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合集下载

2024年矿井安全评价及其确定方法(3篇)

2024年矿井安全评价及其确定方法(3篇)

2024年矿井安全评价及其确定方法引言:近年来,矿井事故频发,给矿山企业的生产安全和人员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矿井安全评价和确定方法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在2024年,矿井安全评价和确定方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和突破,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矿井安全评价的意义矿井安全评价是对矿井工作环境、工艺设备、管理措施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提供矿井安全生产的依据。

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矿工的人身安全。

通过矿井安全评价,可以对矿井的安全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从而降低矿工在生产作业中的伤亡风险。

2.提升矿山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通过对矿井的安全评价,可以查明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整改措施,从而提升矿山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

3.增加社会对矿井的信任度。

通过矿井安全评价的结果,可以向社会公众及相关部门证明矿山企业遵循安全生产规定,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

二、矿井安全评价的内容矿井安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井工作环境评估。

评价矿井的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安全生产要求,包括气体浓度、温度、湿度等。

通过检测和评估,判断矿井工作环境是否对矿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矿井设备评估。

评价矿井的设备是否完好,是否存在故障和隐患。

对矿井设备进行强制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设备是否适合使用。

3.矿井管理评估。

评价矿井的管理水平是否达到要求,包括人员管理、安全培训、应急预案等。

通过检查和评估,判断矿井的管理是否规范、合理。

4.矿井安全风险评估。

评估矿井的安全风险等级,从而确定矿井的安全等级和对应的防范措施。

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识别矿井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三、矿井安全评价的确定方法矿井安全评价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定性评价方法。

通过对矿井工作环境、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和观察,结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对矿井进行定性评价,判断其安全状况。

这种方法适用于初步判断矿井安全状况的场合。

超强台风下导管架平台倒塌机理与动力灾变模拟研究

超强台风下导管架平台倒塌机理与动力灾变模拟研究

2023-10-30contents •引言•导管架平台概述•超强台风下的动力灾变模拟•倒塌机理与灾变模拟结果分析•抗风设计优化与加固措施•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导管架平台在海洋工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在超强台风下的安全性能面临严重挑战。

研究意义在于揭示超强台风下导管架平台的倒塌机理,为平台结构的优化设计和抗风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学者在导管架平台设计、建造和抗风性能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关于其倒塌机理的研究仍较为薄弱。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台风作用下导管架平台的破坏模式、能量转化与释放机制、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动力灾变模拟等方面。

研究现状与问题研究内容分析台风作用下导管架平台的动力响应和破坏过程,研究关键影响因素对倒塌机理的作用机制,提出相应的抗风设计和优化措施。

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导管架平台在台风作用下的动力灾变模型,分析倒塌过程中能量转化与释放机制,揭示其倒塌机理。

研究内容与方法02导管架平台概述导管架平台的结构组成导管架平台的结构主要由上部平台、导管架和桩基组成。

上部平台包括工作平台和钻井平台等部分,是工作人员进行作业和休息的场所。

导管架是平台的支撑结构,由钢材焊接而成,其高度和形状根据平台的类型和作业需求进行设计。

桩基是平台的支撑基础,由钢筋混凝土桩或钢管桩组成,埋入海底一定深度,将导管架支撑在海面上。

导管架平台的力学特性导管架平台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静力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两个方面。

静力学特性主要指平台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即在静力作用下平台的变形和破坏情况。

动力学特性主要指平台在动力作用下的响应和稳定性,如地震、风浪等自然力作用下平台的振动和倾覆等情况。

0102031导管架平台的倒塌机理23导管架平台的倒塌机理主要是指在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平台失去稳定性,导致结构破坏和倒塌。

常见的倒塌原因包括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设计不当、施工误差、材料缺陷等人为因素。

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

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

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形的学科,它将地球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包括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现象。

通过研究地球动力学,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规律,增进人们对地球演化历史和自然灾害的认识,为地球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球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区域分布不均,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地壳构造。

