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单元教案设计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9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9](https://img.taocdn.com/s3/m/b33ee8650066f5335b812135.png)
沪科版《18.1感受信息》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主要的信息记录的方式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通过学习了解电话和电报。
3.通过学习能够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法指导1、加强自主阅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课上用多种形式交流信息、理解和体会;2、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交流,一同经历,共同提高;3、对电话机要拆开看一看,了解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
4、养成用所学知识去体验生活中高科技的的良好习惯。
三、释疑解难电话的基本原理:电话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组成串联电路。
话筒靠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而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磁场强弱不同吸引膜片引起振动。
听筒就把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声音还原出来,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
2、电话的话筒由金属盒、碳粒和膜片组成,它的作用是通过碳粒间电阻的变化,将声音转化成强弱按声音振动而变化的电流。
3、电话的听筒由永磁铁、螺线管和薄铁片组成,它的作用是按声音振动的强弱而变化的电流转化成相应的声音。
四、自我检测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和,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
2.电话的听筒里有和,当对方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听筒将电信号变成,这样便把还原出来。
3.关于电话的工作过程,有如下几句话:1 膜片忽松忽紧,2 挤压碳粒3 人对着话筒说话时,4 声波使膜片振动5 电阻忽大忽小6 磁铁对铁片的吸引力忽大忽小,7 使铁片振动,8 振动情形与说话情形相同910 在电路中产生强弱按声音的振动而11 变化的电流合理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⑤B. ②①④③⑤C. ①②③⑤④D. ②①③⑤④五、交流园地六、课外空间科技活动:走进信息时代——从烽火台到电脑网络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
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
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
精排版最新沪科版物理教案设计:九年级《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依据2011新课程标准编写)2013年
![精排版最新沪科版物理教案设计:九年级《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依据2011新课程标准编写)2013年](https://img.taocdn.com/s3/m/46ee03a551e79b89680226d1.png)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总体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2. 知道电磁波3.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信息记录及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
2、知道信息的传递方法及发展的三个阶段3、了解电报、电话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对信息记录及发展,信息的传递方法及发展的了解【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和交流合作学习,提炼出信息记录及发展,信息的传递方法及发展的知识点。
【教学准备】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搜集录音磁带、录象磁带、计算机软盘、各种磁卡、电话实物以及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方式的资料等。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一、引出课题每当我们提到长城,同学们很快就会联想到威威长城上那一座座烽火台,古代的士兵就是通过在它上面燃放烟火来传递敌方来犯的信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今天我们的探究,就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讯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二、新课内容1、信息的概念教师提问:当今世界的三大支柱产业是能源、材料、信息,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学生回答:信息就是经过加工的数据,简单的说就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回答)2、古代信息的传递教师提问:你知道古代的人民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那些特点?学生交流、讨论回答3、信息的记录学生自学书第一部分:信息的记录。
然后教师提问:信息记录的发展史经过了那两个阶段?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方面做出过哪些杰出的贡献?(学生交流,讨论、回答)4、现代信息的传播——电报、电话让学生自学书本第三部分:电报与电话,要求他们将自己觉得重要的,有新的收获的内容做上记号。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14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14](https://img.taocdn.com/s3/m/537b514feff9aef8941e0690.png)
《19.1感受信息》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讲述的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输,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的记录、储存和传输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本节内容为初三内容,而教学的对象是没有学过电与磁的初二学生,所以对于电话和电报在信息传输中起到的转折性的作用可以教学,但对于电话的原理尚不能落实。
同时,我所任教的初二(1)班的学生较为偏向语文等文史类学科,相对物理的思维方法及理科素养相对薄弱、生活经验不足。
因此,学生需要切身体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知识,更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布置课前查阅信息记录、存储和传输方式的任务,课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信息记录、存储和传输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感受信息化和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最近信息与科技的发展,让学生畅想未来生活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
了解信息发展的过程和趋势,畅所欲言畅想未来。
四.教学设计
厦门市集美区杏东中学
2019.6.2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ee707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d.png)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教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育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感受信息》,旨在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体验信息的存在和传递,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
