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2015脑血管病指南
2015脑血管病指南(2015)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04)),258-273执笔王拥军等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控制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B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后数天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Ⅱ级推荐,B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3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予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2015脑卒中指南
一、中国指南1、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发布日期:2015-04-30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46-257.2、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发布日期:2014-04-15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4): 258-273. 解读:王拥军教授解读2014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3、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发布日期:2015-05-31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5): 356-361.4、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日期:2015-06-20 制定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NHFPC),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出处:中国卒中杂志.2015,10(6):499-507.5、2015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24 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803-809.6、2015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日期:2015-03-17 制定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介入学组出处: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1):648-653.二、美国指南1、2015 AHA/ASA指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更新版)英文标题:2015AHA/ASA Focused Update of the 2013 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Regarding Endovascular Treatment 发布日期:2015-06-29 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 出处:Stroke. 2015;46:000-000. 翻译:美国更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2015版)2、2015 AHA/ASA自发性脑出血管理指南英文标题: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发布日期:2015-05-28 制定者: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 出处:Stroke. 2015 May 28. 翻译:AHA/ASA发布最新自发性脑出血指南3、2015NCS循证指南:大面积脑梗死的管理英文标题: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 : A Statement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eurocritical Care Society and the German Society for Neuro-Intensive Care and Emergency Medicine. 发布日期:2015-01-21 制定者: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NCS) 出处:Neurocrit Care. 2015 Jan 21 翻译:2015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推荐意见(全)4、2015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建议英文标题:Diagnosis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 发布日期:2015-06-25 制定者:卒中肺炎共识组(Pneumonia in Stroke Consensus Group) 出处:Stroke. 2015 Jun 25.三、其他指南1、2015CAEP立场声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英文标题:Canadian 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发布日期:2015-03-20 制定者:加拿大急诊医师协会(CAEP) 出处:CJEM. 2015 Mar;17(2):217-26.2、2015 HSFC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情绪,认知和中风后疲劳实践指南(更新版)英文标题:Canadian Stroke Bes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Mood, Cognition and Fatigue Following Stroke practice guidelines, update 2015. 发布日期:2015-06-29 制定者:加拿大心脏与卒中基金会(HSFC) 出处:Int J Stroke. 2015 Jun 29.3、2015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英文标题:Triage, Treatment, and Transfer: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and Models of Nursing Care for the First 72 Hours of Admission to Hospital for Acute Stroke. 发布日期:2015-01-06 制定者:国外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小组(统称)出处:Stroke. 2015 Jan 6.4、2015韩国卒中指南:房颤和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抗血栓形成的管理发布日期:2015-05-29 制定者:韩国卒中学会(Korean Stroke Society)出处:J Stroke. 2015 May;17(2):210-5.。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
1. 简介
卒中(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
很大的负担。
为了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法和指导,中国制定了卒中诊
疗指南。
2. 目的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的目的是提供全面、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以提高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指南内容
3.1 卒中分类
- 缺血性卒中
- 出血性卒中
3.2 诊断标准和流程
-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
- 进行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
- 根据特定诊断标准确定卒中类型
3.3 急性期治疗
- 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需在4.5小时内开始治疗
- 血管内治疗: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需在6小时内开始治疗- 支持性治疗:包括维持患者呼吸、循环、液体平衡等
