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66ddb969b89680202d82560.png)
2)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深入演进, 不仅政府间国际组织继续蓬勃发展,国际非政府组 纨也大量涌现并日趋活跃,依托于国际互联网的全 球公民社会方兴未艾,各种国际行为体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已成大势所趋。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从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地带华 尔街爆发,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声名狼藉。与此形 成鲜明对照,中、俄、印度等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符合 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探 索各自的发展模式,世界发展模式日益丰富和多样化。
4、国际关系行为体日趋多元化,传 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
1)近代以来,北大西洋两岸集中了世界主要的资本主 义发达国家,曾是世界地缘政治经济的重心。
2)亚洲崛起促使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加快 东移。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不少亚洲国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能源等比较优势,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涌现出以中国、印度、中东海 湾国家和东盟等新兴经济体,亚洲日益成为世界制 造业、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新中心。
3)由此,主权国家的中心角色有所削弱,国家主权 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受到更多限制,国际பைடு நூலகம்系行为 体更加多元化,传统外交模式面临挑战,面向社会 大众的公共外交日益突出。
5、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化加速推进
2008年是国际战略格局加速转换的关键一年,俄格武 装冲突、北京奥运盛会、世界金融危机等三大事件标志 着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与“一超独霸”的国际战 略格局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关于地缘与地缘政治的思考(连载一)
![关于地缘与地缘政治的思考(连载一)](https://img.taocdn.com/s3/m/3ca4dec8360cba1aa811daf6.png)
2017年第12期关于地缘与地缘政治的思考(●沈伟烈/国防大学(410073)摘要:本文主要从地理与地缘一词由来、地缘政治学科由西方传入中国、政治地理学与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是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相互交织形成的社会现象、地理空间环境因素与战略决策谋划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地缘战略思想等角度,思考地理与地缘政治。
关键词:地理;地缘;地缘政治一、地理与地缘一词之来由地理是指地球表面一定地域的自然因素(山地平原、岩石土壤、水文气象、资源生物等)和人文因素(人口、民族、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构成的综合状况,也称地理环境。
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政治军事活动的舞台。
毛泽东说:“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
”“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
”(毛泽东22岁在湖南一师学习时提出)。
“地缘”一词在我国长期没有明确的定义,到2012年才有释义出现。
古代中国,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位名臣管子(公元?-前645年),不仅是齐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政治家,而且在外交方面又是一位地缘政治大家,在辅助齐桓公治国理政时,提出了许多关于地缘、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的思想。
(叶自成主编《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第161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版)。
其中管子在研究诸候国之间关系时提出:“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开其国门,辱知其神。
缘地之利者,所以参天地之吉纲也。
承从天之指者,动必明。
辱举其死者,与其先人同;公事则,道必行。
开其国门者,玩之以善言。
”(管子·侈靡第三十五)。
就是说,一国应顺应地利,参悟天地的规律,可使行动方向明确。
开放国门,可以研讨外国好的东西,对本国也是有利的。
管子特别提出要对邻国进行开放,充分利用地理接近这一特点。
管子所提的“缘地”,是指国家之间友好交往有利双方发展,缘起于地理位置关系之意思。
“缘地”实则就是“地缘”的中国古代说法,是比较有道理的。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b31bed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0.png)
中国地缘政治论心得体会100-200字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
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
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
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
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
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
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
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
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周边国际和地区的稳定与安全、防止与邻国发生地缘矛盾和冲突,起到了重要的缓和作用。
2.不利条件从地缘位置上看,中国被许多国家所包围,北面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令人揪心的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南边是正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的门口。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03be1e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4.png)
论当今中国的地缘政治论当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的提出及发展。
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
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
地缘政治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然而,地缘政治这一词,则是由瑞典学者鲁道夫·契伦(瑞典语:Rudolf Kjellén)发展而来,他进一步发展了拉采尔的理论,用地理来解释政治现象。
但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地缘政治的雏形,如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对于地缘政治的理解就已经很深入了,如秦国通过远交近攻政策通过攻打占领自己周边的小国,并与远方强国修好的政策,一步步蚕食,最终统一天下。
回到近现代的地缘政治理论。
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分为海权论、陆权论和空权论三个时间产生上并不一致的理论,当然他们的产生也源于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海权论顾名思义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掌握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提出。
海权论最著名的例子则是英国在19世纪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就是在海上战胜强大的西班牙战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力量的绝对强者,控制了海上的交通命脉,成为新的日不落帝国。
陆权论的核心则在于创建了欧亚大陆中心带位枢纽地带,控制了这个枢纽就等同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