一、设计意图在当今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孩子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对于他们来说,信息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采用了情境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的传递和存在,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 让孩子们体验到信息传递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信息卡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导他们观察动画片中出现的信息,如角色对话、文字说明等,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信息的概念。
2. 信息传递游戏(10分钟)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一名代表在幕布上展示一个手势,其他组员需要根据手势猜测代表所想的信息。
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们体验信息传递的过程。
3. 信息搜集与处理(10分钟)发给孩子们信息卡片,让他们在教室里寻找与卡片上的信息相关的物品,并将其剪下来,贴在画纸上。
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们学会从环境中搜集信息,并加以处理。
4. 表达与分享(10分钟)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自己在活动中得到的收获。
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分享意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信息的概念,知道信息可以来自不同的渠道。
难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4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4](https://img.taocdn.com/s3/m/32bc4f4d9ec3d5bbfc0a7440.png)
第十九章信息的传递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话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过程与方法: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信息传播的历史中所做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信息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方式、信息的传播方式、电话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作用。
难点:信息存储方式的发展特点、电话话筒和听筒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新课教学(一)导入新课以烽火戏诸侯的视频短片引入今天的课题——感受信息(二)进行新课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1、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发出有意义的消息,人类特有的信息是语言、符号和图像。
记录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入而发展。
人的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
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所以人类需要寻找其他方法帮助记录和存储信息。
2、信息的记录与存储你知道信息记录的发展史吗?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信息的记录上作出过哪些杰出的贡献?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早期人类将文字记录在牛骨、竹简、木犊等物品之上。
(2)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
毕昇——活字印刷术。
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信息。
(3)我国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繁荣的城市风貌和各阶层人民生活。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磁记录、光记录等大信息的记录方式。
3、古代信息的传播(1)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早期的信息主要通过人的五官、身体和大脑感受到的。
口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最直接、最简单的形式。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常用烽火、驿马、信鸽、塔语、旗语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早期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短、信息量少。
(2)现代信息的传播主要采用哪些方式?A、电报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从此人们可以做到同时在两地之间传递信息。
早期的电报完全由人工操作,主要传送文字信息。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5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5](https://img.taocdn.com/s3/m/c649964676c66137ef061906.png)
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信息的存储和记录2. 了解信息的传播3. 了解电话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通过看视频、老师讲解,了解电话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说明电话交换机的作用,展示什么是数字通信,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观念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讲述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让学生了解技术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讨论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1.信息的记录、存储和传播2.电话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数字信号和数字通信【教学难点】1.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到远方的.2.数字信号和数字通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演示电话机一部、电话挂图^*幅.【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如果我们想了解远在他乡的同学或朋友的近况,你可以怎样做?(由此导出新课:第一节感受信息)【预习指导】阅读课本P177 - 180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电话的工作原理用双色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学科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课堂导学】知识点一信息的记录和存储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师1.什么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你知道哪些记录信息的方式?请列举说明.生:1.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西周初期的文字,商代牛骨刻辞都是早期记录信息的方式,现代记录信息的方式有光盘、计算机硬盘和u盘.师2.什么的出现使人类记录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生:2.文字师3.什么发明加快了文明的进程,也为我们保存了历史的信息?生:3.造纸和印刷术.师 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有了什么样的记录信息的方式?你是怎样利用电脑或手机来保存或传送信息的?生:4.有光盘、手机和照相机的内存卡、计算机硬盘和U盘等,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脑的电子邮件传送信息.