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
多维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
![多维理论观照下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2361ee80b7360b4c2f3f6436.png)
被的
. 使他复的意
被
我所
他已无法分所的复,乡
因为克劳狄斯杀
.E
. 因为克劳狄斯
娶了自己的 ,为自己复仇“在
这
中,哈姆雷特意识
其 并不 他要 的 道
高多“理性要他 杀
克劳狄斯,要
相
同 的人复.这 同;
定了 .
的为不过
他
深处 的
.
,他的复延宕被送
原则”
的理观念无意识
里俄狄浦斯情结的诱惑满足所
牵制“
二•“疯癫”哲学下的哈姆雷特
人的思
.i 原
” ;无意识深藏在意识
下,人
来的物:
与原
,着人被 |
的
无理性的
.
i 原” ,不
; 意识
被
来的 被
意识中的无意识,
意
识 无意识的中 无意识
「在意识 . 止无
意识 意识的正常 “ ”①遵
循i 原”挥作用.并在不
断调节无意识与意识的对抗冲突
中维持二者关 平衡“
根据
德的理论,哈姆
雷特的延宕 因为存在 其意识
生
存本 9 人 对于道德、 理等价
值的
是由 复 的
对话
/ 而个人 不
的对话
自发的
性
/:
而 其人
生存 之
所9哈姆雷特对于自我及外
秩序的
的对话
中,人文 的道德 和
价值
塑他
的
,而 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放他
的
道德体
/
的:
是
了他与外 的对话
/ 所从的哈姆雷特 :
苦中
浅议哈姆雷特延宕的复仇
![浅议哈姆雷特延宕的复仇](https://img.taocdn.com/s3/m/ddd0fc2e5901020207409c25.png)
浅议哈姆雷特延宕的复仇国演编导班刘旻钰“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的确,哈姆雷特以他特有的延宕最终为父复仇,其中曲折的心理斗争和他疯狂的行为等都成了观众议论争议的对象,众说纷纭。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的真实体现。
也许,在哈姆雷特遇见鬼魂之前,在王后未嫁给克劳迪斯之前,他的叔父克劳迪斯在他心目中正符合这一形象,他父母的爱情也正如他所想的那么忠贞不渝。
可是,母亲的匆匆改嫁令哈姆雷特蒙受了继父亲去世后第一个难以接受并且不愿面对的打击。
“短短的一个月前,她哭得像一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拉克勒斯一样。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
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然而,后来在露台,鬼魂的一番话,着实激怒了哈姆雷特,“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在面对父亲的亡魂,哈姆雷特已经下定了杀死叔父为父亲报仇的决心。
面对残酷的现实,“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个责任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家庭或者皇室,而是这一系列事实所代表的整个社会。
面对重重残酷降临的真相,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遭受了瞬间无法承受的打击。
因此,他只能通过装疯来让自己的思维得以缓冲。
我认为,他的审慎的性格和人文主义思想是他延宕的最主要原因。
在他装疯的过程中,很无奈地面对了好朋友灵魂的背叛,无法向他们倾诉自己的情感,更加深了他对伪善现实的痛恨。
但他并没有立刻替父报仇,一方面是他的过于审慎的性格决定,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是不能轻举妄动的;另外一方面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上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d7a8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6.png)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作为“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的读者来浅析一下造成他复仇行为延宕的原因以及揭示了什么本质问题。
哈姆雷特从一个快乐王子变成一个精神忧郁,行动迟疑的延宕王子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篇1哈姆莱特是莎翁四大悲剧之首。
一个典型的复仇悲剧。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家,发现父王突然逝去,叔叔继承了王位并与他的母亲结了婚。
家庭和王国的重大变故使王子陷入了悲痛、迷惘和疑惑中。
父王鬼魂的显现,向他揭示了可怕的事实:他的叔叔以阴险的手段弑兄、篡位、娶嫂。
哈姆莱特必须报仇,面对强大的敌手--国王,哈姆莱特怎样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呢?剖析剧情,他整个的复仇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父仇不共戴天、复仇决心弥坚;第二阶段是气馁消极甚至走向宿命,沦落到与雷欧提斯一般——仅仅为荣誉而复仇。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变化,就是复仇行动的延宕,这也正是这部悲剧的生命力之所在,因为#一切戏剧都有延宕,没有了延宕也没有了戏文。
本文现从以下三方面来浅析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从先前对父亲鬼魂的深信不疑、誓死复仇到怀疑父亲的鬼魂是魔鬼,在引诱他走向沉沦,表面上看是哈姆莱特在用理性控制感情,而实际上这是他在冷静之后深感复仇愿望难以实现而对复仇理想产生了动摇。
至少,他承认自己#柔弱忧郁,就是一种自暴自弃。
透过后面一段自白,我们可以猜度哈姆莱特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是多么希望那个鬼魂是一个魔鬼啊!如此自己就不会沉沦,因为血海深仇不复存在。
到后来,哈姆莱特甚至开始宽恕自己的仇人,他杀害了雷欧提斯的父亲波洛涅斯,雷欧提斯向他寻仇时,他是这么说的:#凡是我的所作所为,足以伤害你的感情和荣誉,挑起你的愤激来的,我现在声明都是我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要是哈姆莱特在丧失他自己心神的时候,做了对不起雷欧提斯的事,那样的事不是哈姆雷特做的。
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
![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52e4f170b4e767f5acfce60.png)
《欧美文学鉴赏》论文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很犹豫不决,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的原因,文学批评家向来是众说纷纭,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关于该问题学者们的看法先前众人的研究,不外乎有五个基本论点。
首先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隐忍之后的爆发使剧情达到高潮、产生深层次的悲情效果。
第二种认为是社会政治原因导致哈姆雷特的延宕,社会已经认可了新国王克劳狄斯,挪威王子又妄图侵略丹麦,如果此时复仇杀叔,则有亡国的危险。
第三种原因则是从哲学方面考虑,哈姆雷特对人生、人性的问题的思考使他对存在本身是否有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否定了复仇的意义。
第四种则是宗教方面,复仇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与西方宗教讲求赎罪相违背。
第五种则是精神分析方面,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有恋母情节,他和克劳狄斯都想独占乔特鲁德,如果他杀死叔父的话,实际上是杀死了另一个想独占乔特鲁德的哈姆雷特。
二、从精神分析说看复仇的延宕问题我比较倾向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寻找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但不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缺陷。
