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风民俗阅读材料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拓展(民风民俗类文章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阅读主题及要求阅读主题: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阅读要求: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解读:本单元课内文章在内容上以表现民风民俗为主,在阅读题型和手法上,重点在于品味语言(即理解句子和赏析词句)、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技法、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表现的思想。

因此,本教案重点设计了以下内容:1、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涉及到的大致类型;2、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表达的主题(包括情感和思想);3、梳理民风民俗类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4、简要梳理本单元重点阅读题型的做题方法,包括赏析词句、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5、对应题型和知识点的阅读练习(共四篇)课堂导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内阅读文章,有如下几篇:思考这几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都和回忆相关”)那么来看课文前面的导语或课后阅读提示部分:《社戏》: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地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在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的形式写成。

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朗诵全诗,体会这样的特点,并感受诗人对母亲延安” 的深情。

《灯笼》: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023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2023中考语文核心素养训练:民风民俗专题(学生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中考核心素养民风民俗专题一、基础知识综合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民间认为龙司雨,掌管人间的降雨。

②不同的地方舞龙习俗不同,有舞布龙的,有舞龙灯的,有舞草龙的,还有把人连接起来腾舞的。

③年节舞龙或舞狮在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

④舞龙便成为民间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

⑤舞者手执木杆上下飞动,翻转腾跃,犹如真龙现身人间。

A.③①④②⑤B.③②⑤④①C.①④②⑤③D.②①④③⑤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的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 。

, , 。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③也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质朴而圆润的徽剧带着泥土与流水的芬芳,以它独特的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唱遍了江南的山水楼台,也唱遍了徽州的街闾巷陌。

在悄然流逝的光阴里,不知是谁打翻了砚台的古墨, ,令锦秀山河jìn()润在潮湿的水墨中。

沿着河流追sù()古徽州苍郁的历史,还有那些铺卷而来的徽州民风,在旷达的人生中获得一种坚实与淡定的快乐。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悄(_____)然追sù(______)jìn(______)润(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

(3)“旷达”中“旷”的意思是(_____)A.心境阔大B.空阔C.荒废,耽搁(4)结合语境,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A.渲染了整个徽州大地B.沾染了整个徽州大地C.泼染了整个徽州大地D.点染了整个徽州大地4.端午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影响广泛、非常受人们重视的节日,仅叫法就有二十多种,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等。

第1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一) 民风民俗

第1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一) 民风民俗

语文
年货,无论是吃的、玩的、看的、使的,全部火红碧绿、艳 紫鲜黄,亮亮堂堂。那些年年此时都要出现的图案,一准全 冒出来——松、菊、蝙蝠、鹤、鹿、老钱、宝马、肥猪、喜 鹊、刘海、八仙、聚宝盆,谁都知道它们暗示着富贵、长 寿、平安、吉利、好运与兴旺。它们把你围起来,掀动你的 热望,鼓舞你的欲求,叫你不知不觉地把心中的祈望也寄托 其中了。不管今年的希望明年是否落空,不管老天爷的许诺 是否兑现,祖祖辈辈们照样活得这样认真、虔诚、执着。唯 有希望才能使生活充满魅力。
语文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 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 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 而散去。
语文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 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 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 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 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语文
1.联系全文,说说“年意”有哪些内涵。
年意是一种热烈的情绪,年意是人们心中美好的祈愿,年意 是一种圆满过年的生活传统。 2.开篇为什么写伏天和腊月里看《大过新年》木版年画的 事?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年意的奇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使用短句,节奏感强;“火红碧绿、艳紫鲜黄”明写 年货的颜色,暗写年货种类之多,形象地写出了年意的到来 是不声不响的。
语文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
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 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 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 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 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 我相思凝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我爱阅读二民风民俗了解文章表现出来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为本单元习作积累素材。

过年(节选)丰子恺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

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这男工大都是陆阿二,又名五阿二。

因为他姓陆,而他的父亲行五。

两枕“当家年糕”约有三尺长;此外许多较小的年糕,有二尺长的,有一尺长的;还有红糖年糕,白糖年糕。

此外是元宝、百合、橘子等种种小摆设,这些都是由母亲和姐姐们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帮忙,但是总做不好,结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们又做许多小年糕,形状仿照大年糕,预备二十七夜过年时拜小年菩萨用的。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

