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讲解学习
人教版高一上学期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3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重点: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我们看一种水果——草莓,大家知道那个地方的草莓最有名吗?——长丰草莓。
安徽省长丰县是我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基地,为什么能够成为草莓生产基地呢?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农业,农业包括两种:一、狭义:指种植业;二、广义:农、林、牧、副、渔。
下面我们看两幅图片,思考两个问题:①两幅图呈现的农业生产活动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②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生:......师:水稻种植分布在泰国湄南河平原,畜牧业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可以发现,不同的农业生产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这也是农业区位的第一层含义:农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生:......师:泰国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劳动力充足,适合发展种植业。
而澳大利亚东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人少地广,适合发展畜牧业。
所以不同地区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这也是农业区位的第二层含义: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如果咱们大家每一个同学都有一百亩土地,让大家决定发展一项农业活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生:......师: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劳动力、政策、交通运输、科技和市场。
下面我们看几个例子:师:晏子使楚中有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影响橘子种植的区位因素是什么?生:气候。
师:东北是我国的粮仓,西藏主要发展畜牧业,那么影响这两个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什么?生:地形师:龙井茶闻名中外,主要产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日本人曾经把龙井茶引入日本,但是培育出的效果却不好,为什么?生:土壤师:新疆深居我国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因此影响我国新疆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生:水源师:荷兰郁金香最为著名,但在日本的高级酒店可以看到来自荷兰的郁金香,原因是什么?生:交通、保鲜技术。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萍乡市芦溪中学吴学琪【三维学习目标】1.明确区位及区位选择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培养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重点难点】1. 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含义。
2. 明确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3. 结合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升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运用新闻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生产,明白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导入课堂;然后以课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农业景观图为例,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和对农业区位选择实质的理解。
最后,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享受思考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以课文案例引导学生学生理解、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通过比较,理解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有不同的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理念】运用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中解放出来,提升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理念。
【教材板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2011年4月时节,正是北方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可是丰收的蔬菜却未能给菜农带来半点喜悦心情。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教案
地理必修⼆第三章第⼆节教案第⼆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标1.了解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的分布。
2.理解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形成的区位及特点。
3.结合材料,分析某区域农业⽣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基础知识梳理]⼀、季风⽔⽥农业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2.亚洲季风⽔⽥农业的主要特点有:⼩农经营,单位⾯积产量⾼,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平⽐较低,⽔利⼯程量⼤。
⼆、商品⾕物农业1.基本特征:⾯向市场,⽣产规模⼤,机械化⽔平⾼。
2.主要作物:⼩麦和⽟⽶(如图中a、c为⼩麦区,b为⽟⽶带)。
3.分布地区:美国、加拿⼤、阿根廷、澳⼤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西北。
4.⾃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壤肥沃;⽓候温和;降⽔丰富等。
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阔;地⼴⼈稀,机械化⽔平⾼;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思考】1.分析季风⽔⽥农业⽔稻单位⾯积产量⾼⽽商品率低的原因。
提⽰单位⾯积产量⾼是因为劳动⼒丰富,精耕细作;商品率低是因为⼈均耕地少,⼈⼝稠密,消费量⼤,可作为商品出售的少。
2.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商品⾕物农业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澳⼤利亚等地,⽽亚洲、欧洲却分布较少?提⽰从商品⾕物农业⽣产的区位条件来看,北美洲、澳⼤利亚等地都具有⼀个共同特点即地⼴⼈稀,⽽亚洲和欧洲⼤多数地区却是地狭⼈稠,这就限制了商品⾕物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3.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物农业与美国的商品⾕物农业⽣产⽅式有何不同?提⽰我国⼀般为国营农场,美国为家庭经营。
[预习效果⾃测]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包括()①季风⽔⽥农业②商品⾕物农业③混合农业④乳畜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季风⽔⽥农业和商品⾕物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答案 A2.亚洲的⽔稻种植有单季稻、双季稻和三季稻⼏种,其原因是()A.热量差异B.降⽔差异C.地形差异D.⽔源差异解析耕作制度的差异主要是热量差异造成的。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2节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2节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其次节工业区位【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①通过教学使同学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进展的特点②了解工业联系及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从而能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
2.力量目标①能够依据具体状况,判别某地区接受何种工业布局最为合理和哪种产业分布在何地是合理的②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③训练同学比较归纳和总结的力量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培育同学读图用图的力量3.德育目标①通过对某一工业地域(区)的实践调查,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工业的促进,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的训练。
②通过区位因素及工业联系等的学习,让同学考虑问题时要全面,不孤立。
【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新课,基础学问教学时应留意指导同学读书、比较归纳,练习时把学问梳理,形成网络【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同学: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讲课那么影响工业布局的又有哪些因素呢。
[板书]: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工业生产活动。
工业生产是人类格外重要的活动,主要在工厂里进行。
在工厂里,劳动者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加工成产品。
然后,再将这些产品投放列市场销售(或作为其他产品的生产资料)。