马其顿王国和奥斯曼王国的强大也证明了在陆权时代,心脏地带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的“边缘地带(rimland)”学说。
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发生在边缘地带,而且边缘地带在经济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脏地带。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9e8b448011ca300a6c390fe.png)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作者:李红梅来源:《国际展望》2017年第06期【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
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理论中国地缘战略【作者简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K90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7)06-0095-18【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706006历史上,地缘政治理论与大国的地缘战略密切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国地缘战略的制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以地理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地缘政治理论尽管面临解释力不足的难题,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国家利益的外溢呈加速态势,而当今国际权力格局则处在转型之中,因此中国应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的制定深受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带有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和争霸逻辑,不符合中国寻求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因此地缘政治理论在中国曾一度遭到诟病和排斥。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
![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656195380eb6294dd886cc1.png)
四、当代中国地缘政治
1、中国地缘政治的现状:
• 东线地缘政治 • 西线地缘政治 • 南线地缘政治 • 北线地缘政治
中国东线地缘政治
• 主要邻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朝鲜、韩国 • 热点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
朝鲜半岛问题
东 海 大 陆 架 问 题
台 湾 问 题
朝 鲜 半 岛 问 题
二、世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简介:巴尔 干半岛,波斯湾地区,北印度洋地区,高加索 地区,中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东南亚马六甲 海峡。
三、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区域一体化共同 作用下,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与最 快速的演进,呈现出五大特性。
1、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重心东移
2)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摘自中国社科院:《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3)和平崛起和睦邻外交的重大意义。
(1)争取到了很好的国际形象,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 地位;
(2)稳定了周边环境,利于与各邻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同时保证了和平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3)成功挫败了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阴谋,使帝国 主义的流言不攻自破;
2、地缘政治博弈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关系
博弈的实质是对利益的追求,或者说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在社会中,个人是博弈的主体,在国际社会中,国家是博弈的主体。 在这一点上,国际政治中的博弈和个人之间的博弈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同的是个人之间的博弈相对简单,国家间的博弈不论是博弈主体的 内涵还是博弈的内容、范围以及博弈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都不是个人 博弈所能比较的,这是国家间博弈的复杂性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国 际环境中,国家实力虽然是博弈中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因素,在地缘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需要考虑更多的 因素,对利益的追求不再单纯地表现为强权具有压倒性优势,实力相 对较弱的国家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也能在博弈中实现 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5806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9.png)
中国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的分析与研究第一章中国的地缘政治背景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领土和人口基数庞大,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各国都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备受关注。
中国以自身的外交政策、区域合作和海洋举措,对地区和全球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章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建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国际体系。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或制裁手段。
另外,中国主张推动亚洲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
第三章中国的区域合作倡议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合作倡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
这个倡议旨在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中国争取与相关国家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
第四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中国的国际关系及地缘政治形势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作加强地区稳定与繁荣。
与印度的边境争端和与日本的岛屿争议等问题仍然存在,但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努力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以维持地区稳定。
第五章中国的海洋政策与争议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领土,但与某些邻国存在海洋领土争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框架的构建,主张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南海和东海的管控,加强了海上维权力量,维护自身海洋权益。
海洋领土争议成为中国国际关系以及地缘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六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的大国。
中国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备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通过推动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提出公共产品等方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合作来解决。
