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我控制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将自我控制从不同角度对不同人群 进行了结 构 的 划 分,并 在 日 后 的 研 究 中 不 断 丰 富。 Kopp[8]将儿童自我控制分为 抵 制 诱 惑、抑 制 冲 动 行 为 、制 定 和 完 成 计 划 、延 迟 满 足 等 多 个 方 面 。 杨 丽 珠 等 从 [15] 自觉性、坚持性、延误满足、自制力、计划性5
燕媛媛 石美霞
作 者 单 位 :030001 太 原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护 理 学 院 (燕 媛 媛 ),山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一 医 院 (石 美 霞 ) 通 信 作 者 :石 美 霞 ,E-mail:sxtysmx@163.com
【摘 要】 自 我 控 制 是 护 理 领 域 中 的 一 项 软 技 能 ,有 助 于 提 高 护 理 人 员 自 主 学 习 能 力 ,改 善 护 理 人
【关键词】 自我控制 ;理论研究;护理
犱狅犻:10.3969/犼.犻狊狊狀.16743768.2018.05.027
自我控制涉及 到 人 的 心 理 活 动、行 为 活 动 和 社 会生活等多个领 域,关 系 着 人 类 生 存、发 展 和 幸 福, 带来不同的 个 人 和 社 会 利 益 。 [14] 自 我 控 制 能 力 是 影响学习、生 活、工 作 及 社 会 交 往 的 主 要 因 素。 目 前 ,自 我 控 制 是 管 理 学 、社 会 学 、经 济 学 、犯 罪 学 以 及 心理学等学科研究 的 热 门 课 题,而 把 自 我 控 制 理 论 应用到护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护理工作大多数是在 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完 成 的,具 有 隐 蔽 性、复 杂 性、独 立 性 等 特 点 ,为 了 保 证 护 理 质 量 ,自 我 控 制 成 为 护 理 质控的主要方式 。 [5] 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直接关 系 到护理人员能否有 效 地 控 制 情 绪、约 束 情 感 和 克 制 行为,使之符 合 工 作 行 为 规 范 。 [6] 本 文 就 自 我 控 制 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进 行 综 述,为 探 讨 适 合 护 理 人 员 的自我控制理论提供相关依据。
运动与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研究综述

2 0 世纪 6 0 年 代 ,美 国斯 坦福大 学心 理学 教授 沃尔 特 . 米 歇 尔 ( Wa l t e r M i c h e 1 ) 设计 了一个关 于“ 延迟满足” 的实验 . 实验及其跟踪研 究实显示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直 接影响儿童 的学习 、 生 活、 社会交往 和人格 品质及社会性 的发展 ,以及对成人后获得成功有重要 的作用 目前对 自 我控 制能力的结构 以及 儿童 自我控 制能力 的发 展方法 的研 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Ⅲ 游戏是促进儿童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的方 法之一 . 本文结合 已有研究探讨儿童运动训练对儿童 自我控制能力发 展的作用 . 为体育运动在儿童教育发展中提供理论 和现实依 据
b e t we e n t h e e x e r c i s e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s e l f -c o n t ol r o n c h i l d r e n .