地球动力学通过研究板块运动,揭示了地球表面地质演化过程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成因。

2. 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重要形式,地震波的传播揭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动力学利用地震学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构造和地震活动规律。

3.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高温物质向地表喷发的现象,它与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揭示了火山活动的规律和预测方法,为减少火山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4. 地球演化历史:地球动力学将地球看作一个动态的系统,揭示了地球演化历史的演变过程和机制,包括地球内部物质的构造和性质、地表地理形态的变化等。

5. 岩石圈和地幔对流:地球动力学研究岩石圈和地幔的物质对流规律,探讨了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机制和影响,深化了对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化的认识。

二、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地形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应用,通过观测和实验,获得了大量的地球内部信息和运动规律。

1. 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和地震波传播规律的学科,通过地震波测定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揭示了地质构造和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

2. 地磁学:地磁学研究地球磁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地磁观测研究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的活动,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造和运动规律。

3. 地形学和地质学:地形学和地质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的学科,通过地形测量和地质剖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造和地表特征的形成机制。

地质灾害形成的复杂动力学机制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的复杂动力学机制研究

地质灾害形成的复杂动力学机制研究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各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岩层、岩溶、断层等地质地貌,同时也孕育了各种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导致山体、崖壁、地面或地下岩石体发生严重破坏和运动的自然现象。

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地质灾害形成的复杂动力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导致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原因。

大量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地壳是不稳定的,由于板块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地滑、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屡见不鲜。

地质灾害的形成涉及到地质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特征也呈现出明显差异,比如沿海地区的海岸侵蚀与滑坡等;山区地质条件的不同也决定了山地地质灾害的机制不同,譬如崩坡、滑坡、崩滑等。

其次,物理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物理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地震等因素,这些物理因素可能对地质灾害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地震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雨水的渗透与蒸散也可能会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程度。

最后,化学环境也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溶蚀作用是导致石灰岩滑坡、岩溶塌陷等一系列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一些人为活动,如采矿、建筑、工程施工等,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地质、物理和化学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研究地质灾害的复杂动力学机制,更加深入地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过程,为预测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具体的研究手段:一、地貌特征分析地貌特征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凭借。

通过分析地貌特征,不仅可以发现存在或潜在的地质灾害区域,而且可以判断不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灾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35002课程名称:自然灾害学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环境科学概论等二、课程简介《自然灾害学》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总是与灾害相伴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各种灾害反而日趋严重。

目前人类面临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成灾机制复杂各异,防灾减灾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鉴于此,为培养能有效防御各种灾害,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减灾技能的合格人才特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论述了灾害学的理论、原理、方法,同时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

主要介绍了灾害与灾害系统等基础知识以及灾害学研究理论体系,并对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制度灾害链、灾害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减灾系统工程、主要灾害的防治措施、现代高新技术在灾害监测分析与管理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全部课程教学共分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灾害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灾害概述等内容。

第二部分讲述主要灾害及灾害链、灾害区域分异。

第三部分介绍灾害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

第四部分讲述了高新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减灾系统工程与措施。

Introduction of Catastrophology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all kinds of disas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human society is facing more and more disaster. The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its disaster mechanism is complex,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s also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effective defenses against various disasters, popularize knowledge,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enhance ability of disaster reduction, we set up the curriculum.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disaster theory, principle, method. Meanwhile it also reflects the discipline 's new progress.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disaster, disaster system and disaster research theory system, and the natural law of region difference and system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contemporary and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ent of system description. All curriculum schedu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catastrophology and subject system, disasters overview, etc.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mai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chain, disaste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disaster risk analysis and risk management,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system engineering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nd measur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自然灾害学研究灾害问题的新兴学科。

自然灾害学

自然灾害学

第一章自然灾害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1自然灾害灾害——指因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情况。

致灾因子——可能引起人民生命伤亡及财产损失与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1.1.1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引发一系列灾害发生的现象串发性灾害链:指因某一种原生灾害发生后,诱发产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并发性灾害链:指某一原因或某个地区同时所产生或发生的一系列的灾害现象。