[板书]:原料——产品——销售——赚钱提问那么假如你要建一工厂,在建厂之前你要考虑一些什么条件?幻灯片2,请大家争辩一下。
同学争辩归纳总结这只是一个厂,我们把它扩大到整个工业,也就是说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和政府政策等。
讲课不同时期影响工业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工业进展的早期,原料和市场因素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小学地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教学解析
小学地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教学解析第二册第三章教学解析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自然地理环境是小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认识不同地理特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以下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解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包括大气的组成气体和气压的概念。
教学方法:可以利用实验或模型来展示大气的组成,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理解大气与生活的关系。
同时,可以使用图表或幻灯片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不同大气层的特点。
2. 气温和气象要素教学内容:介绍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气象要素如湿度、风力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可以在实际观测天气情况时,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并让他们了解测量气温的仪器。
此外,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湿度对气温的影响,或者使用模拟风力的设备让学生感受风的强度与方向。
3. 水循环和水资源教学内容:介绍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情况。
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图表、动画等形式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并请学生参与讨论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感受不同水资源的特点,并了解当地的水资源保护措施。
第二节:人文地理环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人文地理环境是小学地理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等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意识。
以下是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解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1. 人口分布与迁移教学内容:介绍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地图、图片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并请学生讨论人口分布的原因。
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人口迁徙,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2. 城市与乡村教学内容:介绍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城市化的问题和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案(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生:不能。
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天里种荞麦”等,都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1节
地理必修2中图版第3章(新坐标设计)教案--第1节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同学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缘由:农业区位因素既是其次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缘由:同学需要对原有学问(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阅历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学问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老师叙述的学问点,同学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猎取相关学问,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同学分析归纳的力量。
教学流程:课标要求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引导]你认为什么是农业?[归纳]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呈现]农业生产景观图片。
[设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否能交换,为什么[归纳]提出区位的概念。
[出示] 资料1:不同地区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及水稻、小麦所需生长条件的文字资料。
资料2:我国江南和日本茶叶生长状况差异。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对农业的理解,并相互补充。
观看、对比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了解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呈现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了解区位的含义。
资料3:丘陵地区立体农业示意图。
[设问]农业生产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影响?如何影响?[板书归纳][出示]资料4:山东大葱滞销,农夫种植类型调整。
资料5:棉花收购价格的调整与产量变化统计图。
资料6:山东寿光县蔬菜生产基地的形成与进展文字资料。
资料7:温室大棚、袁隆平水稻试验田、农田机械化生产图片。
[设问]农业生产受到哪些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如何影响?[板书归纳]除以上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条件因素还有劳动力、地价等。
[课堂活动]读P48探究和P50阅读,对比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和辛克莱模式的差异及变化缘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教案本节课教材涉及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学习掌握世界主要粮食生产的地区分布、作物类型、生产特征等知识的一节课。
1、知识与能力: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掌握亚洲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2、过程与方法: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思想。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投影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与交流复习回顾: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随着学生的复习一一出现)导言: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指导探究、讨论交流〕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读图思考题。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作者:翁美娥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与变化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不同农业景观图片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比较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2、通过对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含义2、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三、教学策略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具多媒体、自制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过程图3.1 图3.2引导学生填写下表,找出两地的不同农业景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简称泰湄水稻)水田广布泰国湄南河平原降水多,气温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低澳大利亚牧场(简称澳牧)牧场广阔,远处有树林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结合案例2)降水较少,气候温暖,地形开开阔平潭,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师:是否有同学可以根据以上表格的提示对我们刚刚问题做个总结呢?生: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图3.4 图3.5 图3.6 生:地中海气候。
夏季虽然高温,但是降水少,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很好!我们看另外两种气候,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请大家回忆一下,季风气候水热状况有什么特点?生: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师:这种气候特点正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通过这一例子,我们知道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之一是气候。