【 Ke y w o r d s 】 E x e r c i s e ; Ab i l i t y o f s e l f - c o n t r o l ; C h i l d r e n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So me ma i n i s s u e s wh i c h i n c l u d e d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t h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me t h o d s o f c h i l d r e n ' s a b i l i t y o f s e l f - c o n t r o 1 . Th e s t u d y di d n o t o n l y a n a l y s i s t h e i mp r o v e me n t o n c h i l d r e n' s s e l f —c o n t r o l o f e x e r c i s e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 b u t a l s o p r o v i d e a n e w r e s e a r c h c l u e
自适应控制论文综述

自适应控制系统综述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阶段,然后提出自适应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特点。
最后描述的是自适应控在神经网络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一、引言1.1控制系统的定义自动控制原理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外加的设备或装置,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不同的控制系统中,可能具有各种不同的系统结构、被控对象,并且其复杂程度和环境条件也会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控制目地: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符合某一个预定的功能性能要求。
其中,被控对象的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轨迹称为被控过程。
被控过程不仅与被控系统本身有关,还与对象所处的环境有关。
控制理论中将控制系统定义为由被控系统及其控制器组成的整体成为控制系统。
1.2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控制理论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二、自适应控制系统2.1自适应控制的简介在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中,都假定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已知的,并且具有线性定常的特性。
实际上在许多工程中,被控对象或过程的数学模型事先是难以确定的,即使在某一条件下被确定了的数学模型,在工况和条件改变了以后,其动态参数乃至于模型的结构仍然经常发生变化。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过对企业收集和处理会计数据过程的审查 和评价 ,确定 识别 和风险应 对 ,对其 他要素 的分析更加 深入 ,范 围也
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范 围,形成 了内部控制理论的雏型 。 有所扩 大。该框架全面推进 了内部控制标准 的发展 。
2内 部会计控制与 内部管理控制 阶段 。1958年美 国
二 、国 内研究综 述
注册会计师协会 的审计 程序委员会 发布 了《审计程序公
我 国内部控制理论 研究是 随着我 国的审计 事业 的
告第29号》,将 内部控 制明确分为 内部会计控制 和内部 发展 而逐步发展 起来 的 ,直至20世 纪80年代 ,学术 界才
管理控制 。前者包括所有与保护资产安全 、保证 财务 记 开始了这一领域 的探索和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
一 、 中小 企 业 的 划 分 标 准 和 内部 控 制 的 作 用 原 中小企业划型标 准只有 中型和小型 ,已越来 越不 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 变化 ,2011年7月41 3工信部 等 四部 门联合 发布《中小企业划 型标准规定》,新标准基本 涵盖 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 业 ,涉及84个行业 大类 ,362个行业 中类 和859个行业小类 ,新增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 服务 业 、信息传输业 、软件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中小企 业划型标准根据规定 明确 中小企业 的企业类型 ,完善企 业制度 和收税标准 的规定 。新标准首次在企业划型 中增 加 “微型企业 ”一类 。修订后 的中小 企业 划型标准 ,不仅 解决 了原来标准存在的上述 问题 ,而且对 研究和实施 中
2.企业 内部控制方法论 。朱荣恩(2001)根据 内部控 制理论框架 ,将单位 内部控制划分为3个部分 :①组织机 构 ,包括法人治理结构 、管理部 门设置和 岗位分 工 ;② 人
2 控制理论综述

控制论之父—韦纳
1948年,美国科学家伊万斯(W. R. Evans)创立了根轨迹分
析法,为分析系统性能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有力 工具。 这段时间有多本关于经典控制的经典名著出版,包括 H. Bode的Network Analysis and Feedback Amplifier(1945),钱 学森的《工程控制论》(Engineering Cybernetics) (1954)。
他们的研究成果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 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志性内容:
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 析法;并于1957年提出了寻求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方法。 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 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 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 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大值原理。
• ④极大验后估计——是使条件概率分布密度 达到极大的那个 x 值作为估值。需要知道条件概率分布密度。 • ⑤线性最小方差估计——为了进行最小方差估计和极大验后估计,需 要知道 p(x|z);为了进行极大似然估计,需要知道p(z|x) 。如果知道观 测值和被估值的一、二阶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有用的结果, 必须对估计量的函数形式加以限制。通常限定所求的估计量是观测值 的线性函数,以估计误差阵达到最小作为最优估计的准则,按照这种 方式求得的最优估计值称为线性最小方差估计。 • ⑥维纳滤波——是线性最小方差估计的一种,适用于对有用信号和干 扰信号都是零均值的平稳随机过程的处理。设计维纳滤波器时必须知 道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 • ⑦卡尔曼滤波——也是一种线性最小方差估计,其算法是递推的。它 不仅适用于平稳随机过程,同样适用于非平稳随机过程。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摘要: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幼儿期是培养自我控制的关键时期,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研究的同时,提出了培养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关于在日常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什么是儿童自我控制的定义,不同理论流派的心理学家在各自的研究中使用不同的概念和术语,例如冲动控制(impulse control)、顺从(compliance)、自我控制(ego-control)、自我调节/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self-control)、抑制性控制(inhibitoy control)。