1.1.2 灾害群灾害群聚:灾害多度(DD)=单元灾种数(n)/区域灾种总数(N)单位:%灾害群发: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1.1.3灾害强度和被灾指数相对致灾强度: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是造成区域灾情的基本原因(条件)。

被灾指数:某县域所受各种自然致灾因子影响的规模程度,为被灾指数(C)1.1.4灾害机制——物质与能流耗散机制与灾害生态机制A:物质和能流耗散机制——因为灾害系统是一类非平衡的耗散系统。

就逻辑概念来说,它表现出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一系列扰动——涨落——相变——新态------的耗散机制,具体则表现为系统的波动、渐变与突变。

波动与渐变——目前可以利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建立动态机制模型;突变——则可利用突变论模型转换为灾害突变机制模型。

灾害系统的物质与能量流的耗散机制,其核心是灾害时空变化的动力学过程,集中反映了灾害系统的致灾过程。

B: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

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城市灾害链动力学演变模型与灾害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城市灾害链动力学演变模型与灾害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城市灾害链动力学演变模型与灾害链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灾害的链式效应越来越明显,因为灾害链式效应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巨大。

因此以灾害链为核心对城市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城市灾害的隐患程度,为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以及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针对城市灾害链和风险评估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对城市灾害链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致灾因子作用下各承灾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城市灾害链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四种典型城市灾害的链式效应进行了分析,指出城市灾害链具有复杂的网络结构特征。

城市灾害链的能量效应分析表明致灾体所释放出的激发能,与各承灾体能量的耦合作用是产生城市灾害链的根本原因。

(2)对城市灾害链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城市灾害链在演变过程中具有阶段性孕育特征,在时间效应上具有持续性影响和瞬时性影响两种不同的演化行为。

以灾害链的演化规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复杂网络的灾害链数学模型,描述了各灾害节点的灾害损失速率和灾害损失度,并提出了基于网络节点脆弱性和连接边脆弱性的断链减灾模式。

(3)以城市灾害链系统动力机制描述为基础,先进行了灾害场景的设定,并考虑时滞性的影响,建立了城市灾害链和城市灾害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并利用Vensim对城市灾害链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主要承灾体易损性与灾害损失速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指出降低城市生命线的易损性是降低在城市灾害中人员伤亡率最有效的方法。

城市灾害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表明了灾害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强调灾害管理系统的溢出效应能提高减灾的有效性。

(4)分别建立了人口、建筑物和生命线系统等城市主要承灾体的灾损敏感性评估模型。

用人体的忍耐力和应急自救能力表征了人在渐发性灾害和突发生灾害时的灾损敏感性,用建筑物的结构指数和使用时间指数表征了建筑物的灾损敏感性指数。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科学
• 地球内部热能大量释放,岩浆活动与各种变质作用 剧烈;
• 岩石圈内构造应力猛烈释放,岩石发生强烈变形, 构造应力的定向性明显,差应力值较大,板块升降 幅度与水平位移量都较大。
• 常发生大规模的陨击事件,各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 用常出现某种的异常变化。
• 气候剧变、海平面上升、生物大量灭绝,地磁翻转, 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强烈
2
地球动力系统
• 地球上所有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 地球上不同物质的运动都有其独特的动力 学机制
• 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公转 时间为一年。
•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在不停的运 动,形成了地球表层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 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进行着物质
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复杂的内动力地质
8
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 60 年 四大行星力距效应,地球公转半径变化; “天干地支”;固体潮,地震,火山,核幔耦合作用等
• 29.8 年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移;内核振动周期。
• 11 年
太阳黑子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厄尔尼
诺; 磁暴;地震活动短周期。
9
•1 年
地球公转一周;日幅射周年变;生长季节变化; 固体潮。
作用过程
3
开放的地球系统
• 地球与宇宙进行着广泛的物质交换。 (星子吸积, 陨击、)
• 地球与宇宙之间进行着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能,宇宙射线)
•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在开放体系中 进行的。(地球是宇宙巨系统中的一份
子)
4
地球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 地球是由具有强相互作用(非线性作用) 的单元(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
• 地球各圈层的强相互作用