[易错警示]容易把录像带、磁带错误地认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把电视错误地认为是记录信息的载体,错误原因是不明白录像带、磁带本身只能存储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它们自身不能传递信息,它们所储存的信息要借助电视机或收音机进行传递,所以电视、收音机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要点归纳]信息记录和存储的方式有大脑、文字、造纸和印刷术、磁记录和光记录等.思维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课时中思维拓展题目,并进行讲解.知识点2 信息的传播二、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指导点拨师1.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采用了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生:1.靠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以及驿马、烽火、信鸽等方式传播信息.师2.早期的信息传播有哪些缺陷?生:2.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师3.是谁发明的电话?它的结构怎样?话筒和听筒都有怎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生:3. 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听筒中有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原理是把声信号变成电信号,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原理是把电信号还原成声信号.4.谈一谈你是怎样利用手机和电脑来保存和传播信息的?生:4.可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脑的电子邮件传播信息.[要点归纳]:1.贝尔发明的电话,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听筒1.话筒的工作原理:对着话筒讲话时,话筒的膜片振动,时紧时松地压迫炭粒,盒中炭粒的电阻时小时大,流过炭粒的电流也发生变化,这样话筒就将声音信号变成了电信号.2.听筒的工作原理:当变化的电流通过听筒的线圈时,听筒内的电磁铁对膜片的作用力也随之变化,使膜片振动,这样听筒就将电信号变成了声信号.话筒和对方听筒是串联在电路中的.知识拓展3.模拟信号:话筒将声音转换成信号电流,这种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模仿”着声信号的“ 一举一动”.这种电流传递的信号叫做模拟信号.4.数字信号: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做数字信号.数字信号有抗干扰能力强,无噪声积累,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等优点,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发展数字通信.思维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课时中思维拓展题目,并进行讲解[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学到了什么1.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2.光盘、计算和硬盘和U盘可以方便保存的传送信息3.话筒和听筒的工作原理不同.话筒是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将声音转换成变化的电流;而听筒是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将变化的电流还原为声音.工作过程:话筒中有碳粒和膜片.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引起膜片振动,压缩碳粒一紧一松,导致碳粒的电阻发生变化,引起通过碳粒的电流变化,即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强弱不同的电信号.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当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电磁铁对膜片的吸引作用随之改变,使膜片振动,即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这样就听到对方讲话了.注意:当甲与乙通话时,甲的话筒与乙的听筒串联,甲的听筒与乙的话筒串联.【课堂练习】1.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容量最大?2.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时间最长?3.下面哪种方法保存信息后读取信息最方便?4.保存同样多的信息,哪种方法成本最低?5.哪种方法保存信息的种类最多?A 竹简B 纸C 录音磁带D 录像磁带E 磁盘和光盘【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1.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都比较新颖,想把它们讲透、讲精的确不容易.2.电话的构造与原理尽量体现方法与思想的设计.如要想把声音信号变成电流信号,改变电流,该怎么办,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想办法改变话筒的电阻,即老式电话的原理; 可以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由运动产生电流,即现代话筒的构造,总之讲解宜从其本质上讲,学生理解起来才透彻.3.数字信号可以让学生多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编拟数字密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兴趣高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8beb0bf121dd36a22d8266.png)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信息和存储的发展历程。
2.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教学重点: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教学难点: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教具准备磁带、电话机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人们每天都会接受或传递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怎样被我们记录和存储下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们是如何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的!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信息的记录和存储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上的相关内容,教师总结。
人们最初记录信息的载体是大脑,传递信息用的是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
直到人类获得了语言,用语言来相互传递有用的信息。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光记录、磁记录等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
探究点二信息的传播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常用烽火、驿马、信鸽等方式来传递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讨论:古代的信息传递的特点是哪些?结论: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电话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
电话通常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
学生讨论话筒、听筒的工作原理。
结论:话筒能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听筒能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
三、板书设计第一节感受信息1.信息的记录和存储。
2.信息的传播。
电话中话筒、听筒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内容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之后由我来讲解并进行总结。
