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疗用药指导原则
儿科用药原则
从成人剂量折算 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 体重(kg)/50,此法仅用于未提供小儿剂量 的药物,所得剂量偏小。
药物治疗原则(八) ——药物剂量计算
采用上述任何方法计算的剂量,须与病儿具 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药物用 量,如:新生儿或小婴儿肾功能较差,一般 药物剂量宜偏小;但对新生儿耐受较强的药 物如苯巴比妥,则可适当增大用量;重症患 儿用药剂量宜比轻症患儿大;须通过血脑屏 障发挥作用的药物,如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 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类药物剂量也应相应增大。 用药目的不同,剂量也不同,如阿托品用于 抢救中毒性休克时的剂量要比常规剂量大几 倍到几十倍。
抗生素 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 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儿童慎用抗生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 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 征、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 皮肤病则提倡局部用药。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 副作用。水痘患儿禁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口服法 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病情需要可用鼻 饲。
注射法 注射法比口服法奏效快,但对小儿刺激 大,肌肉注射次数过多还可造成臀肌挛缩、影响 下肢功能,非病情必需不宜采用。静脉推注多在 抢救时应用,根据年龄、病情控制滴速。
在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时,提倡使用续贯疗法, 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
新生儿、早产儿用药 幼小婴儿的肝、肾等代 谢功能均不成熟,不少药物易引起毒副反应, 如磺胺类药、维生素K3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等,故应慎重。
药物治疗原则(六) ——给药方法
根据年龄、疾病及病情选择给药途径、药物剂型 和用药次数,以保证药效和尽量减少对病儿的不 良影响。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
儿科门诊用药知识点总结儿科门诊用药是指在门诊诊疗过程中对儿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质与成人不同,因此在儿科门诊用药中需要特别注意儿童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等因素。
本文将从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和药物治疗方面,总结和介绍儿科门诊用药的相关知识点。
一、儿科门诊用药的基本原则1. 选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根据患儿的年龄、生理特点、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儿家庭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用药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遵守正确用药原则,包括准确掌握用药指征、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等。
对于儿童患者的用药要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监测原则:儿科门诊用药应定期监测患儿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更换其他合适的药物。
二、儿科门诊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1. 发热:发热是常见的儿科门诊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发炎、病毒感染等。
对于发热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退烧药(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2. 咳嗽:咳嗽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症状,常见原因包括感冒、哮喘、支气管炎等。
对于哮喘和支气管炎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吸入型肾上腺素类药物(沙丁胺醇)、类固醇和其他支气管扩张药物等。
3. 腹泻:腹泻是儿科门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原因包括感染、肠道功能紊乱等。
对于腹泻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止泻药(鲍鱼胆碱等)、益生菌和补液盐溶液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儿科门诊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常见原因包括吸收不良、疾病引起的消耗等。
对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维生素补充剂、蛋白质营养剂等。
三、常用儿科门诊药物及其使用注意事项1. 扑热息痛:扑热息痛是一种非处方退烧药,适用于儿童患者的发热和疼痛缓解。
使用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注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儿科用药规范
儿科用药规范小儿药物治疗与成人有明显不同。
为了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并避免或减弱不良反应,必须对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它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以及精确的计算剂量和适当的用药方法;同时还应考虑患儿的个体特点,如年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疾病的轻重、肝,肾等脏器功能的好坏、既往用药经过、对药物的耐受能力以及有无过敏史等,做到合理用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药物选择原则要根据小儿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择,不可滥用。
联合应用的药物不宜过多,以免由于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产生毒副作用或药效相抵消。