何思明-地质灾害动力学与计算模拟

何思明-地质灾害动力学与计算模拟

dt 2

Ly

dt 2

Ly

dt 2

Lx

dt 2
U
n
The Crank-Nicolson method
aw
pn1 w

ak
pn1 k

ae
pn1 e

aw
pwn

ak 0
pkn

ae
pen

t

su
(4) The flow chart about the steps of the method
现为剪缩,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增加 其流动性! 当初始体积分数较大时(密实),表 现为剪胀,孔隙水压力减小,降低其 流动性!
c = 0.64
c = 0.63
c = 0.61
丌同初始固相体积分数(061、0.63、0.64)下深圳滑坡最后堆积形态模拟
1、滑坡、泥石流等固液两相介质,其初始固相体积分数决定其流动性。
原状土体密实 初始固相体积分数高 坡体产生剪胀 孔压消散 流动性弱 丌能转化为泥石流
二、第二次启动
破坏土体相对松散 初始固相体积分数低 坡体产生剪缩 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流动性强 转化为泥石流
4、高速滑坡运动过程中的碎裂解体不沿程侵蚀作用
基于Savage-Hutter模型的滑坡动力学斱程
p t
S
2 p z 2


for
0 z d
3. 数值算法
Vector format of model equations
U F G S+T t x y
where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以期对隧道工程安全施工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是地下工程领域中常见且具有极大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其发生机理复杂,涉及地质、水文、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本文将从突水突泥灾害的成因、发生条件、演化过程及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关注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的灾变机理,以期为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危害,分析灾害发生的地质背景和水文条件,探讨突水突泥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的灾变机理,分析溶洞的充填特征、突水突泥的触发条件及灾变过程,揭示灾变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文将运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和现场监测等多种手段,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验证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的正确性。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灾害演化过程,揭示灾害发生的关键参数和影响因素,为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提出针对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包括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和应急预案等方面。

通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以期降低隧道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保障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长期运营。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与充填溶洞间歇型突水突泥灾变机理,为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和灾害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地下工程领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分析隧道施工过程中遭遇的突水突泥灾害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和演化机制复杂,涉及多个自然与工程因素的耦合效应。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系统主要由水源补给系统、地下水渗流路径、围岩结构稳定性及施工扰动等关键要素构成。

火灾动力学

火灾动力学

•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
• 1986年5月6日10时,西林吉河湾林场起火;13时58分阿木尔伊西林场起火;15时20分 左右塔河的盘古林场起火,16时西林吉古莲林场起火。经过奋力扑救,在当日扑灭1起, 其余3起也得到控制。5月7日15时开始,风力逐渐加大,造成火灾迅速蔓延。5月9日傍 晚,4000名解放军奔赴塔河。5月1 1日,又有6000多名解放军开往火场。国务院成立了 有解放军总参谋部、林业部、铁道部等单位领导同志参加的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灭火领 导小组。5月13日,沈阳军区增派了l万名解放军到大兴安岭火区。5月21日,北京、天 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抽调了424名消防人员携带干粉枪等灭火器奔向火场。 在灭火过程中还使用了人工降雨的方法,直升飞机也参加了载水灭火战斗。这场大火 持续到6月2日才被扑灭。
火灾动力学及其研究内容
• • • • • • • • • • • • • • • • • 火灾动力学 动力学dynamics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各物理因素如力、质量、动量和能量之间的关系。 火灾动力学Fire dynamics是研究火灾的发生、发展这一具有运动特征的过程中各物理、化学因素之间关系的 科学。 火灾动力学的多学科交叉性 数理学科: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数值方法、概率与统计、非线性动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爆炸力学、 燃烧学等; 化学学科:化学动力学和热化学等: 生命科学:生物质的热解与燃烧、生物体受热一烟一毒的损伤、心理学等; 工程技术学科:安全工程、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等。 火灾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火灾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火灾的基本现象 · 出现的条件 · 主要的控制参数 · 各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火灾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模拟:通过部分或完整地合理再现和演化火灾现象过程,测定火灾典型可燃物性能和火灾典型参数, 揭示火灾具体过程的机理和规律,为理论研究提供实验数据和经验公式。根据研究要求,可进行小尺寸、 中等尺寸和全尺寸的实验模拟。 数值模拟:对基本方程、理论模型、数值方法和计算机程序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定律 以及…些合理的假设,构造描述火灾现象和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定量算出火灾发生及发 展过程。主要分为专家系统、半经验半理论模拟和场模拟。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专业介绍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Disaster Prevention Mitig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学科门类:工学(08) 一级学科:土木工程(081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服务于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桥梁工程、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