在学习电话的知识环节,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课本将知识阐述出来。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部分,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二节让信息“飞”起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2.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光是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本章复习和总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657d6bc5da50e2524d7fad.png)
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本章复习和总结【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的记录、存储和传播.2.了解电话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知道电磁波大家族,知道电磁波的主要用途.4.了解波的特征.5.常识性了解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教学方法】1.归纳法:整合本章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2 .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内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重难点引导走近信息时代涉及的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本章主要介绍了信息的记录和存储、信息的传播、电磁波、波的特征、光纤通信及现代电信网络等,其中电磁波与现代通信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还是考查的热点.一、感受信息1.信息的记录:人们记录信息的方式除了大脑记录和文字记录,还有光记录和磁记录等方式.2.电话:(1)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2)电话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3)电话机的组成:话筒、键盘和听筒.(4)工作原理:声音信号—变化的电信号—声音信号.3.对于话筒和听筒要结合其工作过程来区分:话筒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利用声音引起碳粒疏密的变化导致电流变化,利用了电磁感应现象,其主要构造为碳粒和膜片. 听筒是将电信号还原为声音,利用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变化还原声音,利用了电流的磁效应,其主要构造为电磁铁和膜片.二、让信息“飞”起来1.电磁波:(1)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导体的周围空间就会产生电磁波.(2)电磁波的组成: γ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3)电磁波的应用:医学上用γ射线做脑手术;用X光射线判断是否骨折;用紫外线杀菌;用红外线遥控等.2.声波和电磁波有一些相似之处,如都是波,都具有能量,有些同学就误认为它们是同种波.实际上电磁波和声波是不同的两种波,如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远小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三、踏上信息高速公路1.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称,光纤很细,有内外两层(内芯和包层),由于内外层的折射本领不一样,光线在内外两层交界处只会被反射而不会被折射,光被封闭在内层由近及远地传播.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量大、保密性好等.2.现代电信网络:现代电信网络包括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3.现代通信主要靠电磁波和光纤.生活中的电话、电视、广播、数据文件都可以在光纤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传播,并且互不干扰.手机、卫星通信主要靠电磁波传播信号.典例剖析:(用多媒体展示)考点1 电磁波例1 下列关于电磁波和声波的叙述正确的是()A.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它实际上并不存在B.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C.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电磁波和声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小解析: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们是确实存在的一种物质;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出现就形成了电磁波,不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声波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对于波来说,都有c =λv.在同种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所以波长大的,频率小.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都有关系.水波、声波、电磁波辨析比较如下:答案:B考点2 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例2 (2013·镇江)研究表明,当空气中颗粒的直径越接近可见光的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叫波长),颗粒对光的“消光”能力就越强.空气中PM2.5颗粒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若可见光的频率约为5×1014 Hz,则可以推算出PM2.5中对能见度造成较大影响的颗粒直径与下列哪一个值最接近()A.2.5µmB.0.6µmC. 0.6nmD. 6µm解析: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由于 c =λv,所以可见光的波长为8714Zc310m/s==610m0.6m v510Hλμ-⨯=⨯=⨯答案:B点评:由于空气中颗粒的直径越接近可见光的波长,颗粒对光的“消光”能力就越强.要求较大颗粒的直径,就是根据频率、波速来求波长.考点3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例3 我市目前已全面开通了3G手机通信业务.使用3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手机通话是直接传输声信号C.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D.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数字信号解析: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 ×108m/s,手机不能直接传输声信号,手机通话或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的,故只有D选项正确. 答案:D【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0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72209f56b7360b4c2f3f641b.png)
课题名称:第十九章第1节感受信息指导教师:单位:手机: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1节感受信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介质以及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2、了解电报和电话。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的记录、存储及传播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发展。
2、了解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
3、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电报和电话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软盘、各种磁卡、电话、光盘、U盘、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述:每当提到长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座座烽火台。