1.镇咳平喘药咳嗽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作用。
小儿呼吸道较窄,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易因呼吸道梗阻而出现呼吸困难。
因此在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时,应多用祛痰药,少用镇咳药,尤其要慎用作用较强的镇咳药(如可待因),一般只有在咳嗽严重、引起小儿精神紧张或影响休息时才用镇咳药。
氨茶碱为常用的平喘药,但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新生儿和小婴儿应慎用。
2.抗感染药物小儿易患感染性疾病,且多为急性感染,病情变化较快,故抗感染药物较常应用。
应根据病种、病情、年龄等选择用药。
如临床已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等),可试用某些中草药制剂,而不要轻易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可因各种毒副作用给患儿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微生态紊乱,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还可引起听神经损害和肾脏损害;氯霉素不仅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白细胞降低,在新生儿、早产儿还可导致氯霉素急性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小儿应用抗生素必须慎重考虑适应证,有针对性地选用。
一般感染以一种抗生素为宜,重症可考虑联合用药。
3.镇静药小儿有高热、过度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情况时,常用镇静药使之得到休息,发生惊厥时则应用止惊药,以利病情恢复。
常用的药物有苯巴比妥、异丙嗪、氯丙嗪、地西泮等。
儿童用药指导
儿童用药指导引言儿童用药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领域,正确使用药物对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档提供了儿童用药的基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家长和保健提供者合理而安全地给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的原则1. 个体化用药儿童的药物治疗应该根据他们的个人特征进行个体化的用药。
这包括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和过敏史等因素。
个体化用药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儿童用药时,应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如液体悬浮剂、泡腾片或咀嚼片等。
这样可以方便孩子服用,并确保药物的正确剂量。
3. 严格按照药物剂量使用正确的药物剂量对于儿童用药至关重要。
儿童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体重来计算的,这可以减少用药时的风险。
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来使用药物。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组合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多种药物时,应咨询医生或药师,并告知他们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
5. 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儿童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疗效的监测可以帮助确定药物是否有效,而不良反应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结论儿童用药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家长和保健提供者在给儿童用药时,应该注意个体化用药、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正确使用药物剂量、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并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如有任何疑问或困惑,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指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
*。
中医小儿用药基本原则
中医小儿用药遵循的基本原则较为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人施治: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小儿的具体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来选用
药物。
小儿体质柔弱,脏腑娇嫩,因此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性能和剂量。
2. 安全性:小儿用药必须确保安全性,避免使用对小儿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尤其是对
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更应谨慎。
3. 剂量适宜:中医小儿用药讲究“宁少勿多”,剂量通常根据小儿的年龄、体重来调整,以确保药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 方便服用:考虑到小儿的特殊性,中医药在制剂上会更加注重药物的口感和形态,
如制成糖浆、颗粒、丸剂等易于小儿接受的形式。
5. 综合调理:中医治疗小儿疾病不仅仅是针对病症本身,还会考虑小儿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药物来综合调理小儿的脏腑功能,促进小儿身体的全面发展。
6. 配伍禁忌:在中药配伍时要遵循中医药的配伍原则,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
免使用相克或者有潜在不良反应的药物组合。
7. 病情观察:在小儿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根据病情的改变
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8. 防止误用:对于一些外用药物,要特别注意防止小儿误吞,以及确保药物不会误入
眼睛、鼻腔等敏感部位。
9. 时令调护:中医讲究顺应四时,小儿用药也需要考虑时令变化,选择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小儿用药要综合考虑小儿的特点和病情,慎重选择药物,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小儿的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家长和医师应密切合作,做好用药指导和监护工作。
