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大全)经典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

《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4)溶解度曲线℃时A的溶解度为 80g例:(1)t3(2)P点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3)N点为 t℃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3入A物质,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4)t℃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1(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C<B(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2、气体的溶解度(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3、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三、溶质质量分数(1)、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数量。

溶解度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的度量,它对于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克服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才能使溶质溶解在溶剂中。

溶解度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强弱。

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较低;相反,如果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较高。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溶解度规律。

一般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溶液中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从而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然而,并非所有的溶质都遵循这个规律,有些溶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除了温度,溶解度还受到压力和溶液的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质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增加压力可以增加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而对于固体溶质来说,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

此外,溶质的溶解度还与溶液的组成有关。

例如,某些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而某些溶质则与溶液的浓度无关。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重量法、体积法和电导率法等。

重量法是通过测量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的质量,计算出溶质的溶解度。

体积法则是通过测量溶质在一定体积的溶剂中的体积,计算出溶质的溶解度。

电导率法是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间接推算出溶质的溶解度。

这些测定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溶解度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化学实验中,溶解度是溶液制备和反应条件控制的重要参考。

在工业生产中,溶解度的了解可以帮助优化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在药物研发中,溶解度是评价药物溶解性能的重要指标。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基本概念与溶解度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概念,指的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本文将归纳初中化学中关于溶液的基本概念以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是一种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溶剂指的是起主导作用的物质,能够溶解其他物质,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而溶质则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溶质的摩尔浓度来表示。

在溶液中,当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溶质不再继续溶解,这时溶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3.1 温度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溶解过程通常是吸热的,温度升高可以提供更多的热能,促进溶解。

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3.2 压力对于气体溶于液体的情况,压强的增加可以增加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频率,从而提高溶解度。

而对于固体溶于液体或液体溶于液体的情况,压强的变化对溶解度影响较小。

3.3 溶剂性质不同溶剂对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溶解度。

有些物质只能溶于特定的溶剂,而不能溶于其他溶剂。

这是因为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的。

4. 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达到平衡的溶液。

当继续往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时,溶质会无法溶解,产生沉淀或结晶。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量超过了饱和溶液的溶质量。

过饱和溶液的生成通常需要一些特殊处理或条件。

5. 浓度与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溶质的摩尔浓度表示。

浓度的计算公式为:浓度 = 溶质质量(或摩尔数)/ 溶液体积稀释是指通过加入溶剂来降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根据溶液的浓度与体积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初始浓度 ×初始体积 = 最终浓度 ×最终体积6. 溶液的应用溶液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一、浓度的概念和计算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比例大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等。

1. 质量浓度(C)的计算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公式为:C = m/V其中,C为质量浓度,m为溶质的质量,V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10g的NaCl溶解在100mL的水中,求NaCl溶液的质量浓度。

解:C = m/V = 10g/100mL = 0.1g/mL2. 体积浓度(C)的计算体积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体积,计算公式为:C = V1/V2其中,C为体积浓度,V1为溶质的体积,V2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20mL的乙醇溶解在100mL的水中,求乙醇溶液的体积浓度。

解:C = V1/V2 = 20mL/100mL = 0.23. 摩尔浓度(C)的计算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公式为:C = n/V其中,C为摩尔浓度,n为溶质的物质的量,V为溶液的体积。

举例:若将0.5mol的NaOH溶解在500mL的水中,求NaOH溶液的摩尔浓度。

解:C = n/V = 0.5mol/0.5L = 1mol/L二、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溶质在给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最大物质的量,通常用单位质量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来表示。

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对于部分物质如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 压强: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影响较小,但对气体溶质有较大影响。

- 溶剂的性质:不同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有差异。

- 其他:如溶质的结构、溶液的饱和度等。

三、浓溶液的稀释计算浓溶液的稀释是指通过增加溶剂的体积来降低溶液的浓度,使其达到所需浓度的过程。

1. 稀释计算的公式根据稀释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C1V1 = C2V2其中,C1为初始溶液的浓度,V1为初始溶液的体积,C2为稀释后溶液的浓度,V2为稀释后溶液的体积。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

高中化学重要知识点解析溶液与溶解度溶液是在溶剂中溶解了一定量的溶质的混合物。

在化学中,溶解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程度的重要参数。

了解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溶解现象和溶液中的平衡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析溶液与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组分,而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组分。

