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术语解释
心理学的术语
心理学的术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拥有大量的术语来描述和解释各种心理过程。
这些专业术语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更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并简要解释其含义和应用。
1.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该概念起源于心理学家达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著作《情商》。
情绪智力被认为比智力指数(智商)更重要,对于人的生活和职业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节、自我激励、同理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
2.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面对不一致的认知要素时所产生的不适和紧张感。
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矛盾的思想、信念或行为时,会感到压力和不安,为了减轻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或行为来恢复内部一致性。
3. 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条件反射是心理学经典实验条件作用(Pavlovian conditioning)的另一种称呼。
这个实验是由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于19世纪末实施的。
他发现,通过在狗口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一定的声音,狗在多次重复这个过程之后,出现了在听到声音时分泌唾液的反应。
这个实验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条件反射也成为了解释学习和行为的重要概念。
4. 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因为对自己或他人的预期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进而使预期成为现实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芬张(Robert K. Merton)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并指出它在社会互动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心理学名词解释(背诵)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锦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5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6观察: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又叫“思维的知觉”。
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叫观察力。
7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8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9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0.再造想象:依据语词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2.幻想: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3.言语: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14.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15.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认知是情绪情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17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18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心理学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P4)2.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P16)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
(P18)4.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者在解决某个问题时,大声的说出头脑内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进行分析。
(P12)(第二章)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P22)2.注意:注意既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对某一事物反映的感知、思维等认知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P24)3.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P37)4.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P37)5.生物节律:是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它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P29)6.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P28)(第三章)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P6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P45)3.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P72)4.感觉适应:适应指的是在剌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心理学专业术语
心理学专业术语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心理学专业术语:1.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由马斯洛提出的概念,指人类实现其潜力、追求个人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最高需求。
2. 潜意识(Unconscious)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不为个人意识到的精神活动,但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有重大影响。
3.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巴甫洛夫提出的概念,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对某种刺激的反应。
4.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由费斯廷格提出,指个体同时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产生的心理不适。
5.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成功执行行为的能力的信念。
6.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也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指通过重复将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配对,从而使中性刺激引发类似非条件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
7.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斯金纳提出的概念,指行为的后果(如奖励或惩罚)影响该行为未来发生的概率。
8.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由班杜拉提出,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后果和环境来学习的。
9. 投射(Projection)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之一,指将自己的不安或冲突投射到他人或外部事物上。
10. 本能(Instinct)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概念,指由无意识推动的、影响行为的原始动力,如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11. 人格五因素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一种广泛接受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五个维度组成: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12.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来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形象性,新颖性。
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
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 (超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
1. 心理学 (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对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
2. 神经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和神经系统适应环境和经验的能力。