而在不同的概念框架下,对于自我控制发展的描述也用截然不同。
Vaughn和Kopp(1984)指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是个体一种内在能力,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调节(监控)自己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适应的能力。
自我控制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我国学者如朱智贤则从儿童个性发展角度研究,指出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心理成份之一,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
并依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将自我控制分为对内在心理历程的控制和对外在行为方式的控制两个方面,如行为的自觉性和对动机的自我控制属于对内控制,而行为的坚持性、自制力、独立性及对情绪反应的控制属于对外控制范畴。
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早期表现早期儿童自控的最典型的表现是对母亲指示的服从(compliance)和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
服从是最低水平的依从行为,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循规则或习俗。
控制理论综述及其发展方向

控制理论的综述及发展方向1 控制理论的产生控制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它的真正应用开始于工业革命时期,即1788年瓦特发明蒸汽机飞球调速器。
该种采用机械式调节原理实现的蒸汽机速度自动控制是自动化应用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次大战前,控制系统的设计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多采用试凑法,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建造飞机自动驾驶仪、雷达跟踪系统、火炮瞄准系统等军事设备的需要,推动了控制理论的飞跃发展。
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认为世界存在3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书中论述了控制理论的一般方法,推广了反馈的概念,从而基本上确立了控制理论这门学科[1]。
2 控制理论的分类控制理论的发展分为经典控制理论阶段、现代控制理论阶段及大系统智能控制理论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控制理论的特点及优缺点[2]。
2.1 经典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
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
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
[3]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用于解决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的问题。
如图1所示为反馈控制系统的简化原理框图。
图1 反馈控制系统简化原理框图典型的经典控制理论包括PID控制、Smith控制、解耦控制、串级控制等。
常接触到的系统,如机床和轧钢机中常用的调速系统、发电机的自动调节系统以及冶炼炉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均被当作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来处理。
如果把某个干扰考虑在内,也只是将它们进行线性叠加而已。
解决上述问题时,采用频率法、根轨迹法、奈氏稳定判据、期望对数频率特性综合等方法是比较方便的,所得结果在对精确度、准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是完全可用的。
控制专业综述范文

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方向:从事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 开发等工作
就业前景分析
就业方向:控制专业毕业生可从事 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技术、智能制 造等领域的工作
薪资水平:控制专业毕业生的薪资 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 和高端技术领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具备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
职业规划与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 规划和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 方向
控制专业的学术前 沿与挑战
学术前沿
深度学习在控制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与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
研究挑战与机遇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
控制专业的应用领域
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在工 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生产 过程控制、设备控制等。
交通运输:控制专业在交通 运输领域的应用,如自动驾 驶、交通信号控制等。
航空航天:控制专业在航空 航天领域的应用,如飞行器 控制、卫星导航等。
能源领域:控制专业在能源 领域的应用,如风力发电、 智能电网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就业需求: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 控制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尤 其在智能制造领域,对控制专业人 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 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专业的就 业前景将更加广阔
就业准备与建议
了解行业需求:了解控制专业在各 行业的应用和需求情况
实践经验积累:通过实习、项目等 方式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 力
控制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综述黄佳彬3120101224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这门学科开始发展,其标志为维纳于1948年出版7自动控制学科史上的名著《控制论,或动物和机器的控制和通信X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nunuiiication ill the animal and machine )。
控制论思想的提出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同时书中的一些新颖的思想和观点吸引了无数学者,令其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引进控制论。
随着研究队伍的庞大,控制论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主要的儿个分支有生物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军事控制论,社会、经济控制论,自然控制论。