比如我们常见的盐水,其中水是溶剂,盐是溶质。

二、溶解度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影响溶解度的几个主要因素:1. 温度:在一定压力下,大多数固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只对气体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如极性、分子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度。

极性相近的物质通常具有更高的相容性,溶解度也相对较大。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此时溶解度达到了最大值。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调节,使溶质的溶解度超过了饱和溶液的溶解度。

过饱和溶液相对不稳定,会因为微小扰动而发生结晶。

四、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用的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 质量分数:指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 体积分数:指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3. 摩尔浓度: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单位为mol/L。

4. 摩尔分数:指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中所有组成物的摩尔数之和的比值。

五、溶解过程和溶解热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其中需要消耗热量,称为溶解热。

不同物质的溶解热也有所差异,溶解热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得到。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

化学中的溶液与溶解度(化学知识点)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状态,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在化学反应和研究中,溶液的溶解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溶液和溶解度的相关知识点。

一、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均匀体系,其中溶解物质称为溶质,溶解介质称为溶剂。

溶液可以分为固体溶液、液体溶液和气体溶液等多种类型。

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二、溶解度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溶解度可以用质量分数、摩尔分数和摩尔浓度等方式来表示。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1.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使溶质和溶剂的分子运动加快,从而增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

但有些物质的溶解度在升温过程中会出现异常变化,例如碳酸钠在25℃时溶解度最大,超过该温度后溶解度反而下降。

2.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对于固体和液体溶质来说,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通常可以忽略不计。

而对于气体溶质来说,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质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气体的分压成正比。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溶解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互作用力较强的溶质和溶剂能够更好地相互吸引,从而有利于溶解。

例如极性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往往较高,而非极性溶质则偏好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

三、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当溶剂已经溶解了尽可能多的溶质时,称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是恒定的,并且在一定温度下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相反,如果溶液中含有超过饱和度的溶质,称为过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常常需要某种条件,例如快速冷却或加入适量的其他物质。

四、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积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溶质在单位体积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变化的曲线。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溶解度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溶剂中溶解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受温度、压强和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影响。

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固体在增加温度下其溶解度增大,但对有些固体的溶解度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2)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呈直接比例关系。

(3)溶剂种类: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是不同的。

3. 溶解度的单位通常情况下,溶解度用溶质在100g水或g溶剂中的溶解量表示,单位是g/100g水或g/100g溶剂。

4.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单位溶剂中的溶解量随溶剂中溶质溶解比例的关系曲线。

二、溶液的稀释1. 稀释液的定义在化学中,稀释是指将一个浓度较高的溶液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溶液的浓度减小的过程。

2. 稀释的原理添加溶剂到溶液中时,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从而使溶质分子的浓度减小。

3. 稀释公式根据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稀释后的溶液浓度:c1v1=c2v2。

三、溶解的过程1. 溶解的过程溶解是指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2. 溶解的热效应(1)溶解吸热:当溶解的过程中吸收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吸热的过程。

(2)溶解放热:当溶解过程中释放了热量,溶解过程即是放热的过程。

四、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1. 离子的电解当离子型物质溶于水时,其分子将分解为离子,这个过程被称为电解。

2. 电解实验通过电解实验可以发现,在电解质的溶液中,会在电极上产生气体和发生化学反应。

3. 离子浓度变化(1)阳离子的浓度增加:阴极处发生还原反应。

(2)阴离子的浓度增加:阳极处发生氧化反应。

五、溶液的浓度1. 溶液的浓度定义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

2. 溶液的浓度计算(1)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体积分数:溶质的体积与溶液的体积之比。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溶解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溶解的定义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分散并与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并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个平衡过程,溶质在溶解的同时也可能发生逆向的析出过程,而平衡时的溶质浓度称为溶解度。

2. 溶液的表示方法溶液可以使用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和表示。

其中,浓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高,稀溶液指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较低,而饱和溶液则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最大溶解度的溶液。

3. 溶解度和溶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单位物质的饱和溶解度。

而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浓度。

二、溶解的动力学1. 溶解过程的速率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需要克服各种障碍才能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溶解过程的速率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2. 离子溶解的动力学在离子溶解的过程中,溶质中的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是随时间变化的。

离子溶解的速率可通过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而离子溶解的速率与温度、离子浓度、电场强度等因素相关。

3. 溶解热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溶解热。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关,可以通过热力学方程来描述。