儿科用药原则
儿科用药原则
由于小儿在病理上有发病容易,变化迅速的特点,所以治疗的时候要正确的做出诊断,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治疗的时候要审慎,以免损伤其稚嫩的正气,再一个小孩的脏器比较轻灵,治疗1处方也应该轻巧灵活,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灵活运用,大苦大寒的药尽量少用这一下,毒烈之品,更应该更应当慎用,即便是有这些症状需要用药,也应当中病即止或者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急,以免伤好伤小儿的正气,时刻顾护小孩的脾胃,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疾病的恢复要依赖脾胃健运,而不是小儿靠后天调补,所以要对注重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护脾胃,以免使之受伤,治疗的时候不要乱投补药,由于药物有偏性,长期补益可能导致小儿性早熟小儿即使偶尔受到外邪,也应该中病即止,掌握用药剂量,小儿的剂量,要根据病情,而年龄大小,个体差异,慎重选择。
儿科用药的药物治疗原则
口服法
• 口服法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幼儿 用糖浆、水剂,冲剂等较合适,也 可将药片捣碎后加糖水吞服,年长 儿可用片剂或药丸。小婴儿喂药时 最好将小儿抱起或头略抬高,以免 呛咳时将药吐出。病情需要时可采 用鼻饲给药。
注射法
• 注射法注射法比口服法起效快,但 对小儿刺激大,肌内注射次数过多 还可造成臀肉挛缩,影响下肢功能, 除非病情必需,否则不宜采用。肌 内注射部位多选择臀大肌外上方; 静脉推注多在抢数时应用:静脉滴 注应根据年龄大小、病情严重程度 控制滴速。在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 时,提倡使用序贯疗法,以提高疗 效和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
(3)肝脏解毒功能不足,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 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延长、药 物的半衰期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浓度和毒性作用。 (4)肾脏排泄功能不足的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 的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的 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遗传因素要考虑家族中有遗传性疾病史的 患儿对某些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对家族中有药物 过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药物。
• 按体表面积计算 此法较按年龄、 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 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 (glomerularfitrationrate GFR) 等生理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如体重≤30kg,小儿的体表面积 (m2)=体重(kg)x0.035+0.1;
如休重>30kg,小儿的休表面积 (m2)=[(体重(kg)-30]x0.02+1.05.
•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选择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 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 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哮喘、某些皮肤病 则提倡局部用药。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1) 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 (2)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 蛋白质、脂肪代谢,也可引起血压增高和库欣综合征; (3)长期使用除以上副作用外,尚可导致肾上腺皮 质萎缩,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4)水痘患 儿禁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小儿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相互作用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物的相互干扰。
用药顺序
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病情需要,合理制定用药顺 序。
总结
小儿药物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有效性、安全性、个体化、治疗计划、监测和评估、和谐性等原则,以确保小儿的 健康和治疗效果。
1 年龄和性别
根据小儿的年龄和性别, 选择适当的药物以充分考 虑生理特征。
2 体重和剂量
根据小儿的体重和患病情 况,确定个体化的药物剂 量,以确保疗效。
3 病情和治疗
根据小儿的病情和治疗需 要,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计划
1
疾病诊断
首先进行准Leabharlann 的疾病诊断,确定治疗的药物选择
2
目标。
根据疾病特征和小儿个体化需求,选择
3 个人化治疗
根据不同小儿的身体状况 和病情,选择有效的药物 治疗方案。
小儿用药安全性
1 副作用评估
综合评估药物的副作用和风险,避免给小儿带来不良反应。
2 用药指导
由专业医生指导,确保正确用药,避免药物滥用或不当使用。
3 年龄和用药
考虑小儿的年龄、体重和生理发育情况,选择安全的药物剂量。
个体化药物治疗
合适的药物。
3
用药剂量
制定合理的药物剂量方案,确保药物治 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药物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评估
1
定期监测
定期检查小儿的病情和身体反应,评估药物的疗效。
2
不良反应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和处理不良反应。
3
评估结果
对药物治疗的结果进行评估,调整治疗计划和药物选择。
药物和谐性和配伍性
小儿药物治疗原则
小儿药物治疗原则是确保药物在治疗小儿疾病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个体化。 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监测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儿科用药原则有哪些
