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抗震浅析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5b470d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6.png)
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第一篇: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
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
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
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
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
《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日本建筑防震措施
![日本建筑防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2f8346a27284b73f24250ed.png)
的少,而且海啸伤亡人数占这次灾难的大部分,因房屋倒塌伤亡人数很少很少,日本的房子是按着防8级地震设计的,但这次9级地震,大部分的房屋都抗过去了,那么日本人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坚固呢?日本校舍:第一避难所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能力。
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类似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较好。
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
这也是日本总结历次地震灾害教训的结果。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学生集体遇难。
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要求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加强房屋抗震性。
1995年1月17日大阪、神户地区的7.2级“阪神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校舍补强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进行一次抗震检查,对不符合最新抗震要求(抗震要求为7级)的学校立即进行补强施工。
日本校舍多采用钢骨架,可以起到弹性防震作用。
的少,而且海啸伤亡人数占这次灾难的大部分,因房屋倒塌伤亡人数很少很少,日本的房子是按着防8级地震设计的,但这次9级地震,大部分的房屋都抗过去了,那么日本人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坚固呢?日本校舍:第一避难所地震专家对历次地震的分析显示,地震中人员伤亡总数的95%以上是由房屋倒塌造成的。
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对城市建筑的抗震标准进行了严格规范。
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新建房基本上都具有防震、抗震能力。
如果严格依照防震标准设计和施工,大部分建筑物应该能够抵御类似汶川地震这种级别的地震。
在校舍防震方面,日本做得较好。
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学校的房子不能倒。
建筑结构丨揭秘日本抗震房屋结构
![建筑结构丨揭秘日本抗震房屋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812867b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2.png)
建筑结构丨揭秘日本抗震房屋结构在日本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加拿大及美国也多采用。
建成后的轻钢结构楼板和墙体木结构下面来看看日本的抗震房子是什么样的安置房建成后抗震安全性是木结构和钢结构超强优势砸不死人的楼板可以DIY的房屋,就像搭积木一样,造价基本同等于混凝土结构封好结构板有点像木箱做完外装饰有点像别墅室内装饰有点好,完全可以降低标准,满足灾民的小康标准就行了餐厅抗震是房屋建筑乃至一切土木工程最困难的课题,但还是要设法普及房屋抗震的基本概念,让抗震的理念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如果每个人都有房屋抗震的基本概念,就会更好地理解、参与和监督从房屋设计到施工使用的全过程。
这里介绍几个反映房屋抗震特征的概念。
关键字一:加速度的“地震反应”。
地震是通过地面的摇晃和颠簸使房屋各部分品质也有了反应加速度,所以房屋各部分都受到地震力的作用。
就像筛元宵,人拿著筛子来回摇晃和颠簸,虽然没有用手指直接去触碰元宵,但个个元宵都在滚来滚去。
除了震中区外,地震对房屋以水平方向摇晃为主。
地震区的建筑都要求有抗侧力结构,如抗震墙、支撑等。
这些结构平时看看没什么用,还碍手碍脚,但在大风、大震下却是救命的。
关键字二:“刚度”与“强度”。
房屋抵抗变形的能力大小叫刚度,抵抗破坏的能力大小叫强度。
轻一点的房屋建筑比重对抗震有利。
品质小了,地震力也小了。
但房屋也不是愈刚愈好。
很厚的墙,也许可以承担更多的垂直重力荷载,但有时会引来更大的地震力。
在同一栋房屋中,地震力也是按刚度分配的,刚度大的分得多。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最怕是刚度大而强度小,比如很厚的砖石墙,一开始刚度很大,树大招风,引来很大的地震力。
但强度又不争气,顶不住这么大的力,就容易倒塌。
钢结构如果设计得当,抗震性能比较好,因为强度大,若做得轻巧,品质刚度都不过大,以柔克刚,吸引的地震力小,而抵抗的能力强,就安全些。
但刚度也不是愈小愈好。
结构太软了,变形太大,风吹草动也摇来晃去,不但不舒适,而且会有附加的力出现。
浅析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
![浅析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91b84dcb14e852458fb57d7.png)
( 连大 学 土 木 工 程 技术 研 究 与 开 发 中 心 , 辽 宁 大 连 16 2 ) 大 6 2 1
摘 要 : 日本 每 年 发生 有 感 地 震 约 10 0 0多 次 , 中 6级 以 上 的地 震 每 年 至 少 发 生 1 。频 繁 的地 震 灾 害 使 日 其 次
设计 研究 , 日本 抗震 理论 提 升 了一大 步 。 将
出现 变形 、 断裂 等 运动 , 而导 致 日本 火 山 、 震 从 地
爆 发频 繁 。
2 纪 6 0世 O年 代 , 京 大 学 教 授 、 构 抗 震 东 结 专家 武藤 清利 用计 算 机分 析地 震 观测 数据 , 出 提
第2 7卷 第 2期
2 1 年 6月 01
防
灾
减
灾
学
报
VoI 7 No2 . . 2
J OURN I AS E P VEN 1 AL OF D S T R RE T 0N AND REDU I CT ON
Jn 2 1 u . 01
浅析 日本建筑抗震 技术体 系
年 1月 3日 4时 2 0分 ,在 智利 中部 发生 71 . 级 地 震 。这是 距离 我们 最近 的一 次大地 震 。地震 一 直 是伴 随着 人类 文 明发展 的重 大 自然 灾害 之一 。
日本 是世界 公认 的地 震重 灾 国 , 球 每年 发生 有 全 感 地 震 约 10 0 0多 次 ,0 的地 震 均 发 生 在 日本 l%
日本 在 全 国设 立 S MAC型强 震计 观测 记 录地 震 ,
平洋 板块 向西 呈水 平移 动 时 , 它就 会俯 冲到相 邻
的亚 欧板 块之 下 。于是 , 当亚 欧板 块 与太 平洋 板 块 发 生 碰 撞 、 压 时 , 大 板块 交 界 处 的岩 层 便 挤 两