三、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1.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而对气体溶解来说,随温度升高,溶解度会减小。

2. 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描述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变化的曲线。

对于非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呈正比例曲线;对于一些电解质来说,溶解度曲线可能呈现出“S”型曲线。

3.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最大量溶质的溶解度,具有固定的数值。

饱和溶解度在化学反应、制备溶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四、溶解的应用1.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在各种化学反应中,溶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

溶液的总结知识点关于溶液的知识点有很多,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一、溶解的过程1、溶解的定义: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溶质分子或离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称为溶解。

2、溶解的条件:溶解是受到温度、溶质的性质、溶剂性质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会增加;不同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性质也会影响溶解度;部分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也会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对于固体溶解度来说,通常情况下随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会增加,因为分子在高温下具有更大的热运动能力,能够克服晶体的结合力,使得溶质溶解。

二、溶解度1、定义: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最多溶解的溶质质量。

一般来说,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对溶解度有很大影响。

对于不同种类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温度: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质的种类: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可能相差很大,这与溶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3)溶剂的种类:溶剂的性质也会对溶解度有影响,比如极性溶剂通常能溶解极性溶质。

(4)压力:对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来说,压力会影响其溶解度,一般来说压力越大,溶解度越大。

三、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溶解过程中伴随有热效应,主要包括溶解热和溶解热变化。

1、溶解热: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会伴随有放热或吸热现象,这就是溶解热。

一般来说,晶体溶解需要吸收热量,气体溶解则会放出热量。

2、溶解热变化:溶解热变化指的是单位质量溶质在某一温度和压强下被溶于溶剂中所需要或释放的热量。

对于普通溶质来说,其溶解一般是吸热现象,即溶解过程中吸热,这就是溶解热变化。

四、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已经溶解的溶质达到了最大溶解度,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的特点是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量不再改变。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知识点总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参与者。

溶液中的溶质的浓度以及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对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溶液浓度和溶解度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一、溶液浓度的概念与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或浓度的量化表示。

常见的溶液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和溶度等。

1. 质量百分比(w/w%):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计算公式为:w/w% = (质量溶质 / 质量溶液) × 100%2. 摩尔浓度(mol/L):表示单位体积(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

计算公式为:C = (物质的摩尔数 / 溶液的体积)3. 体积百分比(v/v%):表示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v/v% = (体积溶质 / 体积溶液) × 100%二、溶解度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物质量。

溶解度不仅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还与温度、压力和溶液浓度等因素相关。

1. 温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2. 压力的影响:对固体和液体的溶解度影响较小,但对气体的溶解度有较大影响。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3.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

溶质溶解度还受晶体结构、溶剂的极性和溶剂离子性等因素的影响。

4. 溶液浓度的影响: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升高,能逆转某些溶解反应,降低溶解度。

而溶液过饱和时,溶解度被超过,可出现析出现象。

三、溶液浓度和溶解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溶液浓度和溶解度对于化学反应的进行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溶液反应、酸碱中和以及沉淀反应中的应用。

1. 溶液反应:溶质的浓度决定了反应的进行速度和平衡位置。

较高浓度的溶质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中的溶解度和溶液浓度是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溶解过程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化学反应中与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相关的主要知识点。

一、溶解度和饱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最多可溶解的溶质物质的量。

通常以溶质物质的质量(g)或摩尔数(mol)来表示。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种类、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

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剂中所能容纳的最大溶质物质的量。

当溶质物质的添加超过饱和溶解度时,会出现剩余物质无法溶解的情况。

二、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物质的质量或摩尔数的关系曲线。

通常以图像的形式表示。

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溶质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在溶解度曲线中,饱和溶解度点可以确定溶质物质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度。

曲线的斜率可以反映溶质物质的溶解度随溶质质量或摩尔数的变化速率。

三、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溶解度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总结为: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在较高温度下分子的动能增加,使得溶质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作用力而更容易分散在溶剂中。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

例如,某些溶解反应是伴随着释放热量(放热),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某些溶解反应是吸收热量(吸热),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四、溶解度和压力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压力无关。

但是,一些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压力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亨利定律。

亨利定律表示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其压力成正比。

亨利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C = kP,其中C表示溶质气体在溶液中的摩尔浓度,k为亨利常数,P为溶质气体的分压。