第七章中国国际关系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a2b4123b4daa58da0114a11.png)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逝去年华(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变动时期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当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如何,未来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内涵出发,分析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关系,对当前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几点未来可行的发展战略,以期对我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字: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战略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急剧转换变动时期。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和战略资源正在逐步东移,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格局也从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霸权主义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地缘战略关系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
1.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研究丰富多样,方兴未艾。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其中陆大道院士提出:地缘政治,就是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 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1]。
地缘经济,就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化) 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1]。
而张文木认为:地缘政治即地理和政治的关系。
而且地缘的关键是人缘,人缘即政治[2]。
认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就只能是纯物质的地理学。
沈伟烈在其《地缘政治学概论》中提出:“地缘政治是指在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3]。
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8eefc1196edb6f1aff001fec.png)
化学化工学院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12级6班班级姓名杨军平学号2012202505课程名称地缘政治学中国的地缘政治现实及和平发展的地缘战略摘要中国“和平发展”这一概念曾由中国政府领导人数次宣誓,在中国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研究界以及多种中国报刊上曾激发了较热烈的讨论。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中国的对外战略尤其重要,特别是大国战略。
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周边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国际地缘政治的格局变化,试着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论述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对外国际战略。
关键词和平发展地缘政治环境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正文对中国未来对外政策选择的不同理念,所涉及的争论,概括起来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会面对怎样的国际环境,需要处理怎样的国际关系,以及怎样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等。
这些争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成为热门话题的“和平发展”问题。
不管“和平发展”这个概念作为中国的国际战略是否合适,至少它已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中国需要和平的发展环境,而且中国的高速发展已被国内外许多人视为是“崛起”。
基于这种情况,当讨论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时,从现实的角度说,不能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能不能和平发展,二是如果中国能够和平发展,应该采取何种战略选择。
一、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战略环境中国是位于东半球欧亚大陆东部的国家,面临太平洋,陆海兼备。
中华民族存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即北边是冰天雪地的荒漠,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西边是号称世界屋脊的微微大山,西南是难以通过的深山老林,丛东到南则是弧形的汪洋大海。
因此在中华民族那里形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整体的“大一统”思想,中国拥有十五个陆上邻国,六个海上邻国,陆地边界有2.2万多公里,海岸线有1.8万多公里。
这意味着中国的地缘安全变数大,遇到麻烦的几率高,解决边界问题的负担重。
另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外加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美国。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0d448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d.png)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作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重要邻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等。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时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经济合作、深化政治互信、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等。
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国际地位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存在海洋争端。
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交织和动态的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陆地接壤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竞争激烈。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西部与中亚五国相邻,南部则与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交界。
这些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不断,给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中缅边境的毒品问题等,都是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权益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周边海域广阔,与多个国家存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
东海、南海等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涉及领土、渔业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再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的大国竞争也日趋激烈。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该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对中国的崛起持有一定的防范和制衡心态。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b79dbe6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1.png)
中国的地缘政治发展战略地缘政治学家相信:国家力量来源于它所安身立命的领土,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地理条件或多或少具有控制历史的真正意义。
的确不假,大地的灵气决定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又决定了历史的命运。