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

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围,摆着巨大的铝制的香炉蜡台。

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我们这厅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边是五叔家,左边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时祭起年菩萨来,屋子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气象好不繁华!三家比较起来,我家的供桌最为体面。

何况我们还有小年菩萨,即在大桌旁边设两张茶几,也是接长的,也供一位小菩萨像,用小香炉蜡台,设小盘祭品,竟像是小人国里的过年。

记得那时我所欣赏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盘上的红纸盖。

这“六神牌”画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画好几个菩萨,佛、观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内。

平时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许打开来看,这时候才展览了。

祭品盘上的红纸盖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禄寿喜”“一品当朝”“平升三级”等字,都剪出来,巧妙地嵌在里头。

我那时只有七八岁,就喜爱这些东西,这说明我与美术有缘。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风民俗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

如: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

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2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阅读“民风民俗”《春节习俗》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民风民俗”《春节习俗》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

阅读“民风民俗”《春节习俗》完成素养测试题(后附答案)春节习俗①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

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②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也是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

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

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

”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

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③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_作文2750字_民俗作文_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_作文2750字_民俗作文_

关于汉族民风民俗的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族的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第一篇:汉族饮食文化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

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

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

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

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八大菜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由于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饮食原料、烹饪方法、口味爱好也不同,因而形成很多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传统民俗”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及答案

“传统民俗”主题阅读与写作训练及答案

主题九:传统民俗【主题导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

同样,我们国家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民俗风情。

同一民族,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特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阅读和写作目标】1.了解不同的民俗风情,进一步增强民俗文化意识。

2.整理当地风俗文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祖国民俗风情。

【精彩阅读一】胶东地区过小年的风俗和传说周军选材角度:风俗习惯小年写法指津:引用俗语故事性强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小年这天送灶神爷上天,又称“送灶”、“辞灶”。

晚上,胶东地区的家家户户在灶神前供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烧香磕头,希望灶王爷吃了麦芽糖,上天说好话、言好事。

有的人还诵念:“灶王爷,你听见,二十三,灶糖粘;吃灶糖,请上天,言好事,行方便”,免得他到玉帝面前揭露自家隐私。

看来,这报喜不报忧,自古以来就有之。

不少人还在灶神爷的供品旁边摆放一盘黄豆、一束草,饲喂“灶王的马”,以便灶王爷骑马风雨兼程奔往天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这天,外出者均赶路回家,忌“辞”在外面。

新过门的媳妇也在小年这天回到婆家,吃团聚饺子,放鞭炮庆贺。

小年之后,春节就拉开了序幕,俗话:辞了灶,年来到。

在胶东地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水饺,打扫卫生迎接春节的到来。

关于灶王爷的来历,民间传说中有很多版本。

胶东民间流传最广的是那位姓张的负心汉的故事。

传说,早年有位浪荡公子,名叫张云芳,他先后娶了两位夫人,一个叫郭丁香,一个叫李海棠。

郭丁香浓发过膝,勤劳贤惠;李海棠则是游手好闲,常在丈夫跟前说郭丁香的坏话。

有一天,郭丁香做面条,不慎将一根长发掉于面条中。

吃面条时,恰巧又让张云芳吃出来。

在李海棠的唆使下,张云芳借此把郭丁香休出了门。

郭丁香无奈,嫁给了一个砍柴的。

她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还挺顺畅。

郭丁香走后,李海棠更加肆无忌惮,吃喝赌抽,加上张云芳的挥霍无度,家境很快没落。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拓展阅读7篇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拓展阅读7篇

[拓展阅读]《北京的春节》(舒乙)北京有很热闹的地方,也有很幽静的地方,它动中有静,很像太极拳;它有很刺激的地方,也有很温和的地方,它劲中有柔,很像香片茶。

北京的田园风光还表现在她严格照节气在生活。

节气对农业至关重要。

到什么节气一定得播种,晚一天都不成,几千年来中国人世世代代对大自然的规律竟掌握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也就为自己的生活模式定了一个准确的日程表。