日本东北太平洋沿海大地震建筑震害(混凝土结构)
![日本东北太平洋沿海大地震建筑震害(混凝土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35b714ef3b3567ec112d8ab4.png)
日本东北太平洋沿海大地震建筑震害(混凝土结构) (2011-04-26 22:09:46)东北大地震发生以后,日本建筑学会东北支部组织了东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建筑和结构专业的教授和一部分研究生赴各个地区进行了建筑物震害的调查,并发布了各种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在大地震中的破坏情况。
我对其中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和整理,目的在于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和破坏形态进行认识和设计概念上的反思。
本文先说结构体系层次的震害,下一篇文章再说构件的破坏。
下面就来看看日本的建筑在9级地震下是什么样子的吧。
1、结构体系层次的破坏主要有:层屈服机制我们都知道,“强柱弱梁”是框架结构理想破坏机制,即框架结构的梁端和底层柱脚是预期的损伤部位,在地震作用下可以屈服形成塑性铰,而框架柱则保持弹性。
与之相对的,是一种不利的“层屈服”机制,即由于柱子中出现塑性铰而形成薄弱层的破坏。
我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柱端弯矩增大的方法来防止层屈服机制的出现,并要求在柱端加密箍筋以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
这次日本大地震中仍然出现很多框架结构的层屈服破坏,主要是2-3层的低层框架结构。
下面是一些资料:上图是宫城县仙台某个电力公司的办公楼,2层几乎被压溃。
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建筑整体受到了比较大的扭转作用,中间层的柱子破坏引起。
也可能是水平作用下2层柱端出现了塑性铰而形成。
上图是宫城县仙台一个民居建筑,一层为砖墙结构,二层为框架结构。
由于在街道边上,在修建时为了获得更大的敞向街道的空间,墙体基本都沿垂直于街道的方向布置,这样使得建筑的纵向刚度不足,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容易遭受破坏。
上图是一个三层的框架结构,底层严重破坏,其余部分损伤均不大。
建筑中间部分轻微损伤,但是从左图中可以看到外柱发生了明显的剪切破坏,这可能是由于建筑整体受到比较大的扭转作用。
所以,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中,外柱还是需要适当的加强的。
另外,根据调查资料,这栋建筑的外柱主筋直径19mm,箍筋直径也只有9mm,间距250mm,不符合日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日本的抗震建筑
![日本的抗震建筑](https://img.taocdn.com/s3/m/55af17fc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1.png)
日本的抗震建筑张磊【摘要】在地震频发的年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建筑抗震技术是最关键的核心.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这个国家从制定法律时就严格要求建筑的抗震.他们采用的技术分为以下六种:①地基地震隔绝术,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橡胶弹性垫或摩擦滑动承重座等抗震缓冲装置;②钢筋混凝土结构,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原先的砖结构;③箱体设计,民宅采用箱体设计,使得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④“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⑤“滑动体”基础,在建筑物与基础之间加上球型轴承或者滑动体,形成滚动式支撑结构;⑥可漂浮的抗震住宅或廉价的“抗震居屋”.【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地震;建筑;抗震技术;局部浮力;滑动体【作者】张磊【作者单位】中国汉嘉设计集团西南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0 前言近几年来,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2008年5月中国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智利发生8.8级地震,4月中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1年2月新西兰发生6.3级地震等等。
从全球的重大地震灾害调查中可以发现,95%以上的人命伤亡都是因为建筑物受损或倒塌所引致的。
为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作为一名建筑师有必要探讨建筑物在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
那么针对抗震国外其他国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的建筑抗震方面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措施呢?我们可以从中国的近邻日本的建筑说起。
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
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日本最高的山是著名的富士山,海拔3776 m。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讲解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c475a2596bd97f192279e9ba.png)
本科毕业论文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和声明: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此毕业论文中均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没有篡改研究数据,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易带来巨大的破坏,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但我国建筑物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邻国日本之间更是存在明显差别。
同级别地震情况下,日本受灾情况相对于中国却轻的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建筑物防震减灾能力地深思。