我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的特色是工程抗震安全评价、工程抗爆模拟与防护、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及城市防灾减灾。

研究方向涉及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的抗震、抗爆,已建大型工程的健康诊断和病险结构物检测与监控,岩、土边坡的动力稳定性与加固等内容。

我校是国内较早开展工程抗震减灾研究的单位之一,拥有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多功能振动扭剪三轴仪、共振柱三轴仪、美国MTS公司的双向随机模拟地震振动台和大型的液压伺服动态加载系统等试验设备。

在岩土体和结构动力分析理论与动力计算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基础,研制了多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抗震分析软件。

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安全性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评价、病险结构的检测和监控、爆炸灾害模拟等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并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一、培养要求本学科专业培养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方面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承担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或大型工程技术研发与管理等方面工作。

要求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有关的工程实践知识,熟练阅读外文资料,能熟练应用现代基础理论和先进的计算、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以及解决土木及水利水电工程中与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相关的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1、地震灾变与工程抗震Seismic-induced catastrophe and Anti-seismic ofengineering structures2、爆炸力学与工程抗爆Explosion mechanics and protection of explosion disaster3、基础隔振与振动控制Base seismic isolation and shock absorption4、城市安全与防灾减灾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city disaster三、学分要求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为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2学分,非学位课程为6学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动力灾变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动力灾变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1

科研热词 风流紊乱 非线性动力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连续倒塌 达尔文进化论 试验研究 群桩–土动力相互作用 索结构 研究综述 电磁辐射 玻璃结构 爆炸荷载 煤岩动力灾害 煤与瓦斯突出 点支式玻璃幕墙 液化场地 液化 气候突变 振动台试验 振动台 抗震性能 峰值特征时间 展望 大型地下洞室群 声发射 地震响应 地震动力灾变 土工离心机 噪声 含黏粒砂土 双向突源 协同工作 动力响应 加卸载响应比 剪切波速 前兆信号 二次灾害 临界慢化 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 lurr 3d有源风网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科研热词 避灾 能量耗散失稳破坏损伤 矿井 火灾 强度 关键词岩石 仿真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科研热词 高拱坝减振控制 高层建筑 隔震性能 遗传算法 结构动力学 灾变操作 液-气-固多场动力耦合理论 气幕隔震 桥梁 振动台试验 差分进化 尖点灾变模型 多目标优化 基础隔震 地震反应 可液化场地 参数估计 动水压力 低承台群桩-独柱墩结构 主动控制 一体化设计 lyapunov方程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数值模拟 2 高混凝土坝气幕隔震 1 高土石坝 1 风速剖面 1 风观测 1 风特性 1 频域 1 防突措施 1 超载分析 1 试验系统 1 突变控制模型 1 瑞利阻尼 1 理论分析 1 爆炸试验 1 爆炸模拟 1 液体-气体-固体多场耦合 1 桥梁工程 1 材料-几何双重非线性 1 最小防突厚度 1 时域 1 无限地基 1 损伤 1 拱坝 1 岩溶突水 1 山区 1 失稳判据 1 大型振动台动力试验 1 外载扰动 1 地震灾变 1 地震波输入 1 地震反应 1 地震动水压力 1 地震 1 地下洞室 1 土工离心机 1 动力本构模型 1 三维有限元法 1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复习总结