古代士兵就是通过在它上面燃放烟火来传递敌方来犯的信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烽火台开始,一起寻找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二)进行新课1、信息的记录和存储⑴引入:人们是如何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呢?中华民族的祖先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⑵多媒体展示大脑图片,并讲述: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
指出:大脑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强?能不能测试出来?这仍是一个迷。
⑶讲述:仅凭大脑的记忆是不够的,人类寻找其他办法来帮助记录和存储信息。
⑷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述:)①牛骨、竹简②造纸、印刷术③图画:清明上河图,是中清明上河图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
长528.7cm ,宽25.2cm ,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9章 走进信息时代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9章 走进信息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892741f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e.png)
第19章走进信息时代第1节感受信息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播的方式.2.了解电话和电报.信息的记录、存储与传播【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77~180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加速了知识和思想的传播.随着技术的进步,有了磁记录、光记录等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2.贝尔发明了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话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3.话筒中有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人们对着话筒说话时,膜片便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而发生振动,从而压缩碳粒一紧一松,这样就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了相应大小的电信号.4.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当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电磁铁便将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小组讨论】如图所示为电话的话筒和听筒的结构示意图,简述一下电话的原理.答:电话的话筒与对方的听筒组成串联电路.话筒靠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相应大小的电信号,而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电流大小不同引起磁场强弱不同吸引膜片引起振动,听筒就把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声音还原出来,振动→强弱变化的电流→振动.【教师】1.电话的构造电话由话筒、键盘和听筒组成.2.电话的原理话筒和听筒之间连有一对电话线.话筒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电流使听筒的膜片振动,携带信息的电流又变成了声音.3.听筒和话筒的工作原理话筒中有一个装着碳粒的小盒子.当你对着话筒讲话时.膜片时紧时松地压迫碳粒.它们的电阻随之发生改变.流过碳粒的电流就会相应改变,于是形成了随声音变化的电流信号.现在,除了碳粒话筒外,还有其他许多种类的话筒,它们都能把声信号变成电信号.听筒内有一个磁铁,磁铁上绕着线圈.磁铁吸引一块薄铁膜片,传入听筒的电流流过线圈.由于电流的不断变化,电磁铁对膜片的作用也随之变化,使膜片振动,在空气中形成声波.这样就可以听到对方的讲话了.现在也有不同种类的听筒,它们都能把电信号变成声信号.【跟踪训练】1.关于电话的工作过程:①膜片忽松忽紧,挤压碳粒;②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波使膜片振动;③电阻忽大忽小;④磁铁对膜片的吸引力忽大忽小,使膜片振动,振动情形与说话情形相同;⑤在电路中产生强弱按声音的振动而变化的电流.合理的顺序是 ( D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①②③⑤④D.②①③⑤④2.话筒把声音变成变化的电流,电流沿着导线把信息传到远方,在另一端,听筒把变化的电流变成声音.第2节让信息“飞”起来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光是电磁波.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电磁波【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81~18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都是电磁波.2.电磁波能(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传播.3.波传播的快慢用波速描述,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c=3×108m/s.4.波长是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用字母λ表示,单位是米.频率为波周期性变化的次数与时间之比,用字母ν表示,单位有赫(Hz)、千赫(kHz)和兆赫(MHz),换算关系是:1 kHz=103Hz,1 MHz=106Hz.5.波速、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为c=λν.【小组讨论】1.你认为电磁波与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区别?答:次声波和超声波属于声波,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2.电磁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答:电话、电报、电视机都是靠无线电波传送信息的,电磁波作为载体,信息附加在它上面在空中飞行,接收装置接收到电磁波后,将信息从电磁波上解调出来.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路途遥远,需要靠卫星中转.电磁波是以光速传播的,非常快捷.但电磁波也有污染,会导致控制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失控,对人身体健康有害.3.雷雨天气里听收音机,总会出现“咔咔”的杂音,这是因为( D )A.雷声带给你的感觉B.雷雨天气收音机受潮,接收信号的功能下降C.收音机将部分雷电接收进来D.雷雨形成的电磁波也被收音机接受,形成干扰【教师】1.电磁波谱:电磁波包括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描述波的特征量有波长、波速和频率.2.波的特征(1)波速(c):波传播的快慢叫波速,电磁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即c=3×108 m/s.(2)波长(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单位:m.(3)频率(ν):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kHz、MHz;换算关系:1 kHz=103 Hz、1 MHz=103 kHz=106 Hz.(4)波长、波速与频率的关系:c=λν.说明:电磁波的波速一定(在同种介质中),电磁波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跟踪训练】1.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电磁波既能穿透物体,也能被物体反射B.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不是电磁波C.电磁波既能传递声音信息,也能传递图像信息D.电磁波既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真空中传播2.一种电磁波的波长是200 m,它表示( D )A.这种电磁波能传递的距离是200 mB.这种电磁波1 s能传播200 mC.这种电磁波1 s内出现200个波峰和波谷D.这种电磁波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是200 m第3节踏上信息高速公路1.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了解现代通信的一些主要形式.3.了解互联网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光纤、网络和互联网【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186~189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度的通信网络,电话、电视、广播、数据文件都可以在光纤构成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传播,并且互不干扰.2.