北京人是按这个日程表生活的典范。

一年里节气有二十四个。

于是,北京人天经地义地有了二十四个节日,年复一年地轮流着过,过得有滋有味。

虽然,原本农业上的真实含意已不多了,仿佛只剩下一种躯壳,一种借口,一种象征,一种传统,故意地让生活变得更有变化起伏和情趣,成了十足的文化。

北京人过这二十四个节日的讲究就多了,够写一本书的,噢,不,单单一个春节就够写一本的了。

想一想,接近春节的那一个多星期,由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开始,是按天行动的,地道的统一行动,全城的人,头一天一起打扫卫生,第二天一起蒸馒头,第三天一起杀鸡宰鸭,等等等等,何等气派和有趣。

这种年节序幕,由腊月初八起,就都带有文化色彩,说轻松一点,带有很大的游戏性。

腊八这天,要煮粥喝粥,叫做腊八粥。

本来年底一切庄稼都收获了,好像要刻意展览一下全年收成的丰富多彩,便发明了这么一种腊八粥。

往粥里放大米、小米、菱角米、薏仁米、高粱米、玉米,各种豆,包括红豆、绿豆、黄豆、花豆、芸豆,各种果仁,有核桃、栗子、榛子、松子、瓜子、花生,还有葡萄干、桂元、大红枣,各种果脯。

这么一锅粥,还得了吗!香啊,多彩啊,好玩啊,闻着看着便令人垂涎三尺。

腊八粥是家家都要熬的,一熬就熬个通宵,全家都帮着剥皮,包括花生仁皮和那费事的核桃仁皮。

小孩子一边剥一边吃,吃得多剥得少,其乐无穷。

粥熬得了,按老年间的规矩,要分送给朋友们,间或还有比赛显示的意思。

其实,原本佛教早有腊八熬粥供佛的规矩,用大锅熬,装数石米,供佛之后施舍给远近的穷人。

皇帝还有赐粥百官的习惯。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练习——民风民俗主题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练习——民风民俗主题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主题:民风民俗第一部分:主题阐述广袤的中华大地滋养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它们是由民众创造并传承的民间文化。

书本第一单元选取了多篇关于“民风民俗”主题的文章,或表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或展示了传统文化习俗。

本份练习也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选取文章,帮助各位使用者巩固提升,进一步了解多方面的民风民俗,并揣摩文章背后的深沉情感。

第二部分:民风民俗主题文章常见主旨情感作者通过对过去/小时候某种民风民俗的回忆,表达作者对民风民俗的喜爱,(①具体某种活动的喜爱②对于老风俗的留恋--具体某种风俗上升为地区的风俗的情感)对坚守风俗的某人的赞美/对农村人的淳朴善良的赞美。

对故乡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上面几种比较常见,学生也容易回答)对这种文化消逝的惋惜,(某个民风民俗逐渐消失-物/活动消失-文化的消逝-对这种现象的惋惜/思考)对未来担忧或者思考,呼吁珍惜、保护、传承。

第三部分:精讲精练(一)秦腔贾平凹①我曾经在西府①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

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到那村口的尘土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②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

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

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的民俗都有其特色,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欢迎阅读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篇一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

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

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

”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潮州民间喜唱俗曲。

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

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

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

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

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

“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

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

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

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

《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

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

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

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一民风民俗.ppt..

25
单元主题阅读
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奶奶的粽子。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
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 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 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 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
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
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
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
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
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4
单元主题阅读
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4
单元主题阅读
4.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
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 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 的贫乏而感到哀伤。 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 情。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15
单元主题阅读
(二)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24
单元主题阅读
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 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 的粽子。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 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 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2019年5月30日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朵
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课外阅读)-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

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核心素养阅读(部编版)第一单元民风民俗(课外阅读)❆单元主题概述❆✪核心素养阅读训练✪一、(2022•河南南阳·期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二、(2022·校考单元测试)课外阅读。

