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东湖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东湖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d327d9d783e0912a3162a11.png)
福建省莆田市东湖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参考答案:C2. 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
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
该机构是A.军机处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参考答案:A3.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顾炎武的“经世致用”D.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
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心外无物的思想主张,属于心学的理论,因此选D。
4. 以下各项关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A. 一次大战后世界市场持续萎缩B. 工农业生产力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C. 股票投机破坏了金融市场稳定D. 大量工人失业使社会消费需求锐减参考答案:C本题旨在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战后的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故A项与史实不符;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不是因“工农业生产力”而是资本家的盲目生产超过了社会实际需求所致,B项错误;C项是引发此次大危机原因之一;D项是此次危机的后果而非诱因。
所以该题答案为C。
5. 解放战争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对台湾的解放并准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
这一变化说明A.意识形态影响决定国家对抗B.杜鲁门的政策摇摆不定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D.国家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参考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了这一立场”可知,中国出兵朝鲜一事,威胁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使美国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C正确。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莆东学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莆东学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250de5fad6195f302ba6c8.png)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莆东学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参考答案:D2. 光绪二十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
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C)A.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C.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晚清近代的外交。
通过材料可知,清朝光绪年间,中国外交逐渐融入国际体系,表明晚清外交在西方的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晚清外交的变化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变化,B项误读材料,故B 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 D项中的“中体西用”与材料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3. 下图6最有可能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种现象A.城镇人口数所占全国总人口数量比重的增长幅度 B.农业合作社个数的增长幅度C.公有制经济所占全国各类型经济比重的增长幅度 D.地方电视台个数的增长幅度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根据数据变化可知,B1949年至1952年农业合作社与图表不符;C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增长情况与图片不符;1949年地方电视台尚不存在,故排除BCD,所以选A项。
4. 下列我国古代医学的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 创立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②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③ 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④ 奠定祖国医学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①④③参考答案:A5.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bc61ad02d276a200292ebe.png)
2019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建立者是()A.禹 B.启 C.桀 D.汤3.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4.如下图所示,大运河的中心是()5.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以下对印刷术表述不正确...的是()A.唐朝初年,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C.北宋时期,李春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D.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6.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其代表作是()A.《窦娥冤》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定军山》 D.《念奴娇·赤壁怀古》7.秦朝的“丞相”一职最终被废止的朝代是()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8.2018年,当时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发动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称为()A.台州之战 B.雅克萨之战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华战争9.2018年春,在北京联合应试举人给光绪皇帝上书请愿的主要人物有()①林则徐②邓世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A.新文化运动兴起 B11.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一场伟大的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于()A.百团大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中包括()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有()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C.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 D.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4.2018年,西方新闻界称2月21—28日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2019-2020学年福建莆田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3)
![2019-2020学年福建莆田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3)](https://img.taocdn.com/s3/m/a2ccf7369b89680202d82523.png)
2019-2020学年福建莆田高三上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1. 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
“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C.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2. 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这反映了“封建”()A.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C.成为明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D.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3.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种状况()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4. 下图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天然植被破坏过程示意图。
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A.经济结构不断调整B.经济的区域发展趋势C.统治疆域不断扩大D.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5. “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
这说的是()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6. 古罗马法谚有云“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
比如,当事人订立“不索债简约”后,若债权人反悔并要求债务人给付,只要债权人具备相关免债能力,债务人可以拒绝。
这表明,罗马法中的“和解”()A.简化了司法程序B.与诉讼具有同等强制性C.彰显了契约精神D.更能保障公民经济权益7. 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民法方面。
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愿一致为契约基础。
这说明,罗马法()A.在法官学者推动下不断革新B.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C.在当时的世界处于先进水平D.罗马法以保护私有财产为主旨8. 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原产地值1~2克白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a2c089ba1aa8114431d9f8.png)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
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A. 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B. 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 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 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史实;C和D不是主要影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宋代的商业革命【名师点睛】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突出特点?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的影响是指什么?突出特点:1.市、坊界限被打破;2.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4.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爆炸性影响”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16世纪最后几十年,对于一名西班牙人来说.似乎现在一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
而在英格兰1500—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波兰则是400%。
这种现象导致A. 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B. 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C. 封建领主的财富急剧增加D. 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路中心【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物价上涨,封建领主的财富缩水,工商业者的经济实力增强,B项正确,C项错误。
福建省莆田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A卷)(5月)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A卷)(5月) 历史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61ff558f5f61fb736663a.png)
2019年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试卷(A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4.《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
这些主张A.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B.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C.体现了强烈的迷信色彩 D.奠定了纲常名教的基础25.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
这反映出汉代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 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26.《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集而成。
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
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
由此可知A.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B.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C.《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D.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27.朱元璋指出: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这反映了“封建”A.强化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有利于实现明朝政权的长治久安C.成为明朝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D.成为明朝“家天下”的重要措施28.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