日本的建筑物具有完善地防震措施,向日本学习建筑防震减灾方面的先进之处,对我国防灾减灾体制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对我国建筑防灾减灾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措施;防震减灾;启示ABSTRACTAs a sudden and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the earthquake is easy to bring huge damage,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ut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need for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level of earthquake, Japan's disaster situation is much lighter than China, which has to cause u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Japanese buildings has to improve the aseismatic measures. Advanced point to Japan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our country also has a very good reference.Key words: Aseismatic measures of buildings;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spiration目录1引言 (1)2 地震的产生及对建筑物的危害 (2)3日本建筑物的防震减灾措施 (3)3.1严格完善的建筑法 (3)3.2提高建筑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新型建筑基础及结构 (3)3.2.1滑动体基础 (3)3.2.2弹簧基础 (4)3.2.3制震结构设计 (4)3.2.4地基设水槽 (4)3.3研发使用新型抗震材料 (4)3.3.1新型钢材 (5)3.3.2研发塑料纤维新型材料 (5)3.3.3SRF工艺——给建筑缠上树脂绷带 (6)4 我国建筑物防震减灾存在的不足之处 (7)4.1城乡建筑抗震要求差距过大 (7)4.2房屋建筑自身抗震能力较低 (7)4.3农村建筑行业混乱并缺乏相应的监督体制 (8)结论 (9)致谢 (11)参考文献 (12)1 引言1引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飞速加快。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本科论文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本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9c8de4fab069dc51220115.png)
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承诺和声明:我承诺在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此毕业论文中均系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没有篡改研究数据,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有违规行为发生,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易带来巨大的破坏,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阶段,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但我国建筑物整体防震减灾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邻国日本之间更是存在明显差别。
同级别地震情况下,日本受灾情况相对于中国却轻的多,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建筑物防震减灾能力地深思。
日本的建筑物具有完善地防震措施,向日本学习建筑防震减灾方面的先进之处,对我国防灾减灾体制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对我国建筑防灾减灾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建筑物抗震措施;防震减灾;启示ABSTRACTAs a sudden and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the earthquake is easy to bring huge damage, and a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but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ocial harmony. China is currently in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need for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overall capac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ability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case of the same level of earthquake, Japan's disaster situation is much lighter than China, which has to cause us to think deeply about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Japanese buildings has to improve the aseismatic measures. Advanced point to Japan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our country also has a very good reference.Key words: Aseismatic measures of buildings; earthquake disaster reduction; inspiration目录1引言 (1)2 地震的产生及对建筑物的危害 (2)3日本建筑物的防震减灾措施 (3)3.1 严格完善的建筑法 (3)3.2提高建筑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新型建筑基础及结构 (3)3.2.1滑动体基础 (3)3.2.2 弹簧基础 (4)3.2.3制震结构设计 (4)3.2.4地基设水槽 (4)3.3研发使用新型抗震材料 (4)3.3.1新型钢材 (5)3.3.2研发塑料纤维新型材料 (5)3.3.3 SRF工艺——给建筑缠上树脂绷带 (6)4我国建筑物防震减灾存在的不足之处 (7)4.1城乡建筑抗震要求差距过大 (7)4.2房屋建筑自身抗震能力较低 (7)4.3农村建筑行业混乱并缺乏相应的监督体制 (8)结论 (9)参考文献 (11)致谢 (12)1 引言1引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飞速加快。
日本建筑的抗震结构与免震、制震结构
![日本建筑的抗震结构与免震、制震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760d6477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a.png)
⽇本建筑的抗震结构与免震、制震结构抗震结构⽇本是世界曲指可数的地震多发国家,⽽且每年秋天还受到强台风的袭击。
在如此严酷的⾃然条件下,如何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关重要的。
关于发⽣地震时建筑物的安全性,分为维持机能、保护财产、保证⽣命安全三个阶段来考虑。
⽇本的抗震设计思想是对在建筑物的使⽤期间可能遭遇数次的中⼩地震,既要保证⽣命财产的安全,⼜要维持其可继续使⽤的功能。
⽽对遭遇极少数罕见的⼤地震,则只考虑保证⽣命安全,不再追求维持其机能和财产价值。
从1995年1⽉兵库县南部地震的受灾情况来看,1981年以后按上述设计思想建造的建筑物基本上满⾜了要求。
但是,即使建筑物在⼤地震发⽣时能够保证⽣命安全,由于受灾严重,有⼀些建筑物失去了财产价值⽽不得不重建。
另外还有较多的建筑物虽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由于失去了相应的功能⽽被迫停⽌使⽤。