儿科用药原则有哪些儿科用药一直是医疗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科用药原则:1. 个体化用药儿童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状况等都会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产生影响,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规划。
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给药途径。
2. 安全性优先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优先考虑其安全性。
一般来说,应避免使用对儿童具有严重毒副作用的药物,尽可能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3. 药物剂量儿童的体积、体重和代谢率通常比成人更低,因此药物的剂量通常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给儿童用药时,医生应仔细计算药物的剂量,并避免因为给药过量或过少而导致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4. 给药途径对于儿童来说,口服给药是最为常见的途径,但有些药物可能会因为经过肠道代谢而降低药效,因此有时需要考虑其他给药途径,比如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考虑儿童的年龄、意识状态和具体情况。
5. 药物相互作用儿童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医生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会相互影响代谢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需要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儿科用药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遵循个体化用药、安全性优先、合理药物剂量、选择适当给药途径以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原则,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希望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和专业水平,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儿科用药的治疗原则
儿科用药的药物治疗原则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药物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常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因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健全,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年人更为敏感,小儿疾病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掌别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
(一)小儿的物治疗的特点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的pH.细胞膜的通透性、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和肾脏排泄等因素的影响,小儿期的药物治疗具有下述特点:1·药物在组织内的分布因年龄而异如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浓度明显高于年长儿2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因年龄而异吗啡对新生儿呼吸中权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年长儿,麻黄碱使血压升高的作用在未成熟儿却低得多。
3.肝脏解毒功能不足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成熟,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增加了药物的血浓度和毒性作用。
4,肾脏排泄功能不足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肾功能尚不成熟,药物及其分解产物在体内滞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5,先天遗传因素要考虑家族中有遗传性疾病史的患儿对某些药物的先天性异常反应;对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要慎用某些药物。
(二)药物选择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是小儿年龄、病种和病情,同时要考虑小儿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和药物的远期影响。
1.抗生素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
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用药指征,更要重视其毒、副作用的一面。
对个体而言,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外,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对群体和社会来讲,广泛、长时间地滥用广谱抗生素,容易产生微生物对药物的耐性性,进而对人们的健康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临床应用某些抗生素时必须注意其毒、副作用,如肾毒性、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等。
儿科疾病用药原则及处方审核要点
儿科疾病用药原则及处方审核要点儿科疾病用药原则以及处方审核要点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一些关于儿科用药原则和处方审核要点的指导:儿科用药原则:1.个体化用药:儿童的年龄、体重和发育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药物剂量和疗程需要个体化,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选用安全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较为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
某些药物在儿童体内代谢较慢,因此需要特别谨慎。
3.用药途径:选择适合儿童的用药途径,如口服药、颗粒、液体制剂或局部用药,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便于儿童接受。
4.药物相互作用:注意儿童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需要用药监测和药物配伍。
5.用药时间:考虑用药的时间,包括药物的频率和用药的持续时间,以确保疗效和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暴露。