这里我们主要对工程控制论进行研究。
1.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工程控制论的概念最早山钱学森引入,当时有两种控制理论思想,一种基于时间域微分方程,另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特性。
这两种思想即为经典控制理论, 主要研究的是单输入-单输出的控制系统,同时利用分析法与实验验证法这两种方法对某个控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山此可以获得系统各元部件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形象表示。
由于经典控制理论的建立基于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是对系统的外部描述。
同时经典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系统,无法解决现实工程应用中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问题,而且经典控制理论只对线性时不变系统进行讨论,存在不少的局限性,由此,现代控制理论逐渐发展起来。
现代控制理论是从线性代数的理论研究上得来的,本质是“时域法”,即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在时域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并且引入“状态”这一概念,用“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描述系统,以此来反应系统的内在本质和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多变量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以及最优估计与系统辨识理论,这些研究从理论上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系统控制问题, 但是随着发展,实际生产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控制对象、控制器、控制任务和LI的也更为复杂,导致现代控制理论的成果并未有在实际中很好的应用。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综述

识的心理成份之一 , 是个体对 自身心理和行为的控制。并 分 。K easaM r 等人所 做 的 一个 研 究 中采 用 了类 似 ohnk、 ur y 依据 控制 对象 的不 同将 自我 控 制分 为对 内在 心理 历 程 的 的实验任 务 , 但记分 方法 更为 细致 。 如有 一项 任务 称 为在
描述 也用 截然 不 同 。V u h a gn和 K p ( 9 4) 出 : o p 18 指 自我 控
ED范式 , 一个为 电话任务 ( e poe ak , I 第 Tl hn s )要求孩子 e t
一
制是个体 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体现的功能 , 是个体 不去碰他们伸手就能拿到的一个有趣的玩具 电话, 等到下 种 内在 能 力 , 在 表 现 为一 组 相关 行 为 ; 个 体 自主 调 外 是 个游戏 时再 玩 ; 二个 称 为葡 萄干一 杯子 任务 ( a i — 第 R in s
21 0 0年 第 1 期 I ( 总第 22期) 0
世 纪桥
No 1, .1 201 0
Sii i h a JQ o
( e e l o2z G nr .o ) aN
儿 童 自我 控 制 能 力 的 研 究 综 述
蔡 东霞 , 张冬梅
( 大庆 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2
低水平的依从行为, 儿童仅仅为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而遵 了 延 迟 满 足 随 着 年 龄 的 增 长 而 显 著 增 长 的 趋
循规 则 或 习俗 。这类 儿童对 行 为 的社会 性 意义 缺乏 认识 , 势 。 ・ ”’ 拗一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作者:吕昌嵩王荣强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7期摘要:为了探究大学生自我控制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深入了解两者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取了“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并结合相关文献使用了问卷法。
通过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分数普遍较高。
(2)自我控制能力越高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低的学生其自我价值感越低。
关键词:自我价值感;自我控制;大学生一、文献综述(一)国内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控制关系研究综述自我价值感的国内研究主要带头人是由黄希庭教授,他把自我价值感的概念看作是一种多维度和多层次(三个层次)的整体的结构,从下从上依次分别是特殊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感和总体自我价值感。
这三个层次通过一系列的排列组合然后组合成了一个量表的基本的结构。
国内研究认为自我控制的内容具体是控制本体、控制客体、控制条件三个方面。
在自我控制的研究中,国内的研究主要场所是集中在学校和公司,并没有广泛的深入到人群中。
在理论本质上,大学生自我控制机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机构生存发展的一种内在品质和组织力量,大学生自我控制机制的形成与不断改善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要点之一,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性环节。
这种规定性主要涉及大学的社会功能定位和大学的生存发展机制两大基本问题。
在研究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文献中,国内的文献方向大多在自我价值感的各个维度各个层次对如偶像崇拜、自我和谐、身体满意度等等的相关关系研究。
其研究主要是为了提高自我价值感而改变现如今的某些不良的状况,但是在自我控制与自我价值感的研究中涉猎并不是很多。
研究者常常把眼光放在由自我价值感的水平的不同所产生的个性上的差异。
但是,自我价值感并不仅仅是只有水平上的差异,自我价值感的稳定与变化性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在国内研究中,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研究过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其研究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在多个维度各个因子对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统计。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

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是指组织内部为达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控制措施,涵盖了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等方面。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于可以降低组织的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确保组织的正常运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对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1. 研究主要内容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探讨内部控制的实施方法,分析内部控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探讨内部控制对公司绩效和价值的影响。