基于上述事实,⼈们开始认识到下⾯阐述的免震结构及制震结构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法,⼤体可分为两类。
⼀类是加强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的⽅法,即“强度抵抗型设计”。
另⼀类为以增加建筑物的塑性变形性能来吸收和消耗地震输⼊能量的⽅法,即“延性效果设计”。
前者仅被应⽤于数层的剪⼒墙混凝⼟结构,后者则在包括⾼层建筑在内的范围⾥得到⼴泛地使⽤。
抗震能⼒ 评价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法是对建筑物的地震输⼊能量与吸收和消耗能量进⾏⽐较,后者⼤于前者,则可判断其具有抗震能⼒。
因此,2005年6⽉28⽇,⽇本制订了能量守衡的结构设计规范。
以前建成的⼀般楼房寄希望于通过结构体的塑性变形能⼒来吸收能量。
按此想法,建筑物的刚度以及强度在垂直⽅向的分布合理,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平衡⽽不产⽣平⾯的扭曲变形的话,就可以将建筑物结构体的塑性变形平均分散,防⽌建筑物的倒塌。
但是地震的性质千差万别,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在垂直⽅向的分布不可能对任⼀地震都是最适当的,因此,建筑物整体的塑性变形很难平均地分散,其变形总会集中于特定的层或特定的部位上,容易造成严重破坏。
日本的房屋为什么防震
![日本的房屋为什么防震](https://img.taocdn.com/s3/m/cd57ea7fa98271fe910ef970.png)
日本的房屋为什么震不倒?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每年平均地震达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建筑的超强抗震能力令世人惊叹。
据报道,日本境内多高楼大厦,但很多高楼在强震的袭击下仍保存完好。
日本建筑的超强抗震能力再次得以彰显。
那么为什么日本的房屋抗震能力超强,日本的房屋震不倒呢?首先,房屋建造选择抗震能力较好的材料。
抗震性能最好的是钢制房屋,其次是木制房屋,再次是钢筋混凝土制房屋。
在日本,高楼多用钢制材料,抗地震性能最好。
而民居多是木制材料,抗震性能较好。
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不到踪影。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常见的日本动画片如哆啦A梦、柯南等,里面的房屋都是木制结构的民居。
其次,为提高建筑物的耐震能力,可以对结构进行加固。
最主要的加固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结构形状,使其分散吸收地震时的破坏能量,达到增加建筑的承载力的目的。
一般建筑的基本形状多为方形,而日本建筑多是用三角形为基础结构。
因为三角形更为稳定,并且能在地震时,有效的分解地震的破坏力,保证即使是高层建筑也有超强的耐震能力日本某高层建筑的材料和结构另外,日本的建筑设计时,常见一些减震隔震的设置结构。
日本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隔震技术,主要是在地基和建筑物之间,安装橡胶弹性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等缓冲装置。
近年来,日本某建设公司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局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
地震发生时,贮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还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可作为临时生活用水。
最后,日本法律在建筑物抗震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
在日本,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5c314a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d.png)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日本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分类根据日本的建筑法规和规范,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A类、B类、C类、D类和E类。
其中,A类是具有最高抗震性能的等级,E类则是抗震性能最低的等级。
1.A类:指定独立防震结构的建筑、采用专门设计并满足相应条件的建筑。
2.B类:要求在地震中即使发生衰竭,也要么不倒塌,要么倒塌后易于逃生。
3.C类:指明在标准地震下,不会发生根本破坏,可以继续使用的建筑。
4.D类:要求在中等或较安全的地震下,正常使用和循环了。
5.E类:没有通过任何设计地震力要求的建筑。
2. 日本建筑抗震等级标准为了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的抗震等级,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根据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保证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满足抗震需求。
抗震构造日本建筑的抗震构造一般采用框架结构或者剪力墙等形式。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震作用的方向和大小,合理选择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住外部荷载。
地基基础良好的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要求在地基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地震作用,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抗震材料建筑中使用的材料也必须符合抗震标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延性。
日本经常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钢结构、抗震支撑等材料和构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日本抗震等级实施效果日本的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已经实施多年,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
通过这些标准,日本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地震是无法完全避免的自然灾害,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结语日本建筑抗震等级的设定和实施,体现了日本在抗震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卓越技术。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0554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3.png)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高层建筑所面临的地震风险也日益凸显。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以现有的一些成功案例为例,分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点和技术要求。
案例一:东京塔东京塔是日本东京地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高度333米,建成于1958年。