图3.7 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师:(投影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图3.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分成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运输、劳动力等属于社会区位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教版)教学课件第三章章末整合提升
在三维坐标图图甲中,①工业能源投入比重约为 70%,为动力 指向型工业;②工业原料投入比重约为 70%,为原料指向型工业; ③工业劳动力投入比重约为 70%,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在四维坐 标图图乙中,对应不同图例,可以做出如下判读:模式一的科技因 素约占 40%,比例最大,为技术导向型工业;模式二的市场因素比 例最大,为市场导向型工业;模式三的原料因素比例最大,为原料 导向型工业;模式四的劳动力因素比例最大,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学以致用] 读“某工业部门在某城市及其附近地区土地、运输和劳动力等 成本曲线图”。其中土地成本和运费都只与距城市中心的远近、交 通通达度有关。据此完成 6~7 题。
6.表示土地成本、运费、劳动力成本的曲线依次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解析:第 6 题,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一般随着距市中心距离 的增大而减小,但土地成本还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故其波动情 况远大于劳动力成本, 因此图中的 c 表示土地成本、b 表示劳动 力成本;a 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显然表示运费。
答案:13.B
考法一 现代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例 1 [2016·全国卷Ⅱ]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 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 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 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 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3.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 3 题,有色金属冶炼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运输量也 较大,应布局在能源及运费成本最低的甲地。
答案:3.A
【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学设计
【关键字】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4.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1.运用导学法来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讲练结合法,将图6.17与本课活动两方面结合,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来区别、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导入新课)由本单元第一课我们知道: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是由乡村演变来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一部分人就会离开土地,进城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就会在城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
而在城市中,随着新建项目(包括新的工矿企业)的不断增加,城市中行业分工的深化、细化,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中的人口就会逐渐增多,由于城市建设,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会逐渐增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教师可举学校附近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为例子,来说明改革开放20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第四节城市化(板书)一、城市化及其标志(板书)1.城市化的含义(板书)(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呢?(教师提问、归纳、然后板书)城市化人口城市化——较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地域城市化——较大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板书)(解释、分析)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案必修2第三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教材分析2.本章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模块2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应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通过不同地域人类活动特点的讲述,使学生具有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等。
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培养学生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为本模块其它章节和“环境保护”等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
3.本章总体教学目标:(1)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种植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与地区分布。
(3)举例说明畜牧业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与地区分布。
(4)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观点4、本章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分析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资源1.本章教材中的数据、图像、文字资料。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4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4.相关网站:四、学时建议本章5学时,其中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2学时,第三节2学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1.读图概括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4.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难点: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学时建议:1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数据、图像、文字资料。
2.《世界农业总论》张同铸等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43.《中国经济地理》杨武杨主编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4.生活经验当前某些农产品价格浮动的现象5.相关网站:教法与学法策略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读图3-3及景观图,分析概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通过案例分析讲授或探究农业区位发生变化的原因。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教学设计
深入挖掘教材,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使学生基本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流程清晰,并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导学案的编排都很好。
本节课课件中用了丰富的使学生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场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并且图片展示时间和问题的呈现时机都衔接很好,很及时。
在每探究完一个活动后,我及时展示课件设计的表格,
的问题做一个小结,起到一个巩固提升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是觉得在课堂小组讨论探究环节没有让学生充分讨论,有点流于形式。
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对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更精简和更有梯度,使课堂讨论更热烈。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第三章学教案2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2.举例说明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学习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教学难点】:农业地域类型。