(3)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研究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研究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内部控制来管理风险。
(5)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研究内部控制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探讨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2. 研究方法在对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
通过对内部控制理论的分析和整理,揭示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内部控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内部控制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性,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依据。
3. 研究成果在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
在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方面,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如中国特色的内部控制方法论、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等;在内部控制实践方面,对一些成功的内部控制案例进行了总结和推广,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借鉴;在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方面,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审计标准,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在内部控制与信息系统方面,研究了信息系统在提高内部控制效果上的作用,并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自我控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
无论是对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的探索还是对在生活中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我们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自我控制的毕生发展、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及其自我控制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自我控制儿童情绪系统注意抚养方式1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人们对自我控制的思考起源较早,但有关自我控制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至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
1.1国外学者的界定(1) 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而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Savage,1991) [1];(2) 对年幼儿童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成人要求的顺从,并且做出积极适当的行为;(3) 指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冲动的抑制。
就这一定义来说与自我控制相反的特征就是攻击性。
(4) 指克制一个优势反应而执行一个劣势反应的能力。
1.2国内学者的界定(1)对优势反应的控制,对劣势反应的唤起(桑标,陈伟民,2002) [2];(2)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它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肖晓滢1991) [3];(3)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叶奕乾,1997)[4];(4)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5];2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2.1A.Gifford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论述Gifford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6]。
Giff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综述。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整、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本文将首先介绍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阐述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接着,本文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包括自我调节学习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测量方法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应用情况,以及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的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节的重要性。
早期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例如信息加工理论和元认知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和监控,以及学习者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控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自我调节学习理论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分支和理论模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班杜拉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主动选择、调整和控制自身行为,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这一理论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
齐莫曼也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型,该模型描述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和机制。
齐莫曼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和自我期待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
进入21世纪,随着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自我调节学习理论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开始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自我调节学习的机制,揭示了自我调节学习与大脑结构、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