它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功能可以改变和重组的过程。
3. 认知 (Cognition)认知是指思维、知觉、记忆和理解等心理过程。
它涉及到人类如何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
4. 注意力 (Attention)注意力是指我们对特定信息或刺激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它与我们在感知、思考和行动中的焦点有关。
5. 记忆 (Memory)记忆是指人类对经验和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能力。
它对于研究和适应环境非常重要。
6. 情绪 (Emotion)情绪是人类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包括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等。
情绪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7. 人格 (Personality)人格是指个体在长期时间内表现出的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是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8.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等现象。
它探讨个体如何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影响。
9. 发展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变化。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身体和情绪发展。
10. 心理治疗 (Psychotherapy)心理治疗是通过与专业心理健康从业者的交流和互动来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方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心理学是一个非常广泛且复杂的领域,这些名词只是其中一部分。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理解心理学有所帮助!。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探索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和模式。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使用了许多专业术语来描述和解释不同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
一、认知心理学术语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的分支领域。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认知心理学术语:1. 认知:指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判断和解决问题等。
2. 认知失调:指人们在面对信息冲突时,产生的心理不适和不满。
3.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冲突的观念和信念时,会感到不舒服,并努力通过调整自己的信念来减少不适。
4. 工作记忆:指人们短期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理解为“大脑中的黑板”。
5. 结构化任务:一种测量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根据特定规则进行操作或记忆。
6. 执行控制: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监控和调节,实现目标导向的注意和行动。
7. 自动化:指一个任务在经过反复练习后,能在无需过多认知资源的情况下自动完成。
8. 修正观念:指人们在面对新信息时,会根据这些新信息调整或更改自己的观念和信念。
二、社会心理学术语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心理学术语:1.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情绪推断和社会情境的认知。
2.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对他人和社会情境的认知的影响。
3. 隐性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内在特征、态度和信念的意识,而不是外表上的行为表现。
4. 受试者的角色:在实验中,被要求扮演特定角色的被试,以探究不同角色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5. 自我补充:人们常常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补充和改变自己的自我概念。
6. 社会规范:指人们在社会中行动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期望。
7. 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行为和情绪的影响,包括通过社会比较、社会压力和认同等方式实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各种环境的特殊情景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术语。
2、认知:所谓认知,就是“转换、分析、加工、贮存、恢复和使用感觉输入的全部过程3、言语产生:是一个由起始动机和总的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再扩展成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语言的编码过程。
4、言语理解:是将言语的表层结构转化成深层句法结构,再转化成初始言语思维最深层的语义表象的译码过程。
5、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对客观现实认知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和关系,其特点是理解和记忆。
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其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重现”。
7、技能:是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方式,其特点是可以模仿和练习。
8、无意识记:亦称“不随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任意努力的识记。
9、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记忆”,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步骤经过意志努力的识记。
1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主观反映,是知识的源泉,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11、知觉:是分析器对外界客观事物、现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脑形成整体性印象的认识过程。
12、意理识记:指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13、机械识记:指依靠简单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
14、语感:指对语言的感性反映。
15、内部言语:是将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展性语言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16、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在记忆中寻找和提取这些词汇信息的过程。
17、命题:所计划句子的核心,反映说话者欲表达的思想的意义单位。
18、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反映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和强度,还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征。
19、习得:是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0、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活动或自身的思想行为所持的一种背与向、是与否的概括的倾向性。
2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心理学名词词典
心理学名词词典1.行为暗示用行为“符号”进行暗示的活动。
2.间接暗示暗示者不显露动机,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从而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
即让人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反暗示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
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4.直接暗示把某一事物的意义直接提供给对方,使之迅速而无意识地加以接受的暗示,这种暗示指向性很明确,亦称提示。
5.说服通过交换意见、参观访问、收听广播、观看影视、阅读报刊等方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转变不正确的观念与信念的方法。
6.整合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
7.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8.荣誉是对某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低水平的成才动机:指理想和目标比较狭隘,作用时间往往较短,容易被其它刺激因素所左右,随着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自身的情绪、兴趣的变化而变化。
9.反暗示即抵制暗示影响的现象。
亦即暗示所引起的相反指向,暗示的实际效用与暗示的目的相反。
10.外部感觉外部感觉(external sensation)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特性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其感受器位于体表。