6.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了解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其在儿童中的表现,及时监测并采取措施。
7.儿童特殊需求:考虑到儿童的特殊需求,如味道、剂型、用药方式,以提高他们对药物治疗的接受度。
处方审核要点:1.剂量审核:确保药物剂量与患儿的体重、年龄和病情相适应,不要过量或不足。
2.用药途径审核:检查药物的途径是否适合患儿的年龄和情况,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途径。
3.相互作用审核:检查处方中的药物是否与患儿可能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相互作用,以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引发不良反应。
4.过敏和不良反应:考虑患儿的过敏史和可能的不良反应风险,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5.适宜性审核:评估用药的适宜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期的用途符合患儿的需要。
6.合理性审核:确保处方的用药时间、疗程和频率合理,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7.监测和随访:确保儿科患者在用药期间进行监测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耐受性。
8.药物标签和说明:给予家长或监护人药物的详细说明,包括用法、用量和可能的副作用,以确保正确的用药。
儿科用药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因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
170303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202403
170303儿科用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202403一、引言
药品的安全性评价是药品使用前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药品的安全性关系到用药的效果和患者的健康,并涉及到药品的上市申请和使用标准。
特别是儿科的用药,由于儿童较成人具有身体生长发育的差异,以及药物肠道吸收和肝肾及全身代谢和排泄不完全发育,因此儿科的用药安全性要较成人更加重视。
本指导原则主要就儿科药品用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评价内容,以及推荐的研究方案加以说明,以免儿科用药过程中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为儿科安全用药提供指导依据。
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要求
1.新药和改变剂型的药物,应在实验室中进行全面的毒性研究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以确定可施行安全用药的剂量范围;
2.实验室毒性研究应包括全药组合物,以评价药物的毒性特质,避免药物毒性叠加;
3.对儿童为主要指定患者群的药物,应进行不同缓释剂型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确定患者正常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4.配伍物稳定性研究应考虑到儿童体内消化系统和药物代谢速率的不同,并对配伍物的稳定性进行考察;
5.材料安全性研究也应考虑儿童体内代谢速率的差异。
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
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药品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儿童用药是一个既重要又敏感的领域,因为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发育阶段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给儿童使用药物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指导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药物,保护孩子的健康。
本文将介绍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探讨如何根据不同芳龄段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如何正确用药。
一、儿童用药的特点和考虑因素当给儿童使用药物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特点和考虑因素。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1. 儿童的生理特征:儿童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发育与成人有明显差异。
他们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重相对较小,代谢速度快,毛细血管丰富,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有所不同。
2. 芳龄和体重:儿童的用药剂量通常是根据芳龄和体重来计算的。
不同芳龄段的儿童对药物的需求量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3. 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因此我们需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儿童,药物的研发和实验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评估,以确保药物对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儿童的口服能力:芳龄较小的儿童可能难以接受口服药物,因此需要考虑使用其他途径,如口服液体、悬浮剂、栓剂或注射剂。
二、根据芳龄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根据儿童的芳龄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指导原则:1. 新生儿(1个月以下):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代谢机制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药物的应用需特别谨慎。
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或限制用药。
2. 婴幼儿(1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低。
应当优先选择口服液体或悬浮剂,以便调整剂量并减少不适应。
3. 幼儿(2岁至6岁):幼儿期的儿童开始逐渐适应固体食物,可以考虑使用颗粒剂或咀嚼片,但注意儿童的嚼咀能力和注意事项。
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