自我监控研究综述

自我监控研究综述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一、研究概念(一)定义的提出1972年由M.Snyder博士提出,他认为自我监控是一个人在自我表现方面的心理结构,是由社会适应性的情境线索引导的个体对自己进行的自我观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功能。
(二)理论的发展1984,Lennox&Wlofe认为,自我监控是指对个体对他人表达性行为的敏感性和调节自我表现的能力。
1996,J.Sanz等认为,自我监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己表现出的形象进行观察、调整和控制的程度。
1998,S.P.Robbins认为,自我监控就是指个体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
点评: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无论从心理学、管理学还是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定义,自我监控的本质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调控,反映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二、国外对自我监控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一)言语的自我指导理论最早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在关于言语思维发展的研究中提出来的。
其主要观点是:第一,认为儿童言语思维的发展需经历“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和内容言语”三个阶段。
第二,强调言语对行为的指导功能。
第三,个体这种言语自我指导能力是通过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纷纷采用言语自我指导理论及其原理来解释、研究学习中学生的自我监控行为和制定有关的教学、训练程序。
Meiehenbaum(1977)根据言语自我指导原理提出了一套培养学习困难学生自控学习能力的训练程序。
palineesor和Brown(1984)在言语自我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阅读理解教学程序,让学生互相充当用言语口头指导对方进行阅读的教师角色来获取和提高阅读理解监控能力。
Rohrkemper等人(1986)将内部言语依据指导的对象分为自我指向型(self- involvedtype)和任务指向型(task-involvedtype)。
(二)自我监控学习的操作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创立的关于行为的操作主义理论在自我监控学习问题上的具体表现或延伸。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作用是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和发现经济犯罪。
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中,也有很多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文献。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目前,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内部控制实施和评估、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效益。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概念、内容和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针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吴磊等(2014)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概念框架,从内部控制目标、内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还有不少学者从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与企业治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内部控制实施和评估方面,国内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实施程序、方法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国内学者赵鑫等(2016)提出了基于流程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还有一些学者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流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来说更加深入和系统。
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内部控制的实施与评价、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
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方面,国外学者主要针对内部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Smith(2015)指出了内部控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问题,如内部控制的标准化不足、内部控制的实施不到位等。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的影响,国外学者Taylor(2016)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对风险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研究(综述)

目,分 6个 维 度 :冲动 性 (m us e 、 ip lv ) i
究 , 察 了 自我控 制 、家庭危 险 因素 、 考
犯 罪历 史等 与暴 力 犯罪 和被 杀 的关 系 , 自我控 制用 “ 违反学校 纪律 、辍 学 、攻 击 行为 、药物滥 用 、酗酒 ”等行 为的发
简单 任务倾 向 (ip ss 、 冒险性 s l t k) m ea
方法对 比了单 因子模 型 和多因子模 型 的 效度 ,发现单 因子模 型不 适合对 女性 和
青 少 年 测 量 ,而 多 维 度 模 型 更 具 优
与低 自我控 制和 犯罪 机 会有 密切 相 关 ,
低 自我控制可以对所 有 的犯罪行 为进 行
势 。V zo y 等人 以 3 5名 日本青 少 asn i 3
cnrl hoy 是 近 十 年 来 青 少 年 犯 罪 ot er) oT
或人格指标 。K a e 人 (9 3)采 用 en 等 19
“
一
3自我控 制与 青少 年犯罪 的 实证研
究 3 1 于犯 罪 人 员 的研 究 .基
周 内是 否饮酒 ” 作 为 自我 控 制 的测
量指标 ,考察了 自我控 制与酒后 驾车 的 关 系‘ ;L gag arne等 人 ( 9 9) 采 用 19
了一 个广为使用 的 “ 自我控制量表 ” 低 。 该 量表采用 4点记 分 ,共包 括 2 4个 题
测作用 ,冒险性 、情绪性 维度对暴 力犯 罪行为有显著的预测 作用 ,简单 任务倾
向与各种犯罪行为 的相关均不显著 j 。
内在的犯 罪潜质被激 发所造 成 的,使 人
远离犯 罪 的力 量是 对长 远 利益 的考 虑 。
反应抑制研究综述

反应抑制研究综述作者:王润惠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2期[摘要]反应抑制作为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反应抑制的概念、理论、研究范式、涉及脑区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对反应抑制进行全面综述。
[关键词]执行功能反应抑制[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130-02一、基本概念(一)执行功能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简称EF)是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定义混乱的概念。
