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

STAR第11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目录老子及其主张“百家争鸣”孔子及其学说一、老子及其主张•(1)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3)思想主张: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治国”,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矛盾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这是一种消极思想,不值得提倡。

对立的双方,比如正反、有无、难易、长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孔子及其学说•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思想主张: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爱人,尊重和理解他人;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贡献:伟大的教育家,最早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并编订了《春秋》《诗经》等书。

教育对象: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

鼓励学生思考,举一反三。

三、“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士人们大胆思索,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影响: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派之间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百家争鸣”•4.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

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社会言论非常自由;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 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一、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局:刘邦取得单最击终此处胜添利加标题
士兵复员返乡务农 减轻农民赋税
释放奴隶为平民 减免徭役和兵役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鼓励生产
二、汉初之策
政策: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作用: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汉初之策
休养生息
和亲政策
影响: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由弱变强
势力强大 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一、楚汉之争
思考一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注重收揽民心
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善用人才
运筹帷幄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不如萧何 统军作战不如韩信
一、楚汉之争
汉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西楚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京》
三、文景之治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 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

1. 蒙古的统一。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统治。

1. 行省制度。

- 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在地方:-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余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 意义: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共1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刘邦善说用张人良、才萧何、韩信都是
人杰,自己不如他们,但“吾能
考辞虑官别归家人。的意见。 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 邦
公元前232—前 202
秦降王引子兵婴西失,屠民烧咸心秦阳宫,室杀,
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
据军《史纪记严》明记载,刘邦入咸
阳死后,得,伤民人约心及法盗三抵章罪:,“余杀悉人除者 公元前256—前195
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 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
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 子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64页的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归纳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况。
问题思考:根据材料,说出西汉之 初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以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情景剧 (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
项目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
战争性质
秦末农民起义 反抗秦的暴政 农民阶级
农民战争
楚汉之争
帝位之争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地主阶 级内部争权 夺利的斗争
思考1: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结合材料,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项 羽
刚愎(bì)自用 十范分增固受到执项自羽信猜,忌不,
西汉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作用: ①增加劳动力 ②减轻负担 ③鼓励生产 ④缓和社会矛盾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A
非常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讲授新课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本课小结
1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15、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第11课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都城: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02年
长安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讲授新课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亚洲国家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些阶段,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艺术和文化,如农业、丝绸、陶瓷、紫禁城等。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2.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汉族人的传统音乐是京剧,而藏族人的传统音乐是藏族歌曲。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是东亚的一个独特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遗产、独特传统以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

例如,日本的传统音乐是民谣、三味线和琵琶,而日本人的传统美食是寿司和日本烧。

这些成就和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2. 日本文化的对外贡献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和时装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日本也是一些技术行业的领头羊。

例如,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公司在汽车、电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实力和声誉。

三、朝鲜文化的发展朝鲜是韩国的邻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朝鲜的民间艺术朝鲜的传统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百世权威,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的传统歌曲。

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在朝鲜解放日进行的欢庆活动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课件-华东师大版
统一国家的文化影响
文字的统一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又推 广更为简便的隶书,使得文化传播更为便利。
文字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各国语言文字不一的状 况,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字统一后,书籍的编纂和保存变得更为便捷,文 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
教育的普及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学官,使得 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 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牛耕技术的推广
牛耕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解放了大量的 劳动力。
兴修水利
国家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 国渠等,保障了农业生产的稳定。
手工业的进步
80%
冶铁技术的改进
铁100%
丝织业的繁荣
随着丝织技术的进步,丝织品的 质量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秦朝还实行了度量衡、货币、文 字、车轨标准化等制度,为文化
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06
统一国家的对外关系
对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政策
战争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战争,如漠北之战,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势力,保 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和亲政策
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如昭君出塞,通过联姻的方式, 实现了与匈奴的和平共处。
统一的意义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和分裂,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秦朝的制度建设
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废除了封建制度,推行郡 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由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系列制度改革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如 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度量衡 、统一货币和文字等,加强了中 央集权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统一 国家的巩固课件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交互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材料: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 ——《汉书·贾山传》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秦朝:法律严苛;刑罚残酷; 轻罪重罚
汉朝:法律宽厚;刑罚减轻; 轻罪轻罚
孝文皇帝(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宫室、苑囿、车骑、 服御无所增益。
——班固《汉书·文帝纪》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 为省,毋烦民。
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②读材料
重视农业生产。
——《汉书》
译文:汉景帝下诏:“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美玉,饿的时
候不能吃,冷的时候不能当衣服穿……他下令郡、国官员以劝
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1)材料一说明汉景帝时期实施的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
答案来源
作答内容
答案来源
识,说出这一政策实施的具体做法。 ①审设问
——《汉书·食货志》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 大片的田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将相 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出现这样的境况是由于秦朝的残暴 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下面这则材料包含哪些历史信息?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
出身布衣的刘邦,因崛起 于乱世,对暴力法则在乱 世中的作用深信不疑,对 书生们奉为圭臬的《诗经》 《尚书》等学问非常蔑视。
经陆贾诘问,刘邦警醒地 认识到,虽然可以凭借军 事力量取得天下,却不能 凭借单纯的武力治理天下、 巩固自己的统治。
刘邦命陆贾著 书总结秦朝及 其他“古成败 之国”的经验 教训。
想一想:汉高祖为什么要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二 (后元)三年(前 141年)春正月,诏曰:“农,天 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1. 蒙古统一- 在那个时候呀,蒙古各部落就像一盘散沙。

