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2)

(一)失业问题 (2)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3)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4)

(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5)

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5)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6)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6)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6)

参考文献 (8)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

贫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

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

月,人均补差92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偏低。在《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2006)》,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26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约有2200多万人,两者合计有48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大约为3.7%。如果根据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按照世界银行最近的估计,目前中国超过1亿人还处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相当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他们收入低,入不敷出;营养水平较低;穿戴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有的甚至无力支付电费,晚上不敢开灯。困难职工反映最怕的是过“三关”,即生病关,子女辍学关和年节关。这些贫困人口是中国今后要建设小康社会,达到总体小康水平的最关键的人群。

二、造成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造成贫困人口的原因是他们获取收入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低收入是导致贫困人口获取收入能力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因素,疾病、人力资本不足、社会保障系统的软弱无力、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人们收入能力丧失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可见,导致城市贫困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一系列的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因此贫困的原因不能局限于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应力求使分析全面、综合。

(一)失业问题

城市贫困的产生是多样化的,失业是其中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早已结束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全民就业时代,竞争上岗成了就业的新时代,然而有上岗必定有下岗。在最近十几年来,

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成为各级政府不得挖空心思来着重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这个问题处理得不好,必然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反过来制约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据人保部统计,2008年中国城镇失业登记率为4.2%,2009年为4.3%,由于就业问题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失业或下岗人员都不是及时就业。一方面,失业或下岗导致他们的家庭收入都不是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失业或下岗人员的大量存在很容易滋生城市贫困的人群。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随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人口众多,以及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进入九十年代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7年2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20%最低收入户的3.1倍,1998年扩大到3.3倍;1997年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是10%最低收入户的4.2倍,1998年扩大到4.4倍。贫富差距的另一个侧面是地区差别,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地区歧视的产生,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人们“相对贫困”感的增强,对社会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极重要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中国城镇人口与单位制的结合相当紧密,个人完全依附在单位之中,因而使单位(企业)经营状况对退休人员的收入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九十年代以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开始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方案,近年来,政府更是将“社会化管理”作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但是由于一些企业确实处于很糟糕的经营状况,无力支付,同时近年来下岗人数激增,所以养老保险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