新理论。
行为理论是指关于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关系及行为的理论体系。
二、关于企业治理评价的技术企业治理评价技术主要包括分析、比较等,重点在于概述治理结构,研究其决策的效果、影响,以及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各种民主控制要求,以及给出改进措施。
首先,在企业治理评价过程中,根据企业治理结构,采用整体概述、分类概述、分层概述等形式,对当前企业治理结构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出企业治理的实际特征;其次,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进行企业治理结构的分析,探讨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采用提示规范、有效指导的形式,给出企业治理结构的改进建议,提高企业治理结构的效率以及其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三、关于公司治理评价研究的具体实践1、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企业治理实践中,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和负债状况,协助管理者进行合理的资本结构调整,从而提升企业的有效性。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文献综述论文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综述。
公司治理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及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早在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股份制公司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的现代理论文献起源于Berle and 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Berle和Means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正如Denis and MeConnell (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M —CRK)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的文献进行综述。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指的是公司的投资者利用法律以及公司章程等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或者借助市场竞争的自发选择,或者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等来实现的公司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6200字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国外研究现状 (1)(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2)(3)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3)(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3)(2)关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 (3)(2)关于董事会的研究 (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5)2.1 公司治理的概念 (5)2.2 委托代理理论 (5)2.3激励与约束理论 (6)2.4利益与相关者理论 (6)2.5公司治理模式体系及构成 (7)参考文献 (8)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600年东印度公司的成立。
随后开始出现公司治理问题与治理结构等相关概念。
由于各学者专业领域侧重点不同,所以本文将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1国外研究现状(1)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关于公司治理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董事会、监事会进行有效的监督,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股权结构。
如Gomes和Novaes(201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认为由数位大股东共同持股,彼此相互制衡的模式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Casado等(201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对瑞士上市公司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几个大股东会带来更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多个受益股东存在的情况下,公司治理机制不仅有助于监督管理层,也有助于监督其他大股东。
PeiHossain(20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指出,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在公司中建立严密的管理系统,保证公司运行,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
Zhi Wang和Ramzan Muhammad(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通过研究证明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和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对企业业绩至关重要。
R.Gulatir等人(202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借助2017年在印度运营的40家公司样本构建了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将6个不同的指标构成公司治理评价指数,包括董事会效率、审计职能、风险管理、薪酬、股东权利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献,以期为企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定义和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公司治理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中的适用性和差异性,以期揭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构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金融学等。
其核心目标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公司高效、公平、透明地运营。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代理理论指出,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成本上升。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管理学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法学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机制是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姚伟黄卓郭磊内容提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本文试图在契约(激励)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证券设计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言正如Harris-Raviv(1991)所说:“公司财务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方式以及投资资金的运作决策?”这个问题也被称为“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沿着Modiglianli-Miller(1958)的开创性思路,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证券(主要是各种股票和债券)的类型给定的条件下,企业是如何决定其证券资本的发行总量的。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实证工作已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模式刻画出清晰的图象,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公司派”(corporate pie)的大小不受其分配方法影响的固有假设必须得到放松。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投资回报。
因此,公司金融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Suppliers of Finance)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Shleifer -Vishny,1997); 反言之,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