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传输光信号的器件.光纤很细,有内外两层,由于内外层的折射本领不一样,就不会跑到外层了.3.现代通信由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构成.移动通信的基地台是按蜂窝的构造布局的,大大增加了无线电覆盖的有效面积,减少了转接信息的基地台数量.【小组讨论】1.用光来运载信息具有什么优点?答:能量更集中,损失少;传输信息量更大;光缆不是金属,抗腐蚀.2.光在光纤中传播具有哪些特点?答:容量极大、能耗极少、抗腐蚀、抗干扰、通信质量高.【教师】1.光纤:光纤是传播光的介质,其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信号衰减小,适用于远距离传输大量信息,原理是光的多次全反射.2.现代电信网络:电信网络由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组成.3.因特网:因特网是利用通信线路和电磁波,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信息的网络化高速共享.【跟踪训练】1.下列关于信息的传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声、光和电磁波中,只有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B.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广播和电视都是利用导线中的电流传递信息的C.摄像机拍得的物体图像,直接通过发射天线发射传播信息D.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网络通信都可以用来传递信息2.近年来,光纤通信越来越受到重视.下列关于光纤通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A.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光导纤维B.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导线”是金属导线C.在光纤中光是经过多次反射向前传播的D.采用光纤通信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单元学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单元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6c8ca7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f.png)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单元学案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的概念,并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
我选择了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如使用电脑,使用互联网等。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重点讲解信息时代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这些内容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电脑和互联网等教学工具,同时也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如电脑操作手册,互联网使用指南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向学生介绍信息时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基本情况。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互联网。
我会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通过实践来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
在课后,我会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在家里尝试使用互联网,尝试使用电脑,以此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能够更好地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使用信息,能够更好地评价信息。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我选择了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信息时代的概念。
我会重点讲解信息时代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这些内容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我会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电脑,如何使用互联网,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实践,通过实践来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
对于这些重点和难点,我会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我选择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因为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理解。
沪科版全册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教案
![沪科版全册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073e31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a.png)
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九章?走进信息时代?一、教材分析本章讲解并描绘的信息的记录和储存、传输和共享,主要介绍信息传递的方式、载体和现状,引导同学们关切、理解科技开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负面效应,从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本章教材用了三节,即感受信息、让信息飞起来、踏上信息高速马路,依据信息的记录、传递的开展史为主线进展支配。
本章为常识性理解的科普学问,学问难度不高,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求全,不作过高要求。
因此学习本章学问,主要是开阔视野,拓宽学问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问和高科技的爱好。
本章包括感受信息、让信息飞起来、踏上信息之路三节内容。
涉及科学内容主题二“运动和互相作用〞中的光、电和磁。
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影响。
波长是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教学中要留意阐述,以机械波为例,以横波为例,使学消费生感性相识,从而明确波长的物理意义。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属于知道的程度,可以进展最简洁的计算即可。
电磁波的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常数,应当记住电磁波在信息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教材让学生理解到电磁波传播信息时,具有携载信息的作用,频率越高的电磁波,携载的信息容量越大。
“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影响〞,是联络实际进展“科学、技术、社会〞教化的一条标准,是将学问及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看法及价值观培育有机联络的最正确结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现代物理思想的启迪,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初步相识,这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第一节从古至今,介绍了信息的记录、传播的方式。
第二节介绍了电磁波。
这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踏上信息之路,介绍信息高速马路的物质根底、传输光的介质:光纤,系统的网络;因特网。