3.4 康复期治疗
- 康复护理:通过物理治疗、言语康复等方法促进患者恢复功能
-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应对卒中后的心理困扰
3.5 预防措施
- 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 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 定期进行卒中相关筛查和评估
4. 实施和评估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应由卒中专科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遵守。
指南的实施应定期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最新的医学发展和国家政策。
5. 结论
中国卒中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卒中诊疗方案,旨在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指南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合作。
---
*注意:本指南的内容仅供参考,临床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
脑卒中的分级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分级诊断标准主要分为五级,从轻度到重度分别为:轻微卒中、轻型卒中、中型卒中、重型卒中和危重型卒中。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1. 轻微卒中:临床症状轻微,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仅表现为一过性肢体麻木或无力,持续时间短暂,通常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 轻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但持续存在。
主要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
3. 中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等,表现为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并伴有一定程度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如穿衣、洗漱等需要他人帮助。
4. 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表现为完全性偏瘫或去脑强直状态,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需要他人照顾。
5. 危重型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极度严重,生命体征不稳定,需要生命支持设备维持生命,预后极差。
注意:以上分级标准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病情可能有所差异。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脑卒中,也被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分级标准有多种,包括脑卒中评估量表(NIHSS)等。
脑卒中评估量表(NIHSS)是一个包含11个方面的评估量表,包括唤醒水平、回答提问、执行命令、最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协调运动、感觉、最佳语音、构音以及忽视。
NIHSS的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具体的分级如下:0-1分:正常或近乎正常;1-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5-20分:中-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
此外,肌力评估也是脑卒中的一种分级标准。
具体来说,零级是指无肌张力的增加;一级是指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关节被动活动时末端呈现最小阻力,或者突然卡住;二级是指肌张力明显增加,大部分肌肉呈现较大阻力,但是受累的关节被动活动比较容易;三级是指肌张力严重增高,受累关节被动活动困难。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脑卒中的分级应根据具体症状由专业医师进行判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1。
2015+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编译)
《2015 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摘译来源:医脉通指南,2016-02-25作者:指南君(编译)在患者从到达急诊到入住卒中单元的最初72小时中,美小护功不可没,依据循证医学,他们能为患者提供怎样的临床护理模式呢?指南君为你摘译了《2015 急性脑卒中入院治疗首个72小时的分类、治疗和转移建议》。
急性卒中治疗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卒中单元(SU)以及溶栓治疗等,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卒中治疗的国际临床指南为临床治疗实践提供了关键性的推荐意见;然而,由于对循证治疗认知的千差万别,在急性卒中患者的快速鉴别、分诊、初步评估以及协调整个医疗体系为急性卒中患者提供及时顺畅的救治流程等方面,护士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强调在急性卒中的应急治疗中,护理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患者从到达急诊到入住卒中单元的最初72小时中,护士们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依据循证医学指南的推荐意见,为患者提供临床流程化治疗和模式化护理。
一、患者分诊及快速处置二、监测与治疗讨论对于卒中患者,缩短其发病至接受早期有效干预治疗措施的时间间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这一优势使得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消弭。
在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护士扮演着十分关键性的角色,在卒中多学科治疗团队中,护士们可以担当领导角色以利于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的推行。
在全世界范围内,卒中高级治疗护士和卒中专职护士等职业角色的出现,证明了以护士为领导的新型卒中护理治疗模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护理角色的加入也能够使卒中远程医疗的治疗效应得以进一步放大。
在未来,卒中单元应当考虑将重症医疗纳入其中,卒中单元内的护士们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和经验,能够胜任复杂的护理工作,如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给予静脉胰岛素治疗、协助施行r-tPA溶栓治疗、tPA溶栓后复苏以及不稳定卒中患者的护理等。
缺血性脑卒中2015指南
• 由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窄,及 时评估病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医院应 建立脑卒中诊治快速通道,尽可能优先处 理和收治脑卒中患者。目前美国心脏协会/ 美国卒中协会指南倡导从急诊就诊到开始 溶栓(door to drug)应争取在60 min内完成 [8]。
诊断步骤
1.是否为卒中?注意起病形式(急性突发)、发病时间,排除 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血糖异 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容)。 • 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除非特殊原因不能检查, 所有疑为卒中者都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CT/MRI)检查,排 除出血性卒中、确立缺血性卒中的诊断。 • 3.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3 h、4.5 h或6 h 内,有无溶栓适应证(见"急性期诊断与治疗"部分相关内 容) 。