这一专题被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实际上,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Adam Smith(1776), 而Berle-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的观点。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使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相信:公司治理应该更关注于保护股东的利益。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一系列相关的政治经济事件(尤其是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和诸多的公司财务丑闻)已经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观点的狭隘和短视。
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人们从实证和规范的角度提出了五个问题:(1)公司治理是否存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2)如何理解证券的多样性(或称为证券设计)?(3) 以股东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观念应如何修正?(4)公司治理问题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和政策的?(5)是否存在一种最优的公司治理机制?本文将分五个部分对以上领域的成果进行综述和评析。
首先我们将分析和比较可保证收入、监管和控制权的关系,在一个简单而统一的框架下对以股东利益为目标的经典分析进行总结。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探讨一个最有趣也是最富有争议的领域——证券设计(或称为证券的多样性)。
然后,我们将阐述利益相关者团体(Stakeholder Society )的概念,并讨论以之来修正古典理论的方法和问题。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看到:由于公司治理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经济冲击将通过经济体系中的许多现存的金融约束得到放大。
最后,我们将对几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 股东利益的视角:古典分析框架的统一公司治理理论最初是建立在由代理成本(例如为防止经理人的行动对股东利益的偏离而引起的成本)起决定作用的模型上。
Jensen —Meckling(1976)的开创性工作引发了对管理层激励的规范性思考。
而Townsend(1979)则第一次尝试以最优契约的方式解决外部投资者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些早期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触及公司治理的一个核心问题——管理激励(Managerial Incentives ):这些激励既包括工资、奖金等货币补偿,也包括由股票期权、管理者对职业的关注、被接管和破产的威胁等隐性的激励。
另一种解决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则涉及到Hirschman(1970)提出的“控制结构”(Control Structure )——外部投资者可以亲自以“积极”(Active)或“消极”(Passive )的方式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管。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Aghion —Bolton(1992)的开创性工作和Hart(1995)、Hart —Morre(1998)的继续发展,控制权的分配(Allocation of Control Rights )为理解公司治理中的问题提供了另一种系统的视角。
但是,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管理激励(包括控制结构)和控制权分配的不同视角将在对可保证收入、监管和控制权关系的分析中得到统一。
1.“可保证收入”和筹资能力对股东利益的分析无疑应在传统的Arrow —Debreu 范式中引入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Holmostrom —Tirole(1997,1998,2000)采用了一个简单的道德风险模型。
一个风险中性的企业家有一个投资总成本为I 的项目,其私人可投入财富为A<I,因此需要融资A I -。
简化起见,我们不妨视A 为现金,并称之为“初始股权”(Initial Equity )或“内部股权”(Inside Equity)。
相应地,外部投资者的支付应为A I -。
进一步的,我们假设该企业家是有限责任的。
该项目以P 的概率成功并产生收益0>R ,否则收益为0。
该企业家可以选择“努力工作”或者“消极怠工”(Shirk 1)。
则此项目相应的成功概率为H P 和L P 。
当他选择“消极怠工”时,我们可以认为他此时获得了一个私人利得0>B ,图(1)表示了这一事件的进程。
筹资阶段 道德风险阶段 产出实现阶段项目成本I 成功概率地选择: 可证实利润:内部股权A , H P P = (无私人利得), R 概率为P借款A I - 或L P P = (有私人利得B) 0 概率为P -1 1 实际上,这种道德风险问题至少包括:不全力以赴(Insufficient effort ),过度投资(Ex travagant investment ),守成策略(Entrenchment strategies ),牟取私利(Self-dealing )。
详见Tirole J (2001):Lecture Notes on Corporate Finance. IDEI, Mimeo.图(1)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总是假设这一项目值得筹资并应该激励此业主“努力工作”,这意味着其净现值0>NPV : 0>-I P H (1)我们提供的契约要求该企业家只有在项目成功时才能得到正的工资补偿w ,因此诱导他努力工作的激励相容约束可表示为:B W P P L H ≥-)( (2) C I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只能期望得到0利率。
因此,这一项目能够得到融资的充要条件是:“可保证收入”应不小于投资者的支付,即 A I P P B R P L H H -≥--)( (3)“可保证收入”即外部投资者在使用激励相容的契约时对投资收益的“最好预期”,它不小于投资者的初始支付时,才能使投资者预期会收回其初始支付,他才会同意这一投资。
可见它正是决定企业融资能力的关键。
在信贷市场上,存在着许多NPV 为正却得不到融资的项目,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 )2。
当0=A 时,比较(1)和(3)可以发现,一个NPV 为正的项目也可能得不到融资,因为其要求的“可保证收入”太高了。
当A 逐渐增大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目有更大的可能得到融资。
在此,内部股权的作用开始凸现。
最后,沿用Diamond(1991)的说法:关于“声誉资本”的投资,例如该企业家良好的个人品质,以往的还贷记录等可以减少外部投资者对B 的预期,从而提高了“可保证收入”,增强了该项目的融资能力。
从这种意义上说,声誉资本替代了内部股权。
2.监管(Monitoring )(1)中介融资与积极的监管一个公司通常可以公开发行商业票据和公司债券来筹资,也可以向银行、大股东或风险投资商直接借款。
前一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市场筹资(Market Financing ),后一种方式我们称之为中介筹资(Intermediated Financing )。
中介筹资中的投资方常常被称为监管资本(Monitoring Capital ),因为他们常常会干预公司的管理和决策。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中介筹资的成本要比市场筹资的方式高的多。
这通常被解释为对监管的补偿和市场上监管资本的稀缺;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在监管资本商企业内部,仍然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效率的扭曲。
Holmstrom —Tirole(1997)的工作表明:由于可保证收入太低,许多公司无法进行市 场融资。
但通过引入“积极的监管”而提升其可保证收入,这些公司就能够进行中介融资。
假设通过一个成本为A c 的监管,一个积极的投资者能够将经理的私人利得降低到B b <(因为监管能够有效的减少经理“消极怠工”的机会);此时,投资的净现值变为NPV =A H c I R P --(假设其仍然为正),而可保证收入变为A H c P b R P -∆-)(。
当b 和A c 充分小时,则其会超过A I -。
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的监管便利了融资。
Bernake —Gertler — 2 根据Freixas-Rochet (2002)的观点,信贷配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均衡。
详见Freixas-Rochet (2002,forthcoming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 ,Gilchrist(1994)的实证分析表明:资产负债表强健的公司(A 值较大)大多倾向于使用市场融资的方式,而资产负债表较弱的公司(A 值较小)则大多使用中介融资的方式。
(2)消极的监管与业绩评测消极的监管者(例如证券分析师、承销商、IPOs 的大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通常致力于相应公司的业绩评测而非通过干涉其经营活动最终影响资产价值。
消极的监管有成本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公司积极鼓励甚至“购买”消极的监管,他们热衷于聘请那些声誉良好的评级、审计机构而乐此不疲。
Holmstrom —Tirole(1993)为此提供一个很好的解释: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那些不能从企业公开的会计数据中得到的管理者的业绩的评测。
假设经理选择了一项长期的(约10—15年)研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