本章的科学内容重点在第二节,全章三节内容,共同完成课程目的:在学问及技能、过程及方法、情感看法及价值观三个难度对学生进展全面培育。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7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教案_7](https://img.taocdn.com/s3/m/7251b75af18583d0496459b4.png)
走进信息时代科学内容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感受信息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主要的信息记载的介质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2.了解电话和电报。
3.能说出中华民族在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历史中所作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电话的基本原理,听筒、话筒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类的生存、发展,除了物质和能量之外,还需要一样东西,那就是信息。
信息是文明的血液,人类的活力源于信息的传播。
早期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人的五官、身体和大脑感受到的。
获得语言是人类的第一次信息变革。
口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最直接、最简便的形式。
烽火一直被用来传递信号,晚上生火,白天生烟,有效距离则是穷目之处。
例如:美洲土著人以升起三股烟来表示“危险”,两股则表示“警报解除”。
在交通和通信很不发达的古代,人们要传递信息只能靠两条腿或骑马。
6000多年的中国,为了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信使在每一个驿站更换疲惫的马匹,继续赶路。
马拉松长跑就是为了纪念一位2000多年前为传递捷报而牺牲的英雄而设立的。
为了传递信息,古时候人们想出了许多奇特的方法:漂流瓶、信号树、信鸽、信猴和塔语、旗语等。
信鸽至今仍是有效的信息传送工具:一旦核战争爆发,强烈的电磁辐射将使电子通信系统瘫痪,信鸽仍能飞翔。
通信塔,是加速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能实现信号塔之间的信号传递。
它在230km的距离内,仅用2min便可完成一次信息的传递。
航海旗语: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已有400多年历史,十分简便,至今仍是近和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
总之,由于时代的局限,早期的信息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小,主要是依赖人自身和简单地利用自然。
(一)信息的传递1.早期人类传递信息①方法:烽火、驿马、信鸽……②特点:距离近,速度慢,信息量小……2.现代人们传递信息①方法:电报电话、电磁波、光纤、因特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信息
【教学目标】
1.认知能力了解电话是怎样把信息传递到远方的。
2.了解电话交换机的用处。
3.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区别。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贝尔发明电话的过程,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精神,了解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4.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话的结构与原理。
2.难点电话交换机的作用、数字、模拟信号。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烽火台”——古代信息的传递方式。
现代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哪些?
二、进行新课:
1.电话的结构:贝尔发明了电话。
话筒:把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结构与麦克风相同。
听筒:把电信号转化为声信号,结构像喇叭。
电话线:传递信号。
2.电话交换机:利用电话交换机可以大量减少线路。
电话交换机之间可以连接。
简述电话交换机的发展过程。
分析:占线的现象。
3.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模拟信号: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与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情况完全一样,模仿声信号的电信号。
缺点: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易失真,从而使传递的信息发生变化。
数字信号:利用数字的组合来代表信息的信号。
特点:一般只有两个数字,在传输、放大、加工的过程中很稳定,容易编辑。
4.达标练习:基训。
三、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反思:
1.大多数内容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2.部分内容可以加入少量课外知识,但注意不要太多,太深,否则会起反效果。
让信息“飞”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光是电磁波。
记住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2.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言: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
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
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信息是怎样飞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电磁波谱:
1.提出问题: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电磁波?
2.你知道电磁波有哪些应用吗?
二、波的特征
1.所有的波都具有波速、波长和频率,电磁波也一样,什么是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呢?
2.介绍频率的单位,推导出:波速=波长×频率。
三、可见光的频率范围
1.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得出可见光的频率范围。
2.引导学生计算可见光的波长范围。
3.介绍: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一定,所以电磁波带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关系。
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反之,波长越长,频率越高。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踏上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了解现代电信网络,知道光纤是光载信息传递的有效形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难点:信息高速公路由光纤铺就的,光是频率较高的电磁波。
光纤传输信息容量大。
【教学过程】
一、光纤
1.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吗?
2.你知道信息高速公路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吗?
3.用光来运载信息具有什么优点?
4.光在光纤中传播具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通讯网络
1.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回答:现代通讯网络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介绍:现代通讯网络的结构。
问:同学们都会"上网",都能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你知道因特网的结构吗?
介绍:信息高速公路采用光纤和现代电信网络及因特网来高速传递信息。
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信息高速公路而变得方便。
课堂讨论:信息时代的利与弊。
三、因特网:
根据课本简述什么是因特网?
四、课堂讨论。
五、课堂小结:
课外作业:上网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电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学生回答: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度通信网络。
课外调查本堂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回答,所有板书由学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