孤傲内向使他脱离群众,忧郁悲伤使他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敏感多疑使他顾此失彼,幼稚脆弱使他难担重任……父亲的突然辞世,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女友奥菲莉娅的背叛,这一连串的打击导致哈姆雷特精神恍惚,整天在计划如何复仇,而复仇过程中的孤立无助、势单力薄使他对人生和人性形成种种思考:思考活在世间的人,思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人的生存死亡,思考社与人生,思考爱与恨······思考增加了内心的矛盾,决定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难怪乎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也正如某个人说的:“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敏感而犹豫不决,因为思索而拖宕,经历全花费在做决定上,而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
![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93b0c30f581b6bd97f19ea64.png)
试解析哈姆雷特的延宕摘要:本文从悲剧文本《哈姆雷特》入手,应用存在主义的边缘情境、心理学的需要层次论和恋母情节、接受美学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并从人文主义思想对哈姆雷特延宕的影响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也是观众对于文本接受产生的一种反馈。
关键词:延宕边缘情境需要层次论恋母情节思维对接过程人文主义俄罗斯当代著名莎评专家曾对经典文本《哈姆雷特》发出由衷的感叹称:“这出悲剧真像一座迷宫里面包含着一个激发思想而永远不被思想解说清楚的秘密。
”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莎士比亚的生平、背景如他的作品一样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其中对哈姆雷特悲剧的生成及延宕之迷的探索更是恒河沙数。
可以说,随着各学科的交流和渗透,《哈姆雷特》已经成为一个跨界文本,覆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笔者常常猜想,《哈姆雷特》、《俄狄浦斯王》这样的经典悲剧呈现在读者眼前时,我们大家作何感想。
人们所发出的感叹是源于压抑的气氛、主人公的不幸还是心底的共鸣?当我面对此类作品时,心中的同情和怜悯退为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困惑和沉思。
对于悲剧,人们大都会为戏剧的本身而感到震惊、无奈、叹息,但这种情感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并不足以引起人类对自身的反省、对非理性因素的警觉。
坦白地说,解读角度的多元化有效地开阔了思路,也无可避免的使思维如水中浮萍,缺乏连贯性和深度。
正是基于此,我认真阅读了近年来研究哈姆雷特的材料,在经过仔细的整理和思考之后,形成了自己的一点想法。
在本文,我试图通过边缘情境、需要层次论、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旧视角审视新秩序时思维对接来分析哈姆雷特的延宕,充分把他的心理状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一)边缘情境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作为专门的文学研究,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评家开始,莎评就大规模兴起,时至今日可借鉴的材料如汗牛充栋,说法各有千秋。
我认为要想深入哈姆雷特的研究,就必须回到他的“环境”或“境遇”中,具体的说就是哈姆雷特丧父的背景中根据德国存在主义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的观点,哈姆雷特的境遇属于“边境情缘”。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50fd6815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a.png)
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报仇的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剧中体现的多种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的过程。
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中的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的过程。
黑格尔正确地指出:“哈姆雷特固然没有决断,但是他所犹疑的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怎么做。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哈姆雷特对复仇行动的回避归因于对世界透彻的了悟。
哈姆雷特认识到了人生不可摆脱的荒谬,因而相信任何活动“都不能对事物的永恒状况有所改变”;真正行动果敢的人,必定需要“一种幻象的帐幕”来欺骗自己延宕的原因之一:敌强我弱,敌在暗,我在明处---- 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
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他既是贤明的国王、英勇的战士,也是温柔的恋人和正直的父亲(1.2.143-46; 3.4.63-73),在他身上可以同时看到日神海披里安、战神马尔斯、甚至大神宙斯的影子。
对于哈姆雷特而言,这个形象(幻象)是与世界普遍的邪恶败坏相对立的另一极,支撑着自己的信仰大厦。
然而,鬼魂所揭示的另一个父亲形象却动摇了哈姆雷特的信仰,给他造成了比父亲之死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是鬼魂的开场白:“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判定有一个时期要夜游人世,/ 白天就只能空肚子受火焰燃烧,/ 直到我生前所犯的一切罪孽,/ 完全烧净了才罢”(1.5.15-19;卞之琳译)。
在叙述完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情节后,鬼魂又哀叹道:“我就这样在睡梦中由一个弟兄/ 一下子夺去了生命、王冠、王后!/ 就在罪孽深重里一命归天,/ 来不及举行圣餐礼、忏悔、涂膏,/ 来不及结一结清楚,就叫我算了帐,/ 不管我满头是未清未净的红尘”(1.5.82-87;卞之琳译)。
《从情节需求上试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
![《从情节需求上试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3135631959eef8c75fbfb359.png)
跌宕起伏的王子复仇——从情节需求上试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纵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整篇剧目都是以王子复仇这一线贯之的。
全局始终围绕哈姆雷特在从鬼魂的口中确知父亲是被其弟克劳狄斯害死之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报复计划为核心。
而在这一过程中,所描绘的关于哈姆雷特内心的转成、复仇行动的延宕,更是把整个复仇过程推向了高潮与高潮相叠加,环环相扣的境地。
而之所会造成这样的复仇延宕的效果,我主要将其归咎于剧情设置和发展的需要,以及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的纠缠与挣扎。
初看此剧,我们从第一幕中可得知,哈姆雷特在看到母亲因父亲的意外身亡之后,竟不顾伦理道德、群臣非议,竟委身下家于克劳狄斯,而且这样一桩与礼法、道德不和的婚礼,更是在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不久便发生,使得哈姆雷特对于母亲乔特鲁德充满愤恨,他甚至开始怀疑父亲悲剧的酿成,就是克劳狄斯所一手策划的。