皮肤感觉和味觉的感觉受器称为接触性感受器。
外界事物只有和这两种感受器直接接触,才能引起感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感受器,称远距离感受器,外界事物在一定距离外,通过媒介的作用,引起感觉。
11.无意象思维无意象思维(imageless thinking)没有意象参与或不需意象参与的思维。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O.屈尔佩领导下的符兹堡学派,与W.冯特和E.B.铁钦内的正统派心理学,就思维过程是否必须以意象为基础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和经验事实上展开了长达15年的争论。
符兹堡学派由于在思维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含有构造主义心理学所发现的感觉意象元素的证据,因而提出无意象思维这个概念。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学名词术语
心理学名词术语1.物质依赖物质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
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2.心电感应心电感应是人体特异功能所出现的超越五官感知不可思议的能力。
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士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经过气功修练到高深境界后所出现的,也有些是大难不死,如生重病或出意外之后出现的。
基本上它是一种人类潜在的能力,正式的名称应该定为“人体潜能”。
3.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4.心理动力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5.冥想冥想是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
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6.催眠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
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7.超感知觉超感官知觉简称ESP,心理学研究范畴。
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
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如可看到封闭在不透明容器内的东西;(3)预知,可预先知道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思想;(4)心灵致动,即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
10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10 个心理学术语,懂点心理学,不做心理盲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知识无处不在。
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情绪和思维方式,从而让我们在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希望能为您打开心理学的大门,让您不再是心理盲者。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比如说,您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健康饮食的倡导者,但某天却忍不住吃了很多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这时,您内心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您可能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比如“偶尔吃一次没关系”或者“最近压力太大了,需要放松一下”。
2、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个群体或事物的一种过于简化、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往往是基于片面的、不准确的信息,而且可能会导致偏见和歧视。
例如,认为所有程序员都是内向、不善交际的,或者所有女性都不擅长数学,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还会限制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机会。
3、投射投射是指将自己的想法、情感或动机归因于他人。
比如说,一个自私的人可能会认为别人也都是自私的,一个有嫉妒心的人可能会觉得别人也在嫉妒他。
投射常常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了解别人的内心,而是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去解读他们的行为。
4、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从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放弃努力,即使有机会改变现状,也不再尝试。
例如,一个学生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可能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根本不是学习的料。
5、自我实现预言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的预期,会影响到行为和结果,从而使预期成真。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心理学的术语
心理学的术语【心理学的术语】【引言】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人类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现象和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因此涉及的术语也众多。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学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学知识。
【第一部分: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类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对信息的处理往往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其中,常见的认知偏差有选择性感知、注意偏见、归因偏差等。
选择性感知是指个体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和注意那些与自身态度和价值观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种偏向性可能导致人们的观点更加固化,不容易改变。
注意偏见是指人们在注意和处理信息时,偏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关注点相关的信息,而忽视其他重要的信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和不全面性。
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等),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他人等)。
这种偏差可能造成对他人的误解或误判。
【第二部分:情绪与压力】情绪是人们对特定事件或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而压力则是人们在应对环境需求时所面临的身心压力反应。
在心理学中,情绪和压力相关的术语有情绪调节、压力疲劳、情绪智力等。
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感知、表达和调控能力。
它涉及到情绪的认知、体验、表达和调节等方面,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压力疲劳是指长期面临压力和紧张状态时,个体出现的身心疲惫、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压力疲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压力管理和放松。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知、理解、利用和管理的能力。
情绪智力包括对自身情绪的认知和调控,以及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适当回应。
情绪智力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
【第三部分: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异常,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功能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和食欲改变等症状。
心理学专业术语
心理学专业术语心理学作为一门学术研究领域,拥有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来描述和解释人类思维与行为的各个方面。
这些术语旨在提供一种共同语言,以便心理学家们能够准确地交流和理解彼此的研究成果。
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专业术语及其含义。
1. 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一种通过感官接收和解释外部刺激的过程。
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来感知和理解世界。
知觉不仅涉及到感觉信息的接收,还涉及到对这些信息的解释和整合的过程。
2. 认知(Cognition)认知是指人类思维的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学习、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活动,试图揭示人类是如何获取、组织和利用信息的。
3. 情绪(Emotion)情绪是人类对刺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生理反应。
常见的情绪有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