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儿童用药品指导原则一、依医嘱用药1.儿童用药应由医生或药剂师根据病情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用药建议。
家长应向医生或药剂师详细描述孩子的症状、年龄、体重等信息,以便得到准确的用药指导。
2.家长应了解孩子的用药情况,包括药品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等,以确保孩子按照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3.若孩子需要使用处方药,家长应携带孩子到医院或其他合格的医疗机构就诊,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二、正确剂量1.儿童用药的剂量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计算,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剂量要求。
家长应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正确掌握用药剂量。
2.不要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要避免重复使用同种药物,以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三、选用适合的药物1.儿童用药应尽量选用儿童专用药品,这些药品通常会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优化,更适合孩子使用。
2.在选择非儿童专用药品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注意药物成分1.家长应注意药品的成分,了解药品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掌握用药方法和剂量。
2.在使用含有多种成分的药物时,应注意避免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过敏反应。
如有疑问,应向医生或药剂师咨询。
五、安全包装存放1.儿童药品应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以避免误食或误用。
同时,要确保药品的包装完好,防止药品受潮或污染。
2.使用后的药品包装应及时丢弃,避免孩子接触到药品包装上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
3.不用的药品应及时处理掉,不要随意丢弃在垃圾桶或下水道中,以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给宝宝用药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给宝宝用药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宝宝肝肾功能尚不成熟,肝脏解毒功能弱,肾脏的排毒功能也差那么他们在用药上有什么需要遵循的原则或者禁忌呢?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儿童用药的原则原则一:用药时机——先物理治疗应该先观察病情变化。
如发热,应该先弄清原因,儿童体温较成人高,体温低于38、5℃时,不必用退烧药,可以先用酒精擦身,或用冰袋物理降温。
原则二:药物种类——尽量简单化一是“能用一种药就不用两种”,以免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增高;二是单一成分的药物更安全。
药名带“复方”两字的要慎用,如复方甘草片,虽止咳效果好,但3岁以下儿童不宜用。
原则三:剂型剂量——首选儿童装在造成用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用药过量超过40%。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买“儿童装”,如针对发烧、腹泻等儿童常见病症,药店里基本都有儿童剂型;若买不到,也切忌自己拿成人药调配,应尽快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根据体重、体表面积折算等方法指导用药。
原则四:给药方式——首选口服药儿童科学用药的顺序为口服、肌注、静脉输液。
原则上能口服就不要挂点滴。
婴幼儿输液本就比成人难,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更高。
用口服药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例如用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儿童用药的禁忌1、明确诊断之前轻易用药许多家长往往在患儿没有得到明确诊断前,盲目用药。
这样不但掩盖了病情,影响正确诊断和治疗,还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急慢性药物中毒。
也有些家长惟恐孩子生病,只要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名曰“预防”。
有的家长给孩子大量服食“增强食欲,促进智力”的含药食品,由此而引起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
2、求愈心切,盲目加大药量家长是孩子用药的执行者,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孩子加大服药剂量。
也有些家长给孩子重复用药或同时用多种药物。
其实,服用药物的剂量越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甚至导致儿童发生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
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原则儿童脏腑娇嫩,免疫力低下,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及生化功能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以及产生的药效与成人都有区别,因此根据小儿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进行合理用药尤为关键。
由于儿科用药的复杂性以及临床医生忽略儿童用药特点,导致不合理用药及由此而致的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1合理选择治疗药物选择药物不恰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常见原因,医生在临床用药前须详细询问患儿的既往史、过敏史及身体状况等,从而对病情有整体了解,选择针对性强的药物,避免因病情问诊不详细导致的不合理用药。
同时要加强药物专业知识学习,尤其要掌握一些儿科特殊药物,如四环素类以及喹诺酮类对儿童脏器伤害过大应禁用。
2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不合理的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效的发挥,而且可导致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常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而定。