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考虑到灾害应急管理的突发性与偶然性特点,区域应急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一般应设计为动态联动组织,并遵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及“完备性与协调性”原则,形成“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组织格局。

2,。

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法制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到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合理合理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

世界为了减轻灾害的损失,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保护公众生命和财产,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应急资源保障体系应急资源保障体系是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物质保证。

一)人力资源(为整个应急管理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组织保证,是促进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

)1.应急管理人员的构成2.应急人员的配备规划3.应急人员的培训4.应急人员的协调(二)物资资源保障1.应急物资的筹备2.应急物资的储备3.应急物资的分配和配置4.应急物资的调度和运输(三)资金保障费用浩大—应急资金的筹措需要广开财路应急资金管理-应急资金财政预算、应急资金费用估算四、应急救援技术体系(一)应急信息平台纵向:国家、省、市、县四级系统横向: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四类应用、重点信息工程和两大保证体系。

五大平台:网络通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系统、空间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四个中心:身份认证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应急服务中心和应急指挥中心。

四类应用:电子政务应用、社会公众应用、经济运行应用和城市运营应用重点信息工程:交通安全、活在消防、抗洪抢险、地质灾害、地震救灾、化学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反恐等两大保证体系:安全、组织、人才保证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保证体系(二)应急救援技术危险性、技术性,分为应急救援一般技术、事故处置技术、事故现场清理技术。

五、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一)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1.编制目的规范救灾工作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的合力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2.编制依据主要是与灾害管理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条例等规章制度。

灾害系统成灾机制

灾害系统成灾机制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A. 突发性过程(灾害动力过程)
致灾条件发生
结构破坏 生产线中断 次生致灾发生 生命线受损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B.渐发性过程(灾害生态过程)
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临界值域 超越临界值域
生产过程受损
生命线受害
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人员伤亡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C.“小灾大害”与“安全岛和多灾岛”
+100
上图揭示了人类行为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即面对自 然致灾因子,人类应调整自己的选择,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巴顿——凯特——怀特的区域灾害论小结
区域自然灾害论——灾害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 的产物,人类的各种调整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根本途径。 区域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 分类:根据成因可把致灾因子分为地球物理与生物灾害。 地球物理又分为气象、地貌、地质等因素。 生物灾害又分为植物和动物等因素。 灾害特征描述: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灾害事件的大小、 频率、持续时间、区域范围、起始速度、空间扩散、时间 间隔(重现期)等特征参数描述灾害事件。 灾害过程分类:把对付自然灾害的模式划分为吸收、接受、 减轻与改变四个过程,进而分析人类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 作用。 结论:自然灾害的成因至少可以划分为自然、技术与社会三 种基本成因机制,对某个区域灾害来讲,往往是多种成因 的综合,只不过是其中某些因素更突出一些。可见,仅仅 从自然致灾因子或孕灾环境理解灾害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4主次结构 3A 收入 3B支配能力 每个人或家 庭有不同的 支配能力 5家庭的选择 一种或多种 收 入 机 会 (一年内可 有多次) 6、生活水准 家庭共同的收入 机会决定着一种 生活水准
在特定时间内的生死及人口改变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

系统梳理灾害链条灾害链条:从源头到影响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时,往往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

然而,灾害并非独立事件,而是与其他因素紧密相连的链条。

本文将系统梳理灾害链条的组成、作用和影响,以深化对灾害防控的理解和实践。

一、灾害链条的组成灾害链条可分为三个阶段:灾害发生前、灾害发生时和灾害发生后。

1、灾害发生前:这一阶段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预警建设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对于可能引发的灾害,需充分考虑其潜在原因,如地质、气象、环境等因素,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2、灾害发生时: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

