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则和方法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呢?根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笔者的体会是:首先,教师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其次,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独特功能。

一、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原则1、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图画、动画、声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生动具体、直观形象,具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功能。

通过信息技术,用多种媒体呈现学习材料,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动机。

但是,小学阶段也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阶段,切不可因为滥用使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丧失思维能力的训练机会。

2、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阅读文本,倾听对话,感悟思想,体会情感,揣摩表达,积累语言,表达运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切教学手段都是服从于此的。

因此,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关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方面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

3、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信息技术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性。

没有哪一种教学手段是万能的,只有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手段,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术手段也不例外。

4、要注意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尽可能把音与像、动与静、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多种感知材料,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回归“语文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其次,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任何时候都应为了语文课的教学而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不应该是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应是有目的的,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需要。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要将信息技术看作是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首先要清楚课程教学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这堂课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却效果不佳的学习任务,然后才能决定用整合模式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电化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研究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这种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施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导学生自主的思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在教室,教师的灵魂在教室,教师的价值也在教室。

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就要回归教室,立足教室。

”是的,教室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教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全过程,它首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举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教室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跟着时代的发展,教室教学,应该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要想获得胜利,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基础,而信息技术无疑会成为教师教室上最有力的武器。

只如果好的,对教学有利的,能促进学生研究,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的,那么无论是什么样先进武器,我们都要用它,并且要用好它。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共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

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

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

大致归纳如下几点: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

(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手册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手册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手册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份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手册,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

1.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今天的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教育。

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积极利用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作为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和应用的知识非常重要。

教育部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网络资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

3.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指导原则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应遵循几个原则:首先,信息技术应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

其次,信息技术的使用应与学科知识相结合,使之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应用。

4.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多样。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展示教学内容,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传统的作业布置和批改工作繁琐而费时,而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简化这个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并在相应的软件中批改作业。

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6. 信息技术在资源分享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库或在线教学平台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助云存储等技术将学习资源整理归档,并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分享。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主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像传统课堂上的黑板、粉笔、教科书一样,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会促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将取代单一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要落实课程计划基本形式,其功能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等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为终生发展、一生幸福奠基。

因此,笔者认为,师生共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形式,仍将是重要课堂形态之一。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基本原则1.辅助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现代的伟大工具,其意义和作用不亚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不管信息技术的影响有多大,其在教学领域中教学工作的属性不会改变。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设计者的信息技术素养决定着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使用恰当事半功倍,使用不恰当适得其反。

当前,我们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展示信息技术而设计教学,而应是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选用信息技术。

2.科学性原则。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工作,其硬件的发展比软件要快很多,特别是在教学软件资源建设上更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用需求,教育资源质量的监管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选择教学资源时,保证科学性是最基本的要求。

3.适时、适合、简洁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而用。

由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比较强,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资源时应做到合适,也就是要优中选优,要适合学习对象的接受能力。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课件,不应以好看不好看为标准,而应以适合不适合为标准。

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从简的原则,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有简便的不用繁复的。

4.师生共用原则。

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因此,课堂上信息技术平台要适用于师生共用,教师在选用信息技术具体工具时,要考虑学生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2

在小学数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2

例谈小学数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一、小学数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原则小学数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是以传统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

合理使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大课堂容量;有助于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智力。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第一、综合性原则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效各异的学习材料,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助于扬避短,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两个同学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过程,并通过精彩地解说,使枯燥乏味的应用题教学变为行生动形象地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眼、耳、口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活动,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相遇问题为什么要求速度和”这个难点。

第二、针对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首先要针对小学生好动、好游戏、注意力不持久、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其次要针对数学学科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还要针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设计。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数学教学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电子白板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静有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启发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帮助其形成数学概念,并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可设计以下多媒体课件:这样设计,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推导法则,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体现了数学要进行思维训练的实质。

第四、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如在教一位数乘除法时,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启发学生挪动小棒,摆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而且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具体指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来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效率。

目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漏洞,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便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产生更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指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8- 2020)》,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综合国力和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作用1、使学生视野得到开拓,教学方式得到丰富。

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目前的教学方式,通过视听结合,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素材包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学生可以从视听,图文等方面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加对信息技术的好感。

学生还可以在观看影视剧中,感受到某科目真正的文化内涵,为下一步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2、学习效果更加理想,让学生真正热爱学习。

学习的权利归根结底是属于学生的,只有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手,让他们从学习内容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他们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学习当中。

使学习不再是为了应试,而是为了自我的兴趣而学,以自我的内在动机而学。

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目前的教学方式,通过视听结合,图文结合等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素材包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有利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入手,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一、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家也在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赋予它更广泛的教育应用。