由于中国与日本位于同一地震带,因此东京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使用了一种先进的摩擦阻尼器设计,将摩擦阻尼器安装在建筑的底部。
当地震发生时,摩擦阻尼器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小建筑结构的受力。
此外,在建筑的核心部分设置了混凝土核心筒,以增加建筑的整体刚度。
通过这些抗震设计手段,东京塔在历次地震中都表现出色,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案例二:101大楼101大楼位于台北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高度达508米。
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面临着地震和台风这两种自然灾害的挑战。
为了增加抗震能力,设计团队选择了阻尼材料和阻尼器的组合使用。
阻尼材料包括了高性能混凝土和钢材,可以有效地减缓地震引起的振动。
而阻尼器则通过调节建筑的刚度和阻尼系数,进一步控制结构的响应。
此外,101大楼还采用了分级阻尼器系统,具备更好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101大楼成功地经受了多次大地震和台风的考验。
案例三: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中国上海地区的一座超高层建筑,高度632米。
设计师在抗震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其中,地震隔离系统是一个关键的设计元素。
通过设置弹性隔震层,将建筑与地基隔离,可以减少地震的冲击力对建筑的影响。
此外,上海中心大厦还采用了扭转抑制技术,通过调整建筑的刚度和阻尼器的位置,降低地震引起的建筑结构的扭转变形。
这些抗震设计的措施使得上海中心大厦成为了一座具备较高抗震性能的建筑。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横滨标志塔大厦的抗震原理
![横滨标志塔大厦的抗震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10d12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9.png)
横滨标志塔大厦的抗震原理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日本横滨,有一座非常特别的房子——那就是标志性的横滨标志塔大厦。
这座大厦可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抗震秘诀哦!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好好讲讲它的抗震原理,保证让你们听得津津有味!首先得说说这栋大厦的建筑结构。
它可是采用了一种叫做“悬索桥”的设计哦!想象一下,就像我们平时走在路上看到的大桥一样,但不同的是,这栋大厦的“桥面”是悬挂在空中的,而支撑它的“柱子”呢,则是一根根粗壮的钢索。
这样的设计,让整个建筑显得既稳固又轻盈,就像是个空中楼阁,稳稳当当的。
接下来咱们得聊聊这栋大厦的抗震措施。
你知道吗?这栋大厦可不是随便盖的,它可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计算的。
工程师们用了好多高科技手段,比如使用了一种叫做“隔震支座”的东西,它能像弹簧一样把建筑物和地面连接起来,这样就能把地震的能量分散掉,减少对建筑物的冲击。
而且,这栋大厦的外墙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让整栋大厦在地震中也能稳稳当当的。
再说说这栋大厦的屋顶设计。
屋顶上那层厚厚的瓦片,可不是一般的瓦片哦!它们是经过特殊处理的,能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变形,就像个大大的“减震器”,把地震传来的能量给吸收掉。
这样一来,就算地震再猛烈,这栋大厦也稳如泰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还有啊,这栋大厦的地基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工程师们在地下挖了个深深的坑,然后把这栋大厦稳稳地放在里面。
这样,无论多大的地震,只要震动没有传到地下深处,这栋大厦就能稳稳当当的,不会有什么危险。
最后再来说说这栋大厦的内部设计。
内部结构也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比如走廊、楼梯等地方都设计得宽敞明亮,这样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快速安全地撤离。
而且,这栋大厦里还配备了先进的消防设施和紧急逃生设备,万一发生火灾或者地震,大家也能及时应对。
总之呢,横滨标志塔大厦之所以这么坚固,除了它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外,还离不开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
揭秘日本房屋如何抗震
![揭秘日本房屋如何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7769cbe0700abb68a982fb8d.png)
揭秘日本房屋如何抗震日本地震频发,学生们从小就要接受地震来袭后逃离技巧的学习,同时,为了抵抗地震的破坏力,他们修建的房子也要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在经历了9.0级地震即大海啸后,人们惊异地看到日本的多层、中高层甚至高层建筑物居然完整地挺立着,很多房子虽然被汹涌的海浪挪出很远,但全然没有散架,日本的大地震让建筑抗震再度成为焦点。
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
耐震为最普通级别,主要用在低层建筑中。
制震则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但其他地方不会发生损毁。
其中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行,建筑其他地方不会发生问题。
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其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上在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以上这种装置。
第三种的免震技术运用的成本过高,而且也不是每个地块的地基都适合。
所以,现在日本大多数建筑采用的标准基本都是制震的标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感叹,我们看到汶川地震和日本这次地震后建筑倒坍的画面是完全不同的。
日本的房子在巨大的地震和海啸面前,一座房子冲到桥梁上,但房子还没有散架;一架游艇压倒在一座房子上,房子也没有倒塌。
中国的建筑质量和日本的建筑质量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农村的建筑缺乏基本的结构,没有水泥的圈梁和必要的柱子,都是用砖头砌起来的,地震后成了碎块。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省和学习的地方。
潘石屹认为中国一些大城市商品房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处在同一位置,但中国建筑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很多没有受到质量监管的房子农民自建房,大量的小产权房,这些房子的建设都是游离于中国建筑质量监督体系之外,房子的质量一般都很差,也很容易出质量问题。
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建设从设计、施工、监理层层外包,经济利益决定了开发商和建筑商合谋使用劣质的、不达标的建筑材料。