需要采取快速、有效的应急措施,包括启动应急预案、调配资源、疏散群众等,以降低灾害的影响。

3、灾害发生后: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灾后恢复和重建。

受灾地区需要重建基础设施、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开展灾后评估和总结,以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二、灾害链条的作用灾害链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预警作用:通过对灾害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可以提前掌握可能发生的灾害,为采取应对措施赢得宝贵时间。

2、应对作用:灾害发生时,通过快速响应和有效的应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恢复作用: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对于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生活和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三、灾害链条的影响灾害链条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

1、对经济的影响:灾害事件往往导致生产生活秩序中断,影响经济增长。

此外,灾害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如次生灾害、疫情等,进一步加重经济负担。

2、对社会的影响:灾害事件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秩序混乱,同时给受灾地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此外,灾后重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需要有效应对。

3、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福利。

综上所述,灾害链条贯穿灾害防控的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力都可能加重灾害的影响。

灾变动力学

灾变动力学

1、灾变动力学主要研究的是:A. 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B.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C. 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现象D.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恢复机制(答案:A)2、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灾变动力学研究的范畴?A.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B. 火山喷发的物理机制C. 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D. 城市交通拥堵的形成与缓解(答案:D)3、在灾变动力学中,关于地震波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地震波只在固体中传播B.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无关C. 横波与纵波是地震波的主要类型D. 地震波无法在液体中传播(答案:C)4、下列哪项因素不是影响火山喷发强度的关键因素?A. 岩浆室的压力B. 岩浆的粘度C. 地壳板块的移动速度D. 火山口的大小(答案:D)5、在灾变动力学中,关于滑坡的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滑坡的发生与地形、地质条件密切相关B. 降雨是触发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C. 滑坡的速度总是恒定的D. 人类活动有时也会诱发滑坡(答案:C)6、关于洪水的形成,下列哪项不是灾变动力学关注的主要因素?A. 降雨量与降雨强度B. 河流的汇流速度C. 地形地貌特征D. 太阳辐射强度(答案:D)7、在灾变动力学研究中,关于飓风(台风)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飓风只在赤道附近海域形成B. 飓风的形成与海洋表面温度高低无关C. 飓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强烈形式D. 飓风移动方向总是由东向西(答案:C)8、下列哪项不是灾变动力学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A. 分析地震活动的周期性规律B. 监测地壳应力的变化C. 预测股票市场的波动D. 评估地震危险区域(答案:C)9、关于海啸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与海水深度有关B. 海啸波可以在深海中长距离传播而能量衰减很小C. 海啸到达浅水区时,波速减慢,波长变短,波高增大D. 海啸只会发生在地震之后(答案:D)10、在灾变动力学中,关于泥石流的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泥石流只在山区发生B. 泥石流的发生与降雨量和地形坡度无关C.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的一种极端形式D. 泥石流的速度总是低于河流的流速(答案: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物理原理的下属原理及其内涵研究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

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

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

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

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

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

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

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

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

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

介绍了信息熵应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以及水文循环等实际问题中。

混沌论是上世纪6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科学,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性或不规则性,灾害的混沌特征主要表现在短期可预测而长期不可预测的特征。

用Lyapunov指数、Kolmogorov熵、分数维等研究、预测灾害系统的演化,以达到防灾的目的。

本文介绍了滑坡、基坑的非线性混沌预测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的具体方法。

本文总结大量的灾害研究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非线性与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大系统角度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

提出了建立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体系,为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1灾害的含义和类型灾害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专家组对灾害的定义为: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风灾、火灾、水灾、早灾、雹灾、雪灾、泥石流、疫病等。

有些自然灾害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如地震),而另外的一些则是比较缓慢地给人类带来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像干早)。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都是灾害,只有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时,它才成为灾害。

1.1.1灾害的分类灾害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灾害源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的,可分为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暴发、滑坡、洪水等)、生态灾害(如干早、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等)。