这一剧幕,隐性地露出了哈姆雷特复仇的端倪,父亲之死把原本快乐的年轻王子转变成了以为被悲痛和伤心充溢的忧郁王子了,这一刻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而出乎一般小说逻辑的发展,在经受丧父之痛和母亲改嫁的变故之后,突然地,哈姆雷特意外看到了父亲的鬼魂。
父亲的鬼魂告诉他,其实克劳狄斯就是杀害自己的凶手,并且他叮嘱哈姆雷特,一定要为自己报仇。
这样一出看似诡异神秘的剧目的安插,其实,主要是对哈姆雷特接下来的报仇行动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在期间,我们也可考量到,其实在哈姆雷特的心里,也对于复仇充满无限的渴望的。
但由于自身与狡诈的克劳狄斯实力相差悬殊,他断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以装疯来掩人耳目,找准机会,伺机报仇。
至此,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因为现实种种的困半而被暂压了下来,小说的情节偏向了另一个角度发展。
事实上,复仇的计划并没有那么的顺坦,其中的各方面的要素都在起制约的作用。
这里尤为要重点之处的,便是他与奥菲利娅之间爱。
一方面,他为了掩人耳目,装疯卖傻,沉醉在了复仇之中,但另一方面,他又对于奥菲利娅产生了无法遏制的爱,并且因情势而对其故装冷落。
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
![从拉康主体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复仇行动中的延宕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fa5eb6f1ed9ad51f01df298.png)
文章2 59 2 0 )2 一 2 2 2 0
一
、
引言
关于 莎士 比亚名 剧《 哈姆 雷特 》 的丹 麦王 子在 复仇 过程 中 延 宕 的原 因 , 研 究批 评 众说 纷 纭 , 是 性格 软 弱 , 历来 或 或是 过 多 思虑 , 外 界条 件不 允 许 , 因为 自我 中心 主义 , 是 因 或是 或 或 患精神疾病, 如此等等 。 】 其中厄内斯特 ・ 琼斯在《 用俄狄浦斯 情 结解 释哈姆 莱特 之谜》 一文 中 , 为是俄狄 甫斯 情结 使得 哈 认 姆 雷特将 克劳 狄斯 杀其父 娶其母 的行 为视 为 自己潜 意识 中本 想要做 的 。 叔父 就是 他 的化 身。 就 等于杀 了 自己。 延宕 其 杀他 其 的根源 在他 的潜意 。琼斯 的解 释确实 别开 先河 , 未 免有 但 狭隘之 处 。 历来 为报杀 父夺母 之仇 的故 事传说 屡见 史册 , 单是 俄狄 甫 斯情 结 显 然无 法 解 释 为何 只在 哈姆 雷特 身 上 发 生延 宕 。在 所谓 俄狄 甫斯情 结 中主体 会因 为这种 情结 而产生 负罪 感。 而克 劳狄斯 占据原 有父 亲 的位置后 , 哈姆雷 特眼 中便成 在 为这 种弑 父罪恶 的承 载者 。 在琼 斯所谓 的俄 狄甫 斯情 结下 , 哈 姆 雷特可 以毫无 疑虑 杀之 而后快 , 而没 有可 以延宕 的道 理 。 本文 试图从 拉康 关于 主体及 主体 性的 角度 ,对于 哈姆 雷 特 在于 复仇行 动 中的延宕 现象 进行分 析 。哈姆雷 特在 得知 其 父 鬼魂 的授意 报仇后 , 长达 四个 月 时问未 曾有过 行动 , 因为 是 此时他 的主体 性认 同受 到 了冲击 ,而 没有 确立 主体地 位 的人 是要受 到他者 的支 配和摆 布 。哈姆雷 特借 用 自身 的言语将 之 与彼者 世界 隔离 , 而躲进 非理 性与疯 癫之 中 , 终究仍 是 需要 但 于彼 者的世 界 中再 度获 得 自身的 主体 性。 欲望 是他 者 的欲望 , 哈姆 雷特始 终处 于对彼 者欲 望 的依 赖 中 ,通过 对父 亲法 则 的 重新 认 同 , 再度进 入彼 者 的世界确 立 自身的 主体性 。 正是 这 而 过 程 , 成 了哈姆雷 特在 复仇过 程 中的延宕 。 造 二 、 康主体 概念 略述 拉 拉康 意义 上的 主体是 指文 化 、 形态 的创造 物 , 个 意识 是一 在无 意识 中表 现 自我 的符 号 , 一个身 份性 隐喻 , 于与 其 是 存在 他 主体相关联 的 、 不断变 动的拓扑 网络 中 , 一个非 理性 、 是 毫无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9955b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3.png)
浅析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在《哈姆雷特》中,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叔叔是怎样杀死自己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哈姆雷特自己的怀疑,但他并没有立即杀死叔叔,因为他不完全相信那鬼魂,认为那鬼魂也可能是恶魔,如果错杀叔叔,他会后悔。
于是,他就想其他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怀疑。
他利用一队演员,让他们来表演谋杀的情景。
如果确实是叔叔杀死了他父亲,他会做出一定的反应。
后来事实证明了叔叔的罪行,但是哈姆雷特还是没有采取行动。
当哈姆雷特去母亲的房间时,看到了叔叔在祈祷,他认为如果在叔叔祈祷时杀死他,叔叔就会被送上天堂,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依然没有采取行动。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延宕非常明显。
除了哈姆雷特一直无法果断的为父报仇,剧中哈姆雷特所说的一些话也非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犹豫不决,例如他自言自语的说:“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戏剧中没有直接给出哈姆雷特犹豫的原因,但事实上有许多因素造就了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浅析其延宕的原因。
首先,哈姆雷特想要完美,害怕后悔。
在他看到鬼魂之前,他也怀疑他父亲的死亡,但是他也不确定。
当他看到了那鬼魂,鬼魂告诉他其父亲是被他叔叔谋杀的,即使这样依然不能说服他,他害怕那鬼魂或许是恶魔从而误杀了叔叔。
尤其是后来当他看到他叔叔在祈祷时,他依然犹豫,因为不想让叔叔有机会进入天堂,从而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其次,哈姆雷特拥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新思想与新观念,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却一连遭受到父死母嫁、叔叔篡位的三重打击。
在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下,哈姆雷特原先对人和社会的美好看法受到严峻挑战而陷入了深刻的精神危机。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哈姆雷特理想幻灭,开始了痛苦的探索。
在复仇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改造现实重整乾坤。
哈姆莱特的延宕”的文本因素及深层原因
![哈姆莱特的延宕”的文本因素及深层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7d4d1b4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dd.png)
哈姆莱特的延宕”的文本因素及深层原因以《哈姆雷特的延宕》为标题,本文将展开一次关于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文本分析,并探讨该剧的深层原因。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所编写的,乃至今仍被视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它被公认为英国文学最高的成就,也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哈姆雷特》以尼尔森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矛盾、张力和不安定性的故事,主角哈姆雷特被置于激烈的思想与情感之中,深陷哲学思想及伦理艰难,最终通过思考自我完成自我救赎,这一过程也中心聚焦了《哈姆雷特》的延宕内容,即被称为“复仇动机”。