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从日本大地震中汲取教训,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质量。
日本现代建筑的抗震技术
![日本现代建筑的抗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23414fc647d27284a735196.png)
日本现代建筑的抗震技术日本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长期的抗震实践中,他们在建筑抗震的设计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 借鉴。
总所周知,地震发生时,处在旷野的人们只要不被外物砸中,如果?]有遇到滑坡、 泥石流、雪崩和海啸等次生灾害, 那么基本上就是安全的。
地震中的遇难者多数是被各类人工 构造物(房屋、桥梁、路牌、电线杆等)的损坏或失稳害死 的。
所以地震领域有句俗话:地震不杀人,建筑才杀人。
要 想知道什么样的建筑在地震中最安全,可以借鉴日本的建筑 设计的一些方法,因为饱受地震困扰的日本人在和地震的长 期对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柔性抗震结构日本对抗震设计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 1922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刚性抗震理论”主导了日本的建筑 设计,此时日本的新建建筑大量使用剪力墙, 甚至框架结构 但自从 20 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分析法被引入了抗震设计研究后,“柔性抗震结构” 开始逐渐盛行。
经历了 1994 年的 9.0 级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的抗震设计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日 本人发现,在那次大地震后,一些建筑物虽然变形、歪斜, rH 步但至少没有倒塌;反倒是那些结构坚固的建筑,虽然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却在地震中整栋倒下。
于是日本人从中汲取了教训,通过提取地震视频和实地勘测,他们发现地震来袭时,如果建筑物能够跟随地表一起摆动,反而更不容易倒塌。
有鉴于此,从1996 年后,日本建筑开始广泛采用隔震技术:建筑商在建筑物底部铺垫橡胶层或移动承重座作为缓冲装置,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吸收地震能量。
安装阻尼装置抗在地震中,细长的高层建筑更容易被地震摧毁。
高层建筑的柔性和高度决定了它们的自振频率较低,如果自振频率和地震波的振动频率接近,很容易导致危险的共振。
要避免共振,就要在合适的时机改变建筑的自振频率。
为此,日本研发出了主动质量阻尼器(TMD)和调谐质块阻尼器(AMD)等制震技术。
TMD 的基本原理是在建筑物中设置一个大约为建筑1%总质量的重锤,地震或风吹让建筑物振动时,振动能量会让重锤进行反向振动,从而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3da3635dd36a32d7375817f.png)
浅谈日本建筑的抗震设计前言: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公里处发生9级地震。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任何政治原因,只从房屋损毁及人员伤亡程度较我们的汶川地震相比,区别在什么地方。
最近在上网时也看到了一些关于日本的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在日本的两年半中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地震,虽惊却无险。
所以也想就我的感受写一些我了解的日本建筑。
关键词:抗震建筑PCaPC 设计日本我们都知道日本岛本身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处于地震多发地带,所以日本在地震研究方面就不惜代价,以确保国民的安全,也恰是这一点也是所有到过日本的建筑人员非常感兴趣。
2005年5月份应日本PS三菱株式会社的邀请参观了他们承建的位于千叶县中央公园附近的Wellith Garden,这时一栋19层楼的公寓式住宅,使用的就是他们公司引以为傲的抗震技术—PCaPC工法。
PCaPC工法是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的缩写,主要的意思是预制混凝土拼接安装成的建筑。
其主要构件都是经过严密计算在工厂进行加工,和我国的桥梁施工有异曲同工的程度,现场再使用应力钢筋进行组装,使整个建筑在一个整体上达到均匀受力,整体协调,取得最佳的抗震效果。
这种施工方法有利于在狭小的施工作业面中进行施工,且节省施工周期。
日本的建筑法有很严格的对抗震方面的规定,比如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等等。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这一报告书中要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
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
日本建筑抗震浅析
![日本建筑抗震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7b1fa5376baf1ffd4fad50.png)
抗震带涂上黏合剂,包 工也相当简单,构造品质保证,研究
裹后固定在建筑物支柱 所此前已经完成了250个此类项目,
上。
包括新干线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
栋学校建筑物等。
19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
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 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 不到踪影,而现在日本广泛应用的五彩缤纷的“瓦片”是 由塑料制成的。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 震。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 木结构的优良抗震性能,在日本也被大量的应用。为了提 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 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专 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 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钢结构也是抗震性能极 佳的建筑结构,因为钢材是塑性材料,在地震来临时能够 很好的吸收地震力,从而起到了抗震的作用。如图所示, 木结构和钢结构房屋。
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 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人员的生存 空间。以一座每层有12间房屋的4层
抗震“绷带”采用树脂 楼为例,通常加固工程需要花
纤维编织制造,形状类 似安全带。施工时,将
费 5 000万到1亿日元,采用这一技 术后,仅需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 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
5) 与其它隔震体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匀沉 降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 传力方式简单明确.