三、(2020·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习题。

四、(2020·课时练习)延伸阅读。

五、(2021·浙江金华·期中)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六、(2022·单元测试)类文阅读。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1.写对联(或贴对联)发纸吃年夜饭购年货(或买年画)穿新衣守岁拜年【解析】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文章第②段简单的介绍了过年时人们购置年货,在村里的供销社,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文章第③段详细的介绍了过年时贴对年的习俗,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大红纸请人手写的,村里的人都来“我”家求父亲写对联,当红红的对联贴到墙上门上,那个喜庆啊,年的气氛立刻就出来了;文章第④段简单介绍了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除夕的头天晚上“我”会把新衣服拿出来,想象着明天就要穿上了,非常高兴;文章第⑤段详细介绍了过年发纸的习俗,发纸是过年时最重要的活动,在发纸前父亲总是提前把鞭炮拴在一根大杆子上,靠在墙角就等着放了,十点左右,周围的村子就开始发纸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响个不停,火光将天边都映得发亮,十一点半了,父亲便把我们几个都叫出去,开始忙活,有的点鞭炮,有的点一堆火,母亲则在屋里做饭;文章第⑥段详细介绍了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地吃着饭,说说话,其乐融融,还会吃饺子,如果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相伴;文章第⑦段简单介绍了过年“守岁”的习俗,据说要是能一夜不睡的话,一年之中头脑都清醒,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出去尽情玩;文章第⑧段简单介绍了过年拜年的习俗,天亮后,人们相互拜年,串门,整个小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之民风民俗【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之民风民俗【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主题阅读——民风民俗姓名:练习时间: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除夕(节选)斯妤头一天照例是熬夜,然后照例是睡懒觉睡到阳光灿烂,市声嘈杂。

眼睛睁开后下意识地望了望窗外,复又下意识闭上。

再次睁开眼时想到的是儿子。

躺在身边的儿子却早已醒来,自己睁着眼睛望着天花板。

不像在玩也不像发呆当然更不是在思索。

他就是那么躺着静静地眼珠黑黑地看着天花板。

我朝他一笑。

他也回报我嫣然一笑。

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乖,醒了也不叫妈妈,不吵妈妈,今天真是特别地乖。

儿子应付似的笑笑,然后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吧,今天咱们不上幼儿园对不对?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

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

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

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

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

外婆开始求福,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结尾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民俗民情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民俗民情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民俗民情主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训练:民俗民情主题【主题解说】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

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

北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风俗蓬勃发展,新旧交措,乡色浓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语文根植于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滋养着语文。

透过画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

【美文扫描一】江南的叫卖声徐海燕踏上江南的土地,从狭窄的弄堂中传来一声“阿要白兰花”的悠悠叫声,顿时使你有浸润心田的那种柔肠温情,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神韵和水乡的款款风情。

你会从绵绵的烟柳中,翘角的飞檐上,披满青藤的石拱桥下,领悟到水乡这块土地的灵气,连卖花女子的叫卖声也像水磨糯米粉那样妩媚销魂。

“水红菱要吗?”又是一声清脆入耳的叫卖声,它拖着吴侬软语的长腔,湿漉漉也像从水中捞上来。

如今年轻姑娘上街卖红菱已不多见,但从这些身扎碎花围兜的中年妇女身上似乎也隐约感到水乡女子那迷人的风采,“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也许更像一幅水圣中国画,淡墨重彩总相宜。

你要是称上一斤翘角的水红菱,剥皮入口,似乎一下子吮吸到了大地的乳汁,记忆永远定格在小桥边。

江南的叫卖从根本上区别于北方的吆喝,它没有那么粗犷热烈,它像一首唐诗那样婉约舒缓,像春雨拍打着璃壳的长窗,更像垂柳轻拂堂前,让你身心飘逸如水,仿佛在听着一支拖着悠悠长腔的昆曲。

在你心灵不设防中缓缓走到她身边,也许你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钱已经掏出了口袋。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主题阅读)-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统编版)

阅读要素:分清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主要部分写详细的。

《北京的春节》抓住“腊八这天”“腊月二十三”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阅读重点语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民俗特点进行详写的;抓住感受最深的语句,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节日热闹的气氛。

《腊八粥》找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想象八儿的馋样儿,梳理八儿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古诗三首》根据古诗中所涉及的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藏戏》以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了解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感受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阅读方法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补充:如何把握内容详略,并体会其作用《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都运用有详有略的方式来谋篇布局。

阅读时,如何判断内容的详略呢?(1)叙述一件事,一般事情的开端和结局略写,经过要详写。

(2)在总分总结构的文章中,总写部分略写,分写部分详写;概括部分略写,典型事例详写。

比如《藏戏》一文中,开头简述藏戏的主要特点,结尾简述藏戏的传承方式,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3)最能体现中心的部分详写。