复仇动机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特异的反抗情绪。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父亲死于伯爵之手,他被迫亲自见证父亲的死亡,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报复愤怒,从而使他决定要复仇,并最终实现了他的目的。
这也是《哈姆雷特》中突出的元素之一,也是《哈姆雷特》中最主要的文本因素。
此外,《哈姆雷特》还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莎士比亚于1590年代完成此剧,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状况都属于压抑的时代,与传统的观念也有着强烈的矛盾。
当时的社会根深蒂固,社会结构存在较大的压抑,人们被无形的礼节和规范约束,受到政府、宗教和家族之间的控制。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将这些社会问题以角色形象和台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秩序的衰落现象。
《哈姆雷特》也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性本质与道德责任的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他通过剧中的角色,表明人们在压抑的社会环境下承受的无奈和不安,也表明人们在内心深处发出的不安之声。
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传达出对道德的追求,期待人类在艰难的状况下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实现自我救赎。
至此,本文已概括总结了《哈姆雷特》的文本因素,以及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所体现的深层原因。
《哈姆雷特》以一种新颖而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仍旧引起共鸣的情感主题,其强烈的复仇动机及反映出的时代特征,以及对人性本质与道德责任的深刻理解,都使该剧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c08ddfef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25.png)
哈姆莱特的形象及其复仇行动延宕的原因分析(2)三、宗教观念是延宕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又一帮凶二、敌人的强大势力是迫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哈姆莱特的杀父仇人是现任丹麦国王,与国王为敌意味着与整个丹麦的政权和军队为敌,而哈姆莱特的复仇势力又是如此此渺小,仅有一个与他并肩作战的朋友--霍拉旭,就连自己的母亲也在仇人的行列。
以哈姆莱特的微弱之势,如果公开直接地挑战国王无疑是飞蛾扑灯。
因此,不管是怯于敌人的势力,还是讲究复仇的策略,哈姆莱特只能身不由已地选择延宕。
哈姆莱特虽然有着刚强的品质和超人的武艺,但他也是凡人,面对强大地阴险地敌手,他也感到害怕、犹豫。
在每一个基-督教徒的心里,天堂是极乐世界,地狱是悲惨城堡。
哈姆莱特也是这样认为的,他面对的敌手无比强大,但他却轻易放弃了一个非常难得的举手之劳便可成功复仇的机会。
这并不是因为哈姆莱特一时的仁慈,而是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在作祟,此时他的敌手正在祈祷、忏悔罪恶,这样杀死他便是送仇人进天堂,因此他说:#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可见,在哈姆莱特的复仇观念中,简单的残杀肉体,使灵魂脱离肉体,并不是目的,真正的复仇是将敌手的灵魂送进地狱。
因为宗教力量的束缚,哈姆莱特开始怀疑自己复仇的动机和可行性,在一次跟霍拉旭的对话中,他这样质问自己:#凭良心说我是不是应该亲手向他复仇雪恨?上天会不会嘉许我替世上剪除这一戕害天性的蟊贼,不让他继续作恶?不管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虔诚的信徒,就算他是在为自己的软弱找借口开脱,这个借口也是宗教观念,上帝给予他提供的,这使他在行动时迟疑不决,#最后带着宿命的观点向敌手发起冲击。
宿命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包括在基-督教教义之内的,在基-督教#上帝论中,上帝是#天地至高一神,掌握着人类的幸福、仇恨、灾难,人的命运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凡夫俗子摆脱不了宿命,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最新-小议哈姆莱特延宕的问题探讨 精品
![最新-小议哈姆莱特延宕的问题探讨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78604fdcfab069dc50220131.png)
小议哈姆莱特延宕的问题探讨论文摘要《睁姆莱特》是英匡伟大的残静寒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造成悲居的主要厚吾是他的延宕。
噜拇蓑特为什么要延宕,在中外文学批评界争论和探索了凡十世纪,没有定论裹灭从宗教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讨,阐述井论证了末教思想是导致哈姆莱特延宕的关键田素;基督教义和《圣经》思想是他行动的指南,宗教信仰在根大程度上引发和促进了他的悲剧结局。
论文关键词宗教思想延宕悲剧凡是读过稼哈姆莱特争的人,都会清楚地记得,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总是显得在思想和行动上拖延,忧虑多于行动。
这些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另外。
在三幕三场戏中戏后。
哈姆莱特验正了克劳狄斯是杀父凶手、而在去后宫看他母后的路上。
当看到这个凶手由于拭君即位并娶嫂为妻的罪孽而在祈求上帝宽恕时。
他本可以立即行动,一剑把他杀死。
这样,他既报了父仇又可扭转乾坤,还避免了他的悲剧。
但是他没有那样争分夺秒,而是收起了剑,走了。
等待一个另外的机会。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
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是争论和探索了几个世纪的哈姆莱特延宕问题我们知道在莎士比亚评论中关于笼哈姆莱特》的评论占据了一个中心地位,各位评论家对主人公哈姆莱特评论最多、论说纷纭多样、特别是对他的忧郁、装疯和行动的延宕等问题,更是见仁见智,争辩不已。
其中,哈姆莱特在为父复仇中的延宕问题成为批评家们争论的焦点威廉·理查逊从哈姆莱特过分的道德感去解释他的延宕愤怒、和被触动的怨恨与道德之情总是倾向于要惩罚犯者。
但是,如果怨恨与道德感相联系,并从中滋生。
那么这种怨恨的要旨与行动就会大不相同。
在最早的冲动之下,它发誓要立刻进行严厉报复。
然而又要考虑是否公正得体。
这些感情前来干扰、便抑制了其怒气。
机敏的头脑,被这样强大而矛盾的原则激动着、极端痛苦而困惑、就要变得犹豫不决,如此、复仇之情的激烈便会由于拖延而减弱。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
![解读哈姆雷特的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2aa8684ee45c3b3567ec8bc9.png)
小议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在为父复仇的过程中,一再拖延,主要原因:一、宗教意识浓烈。
哈姆雷特报仇的第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是他的叔父在祈祷的时候。
如果他抓住机会,便可十拿九稳地实现复仇愿望。
但是举刀之际却犹豫了。
理由是“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
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识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信奉人向上帝忏悔就能被饶恕,人死可以上天堂。
他不能让害死父亲的仇人洗清在人间的罪名,进入极乐世界。
他下意识认为如果不把叔父的罪恶向世人昭示,让他受到世人的唾弃,道义的谴责,那么,即使杀死了他,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报仇。