• 卒中单元(stroke unit)是一种组织化管理住院脑卒中患者 的医疗模式。以专业化的脑卒中医师、护士和康复人员为 主,进行多学科合作,为脑卒中患者提供系统综合的规范 化管理,包括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 健康教育等。Cochrane系统评价[10](纳入23个试验,共4 911例患者)已证实卒中单元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 残疾率。 • 推荐意见:收治脑卒中的医院应尽可能建立卒中单元,所 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尽可能收入卒中单元接 受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 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4.5 h的患 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 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 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 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 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 决策[8]。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脑卒中的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
脑卒中的危害极大,常常导致患者的残疾甚至死亡。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脑卒中的分级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级标准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出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当前,脑卒中的分级标准主要分为NIHSS评分、ASPECTS评分、GCS评分、IMS I-II-III等级、TOAST分类等几种。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几种脑卒中的分级标准。
一、NIHSS评分NIHSS全称是国家卫生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它是一种评估中风严重程度的量表。
NIHSS评分范围是0-42分,一般来说,分数越高,说明中风越严重。
NIHSS评分项目包括意识水平、眼运动、上肢运动、下肢运动、面部瘫痪、偏瘫、感觉、运动、言语等9项内容。
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这几个项目的检查,然后评分,最后将各项分数加总得到总分,进而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通常情况下,NIHSS评分在0-6分的患者为轻度脑卒中患者,7-15分的患者为中度脑卒中患者,16-20分的患者为重度脑卒中患者,21-42分的患者为危重脑卒中患者。
二、ASPECTS评分ASPECTS全称是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它是通过头部CT检查来评估脑卒中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的量表。
ASPECTS 评分范围是0-10分,分数越高表示脑卒中患者的缺血程度越轻。
ASPECTS评分主要评估患者脑卒中部位和程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CT图像排列10个特定的脑区域,然后看这些脑区域是否发生缺血性损伤,根据损伤情况给予相应分数。
ASPECTS评分在0-4分的患者为重度脑卒中患者,5-7分的患者为中度脑卒中患者,8-10分的患者为轻度脑卒中患者。
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62中国循环杂志 2015年11月 第30卷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November,2015,Vol. 30 Supplment2015年《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李迪,王文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市,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作者简介:李迪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脑血管防治工作 Email: jzlidi@ 通信作者:王文志 Email:qgnfbwwz@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3614(2015)增刊-0062-04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5.增刊.014关键词 脑血管病;脑卒中;一级预防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指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卒中不发生或推迟发病的目的。
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
由于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因而强调一级预防,减少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
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发布了《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10》[1]。
基于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外指南的更新[2],脑血管病学组再次对我国一级预防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
鉴于脑血管病的含义比脑卒中更宽泛,包括了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小血管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而一级预防实际应涵盖上述疾病,故本次的一级预防指南更名为《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在此对该新版指南进行概要解读。
1 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新版指南同时强调了对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预防,推荐级别和证据级别的标准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一致。
相较2010版指南,新版指南增加了偏头痛、遗传因素和首次脑卒中风险的评估与预警三部分新的内容,其他各种危险因素与前一版指南相同。
2015 AHA
2015 AHA/ASA 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推荐要点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2013 年美国 AHA 和 ASA 在发布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对血管内治疗有过推荐。
自 2013 年以来,有多项大型血管内治疗研究结果发布,故近期 AHA/ASA 在 2013 年指南基础上对血管内治疗进行了更新,纳入了 8 项最新 RCT 研究结果,明确推荐对于特定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获益。
指南具体推荐如下:血管内治疗1. 符合静脉 rtPA 溶栓的患者应接受静脉 rtPA 治疗,即使正在考虑血管内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同 2013 版指南);2. 满足下列条件的患者应接受支架取栓器血管内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新推荐):(a)卒中前 mRS 评分为 0 分或 1 分;(b)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 4.5 小时内根据专业医学协会指南接受了 rtPA 溶栓治疗;(c)梗死是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M1 段闭塞所致;(d)年龄≥ 18 岁;(e)NIHSS 评分≥ 6 分;(f)ASPECTS 评分≥ 6 分;(g)可在 6 小时内起始治疗(腹股沟穿刺)。