豪斯浩费尔教授也相信:国家的地理区位和领土特征是决定它的命运的主要条件。
不错,德国和中国似乎是命定的两个国家——要它们从地理上平分欧亚大陆。
正如东部的广阔空间(心脏地带)是德国的命定空间一样,西部和北部的广阔空间(心脏地带)则是中国的命定空间——这一巨大的区域也是中国复兴的命脉所在,更是中国能否上升为世界巨强的关键区域。
在二十世纪初,历史曾给过德国和日本一个绝好的平分大陆的机会,但由于德国的盲目自信和日本的目光短浅错过了,历史会再给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吗?只有上帝知道。
(获取这一区域的有利时机历史上我们已经错过几次,今后我们将永远不会再错过任何的机会)。
中国未来的地缘扩张战略应该是这样:先收复失地蒙古、远东,然后再利用合适时机收复西伯利亚和中亚。
然而,在此之前,中国必须通过显示对所占有的空间的开发效率和利用能力来证明自己获取更多的领土是合理的。
的确,重生的渴望、人口的压力、复兴的梦想都促使中华人去开拓更大的生存空间。
为了实现种族的伟大生存战略,为了达到扩张至北海和西海的梦想,中国必须先积累起足够扩张的实力,在内部治理上,中国必须实现重生!重生的希望就在西部,为此,我们先从历史说起:中国自开国以来,华夏种族的扩散方向,莫不是东进南下,直到东到东海,南至北海,华夏种族从此止步,自三皇五帝以降,其后数千年,这个方向从未改变过。
中国的统一方向亦是如此:从来都是西方征服东方,北方统一南方,反向的例子鲜少。
实际上,俯瞰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方胜东方,北方胜南方,故而控制西方和北方,就能控制东方和南方。
按中国的风水学说,凡立国必讲究龙脉和地脉——亦即山与河,中国各朝的城市尤其是都城,无不是依山傍水。
从所处的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上看:中国的地脉为黄河、长江——它们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中国的龙脉在何处呢?在昆仑山——秦岭!昆仑山——秦岭横贯神州大地,就如同一条巨龙——龙头在西,龙尾在东,在昆仑山的最西端龙头之处,即是我们华夏种族的发源之地,华夏种族的前进方向是循龙脉自西往东,在地脉两岸播下文明的火种。
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国际关系
![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0c9d1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a.png)
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与国际关系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当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之一。
作为一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亚洲地区,进入了全球层面。
要理解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必须先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国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政治战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中国国家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和平崛起”,即通过和平渐进的办法,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逐步提高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
在国际关系中,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
这些政策和思想,反映了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屈辱和痛苦,深受外来侵略和剥削的影响。
中国的官方立场是“和平崛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并不争强好胜。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豪感、实力和野心的国家。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集中制的帝国,它自诩为中心,视外人为蛮夷。
在现代中国,虽然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中国的国家和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及其权利和利益仍然充满自信。
中国的国际关系中,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关系特别重要。
两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焦点。
由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暴风雨中。
尽管美国再三强调“和平、繁荣和安全”,但是美国一直担心中国将成为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抢夺美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中国也抱怨美国在不断干预中国的内政,支持其敌人和干涉中国的主权。
与美国的关系外,中国也密切关注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中国一直采取友好、合作态度与邻国保持稳定关系,与印度和日本的关系则有些微妙。
印度和中国之间存在领土争端,两国之间的军事竞争居高不下。
同时,中国对日本的历史芥蒂和日本扩大自卫队的进一步强化也引发了中国的担忧。
中国政府还对非洲和拉美地区的资源、市场和投资兴趣浓厚。
中国積極尋求與這些地區的合作,主要在經濟領域進行大量的援助和貿易,并在這些地區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f272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2.png)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摘要】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极为复杂,各个区域存在不同的特点和挑战。
在亚太地区,美中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需要中国制定灵活的对策以维护国家利益。
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中国需平衡各方利益以确保能源安全。
南亚地区存在着印巴冲突等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加强合作来推动地区稳定。
东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来促进共同繁荣。
中亚地区受到俄罗斯和欧美的影响,中国需要增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以拓展经济版图。
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应坚持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周边地区事务,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亚太地区、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亚地区、对策建议、发展趋势、总结。
1. 引言1.1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概述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众多周边国家,这些国家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多样复杂,其中亚太、中东、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尤为重要。
在亚太地区,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和地缘政治冲突。
美国的存在也给亚太地区带来了不确定性。
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也存在贸易摩擦和竞争。
中东地区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地,因此在中东地缘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而在地缘经济方面,中国与中东的合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还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南亚是中国重要的邻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直接影响着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日益密切,但也面临着地缘政治上的挑战。
中亚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对中国的区域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在中亚地区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分析至关重要,为制定科学的对策和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f19303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6.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梳理及当代启示【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儒家、道家、兵家、墨家等不同学派对地缘政治的思考。