正是这种思想里的宗教因素使他错失了复仇的机会。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延宕的重要原因。
他是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者,不屑于在一个罪人做祷告的时候复仇。
一要把叔父的罪恶昭告天下,让其受到应有的谴责,二当所有罪恶大白于天下,再把恶人除之而后快,是正义的勇士所为。
相反,如果在不为人知觉的情况下把叔父杀死了,除了宗教意识里认为这样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外,从另一角度看,这样是一种乘人之危的行为,是应该为人文主义理想者所不齿的。
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行动力。
哈姆雷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性淳良、对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哈姆雷特闻悉父亲真正的死因后,感情冲击非常大,狂躁不安,精神亢奋。
这不仅仅是因为哀痛父亲惨死、愤恨叔父无良,还在于他听到的黑暗、罪恶事实粉碎了他眼中单纯、美好的世界。
鬼魂离开后,哈姆雷特对霍拉旭、马西勒斯说:“天地之间有很多事情,是你们的哲学里所没有梦想到的呢。
”这句话说的不只是他俩,更是哈姆雷特本人。
另一方面,哈姆雷特获知真相后,本应该马上就有所行动,开始谋划复仇事宜,因为在鬼魂面前信誓旦旦地说:“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https://img.taocdn.com/s3/m/efe47a72866fb84ae45c8df2.png)
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论哈姆雷特的延宕性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悲剧当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悲剧意义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直以来,哈姆雷特在剧中的延宕性被众多的学者从很多角度予以了解释和分析,我们无法去确认莎士比亚最初的创作意图是否已经站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也许那些分析已经早已经超出了莎士比亚赋予它的含义,但是对于在文艺复兴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涌出的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作品,这样的推敲是很具有价值的。
本文将从社会时代,人格心理和戏剧审美三个方面浅谈对哈姆雷特延宕性与戏剧悲剧性的一些收获。
一有学者曾经指出,哈姆雷特是现代化进程的祭品。
何谓现代性,依舍勒的分析,现代性关涉的是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的重新设定。
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的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的存在中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发生的转化。
”按此说法,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
现代现象中的根本事件是:传统人的根本理念被根本动摇。
克劳狄斯与莱阿替斯的生存标尺是截然不同于哈姆雷特的。
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替斯的感性冲动在现代进程中,会逐渐地占据优先地位。
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无非是现代人的一体两面。
哈姆雷特在人格上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使其无法对抗冷静或者冲动。
哈姆雷特的悲剧原因在本质上是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的现代人理念的合谋。
而哈姆雷特所在的时代很大程度上是莎士比亚创作时代的英国社会秩序。
这一秩序用《亨利六世》中的话来说就是:“惨不忍睹的景象,血的时代!狮子争夺窝穴,相互博斗,无辜的驯羊却在仇杀中遭殃!”有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莎士比亚创作中存在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秩序”观念,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就包含了他的“秩序观”:不论是整个宇宙还是某一个物种内部都有其特定的排序方式。
3.1 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3.1 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86aee4edce2f0066f53322e7.png)
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复仇者哈姆雷特内心是反对复仇的,内心反对复仇的哈姆雷特是复仇者。
”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表现的很犹豫不决,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对于他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的原因,文学批评家向来众说纷纭。
先前众人的研究,不外乎以下五个基本论点:
一、剧情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政治原因
当时社会都已认可新王克劳迪斯,挪威王子又蠢蠢欲动妄图侵略丹麦,如果王子此时复仇杀叔,则有亡国的危险。
三、从哲学方面考虑
哈姆雷特一直在思考人生、人性的问题,这些考虑使他觉得存在本身是不是有意义,进而否定了复仇的意义。
四、宗教方面考虑
因为西方的宗教有一种赎罪的心理,这样导致哈姆雷特不敢轻易行动,因为复仇本身也是一种罪恶。
五、精神分析方面
哈姆雷特有些恋母情结,从一开始不满父亲分享母亲的爱,后来叔父夺走母亲的爱,哈姆雷特想独占母亲的爱,所以想杀死叔父。
但如果他杀死叔父,他就是杀死另一个哈姆雷特,一个想独占乔特鲁德的人,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都是想单独占有乔特鲁德,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哈姆雷特行动延宕。
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是由其敏感而细腻的思索引起的,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错综复杂,终究使这个“快乐的王子”变成了“忧郁的王子”,一个从没有面临过困顿的人,肯定没有办法一下子接受眼前的事实,更何况是身负重托的王子。
其他:
1.哈姆雷特复仇动机的强弱变化造成了复仇行动的延宕;
2.激烈的内心活动造成复仇行动的延宕;
3.潜意识的认识观念所带来的复仇行动的延宕。
1。
从延宕的角度探析哈姆雷特的复仇悲剧
![从延宕的角度探析哈姆雷特的复仇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d79c40eb04a1b0717fd5dd80.png)
《 哈姆雷特》 被誉为莎士 比亚悲剧的巅峰之作。它以
中世 纪 的丹 麦 宫廷为 背景 , 通过 哈姆莱 特为 父 复仇 的故 事
也承认他从不算计别人 ; 他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 的事物,
认 为人类 是 “ 多么 了不起 的杰 作 ” , 大地 是 “ 一座 美 好 的框
描绘了文艺复兴晚期英 国和欧洲社会 的真实面貌。著作
李 萌
( 驻马店职业技 术学 院, 河南 驻 马店 4 6 3 0 0 0 )
夺 ・ 争 ・ 牵 ・ 夺 ・ ’ 争 ・ 夺 ・ 争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婚、 叔父 篡权 、 爱 人死 亡 等一 系列 的 打击 让 他 理 想 中 阳光 普 照的光 芒世界 变成 了恶行 满地 的荒原 。因此 , 他 的性 格
楚德 的儿 子 。丹 麦王 突然驾 崩后 , 哈姆 雷特 的叔 父 克洛 帝
拉斯篡位 , 又娶葛楚德为妻。后来 , 父亲的灵魂出现 , 交代