不过呢,有个厉害的人物出现啦,他就是铁木真。

铁木真就像是个超级英雄,他特别能打仗,还很有领导才能。

他带着自己的人马,把蒙古各部落都给统一起来了。

1206年的时候,铁木真被推举为大汗,还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呢,这名字可响亮啦。

2. 元朝建立- 后来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继续开疆拓土。

忽必烈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继承了先辈的大业。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就像换了个新招牌一样。

1279年呢,元朝统一了全国。

这元朝的疆域那可大得很,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二、元朝的统治1. 行省制度- 元朝管理国家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呢。

他们实行行省制度,就好比把国家分成好多块来管理。

在中央设中书省,这中书省就像是大脑,管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地方呢,就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比如说有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等好多行省。

这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可大啦,咱们现在的省制就是从那时候慢慢发展来的。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也很有特色。

- 台湾:台湾那时候叫琉球。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专门管理澎湖和琉球。

这就像是在台湾地区安排了专门的管理员,这可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哦。

- 西藏:西藏在元朝的时候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啦。

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这个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西藏的事务。

西藏的政教首领都要经过元朝中央政府的册封,就像得到官方认可一样。

这表明西藏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是咱们中国这个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啦。

3. 民族融合- 元朝的时候民族融合那叫一个热闹。

好多民族的人都生活在一起。

- 有很多汉族人到边疆地区去,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就像传播小天使一样。

边疆各族呢,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 还有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回族开始形成啦。

回族是好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就像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课件

合作探究
如果陈胜吴广在前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秦末的农民起义还 会爆发吗?为什么?
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或导火线)是遇雨道路被毁,不能按期到达,按律当 斩。
(二)项羽、刘邦起义
01
——秦朝灭亡
02
——巨鹿之战
1.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2. 刘邦进逼咸阳
(三)楚汉之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却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 秦王朝为什么昙花一现、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一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01
材料一:
02
材料二:
03
材料三: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 官府登记户籍,从此开始服徭役,直 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 当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 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五岭又五十 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 万,加上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 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动脑筋: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秦军,可后来 在与刘邦争夺天下时却被实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刘邦打 败。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 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不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说明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 (1)刘邦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大得人心; 项羽相反,巨鹿之战后,活埋秦降卒20万人,进入关中后, 纵兵烧杀抢掠,大失人心。 (2)刘邦善于用人,身边有一批谋士良将,如萧何、张良、 韩信等;项羽则不能容人,连谋士范增最后也愤然离去。 (3)刘邦有关中做根据地,无后顾之忧;项羽没有。
陈胜、吴广
吴 广 原因 起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延期