3. 正如静脉 rtPA 治疗,缩短从出现症状到血管内治疗的时间与改善预后明显相关;为确保获益,应尽早达到再灌注 TICI 2b/3 级并在发病 6 小时内给予血管内治疗(I 类推荐;B-R 级证据,对 2013 版指南进行了修订);4. 对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M1 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 6 小时之后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获益尚不明确(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推荐);5. 对于特定的前循环梗死且有 rtPA 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发病 6 小时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是合理的(IIa 类推荐;C 级证据);对于因时间或不因时间(既往有卒中史、严重头部外伤、出凝血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而存在禁忌证的患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的证据尚不充分(新推荐);6. 尽管获益尚不确定,对于特定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 6 小时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合理的,包括大脑中动脉 M2 或 M3 段、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闭塞患者(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推荐);7. 对于部分年龄<18 岁的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 小时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腹股沟穿刺)可能是合理的,但这个年龄段尚没有明确获益的证据( IIb 类推荐;C 级证据,新推荐);8. 虽然获益尚不确定,符合下述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支架取栓器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合理的:可在发病 6 小时内开始治疗(腹股沟穿刺)、卒中前 mRS 评分>1 分、ASPECTS 评分<6 分或 NIHSS 评分<6 分、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 M1 段闭塞(IIb 类推荐;B-R 级证据,新推荐);9. 不推荐在 rtPA 治疗后观察评估患者临床反应以获得血管内治疗的良好预后(III 类推荐;B-R 级证据,新推荐);10. 支架取栓器优于 MERCI 装置(I 类推荐;A 级证据),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支架取栓器以外的机械性取栓设备是合理的(IIb 类推荐;B-NR 级证据,新推荐);11. 使用近端球囊引导导管或大口径远端入路导管,而不是单独应用颈部引导导管或结合支架取栓器可能是有益的( IIa 类推荐;C 级证据);未来研究应评估哪些系统的再通率最高而且非目标血栓栓塞风险最低(新推荐);12. 血栓切除术的技术目标应该是动脉造影 TICI 2b/3 级,以尽可能达到最好的功能预后(I 类推荐;A 级证据);如果发病 6 小时内使用抢救技术进行辅助(包括动脉溶栓)以实现上述造影结果可能是合理的(IIb 类推荐;B-R 级证据,新推荐);13. 近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完全闭塞的患者,在血栓切除术同时可考虑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治疗,但其有效性未知(IIb 类推荐;C 级证据);14. 采用动脉溶栓进行初始治疗对于特定患者是有益的:发病 6 小时以内、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面积缺血性卒中患者(I 类推荐;B-R 级证据);然而,这些临床试的数据不能反映当前实践情况。
CSC2015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CSC2015]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年5月8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6 个月末仍有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ICH 的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高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ICH 的80%-85%。
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2015版)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
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
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
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
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
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
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
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doc
CSC2015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上)2015 年 5 月 8 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2015 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编订的“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揭开了面纱。
以下为《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
制定者: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脑卒中防治系列规范指导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陇德院士根据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査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根据国内外经验,卒中可防可控。
对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的降低卒中发病率,减轻卒中疾病负担。
本指导规范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指南编写。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
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
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不当生活方式等。
本规范主要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治建议及措施。
—、高血压 [指导规范 ] ◢各级医院应尽快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及时筛査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干预及随诊, 35 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 1 次;有高血压和(或)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增加血压测量次数;高血压患者应每月测量一次血压,以调整服药剂量。
除关注诊室血压外,还应关注患者动态血压、家庭血压、清晨血压等,并积极推荐家庭自测血压。