语文民俗风情专题阅读(八开)

语文民俗风情专题阅读(八开)

民俗风情专题阅读本版主持∕李明春民俗风情,即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尚、礼节和习惯的总和。

早在春秋初期管仲就说过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就是说: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才能懂礼貌,知道德。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从温饱中解脱出来,追本溯源、推陈出新,建设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各地风俗蓬勃发展,新旧交措,乡色浓郁。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语文根植于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滋养着语文。

(一)风筝①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②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测量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③宋朝风筝已在民间广泛流行。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国的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

先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等近邻国,后又漂洋过海,传到了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直到更远的东方岛屿上;另一线则顺着‚丝绸之路‛或蒙古人的征战路线,进入了阿拉伯和西欧。

元代在中国为官十七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归国后,也把风筝介绍到了西方。

④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艺人。

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

道光年间,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⑤《潍县志》也记载着:‚清明,小儿女作纸鸢,秋千之戏,纸鸢其制不一,于鹤、燕、蝶、蝉各类之外,兼作种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

清末,潍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风筝市场,全国各地许多商贾都来潍坊购买风筝,一时间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涌现出了一大批手艺高超的风筝艺人。

单元主题阅读民风民俗 ppt课件

单元主题阅读民风民俗 ppt课件

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
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
悦耳的吆喝声。
ppt课件
•5
单元主题阅读
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
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
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
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
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
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
ppt课件
•19
单元主题阅读
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
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
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
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
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
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 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 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 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作铺垫。
ppt课件
•26
单元主题阅读
3.联系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 效果。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 有生命。
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
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ppt课件
•18
单元主题阅读
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
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
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
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

专门讲民俗的书籍

专门讲民俗的书籍

关于民风民俗的书籍及内容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民风民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人们对于中国的民俗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有很多书籍专门介绍中国的民风民俗。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民风民俗的书籍及其内容。

1.《中国民俗大观》这本书是中国民俗学专家编撰的一部权威著作,全面介绍了中国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婚嫁习俗、祭祀仪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2.《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书中详细描述了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和庆祝方式。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体验中国人民的欢乐和团圆之情。

3.《中国的婚嫁习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婚嫁习俗,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和婚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不同的婚嫁习俗,如闽南的三书六礼、广东的过大礼、西南地区的走婚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婚嫁习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中国的民间故事》这本书主要收集了中国各地的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

书中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如《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中国的饮食文化》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食材、烹饪技巧、饮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各地的特色菜肴和饮食习俗,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到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是关于民风民俗的一些书籍及其内容的简介。

这些书籍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中国民俗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题类文阅读民风民俗人教份2 PPT课件

六年级下册语文习题类文阅读民风民俗人教份2  PPT课件

. For another, it is difficult to
it will not only
but also help us
. Secondly, it would be easier to
.
选择。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have a new schoolbag
B. Some candies
Many young people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study abroad.
6年级 B版
1 民风民俗
岁时的寄托
( )1. —What's in your schoolbag?
A. It's white and pink
B.It's an eraser
Many young people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study abroad.
A.key
BIn recent years, studying abroad is very popular,
( )1. —What's in your schoolbag?

.
Studying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Firstly,
Studying abroad has many advantages. Firstly,
in my schoolbag
Each coin has two sides. Studying abroad also has many disadvantages. For one thing, it will cost
. For another, it is difficult t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民风民俗阅读材料】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拓展学生的视野。

2、阅读、欣赏《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两首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

3、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布置学生在周末完成一份“民风民俗”手抄报。

1、藏族的民风民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6、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织地毯等。

7、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8、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9、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0、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1、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2、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3、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再从地上捡起来。

14、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装出来给你,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吃的装上。

15、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所有人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2、傣族的泼水节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

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

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

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

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伺奉母亲。

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

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她就一头撞死在树上。

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3、台湾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除夕之前,台湾同胞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

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

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

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

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

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

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

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

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

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

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台湾民间的春节,起源于祖国大陆,尤其是讲闽南话的台湾人,过年方式与闽南地区更为相近。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

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

"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

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

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

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

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

"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

"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

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

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

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

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

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

"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

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

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

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

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

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4、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

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

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

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

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