其主张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 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 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29.护照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由本国颁发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ee7c861a37f111f1855bc4.png)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意,主要说记载中提起的数量多,说明那是的重要性,所以C项正确。
ABD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商周时期的农业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6b94286edb6f1aff001f96.png)
2019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林岗在《超大规模国家的近代化》一文中说:“中国近代化的故事很可能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挣扎和崩溃;第二章是主权重建;第三章是城市经济;第四章是自由民主的法制程序。
”他认为,现在中国正处于城市经济。
根据这一观点,对应文中第三章开始的年代应该是A. 1911 年B. 1949年C. 1978 年D. 1997年二、综合题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特点)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4.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1 1 1 清明节—————— 1 端午节——————1 中秋节—————— 15. 城市的发展尤如一本书,每一页都记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2019届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PDF版)
![2019届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PDF版)](https://img.taocdn.com/s3/m/ed91f29065ce05087732130a.png)
2018-2019学年上学期莆田六中高三历史10月月考卷考试时间:90分钟;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2、在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的审判员人数根据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诉讼来确定,从200、401、500、700、1001到1500、2000、2500人不等,涉及重大公事案件审判员人数更多。
这一规定,力图A.最大限度保证司法的公正 B.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C.防止贿赂法官行为的发生 D.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3、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从理性角度研究人的哲学家,他一生都在探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从而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由“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这从侧面反映出他A.重视培养雅典公民的理性思维 B.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C.已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 D.试图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4、古罗马的斯多亚学派指出:“奴隶是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灵魂中同样赋有人类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的品性。
”这说明斯多亚学派A.在人类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的人文思想B.其自然法理论是罗马奴隶制瓦解的思想基础C.抨击批判奴隶制度D.提倡解放与释放奴隶5、16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将以前专属于教堂和神庙的穹顶、柱廊用于民宅建筑设计之中,把原本属于教堂、教廷和宫廷的高大的圆柱,精美的雕刻和绘画,用来装饰民宅别墅。
这一建筑理念A.表明教会的权威开始被质疑 B.强化了广大民众宗教神学意识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 D.奠定了近代欧洲建筑艺术基础6、下列言论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基本内涵的是:A.“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B.“哲学是神学的婢女”C.“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 D.“幸福在人间”7、.英国人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新 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1b1a00561252d381eb6e58.png)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2019学年度9月份考试高三学年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题,1--30每题1分31—40每小题2分,共计50 分。
)1.《左传》记载,郑国共叔段叛乱,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替他进攻郑国,占领了廪延。
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
据此可知当时A.诸侯能与周王分庭抗礼B.封建专制影响社会稳定C.已经出现礼崩乐坏局面D.血缘疏远导致诸侯叛乱2. 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
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3.据《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宰相刘祎之得罪了武则天,则天借故下敕惩治他,祎之见敕文未经中书门下附署,遂说:“不经凤阁(中书)鸾台(门下),何名为敕?”对这一故事的阐释,正确的是A.武则天时期相权在与皇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B.唐代三省六部制有效限制、约束了皇权C.武则天的做法违背了权力中枢的运行程序D.唐代皇帝的诏令、制敕需经中书门下批准4.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
”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5.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关于“鹅湖之会“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
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下列选项对二者主张理解错误的是A.陆九渊主张心立为根本;朱熹则主张格物而穷理B.双方对当时社会转型发表各自见解C.双方论争旨在复兴儒学D.二者都汲取了佛道之精义解释儒家义理6. 下表是清朝乾隆时期常年粮价对上述经济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 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产粮区 B. 南北方经济地位趋向平衡C. 粮食开始进入市场成为商品D. 南北各地之间商业联系加强7.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
【新】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下载
![【新】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参考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070141eaaa00b52acfc7caf9.png)
福建省莆田第九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 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孟子则认为圣人因其道德修养“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方能称之为圣人;而荀子提出“君子至德,默然而瑜”,意在颂扬遵循道德的人。
据此可知,他们都强调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C.道德自律促成和谐社会的建立D.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2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提到,都市化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城市人口增长后,高雅文化开始呈现市民化倾向……平民格外重视生活水平而对戎马生涯不屑一顾……都市的娱乐方式也兴盛起来,都市的生活是自由而奢华的。
据此可知,宋代A.已经完成了城市化B.重文轻武影响渐深C.平民生活高于前朝D.高雅文化趋于低俗2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28.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伸、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这种状况A.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B.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C.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D.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29.下表为中国主要进口货占进口总值的百分比(1870—1910 年)。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引进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近代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D.外贸格局被国际环境所左右30.1670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
2019学年福建莆田六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福建莆田六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54b3fedd36a32d727581cf.png)
2019学年福建莆田六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选择题1. 布克哈特在《希腊人和希腊文明》中写道:“雅典人把他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改造成一个完全民主的制度。
”这种“完全民主的制度”得益于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_B •城邦国家的建立C •系统化、法典化的法律___________D •雅典奴隶的斗争2.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p3. ly:Calibri; font-size:10.5pt"> 第一步第二步甲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乙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观点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丙查阅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得出当时已产生人文精神的结论丁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具体内容得出这是世界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A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丁4. 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共有陪审员6000人、议事会成员500人、各种官吏700人、弓箭手1600人、骑士1000人、卫士1000人、重装步兵2500人,每天领取津贴的公职人员多达2万,占公民人口总数的1/2。
陪审员虽属兼职,但每人每年花在案件审判上的时间约为150—200天。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行使民主权利的主体素质高B •实行民主政治的成本很大C •国家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高涨5. 铜方升,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所制,考古学家在方升上发现了如下铭文“廿六年(前221 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时间 90分钟命题人黄琨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意,主要说记载中提起的数量多,说明那是的重要性,所以C项正确。
ABD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商周时期的农业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
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
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
【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
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 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
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足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
8.《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 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这反映了当时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1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
12.“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 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3.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C.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D.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在描述宋代的文化教育普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技术条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A项正确;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和宋代文化普及无关,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政策不是技术因素,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4.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