儒家注重仁爱和和谐,主张以仁治国,兼济天下;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谋求民族自立自强;兵家侧重实力和战略,提倡以武力维护国家利益;墨家推崇兼爱和兼利,主张和平相处。
这些地缘政治思想在当代世界仍具有深刻启示,如儒家的和平共处、道家的自立自强、兵家的强国之道、墨家的互利共赢等,为当今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也在当代得到延续与发展,不断丰富并影响着现代国家治理与外交决策。
这种传统思想的传承对于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地缘政治思想、儒家、道家、兵家、墨家、当代启示、延续与发展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古代中国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和地缘政治问题时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古代中国的地缘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兵家和墨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中,这些思想对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石,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缘政治思想强调一国之边,必有一守。
这一思想认为,国家在处理周边地区事务时应该谨慎行事,保持警惕,坚守国土边界,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和平共处,主张以和为贵,避免和周边国家发生冲突和战争,推动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
地缘政治思想还强调智慧和策略,认为处理周边地区事务要适时施行,灵活应对,化解危机,实现和谐共处。
1.2 地缘政治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缘政治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地缘政治思想是指关于国土、疆域、领土的把握和利用,以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和原则。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 论文
![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f117691ed9ad51f01df2d2.png)
天津工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军事论文中国的地缘政治与安全战略研究姓名:夏蝉鸣班级:学号:学科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提要:1.引言: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但对于几乎所有国策家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2.正文:(1). 中国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2). 中国的地缘政治分析:(3). 应对策略。
3.结论: 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
正文:引言:政治寓于地理之中.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尽管这样的说法不无夸张,但对于几乎所有国策家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 8个国家隔海相望,并与其中相当一部分国家存在领土纠纷或者历史恩怨.这些众多邻国的国内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既包括俄, 印这样的大国,也包括不丹,文莱这样的微型小国;既存在日本这样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称得上一流的富邻,也有许多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社会状况很不稳定的弱国 ,甚至还有像朝鲜,阿富汗,缅甸, 巴基斯坦这样受到西方大国关注和干涉的所谓“问题国家”。
除了物质意义上的千差万别 ,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也加剧了东亚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总之,如果与美国“东西有两洋 ,南北无强邻”的优越地缘政治条件相比较,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使中国维护本土安全的成本较高。
中国有三大首要的地缘政治任务:1. 在汉族地区维护内部团结;2. 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3. 保护海岸线不受外国侵略。
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俄关系; 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军事遏制战略; 北约东扩对我国形成的挤压; 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头号敌人的印度; 东南亚联盟的形成; 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核对抗和频繁的军事政治危机;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 激进的宗教团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等等。
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
![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087d16c0b1c59eef8c7b4bc.png)
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今天主要讲一下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和中国地缘战略思考是什么,主要讲五个问题。
第一,几个概念简介;第二,当前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第三,如何认识新时期的地缘政治挑战;第四,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第五,当前外部形势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几个概念简介(一)什么是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是指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将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地缘政治实际上就是把一些地理上的要素作为国家权利的要素来分析。
我们经常说的国土面积、人口、气侯、地理位置、化石能源储藏量、矿产资源等,一个国家在这些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非常大,那么这个国家的地缘政治优势就非常大,这些要素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实力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位西方研究地缘政治的教授在著作中说过,一个国家领导人是否具有地缘政治意识,关系到这个国家是否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对外战略。
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其实就是中国人经常所说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大的战略,大的方向。
1.国土面积。
我们看一下世界地图,看国土面积,世界上的大国,国土面积肯定要大,国土面积小的有几个是大国?可能只有日本。
我们现在在怀疑日本将来是不是能成为大国。
特别是“3•11大地震”以后,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有几个人内心中认为日本是大国,我们平时称为“小日本”。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地缘政治的理解在里面,日本怎么能跟中国比了,要打仗,你打哪儿去,没打两天你跳海了。
我们打仗,可以长征,到西北去,日本长征到哪儿去?所以说,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美国发动战略上的攻势,攻势重点在哪儿,就与地缘政治有关。
还有其他洲的,比如说澳洲,唯一比较大的国家就是澳大利亚,他是老大;南美洲的巴西,美国不用说了,还有加拿大,都是区域的中心国家;还有西方工业集团里面有不少也是地理上首先占优势的国家。
中国地缘政治讨论发言稿
![中国地缘政治讨论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3c86bc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7.png)
