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前三章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前三章

知识点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一、有关物理学:

1)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蕴含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学科。

2)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 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4)物理实验显着特点:在一定条件下,物理现象可以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物理实验结果要通过测量才能得到。实验仪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要合理选择。

二、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

1) 测量长度工具:刻度尺(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2) 测量时间:停表。注意分针和秒针的配合。

3) 其它工具:测量质量(天平)、测量体积(量筒、量杯)、测量温度(温度计)、测量电流(电流表)、测量电压(电压表)、测量力(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

三、物体长度及测量

1) 长度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m,其它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km=103m、1dm=10-

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 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叫分度值,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范围叫做量程。)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零(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初中阶段只有长度的测量要求估读,其他测量如温度、力、电流、电压等都不要求估读。)

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

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4)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错误是不遵守规则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5) 特殊的测量方法:①累积法(微小量);②曲直互化法;③平移法——等量替代法;④公式法。

6) 时间单位:在国际制单位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其他常用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m)、纳秒(nm)。(1s=103ms=106μm=109nm)

体积单位:国际单位是立方米(m3),其它有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升(L)、毫升(mL)等。(1L=1000 mL、1L=1dm3、1 mL =1 cm3)

7) 量筒、量杯的使用:放于水平桌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凸液面的顶)相平。

8) 控制变量法:先观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保持其它所有因素不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一、宏观世界的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位置变化:一指两个物体间距离的变化,二指两个物体间方位的变化。

二、运动的描述:

1) 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

按运动路线的形状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速度变化规律可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2) 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标准物叫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就说它是静止的。

3)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4)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不可选被研究物体做参照物。一旦被选取为参照物,都假定它是静止的,无论其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般是选地面或者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参照物。

5) 相对静止: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都相同的两个物体称为相对静止。

6)实例分析:小明坐火车、本与笔、风洞、空中加油、同步卫星。

三、微观世界的运动

①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两个下夸克和一个上夸克组成。

②物质本身不带电,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不带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带正电,中子对外不显电性(称为电中性),核外电子带等量的负电(一般情况下),这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抵,因此物质本身呈电中性】。

③由于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几乎为0,所以相对原子质量,又称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微。

⑤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⑥正是由于分子的运动,才构成了物质的三种状态(称为物态):固态(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⑦一般分子的直径约为10-10,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观察。

四、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通过的路程(观众观点);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裁判观点);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图甲,为静止状态,图乙,为匀速运动,图丙,为匀加速运动,图丁,为匀速运动。

3) 速度:物理学中,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4) 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