心理学家研究情绪的起因、表现和调节方式,以及情绪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影响。
4. 人格(Personality)人格是个体的独特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反应、行为模式等。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探索人格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5. 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s)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心理功能上出现异常,导致生理、情感和社会功能的受损。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临床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和诊断这些障碍,帮助患者获得治疗和康复。
6. 学习(Learning)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学习的各种形式,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以及学习与记忆、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7.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互动、社会认知、群体心理和文化影响等。
社会心理学揭示人类如何理解和适应社会世界。
8.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
心理学 常用用语
心理学常用用语
1.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和活动的意识。
2. 潜意识:指人类心理活动中不能认知或没有认知到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
3. 人格: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4. 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5. 认知: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6. 动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
7. 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推测心理的变化。
8.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9.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胎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
10. 心理测量: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
11. 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12. 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
以上只是心理学中一小部分常用的用语,心理学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众多概念和理论。
如果你对特定的心理学主题或领域有兴趣,我可以提供更具体的相关用语。
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推测与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就是同义语。
3、习得性无助感: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课件)4、有意后注意:就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的特征,它与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5.知觉:可以被瞧作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6、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就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与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
(课件)7.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8、遗忘:就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与再认或者就是错误地重现与再认的现象。
9.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就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与内在联系。
10、想像: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情商:就是人认识情绪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包括五部分,即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智力:就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3.比率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14、离差智商: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瞧做就是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离差智商=100+15*标准分(标准分=(被试测验得分-团体的平均分数)/团体分数的标准差)15、性格: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个性: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与。
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知觉整体性: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统一整体的。
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2、概念的形成:概念同化指的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过程。
3、代替强化:替代强化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指个体观察榜样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从而增强自己的此种行为的现象。
替代强化对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不同的功能。
4、守恒:守恒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术语,它是指个体对物体在形态、形状、排列方式、量度等性质上发生改变而实质不变情况下仍和知觉为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皮亚杰认为,守恒一般到具体运算阶段才出现,它是该阶段的重要标志。
5、构想效度:效度是测验对指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物质测量的程度。
6、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指对于一各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一个人的具体的界定、说明。
7、显著性水平:8、从众: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行为参照、对偏离群体的恐惧、群体的凝聚力。
9、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的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型材料。
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像,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
其抽象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必须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加具体和更加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
11、顺应: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展机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顺应是认知发展的两个基本机制之一,顺应过程对主体智力结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个过程,主体的智力结构会不断地得到修正。
心理学专业术语及解释
心理学专业术语及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那些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心理学专业术语!
先说“共情”,这就好比你看到别人哭,自己心里也酸酸的,能体会
到人家的难过。
比如说,你朋友失恋了在那哭天抹泪的,你不也跟着
难受嘛,这就是共情啦!
还有“刻板印象”,哎呀,这个可常见了!就像有人一听说东北人,
就觉得肯定能喝酒,这就是刻板印象在作祟呀!你想想,难道所有东
北人都千杯不醉?
“心理防御机制”也很有意思哦!就像人遇到危险会本能地躲一样,
我们的心理也会有自我保护的方式呢。
比如说,有人考试没考好,就
说题太难了,而不是承认自己没学好,这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起
作用呀!
“投射”呢,就好像你心里觉得别人都是坏人,然后看谁都像坏人。
举个例子,你要是自己小心眼,可能就觉得别人也都小心眼呢!
“自我实现预言”可神奇了!假如你觉得自己肯定能做成一件事,那
最后还真有可能就做成了。
就像你一直坚信自己能考上好大学,然后
努力学习,最后真的考上了,这不就是自我实现预言嘛!
咱说这些心理学专业术语,不就是为了让咱更了解自己和别人嘛!
它们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心里那些神秘的小盒子。
咱多懂点这
些,就能更好地和人相处,也能更清楚自己心里在想啥呀!难道不是吗?