中国地缘政治讨论发言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一位发言人,我的话题是中国地缘政治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其地缘政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今天,我将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等方面讨论中国的地缘政治局势。
首先,让我们从政治层面来看中国的地缘政治。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
中国的地缘政治特点之一就是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政府对全国各个省份、城市的控制力度非常强大,这种集权制度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对地方利益平衡的挑战,以及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灵活性不足等。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的经济地缘政治。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经济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并在改革开放中逐渐与全球经济融合。
然而,中国的经济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扰。
例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等问题。
另外,中国还面临外部经济压力,如贸易战争和国际金融危机等。
再者,中国的地缘政治也与军事问题有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军事实力在亚洲地区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军事战略以国土安全和维护海洋权益为核心。
中国军力的发展及其在南海、台湾、东海等地区的军事行动引发了一些国际争议。
然而,中国也强调自己的军队是防御性质的,秉持和平发展理念。
最后,中国的地缘政治也与其外交政策有密切关系。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发起了重要的外交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在地区以及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受到一些国家的质疑和争议,特别是在地缘政治重要地区。
总之,中国的地缘政治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军事到外交,都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全球格局。
尽管中国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扰,但中国也在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为自己和世界创造更加繁荣和安全的地缘政治局势。
地缘政治论文范文
![地缘政治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714cf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22.png)
地缘政治论文范文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缘政治论文,仅供参考!地缘政治论文篇一地缘政治分析与中国地缘战略选择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分析1、亚欧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麦金德于1904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
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
欧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他认为在陆地上亚欧大陆乃心脏地带,即为最有权力的地区,所以麦金德对欧亚大陆的掌控看成了是对世界强国的建立。
他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或者德国征服俄国,就可以奠定了登上世界宝座的基础。
因此,麦金德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 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2、地处“世界心脏”边缘的中国麦金德的整个地缘学说也被称为陆心说,其重要的视角在于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枢纽地位,认为世界之争就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
对于麦金德陆心学说加以修正的是斯皮克曼。
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持有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
他并不否认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却认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难达到集中大规模资源的程度,相反的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都是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他认为,世界上核心区域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地带。
所以他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在西部或者东部边缘有足够整合人口和资源能力的国家,并且可以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工业化,就极有可能成为强国。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有潜质的地区,谁就有望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世界超强美国的挑战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
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
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
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
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
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随着冷战结束和亚太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亚太地区正在成为世界政治战略的又一重心。
中国在南亚毗邻缅甸、老挝和越南,并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隔南海相望。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历史上曾经保持着较为友好的往来关系,由于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局势剧烈变化以及南海问题的日益尖锐所带来的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发展前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提到东南亚不得不先说越南,提到越南,中国人往往抱着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是二战结束后中国对于印度支那战争和以后的越南战争中对越南的大力支持所带来的越中友好的怀念,另一方则是对于此后越南在印度支那强力推行“印度支那联邦”政策(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企图吞并老挝和柬埔寨并建立所谓的“印度支那联邦”)直至与中国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愤恨。
中国人总会很纠结,虽然越南人也许并不会这么想。
还有一个常常被忽略却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的国家——缅甸。
中缅之间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缅甸军政府之所以能在西方世界的集体封锁下坚持数十年而岿然不倒,正是得力于中国的极力支持。
一般认为缅甸把守着中国的南大门,一个亲中的军政府对于保障中国西南方向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时至今日,缅甸的战略价值有了新的定位。
西方媒体曾一度大肆渲染中国在印度洋的“珍珠链计划”,而串成这条珍珠链的地区就包括缅甸的部分岛屿和港口(还有孟加拉、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众多岛屿和港口自东至西成链状分布,故称为“珍珠链”)。
此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印度洋上中国“珍珠链”军事战略的实现,为中国以后驻军印度洋,北上遏制印度的发展,南下扼住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并保障自己的航道安全,构成先期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中缅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结束,来自波斯湾和非洲的石油即可不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由缅甸直接经陆路输送到云南昆明。
