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国际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师范大学
论文题目: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指导老师:
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
完成年月:
目录
1.引言 (3)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3)
2.1古典贸易理论 (3)
2.1.1重商主义 (3)
2.1.2绝对优势理论 (3)
2.1.3比较优势理论 (4)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4)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5)
3.1时代背景 (5)
3.2主要挑战 (5)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5)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5)
3.2.3区域贸易发展 (5)
4.新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6)
4.1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6)
4.1.1偏好相似理论 (6)
4.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6)
4.1.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7)
4.2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趋势 (7)
5.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史已经超过了200多年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了变革和创新,理论也在逐渐演变过程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结合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创新变革,更好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学知识和已有文献研究,对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和现状进行回顾和分析。
关键词: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国家竞争优势
1.引言
国际贸易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到近代、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过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更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指导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及评述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包括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诞生后将近2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为其发展的指导理论。
2.1古典贸易理论
18世纪中叶,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1.1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2.1.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2.1.3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之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以国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生产为前提,通过优势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来弥补劣势产品造成的损失,从而获取经济效益,古典贸易理论就是最直接的运用收入大于支出的经济思想指导国际贸易。
2.2新古典贸易理论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随后,他的这一论点被其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进一步的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所以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标志着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
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论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H—O理论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不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承认参加自由贸易对于国家的
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进而到H—O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完全竞争、报酬不变、同质产品等古老的假定。总体看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
3.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
3.1时代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其经济地位显著提升,并跻身国际贸易主流,在这一时期,世界格局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这大大促进了贸易理论的萌生,直到二战,世界格局受到冲击,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形势下已经不能够起到指导国际贸易行为的作用,促使符合现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
3.2主要挑战
3.2.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论和生产要素禀赋论,是提倡以垂直贸易为主的,即在不同的发展情况的国家进行贸易交换,也就是就是垂直贸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的舞台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这种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发达国家主导的水平贸易需要新的观点最为理论支撑。
3.2.2制造业、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发展
制造业在战后的发展是迅速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的分工更精细化,很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进行明确分工。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生产链也在全球分工中形成。最终导致战后制造业内部贸易与公司内部贸易有显著的增长,这种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是不相符的。
3.2.3区域贸易发展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全球贸易超过一半是在区域经济贸易基础上发展的,全球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区别。传统的全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