6)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降低基础造价,施工工 期短,适用于大部分建筑结构。
10
“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 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局 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 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 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 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 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 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层建筑 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并且,在城市海湾 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贮 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可 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 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270d7822482fb4daa58d4b5c.png)
浅谈日本建筑抗震技术摘要:日本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
频繁的地震灾害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本文将介绍日本建筑抗震技术体系的各个方面,希望能为同样是地震重灾国的我国,提供借鉴,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思考。
关键词:耐震,减振,免震,强震观测,振动台0引言据我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1月3日4时20分,在智利中部发生7.1级地震。
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
地震一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日本是世界公认的地震重灾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
[1]如图1、2所示。
然而,频繁的地震灾害,却使日本的抗震技术快速发展、完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
自1998年至2007年,日本共发生震级为6.0以上的地震199次,约占全球同等规模地震总数961的20.7%左右,但由其导致的灾害死亡人数仅占世界的9%(中国却占约30%)。
由此可见,日本抗震技术体系的先进与完善。
图1 全球地震分布图2 日本周边发生过的地震1.日本的地理概况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陆地面积377880平方公里。
由于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
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
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2.日本建筑抗震发展历史由于日本地震多发,很早日本就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研究。
早在一百多年前,1891年浓尾大地震砖结构建筑被毁严重时,就开始探讨采取什么措施,来抵御地震破坏。
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大森房吉提出近似分析地震动影响的静力计算法。
日本从美国引进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后,不久,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创始人、东京大学教授佐野利器于1914年发表了《家屋抗震结构论》。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建筑结构与抗震设计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建筑结构与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1988f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6e.png)
日本海啸灾害中的建筑结构与抗震设计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经常发生地震和海啸。
这些自然灾害给这个岛国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然而,通过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改进,日本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灵活而强大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方法。
本文将探讨日本在海啸灾害中的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方面的核心原则和实践。
一、建筑结构的适应性日本的建筑结构基本上分为传统木造结构和现代混凝土和钢结构。
然而,对于海啸灾害区域而言,传统木造结构并不足够牢固。
因此,日本开始采用更坚固的混凝土和钢结构,特别是在海岸线附近的建筑物。
这些结构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抗震支撑系统。
二、海啸脆弱地区的抗震设计在海啸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工程师在设计建筑物时会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首先,地基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海啸脆弱地区,日本会建造更坚固的地基,如混凝土桩或钢筋混凝土墩等。
其次,建筑物的结构必须足够强大,能够承受地震和海啸的冲击。
这通常通过采用钢结构、抗震墙和其他支撑系统来实现。
三、海啸对建筑物的影响海啸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水的冲刷和浸泡。
为了应对这种影响,日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会使用各种方法。
首先,他们会在建筑物周围建造堤坝和防波堤,以减缓海啸的冲击力。
其次,建筑物的外部墙壁和门窗会采用防水和抗冲刷的材料,以防止海水侵入。
此外,建筑物内部的设备和电气系统也会被移动到较高的位置,以免被海水损坏。
四、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日本在建筑结构和抗震设计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新。
例如,在一些高层建筑中,他们使用了液压减震器来吸收地震冲击。
这种减震器可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并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此外,日本还研发了一种名为“震后立即可居住”的建筑概念,即在发生地震后,建筑物仍然可以安全地供人们居住。
这种概念大大提高了人们在海啸灾害后的生存和恢复能力。
五、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种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或几十秒内向公众发出警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实例:日本四国黄金塔楼,高144m,长轴长 22.34m,短轴15.4m,高度比例达到9。为了解 决塔楼在强风作用下的摇晃问题,在其顶部安装 了16台2.5m×0.45m×1.0m的矩形不锈钢水
槽,水槽的尺寸的确定是根据塔楼的自振 周期来确定的。并且为了加强水槽内水的 晃动设置了多道丝网。1988年建成后进行 实验表明可以减小在强风作用下晃动的 1/2~1/3.
“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
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 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 “局 部浮力”系统在上层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贮水槽,建筑物 受到水的浮力支撑,水的浮力承担建筑物大约一半重量, 既减轻了地基的承重负荷,又可以把隔震橡胶小型化,降 低支撑构造部分的刚性,从而提高与地基间的绝缘性。地 震发生时,由于浮力作用延长了固有振荡周期,即晃动一 次所需时间,建筑物晃动的加速度得以降低。6到8层建筑 物的固有周期最大可以达到5秒以上。并且,在城市海湾 沿岸等地层柔软地带也可以获得较好抗震效果。此外,贮 水槽内贮存的水在发生火灾时可用于灭火,地震发生后可 作为临时生活用水。这一系统成本并不算高。以8层楼医 院为例,成本比普通抗震系统高出大约2%。
图 本为 京采 王用 饭了 店局 部 浮 力 的 日
2.耗能减震体系
耗能减震体系是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采取一定的 措施,以消耗地震传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的减震 方法。 原理:能量观点(地震传给建筑的能量一定,通 过耗能装置的耗能来减小结构的)损坏和动力学 观点(增大结构阻尼,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图为应用了隔震基础 的日本横滨路标塔大 厦
特点:
1) 该体系的竖向承载力大.一般单个的隔震器竖 向承载力设计值可达数千吨,极限承载力可达上 万吨. 2) 该体系的隔震层具有稳定的弹性复位功能,能 在多次地震中自动瞬时复位. 3) 隔震器的耐久性好,抵抗周期疲劳性能、抗热 空气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耐水性均较 好.
钢结构以及木结构被大量的运用在居住建筑
•木结构小型公寓楼
钢结构住宅
三,严格的建筑结构设计要求
日本《建筑基准法》规定,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 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 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 书。这一报告书主要内容是,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 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 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日 本法律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能有资格编制 抗震报告书,而且,报告书中的相关计算必须要使用国土 交通省认可的专用程序。普通的一个8、9层公寓楼,其 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两三百页。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 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检查,确认无误后才能开工。在日本许 多高层公寓开始销售不久即告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高 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
隔震层的设计
要求隔震层设置在结构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橡 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 过大,规格数量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 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并且应该进行竖向 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的水平位移验算。
基底隔震的应用
1994年建成的日本神户西部邮政大厦,地上六层, 塔楼两层,高度38.35m,建筑面积46000㎡。隔震 层设置在基础和一层之间,是当时日本最大规模 的隔震建筑,该建筑建成后恰遇1995年1月17日 的阪神大地震,在基础,一层,六层进行的地震 观察记录表明上部结构的最大加速度只有基础的 1/3到1/4,上部结构没有受损,隔震效果得到了 证实。
谢谢大家观赏~ 愿祖国的建筑业明天更美好~!