五、溶液浓度的表示方式溶液浓度是指单位容积或质量的溶剂中溶质的含量。

常用的溶液浓度表示方式包括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溶解度等。

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知识点

溶解度知识点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性质的重要参数,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物质的量,通常用克/升(g/L)表示。

溶解度不仅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还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1.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1.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极性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容易溶解,而非极性分子的溶解度较低。

此外,分子间的键合方式、晶格结构等也会影响溶解度。

1.2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极性与溶解度密切相关。

通常,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另外,溶剂的溶解度也与溶剂的饱和蒸汽压、溶剂分子大小等因素有关。

1.3 温度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物质而异,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在溶解时需吸收热量,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加。

而对于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2.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2.1 饱和溶解度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液与未溶解物质之间的平衡状态达到一定的浓度。

当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质时,将无法再溶解,此时称为饱和溶液。

2.2 饱和溶解度曲线饱和溶解度曲线是描述溶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随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关系的曲线。

通常是在坐标轴上绘制溶质质量分数和温度,通过实验测定得出。

3. 应用3.1 药学药物的溶解度是评价其溶解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药物的溶解度决定了它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效果。

通过研究药物的溶解度,可以优化药物的给药方式和剂型。

3.2 化学工程在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溶解度对原料溶解、反应速度、反应平衡等有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溶解度,可以指导工程师合理设计设备和控制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3.3 环境科学溶解度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迁移和转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溶解度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污染物在水体、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总结:溶解度是描述物质在溶液中溶解性质的重要参数,受到物质本身、溶剂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

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计算知识点总结溶解度和溶液浓度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以及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

正确理解和计算溶解度和溶液浓度对于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总结溶解度和溶液浓度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一、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溶解度是指溶质在一定温度下在溶剂中达到饱和时的溶解质量。

其计量单位可以是克/升(g/L),摩尔/升(mol/L)等。

溶解度与溶质的溶性和温度相关。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对于部分溶质来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的计算方法:1. 溶解度可通过实验测量得到。

实验中,取一定量的溶剂,逐渐加入溶质,直到观察到溶质无法再溶解为止。

记录此时溶质的质量,并按照溶剂的体积计算溶解度。

2. 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公式计算溶解度。

例如,钙离子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利用下式计算:溶解度 = [Ca2+] × V其中[Ca2+]表示溶液中钙离子的浓度,V表示溶剂的体积。

二、溶液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含量,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体积来计算。

常见的溶液浓度表示方法包括质量浓度、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1. 质量浓度(或称质量百分比浓度)表示单位体积(一般为升)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质量浓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体积) × 100%2. 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其计算公式如下: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剂的体积3. 体积分数是指溶质的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其计算公式如下: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总体积) × 100%三、其他相关知识点1. 溶解度曲线:表达了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使用溶解度曲线可以预测随温度变化时的溶解度情况。

2.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一、溶液的性质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质质量被溶解的速率的度量。

溶解度亦称溶质的溶解度或溶质的溶解率。

溶解度越大,表明溶质越容易溶解;溶解度越小,表明溶质越不容易溶解。

一定条件下,相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是不随外界因素改变的。

2. 极性:极性是指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中,具有电荷不均匀分布的性质。

每个原子或分子都有一些电子充电,它们可以表示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极性决定了沉淀物的稳定性,极性更强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低;极性更弱的物质的溶液的稳定性更高。

3. 气味:气味是指一定条件下溶液可以很明显地闻到的气体的气味。

气味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特性,而不是溶液的性质,所以要判断溶液是苦味还是咸味,就可以闻一闻溶液的气味。

二、化学反应1. 前置反应:前置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发生前,必须准备好充分配分的物质,以促使反应发生的反应。

这类一般是可逆反应,反应产物可以再次发生反应,结果产生新的产物,多用于改变溶液的参数,如酸碱度、Ph值等。

2. 溶解反应:溶解反应是指在溶液中离子或分子被完全拆分的反应。

这种反应的特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另一对反应引起游离离子或原子的重新组合,只能提供单一离子或原子。

3. 水解反应:水解反应是指某些化合物与水反应,当化合物与水反应时,会引起改变,因此得到新的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反应。

这类反应一般是可逆的,可以表示为水的添加或分解的形式。

三、物质的溶解过程1. 吸收: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与溶剂之间会发生电荷的传递,溶质的电荷会被溶剂的电荷所吸收,从而使溶质分子更加稳定、更容易进行溶解。