总之,这些术语可重要了,咱得好好琢磨琢磨,别小瞧了它们!它们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更明白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格式塔心理学:(视觉造型心理学)1912年产生与德国,它强调了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单纯的视觉、听觉等,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不决定于个别的元素,相反局部却决定于整体的内在特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视觉不是简单的反映,而是经过复杂的处理过程,重新造型的结果,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叫视觉造型心理学。
20世纪30年代它是德国心理学的主流力量。
它的含义:是把视觉看到的形式通过思维进行了有含义的组合,并且发现了一些视觉造型规律。
代表人物:惠特海姆考夫卡,苛勒登尔卡格式塔心理美学:代表人物是考夫卡和阿恩海姆,考夫卡的代表作是《艺术心理学问题》(1940年),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1954年,《走向艺术心理学》(1966年),《视觉思维》(1971年)等,在中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以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为主要依据,直接针对艺术作品及其形式要素的感知规律加以研究,全面细致地分析,阐述了处在知觉活动水平上的艺术活动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2.实验心理学的难题——(内省法)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除了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让被实验者陈述自己的内心过程,这种方法叫内省法。
3.心理学在人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①从“工程心理学”到“人因素”。
20世纪40年代,飞机速度超过人的心理极限。
②以“机器为本”到“以人为本”1974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性的“公正对待人的技术”项目。
80年代中期美国在计算机人机界面设计中提出了“对用户友好的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
人因素:人们认识到行为主义,而应该设计的社和人的心理和生理特性,由此把工程心理学改为人因素,但学科主要特征是研究人的生理特性和机械关系。
工程心理学:雷达观测员,往往漏报工程目标,导致在美国出现工程心理学,又叫人工学什么是以人为本:以“机器为本”到“以人为本”1974年德国开始实行全国性的“公正对待人的技术”项目4.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①从狭义上讲心理学可以作为“人因素”的代表思想去设计人机界面。
②从广义上讲心理学可以作为背景知识去改善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
5.有声思维:用户操作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6.能源电动车,谁消灭了电动车本片是一部探讨电动车兴衰的记录片,1996年问世的电动车,拥有燃油车,混合型动力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所不能比拟的环保节能费用低廉等优越性,但是不知为何,这种车却最终没能推广起来,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结果呢?本片导演通过调查揭示,原来电动车的陨落是一场谋杀。
本片详细记录了EVI从出生到神秘设落的历程,以及其在生能源中扮演的角色,在国家的未来的生活中发挥的支撑作用,并对其在文化和经济方面产生的层层影响,以及对从进步的自由主义蜕变为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政府和重要产业的回应进行了深刻的探究。
影片走访调查了汽车制造商,立法者,工程师,消费者和洛杉矶底特律的汽车爱好者,从动机到证据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最终得出电动车的陨落,原来是一场谋杀,因为它威胁了石油巨头们的结论。
美国作为汽油的头号消费者,拥有埃克森美孚,雷佛龙德士和康菲等世界顶级石油巨头,他们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大家都去购买电动车,每年将节省下1000多的亿加仑的汽油………7.设计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也是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消费者或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8.美学与美感:A:美学:美学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的关系。
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美,美感和美的创造。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来自三个方面,即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并以此将美学分为三个研究部分,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
B:美感:设计作品不论在购前的鉴赏和选择或者购后的使用过程都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体验——美学中称为“美感”,狭义:审美主体对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象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又称“审美意识”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意识的各种形式,包括美的各种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美学家李泽厚提出,广义“美感”即审美经验。
狭义的美感仅指审美经验中审美愉快这一部分。
9.移情说和距离说都是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美感和审美体验。
都市以思辨的方式阐述美感经验,与通过实验获得的实验心理美学具有明显差异。
移情说:移情说最早是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的,F.费肖尔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移情现象,把移情作用称作“审美的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即通过人化方式将生命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
F.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他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就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
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其代表作为《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1879年)和《论移情作用》(1903年)她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时我们吧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将自身的情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或者说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内摹仿”,即由我及物或由物及我。
距离说: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的代表作为《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1912年)。