七年级历史上侧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PPT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侧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PPT课件
主力 ——巨鹿之战。
刘邦 公元前207年,率军 起义:入咸阳,秦灭亡。
秦 朝 灭 亡
(公元 前221 年—— 公元前 207年)
一 西汉的建立 1 背景: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2 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阅读材料
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 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 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 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 劳动力的投入等; ②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 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③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 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④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萧条原因:秦的暴政、秦末连年的战争 采取措施:修生养息、轻徭薄赋、发展
农业
汉文帝
采取措施:劝诫农桑、以身作则、 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汉景帝
结果:社会安定、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
事例: 1、仓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 堆到仓外 2、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串钱的绳子烂 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
二 休养生息政策
别面临了哪些问题呢?
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汉高祖
我建立西汉后面临萧条 的经济形势,这种形式 是怎样造成的?为恢复 国力我和景帝、文帝又 采取了哪些措施?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课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统一课件
一、“秦王扫六合”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
阅读课文P61---P64的内容,理清知识结构, 勾划重点知识点,完成练习册【知识结构】相 关填空。
燕 赵 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 齐 一、秦王扫六合 秦统一中国 魏 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 秦年 韩 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 前221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1.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策略“扫六合”。秦王最后 “扫”的是( C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魏国 2.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右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 “秦权”,他上面文字的字体是( B )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当时通行于全国 各地的货币是( C )
荆轲刺秦王(汉代画像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在秦 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燕国。看到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心里十分忧虑,派 勇士秦舞阳作荆轲助手,前往刺杀秦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11课 秦朝的统一
江油长城实验学校
陈本友
本课知识要点
C
D
A
C
D A
上第一个统的王朝。

完成统一 :“秦王扫六合”
1、统一过程: 灭六国 都咸阳
2、统一意义: 结束割据 3、统一原因: 商鞅变法
统一国家 正确策略
秦王嬴政
顺应民心
秦王嬴政,嬴姓名政。
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9岁称帝。任用李斯、王翦
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 元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美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美课件

休 养 生 息 鼓励农桑 政 策 解甲归田 的 措 轻徭薄赋 施 释奴为民
三、“文景之治”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 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 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 高祖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 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前180年,吕后一死,大臣迎立 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陆 贾
【总结和概括】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客观原因:汉初经济凋敝, 社会局势动荡。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
二、休养生息政策 解读以下材料,将材料与右边的相关词语连接起来。
1、“兵皆罢归家。” 2、“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 者,皆免为庶人。” 3、“农,天下之大本也。… 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4、“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 者皆复终身(免徭役)。”
汉 文 帝
汉 景 帝
三、“文景之治”
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二: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 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把墨刑(脸上刻 ②减轻刑罚 墨 ) 改为髡钳城旦舂 (头发剃光、脖子 : 因而改革主要针对笞刑进行,措施有二 上套铁圈服劳役),把劓刑(割鼻子)改 一是减少笞数。二是规定刑具规格、受 为笞三百(打三百板子),把斩左趾(斩 刑部位和行刑程序。刑具笞杖用竹板做 去左脚)改为笞五百(打五百板子),把 成;笞打的部分是臀部;笞打过程中不 斩右趾(斩去右脚)改为弃市(死刑)。 得换人。这样就减轻了笞刑的强度,降 低了笞刑对犯罪者身体的伤害程度,也 减少了受笞刑而死的数量。
原因 客观原因: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局势动荡。
休养生 息政策 措施 ①②③④ 作用 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
——《汉书·景帝纪》 解读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饥饿不能吃,寒冷不能穿……因此汉 景帝命令地方官员要重视农业生产。
返回目录
重难探究 1.西汉初期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1)客观上,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 地荒芜。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 首要问题。 (2)主观上,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 张清静无为,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互动理解
课标解读
知识结构
1.了解楚汉之争和西汉建立的
基本史实
2.掌握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
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3.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及影响
返回目录
课前•自主预习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刘邦打败项羽的原因。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2.写出西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返回目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互动理解
材料解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解读 社会动荡,百姓失去田地,大饥荒发生。米一石五千钱……死的人超 过了一半。该材料说明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的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 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帝王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等。

同时,教材还通过插图和文字描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农业丰收、商业发展、文化教育兴盛等。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文景之治时期的著名人物,如贾谊、晁错等,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相关内容,对西汉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西汉建立的具体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详细情况,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插图,深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建立的过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了解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插图和听讲解,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西汉建立的过程。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改革措施及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历史时期。刘邦,沛县人,在秦时任亭长,他善于网罗人才,后建立西汉。西汉初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萧条,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刘邦在听取大臣建议后,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以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这一政策客观上是因为西汉初期经济萧条、人口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恢复和发展生产成为当务之急;主观上则是因为汉朝初年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是“文景之治”的出现,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治世时期,社会稳定富裕,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较高。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安民为本的方针,创造安定局面,减免赋税,减轻刑罚,提倡节俭,重视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