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鲁迅相关故事50字

鲁迅相关故事5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鲁迅,中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据说,年轻时求学日本,独自生活在东京贫民窟,饱受困苦。
他翻译了一部《死》的小说,被称为“鲁迅译死”,很受人推崇。
后来,他积极参加文学运动,提出“白话文文学”的口号,影响深远。
他坚持用文字揭露社会黑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鲁迅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的作品饱含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爱。
他所处的时代动荡变幻,他的爱国情怀更是昭然若揭。
据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是个中国人,喜欢说中国话。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热情。
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文化事业奋斗终生。
鲁迅比喻人生是“生命之河”,并表示自己愿意在这条河中奋斗到底、永不熄灭。
鲁迅先生的言行一直激励着我们,他的文章也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发出闪光。
鲁迅凡事都非常认真。
他的笔下有许多反映社会黑暗的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堪称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曾说:“文字是我归去的路,即使丧失信仰,即使狂暴反抗,仍不得不绝望地回到文字上去。
”他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让我们深受感动。
鲁迅为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一位永远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他所提出的“白话文文学”理念,开拓了中国文学的新局面,对后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传颂着中国的历史,也传达着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鲁迅的一生是光辉的,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鲁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巨匠,他的一生和时代紧密相连,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鲁迅的作品写实真挚,关注人民疾苦,表达爱国情怀。
他留下的文字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鲁迅的光辉精神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第二篇示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鲁迅工作经历

鲁迅工作经历
鲁迅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工作、新闻工作和文学创作。
首先是教育工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在中央大学攻读医学,并在1906年获得医学士学位。
回国后,鲁迅在上海从事过多年的医学教育工作。
他曾经在上海中华医学专科学堂、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院任教,并参与医学杂志《新闻专科医学报》的编辑工作。
其次是新闻工作。
鲁迅在上海期间,担任过《新青年》杂志的编辑。
该杂志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鲁迅在此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和小说,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后是文学创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旧文化和旧社会的问题。
鲁迅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这些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鲁迅的工作经历涵盖了教育、新闻和文学创作等领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1.童少年时期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 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 岁。
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
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
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 1 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文案大全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
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
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
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 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
琐记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

琐记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
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段: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一个书香门第,家里有很多书。
他父亲和哥哥都是读书人,从小就接受了家里的教育。
他的母亲也很注重他的教育,教他写字、数学等。
2. 私塾阶段:鲁迅先生从7岁开始,在家乡的私塾学习。
他的老师是一位名叫蒋志清的人,教他读书写字、算数等基础知识。
在私塾期间,他开始接触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3. 县立中学阶段:鲁迅先生14岁时,他去了杭州的县立中学读书。
在这所学校里,他接受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教育,学习了更多的科目,包括英语、历史、地理等。
他还开始接触一些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
4. 日本留学阶段:鲁迅先生18岁时,他离开中国前往日本留学。
他在东京的一所医科大学读书,学习医学知识。
在日本期间,他开始接触更多的西方文化和思想,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求学经历比较丰富,他不仅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还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影响,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藤野先生预习背景资料】

【藤野先生预习背景资料】藤野先生这篇课文主要是鲁迅先生想要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那么作者会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呢?下面是由的藤野先生预习背景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
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
”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
《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
【鲁迅对藤野的思念】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中要出《鲁迅选集》的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
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的一点消息。
当这选集出版的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的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摘自许钦文《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

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
童年启蒙:私塾与家学
鲁迅先生的求学之路始于传统的私塾教育。
在祖父周介孚的严格要求下,他从小便接触到了《鉴略》、《四书》、《五经》等经典古籍,这些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批判性思维。
新式学堂:南京与日本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变迁,鲁迅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他开始寻求新的知识与视野。
1898年,他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虽然这里主要培养海军人才,但鲁迅却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特别是英语与自然科学,这为他日后留学日本打下了基础。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先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和东京的德语学校学习,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影响深远。
弃医从文:思想觉醒的转折点
在日本的求学过程中,鲁迅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危机与个人使命的召唤。
一次观看电影的经历,让他目睹了同胞面对同胞被杀的麻木不仁,这让他意识到,救治身体远不如救治精神来得迫切。
归国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09年,鲁迅回国,随即投入到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
他创办杂志、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用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倡导科学与民主,呼唤人性的觉醒与解放。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
等,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