【知识梳理】: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举例自然条件气候光热条件与的关系密切;降水条件对也有影响东北农业(热量)北旱南水(差异)地形平原适宜发展;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汉中盆地发展;秦巴山地发展土壤土壤肥力影响农业;土壤酸碱性影响农业东北适合种植(碱性土壤);南方丘陵种植(酸性土壤)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新疆的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影响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的交通园艺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农业生产德国补贴种植提高食用油产量农业生产技术增加,提高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提高产量二、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1、含义: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及生产技术水平2、分类:(13中农业地狱类型)分类依据分类主要农业类型按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传统农业稻作、传统旱作农业、传统混合、式农业现代农业种植园、、、、市场园艺业、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稻作农业、畜牧业游牧业、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密集农业稻作农业、旱作农业、现代农业按产品用途分商品农业现代农业自己农业传统农业3、世界主要农业地狱类型原始迁移农业条件地广人稀、森林茂盛特点刀耕火种、(不使用蓄力)、很少使用、生产技术、无固定土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沿岸、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河平原、东南亚)传统旱作谷物特点精耕细作、耕地、建筑,形成、饲养分布温带(温带季风)及亚热带山地;具体地区是源地条件光照充足,降水较少,人均耕地少,劳动力充足,经验丰富现代混合农业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人少帝舵,交通便利,工业发达优势(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农场是一个系统(麦田+休耕地+放牧地)、可以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可根据市场需求,以生产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资源的影响:对资源的态度例:对森林的态度:障碍变成了资源(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等)3、对环境的影响:对生态的破坏与对环境的污染【课堂感悟】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应该善待农田!【巩固练习题】一、选择题1、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A、光热B、水源C、地形D、土壤2、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3、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C、肥沃的冲积平原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6、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7、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C、市场需求的变化D、流动人口的变化8、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9、农业投入包括()①劳动力②基本生产资料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关于农业投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B、无法改变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C、热量属于人类对农业的投入D、生产技术投入属于自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学生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学生科学地理解概念。
进而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晰明了,但是我觉得在这里教师应该给学生进一步讲解这些因素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知识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使学生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知识则主要是通过文字讲述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通过案例2让学生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区位的含义;(2)、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3)、农业地域的概念、类型。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景观图分析区域差异,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2)、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知识讲授、案例分析、问题探究与讨论【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
: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
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地形、土壤)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
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
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学生发言,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
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通过读图分析,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商品谷物农业,学会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学会绘制简单图表表达地理事物。
3.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差异及它们的区位因素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的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在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时,采用绘制概念框图的形式,训练地理图表的绘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类型。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3.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重点1.理解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提高利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归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师: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了解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所以在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我们上节课已经认识了一种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下面让我们继续来认识世界上还有哪些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出示图片:世界水稻的分布)师:请大家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哪种作物在世界上的分布?生:水稻。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水稻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生: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
师:请大家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说一说为什么水稻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
生: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条件和丰富的降水。
亚洲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对。
水稻生长所需最低温度为10~12℃,最适合温度为30~32℃,最高温度为36~38℃。
请看书然后说一说水稻在亚洲季风区的种植情况。
生:亚洲季风区的水稻种植约有7000年历史,稻米是这里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这里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其中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
师:不错。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出示图片:课本图3.10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师:请同学们对照亚洲地形图,说一说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区。
生:(指图)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日本沿海平原、中国南方平原地区、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水稻为什么要在平原地区种植呢?生:(讨论)水稻生长需要良好的灌溉条件,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师:对!那么再请同学们读图,说一说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和这里的气候有着怎样的关系。
生:(讨论)这里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对,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亚洲具有水稻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