加强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也有了新的需求和新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展现。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一项全面和综合的语言教育,是孩子们语言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阶段。

小学语文教育中,更加强调语言的基础实践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要注重孩子们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同时,小学语文教育还要具有人文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素养教育的重要作用。

但是,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一些问题:1.教育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由于一些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清或缺乏趣味性,导致语文课堂变得单调和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学生自学能力不足由于许多小学生缺乏自学能力,无法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规划和时间利用,这导致他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现代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相脱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着重教学内容的传递而不是学生个性的发掘和素质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它们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形式和方法,并可以满足不同的学生需求。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作者:蒙丽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信息技术就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地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扩大信息容量,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改变学生学习方法中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客观合理的将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指标和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小学教学引进了信息技术。

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把各科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主体变成学生自我,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标。

那么,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使信息技术得到有效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如果把学科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景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要利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信息来呈现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抽象的知识单纯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教具演示、教师口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 辅助性愿则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

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

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 适宜原则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

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2.1 三维课程目标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落脚点三维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学科性质和思想,用它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然后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落实学科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明白“知识技能”教学的重要性,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其教学目标也要了然于胸,并尽量明确的告知学生。

“过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他是教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体现。

相同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时,学生形成的能力是不同的,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应用类型,有效地发挥各类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

2.2 “双基”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从广义知识的角度把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符号、事实性知识和语义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知识教学对信息资源所提出的要求,按照学习者认识活动的心理规律,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它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逻辑思维的限制,以直观或间接形象的图案、真实的人物、真实的色彩,逼真的声音适宜的光照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客观事物,给学生提供完美的视觉美、形象美,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种水平的培养,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能参与学习活动并使之相互结合,形成心理最佳状态。

同时,丰富多彩的荧屏,持续变化的事物,以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课堂教学的气氛。

那么,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改进优化课堂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内容,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秋天的图画》一文描写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想象秋天的图画,来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所以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声像并茂的电脑课件,向学生来展示,在学生兴致盎然之时,设问:此情此景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质疑中,只有大脑在积极思维,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运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

如教学《挑山工》一课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幅图:“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

教师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这个部分情节,边读边想。

读后学生纷纷举手提出疑问:为什么挑山工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呢?挑山工“不声不响”、“悄悄”走到前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结合当时的情境实行这样的设想: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教学资源丰富、互动性提升、自主学习促进以及评估工具优化等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资源丰富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到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案例和学习视频。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在线搜索和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资源丰富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互动性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的互动性。

比如,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者PPT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开设在线讨论区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线上交流。

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自主学习促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或者教育软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训练。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四、评估工具优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优化课堂中的评估工具。

传统的考试形式往往只能评价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测验和自动评分系统,更加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电子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和跟踪,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

总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课堂互动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优化了评估工具,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常用教学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常用教学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遵循哪些原则?有哪些常用教学法?举例说明你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来体现这些原则和方法的?(请用一个或多个教学案例或片断来说明,相当于案例分析。

)答:所谓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一般原理或准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方法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主要阐明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加速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效果。

它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最优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遵循以下九大原则: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2.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3.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要努力创造环境,加强动手实践;6.改进教学方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7.重视信息的多渠道获得和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9.重视对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典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任务驱动教学法;2.研究性学习教学法;3.合作学习教学;4.教练教学法。

当然,每种教学方法并不是针对所有情况,而是需要综合应用,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

《画正多边形》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1.连一连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海龟的不少命令了,你能准确地将它们连起来吗?出示表格(前面所学的部分命令),请学生连一连。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复习了前段时间所学的命令,为画图做准备。

】2.画一画师:大家对命令掌握得很好,那就让我们动手画一画吧!(学生画图,师巡视指导)题1:画一个边长为50海龟步的等边三角形(要求用右转命令“RT”)。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拓宽了知识获取的渠道。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造出更加活跃、灵活和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1. 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是信息技术在课堂上最常见的应用之一。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文字等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此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抽象的概念、实验过程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的利用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工具。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教学课件、习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课堂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

3. 电子教具运用电子教具是指那些通过电子技术实现的教学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和学习评价。

例如,电子白板可以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师可以在白板上书写、标注,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

还有电子字典等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方便地查询单词、短语等。

三、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 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其带来的好处和挑战。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1.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教学更多的表现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老师可以利用音频、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

比如,可以播放经典话剧的录像,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可以播放有声诗歌,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诗歌的意境。

2.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老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教育资源平台等,找到适合的课堂素材,如文学经典剧本、古代文献等。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写作,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另外,利用网络技术,学生还可以进行与古人书信、交流诗词等个性化的学习。