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是关于中国伟大作家鲁迅所经历的一系列压迫和逆境的故事。
作为中国文化界的重要人物,鲁迅先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奋斗。
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他在留学日本期间,亲身经历了日本现代化的冲击。
这种经历使他意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封建文化的束缚,激发了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鲁迅先生以其深入批判的观点和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然而,由于他的文字触及了当时社会的痛点,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鲁迅先生受到了来自保守势力的压迫和迫害。
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他被迫流亡和频繁更改住址,他的朋友和同事也遭受了牵连和报复。
他的成名作《狂人日记》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作品如《阿Q正传》都塑造了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但也因为这些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他受到了批判和攻击。
然而,鲁迅先生并未被这些逆境打倒。
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大胆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和演讲,鞭挞了社会的封建势力和腐败现象。
他的著作深情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展现了对社会和国家进步的美好愿望。
他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界的精神领袖。
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坚守真理和正义的坚定品质。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和言行,发出了对社会的呐喊和疾呼。
他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坚持追求进步和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他被尊为中国文化界的偶像和楷模。
鲁迅先生受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追求和努力可以超越个人的困难,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

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对
抗敌人的精神。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是他在日本东京
留学期间的经历。
当时,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鲁迅
深受其害。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并没有屈服于敌人,而是以自己的
文字和行动坚决地反抗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疾苦和国家
的危难,他开始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小说,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呼吁国人觉醒和抵抗。
其中,他的代表作之一《呐喊》就是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表达了他对敌人不屈服的决心和精神。
除了文学创作,鲁迅还积极参与了一些抗日活动,为中国人民
的抗日斗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日本期间的种种行为和言论都
彰显了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定地站在了民族和人民的一边。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对敌人不屈服的故事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
和实际行动中,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注
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典范之一。
他的故事
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0字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50字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鲁迅的小故事可以说有很多,其中一些小故事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有一则关于鲁迅的小故事,是关于他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经历。
据传,当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生活十分清苦,经常只能靠一些简单的食物充饥。
有一次,他甚至因为没有钱买饭而饿得晕倒在路边。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艰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鲁迅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作家并不是生来就享有荣华富贵,他们也曾经历过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苦。
正是这些生活的磨砺,让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也让他的作品更加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除了这个小故事,关于鲁迅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他的一生坎坷,饱受折磨,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为中国文学事业奋斗。
还有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这些都是关于鲁迅的小故事中的精彩篇章。
总的来说,关于鲁迅的小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也可以让我们从他的经历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
鲁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也让我们从他的小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
三个馒头的故事鲁迅原文

三个馒头的故事鲁迅原文【背景介绍】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个故事与馒头密切相关,那就是《三个馒头的故事》。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故事情节】在故事中,鲁迅先生描述了自己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三个馒头事件。
第一个馒头事件发生在鲁迅先生小时候。
当时,家里穷困潦倒,他常常饥一顿饱一顿。
有一次,妈妈给他拿了两个馒头,他却因为没有吃饱而大哭,引来邻居的嘲笑。
第二个馒头事件发生在鲁迅先生上小学时。
有一次,学校举行聚餐,他因为付不起钱而没吃到馒头。
第三个馒头事件发生在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期间。
他看到一位中国同学为了迎合日本导师,竟然用日语背诵了中国古代诗人杜甫的诗篇,鲁迅先生对此深感愤怒,将馒头扔在地上。
【馒头背后的寓意】在三个馒头故事中,馒头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精神寄托。
在鲁迅先生小时候,馒头是对饥饿的慰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上学时期,馒头是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尊严的捍卫;而在留学期间,馒头则成为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象征。
【故事启示】从馒头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到丰富的人生哲理。
首先,我们要懂得珍惜,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因为没有吃饱而哭泣,长大后他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
这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更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其次,我们要有自尊自强的精神。
在故事中,鲁迅先生在面临困境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不屈服于压力。
最后,我们要有敢于批判的精神。
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同学为了迎合导师而背叛祖国,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愤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结语】总之,鲁迅先生的三个馒头故事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道理。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尊自强、敢于批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