此举既可降低运输成本,还避免了西方国家扼住中国石油咽喉的危险,是中国以后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之举。
自从东盟宪章获得通过之后,东盟政治经济一体化基本形成。
东盟宪章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与他国缔结条约,原则上须获得其他成员国一致同意。
这意味着东盟“一致对外”的外交策略使得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时面对的不是一个谈判对手,而是十个,从而使中国有陷入被动的不利地位。
加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扩军趋势愈发明显,美国有有意干涉南海事务,试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南海局势将会继续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国际争端解决原则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而有纵容之嫌。
南海是继波斯湾,北非和加勒比地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石油储存地,丰富的石油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东盟国家一面加紧扩充军备,一面积极引进数百家西方石油公司进入南海开采作业,意图是南海问题复杂化。
南海上一千多口油井中中国自己的油井竟然一口也没有,“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策略是否切实有效在此不做过多评论,现在是中国该认真审视自己的外交策略的时候了。
新的地缘政治学强调,首先要约束主权国家的掠夺行为。
这一新的认识,来自于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研究。
罗马俱乐部指出,对解决危机来说,最大的障碍,恰恰来自于这些主权国家,《未来一百页》的作者奥雷利奥.佩西激愤地写道:为了固执地维护这种卡夫卡式的政治结构,人类已经付出了无法计算的代价。
这种代价并不局限于各种战争和冲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
在和平时期,代价也是沉重的。
除了各项直接的费用之外,还要为建立各种在国内无竞争能力的工业津贴,还要为保护本国利益,为经济上的和知识方面自给自足付出代价,以及为以民族主义熏陶本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和对世界事务的盲目无知付出代价。
毫无约束的竞争迫使各国自私自利,依赖欺骗,虚构历史,操纵报纸,以谎话去堵塞人民的头脑,替政府各种不可告人的动机进行辩护。
所有这些因素,都毒化了国际气氛。
世界的公民们被迫生活在一种伪善的似是而非的气氛之中,卑鄙和权益手段渐渐磨灭了他们的个性并摧毁了他们的现实感。
如果从理想回到现实,我们注意到,中国在地缘上所处的枢轴地位,是可资利用的财富,这一地位为中国的行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实际上缺乏地缘伙伴。
中国周围大国林立,所有这些大国,都同中国存有地缘冲突的潜在可能。
而且,很容易形成一个针对中国的联盟。
在目前所有地缘棋手中,中国或许只有一个勉强的伙伴:欧洲。
克服地缘劣势,同时充分利用地缘空间的恰当战略,我认为应当是“稳在亚洲”。
这是一项保守的地缘政治战略。
稳在亚洲的地缘战略要求中国国内形成一种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的共识。
真正的挑战也在这里。
应当说,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个共识是存在的。
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国内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这项共识,就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累积的力量开始向外投射,一些集团跃跃欲试;其次,国内矛盾和危机愈发尖锐,增长未能得到公平分享;第三,弱势群体借助民族主义镜像,开始影响对外政策。
所有这些,瓦解了国内改革的共识。
在国内建设共识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向外投射力量的扩张共识,就很容易形成。
极端民族主义是未来中国真正的危险。
理想的地缘政治战略与现实的稳在亚洲的战略,在国内建设上相遇了。
中国需要启动新的国内改革,以聚拢国家目标,将20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力量,引向国内建设问题上来。
“9·11”事件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表明,美国战略重心正在从以欧洲为重点逐渐转变为欧亚并重。
在中国的周边环境上,存在着不和谐的国际因素。
在东边,美日通过了安保合作新指针,加强了军事合作,并决定共同研制TMD;台“独”势力不断兴风作浪,造成台海局势持续紧张;中日之间的钓鱼岛归属之争,由于日本极右势力的挑衅而风波不已;朝核危机问题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使东北亚成为世界新的动荡之源。
在南边,南沙群岛的归属仍存争端,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五国均声称对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屿拥有主权。
在西边,印、巴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进行核竞争,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策动的“颜色革命”,其暗流仍在伺机涌动。
此外,俄美在中亚的争夺加剧了那里的明争暗斗,极端宗教势力趁机迅速发展,这对中国西北边疆是一大隐患。
回顾历史,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曾遭受过来自陆地与海洋两方敌人的侵略。
1840年以后,沙皇俄国步步紧逼,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共吞并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西方列强在海上则对我实行炮舰政策,以武力为后盾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出于称霸的需要,在海上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军事包围;中苏关系恶化后,前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中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历史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具有受陆海两面夹击的弱点和危险。
美国政治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论及怎样察觉和对抗帝国主义政策时认为,“用针对现状政策的措施对付帝国主义企图是致命的错误,而把一项寻求在现状内进行调整的政策当做帝国主义政策来对付,风险也少不了多少。
”这句话提示我们,正确地分析中国安全环境和选择正确安全战略,对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意义重大。
面对中国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安全态势。
国家的战略安全不同于国家的基本安全,它是从全局、长远和潜在性的角度来确定国家安全利益问题。
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给国际政治中的地缘战略提供了新的机制和变量,促使人们以更加宏观的地缘政治视野来看待国家战略安全问题。
为了维护和增进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应对中国战略安全与安全战略做出理性思考。
阿拉伯之春,又称“阿拉伯的觉醒”、“阿拉伯起义”,是指自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多采取公开示威游行和网络串连的方式,其影响之深、范围之广吸引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从2011年初开始至今尚未完全结束。
这场运动以北非国家突尼斯的本·阿里政权被民众抗议推翻为肇始,形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民众反政府运动,如潮水般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稳坐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政治强人和独裁者如多米诺骨牌般接二连三地倒下。
革命运动浪潮随后波及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国,阿尔及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毛里塔尼亞、阿曼、摩洛哥、科威特、黎巴嫩、苏丹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乃至部分非阿拉伯国家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抗议示威活动,但大都因政府的让步或示威规模不大而逐渐平息。
截至2012年6月,此阿拉伯革命已经成功推翻了4個國家政權。
2011年1月14日晚,突尼斯革命的局势恶化导致突尼斯前总统本·阿里流亡沙特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