几乎所有的灾害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损失,像财产、建筑、人的生命等,其损失程度依灾害类型、强度和发生区域不同而不同。

另一种分类是按灾害的成因可将灾害分成: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因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1)气象灾害:由气象的变异而导致的灾害,如干早、雨涝、寒潮冰雹、咫风等;2)海洋灾害:由于海洋变异而导致的在海洋或海岸造成的灾害,如风暴潮、赤潮等;3)洪水灾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

根据洪水发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等; 4)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地质环境或地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环境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地热害等;5)地展:根据震源的类型,可分构造地震、火山地展、水库地震、塌陷地震等;根据震害的类型,可分建筑物展损、地震火灾、砂土液化、地展断裂等;6)农作物生物灾害: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大幅度减产,甚至完全失收,或者导致农产品大批量损坏变质,由此而造成的损失,统称农作物生物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如交通事故、生产或工程事故、火灾、环境污染等。

人为灾害主要有:1)生态灾害: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人口过剩:2)工程经济灾害:工程塌方、爆炸、工厂火灾、有害物质失控;3)社会生活灾害:交通事故灾害、火灾、战争、社会暴力与动乱。

1.1.2灾害的分级对灾害的分级,不同的灾害形式其标准也不一样,但是所有的灾害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可以按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来划分等级。

我国一般将灾害分成巨灾、大灾、中灾、小灾、微灾5个等级。

1. 2研究目的与意义1.2.1我国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个多灾的国家,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千亿元以上,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展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根据记录资料的统计,我国占全球大陆地展的33。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展,6次6级以上强展,1次7级以上大展。

我国不仅地展频次高,而且地展强度极大。

根据日本地震学家阿部胜征的研究,上世纪全球发生的面波展级大于等于8. 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展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8. 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8. 6级和1960年智利南方省8. 5级地展.我国地展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展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1an ),因而构成了我国地展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建筑物抗展能力低.上世纪以来,全球因地展而死亡的人数为llo万人,其中我国就占55万人之多,为全球的一半。

1.2.2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和破坏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破坏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破坏资源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

(1)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自然灾害直接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

一次严重的灾害会导致千百万乃至上亿的人受灾,并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例如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渔关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造成24. 2万人死亡: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地震造成约1. 6万人死亡;1939年8月9日,黄河花园口堤防决口,造成黄河泛滥,89万人死于水淹和饥饿;1954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洪水灾害造成3. 3万人死亡。

据资料统计,1949年一1959年,我国因灾害死亡94914人,年平均8629人;1960年一1967年因灾害死亡43084人,年平均5386人;1978年一1997年因灾害死亡131511人,年平均6576人。

(2)破坏公益设施和公共财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对房屋、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设施、电力工程设施、通讯设施、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机器设备、产品、材料、家庭财产、农作物等常常造成巨大破坏,其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据统计,1980-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大陆发生的自然灾害,累计倒塌房屋 5752万间,累计直接经济损失13487亿元,年均749亿元。

一些巨大的突发性灾害,可以在大范围内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使一些城市被彻底摧毁。

自然灾害还经常威胁生产活动,造成严重的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农业生产最为突出。

我国因为干早、洪涝以及风灾、雪灾、低温冻害、虫害等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大t减产,造成经济损失,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980-1997年累计受灾面积8. 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粮食约55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以上。

除农业种植业外,林业生产、牧业生产、渔业生产也常常受到水灾、病虫害以及雪灾、寒潮、赤潮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3)破坏资源环境,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灾害与环境具有密切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环境恶化可以导致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又反过来促使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灾害和环境变化除了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外,还对人类所必需的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泥石流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自然灾害,严重破坏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森林火灾、生物病虫害等直接破坏生物资源。

在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中,就有许多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自然灾害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对当代人构成直接危害,而且对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形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对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1.2.3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1987年联合国第42届大会,决定从1990年开始,开展世界范围的“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