中, 本应 继承 王位 的丹麦 王子 哈姆 雷特 是丹 麦 王和 皇后 葛
架” , 天空是 “ 金 黄 色 火 球 点 缀 的庄 严 的屋 宇 ” ; 他 拥 有 爱 情, 和 欧菲莉 亚纯 真地相 爱着 。 这么 一位 热 情 、 睿智、 乐观开朗、 品德优 秀 、 才华 出众 的王 子 , 生活原 本 一 帆 风顺 、 无忧 无 虑 , 但 天有 不 测 风 云 , 哈姆 雷特 遭遇 到人生 最大 的变故 。父 亲突然 驾崩 、 母亲 再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3cc3c6d5bbfd0a795673fa.png)
哈姆莱特复仇延宕原因简析内容提要:从哈姆莱特接受父亲鬼魂的复仇重托到哈姆莱特最终将仇人杀死经历了漫长的几个月的时间,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他复仇延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哈姆莱特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以及他对母亲深深的爱起了重要作用. 哈姆莱特的性格独特,甚至是矛盾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国内、国外的形势都不稳定,他又受过高等的教育,对生命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比常人更全面更深刻,并且无论什么情况下他都一直深爱着自己得母亲,以上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本文也是从以上几点入手进行分析.关键词: 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生命价值社会伦理爱母情节首先社会环境方面,国际上,前丹麦王也就是哈姆莱特的父亲杀了前挪威王并占有了挪威王的土地,前挪威王的儿子福丁布拉斯,一个血气方刚、有胆识、有仇必报的青年,正在国内招募士兵,训练军队,等待时机,随时准备报仇,战争一触即发.国内方面,丹麦老王突然去世,其弟克劳狄斯继位,并娶前王后为后,王子得知父亲死讯,匆忙从国外赶来,国内人心惶惶,局势动荡不定.所以就是在这样的紧张局势下,假如哈姆莱特将国王杀死来报仇的话,后果可想而知, 哈姆莱特不是庸俗的凡人,他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熏陶的人,当时的局势他应是明白的,虽然仇恨充塞着他的内心,但他还没有失去理性,他应该知道他的行动可能会造成的后果,他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行动上的限制,这点在文中也有显现,在第一幕第三场中雷欧提斯对奥菲丽娅这样说道:“他有这样高的地位,他的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也要被他的血统所支配;他不能像庶民一样为自己选择,因为他的决定足以影响整个国家的安危.”作为王子哈姆莱特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造成他行动延宕的社会因素还应包括他行动上的外部困难(1).他的仇人是当今的国王,身边应该是朝臣簇拥,而且还应有许多卫兵,虽然哈姆莱特懂一些剑术,但想越过这么多阻碍将仇人杀死显然是有难度的.他又不能公开指控他的仇人,因为除了一堆谁也不会相信的鬼魂的话他没有任何其他的证据, 他要做的是复仇,但他也必须考虑到复仇的代价以及复仇应采取的方式,他若贸然行动的话只会使得自己的境遇更加糟糕,到那时别说是复仇,自己连自由都可能失去,甚至有生命危险. 所以哈姆莱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一筹莫展,能做的只有耐心的等待,也便是我们所说的“延宕”.哈姆莱特的性格方面,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可能是造成他行动延宕的最重要的因素.纵观全剧,不难发现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他思维缜密但又多虑,嫉恶如仇但又内心忧郁.当鬼魂要告诉他事实的真相时出于对父亲的敬爱他显得十分的激动,当时他是这样说的:“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但他并没有像自己所说的那样迅速地行动,这就源于他思维的缜密,他并没有完全相信鬼魂所说的一切,他还不能确定那个鬼魂是他的父亲,在第二幕结尾时哈姆莱特这样说道:“我所看到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魔鬼是有这种本领的,对于柔弱的灵魂它更容易发挥力量.”所以在和鬼魂对话之后的很长时间他都在寻求能够证实鬼魂所说属实的证据,终于一个戏班的来临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的思维是如此的缜密,他不仅要自己亲自观察国王看戏时的反应,他还让霍拉旭在一旁紧盯着国王的脸.后来国王的反应已经证明了鬼魂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而且他也曾有机会在国王独自一个人祷告的时候趁他毫无防备把他杀了,但我们的王子还是没有下手,这恐怕要归因于他性格的多虑.第三幕第三场当哈姆莱特看到独自祷告的国王时有一段这样的独白:“他现在正好在祷告,的正好下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可见正是他对仇人可能上天堂的多虑使他错失了绝好的报仇机会.还有便是他性格的忧郁,遍看全剧我们会发现他忧郁的最重要的根源并不是他父亲的死,而是他母亲的匆匆改嫁,使得他心目中的慈母的形象被完全破坏.这就造成他报仇的欲望不够强烈,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国王还没有让他痛恨到想要一剑把他结果掉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当今的国王对哈姆莱特还算是不错的,他本来是没有斩草除根的念头的,这一点从开始时国王想留哈姆莱特在国内以及当得知哈姆莱特要邀请他看戏的欣喜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哈姆莱特也总是彬彬有礼,称他为“亲爱的儿子”,是他王位的“直接继承人”,对哈姆莱特从未恶语相加,而且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是忏悔过的,或许他内心更多的是对哈姆莱特的愧疚,所以即使是在哈姆莱特激怒他的时候他也没有当面责备哈姆莱特.虽然哈姆莱特并不十分喜欢自己的叔父,甚至经常对他咒骂,但他也是有感情之人,叔父对他的态度不可能使他无动于衷,这就造成了他报仇决心根本上的动摇.直到后来哈姆莱特让国王感到了威胁,决定送他出国并除掉他,也正是在哈姆莱特得知国王此时的险恶用心后才再一次彻底下定了复仇的决心.但可惜的是,这时国王已经意识到了威胁,提高了警惕, 使哈姆莱特复仇行动客观上的阻力更大,使哈姆莱特在确实想报仇的时候又不能得手.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行动起到的巨大作用.另外, 哈姆莱特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也对他的行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哈姆莱特已经近三十岁,已经是一个很成年的人了,又受到了多种文化的熏陶,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他是王子,他每天沉溺在自己的思想之中,陶醉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涉世未深,虽然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还不够成熟.他本来还是一个求学的追求自己理想的青年,但几个月间他便经历了父亲的猝然离世,母亲的匆匆改嫁,爱情的挫折,友谊的破裂,鬼魂复仇的重托……这些都使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破灭了,一下子陷进了迷茫之中,他内心的迷茫可以从第三幕第一场他的“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中看出,这一段独白将他内心的迷茫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他不得不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新的思考.他已经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易逝,他要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结束别人生命的权利,即使他要杀的那个人是自己的仇人.