◢ 全面评估患者的总体危险:( 1)低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3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2)中危人群:首选生活方式治疗,监测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 1 个月后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 3)高危人群: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应减少纳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对于合并吸烟者应强烈建议患者戒烟,同时指导患者应用药物(尼古丁替代品、安非他酮缓释片和伐尼克兰等)辅助戒烟,对戒烟成功者进行随访和监督,避免复吸,对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式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调脂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糖治疗;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同时采取适度的降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我国卒中管理进入新时代:2015年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
责编:张二娟电话:(010)64036988-233E-mail :zhangej@ 美编:倪菁江丽仙我国卒中管理进入新时代2015年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发布截至2010年,我国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第一。
并且每年因卒中死亡的患者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卒中正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逐年增长的治疗费用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卒中中心的建设是规范诊治流程,提高卒中急救能力的关键。
但一直以来,卒中中心缺乏明确的定义和标准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的一道难题。
2015年6月,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由中国卒中学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 )联合召集专家组撰写的我国首个《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重磅出台,为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卒中中心建设的背景浙江省脑卒中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楼敏时间是卒中患者救治的关键治的关键!!卒中发生后,大脑缺血区每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元凋亡,早期进行再灌注治疗,挽救可逆性脑损伤,是脑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关键!对于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急性脑卒中救治生存链包括患者如何识别卒中发生及拨打急救电话呼叫120救护车或自行前往医院的院前转运过程以及从患者入院、急诊分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到溶栓决策和知情同意的院内救治的多个环节。
这些环节都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任何一个环节时间延长均会影响救治的进行。
我国DNT 时间是欧美国家的两倍美国家的两倍!!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3小时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静脉溶栓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卒中致残率的治疗方法。
但2011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 )数据库的流行病学分析显示,由于院前和院内的延误,我国卒中患者的溶栓率仅为2%。
而在院内环节,我国医院的从入院到溶栓的时间(DNT 时间)平均为116分钟,而欧洲国家平均68分钟,美国平均67分钟,我国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两倍!2013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上的一项研究对美国跟着指南走项目的分析显示,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每节约15分钟,就可以降低院内死亡率4%(P<0.001,图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不包括周围性面瘫)。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同时伴有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肢体麻木乏力、言不清或昏迷之一者尤需高度怀疑脑卒中)。
“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脑卒中防治中急需建立的长效机制。世界各国脑卒中防控经验表明,针对脑卒中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一级、二级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前兆,也是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重点之一。各国指南均指出,脑卒中或TIA患者规范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改善临床预后,但我国出院3个月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仅有63.6%的患者持续服用所有出院时开具的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大大增加了复发风险。
急性期血压管理:
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在处理高血压时,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方案,必须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较理想的血压水平,有利于脑血管病的总体治疗和康复。应用降血压药物的原则是既要有效和持久地降低血压,又不至于影响重要器官的血流量。
(一)脑卒中的筛查
1、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项目
针对40岁以上人群,依据以下8项危险因素进行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每一项1分)。
(1)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和/或心瓣膜病等心脏病;
(3)吸烟;
(4)血脂异常;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
(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
1)临床病史:仍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者是突然发病,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2)诊断分析步骤
1)是否为卒中?注意起病形式(急性突发)、发病时间,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血糖异常、脑炎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等引起的脑部病变。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8)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TIA病史者,依据个体危险程度不同,选择性进行相关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和适宜性技术干预。
脑卒中风险初筛表
2、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流程
低危、中危患者控制危险因素,改变生活方式。高危患者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行心电图、心脏彩超、脑血管检查等。
1)动脉血气分析(癫痫、呼吸困难或指尖氧饱和度低患者)
2)甲状腺机能:甲功3项(既往有甲亢、怀疑脑病或有精神
症状者查甲功7项)
3)腰穿检查(①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②怀疑脑
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③怀疑静脉性梗死)