工程实例:1986年,日本千叶港口瞭望塔。塔高 125m,平面为菱形,边长12.1m。由于塔身细长, 所以采用调频质量阻尼器,降低风振影响减小地 震反应。
调频液体阻尼器(TLD)体系:指利用制振水箱 来达到减震的目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上水箱,水 在地震力的作用下向反方向运动从而抵消外力对 建筑物的剧烈晃动。 制振水箱有方形,圆形和U型。
4.结构主动控制体系
指利用自动控制原理,使用较 小的附加质量产生更好减震效 果。 原理:震源→传感器→处理
器→制动器 工程实例:日本横滨里程 碑塔楼
4.缠上“绷带”的柱子
日本发明的一种廉价的 防震加固技术,以类似 安全带的树脂材料“绷 带”包裹建筑物内支柱。 由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 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 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 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人员的生存 术被称为“SRF工艺”。 空间。以一座每层有12间房屋的4层 抗震“绷带”采用树脂 楼为例,通常加固工程需要花 纤维编织制造,形状类 费 5 000万到1亿日元,采用这一技 术后,仅需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 似安全带。施工时,将 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 抗震带涂上黏合剂,包 工也相当简单,构造品质保证,研究 裹后固定在建筑物支柱 所此前已经完成了250个此类项目, 包括新干线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 上。 栋学校建筑物等。
4) 隔震效果明显,其加速度反应大大低于非隔震 结构,且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如 日本东京一幢22.8 m高的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楼, 在1987年12月17日千叶近海发生的6.7级地震中, 实测地面加速度为43.8cm/s2,而楼顶的最大加速 度仅为11.9 cm/s2. 5) 与其它隔震体系相比,隔震器受地基不均匀沉 降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且构造简单、安装方便, 传力方式简单明确. 6)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降低基础造价,施工工 期短,适用于大部分建筑结构。
结构耗能装置
耗能支撑(摩擦闸) 粘弹性阻尼器 质量泵
3.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
指通过附加子结构改变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利 用系统响应所形成的势能产生控制力,没有外加 动力。分为两类: 被动调频质量阻尼器( P-TMD)体系:是一个质 量体安装在高耸结构或高层建筑的顶部,可双向 滑动,并且有双向弹簧和双向阻尼器,在地震来 临时子结构在惯性作用向主体结构施加反向作用 力,并利用其阻尼消耗地震力,使原结构的震动 反应迅速减少。
结构基础隔震原理图
隔震装置 1.隔震器:具有很高的竖向以及水平承载能力。如叠层橡 胶支座,滑动支座。 2.阻尼器:提高隔震支座的阻尼。如弹塑性阻尼器,干摩 擦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 3.复位装置:防止结构在微震风载作用下影响使用,以及 使建筑物在大震后的及时复位。回弹滑动支座,螺旋弹簧 支座。
桥梁中使用的板式和铅芯橡胶支座
日本建筑抗震浅析
思路
1.结构抗震技术 2.结构材料选择 3.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一,结构抗震技术
1.基础隔震体系 过去日本人,在建筑房屋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 房屋如何建的结实,发生地震时,房屋保持不倒 是第一要务,这项技术叫做“耐震技术”。耐震, 就是把结实的墙壁和地基牢固地连接起来,建筑 物和地基成为一体。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建筑物 结实,抗震能力强,保持建筑物完好无损。但缺 点也明显,虽然能够保住建筑物完好无损,但是 由于震动引起的屋内家具倾倒,不仅物品遭到损 坏,人员伤亡很大,人们的恐惧心理加剧等次生 灾难不可避免。
二,建筑材料的选择来自日本建筑在选材上也格外讲究,比如在欧洲、中国经常被 当作主要建筑材料的砖瓦,现在在日本建筑上几乎已经找 不到踪影,而现在日本广泛应用的五彩缤纷的“瓦片”是 由塑料制成的。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证明砖结构房屋不抗 震。从那以后开始,砖结构建筑在日本几乎不再被使用, 取而代之的是辅以轻型墙面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 木结构的优良抗震性能,在日本也被大量的应用。为了提 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采用了箱 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专 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房进行抗震加固等级评定,政府 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鼓励。钢结构也是抗震性能极 佳的建筑结构,因为钢材是塑性材料,在地震来临时能够 很好的吸收地震力,从而起到了抗震的作用。如图所示, 木结构和钢结构房屋。
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 1995年坂神大地震后,日本研 究开发了“免震建筑技术”, 承建免震房屋的建筑公司如雨 后春笋般崛起,已经商业化运 营。所谓“免震技术”就是, 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用柔 和的材料制成的免震层,克服 了“耐震”房屋的缺陷,即使 发生地震,既可以保住房屋, 也可以保住屋内家具等物品, 也能避免居民的精神上和肉体 上的伤害。这种房屋成本低, 技术可靠,据说建一所免震的 个人住宅,只需投入一辆普通 汽车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