3.电子课件制作通过电子课件,老师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和呈现,并结合图片、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进行课堂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好处1.提高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出类拔萃的教学资源,使得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利用等方式,感受到语文课程的新鲜和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2.拓宽学习渠道传统的教材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自主选择学习资料,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角度,从而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

3.强化语文表达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课件制作,学生可以学会利用图片、图表、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表达。

这种多元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挑战1.教师技术水平信息技术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

然而,部分老师可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太熟悉,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李志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

基础教育信息化面临着建设的“高投”与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可通过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效益和效率来解读。

本文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特点,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作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分析论述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适宜、适度和实效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前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Internet)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规模在中国的不断高速扩大,信息技术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深刻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中学课堂教学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走向发展,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仅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成为对学校、老师的评价标准,到今天也成为许多有条件学校的教学常态。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观念,积极投入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运用中来。

广大教师也掀起了自制教学课件的热潮,在网络中能查询到的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素材、备课资料、教学课件已数不胜数。

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常规。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大约是2/3。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1。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投”与“低效”的问题,引起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高度关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追求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应用于课堂教学时,他们就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进而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低投”与“高效”的问题。

低“投”不仅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的低资产投入,而且还包括师生精力和时间的低消耗;高“效”包括教学过程的快速度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

下面,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来分析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1 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在多媒体教室配置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视频展示台、计算机、数字投影仪、VCD或DVD、功率放大器、音箱、话筒、无线接受器、大屏幕等),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势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而以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虚拟情景,把抽象的信息内容转变为具体的形式再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相关文章论述很多,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

大致归纳如下几点:①直观形象,克服抽象。

(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②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多元认知,多感官接收)③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动态呈现)④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便于交互)⑤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

(虚拟再现)⑥无限重复,加强记忆,克服遗忘。

(符合人类重复记忆原理)⑦针对性强,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⑧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1.2 应用中发现多媒体教学使用的问题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崇拜”现象。

目前,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甚至幼儿园,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

学校和老师的这种积极态度我们应该肯定,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并不排除“赶时髦”和“盲目崇拜”的倾向。

据分析,发现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和学生的崇拜物,所以,有的专业几乎所有的课程、每一节课都排在多媒体教室,学生一天下来少者要听六节课的多媒体教学,多者要听十节课的多媒体教学。

这样一来,学生每天眼睛盯着屏幕的时间就是270分钟到450分钟。

多媒体教室窗户要遮光,不易透风,再加上屏幕亮度很高,对学生的眼睛刺激很强烈,特别是长时间看着银幕,闷在黑乎乎的教室里,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不利。

所以,多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中的“霸权”现象。

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

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

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电影、电视、计算机等。

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代替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了所有的教学工作。

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

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离开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的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激发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产生许多遗憾,如果借助黑板这种“灵感”就会得到充分展示。

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

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

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

利用多媒体模拟不能实践的实验和没有条件做的实验是可以的。

但绝对不能将所有的试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即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这样用多媒体来代劳实际的实验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不少,但对学生的试验学习就会打折扣。

误区五: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

实施多媒体教学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得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

2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实践证明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众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存在的多个误区,通过总结,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原则:2.1 辅助性愿则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水平,它始终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

用机器取代教师,对学生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设计思想,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违背了国情。

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有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其目的就是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觉得课件设计的长度越长越好,其实,课件的设计是不能代替教师上课的,课件只起辅导教学的功能,而不能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所作的点拨、引导、方法指导、分析讲解等都是课件无法预先设计的。

例如这次非典时期,北京市的中小学停课,清华附中充分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的教学录像在网络中播放,并运用校园网平台实时答疑解惑,发收作业,组织活动,有的班还在网上开了班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但返校时,同学们都反映了学习效果不如在校学习好,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缺少了最真实的交流和沟通,缺少了很多在课堂之中我们常见的相互启迪,相互感染,少了真实的情感,少了读读、背背、想想的环节。

而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2.2 适宜原则适宜就是合适和相宜。

所谓合适,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落脚点;所谓相宜,就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找到切入点。

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一整堂课都在摆弄设备,好像是很热闹,却忽视了学生的练习和参与;有的教师全不以为然,一整堂课都不用,手捧传统不放。

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是片面的。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用呢?这都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来加以考虑。

例如需要提高同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尤其是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运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官刺激,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提高兴趣,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再以直观形象代替形象思维就是不适宜的;在想办法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缺陷时也可以考虑使用。

教师的朗诵,因普通话不过关,比不上专业人员时,我们可以用录音;教师的板书因书法不够美观,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