执行功能也称为执行控制、认知控制或者中央执行功能[1],该功能主要负责调控其他的认知过程,使认知系统更加优化,从而使人的行为更加协调有序、具有目的性,执行功能调节有限的注意资源去完成心理任务,是对思想和动作进行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是人类认知系统中最高级的认知活动。
对执行功能的研究最初来源于对额叶皮层损伤病人的研究,额叶是大脑最高级的部分,目前的研究表明产生执行功能的脑区主要是额叶皮层和其他皮层及皮层下脑区,如果前额叶皮层受到损伤,那么会导致许多神经心理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业成绩较低,社会责任感降低等现象。
(二)抑制控制对不适当行为模式的监控与抑制对人类的生存适应十分重要[2],过滤无关信息对于目的性行为的实施和适应环境十分关键。
抑制控制能力能够使人适应任务变化的要求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控制注意、想法、行为、内部倾向性和外部诱惑,使个体不受自身本能冲动驱使。
然而抑制控制并不是一个界定清晰的概念,当前学术界对抑制控制的概念使用也较为混乱,综合不同的观点,本研究认为抑制控制就是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对于优势的、自动化的反应和干扰信息进行抑制,既抑制对优势刺激的行为反应,也抑制对优势刺激的注意偏向,从而使有限的认知资源服务于其他更重要的目的,该种抑制通常指的是对优势反应或习惯性行为的抑制。
二、反应抑制的相关理论反应抑制作为执行功能的和核心子成分,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由此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论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自我控制理论、敏感强化理论和认知情绪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综述摘要:近二三十年以来,自我控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
无论是对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的探索还是对在生活中如何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对我们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自我控制的毕生发展、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及其自我控制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自我控制儿童情绪系统注意抚养方式1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人们对自我控制的思考起源较早,但有关自我控制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至今还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甚至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用词。
1.1国外学者的界定(1) 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而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Savage,1991) [1];(2) 对年幼儿童来说,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成人要求的顺从,并且做出积极适当的行为;(3) 指对违反社会道德标准的冲动的抑制。
就这一定义来说与自我控制相反的特征就是攻击性。
(4) 指克制一个优势反应而执行一个劣势反应的能力。
1.2国内学者的界定(1)对优势反应的控制,对劣势反应的唤起(桑标,陈伟民,2002) [2];(2)指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情绪以及其它各种活动,以符合完成某种活动目标的需要(肖晓滢1991) [3];(3)是指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叶奕乾,1997)[4];(4)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5];2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研究的理论进展2.1A.Gifford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论述Gifford将个体自我控制行为还原为一种选择行为,并提出了以生理因素为基础的自我控制模型[6]。
Giff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大脑前额叶的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的动机系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主要机制。
个体以抽象推理为基础的理智决策过程并不必然导致个体的外显行为,这是因为在个体的决策过程中还有情绪系统在起作用。
个体只有克服情绪的动机力量,才能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
2.2W. Mischel关于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启动假说Mischel以个性的认知-情绪系统模型为基础对自我控制和调节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强调了调节过程中的注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7]。
个体的自我调节行为以自我调节动机和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
调节动机是指个体如何对情境中的信息以及情境所引发的价值、信念、标准、目标和情绪状态进行编码和建构,动机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进行行为调节的主动性。
同时个体还需要具备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
Mischel认为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指有助于个体实现目标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并进一步提出了自我控制过程中的双系统启动模型,热系统和冷系统。
热系统主要指情绪系统,它促使个体产生接近-回避或者攻击-远离的反应,而冷系统是认知系统,它推动个体进行反思和认知调节。
个体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取决于冷系统的激活程度以及能否抑制热系统的活动以降低情绪唤醒水平。
2.3D.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将个体的自我控制过程解释为个体放弃以情绪偏好为基础的选择和使用意志策略,促进以认知判断为基础的选择的过程[8] 。
Kuhl将意志界定为解决冲突的机制和策略。
Kuhl (1996,1998)区分了两种模式的意志过程: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其中自我调节是以民主方式为主要风格的自我整合过程,而自我控制则是强调权力的自我管制过程。
自我调节者所选择的目标更现实,而自我控制者则更多体验到内心的冲突。
Kuhl将个体的行为看作是平行发展的情绪和认知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并强调只有当个体的认知判断和情绪判断协调一致时,个体的自我控制才会最富成效。
在行为控制过程中,自我调节者和自我控制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
由于自我调节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抵制诱惑而且同时强调满足个体的需要,因而成为Kuhl备加推崇的意志模式。
3自我控制的毕生发展无论从生理的还是社会结构角度来说,年龄是影响控制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因年龄而产生的约束力决定了个体在什么时候能够做什么。