2. 团簇化: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溶解过程会随着溶剂量、温度、压强等参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溶质质量足够时,溶质分子之间会形成团簇,从而促进溶解过程。

3. 渗入:溶质分子吸收溶剂后,会分子局部溶质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以促进其质量的渗入溶剂中,使溶质稳定溶解在溶剂中,完成溶质的溶解过程。

第2讲溶液和溶解度(解析版)

第2讲溶液和溶解度(解析版)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1)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2)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不饱和的KNO3溶液,它的溶解度很大,可能是浓溶液。
(3)看溶液浓稀,关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即可。
练1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 g,分别加入到四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表: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答案】B
【解答】A、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错误;
B、据图可以看出,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①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是 g,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g。
②在5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是g,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g。
③完全溶解72g氯化钠,至少需要g水,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g。
【答案】36,136;18,68;200,272.
2.溶解性与溶解度
溶解度/g(20℃)
<0.01
0.01~1
【答案】D
【解答】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蒸发溶剂,加溶质。
A改变温度可以B蒸发溶剂可以C加入溶质可以D倒出溶液,溶剂溶质都没变,溶液性质不变,不可以;综上,故答案为:D。
知识点三溶解度
1.溶解度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1)含义:如“20℃时NaCl溶液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在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36g NaC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精中的溶解度大,错误。故选 B。
11.下图是 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2 ℃时 a、b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 t1 ℃时,析出晶体质量 a>b B.t2 ℃时,将 50g 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 100g a 的饱和溶液
C.将 t2 ℃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 ℃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 是b>a>c D.在 t1 ℃时,a、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A、t2℃时 a、b 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时,析出晶体质量 a>b 错误,因为没有指明 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t2℃时,将 50ga 物质放入 5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 100ga 的饱和溶液错误,因为在该温 度下,a 的溶解度是 50g,所得溶液质量=25g+50g=75g;故选项错误; C、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 b>a>c 正确,因为降温后 b 的溶解度大于 a,c 的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还是最小;故 选项正确; D、在 t1℃时,a、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 选项错误。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 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 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 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下表是 KCl 与 KNO3 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度 20
30
40
50
/℃
KCl 34.0g 37.0g 40.0g 42.6g
KNO3 31.6g 45.8g 63.9g 85.5g
A.20℃时,KC1 的溶解度大于 KNO3 的溶解度 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20~30℃之间 C.40℃时,5gKCl 中加 10g 水可得 33.3%溶液 D.50℃时,10g KNO3 中加 20g 水,充分溶解后再降温到 30℃,有 KNO3 固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知 20℃时,KNO3 溶解度小于 KC1 的溶解度,A 正确;由 表格数据可知温度在 20~3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有相同的部分,即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 温度在 20~30℃之间,B 正确;40℃时,KCl 的溶解度为 40g,即该温度下 40g 氯化钾溶解 在 100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 10g 水中最多溶解 4g 氯化钾,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4g/14g ×100%=28.6%,C 错误;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45.8g,即该温度下 45.8g 硝酸钾溶解在 100g 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那么 20g 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 9.16g,即 50℃时,10g KNO3 中加 20g 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 30℃,有 KNO3 固体析出,D 正确。 故选 C。
D.因为 70℃时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将其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会因为溶解 度减小而使甲无法完全溶解,都有晶体析出,选项 D 正确。故选 D。
10.如图表示某物质在水(a)和酒精(b)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 的是
A.40℃时,其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8% B.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其水溶液比其酒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 38g,所以 40℃时该物质的饱和
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溶液选择题
1.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答案】B 【解析】 A、称量固体药品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B、溶于配制好后需要标明溶液的名称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正确; C、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错误; D、定量称量固体质量时,指针向左偏,说明左盘重了,应该减少药品的质量直至天平平 衡,错误。故选 B。