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鲁迅的研究报告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鲁迅的生平1. 出生和早年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家境富裕。
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他也接触到了西方文化。
2. 留学日本和医学经历:鲁迅于1902年赴日留学,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医学院。
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日本的政治、文化和文学思潮,对中国的落后和自卑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文学创作与思想转变:在日本期间,鲁迅开始撰写小说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这些作品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展现了他深厚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切。
4. 回国后的活动与影响:回国后,鲁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先后在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创办了《独立评论》和《新青年》等刊物,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一代文人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鲁迅的文学思想1. 反对封建文化与旧思想:鲁迅批判传统文化和旧思想,主张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与自由,提倡个人独立和自主精神。
2. 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抨击:鲁迅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不公和劣根性,呼吁社会改革和人性的觉醒。
3. 积极探索新文学形式:鲁迅对于文学形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现代文学的新风格和新路径。
三、鲁迅的思想影响1. 对文学的影响: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社会的影响:鲁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变革,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 对思想的影响:鲁迅的思想成果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边界,对中国现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改革思潮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借鉴。
鲁迅先生的苦难

鲁迅先生的苦难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倾向和批判精神,对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不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揭露。
然而,鲁迅先生自己也经历了种种苦难,这些苦难不仅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社会压力,也源于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本文将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两个方面探讨他所经历的苦难。
一、鲁迅先生的生平苦难鲁迅先生原名周樟寿,生于1881年,早年就读于鄞县中学,后来留学日本,就读于神户外国语学校医学专业。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医学,而是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辍学回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工作变动和生活困顿。
鲁迅先生在革命团体活动、新文化运动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以他的笔名“鲁迅”发表了一系列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然而,他的作品也因为敏锐的触角和批判精神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针对。
已经回到中国的鲁迅先生,生活上也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苦难。
他常年在上海租住简陋的小房子,过着贫困而拮据的生活,经济上一度十分困难。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的体弱多病也让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困扰和痛苦。
尽管他一直坚持着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但他自身的苦难却无法轻易摆脱,形成了鲁迅先生人生的一幅苦难图景。
二、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苦难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批判社会黑暗和深化人类痛苦为主题,通过鲜明的写作风格和犀利的观察力,深刻揭示了人民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狂人日记》,通过对“疯子”的形象刻画,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压抑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和描述。
他以自己创作的文字,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焦虑情绪一一道出,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思考。
鲁迅先生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呐喊》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苦难生活的描写。
作品中的主人公们常常身陷困境,面临各种艰难的境遇,无法摆脱苦难的困扰。
鲁迅先生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揭示,呈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苦难和无奈。
此外,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也经常以苦难为题材。
他以散文的形式,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描绘了人们在物质贫乏、精神压迫等各种方面所面临的苦难和痛苦。
关于鲁迅留学生活的一件事

关于鲁迅留学生活的一件事鲁迅的留学生活:在求知的追求上收获精彩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其留学生活便成为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美好经历。
1904年,他来到位于日本本州南部日光府的日光书院,也就是现在的宫崎书院,背负着深厚的博学,去追寻未知的知识。
鲁迅在这里的学习精神令人称赞。
其习惯晨读晚安,以及带着开阔的胸怀对待每一本书籍,真可谓苦口婆心,他利用这段特殊的留学生活,在每一门课上孜孜不倦的求知,尽可能的向日本的知识分子们学习,以更前卫的视野去审视中国社会,创造出“不可抗拒的文学力量和思想潮流”。
鲁迅在日光书院时期,喜爱读书,著有《新潮读书录》《試論當代政治》等数十种,他尤其热衷于古典文学,他研读黄克良等古代名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敏锐的洞见。
他是少数受过西方教育的文学家,也是少数把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位,他的古典学识成为他的文学根基之一。
此外,鲁迅对日本的文化有着深深的向往,他对日本历史大师久保带人的著作,令他洞悉日本的历史而又沉浸于其情趣甚深的特点。
同时,他也深受阿部慎太郎等日本作家的影响,他们的诸多优秀作品,熏陶了鲁迅形成优秀精神的过程。
鲁迅成功完成留学任务,令人称奇,他的回国演讲写就了一段充满迷惑和省思的故事。
回国后不久,鲁迅便初做其“当代政治”代表著作《鬼谷子》,也正式标志着自己的文学生涯正式开始,在求知追求之路上收获了精彩。
从鲁迅的留学生活中,我们能看出他完善的文化素养,既为中国传统文化着想,又受到西方文化熏陶,无论是国学还是外语,他都堪称学无止境,他所遵循的,不仅是学习,而且还有一份赤子之心,风马牛不相及,求求真。
我们可以从此当中,学取他的学习精神,也可以从中窥见其文学事业的高度,令人敬仰。
藤野先生(lishi)