抗生素经静脉给药起效快,但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高,安全性低。
正确的给药途径能保证药效,促进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经胃肠道给药能减少对患儿的不良刺激,因此能口服的药物尽量口服,对昏迷患儿应鼻饲给药,某些药物采取直肠给药比肌注吸收更快,如水合氯醛、地西泮等;儿童皮肤较薄,皮肤外用药极易被吸收,因此需注意药量,避免中毒。
3给予合适的剂量剂量过多或过少也是造成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小儿用药剂量常根据体重、年龄等参照成人剂量换算,但也有些药物的用量与体重、年龄无关,如抗蛇毒血清、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等。
由于许多药物没有小儿专业剂量,临床医生须根据小儿病情、临床经验及患儿身体状况来选择剂量。
4给予适宜的药物剂型不同的药物剂型对儿童服药的依从性有很大影响,选择适宜的剂型有利于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提高疗效,原则上能口服给药的不进行注射治疗。
目前减少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加大口服药物的研发来代替注射剂,且多数药物都有适宜儿童口味的果味剂。
儿科用药的指导原则
儿科用药的指导原则
儿科用药的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患病,且病情变化快,因此要根据患儿发病时的身体状态,同时参考平时的体质,进行准确的辨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争取主动,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变化,避免延误病情。
2. 药物的安全性。
儿科用药除了要求疗效好、见效快外,更重要的是药物的安全性。
相对成人而言,这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很多药物虽然疗效很好,但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或者对小儿有特殊的毒副作用,儿科就不能用。
3. 用药的依从性。
是指患儿对药物接受的程度。
由于小儿很难自觉主动克服用药过程中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异常口感或疼痛等),往往拒绝治疗,强烈反抗,易造成意外伤害和心理创伤,因此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
对于口服药尽可能选择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剂型。
4. 药物的有效性。
儿科用药必须考虑到药物的有效性,即药物是否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选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5. 药物的剂量。
儿科用药的剂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剂量不足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剂量过大则可能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以上原则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儿科治疗用药指导原则
选择给药途径
婴幼儿常用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注射给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注,一般不用皮下注
射 经皮肤粘膜给药:小儿的退热贴、脐贴、灌肠、塞肛等 吸入或雾化治疗
途径选择的依据
根据病情轻重:急症、重症患儿多采取注射给药,尤其是 静脉滴注;轻症多口服给药;
根据患儿的年龄:新生儿一般不采用口服给药,不能口服 的患儿可以采用鼻饲;
临床实际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重(kg)×给定儿童剂量 mg/(kg·d) 注:给定儿童剂量由药品说明书提供
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体重在30kg以上者,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 体表面积(m2)=0.0128×体重(kg)+0.0061×身高(cm)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m2
吡喹酮
对乙酰氨基酚 苯海拉明 茶苯海明 盐酸异丙嗪
马来酸氯苯那敏 富马酸酮替芬
盐酸羟嗪 塞庚啶 氯雷他定 富马酸氯马斯汀 维生素A 匹多莫德 磺胺嘧啶银 地塞米松
<4岁小儿用药安全性未肯定
每日<4次,用药不超过3天 新生儿 早产儿忌用 新生儿 早产儿忌用 新生儿 早产儿禁用 早产儿 新生儿不宜使用,婴幼儿慎用 <6个月儿童禁用 婴幼儿禁用,6岁以下儿童慎用 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6岁以下儿童一次剂量不超过1mg <2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不清楚 新生儿 早产儿禁用 婴幼儿对大量或超量维生素A较敏感,慎用 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 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儿童连续使用不应超过2周
第2节 婴幼儿合理用药
肝肾发育逐渐完善, 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总体状况 及特点:
生长迅速,某些系统 易受药物影响,特别 是中枢神经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4
第1节 新生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1 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差 2 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随体重、日龄增加而完善 3 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大,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 按成人量机械折算,也不能套用年长儿用量 4 血脑屏障功能不佳,药物相对容易进入脑内 6 皮肤粘膜体表面积大,血液丰富,某些外用药、透 皮制剂容易吸收
儿童药物治疗用药原则
a
1
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和发育过程中
❖ 生长:机体和器官的增大 ❖ 发育:功能的完善
a
按解剖生理特点分期
1. 新 生 儿 期 : 出 生 至 生 后28天
2. 婴儿期:< 1岁 3. 幼儿期:1-3岁 4. 学龄前期:3-7岁 5. 学龄 期 :7-11(或 12岁) 6. 青春期:11-18岁
1. 按年龄折算 2. 按体重计算 3. 按体表面积计算—— 最为科学
体重计算方法: ❖ ≤1岁:
1-3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7 4-6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6 7-12m 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
>1岁:体重(kg)=实足年龄×2+8
a
15
按年龄计算用药剂量:
a
13
选择合适的药物
根据婴幼儿年龄、发育情况选择药物
1. 新生儿期慎用易引起溶血和黄疸的药物,以免加重甚 至导致核黄疸
2. 2岁以内的幼儿用药应慎重,很多药品说明书以2岁为 界限。
避免使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例如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因此儿童禁用
慎用或禁用有明显毒性的药物
a
14
确定剂量
(G-6-PD)缺乏→红细胞膜僵硬→ 盐、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维生素
变形能力差→易发生溶血
K3、黄连等
a
8
1. 年龄越小肝 药酶越不成熟
经肝代谢的药物 t1/2 ↑ ↑
(表9-2: 茶碱、地西泮、苯巴比妥)
3. 胆汁不易排出
2. 葡萄糖醛酸酶缺乏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
药物不良反应
1岁以上剂量=0.05×(年龄+2)×成人剂量。
5岁剂量= 0.05×(5+2)×100mg=35mg
a
16
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
✓ 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 体重在30kg以上者,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
0.1m2 ✓ 体表面积(m2)=0.0128×体重(kg)+0.0061×身高(cm)
氯霉素
a
灰婴综合症
9
新生儿肾清除率低下
经肾排泄的原型药物
清除减慢 → t1/2 ↑
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
磺胺类、地高辛等(表9-1)
1.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 仅为成人25%-40%
2. 肾有效血流量 仅为成人20%-40%
3.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30%
a
10
第2节 婴幼儿合理用药
总体状况及特点: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表面积×儿童剂量/m2
临床实际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量=儿童体重(kg)×给定儿童剂量 mg/(kg·d) 注:给定儿童剂量由药品说明书提供
1岁以内剂量=[0.01×(14+月龄)]×成人剂量(≤1岁) 例:10个月剂量= [0.01×(14+10)]×成人剂量
(100mg)=24mg 1岁以上剂量=[0.04×(5.5+年龄)]×成人剂量(1-14岁)
例:5岁剂量=[0.04×(5.5+5)]×成人剂量 (100mg)=24mg
❖ 1岁以内剂量=0.01×(月龄+3)×成人剂量。 10个月剂量= 0.01×(月龄+3)×100mg=13mg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
胆红素竞争结合
安定→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置换
胆红素→易核黄疸
2 血脑屏障:
药物容易进入中枢:1.有助于细菌
功能不完善,通透性高 性脑膜炎的治疗;2.全麻药、镇静
催眠剂、吗啡等可造成中枢损害ຫໍສະໝຸດ a7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特点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药物↑ 药物敏感性↑
a
5
药物吸收 给药途径对新生儿药物吸收影响很大
途径 吸收特点
对药物的影响
po 1胃酸低,10d无酸 1 对酸不稳定、弱碱性药物吸收
2肠蠕动快、胃排空 ↑,如“氨苄青霉素”
时间长
2 药物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
im 肌肉少、循环差, 循环差,药物吸收延迟;循环量
肌注吸收不规则
骤增,可导致吸收过速而中毒
1 肝肾发育逐渐完善,代谢及排泄功能加强
2 生长迅速,某些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特别 是中枢神经系统 3 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早期不宜辨识 4 某些药物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幼儿体内,造成 不良后果
a
11
母乳哺养时用药
容易进入乳汁的药物 1. 脂溶性高 2. 蛋白结合率低 3. 有机碱性药物 应禁用药物
2
本章内容概述
新生儿的合理用药 婴幼儿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新生儿用药的特有反应
(补充)
a
3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
后28d内的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 首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 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 理变化。因此,新生儿阶段是 人类自身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
激素类、避孕药、抗代谢药、抗甲状腺药物、溴隐 亭、麦角碱等 宜慎用药物 镇静剂、抗惊厥药、抗心律失常药、非甾体抗炎药 暂停授乳药物 氟喹诺酮类、甲硝唑、放射性检查药物等
a
12
第4节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
选择合适的药物 计算好适当剂量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选择合适剂型 个体化给药及监测 慎用对新生儿有特有反应的药物
iv. 5~10%GS作输液 药物吸收稳定,是最常使用的给 gtt 载体,忌快、忌持续! 药方式。但应注意防止血栓性
静脉炎及医源性高渗血症:
颅内出血、高血糖、坏死性
肠炎
TDS 粘膜娇嫩、血管丰 口腔、喷雾、直肠栓剂、经皮给
富、穿透性高
药a,吸收较迅速而充分,但局部 6
药物分布
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特点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游离药物↑ 药物敏感性↑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胆红素竞争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
结合
安定→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置换胆
红素→易核黄疸
2 、血脑屏障: 功能不完善,通透性高
药物容易进入中枢:1.有助于细菌性 脑膜炎的治疗;2.全麻药、镇静催眠 剂、吗啡等可造成中枢损害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易诱发溶血的药物:磺胺类、水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