3.1控制能力在婴儿期~青少年期的发展3.1.1婴儿期——发展控制能力的动机出现很小的婴儿就有获得初级控制的愿望。
初级控制有两个重要的动机来源:一是概括化的伴随性意识,是在婴儿与成人照顾者之间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另一个来源是婴儿想要获得积极自我评价的内在动力。
3.1.2儿童青少年期控制的发展Adam等对幼儿自控的稳定性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发现,3~4岁时所测得的自控水平与15~25年后所测得的自控水平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9] 。
它表明个体自控的发展具有稳定性。
在追求一个行为目标时,学前儿童不但要争取制造行为-结果的联系,而且还受到预期的、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驱使。
在这两种基本动机的驱动下,儿童青少年的初级控制发展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在个体发展早期,情绪体验中的窘迫感或羞耻感并不与因由积极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豪感同时出现,而要晚于后者一年才产生。
窘迫感的延迟发展可以防止不成熟的个体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
而介于3~4岁之间的儿童,他们会体验到失败的情绪并开始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
此时期,儿童会利用次级控制摆脱窘迫,同时个体也发展出适当的次级控制策略以减低失败的代价。
3.2青春期——初级控制能力发展的短暂高原期Campas等人对青少年期的控制研究表明,次级控制策略的使用大约在青少年前期达到一个暂时的高原期[10]。
在本阶段,初级、次级控制能力都继续提高,控制策略的种类不断增加,而且个体间差异逐渐加大。
Flamner(1990)等人发现,14~16岁学生中,改变目标这一次级控制策略是除初级控制外第二个最常用的策略。
3.3控制能力在成年期和老年期发展3.3.1整个成年期初级控制保持稳定性到成人早期,个体的次级控制就已达到基本的储备量。
Peng和Lachman(1993)曾做了一次大型的调查研究,发现初级控制并不随年龄而改变,基本保持恒定,而次级控制水平却提高[11]。
3.3.2初级控制在成年期的优先性研究表明,当能够利用初级控制的时候,所有年龄段的成人都喜欢运用初级控制。
其它的一些研究表明,人们极不希望那些制约了初级控制能力的人或环境出现,而且这些会带来生理、心理上的不良后果[12]。
3.3.3次级控制策略应付衰老带来的损失:Krause及其同事发现丧失控制财物问题的能力会导致老年被试体验更多的挫折感[13]。
Herzog,House和Morgan的报告表明[14],那些对自己能否工作具有控制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好。
总体而言,老年人可能面临的丧失(如健康问题)是他们几乎控制不了的,即通过直接行为去取得改善的可能性是有限的。
因此,个体的应对行为就可能会侧重于调节情绪而不是对环境做出行为。
Folkman,Lazarus,Pimley和Novacek[15]发现老年人会在环境、社会问题、家庭及健康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并且使用较为被动的、个人内部的、情绪中心式应对方式。
除非到了特别老的年龄外,成人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不断上升,并贯穿于整个成人期,甚至是高龄期。
实际上,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选择最优的适应方式(控制策略)的过程,而所谓的最优方式就是在初级控制与次级控制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4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4.1语言、注意与自控注意机制的成熟是自控发生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Kopp指出儿童自控的发生是以出生后第二年中的一些认知成就为基础的[16]。
4.1.1注意与自控Rothbart及其同事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一岁末时开始出现的集中注意的能力是努力控制的基础[17]。
Kochanska Murry等人的研究发现9个月的婴儿集中注意的能力与12个月时的努力控制水平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但与33个月时的自控之间的相关则不然。
Krakow Kopp Vaughn的研究也发现12~30个月间的注意水平可以对24个月的自控能力做出推断[18]。
Walter、Mischel的研究发现在3岁以后虽然注意不能对自控做出有效的预测,但是注意能力的高低仍能通过对自控策略发生重要影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具体项目上的自控水平。
Mischel认为,注意控制是个体的一种一般的自我调节能力[19] ,它有助于降低个体在各种高情绪情境中的唤醒状态以及个体对冲动行为的控制。
4.1.2语言与自控Vygotsky指出在儿童能把成人所提出的标准整合到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并用它来指导自我的行动之前儿童就不会有真正的自控。
Luria Vygotsky等人提出了儿童以语言控制行为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1婴幼儿父母言语控制;2幼儿后期和小学低年级出声外部言语控制;3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内部言语控制[20]。
4.2 父母抚养方式与自控虽然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自控有着生物学的基础,但它也可以被经验所改变,这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早期的亲子关系。
高佛森(1990)认为自我控制不是天生的,主要是由于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养育行为不当造成的[21]。
Hay(2001)的研究发现,低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有显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监控和父母管教对青少年犯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母监控和父母管教对低自我控制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2]。
以韩进之为首的研究组考察了我国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现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较差,比较任性、自我中心较强,而这主要取决于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和亲子关系[23] 。
Block et al、Kopp、Olson et al.的相似研究都表明适应性的、敏感的抚养方式与儿童较高的自控水平相关。
Kochanska Murry等人以父母的反应性为预测因素发现早期富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和儿童后来较高的自控能力存在着积极相关,并且在22个月时父母的反应性与33个月时的自控水平之间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24]。
Power Chapieski对13个月左右幼儿的自控水平及其与母亲体罚的抚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使用体罚的母亲其孩子表现出了最低水平的服从,并且这样的孩子在21个月时所进行的Barkley测验中在非言语nonverbal项目上的得分也较低。
而这可能表明体罚这种抚养方式对于培养儿童的自控行为不仅无效并且还阻碍了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25]。
Kremen、Block[26]在一项长达20余年的追踪研究中对抚养方式与自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指出相同的抚养方式对于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