他的思绪已经开始混乱,已经陷入了心灵的沼泽,这使得他言语前后不一,他一会说要“马上行动”,一会又说要“等一下”.所以他一直不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行动.还有就是社会伦理方面,这不是一件简单的报仇事件,他还牵扯到社会的伦理问题,杀父仇人固然可恨,他夺走了父亲的一切,但当这个仇人是自己的叔父时事情就要另当别论了.如果说杀兄的人罪无可恕的话,那么杀叔父的人呢?从当时的社会眼光来看,哈姆莱特还不清楚他杀了自己的叔父报仇会不会违反社会伦理. 哈姆莱特对社会伦理是十分看重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他的母亲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一向尊敬他的母亲,但母亲的匆匆改嫁确实使他苦恼不已,心中的慈母一下子变成了乱伦的淫妇,所以他对她唇枪舌剑,尤其是在第三幕第四场,他对他的母亲说了这样的话:“你的行为可以是贞洁蒙羞,是美德得到伪善的名称,从春节的连请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他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博徒的实验一样虚伪,啊!这样的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谎妄的狂言.”可见他对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是多么的厌恶,所以违背社会伦理的事情他是不会轻易做的,显然杀叔父的行为确实是极有可能违背社会伦理的,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他在伦理道德的旋涡里挣扎,找不到解脱的方法,在他复仇之前他要确定自己的复仇是正当正确的,但他一直无从确定,所以他一再延宕.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那就是他对母亲的爱,可以说他是十分敬爱他的母亲的,同样他的母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谓母子情深。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bcfa7754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4b.png)
哈姆莱特复仇行为的延宕摘要:莎翁笔下的著作《哈姆莱特》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复仇者形象。
自1736年汉默提出后,哈姆莱特复仇行为中出现的犹豫,延宕就成为人们经久不息讨论的话题。
根据学术界的观点,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延宕进行分析。
关键字:哈姆莱特行为延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为:文学人物是社会历史性格的艺术概括。
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状态和社会历史性格在人物个性中的体现。
哈姆莱特也不例外,他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人格特点,明确而有力地体现出当时社会心理的某些本质特点。
因此我们在探讨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的原因时,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人物,而必须联系当时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来分析。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到家里,发现父亲突然离奇死亡,母亲改嫁给叔父,叔父克劳迪斯成为丹麦国王,加上父亲的鬼魂在王宫出现。
所有的一切对于一个常人来都是难以接受的,心理上的打击使年轻的哈姆莱特不知所措,陷入迷茫,混乱的状态。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青年期是人生的暴风骤雨期。
哈姆莱特正正处于这个时期,此时个体的心灵正发生一场巨变。
他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在矛盾面前,他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
或许还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幼儿的原型”,而不愿变得成熟起,做事犹豫不决。
19世纪,别林斯基曾指出“是什么东西将他导向如此可怕的不和谐?——原因是显示与他生活理想之间的不适应。
”原来的王子是快乐的,他在外求学接受了先进思想的熏陶,他的精神是富裕的;此外他又是丹麦的王子,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他的前途是光明的;在生活中,他崇拜自己的父亲,把母亲看做爱的化身,并与情人奥菲利亚彼此相爱。
当他回来的时候属于他的一切光明都变成了灰色,眼前的现实生活与昔日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
艺术学毕业论文哈姆雷特性格延宕分析
![艺术学毕业论文哈姆雷特性格延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753ed2dd88d0d233d46ae1.png)
哈姆雷特性格延宕分析延宕就是拖延。
在任何一个个人身上都可以有延宕,但哈姆雷特身上的延宕却是必然的。
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是的哈姆雷特性格延宕。
1、慎行的性格赫休斯曾说过如果哈姆雷特坐上王位,他一定是一个英明的君主。
不错,哈姆雷特仁爱、贤明、慎行。
但在这叔父弑熊去扫的环境中,他的慎行使他显得优柔寡断,错失良机。
哈姆雷特在城墙上见到了父王的灵魂,得知父王被杀的真相,但他又过于慎行:“我要教这班演员们在叔父面前演出父亲遇害的过程, 那时我可注意他的反应, 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待他有变时, 我自然晓得如何去办。
我所见到的那个幽魂也许是个恶鬼, 而恶鬼有能力化为美形, 趁我忧郁脆弱时来蛊惑我, 使我沉沦堕坠。
是的, 恶鬼的确是有此本领的。
我可用此剧为陷阱来补捉国王良心内之隐秘, 获得最确凿的证据。
”由此为了确凿的证据,他错过了很多杀死克劳地的机会,也为他以后的悲剧结果埋下了伏笔。
2、周围人物的仇视、背叛父亲死了,母亲改嫁给了叔父,叔父成了国王。
哈姆雷特对父亲之死有所怀疑,但两个月来一直闷闷不乐。
后来好友出卖自己,心爱的奥菲利亚溺死,雷提尔要为父报仇。
周围的人一个个的背叛,使得哈姆雷特孤独而忧郁。
母亲改嫁使得哈姆雷特不敢相信女人,甚至说:“软弱者,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对心爱的奥菲利亚他多次说道:“能去尼姑庵吧!”周围的人渐渐的站到了他的对面,只有小哈姆雷特独自奋战,这使得他心中及孤独忧郁,又充满了矛盾。
他一方面感叹人类的人类的美好,一方面又揭示人性的丑恶:“人类是个多么美妙的杰作, 它拥有著崇高的理智, 也有无限的能力与优美可钦的仪表。
其举止就如天使, 灵性可媲神仙。
它是天之骄子, 也是万物之灵。
但是, 对我来讲, 它岂不是朽如粪土? 人们已无法令我欢欣--就连女人。
”是现实环境使哈姆雷特变得忧郁、延宕。
3、剧作的需要莎士比亚创作此剧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崇尚人性,触动了封建神权的利益。
莎士比亚希望通过剧作指出文艺复兴中的遇到的某些问题。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https://img.taocdn.com/s3/m/75f9ff4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64.png)
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文章格式:解读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提要:延宕是哈姆莱特这一经典戏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的行为之延宕展开解读,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剧情的影响。
绪论:延宕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角色在决定行动或者采取某种措施时的迟疑或进展缓慢。