距离说认为审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即所谓的“距离产生美”,要摆脱功利的,实用的考虑,用一种纯粹的精神状态来关照对象,才能产生美感;距离过远或过近都无法引起美感。
10.残余造型:即设计师应将“旧”与“新”混合起来,所谓的“新”应是“新的和改进的”。
P3111.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机能,亦即由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普遍一致的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是“先天的固有的知觉形式,也即知觉和领悟的原型。
12.审美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是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来自3个方面,即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这一说法较为适宜,并以此将美学分为三个研究部分,即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科.13. 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特点:首先,设计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是单纯的心理学基础理论,而侧重于心理学在设计及相关领域中的运用。
其次,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设计,使设计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服务;最后,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同时掌握心理学和设计科学两个领域的知识,才能有效的运用心理学来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14.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心理测量法、问卷法、焦点小组法、深度访谈法、投射法、口语分析法、仪器测量法等。
遵循两个原则: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系统考察注:问卷法:是以书面形式向被研究者提出问题,并要求被研究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回答问题,进行资料搜集的一种方法。
问卷分为结构问卷与非结构问卷。
结构问卷是指对问题的答案范围加以限定,被问人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选择答案的问卷;非结构问卷则不限定答案范围,被问人可以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作自由回答的问卷,其中结构问卷占用被试时间少,结果标准化,易于统计计算,因此较为普遍。
但通过这种问卷比较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并且有时被试的态度难以控制,导致信度不高。
15.设计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这个研究的具体研究目标;二是这个研究属于什么样的研究层次。
分三个层次,①描述性研究②解释性研究③预测性研究 2.相关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 3.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设计研究方案4.实施方案 5.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6.撰写报告,有效信息获取分为三类:①直接提取信息②扑捉可能的联系③透过表面,关注用户潜在需要。
16.阈限:阈限是使个体产生感觉的刺激水平,其中能引起人体产生感觉的最小刺激水平称为绝对阈限;而在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叫差别阈限。
古老的定律之一的韦伯定律认为:所能察觉的强度最小差别,和背景强度成正比。
此外差别阈限对于艺术设计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将某些负面的因素降低到阈限一下,使个体不易察觉。
17.运动视觉:运动视觉是感觉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视觉,察觉运动对于动物至关重要.P88,视觉所能察觉的运动具有相对性,不论任何运动,大脑都必须依据一定的参照间架,决定什么在运动什么在静止。
18. 如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使产品对目标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给目标用户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1.提供产品价值的有效信息 2.体现目标消费者参照群体的支持性特点 3.刺激性的信息 4.利用知觉特性①大小刺激②活动刺激③颜色刺激④对比刺激.19.什么叫原型匹配?即各种事物被抽象为某种信息贮藏在记忆中,人们在对物体进行知觉时会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原型。
当物体与原型非常接近时,物体就可以被识别,而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原型的时候,一方面会造成识别障碍,另一方面可能寻找最接近的原型,来做出判断。
美国心理学家诺蔓将这种储藏在我们大脑记忆中的原型称为概念模型。
20.原型:P112为什么人们在知觉形象时会出现整体性,简化性等视知觉的组织现象,其根源就在于大脑存储知识的形式本身就是典型性的表征.表征的信息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形象,但它们都具有共同性,即都是经过归纳、概括和抽象化的处理,是典型性特征的总和,即是“原型”“原型”和“图式”的概念对于设计艺术的启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原型和图式代表了人们对于所认知事物的期望,那些与原型符合的物体能更快,更准确地被辨认出来;而那些符合人们的图式的事件,情形使人们感觉合乎常理,顺理成章.另一方面,从设计主题角度而言,图式形成了密集的网络,那些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主体能很快地调动更多与这个节点相联结的信息,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实质P11521.习惯:习惯是人们在即定情境下的固定反应,有些习惯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或者说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下来的,并内化在神经系统中,这些带有先天倾向的习惯称之为“本能”.22.设计仿样的定义和类别:仿样是模仿的一种,即有意识地按现成的式样造物。
仿样是艺术设计中的一种现象,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
那时艺术设计的主要方式类似于所谓的“先制作,后匹配”,“先图式,后矫正”的过程,设计仿样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多数工匠往往是在原有样式的基础上,通过个人高超的技艺将器物的原有样式做到极致,因此手工艺的几千年的时间内,设计艺术演变非常缓慢。
(1)自然仿样的历史最为悠久,原始时代,造物之初,那时并没有像后来那样多的样式或人工物的形式可以供造物者仿效,因此造物(包括富豪的创造)的形态基本上都市对自然的仿样。
(2)自从有了第一件人造物之后对人造物的仿样也相应的开始,对人造物的设计仿样按照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可以简单区分为一下三种情况:①对历史上已有的同类物的形式或样式的仿样②对已有的、具有类似功能的、结构或其他相似之处的物品设计的仿样③对统一时期的先进的或层次较高的同类设计效仿艺术设计中的仿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自然样式的模仿;第二是对已有人造物样式的模仿;第三是综合性仿样,其中综合性仿样是在同一设计中综合运用前两种仿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