扩展 迁移
上页
返回
下页
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 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 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 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
•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 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 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 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 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
归纳 练习
上页
返回
下页
课文中哪些事例渗透着鲁迅先生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2. 只记得“水户”、“日暮里”两个地 名; 3. 对艰苦的生活不以为意,发奋学习以 救国; 4. 对“爱国青年”的愤怒;
5. 弃医从文。
上页 返回 下页
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阅读1一3段
东京上野公园 樱花盛开
樱花
富士山
“无非”是什么意思?表现什么感情? •只不过。
•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理解外貌描写的艺术匠心
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 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 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 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 敬重他。
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上页 返回 下页
写“爱国青年”是什么目的?
• 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 重;反衬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
写其他教职员对鲁迅先生的关心 是什么目的?
鲁迅有关挫折的文章

鲁迅有关挫折的文章
《呐喊·自序》: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的三次人生挫折。
第一次是家道中落后,他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在社会上所受的种种“污蔑”。
第二次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目睹了同胞的冷漠。
第三次是他意识到自己即使成为一名医生,也无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在《朝花夕拾》中,讲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学医经历。
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第二次人生挫折——“幻灯片事件”。
在一次课程结束后,老师放映的画片上,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替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人抓住,要被砍头示众。
这件事让他意识到,自己即使成为一名医生,也无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鲁迅生活经历

鲁迅生活经历
鲁迅,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学巨匠。
鲁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再婚后他便成了继父家的“继子”,鲁迅的童年生活并不如意。
他的童年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怀疑。
他在留学期间,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和《呐喊》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痛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回国后,鲁迅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
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鲁迅一生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畏艰辛,不屈不挠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成为了一位不朽的文学巨匠。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苦难,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结合藤野先生琐记两篇作品追求鲁迅的求学经历及情感变化过程

结合藤野先生琐记两篇作品追求鲁迅的求学经历及情感变化过程【实用版】目录1.鲁迅的求学经历2.鲁迅的情感变化过程3.藤野先生的影响4.对鲁迅的启示正文一、鲁迅的求学经历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在藤野先生琐记两篇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求学经历。
他曾先后就读于江南高等学堂、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寻求科学救国之路。
然而,在观看电影《赴法留学的画家》后,鲁迅深受触动,决定放弃医学,投身文学创作,以唤醒民众,振兴民族文化。
二、鲁迅的情感变化过程鲁迅在藤野先生琐记中回顾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展现了从满怀信心到失望、迷茫,再到坚定信念的情感变化过程。
他在求学过程中,深感国家民族的危亡,对民众的愚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感到痛心。
在日本留学期间,辛亥革命的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但回国后,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再次陷入痛苦和挣扎。
最后,在藤野先生的启发下,鲁迅坚定了投身文学的信念,走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道路。
三、藤野先生的影响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一位老师,他的高尚品质和真诚关怀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藤野先生的琐记中,鲁迅描绘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职业道德的精神风貌。
正是藤野先生的榜样作用,使鲁迅认识到教育的神圣使命,激发了他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信念。
四、对鲁迅的启示鲁迅的求学经历和情感变化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勇攀科学高峰,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我们要勇于探索,不断拓宽视野,丰富人生阅历。
同时,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族命运,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在1904年9月到1906年3月曾去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他最初在东京求学,因看不惯清国留学生的作为,于是转到仙台。
在仙台期间,他因是中国人而遭到匿名信的侮辱,后来在看电影时,影片中是日本战胜而过的情形,却有中国人给俄国人当侦探,被砍头时,围看的中国人却叫好。
他在呐喊自序里说:“从那一会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作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广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
”
于是弃医从文,回国后遂成一代大家。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