6.下表是 KCl 和 KNO3 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
20
30
40
KCl 溶解度/g
KNO3
34.0 31.6
37.0 45.8
40.0 63.9
50 42.6 85.5
A.35℃时,KCl 的溶解度小于 KNO3 的溶解度 B.40℃时, K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40%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20~30℃之间 D.50℃时,185.5g KNO3 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析出 53.9gKNO3 晶体 【答案】B 【解析】 A、根据 30℃时,KCl 溶解度是 37.0g,KNO3 的溶解度是 45.8g,40℃时,KCl 溶解度是 40.0g,KNO3 的溶解度是 63.9g 进行分析; B、根据 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C、根据图表中数据考虑进行分析; D、根据 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A、30℃时,KCl 溶解度是 37.0g,KNO3 的溶解度是 45.8g,40℃时,KCl 溶解度是 40.0g,KNO3 的溶解度是 63.9g 可知,35℃时,KCl 的溶解度小于 KNO3 的溶解度。故 A 正 确; B、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 40g,K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8.6%,故 B 错误; C、在 20~30℃之间,氯化钾从 34g 增加到 37g,硝酸钾从 31.6g 增加到 45.8g,所以两物 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20~30℃之间,故 C 正确; D、50℃时, KNO3 的溶解度是 85.5g, 20℃时,KNO3 的溶解度是 31.6g,故 50℃时, 185.5g KNO3 饱和溶液降温到 20℃,析出 53.9gKNO3 晶体。正确。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及对影响溶解度大小因素的掌握。
7.KNO3 和 NaCl 的溶解度表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 介于 20℃-40℃之间 B.5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 C.当 KNO3 中混有少量 NaCl 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60℃时,30g KNO3 加入 50g 水,充分溶解,再降温到 20℃,会析出晶体 14.2g 【答案】B 【解析】A. t1℃,两பைடு நூலகம்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介于 20℃-40℃之间,正确;B. 50℃时,饱和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KNO3>NaCl,错误;C.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提纯,正确;D. 60℃时,50g 水能溶解 55gKNO3,20℃,50g 水能溶解 15.8gKNO3, 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30g-15.8g=14.2g,正确。故选 B。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题干中没有说明该物质是否是饱和溶液,所
以溶质的质量分数无法计算,错误;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该物质在水和酒精中溶解度都
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 题干中没有说明该物质是否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所以无法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错误;D、在 0℃-40℃,该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
溶解 20g 溶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g 100% ≠20%,故 B 错误;C.M 点 100g 20g
为 80g 水中溶解了 20 克溶质,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添加溶质能使 M 点的溶液达到饱 和状态,故 C 正确;D.P、Q 均是这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故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M 与 N 溶质是相同的而溶剂不同,可判断出 N<M,由于温度相同时不饱和溶液最浓,可知它 们的关系是:N<M<P=Q,故 D 正确;答案为 B。 点睛:准确理解图像并获取信息是解题关键,此图象是 t℃时物质的溶解情况,不能验证 不同温度下溶解度大小的关系,图中四点的含义分别是 N 点 100g 水中溶解 20g 溶质的不 饱和溶液;M 点 80g 水中溶解 20g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P 点 100g 水中溶解 40g 溶质的饱和 溶液;Q 点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利用这些相关知识可解决此题。
4.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 a、b、c 的溶解度曲线,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为 b>a=c B.将 t2℃时 a 的饱和溶液 150g 降温到 t1℃时,析出溶质 30g C.要从含有少量 c 的 a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 a 晶体,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D.t2℃时,将 1ga 物质加入到 2g 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 3g 不饱和深 【答案】D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1℃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为 b>a=c,故 A 正确;B.将 t2℃时 a 的溶解度是 50g,饱和溶液 150g 中含溶质 50g,当降温到 t1℃时,因 t1℃时 a 物质 的溶解度为 20g,因此会析出溶质 30g,故 B 正确;C.a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增大且影响 较大,而 c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要从含有少量 c 的 a 溶液中得到较多的 a 晶体,通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 C 正确;D.从图象中可以看出 t2℃时,a 物质的溶 解度为 50g,即 50g 固体 a 在 100g 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形成 150g 溶液,比值为 1:2:3,故 t2℃时,将 1g a 物质加入到 2g 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应是 3g 饱和溶液,故 D 不正确;故选 D。
9.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是 102.5g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20℃时,100 g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28.6 g D.将 70℃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示可知,甲的溶解度是 102.5g 没有指明是在 70℃时,选项 A 不正确; B.甲的溶解度在 0℃到 7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温度大于 70℃时,其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选项 B 不正确; C.20℃时,甲的溶解度为 28.6 g 。即:在 20℃时在 100 g 水中溶解 28.6 g 甲可达到饱和, 20℃时,100 g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 28.6 g,选项 C 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