哈姆莱特这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主角,其行为之延宕成为剧情的核心之一。
该延宕具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也对剧情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巨大的决策压力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的王子,他面对父亲被杀、母亲嫁给杀父之仇人等复杂的困境,陷入巨大的决策压力。
他需要面对复仇与忍耐的抉择,这种冲突导致他犹豫不决。
他对于是否将父亲的死复仇的挣扎,使得他的行为不断延宕。
二、矛盾的人格特质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矛盾性格特质的人物。
他既是理性思考问题的哲学家,又是冲动行动的战士。
这种矛盾使得他在行动上总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他思考着复仇的合理性、后果以及自己的责任,这也导致了他的行为的延宕。
三、对真相的追求哈姆莱特是一个渴望真相的人。
他深思熟虑,需要确保他掌握的信息是真实可信的。
因此,他选择了通过装疯来探寻真相。
这种追求真相的过程延长了他采取行动的时间,造成了延宕的现象。
四、复仇行动的后果思考哈姆莱特对于复仇的行动思量再三。
他担心自己的行动会导致更多的灾难,他是否应该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主动复仇。
这种对后果的深思熟虑又使得他的行为不断地延宕,导致剧情的发展缓慢而紧张。
五、延宕的剧情烘托延宕成为该戏剧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向读者展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挣扎和思辨的过程。
通过延宕,作者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角色的复杂性,展示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增强戏剧的张力。
结论:哈姆莱特行为之延宕是该戏剧的核心之一,其原因既有个人心理因素,也有剧情的需要。
他面对复仇与忍耐的抉择,承受决策压力,深思熟虑后果,追求真相等,导致行动的延宕。
这种延宕不仅仅是角色个性的体现,也是整个剧情发展的关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文学鉴赏》论文
哈姆雷特复仇的延宕问题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在许多地方都表现得很犹豫不决,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对于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表现的延宕的原因,文学批评家向来是众说纷纭,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关于该问题学者们的看法
先前众人的研究,不外乎有五个基本论点。
首先是剧情发展的需要,隐忍之后的爆发使剧情达到高潮、产生深层次的悲情效果。
第二种认为是社会政治原因导致哈姆雷特的延宕,社会已经认可了新国王克劳狄斯,挪威王子又妄图侵略丹麦,如果此时复仇杀叔,则有亡国的危险。
第三种原因则是从哲学方面考虑,哈姆雷特对人生、人性的问题的思考使他对存在本身是否有意义产生怀疑,进而否定了复仇的意义。
第四种则是宗教方面,复仇本身就是一种罪恶,这与西方宗教讲求赎罪相违背。
第五种则是精神分析方面,学者认为哈姆雷特有恋母情节,他和克劳狄斯都想独占乔特鲁德,如果他杀死叔父的话,实际上是杀死了另一个想独占乔特鲁德的哈姆雷特。
二、从精神分析说看复仇的延宕问题
我比较倾向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寻找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但不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恋母情节,而是哈姆雷特性格的缺陷。
孤傲内向使他脱离群众,忧郁悲伤使他缺乏勇气,优柔寡断使他坐失良机,敏感多疑使他顾此失彼,幼稚脆弱使他难担重任……
父亲的突然辞世,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女友奥菲莉娅的背叛,这一连串的打击导致哈姆雷特精神恍惚,整天在计划如何复仇,而复仇过程中的孤立无助、势单力薄使他对人生和人性形成种种思考:思考活在世间的人,思考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思考人的生存死亡,思考社与人生,思考爱与恨······思考增加了内心的矛盾,决定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使他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难怪乎有人说,“哈姆雷特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也正如某个人说的:“哈姆雷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敏感而犹豫不决,因为思索而拖宕,经历全花费在做决定上,而丧失了行动的能力。
”
哈姆莱特的延宕也是部分地在图解“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指一个人面对挫折、丧失、冲突等心理上的困难时,其“自我”会无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哈姆莱特就可以编造一个看似有理实则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我们看到哈姆莱特是这样把复仇的冲动转向自我责备的:“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才!”正是他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这样,复仇一次又一次地延误了。
哈姆莱特复仇的延宕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幼稚、过于谨慎、彷徨的性格缺陷,而性格上的缺陷又源于处于青年时期的他受到的重重打击,本是有着圣明父亲、纯洁母亲、漂亮女友的王位继承人,转眼之间所有的这一切都将离他而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无所适从,他由“快乐王子”变成了“忧郁王子”。
他是孤独的,装疯卖傻让他洞悉了隐蔽的阴谋,却也使他陷入可怕的孤独之中——就连身边一同成长的朋友和纯真善良如天使一般的奥菲利亚都无法与他对话,聆听他心灵深处的倾诉……作为一个非凡的智者,他洞悉了世界的纷繁复杂,但在茫茫俗世中,几乎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
同时,他自己又是这个世界的一员,无法超越这个混沌的世界,于是他就这样被无常的命运和堕落的人性所困扰,直至毁灭。
哈姆莱特对命运的荒谬大发雷霆,对尘世的公道不报信念,他所面对的是克劳狄斯所代表的整个奢靡腐败的丹麦王朝。
他脱离群众,只想孤军奋战依靠个人力量来改造社会。
他还是个明显的宿命论者,直到斗争的最后阶段,他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
他被旧的思想给束缚了,以致在斗争中贻误战机,消极被动。
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三、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的现实意义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复仇王子”的曲
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的形象是美好人性的化身,是脆弱人性的代表,是自我分裂的代表,是被“他者”异化的代表,是被残酷命运追逐的代表,是现实人生的写照。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
他是怎样的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可是,再也不能变得快乐了。
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
屠格涅夫认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