4)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或脑炎患者)
5)胸片或肺部CT、肝胆胰脾泌尿系B超等
四、脑卒中的治疗(可列出各级医院的药物使用目录)
2.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应积极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
(二)血糖管理
有脑卒中病史/TIA或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糖尿病筛查,建议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必要时做糖耐量试验或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7%,但必须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年轻、病程短及无并发症的患者,在避免低血糖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老年人、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以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的一个急症,一旦发病都具有急、危、重的特点,治疗是否及时、合理直接影响患者预后。因此其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目前,被证明最为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有3种: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和持续康复治疗以及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治疗。超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以及机械取栓治疗,上述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静脉溶栓的时间不能超过4.5小时,动脉再通手术的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后循环及部分特殊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窗),这样才能降低脑部损伤,减低致残程度。因此,脑卒中的诊疗过程必须争分夺秒,争取最佳治疗“时间窗”。目前现状是我国只有不到2%的患者接受了有效的血管再通治疗,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而我省相比于其他先进省份也存在较大差距,最主要原因是院前延误。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人民群众对脑卒中知识相对缺乏、就诊意识不高,院外时间拖延较长,错过有效治疗时间窗。针对此应加强脑卒中知识健康教育,普及并提高患者及全民脑卒中防治知识和意识。2、各级医疗机构重视不够,省内大部分医院均缺乏运转通畅的急救绿色通道和管理机制;医务人员中脑卒中是急症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3、全省缺乏一个有效的脑卒中管理平台和质控机构,脑卒中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处于无序化和随意化。4、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未进入县级医院(尤其是阿替普酶),导致我省广大农村及城镇患者难以及时接受有效的溶栓治疗。这些因素综合极大地延误了脑卒中患者救治的黄金时间,错失了静脉溶栓、血管内手术再通的机会。
(二)脑卒中的诊断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当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24 h以上(当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主要询问有无脑卒中或TIA的症状,既往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史、吸烟饮酒史、饮食生活习惯、家族性心脑血管病史等,测双上肢血压、听颈部血管杂音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
(2)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体征及既往有异常指标需进一步检查者,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
(3)脑、颈部血管超声:包括颈部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能够判断脑、颈部血管狭窄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信息。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建议:
(1)当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房颤等)者突然出现上述表现时,高度怀疑脑卒中,应立即送往医院。
(2)突然出现神志模糊或昏迷者也要意识到脑卒中的可能性,立即送往医院。
3、诊断步骤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安徽省脑卒中分级诊疗指南
(2015版)
一、我国脑卒中的现状(包括我国及本省)
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首要杀手,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和经济损失。据估算,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表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严重,且每年仍以13%的速率在上升,复发率高达17.7%。近年研究显示我国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个月时病死率约为3.3%~5.2%,3个月时病死率9%~9.6%,死亡/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数(包括已痊愈者)600~700万,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医院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住院费用在100亿元以上,间接治疗费用400亿元人民币,给国家和众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体等
4)糖化血红蛋白(限于糖尿病或怀疑糖耐量异常患者)
5)血管筛查4者选一:①头颈CTA;②头颅MRA+颈部血管MRA;③头颅MRA+颈、椎血管B超;④经颅多普勒检查(TCD)+颈、椎血管B超。
6)心脏筛查:心脏彩超(年轻患者或者脑卒中原因不明者可
作为常规选项)、动态心电图
7)少见原因筛查:肿瘤指标、血培养(感染性心内膜炎)、蛋
2)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卒中?除非特殊原因不能检查,所有疑为卒中者都应尽快进行脑影像学(CT/MRI)检查,排除出血性卒中、确立缺血性卒中的诊断。
3)是否适合溶栓治疗?发病时间是否在3 h、4.5 h或6h内,有无溶栓适应证及禁忌症。
(三)脑卒中的评估(各级医院的检查项目)
1、脑卒中评估步骤:
(1)医师接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推荐意见:(1)血糖超过10 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应加强血糖监测,血糖值可控制在7.7~10 mmol/L。(2)血糖低于3.3 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
(三)血脂调控
定期检查血脂,异常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值。首先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脂异常的分型决定。伴有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根据危险分层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有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或动脉源性栓塞证据者,LDL-C目标值<2.07mmo l/L(80mg/dl);其他患者LDL-C<2.59mmol/L(100mg/dl)。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中,应注意肌痛等临床症状,监测肝酶和肌酶变化。对于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权衡风险和获益,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